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明夷待访录译注最新章节!

    【题解】

    明朝灭亡之后,黄宗羲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在思想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他通过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从探索封建社会兴衰演变的角度,猛烈抨击了君主专制主义,《原臣》篇即是代表之作。

    《原臣》篇接续前《原君》篇,主要论述为“臣”的职责,即讨论“臣”的本原道理,思维路径也承续《原君》。在本篇中,黄宗羲首先分析了“臣道”。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臣”?黄宗羲认为,只有那些以关心“万民之忧乐”为己任的官员才是真正的“臣”。臣出仕是“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真正为民服务的,才是真的臣。对君主的“无形无声之嗜欲”而“视之听之”的,不过是宦官和宫妾;不顾自身安危,为君主“死之亡之”的,也不能称之为臣,只能算作君主宠幸的人。这些人都不能坚守为臣之道。

    接着,黄宗羲又发表了对君臣关系的直透本质的见解。他指出:“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君主治理天下是为万民服务,但“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也就是说,天下的事务烦琐,仅靠君主一人难以应付,所以才需要设置“臣”来分担。这说明“臣”是为治理天下而设的,职责是“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可以说,君臣治理天下都以“万民”为服务对象。

    那么君臣关系最好的状态又如何呢?黄宗羲将其类比为师友关系,“出而仕于君也,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只有“以天下为事”的“臣”才是君主的“师友”。从黄宗羲的角度来看,君臣只有为了天下事而平等相处,才能称之为良师益友。尤为值得关注的是,为了更形象地分析君臣职责的相互关系,强调为臣者若“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仍然违背了真正的“臣道”。而为君者,若心存“视天下人民为人君橐中之私物”的妄念,必将导致民生憔悴,最终使得国家衰亡。黄宗羲将治理国家比作拉木头,君与臣如果“手不执绋,足不履地”,则国家无法治理。这些都说明,黄宗羲认为君臣平等相处,共同以治理好天下为目标才能使得国家强盛,反之如果违背了设“臣”的初衷,则导致国家动乱。为更深入地探讨君臣关系,黄宗羲区分了君臣关系与父子关系,认为二者不能相提并论:父子之间属血缘关系,难以改变;但在一定程度上讲,君臣关系则是可以改变的。

    黄宗羲提出的这种区别于以往的新的君臣关系论,是通过总结历代兴衰而得出的,而他梳理的这种君臣关系凸显出君臣共治天下的治权平等思想,一言以蔽之,臣的义务是与君主共同管理天下,而并非是为侍奉皇帝这一家一姓。

    黄宗羲的这种为“臣”论以及关于君臣关系的分析充分体现了他反对君主专制,主张民主、民权的思想。萧公权认为黄宗羲关于君臣关系之论,“其立言亦悉依孟子,一扫专制天下‘君为臣纲’之传统思想。……昔李卓吾论史,谓齐王建之降秦饿死与冯道之历事多君皆有大利于民。梨洲倘闻其说,殆可许为同调。抑又有进者,自梨洲观之,君尊臣卑,名位虽有差别,而职分均在利民。故‘君之与臣,名异而实同’。臣所以佐君为治,而非以奉君之身。‘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若后者不致力于曳木,惟承前者之喜怒,而曳木之职荒矣。”

    萨孟武也对黄宗羲的臣论有中肯评价:

    古人所谓忠臣,梨洲皆否认其价值。而“忠”之观念,儒家本来只视为君臣的相对义务,后儒乃变之为绝对义务,梨洲连相对义务也否认了,而谓“忠”不是忠于君,忠于一姓,而是忠于天下,忠于万民,这确是吾国思想一大变转。但是思想单单到此为止,倘不能再创一种制度以救其弊,则篡夺之事仍无已时,这就是天下安定之后,梨洲思想又归消沉的理由。(《中国政治思想史》)

    有人焉,视于无形,听于无声①,以事其君,可谓之臣乎?曰:否!杀其身以事其君,可谓之臣乎?曰:否。夫视于无形,听于无声,资于事父也②;杀其身者,无私之极则也③。而犹不足以当之,则臣道如何而后可?曰: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④。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吾以天下万民起见,非其道,即君以形声强我,未之敢从也,况于无形无声乎!非其道,即立身于其朝,未之敢许也,况于杀其身乎!不然,而以君之一身一姓起见,君有无形无声之嗜欲,吾从而视之听之,此宦官宫妾之心也⑤;君为己死而为己亡,吾从而死之亡之,此其私昵者之事也⑥。是乃臣不臣之辨也。

    【注释】

    ①视于无形,听于无声:指以对待父母的态度来对待君主。语出《礼记·曲礼上》:“为人子者,……听于无声,视于无形,不登高,不临深,不苟訾,不苟笑。”其意是指作为人子,在侍奉父母时,应在父母还没有说出来或表现在脸上时,就已经明白父母的意思。

    ②资于:用于。

    ③极则:最高程度。

    ④群工:群臣。工,官吏,执事。

    ⑤宫妾:宫女。

    ⑥“君为己死而为己亡”几句: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私昵,亲近,宠爱。

    【译文】

    如果有这样的人,在对方还没有做出表情或说话之前,就已经体察到对方的心意,用这样的方式来侍奉君主,可以称为臣吗?答:不可以。如果有人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侍奉君主,可以称作臣吗?答:不可以。因为在对方没有做出表情或说话之前就能体察到对方的心意,那是子女侍奉自己父亲的态度;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那是无私的最高程度。做到这两样还不能称作人臣,那么为臣之道究竟是怎样的呢?答:在我看来,天下太大了,并非一个人所能治理的,所以应该设群臣分工治理。因此,臣之所以出仕当官,是为了天下,而不是为了君主一人;是为了天下万民,而不只是为了君主一姓。我为天下和万民的缘故才当官,如果不是合理的事情,即使君主以严词厉色强迫我,我也不能听从,更何况体察君主还没有表现出来的意图呢!如果是为了不合理的事情,即使在朝为官,我也不会答应,更何况要牺牲自己的生命呢!如果不是这样,只是为了君主一人一姓的缘故,我就要去揣摩君主还没有明确显露出来的嗜好和欲望,并愿意服从,那是宦官和宫女的心态;君主为了他一己之私而死或逃亡,我也跟着去死或逃亡,那是受君主私下宠爱之人的态度。这就是分辨是不是真正的臣的标准。

    世之为臣者昧于此义①,以谓臣为君而设者也。君分吾以天下而后治之,君授吾以人民而后牧之②,视天下人民为人君橐中之私物③。今以四方之劳扰,民生之憔悴④,足以危吾君也,不得不讲治之牧之之术。苟无系于社稷之存亡,则四方之劳扰,民生之憔悴,虽有诚臣⑤,亦以为纤芥之疾也⑥。夫古之为臣者,于此乎,于彼乎?

    【注释】

    ①昧:愚昧,糊涂。

    ②牧:统治。

    ③橐(tuó):袋子。

    ④憔悴:困顿。

    ⑤诚臣:忠臣。

    ⑥纤芥:细微。

  &nb...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