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任应秋讲〈黄帝内经〉(素问)最新章节!

    (此篇录音资料仅限于提要,其他据《黄帝内经章句索引》整理)

    篇解: 本篇开首即言春夏秋冬四时之刺,因四时之气有所不同,四时之刺便有各殊。则所谓“四时之气”者,即因四时之气殊而异其刺也。但全篇的内容,并不止于此,更多的是言对温疟、风水、飧泄、转筋、徒、著痹、肠中不便、疠风、腹鸣气冲、小肠气、善呕、膈塞、小腹痛肿等杂病的刺法,实际上这篇文献讨论的是治杂病的问题。全篇可分作三章。

    【讲解】所谓“四时之气”就是阴阳之气,因其阴阳盛衰升降不同因而要采用不同的治法。这篇文章的内容并不只谈“四时之气”,其中大半的篇幅是关于杂病治疗的。《灵枢经》中这样命题的篇章很多,一般把讨论的第一个问题作为篇名,在我国历史上,不仅医书有这种情况,在其他文献中都有类似的情况,比如《大学》《中庸》都是这样的命题方法。

    第一章 四时刺法

    【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曰:夫四时之气,各不同形,百病之起,皆有所生,灸刺之道,何者为定?岐伯答曰: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故春取经,血脉分肉之间,甚者,深刺之,间者,浅刺之;夏取盛经孙络,取分间绝皮肤;秋取经腧,邪在腑,取之合;冬取井荥,必深以留之。

    【提要】言四时不同之刺。

    【讲解】文曰:“四时之气,各不同形”,这个“形”是指病变表现,阴阳升降不一样,在人体上发生的疾病各不同形。

    文曰:“百病之起,皆有所生”,是说春天发的病不能离开春天的气候特点来认识,夏天发生的病不能离开夏季的气候特点来认识,“所生”是指四时气候对人体发病的影响,这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即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

    文曰:“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是说要依据四时之气,选择适合的气穴、适合的经气进行治疗。

    此章最后叙述了依据四时之气的不同治疗方法,这里所讲的“四时之气”没有《灵枢·本输》篇讲得具体,大家可以参照着进行学习。比如此篇说“春取经”,在《灵枢·本输》中是这样讲的:“春取络脉诸荥大经分肉之间,甚者深取之,间者浅取之。”因为春天阳气在外、在上,气血运行较浅,而络脉浅在、经脉深在,所以春天取络脉。这里的“络脉”主要是指十二经之大络,在“大经分肉之间”。取“络脉诸荥”,即取“荥”穴而不取“经”穴。所以此篇文献亦云:“春取经,血脉分肉之间。”因此建议大家,最好把两篇文献对照着来学习和理解,下面的夏、秋、冬的取穴都可以参考《灵枢·本输》篇来理解。

    第二章 杂病刺法

    【原文】“温疟汗不出”至“肿上及胃脘,取三里”。

    【提要】刺杂病,共列举了十三个杂病,可分作十三节。

    第一节 刺温疟

    【原文】温疟汗不出,为五十九痏。

    【提要】刺温疟。

    【讲解】这里的“五十九痏”,即《素问·刺热》篇的五十九刺,“温疟”属于热病。

    第二节 刺风水

    【原文】风 肤胀,为五十七痏,取皮肤之血者,尽取之。

    【提要】刺风水。

    第三节 刺飧泄

    【原文】飧泄,补三阴之上,补阴陵泉,皆久留之,热行乃止。

    【提要】刺飧泄。

    第四节 刺转筋

    【原文】转筋于阳治其阳,转筋于阴治其阴,皆卒刺之。

    【提要】刺转筋。

    【讲解】“卒刺”就是“猝刺”,即不要久留针。

    第五节 刺徒

    【原文】徒 ,先取环谷下三寸,以铍针针之,已刺而筩之,而内之,入而复之,以尽其 ,必坚,来缓则烦悗,来急则安静,间日一刺之, 尽乃止;饮闭药,方刺之时徒饮之,方饮无食,方食无饮,无食他食,百三十五日。

    【提要】刺徒 ,所谓“徒 ”,是说这个“水”没有合并其他的病,不是“风水”,也不是“水热”,只是单纯的水邪。

    【讲解】文云“环谷下三寸”,人体没有“环谷”这个穴位,有人认为是指足少阳的“环跳”穴,现在也还没有定论。“已刺而筩之”,“筩之”是指反复进出几次,“筩”是古人装剑的剑筒,剑不停地插进去抽出来,故“筩之”是“提插”的意思,相当于现在的“提插”手法,用反复提插的刺法使水邪排出去。

    文云“来缓则烦悗,来急则安静”,是说临床通过针的提插来排泄体内的邪水,“来缓”即水量排出的不多,病人往往有烦闷的感觉;“来急”即水量排出得很多,病人就会比较安静。水邪出...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