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明夷待访录译注最新章节!

    【题解】

    本篇主要论述边疆的管理体制。方镇,即藩镇。藩,有保卫之意;镇,即指军镇。这是唐代中后期形成的边疆管理模式。唐贞观元年(627),唐太宗将全国依据山川形势分为十道,最初并没有设立固定的官员和办事机构,只是监察区域,临时差遣官员巡查。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增为十五道(唐代后期,全国已经划分为四十余道),次年在每道设采访处置使(简称采访使),以六条检察非法,京城长安、陪都洛阳以中丞兼任,其余各地皆择贤刺史兼任。天宝九载(750)后,采访使但察善恶,不得干预地方庶政,凡道有节度使者,采访使多由节度使兼领。节度使一职,是由唐初的都督一职演化而来的。唐初沿袭北周及隋朝旧制,在主要地区设总管,又改称都督。唐高宗永徽以后,凡带使持节的都督均称为节度使。玄宗天宝初年,沿边设有九节度使,一经略使。授职时赐给双旌双节,总揽一道军民、财政,辖区内各州刺史(郡守)均为其下属。采访使在唐肃宗乾元元年(758)改为观察处置使(简称观察使)。凡不设节度使之处,即以观察使为一道行政长官,掌考察州县官吏政绩,治理民事。唐中叶以后,多以节度使兼观察使,节度使成为统领一道的军政、民政、财政、司法等大权的行政长官。如此,节度使雄踞一方,渐渐成为唐朝统治的隐患。而唐代中期后,社会经济开始衰落,加之统治阶层荒淫腐败,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个节度使的安禄山率部下反叛。安禄山叛军很快进攻洛阳、潼关,潼关失守,唐玄宗出走长安。此为“安史之乱”。此乱延续了七年之久,直到唐代宗宝应二年(763)唐朝才将叛军剿灭。“安史之乱”成为唐朝统治的转折点,摧毁了统治基础,为封建割据创造了条件,对唐朝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此后,中央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力更为减弱,安史余党在北方各自为政,形成了割据之势,不服朝廷管制,与朝廷相抗衡,直到唐亡也没有结束。

    唐代的藩镇割据是导致唐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藩镇也历来被认为是威胁中央政权的负面因素。但黄宗羲却不这么认为,他指出唐朝灭亡的原因不能简单地归之为当时的方镇制度。方镇制度设立的初衷是防止动乱,只是后期中央势力减弱,造成方镇功用出现反作用。他在考察历史上的郡县和封建制后,认为在明代也是可以实行方镇的。在具体的实行方面,则主张“辽东、蓟州、宣府、大同、榆林、宁夏、甘肃、固原、延绥俱设方镇,外则云、贵亦依此例,分割附近州县属之”;同时给予方镇充分的自治权,“每年一贡,三年一朝,终其世兵民辑睦,疆埸宁谧者,许以嗣世”;最后,在总结概括后,他详列实行方镇的五种好处,并分而述之。

    对于黄宗羲所提出的方镇制度,清代的傅怀祖认为此策“实为千古守边良策。方今自辽碣,迄闽粤,海滨广莫,鲸蜃交错,嘘气成市,诡幻万端。眈眈焉,抵我之巇。一兕出柙,举国驿骚。草野筹之,庙堂议之。汲汲求贤,汲汲备敌,安攘大计仍茫如捕风影。斯时也,有以先生方镇之说进讵,惟中流失船,一壶千金而已”(《灌园未定稿·明夷待访录序》)。萧公权则指出:

    梨洲既深恶秦以后之专制政治,故其论国体,势必倾向于封建之分治。然封建既不可尽复,梨洲乃折衷于封建郡县二者之间,主张行唐代方镇之制。……吾人既知方镇之有助于唐,则当师其意而改进之,于边境地方设立十数方镇。“务令其钱粮兵马内足自立,外足捍患。田赋商税听其征收,以充战守之用。一切政教张弛,不从中制。属下官员亦听其自行辟召,然后名闻。每年一贡,三年一朝。终其世兵民辑睦,疆埸宁谧者,许以嗣世”。梨洲认此变相之封建制度,凡有五利。其中如“一方之财自供一方”,“一方之兵自供一方”,即“一方不宁,他方晏如”等项,虽或足矫明制之失,而揆之中国以往之经验以及近代政治之原理,似其为害反多于利。梨洲此论,实非吾人所敢苟同。然吾人若视为针对专政之一种反动思想,则其意义至为深长可味也。(《中国政治思想史·黄宗羲》)

    实行方镇制度,是黄宗羲从封建、郡县两种国家架构的角度考虑而得出的,是他鉴于明朝灭亡的教训而提出的古为今用的观点,虽然并不符合历史发展之势,但从中可洞悉黄宗羲对国家边疆治理体制的思考。

    今封建之事远矣①,因时乘势,则方镇可复也。自唐以方镇亡天下,庸人狃之②,遂为厉阶③。然原其本末则不然。当太宗分制节度④,皆在边境,不过数府;其带甲十万,力足以控制寇乱。故安禄山、朱泚皆凭方镇而起⑤,乃制乱者亦藉方镇⑥。其后析为数十,势弱兵单,方镇之兵不足相制,黄巢、朱温遂决裂而无忌⑦。然则唐之所以亡,由方镇之弱,非由方镇之强也。是故封建之弊,强弱吞并,天子之政教有所不加;郡县之弊,疆埸之害苦无已时⑧。欲去两者之弊,使其并行不悖,则沿边之方镇乎!

    【注释】

    ①封建:指封邦建国。古代帝王将爵位、土地分封给亲戚或功臣为诸侯,使其建立邦国,维系统治。周代封建诸侯,到春秋战国时代得以改变,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废除,实行郡县制。《吕氏春秋·慎势》:“王者之封建也,弥近弥大,弥远弥小,海上有十里之诸侯。”

    ②狃(niǔ):沿袭,习惯。

    ③厉阶:祸端、祸患的来由。《左传·昭公二十四年》:“《诗》曰:‘谁生厉阶,至今为梗。’”杜预注:“厉,恶;阶,道。”

    ④节度:指节度使。《新唐书·兵志》:“夫所谓方镇者,节度使之兵也。原其始,起于边将之屯防者。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而总之者曰道……其军、城、镇、守捉皆有使,而道有大将一人,曰大总管,已而更曰大都督。至太宗时,行军征讨曰大总管,在其本道曰大都督。自高宗永徽以后,都督带使持节者,始谓之节度使,然犹未以名官。景云二年(711),以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河西节度使。自此而后,接乎开元,朔方、陇右、河东、河西诸镇,皆置节度使。”

    ⑤安禄山、朱泚皆凭方镇而起:安禄山和朱泚都是借方镇势力发动叛乱。安禄山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节度使。朱泚之乱也是由其弟卢龙节度使朱滔联合成德节度使王武俊、淄青节度使李纳、魏博节度使田悦发起。

    ⑥制乱者亦藉方镇:平定安史之乱的主要将领,封常清为安西节度使,哥舒翰曾为陇右节度使,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李光弼为河东节度使,仆固怀恩为朔方节度使。几场重要战役都由各节度使为统帅,如邺城之战更是集结了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各部围攻邺城。平定朱泚之乱主要依靠的李晟、马燧、浑瑊、骆元光等亦为各方节度使。

    ⑦黄巢(?——884):曹州冤句(今山东曹县)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初为盐帮首领,乾符二年(875)在冤句起兵,广明元年(880)十一月占领长安,于含元殿即位,建立了大齐政权。中和二年(882),逃往四川的唐僖宗反攻,黄巢手下大将朱温叛变降唐,沙陀族李克用又率援军助唐,黄巢于次年四月撤出长安,后为部下林言所杀。唐末农民起义结束。朱温(852——912):宋州砀山(今属安徽)午沟里人,五代时梁朝第一位皇帝。乾符四年(877)朱温参加黄巢军,不久叛离,投归河中节度使王重荣。唐僖宗任朱温为左金吾卫大将军,并赐名“全忠”。中和三年(883),击败黄巢,先后被封为东平王、梁王。开平元年(907),朱温废唐哀帝,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梁,是为后梁,都洛阳。

    ⑧疆埸:边界。

    【译文】

    封邦建国的制度距离现在已经很遥远了,因为时代和形势的变化,那么如今可以恢复方镇制度了。自从唐朝因方镇割据而灭亡,见识浅陋的人习惯于这种说法,认为方镇就是导致唐朝灭亡的祸端。但是,仔细考察其事实的始末详情却发现并非如此。当时,唐太宗分设的节度使都安置在边境地区,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