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中国章回小说考证最新章节!

    一 《水浒》版本出现的小史

    这三百年来,大家都读惯了金圣叹的七十一回本《水浒传》,很少人知道《水浒传》的许多古本了。《水浒传》古本的研究只是这十年内的事。十年之中,居然有许多古本出现,这是最可喜的事。

    十年前(民国九年七月)我开始做《〈水浒传〉考证》的时候,我只有金圣叹的七十一回本和坊间通行而学者轻视的《征四寇》。那时候,我虽然参考了不少的旁证,我的许多结论都只可算是一些很大胆的假设,因为当时的证据实在太少了(《胡适文存》初排本卷三,页八一——一四六)。

    但我的《〈水浒传〉考证》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注意,遂开了搜求《水浒传》版本的风气。我的《考证》出版后十个月之内,我便收到了这些版本:

    (1)李卓吾批点《忠义水浒传》百回本的第一回到第十回,日本冈岛璞翻明刻本。(一七二八年刻)

    (2)《忠义水浒传》百回本的日文译本,冈岛璞译。(一九〇七年排印)

    (3)《忠义水浒传》百十五回本,与《三国志演义》合刻,名为《英雄谱》,坊间名为《汉宋奇书》。(有熊飞的序,似初刻在崇祯末年)

    (4)百二十回本《水浒传》。(光绪己卯,即一八七九年,大道堂藏版,有乾隆丙午年的序)

    此外我还知道两种版本:

    (5)百十回本《忠义水浒传》,也是与《三国志》合刻的《英雄谱》本。(日本铃木虎雄先生藏)

    (6)百二十回本《忠义水浒传》,明刻本。

    (日本京都府立图书馆藏,有杨定见序)

    这两种我当时虽未见,却蒙日本学者青木正儿先生把他们的回目和序例都抄录了寄给我。

    我有了这六种版本作根据,遂又作了一篇《〈水浒传〉后考》(《胡适文存》初排本卷三,页一四七——一八四)。这是民国十年六月的事。

    民国十二年左右,我知道有三四部百二十回本《忠义水浒传全书》出现,涵芬楼得了一部,我自己得了一部,还有别人收着这本子的。后来北京孔德学校收着一部精刻本,图画精致可爱。

    民国十三年,李玄伯先生的侄儿兴秋在北京冷摊上得着一部百回本《忠义水浒传》。据玄伯说(《重刊(忠义水浒传)序》):

    观其墨色纸色,的是明本。且第一册图上每有新安刻工姓名,尤足证明即郭英(适按,当作郭勋。)在嘉靖年间刻于新安者。明代《水浒》面目,遂得重睹。

    我不曾见着兴秋先生的原本,但此书既名《忠义水浒传》,似非郭武定的旧本,因为我们从百二十回本的发凡上知道“忠义”二字是李卓吾加上去的。新安刻工姓名,算不得证据,因为近几百年的刻图工人,要算徽州工人为最精,至今还有刻墨印的专业。故我们只能认李先生的百回本是李卓吾的《忠义水浒传》的一种本子。(玄伯的本子没有“引首”一段,只从张天师祈禳起,与日本翻刻的李卓吾本稍不同,不知是否偶阙这几页。)

    玄伯先生于民国十四年把这部百回本标点排印出来,于是国中遂有百回本的重印本。(北京锡拉胡同一号李宅发行,装五册,价二元七角。)

    前年商务印书馆把涵芬楼所藏的百二十回本《水浒传》也排印出来,因为我的序迟迟不能交卷,遂延到今年方才出版。

    总计近年所出的《水浒传》版本,共有下列各种:

    甲 七十一回本(金圣叹本)

    乙 《征四寇》本(亚东图书馆《水浒续集》本)

    丙 百十五回本(《英雄谱》本)

    丁 百十回本(《英雄谱》本)(铃木虎雄藏)

    戊 百二十四回本(胡适藏)

    己 李卓吾《忠义水浒传》百回本

    (1)李玄伯排印本

    (2)日本冈岛璞翻刻前二十回本

    (3)日本冈岛璞译本

    庚 《忠义水浒全书》百二十回本

    二 十年来关于《水浒传》演变的考证

    十年前我研究《水浒传》演变的历史,得着一些假设的结论,大致如下:

    (1)南宋到元朝之间,民间有种种的宋江三十六人的故事。有《宣和遗事》和龚圣与的三十六人赞为证。

    (2)元朝有许多《水浒》故事,但没有《水浒传》。有许多元人杂剧可证。

    (3)明初有一部《水浒传》出现,这部书还是很幼稚的。我们叫它作“原百回本《水浒传》”。这部书也许是罗贯中做的。

    (4)明朝中叶,约当弘治正德时代,另有一种七十回本《水浒传》出现。我假定这部书是用“原百回本”来重新改造过的,大致与现行的金圣叹本相同。这部书也许是“施耐庵”作的,但“施耐庵”似是改作《水浒传》者的托名。

    (5)到了明嘉靖朝,武定侯郭勋家里传出一部定本《水浒传》来,有新安刻本,共一百回,我们叫它作“百回郭本”。我假定这部书的前七十一回全采“七十回本”。后三十回是删改“原百回本”的后半部的。“原百回本”后半有“征田虎”和“征王庆”的两大部分,郭本都删去了,却加入了“征辽国”一大段。据说旧本有“致语”,郭本也删去了。据说郭本还把阎婆事“移置”一番。这几点都是“百二十回本”的发凡里指出的郭本与旧本的不同之点。(郭本已不可得,我们只知道李卓吾的百回本。)

    (6)明朝晚年有杨定见、袁无涯编刻的百二十回本《忠义水浒全书》出现。此本全采李卓吾百回本,而加入“征田虎”、“征王庆”两大段;但这两段都是改作之文,事实与回目皆与别本(《征四寇》,百十五回本,百十回本,百二十四回本。)绝不相同;王庆的故事改变更大。

    (7)到金圣叹才有七十一回本出现,没有招安和以后的事,却多卢俊义的一场梦,其他各本都没有这场梦。

    (8)七十一回本通行之后,百回本与其他各本都渐渐稀少,于是书坊中人把旧本《水浒传》后半部印出单行,名为《征四寇》。我认《征四寇》是“原百回本”的后半,至少其中征田虎、王庆的两部分是“原百回本”留剩下来的。

    这是我九年十年前的见解的大致。当时《水浒》版本的研究还在草创的时期,最重要的百回本和百二十回本,我都不曾见着,故我的结论不免有错误。最大的错误是我假定明朝中叶有一部七十回本的《水浒传》(《胡适文存》初排本卷三,页一七一——一七六)。但我举出的理由终不能叫大家心服;而我这一种假设却影响到其余的结论,使我对于《水浒传》演变的历史不能有彻底的了解。

    六七年来,修正我的主张的,有鲁迅先生、李玄伯先生、俞平伯先生。

    鲁迅先生的主张是:

    原本《水浒传》今不可得。……现存之《水浒传》,则所知者有六本,而最要者四。

    一曰一百十五回本《忠义水浒传》,前署“东原罗贯中编辑”,明崇祯末与《三国演义》合刻为《英雄谱》,单行本未见。……文词蹇拙,体制纷纭,中间诗歌亦多鄙俗,甚似草创初就,未加润色者。虽非原本,盖近之矣。……又有一百十回之《忠义水浒传》,亦《英雄谱》本。……别有一百二十回之《水浒传》,文词脱略,往往难读,亦此类。

    二曰一百回本《忠义水浒传》,……武定侯郭勋家所传之本,……今未见。别有本,亦一百回,有李贽序及批点,殆即出郭氏本,而改题为“施耐庵集撰,罗贯中纂修”。……文辞乃大有增删,几乎改观,除去恶诗,增益驯语,描写亦愈入细微。如述林冲雪中行沽一节,即多于百十五回本者至一倍余。

    三曰百二十回本《忠义水浒全书》,亦题“施耐庵集撰,罗贯中纂修”。……全书自首至受招安,事略全同百十五回本;破辽小异,且少诗词,平田虎、王庆,则并事略亦异。而收方腊又悉同。文词与百回本几无别,特于字句稍有更定。……诗词又较多,则为刊时增入。……

    发凡云:“古本有罗氏致语,相传灯花婆婆等事,既不可复见,乃后人有因‘四大寇’之拘而酌损之者,有嫌一百廿回之繁而淘汰之者,皆失。郭武定本即旧本移置阎婆事,甚善。其于寇中去王、田而加辽国,犹是小家照应之法,不知大手笔者正不尔尔。”是知《水浒》有古本百回,当时“既不可复见”;又有旧本,似百二十回,中有“四大寇”,盖谓王、田、方及宋江,即柴进见于白屏风上御书者。郭氏本始破其拘,削王、田而加辽国,成百回;《水浒全书》又增王、田,仍存辽国,复为百二十回。……然破辽故事,虑亦非始作于明。宋代外敌凭陵,国政弛废,转思草泽,盖亦人情,故或造野语以自慰;复多异说,不能合符;于是后之小说既以取舍不同而纷歧,所取者又以话本非一而违异。田虎、王庆在百回本与百二十回本,名同而文迥别,殆亦由此而已。惟其后讨平方腊,则各本悉同,因疑在郭本所据旧本之前,当又有别本,即以平方腊接招安之后,如《宣和遗事》所记者,……然而证信尚缺,未能定也。

    总上五本观之,知现存之《水浒传》实有两种:其一简略,

    其一繁缛。胡应麟(《笔丛》四十一)云:

    “余二十年前所见《水浒传》本,尚极足寻味。十数载来,为闽中坊贾刊落,止录事实,中间游词余韵神情寄寓处一概删之,遂不堪覆瓿。复数十年,无原本印证,此书将永废。”

    应麟所见本,今莫知如何。若百十五回简本,则成就殆当先于繁本,以其用字造句,与繁本每有差违,倘是删存,无烦改作也。……

    四曰七十回本《水浒传》。……为金人瑞字圣叹所传,自云得古本,止七十回,于宋江受天书之后,即以卢俊义梦全伙被缚于嵇叔夜终。……其书与百二十回本之前七十回无甚异,惟刊去骈语特多;百廿回本发凡有“旧本去诗词之繁累”语,颇似圣叹真得古本。然文中有因删去诗词而语气遂稍参差者,则所据殆仍是百回本耳。……

    ————《中国小说史略》,页一四一——一四八

    鲁迅先生之说,很细密周到,我很佩服,故值得详细征引。他的主张,简单说来,约有几点:

    (1)《水浒》古本有两种,其原百回本在晚明已不可复见,但还有一种百二十回的旧本,中有“四大寇”,谓王、田、方及宋江。

    (2)也许还有一种古本,招安之后即接叙征方腊。

    (3)这些古本的真相已不可考,但百十五回本的文字“虽非原本,盖近之矣”。

    (4)一百回的郭刻本与李卓吾本,删田虎、王庆两大段,而加辽国。文字大有增删,几乎改观,描写也更细密。

    (5)一百二十回本的文字,与百回本几乎无分别,加入改作的田虎、王庆两大段,仍保存征辽一大段。

    (6)总而言之,《水浒传》有繁本与简本两大类:百十五回本,百十回本,与百二十四回本,属于简本;百回本与百二十回本,属于繁本。明人胡应麟(生一五五一,死在一六〇〇以后)以为简本是后起的,是闽中坊贾刊落繁本的结果。鲁迅先生则以为简本近于古本,繁本是后人修改扩大的。

    (7)七十回本是金圣叹依据百回本而截去后三十回的,为《水浒传》最晚出的本子。

    俞平伯先生的《论〈水浒传〉七十回古本的有无》(《小说月报》十九卷四号,页五〇五——五〇八),即采用鲁迅先生的主张,不承认有七十回古本。鲁迅先生曾说:

    又简本撰人止题罗贯中,……比郭氏本出,始著耐庵,因疑施乃演为繁本者之托名,当是后起,非古本所有。

    平伯承认此说,列为下表:

    平伯又指出圣叹七十一回本的特点,除掉伪作施耐庵序之外,只多了第七十一回的卢俊义的一场恶梦,平伯以为这一梦是圣叹添入的。他说:

    依适之《后考》的说法,……是各本均无此梦也。适之以为圣叹曾有的古本,岂不成为孤本乎?

    李玄伯先生(宗侗)重印百回本《水浒传》时,做了一篇很有价值的《读〈水浒传〉记》,其中第一节是“《水浒》故事的演变”,很有独到的见解。玄伯先生说,《水浒》故事的演变,可分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先有口传的故事,不久即变成笔记的水浒故事。这时期约当北宋末年以至南宋末年。玄伯说:

    这种传说当然是没有系统的,在京东的注意梁山泺,在京西的注意太行山,在两浙的注意平方腊。并且各地还有他所喜爱的中心英雄。

    这还是《水浒》故事口传的时期。这时期的经过不甚久,因为南宋时已经有了笔记的《水浒》故事了。

    玄伯引龚圣与的《宋江三十六人赞序》和《宣和遗事》为证。他说:

    但是那时的记载,……只是短篇的。这种本子现时固然佚失了,我却有几个间接的证据。

    (一)现在《水浒传》内,常在一段大节目之后加一句“这个唤作……”,如……“这个唤做《智取生辰纲》”。大约以前有段短篇作品唤作《智取生辰纲》,所以结成长篇以后,还留了这么一句。

    (二)宋江等在梁山,忽然叙写他们去打华州,似乎非常的无道理。但是我们要明白了初一步的水浒是短篇的,是无系统的,就可明白了这无道理的理由。上边我说过,梁山左近有梁山的水浒故事,京西有京西的水浒故事。龚圣与的赞有四处“太行”字样,足可证说宋江等起于京西的,在当时颇盛行。华州事即京西故事之一。后人想综合京东京西各种为一长篇,想将宋江从京东搬到京西,只好牵出史进被陷,……以作线索了。

    玄伯又说:

    这些短篇水浒故事,是与元代的杂剧同时或稍前的。元曲的水浒剧即取材于这些篇。因为他们的传说,作者,产地的不同,所以内容常异,杂剧内人物的性格也因取材的不同而不一致。

    第二个时期,约在元明之间,“许多的短篇笔记,连贯成了长篇,截成一回一回的,变作章回体的长篇水浒故事”。玄伯很大胆地假定当时至少有所谓“《水浒》四传”:

    第一传的事迹,约等于百回本的第一回至第八十回所包含的,就是从误走妖魔起,至招安止。

    第二传是百回本的第八十回至第九十回,平辽一段。

    第三传是百回本所无,征田虎、王庆一段。

    第四传是百回本第九十回至一百回,平方腊一段。

    为什么说水浒四传,而不说一传呢?重要的理由是四传内的事迹互相冲突。在短篇的时候,各种故事的产生地点不同,流传不同,互相冲突的地方在所不免。如果当时就直接的成为一传,……自应删去冲突字句,前后照应。现在所以不如此者,恰因是经过四传分立的阶级,在合成一传则冲突者,在四传各身固不必皆冲突也。玄伯举了几条证据,第一条即是我十年前指出王进即是王庆的化身。(《〈水浒传〉考证》,页一二五,《后考》页一五九——一六一)玄伯不信我的主张,他的解释是“两传或者同一蓝本”。第二条是我九年前指出智真和尚两次送给鲁智深的四句终身偈语,前后不同,我疑心前四句是七十回本所独有。(《后考》页一七三——一七四)玄伯说:“以前大约相传有智真长老赠四句言语的这回事,两传皆窃仿罢了。”第三条证据是前传的蓼儿洼是梁山泊的一部分,而方腊传里却把蓼儿洼认为楚州南门外的一块地方。

    玄伯又说:

    即以文体而论,四传亦不甚相同,且所用地名,亦多古今的分别,皆足证明各传非一人一时之所集,更足证各传集成时的先后。前传及征方腊传,征二寇传较老,征辽传次之。征方腊传所用宋代地名最多。……前传经后人修改处较多。……

    第三时期,约在明代,“即将《水浒》长篇故事或二传,或三传,或四传,合成更长篇的《水浒传》。百回本即合三传(前传,征辽,征方腊。)而成,百二十回本即合四传而成者。……因为他们是分开的,自成一段,所以合二传,三传,四传,皆无不成”。

    第四时期,即清初以后,“田、王、征辽、方腊三传皆被删去,前传亦被删去七十一回以后的事迹,加了卢俊义的一梦,变作现行的七十回本。这种变化,完全是独出心裁。他虽假托古本,这个古本却似并未存在过”。

    李玄伯先生之说,有很大胆的假设,有很细密的推论,我也很佩服,所以也详细摘抄在这里。

    三 我的意见

    玄伯先生的四期说,我最赞成他的第一时期。他指出最初的《水浒》故事是短篇的,没有系统的,不一致的,并且各地有各地最喜欢的英雄。玄伯是第一个人发现这种“地方性”,可以解决许多困难。元人杂剧里的《水浒》故事,便是从这种有地方性的短篇来的。

    但玄伯说的第二时期,我却不敢完全赞同。他假定最早的长篇《水浒》故事曾经过所谓“四传”的过渡时期。他说:

    如果当时就直接的成为一传,……自应删去冲突字句,前后照应。……

    这个理由,我认为不充分。百回本是结合成一传的了,前后并不冲突,冲突的字句都删去了。百十五回本和百二十四回本也是结成一传的,其中便有前后冲突的地方,如既有王进被高俅陷害,又有王庆被高俅陷害;既有高俅投奔柳世权,又有高俅投奔柳世雄。可见冲突字句的有无,全靠改编的人的本事高低,并不关曾否经过四传的阶级。

    况且四传之说,本身就很难成立。第一传从开篇说到招安,还可成一传。第二传单说征辽,第三传单记征田虎、王庆,第四传单记征方腊,似乎都不能单独存在罢?如果真有这三传,他们也不过是三种短篇与《智取生辰纲》、《大闹江州》有什么分别?既是独立的短篇,便应该属于玄伯所谓第一时期,不应该别立所谓第二时期了。故“四传”之说,我认为大可不必有,远不如鲁迅先生的“话本不同”说,可以免除更多的困难。

    鲁迅与玄伯都主张一种“多元的”说法。鲁迅说:

    后之小说,既以取舍不同而纷歧,所取者,又以话本不同而违异。这是说《水浒传》原本有各种“话本不同”,他假定有百回古本,有述四大寇的百二十回本,又有招安之后直接平方腊之别本,又有破辽的故事,其来源也许在明以前。————这便是四种或三种长篇古本了。这个多元的长篇全传说,似乎比玄伯的“四传”说满意得多。

    大概最早的长篇,颇近于鲁迅先生假定的招安以后直接平方腊的本子,既无辽国,也无王庆、田虎。这个本子可叫做“x”本。

    玄伯先生也认前传与征方腊传用的地名最为近古。不但如此,征辽与征田虎、王庆三次战事都没有损失一个水浒英雄,只有征方腊一役损失过三分之二。这可见征方腊一段成立在先,后人插入的部分若有阵亡的英雄,便须大大地改动原本了。为免除麻烦起见,插入的三大段只好保全一百零八人,一个不叫阵亡。这是一种证据。征田虎、王庆时收的降将,如马灵、乔道清之流,在征方腊一役都用不着了。这也可见征方腊一段是最早的,本来没有这些人,故不能把他们安插进去。这又是一种证据。

    这个“x”本,也许就是罗贯中的原本。

    后来便有人误读《宣和遗事》里的“三路之寇”一句话,硬加入田虎、王庆两大段,便成了一种更长的本子,也许真有百二十回之多。这个本子可叫做“y”本。

    后来又有一种本子出来,没有王庆、田虎两大段,却插入了征辽国的一大段。这个本子可叫做“z”本。鲁迅先生疑心征辽的故事起于明以前,也许在南宋时。玄伯先生则以为征辽的一段最晚出。我想玄伯的话,似乎最近事实。

    这三种古本的回数,现在已不可考了。大概“x”本不足百回,“y”本大概在百回以外,“z”本大概不过百回。

    到了明朝嘉靖时代,武定侯郭勋家里传出一部《水浒传》,有新安刻本,有汪太函(道昆)的序,托名“天都外臣”。(此据《野获编》)王道昆,字伯玉,嘉靖二十六年(一五四七)进士,与王世贞齐名,是当时的一个大文学家。他是徽州人,此本又刻在徽州,也许汪道昆即是这个本子的编著者。当时武定侯郭勋喜欢刻书,故此本假托为郭家所传。郭勋死在嘉靖二十八年(一五四九),也许此本刻出时,他已死了,故更容易假托。其时士大夫还不敢公然出名著作白话小说,故此本假托于“施耐庵”。这个本子,因为号称郭勋所传,故我们也称为“郭本”。

    近见邓之诚先生的《骨董琐记》卷三有云:

    闻缪艺风丈云:光绪初叶,曾以白金八两得郭本于厂肆,书本阔大,至一尺五六寸,内赤发鬼尚作尺八腿,双枪将作一直撞云。

    ————页二二

    缪先生死后,他的藏书多流传在外,但这部郭本《水浒传》至今无人提及,不知流落在何方了。百二十回本的发凡说:

    郭武定本,即旧本,移置阎婆事甚善,其于寇中去王、田而加辽国,犹是小家照应之法,不知大手笔者正不尔尔。如本内王进开章而不复收缴,此所以异于诸小说,而为小说之圣也欤!

    又说:

    旧本去诗词之烦芜,……颇直截清明。

    又说:

    订文音字,旧本亦具有功力,然淆讹舛驳处尚多。

    总以上所说,郭本可知之点如下:

    (1)王进开章,与今所见各本同;

    (2)移置阎婆事,不知如何移置法;

    (3)去王庆、田虎二段;

    (4)加辽国一段;

    (5)删去诗词;

    (6)有订文音字之功;

    (7)据缪荃孙所见,书本阔大,其中双枪将作一直撞,还保存《宣和遗事》的旧样子;赤发鬼作尺八腿,则和龚圣与《宋江三十六人赞》相同。

    我们关于郭本,所知不过如此。

    胡应麟说:

    余二十年前所见《水浒传》本,尚极足寻味。十数载来,为闽中坊贾刊落,止录事实,中间游词余韵神情寄寓处,一概删之,遂不堪覆瓿。后数十年,无原本印证,此书将永废。

    胡应麟生于一五五一年(据王世贞《石羊生传》),当嘉靖三十年。他的死年不可考,他的文集(《少室山房类稿》,有《四库全书》本,有《续金华丛书》本。)里无万历庚子(一六〇〇)以后的文字,他死时大概年约五十岁。他说的“二十年前所见《水浒传》本”,当是他少年时,约当隆庆、万历之间,当西历一五七二年左右。他所见的本子,正是新安刻的所谓郭本。他说那种本子“尚极足寻味”,中间多有“游词余韵神情寄寓处”,更证以上文所引“王进开章”的话,我们可以断定郭本的文字必定和李贽批点的《忠义水浒传》百回本相差不远。

    李贽(卓吾)死在万历三十年(一六〇二),年七十六。今世所传《忠义水浒传》,大概出于李贽死后。因为他爱批点杂书,故坊贾翻刻《水浒传》,也就借重这一位身死牢狱而名誉更大的名人。日本冈岛璞翻刻的《忠义水浒传》,有李贽的《读〈忠义水浒传〉序》一篇。此序虽收在《焚书》及《李氏文集》,但《焚书》与《文集》皆是李贽死后的辑本,不足为据。此如《三国演义》之有金圣叹的“外书”,似是书坊选家的假托。若李氏批点本《水浒传》出在一六〇〇年以前,胡应麟藏书最多,又很推崇《水浒传》,不应该不见此本。故我疑心李氏批点本是一六〇〇年以后刻印的,大概去李氏之死不很久,约当一六〇五年左右。大概郭本流传不多,而闽中坊贾删节的本子却很盛行,当时文学家如胡应麟之流,都曾感觉惋惜,于是坊贾有刻郭本的必要,遂假托于李贽批点之本。试看冈岛璞翻刻本所保存的李贽批语,与百二十回本的批语,差不多没有一个字...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