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楞严经秘录最新章节!

    天台 一松大师 说

    语溪门人 灵述 记

    自阿难彼善男子去。明行识二阴也。然不同前色等三阴有自心生魔以作邪解者有飞精附人而来恼人者。今此二阴。唯自卜度。同乎外道断常等耳。

    四显行阴分二。初承前想尽。阿难等也。二明今行阴。生灭等也。

    初承前想尽中。彼善等标。是人等释。释又二。初释想尽。是人下也。二显所见。觉明下也。初中。梦想。不同心经所说。彼指初住已去乃至等觉。不唯分断无明。亦且断已将尽。此中但在相似之四五二信。约惑止破见思。就阴止破三阴。近有以彼解此。菩萨或同。而位之浅深惑之粗细不无差别。恐不便也。若在今论。想阴未破之时。所谓昼驰于想。夜结于梦。既尽想阴。想尚不得。梦从何生。故云梦想销灭。其梦想也设未销灭。寤时必有想。寐时必有梦。寤之与寐自不恒一。梦想既灭。虽有寤寐而恒一耳。想尽如此。想阴尽。理自显。所有妙觉明体。虚而不滞。静而不动。故云觉明虚静。假喻发明。犹之乎晴明空也。故云犹如晴空。晴空之中。虚通洞达无复幻翳。故云无复等也。能观之心既如晴空无有尘影。则知所观山河大地明暗色空非不见也。但见之时。如明镜当台照明而已。故云观诸等也。当其物像来时未尝有所粘黏。当其物像过时未尝有所踪迹。故云来无等也。虚受等法合也。惟其受想既尽。尘于根也了无所依。所谓聚缘内摇自遗。根于尘也亦无所托。所谓趣外奔逸亦远。犹若明镜鉴物唯一虚静照虚而已。故云虚受等也。

    二明今行阴又三。初生灭根元等标举。二阿难当知等释成。三阿难如是等结劝。初标举又二。初生灭下行未尽相。二若此下行已尽相。

    初行未尽相中。生灭等。即行阴密密迁移念念流转生住异灭之相也。前来想阴未破行阴未现。想阴既尽行阴当前。故云生灭等也。见诸等者。殚即尽也。谓其十二类之所以生。唯行阴生以为生。十二类之所以灭。唯行阴灭以为灭。行阴既现十方之十二类生灭。所以无不得见。故云见诸等也。虽未等者。一切众生皆以识为根由头绪。不唯识阴未破。亦且未现。故云虽未等也。识阴未现。然行阴为十二类生之生灭者。犹之乎野马熠熠之相。无不见其底里。故云见同等也。野马熠熠。有谓光明烁烁者。非也。此系阳焰尘埃。但乍生乍灭忽明忽暗之状耳。为浮尘者。谓众生内之六根外之六尘。内外相对。根尘交结。念念分别。心心贪爱。皆以行阴为之关楗。犹之乎门之有枢所谓梗也。门之有穴所谓臼也。故云为浮等也。此则所谓行阴世界。故结之曰此则等也。

    二行阴尽相又二。初正明。若此等也。二因由。观其等也。

    初中。若此下法也。若此等者即行阴也。云元性者但习性耳。元澄指六识也。六识元非元澄之体。第已离前四阴。故云性入元澄。则知元性元澄皆非与元明自性可同年也。一澄下喻也。一澄元习。即承性入元澄之识阴也。以其离前四阴唯一识阴。故云一澄元习。假喻发明。犹之乎波澜转为澄清之水。盖行阴如水之波澜。识阴如水之澄湛。今行阴既尽。唯余元澄识阴。如转波澜而为澄湛。故云如波等也。然识阴如急流水。乍而观之。似为定体。再而观之。密密流注少无休息。所以六识。与而言。喻以澄水。夺而言。犹生灭也。到此乃是行阴尽相。故云行阴舍尽。是人下结也。意谓行阴未尽。生住异灭念念迁流。而感众生之浊。行阴既尽。众生之浊自得超越。所以前云行为众生浊体也。

    二因由中。观其等者。其真之体既显。其妄之由自见。由幽深隐密虚妄之想。有是行阴而为众生浊之本也。

    二释成分十。次第可见。各有初功行二起计三结名三科。功行同是三摩中等。结名同是此则等。皆无子科。下去可见。不复更分。唯起计起止不同。且有子科。今备指之。初于圆等。二于圆等。三于自等。四于分等。五于知等。六于无等。七于光等。八于行等。九于后等。十于后等。其子科也临文更分。

    初二无因之功行中。是得正知等者。谓其奢摩他等。乃全性起修不思议三观。拣于偏小性外别修者也。凝明正心等者。谓其想阴未破。于内尚有贪爱心起。难以言凝。想阴既破。内心不起。是为凝。又谓想阴未破。观智不明。不能觉照外之邪魔。难以言明。想阴既破。观智益显。是为明。合而言之凝明正心。如是内心不起。觉智益显。不唯邪外不干。自然魔不得便。故云十类等也。方得精研之句十皆应有。下九无者略耳。生类本者行阴也。即前见诸十方等耳。云方得等者。正谓色受想三既破。才得精详研核行阴。故云方得等也。于本等者。正谓行阴当前。即前生灭根元等也。观彼等者。以此精研详察行阴之相自见。以其行阴幽隐妄想人所不知人所不见。是为幽。然生住异灭各有分齐。是为清。能遍十二类生。是为圆。然密密迁流未尝休息。是为扰。其虚妄相将破未破。而扰动于元明自性。是为动元也。此所观也。能观者乃不思议奢摩等三。故云观彼等。当下了得全妄即真。行阴自破。其或未破。不免妄生计度。所以即起计度耳。下去九文义意皆同。例之可见。

    二起计分二。初于圆下合标。二一者下分释。合标中。二无因即本末也。可见。分释又二。初本。一者等也。二末。二者等也。初又三。初一者等标。二何以等释。三由此等结。

    标中。见本无因者。正起计度也。

    释中。是人等先明因由。生机即行阴也。全破者。前来想阴未尽。行阴为彼所覆。今想阴尽行阴披露。是为全破。盖在将破实未破也。乘于等正出计度。云乘于眼根等者。若对位。此在相似五六二信。将得六根清净圆照十界三际。未是其时。虽乘其力。止见八万劫六道生死横竖黑白等也。八万劫内。众生生而死死而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了无休止。故云见八万等也。此所见也。秪见下所不见也。便作等正起计也。自有下应结责云。若以妙观圆照圆显。彻古彻今。彻始彻终。至乎六根清净相似而见。及夫初住已去分证而见。那得八万劫便作圣解耶。下去例之亦尔。

    结中。微妙三观是为正知。三观圆照是为遍知。正知拣异邪知。遍知拣异偏渐。今由妄计出而妙观失。故云由此等也。有拣异邪外之正知自不堕落外道。有拣异偏渐之遍知。自得证乎菩提。既云亡正遍知。而外道应堕菩提应惑也。下去皆尔。

    二末亦三。即标释结。例前可见。标可知。

    释中。既见其根者。止八万劫之所见也。知人下计世间法之无因也。今尽等者。谓人还为人。乃至畜还为畜。乌还为。黑乃至横还为横也。而我下计出世法之无因也。意谓。无菩提因那有菩提事。故云而我等也。当知下合世出世而言也。意谓。世间法八万劫中既皆无因。出世法八万劫中亦皆无因。则知今日一切诸法物象皆无因也。有云本应作末。亦不必也。盖本既无因。以本而推末亦无因。然此本末二因。总计八万劫中所见而已。八万劫外冥无所现。则知前无所观无始之本可得。后无所观无终之末可得。故分本末。二皆无因无异意也。

    结例前可知。

    三结名中。是则等者。正结其断见外道也。

    二四遍常之起计中。分三。初于圆下合标。二一者下分释。三由此下总结。

    初合标中。圆常即圆满常住耳。此是真起计。下妄计也。四遍常者。彼之外道。意欲同佛圆常。终不如也。元非元明自性。以其能为十二类生之本是为遍。以其生住异灭化理不住是为常。初心境。二四大。三色受想等。四生灭。盖前之广于后后。后后狭于前前也。

    二分释四。初二万劫常。二四万劫常。三八万劫常。四不生不灭常。

    初二可知。

    三八万劫常中。是人穷尽等者。六根即六识也。以所显能耳。末那即七识也。执受即八识也。以含藏为执受耳。心意识乃总八七六识也。有谓此是行阴云何说识。此非然也。行人观境无乎不观。唯其破时先色次受等耳。岂可不以识观。况三科诸法无不为观。此但就五阴而言。岂无识乎。

    四不生灭常。可知。

    三总结。亦可知。是则等。正结其常见外道也。

    三常无常之功行中。坚凝正心者。外魔不干为之坚。内心不起为之凝。观智益显之为正心。下去皆然。起计中亦分三。初于自下合标。二一者下分释。三由此下总结。

    初合标中。于自他中等者。即以行阴而分自他。如二于国土三于我心四于行流。皆名自他起计度也。以例第一一切众生于我心中自生自死等。自即行阴。彼即所具十二类生。乃于无自他中。妄计自他也。元明自性岂有常无常耶。

    二分释为四。初我常彼无常。二劫坏劫不坏。三我是微尘转。四行常余无常。

    初中。大意可见。云观妙明心者。始本妙观了达行阴。即是妙明心性遍乎十方界也。但其过加研核。一念之错。一见之差。同其外道计也。

    二中。见劫坏处等者。若就一世界中竖言之。自三禅已下为三灾坏。是为坏处。从四禅上三灾所不能到。是为不坏处。若约诸世界横言之。或此世界坏。是为坏处。或彼世界不坏。是为不坏处也。

    三中。别观我心等者。前观妙明。此观其心。精微密等。亦是计真起妄也。

    四可知。

    三中。总结。亦可知。

    三结名中。是则等。正结其是亦断亦常之外道也。

    四有边论之起计。亦分四。初于分下合标。二一者下分释。三由此下总结。

    初合标中。于分位者。即时分与方位也。时分虽指时。方位虽指处。实时处相兼也。

    二分释为四。初三际。二闻见。三彼我。四生灭。

    初中。心计生元者。指行阴为十二类之根元也。流用不息者。正指行阴生住异灭无休息也。计过未等者。过即行阴。前色受想三阴早已破矣。是为有边。未即行阴。后识之一阴以其未现。是为有边。相续指现前行阴密密迁移新新流转。是为无边也。合而言之。所谓过去已过去。未来尚未来。皆是有边。唯现在不住。为无边耳。

    四中。半生半灭者。谓色受想阴已破。是半灭。行之一阴现前。是半生也。

    三结名中。此则等者。正结其亦双亦断常之外道也。

    五不死之矫乱起计中。亦分三。初于知下合标。二一者下分释。三由此下总结。

    合标中。四颠倒者。不知常住真心。之为颠。反执断常为真。是为倒也。

    二分释又四。初总计。二计无。三计有。四计有无。

    初中。观变化者。谓变有为无化无为有也。此总说也。然生而住。住而异。异而灭。于中密密迁流。是为之变。故云见迁等也。生继乎灭。住继乎生。异继乎住。灭继乎异。互互相续。是为之恒。故云见相等也。生住二相有可见之见者是为之生。故云见所等也。异灭二相无可见之见者是为之灭。故云不见等也。生于灭相续。住于异相续。不少间断。是为之增。故云相续等也。其生于灭。住于生。虽为相续不无所离。是为之灭。故云正相等也。生生住。住生异。异生灭。各各生也。是为之有。故云各各等也。生亡乎灭。住亡乎生。乃至灭亡乎异。互互亡也。是为之无。故云互互等也。于彼变恒等八无不而观。故云以观都观。虽云都观。唯见其一。故云用心别见。以其用心别见之故。人问乎生。即答之曰亦生。人问乎灭。即答之曰亦灭。乃至人问乎灭。即答之曰亦灭。如是一时之中。或言乎生。或言乎灭。乃至或言乎减。了无定见。故云于一等也。说既如是。闻者亦无一定。故云令彼等也。

    二中。谛观其心者。即观行阴也。互互无处者。同前互互亡处也。

    三中。谛观其心。亦观行阴也。各各有处者。同前各各生处也。

    四中。双计有无。可知。树之旁生曰枝。皆云其矫乱者。若是有以言有。无以言无。似乎属正。何谓矫乱。当知元明自性有无皆不可得。既计为有为无。此是矫也。又计非有非无亦有亦无及互互无各各有。此是乱也。故皆谓之矫乱。不死者即不迁之意。彼之外道。欲生不死天为果执计不死。又矫是矫强。乱是杂乱。以矫乱因欲得不死果也。

    结名中。此则等。亦结其是双亦断常之外道也。

    六死后有相之起计为三。初于时下标。二或自下释。三由此下结。

    初标中。死后有相等者。外道所计。不出即色是我离色是我我大色小色在我中色大我小我在色中耳。二释二。初正计。或自等。二别计。从此等也。

    初中。或自等。即即色是我也。或见等。即我大色小也。我圆者。谓我之我圆满十方所有国土在我内也。或彼等。即离色是我也。前缘者。所缘之色也。堕我句。随我运用耳。或复等。即色大我小也。如是循环十六相者。就行阴已生等四。举色一阴而有前四。余之三阴亦皆有四。则有四四一十六相。有云除去行阴。就前之三阴后之识阴。成乎十六。或亦可耳。

    次中。毕竟烦恼等者。毕竟二字乃言有也。然有烦恼。有菩提。不为过耳。过在两性并驱不相触耳。

    结名中。云立五阴等者。问前之三阴既已破矣。云何复将以为计耶。答三阴既破。而又依之以起计者。以三阴遍计虽破。而依他之性未亡。故依之以起成其十六。盖约行阴为我四阴为缘耳。此亦常见之外道也。

    七死后无相之起计亦三。初于先下标。二见其下释。三由此下结。

    标中。死后无相者。如释所明。可见。

    释又二。初正计。见其等也。二别计。从此等也。

    初中。见其色灭等者。谓其有色才显乎色。有想才系乎心。有受才得连持色心以为寿命。色等三阴既破。故云见其等也。阴性句总所灭色等三阴。纵有等指行阴之独存也。此质等指色阴之已破也。因之等正起计也。勘校即计度耳。八无相。就因果各有色灭等四也。

    次别计可知。

    结名中。五阴同前。此亦断见之外道也。

    八死后俱非之起计亦三。初于后下标。二色受下释。三由此下结。

    标中。于行句。谓行阴当前也。兼受句。谓受阴已灭也。双计句。于行阴当前为有。受阴已灭为无也。自体句。受想行三同是心法。谓之自体。以行之当前破受想已灭。受想已灭。还破行之当前。谓之相破也。前第六计死后有。第七计死后无。今双非有无。故云是人等也。

    释亦二。初正计。色受等也。二总计。又计等也。

    初中。色受等。谓色等三阴本自有者早已灭之。则有成非有也。行迁者。谓行阴迁流似乎无者。今言当前。则有成非无也。如是循环等。有云阴界指五阴十八界者。非也。但穷四阴之际畔耳。下结名中。亦云五阴者。盖四阴是五阴中四。乃总言也。八俱非相者。谓色受等四皆有非有非无也。有相无相者。非谓其有是相及无是相也。盖以有相即是非无相。无相即是非有相。正双非计也。

    次中。又计等者。谓行阴似无反有迁流则无非无矣。讹者正言其无非无耳。心发句。行阴既尔。推诸法之有者则非有矣。故云又计等也。有无等者。如是不可谓有不可谓无。故云有无俱非也。既曰非有。实不可以为实。又曰非无。虚不可以为虚。故云虚实失措。

    结中。后际昏瞢等者。正谓未来昏昏茫茫杳窅冥冥而无正见也。结名中。是则等。结其是双非之外道也。

    九七断灭之起计亦三。初于后下标。二或见下释。三由此下结。

    初标可见。

    二释中。或计句。计欲界人天二种四大色身死后。便为究竟断灭也。或欲句。计初禅已离下界财色名嗜睡五欲。便为究竟断灭也。或苦句。计二禅定生喜乐已离初禅有觉有观。便为究竟断灭也。或极句。计四禅舍念清净苦乐双亡及无色之四空。便为究竟断灭也。皆言或者。谓七中随计一种耳。下之五涅槃亦然。论句虽五。断灭有七。以初句有人天二种。后句有四禅无色二种。故总云如是等也。七际。言其七种之边畔也。从此断灭更不复生。故云现前等也。

    结名中。此则等。谓七断灭亦依五阴而立也。此亦断见之外道也。

    十五涅槃之起计亦三。初于后下标。二或以下释。三由此下结。

    标可知。

    释中。或以等正释其相。迷有等如来断词。如是等复合言也。五涅槃。初有为正转依及观见与生爱慕等。有不更轮回及生灭性等。皆应具有。若具足之。如初禅应云。或以初禅为正转依观见无忧不受轮回生灭之性生爱慕故。今以初禅互为具足。中间可例。所以初后阙略中三全略。则知初中圆明。次中无忧。三中无苦。四中极悦。五中苦乐双亡。是其所以为计者也。

    初计欲界中。为正转依者。妄计欲界正报四大即是转生死依涅槃而住。观见圆明等正其所计。谓身中所修欲定及未到定为涅槃圆明。非自性之圆明也。初禅已离欲界苦粗障。已得上界净妙离。故云无忧。二禅不若初禅有觉有观。以定生喜乐。故云无苦。三禅乐胜。以离生妙乐。悦充乎内。乐遍乎外。故云极乐。四禅以舍念清净故。云苦乐双亡。不受句。正其非涅槃计涅槃也。余可知。

    结名。此则等。亦结其是断见之外道也。

    三结劝亦二。初结过患。阿难等也。二劝弘宣。汝等等也。

    初中。禅那狂解者。前之色受想而言禅那现境及故现斯事。以其或自心生魔或外魔现境。今唯同乎外道而起妄计。故言狂解与故现斯悟也。皆云禅那者。由修三观而圆破五阴。过加研核致生魔事及夫妄计故也。余义同前。可知。

    次中。枝岐者。树之旁出曰枝。路之杂出曰岐。清净标指者。欲人见月以指标示。前人因指见月。喻经之能诠如标指也。因能诠经会所诠理。如因指见月也。以其能诠是了义者。故云清净标指。余亦同前。

    五显识阴亦二。初承前行尽。阿难等也。二明今识阴。深达等也。

    初中。彼善下正明行尽之相。对前行阴标举中行尽之文。可知。沉细纲纽等者。以行阴为十二类生死之本。喻以纲纽。行阴既破则十二类数所趣生死微细纲纽沈而绝矣。故云沉细等也。感应即生死果报之果名耳。于涅下兼明所显之理。涅槃天者即元明自性也。故喻之天。常被五阴所覆。犹天为五更所闇。今行阴已破。故云将大明悟。如鸡下正喻将大明悟也。所谓鸡三唱已东方既白。今正在将明之际。故云如鸡等也。六根下合明也。正谓行阴既破根尘不偶。故云六根等也。内外等。色阴为外。受阴为内。其妄破其真显。故云内外等也。

    二明今。亦分三。初深达十方等标举也。二阿难当知等释成也。三阿难如是等结劝也。初又二。初识未尽相。即深达下。二识已尽相。即若于下。

    初中。深达等谓十二生皆以识阴为元由也。所以元诸与由即识阴耳。如前行阴云。虽未通其各命由绪。及性入元澄。皆指识阴故也。观由等。谓识当前也。诸类句。识为因而招十二类生之果也。识既当前。不久自破。故云诸类不召。于十下。谓十二差别之相同此识阴之中。故云于十等也。精色句。所显益深也。发现句。以识阴当前谓之发现。以识未尽谓之幽秘。此正所谓识阴世界。故云此则等也。

    二识已尽相又二。初若于等正明。二观其等因由。

    初中。若于等。重指十二类生同在识阴中也。销磨等者。销即销化。磨即磨砻。犹攻玉也。销化六根烦恼以成无上知见。磨砻六根生死以证无上灭度。故云销磨六门也。合开成就者。合即所谓元是一精明也。开即所谓分成六和合也。在凡夫但开为六。乃用中相背。在初果但合为一。乃性中相知。皆不得为成就。今得六根互有。论其性元一。论其用有六...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