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中国章回小说考证最新章节!

    三国的故事向来是很能引起许多人的想象力与兴趣的。这也是很自然的。中国历史上只有七个分裂的时代:(1)春秋到战国;(2)楚汉之争;(3)三国;(4)南北朝;(5)隋、唐之际;(6)五代十国;(7)宋、金分立的时期。这六个时代之中,南北朝与南宋都是不同的民族分立的时期,心理上总有一点“华夷”的观念,大家对于“北朝”的史事都不大注意,故南北朝不成演义的小说,而南宋时也只配做那偏于“攘夷”的小说(如《说岳》)。其余五个分立的时期都是演义小说的好题目。分立的时期,人才容易见长,勇将与军师更容易见长,可以不用添枝添叶,而自然有热闹的故事。所以《东周列国志》、《七国志》、《楚汉春秋》、《三国志》、《隋唐演义》、《五代史平话》、《残唐五代》等书的风行,远胜于《两汉演义》、《两晋演义》等书。但这五个分立时期之中,春秋战国的时代太古了,材料太少;况且头绪太纷繁,不容易做得满意。楚汉与隋唐又太短了,若不靠想象力来添材料,也不能做成热闹的故事。五代十国头绪也太繁,况且人才并不高明,故关于这个时代的小说都不能做好。只有三国时代,魏蜀吴的人才都可算是势均力敌的,陈寿、裴松之保存的材料也很不少;况且裴松之注《三国志》时,引了许多杂书的材料,很有小说的趣味。因此,这个时代遂成了演义家的绝好题目了。

    《三国志演义》不是一个人做的,乃是五百年的演义家的共同作品。唐朝已有说三国故事的了。段成式《酉阳杂俎》说:“予太和末,因弟生日观剧,有市人小说,呼扁鹊作褊鹊字,上声。”又李商隐《骄儿》诗云:“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这都可证晚唐已有说三国的。宋朝“说话”的风气更发达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北宋晚年的“说话”,共有许多科,内中“说三分”是一种独立科目,不属于“讲史”一科,竟成了一种专科了。苏轼《志林》说:

    途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辄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

    宋、金分立的时代,南方的平话,北方的院本,都有这一类的历史故事。现在可考见的,只有金院本中的《襄阳会》。到了元朝,我们的材料便多了。《录鬼簿》与《涵虚子》记的杂剧名目中,至少有下列各种是演三国故事的:

    王哗《卧龙冈》

    朱凯《黄鹤楼》

    王实甫《陆续怀橘》《曹子建七步成章》

    关汉卿《管宁割席》《单刀会》

    尚仲贤《诸葛论功》(《录鬼薄》作《武成庙诸葛论功》,不知是否三国故事)

    高文秀《周谒鲁肃》《刘先生襄阳会》

    郑德辉《王粲登楼》《三战吕布》(二本)

    武汉臣《三战吕布》(二本),(按《录鬼薄》,武作的是一部分,余为郑作)

    王仲文《诸葛祭风》《五丈原》

    于伯渊《斩吕布》

    石君宝《哭周瑜》

    赵文宝《烧樊城糜竺收资》

    无名氏《连环计》、《博望烧屯》、《隔江斗智》这十九种之中,现在只有《单刀会》、《博望烧屯》(日本京都文科大学影刻的《元人杂剧三十种》之二)、《连环计》、《隔江斗智》、《王粲登楼》(臧刻《元曲选》百种之一),五种存在。明朝宗室周宪王的《杂剧十段锦》之中,有《关云长义勇辞金》一种,现在也有传本(董康刻的)。

    我们研究这几种现存的杂剧,可以推知宋至明初的三国故事大概与现行的《三国演义》里的故事相差不远。内中只有《王粲登楼》一本是捏造出来的情节;如说蔡邕做丞相,曹子建和他同朝为学士,王粲上万言策,得封天下兵马大元帅:都是极浅薄的捏造。其余的几本,虽有小节的不同,但大体上都与《三国演义》相差不多。我们从这些杂剧的名目和现存本上,可以推知元朝的三国故事至少有下列各部分:

    (1)吕布故事:《虎牢关三战吕布》、《连环计》、《斩吕布》。

    (2)诸葛亮故事:《卧龙冈》、《博望烧屯》、《烧樊城》、《襄阳会》、《祭风》、《隔江斗智》、《哭周瑜》、《五丈原》。

    (3)周瑜故事:《谒鲁肃》、《隔江斗智》、《哭周瑜》。

    (4)刘、关、张故事:《三战吕布》、《斩吕布》及以上诸剧。

    (5)关羽故事:《义勇辞金》、《单刀会》。

    (6)曹植、管宁等小故事。

    最可注意的是曹操在宋朝已成了一个被人痛恨的人物(见上引苏轼的话),诸葛亮在元朝已成了一个足计多谋的军师,而关羽已成了一个神人。(《义勇辞金》里称他为“关大王”;《单刀会》是元初的戏,题目已称《关大王单刀会》了。)

    散文的《三国演义》自然是从宋以来“说三分”的“话本”变化演进出来的。宋时已有很好的短篇小说,如新发现的《京本通俗小说》(在《烟画东堂小品》中),便是很明白的例。但宋时有无这样长篇的历史话本,还不可知。旧说都以为《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一个杭州人罗贯中做的。罗贯中,或说是名贯,字本中(《七修类稿》);或说是名本,字贯中(《续文献通考》)。《水浒传》、《三国志》、《隋唐演义》、《平妖传》等书,相传都是他做的。大概他是当时的一个演义家,曾做了一些演义体的小说。明初的《三国演义》也许真是他做的。但那个本子和现行的《三国演义》不同。当明万历年间,《水浒传》的改本已风行了,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