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任应秋讲〈黄帝内经〉(素问)最新章节!

    同学们大部分的问题都随各篇解答了,还有一些问题在这里解答一下。

    1.《内经》中为什么脉象不讲寸关尺?

    在《内经》讨论的脉象内容中,的确没有寸、关、尺的内容,有时讲寸、尺,讲人迎、寸口,没有提及“关脉”。那么古人是怎样通过脉象候脏腑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先需要复习两段文献。

    《素问·三部九候论》中云:“帝曰:何谓三部?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导之,乃以为真。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人,耳前之动脉。中部天,手太阴也;中部地,手阳明也;中部人,手少阴也。下部天,足厥阴也;下部地,足少阴也;下部人,足太阴也。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帝曰:中部之候奈何?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帝曰:上部以何候之?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神脏五,形脏四,合为九脏。五脏已败,其色必夭,夭必死矣。”

    这段文献说得很清楚,脉分三部,即下部、中部、上部,每部各有三候,即天、地、人,这就是《内经》有关切脉部位的叙述。“上部”是指头部,头部“天”之动脉在“颔厌”穴这个部位,头部“地”之动脉在地仓、大迎两穴处,头部“人”之动脉在“禾髎”穴这个部位,这是头部的三候脉。“中部”是指手部,手部“天”之动脉,属手太阴脉,在寸口部的“经渠”穴这个部位;手部“地”之动脉,属手阳明脉,在“合谷”穴这个部位;手部“人”之动脉,属少阴脉,在“神门”穴这个部位。这是手部的三候脉。“下部”是指下肢部,下部“天”之动脉,属厥阴脉,原在“足五里”穴这个部位,即“气冲”穴下三寸,古人认为女子“足五里”这个地方不方便诊察,于是用“太冲”代“五里”;下部“地”之动脉,属足少阴脉,是在“太溪”这个部位;下部“人”之动脉,属足太阴脉,在大腿内侧的“箕门”穴这个部位。这就是所谓的“三部九候”。

    怎样通过脉象候脏腑呢?下部之候,“五里”(太冲)属足厥阴可候肝,“太溪”属足少阴可候肾,“箕门”属足太阴可候脾胃。中部之候,“经渠”属手太阴可候肺,“合谷”属手阳明可候胸中之气,“神门”属手少阴可候心。上部之候,“颔厌”可候头角之气,地仓、大迎可候口齿之气,“禾髎”可候耳目之气。可见古人候脏腑基本是以“五脏”为主,依据脏腑的表里关系以候“六腑”。这是全身的脉诊方法,与现在的“寸口”诊法不同。这种诊法看起来是很全面,涉及头部动脉、上肢动脉、下肢动脉,但操作起来很不方便,因而现在不用了。

    《素问·六节藏象论》中云:“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已上为格阳。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以上为关阴。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关格之脉羸,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

    这段文献所述,又比头、手、足之全身诊要方便许多。在“人迎”颈动脉这个部位可以候三阳经脉之病,“太阳”包括膀胱、小肠,“阳明”包括胃、大肠,“少阳”包括三焦、胆。《灵枢·禁服》中说:“寸口主中,人迎主外。”所以“人迎”可候三阳的病,即可候六腑的病。“寸口”主内、主里,可候三阴经脉之病,“厥阴”指心包络,“少阴”包括心、肾,“太阴”包括脾、肺。“人迎”属阳明脉,主外候六腑,“寸口”属太阴脉,主内候五脏,这就是古人候脏腑的方法。

    由此看来,脉诊的方法随着医学的发展而趋于简化。至于说“左为人迎,右为寸口”的提出,那是王叔和以后的事,《内经》中也没有这个概念。从《难经》提出“关脉”以后,一直到王叔和这个时代,脉诊发展到一般只诊手动脉了,使脉诊有了更好的可操作性。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记载有“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的做法,可见在仲景时代基本还是采用《内经》人迎、寸口、趺阳等全身脉诊法,诊法简化是王叔和以后的事,这与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影响有关。

    2.膻中、心包络、心、上气海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膻中”是人体一个部位的名称,不是一个脏器;“心包络”是个脏器,有“手厥阴心包经”与之相连;“心”也是一个脏器,有“手少阴心经”与之相连。

    心包络、心均位于膻中,它们之间仅限于位置上的关系,其功能是不相同的,膻中被称作“上气海”,即指其功能而言。

    心与心包络有内外关系,所属经脉虽不同,但两者的性质大致相同,其差别仅在于所主之“火”,心所主之火为“君火”,心包络所主之火为“相火”。人体中含有相火的器官有心包络、三焦、膀胱、胆、肝、肾等。《素问·五常政大论》中说:“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人体生命之“火”有上下之分,上者是“君火”,下者是“相火”。

    归纳起来四者之间的关系要点为:一主气,一主血;一是脏器,一是部位。

    3.怎样体会脉象中的胃气?

    究竟什么样的脉象是“有胃气”的呢?向大家介绍《内经》中的相关资料。

    《素问...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