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知识论最新章节!

    一、字

    A.官觉呈现

    1.从同点说起 。本章讨论语言,只提出某方面的问题。研究语言学的学者所认为语言学底重要问题,结构,发展,……等等,我们在这里都不讨论。一方面我们不能够讨论,我们没有专门知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必讨论,我们底兴趣差不多完全在表示思想或命题这一点上。本节论字。字是复杂的东西。也许在讨论的历程上我们应该由字之所以为字,或字与其它的东西底异点说起,慢慢地达于字与其它东西的同点。现在的办法不是这样。我们先从字与其它东西底同点着想。设有看官底呈现如下:对于这五个看官上的呈现,官觉者的反应也许不一样。习惯用某种杯碗的人们也许会说头一个样式是画出来的碗或杯。有这习惯而不懂中文的人也许会因此想到其余四个样式都是画出来的东西,他也许会想到第二个是兵器。对于其余的,他也许没有办法。有用杯子习惯而又不懂中文的人也许会说这五个样式之中头一个是画出来的杯子样子,第三与第五是中国字,其余的他不知道。

    2.字也是样式 。头一点,我们要注意的不但不懂中文的人看见五个样式,懂中文的人也看见五个样式;他们彼此底不同点,是前者看不出字来,而后者在五个样式之中看见两个中国字。我们要特别注重的是:是字的也是样式,它虽然不止于是样式,然而它不因为是字就中止其为样式。现在有一部份的人们习惯于就字论字,这当然很好;可是,他们有时忘记了字也是样式。忘记字是样式也就是忘记字与其它样式底共同点,忘记这共同点,也就是忘记了字也得要在官觉中呈现出来。我们在这里所要求的就是不要忘记字与样式底共同点。不懂中文的人和懂中文的人底分别不在前者在(1)条底呈现中看见五个样式,而后者看见三个样式两个字;他们都看见五个样式,不过在这五个样式之中,前者看不出中国字来,而后者看出两个中国字来。

    3.字也是客观的所与 。说看见五个样式也就是说这五个样式都是视觉现象。写出来的书是预备看的,我们只能利用视觉呈现以表达我们底意思。其实如果我们说话,我们可以说出几个声音方面的样式,而在几个声音上的样式之中,我们也可以说出两个中国字来。果然如此,这两个说出来的中国字同时是听觉呈现中的样式。我们特别注重字是样式,也就是注重它同时是官觉中的所与。在第三章我们论官觉所与的时候,我们特别费力地表示我们非假设有客观的所与不成。我们不能忽略客观的所与底问题;假如我们想从反应上的一致来建设客观的知识,我们会失败。显而易见,假如没有客观的所与,我们底反应本身也不客观,因为它们都是官觉者彼此底所与。假如没有客观的所与,不但我们对所与底行动上的反应不能客观,就是语言文字上的反应也不能客观,而语言文字根本不可能。仍以(1)条所写出的五个样式而论,假如没有客观的所与,不论甚么人们都没有共同的客观的所与,而在没有共同的所与这一条件之下,没有人能够在以上(1)条所写出的样式中看出字来,更不论中国字,因为字本身就得要是客观的所与才能成其为字。

    4.字底最低限度的必要条件 。我们谈字,很容易忘记字底最低限度的必要条件。此必要条件就是字本身是官觉中的呈现。我们对于必要条件之容易忽略者,就因为必要条件底性质是无之必不然而有之不必然。虽然无之必不然,然而有之不必然,此所以我们很容易忽略必要条件。是样式虽然是字底必要条件,然而不是字底充分条件,我们对于字大都注重于字之所以为字,这就是说,大都注重字之所以异于其它非字的样式,这也就是说,我们注重字底充分条件。我们注重这一方面,就很容易忘记字同时是样式,是官觉中的呈现,是客观的所与。并且这些都是必要条件,虽然这些条件满足的东西不必是字,然而这些条件不满足的东西根本不是字。本段谈官觉呈现就是要注重这必要条件。字不能独立于官觉,字本身是官觉呈现,并且它非是客观的所与不行。

    B.样型和凭借底分别

    1.对以下视官所与的反应 。字当然不只是官觉呈现,假如它只是官觉呈现,它无以异于别的呈现中的样式。头一点就是所谓type和token底分别。设有以下:

    人,人,人,人,人,不懂中文的人看见以上,也许会说它们是五个样式,也许会说它们是五个一样的样式。懂中文的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中国字,可是,他也许会说这里有五个字,也许会说这里有一个字。无论懂中文或不懂中文的人底说法都对。说这里有五个样式,所谓样式不是说这里有一个样式底所谓样式,说这里有五个字底所谓字,不是说这里有一个字底所谓字。

    2.五个凭借 。说这里有五个样式底所谓样式,是说这里有五个占据不同空间的官觉呈现或所与,而每一呈现或所与是一个样式;说这里有一个样式底所谓样式,是说占据不同空间的呈现或所与虽有五个,然而这五个都呈现一个一样的样式。说这里有五个字和说这里只有一个字底分别,也是如此的。我们先论这里有五个字底说法。这说法所注重的是五个占不同空间的呈现或所与,而每一个都是字。这所谓字是极普通的用法,例如我们说某某书洋洋数十万言。这里所谓数十万言,是从头到尾数下去或计算下去,不管重复与否,而数下去或计算下去的结果,是数十万占不同空间的呈现或所与,而每一呈现或所与都是字。说某篇文章每页有一千字,也就是这里所说的字。意思是说每页上有一千占不同空间位置的呈现或所与,而每一呈现或所与都是字。这说法所注重的,我们叫作token。

    3.一个样型 。说(1)条所陈列的只有一个字也没有错。说在那里所陈列的是一个字,是说那里虽然有五个占不同空间位置的所与或呈现,然而它都只代表一个样型,而此一个样型是一个字;懂中文的人会说它是“人”字。这用法也很平常,例如我们说某人没有受过教育,他不过认识几个字而已。显而易见,这不是说他只认识几个占不同空间位置的呈现或所与,就这后一用法的字说,只要他认识一个字,他就可以认识几百几千占不同空间位置的呈现或所与。中国文字里有多少字底字,康熙字典里有多少字底字,千字文里有一千字底字,都是这里所说的字。(2)条所说的字是就 token或凭借而说的,本条所谓字是就type或样型而说的。第(1)条底陈列中,就token或凭借说有五个字,就type或样型说只有一个字。

    4.凭借与样型交相为用 。A段说字总同时是官觉呈现和所与,所说的字是就字底token或凭借而说的。每一凭借都是一官觉呈现或所与,无论是视觉或听觉或触觉。其所以提到触觉者,因为盲目的人底识字方式是用手去摸的。从事实从经验从交通着想,字的凭借非常之重要。这显而易见,以方块字教小孩也就是利用 token或凭借以教小孩。可是,所与假如不呈现一type或样型,它也不是token或凭借,当然也不是字。A段(1)条所陈列的有五个呈现,其中有一个是画出来的杯子底象。就象征说,它也是符号,就它所象征的说(所象征的是杯子,是离该样式而独立的实物),它不是token。该陈列中另有两个呈现,它们既不是像,也不是某某 type或样型底凭借,至少从现在的中文着想,它们不是字。其余的两个之中,一个是交字,一个是点字。说懂中文的人认识这两个字,是说他们知道这两个type。如果它们不呈现type,懂中文的人也无从知道它们底type,果然如此,它们当然也不是具某某type底凭借了。总而言之,样型与凭借彼此为用,无此亦无彼,有此才有彼。

    C.样型与意义

    1.有样型的不必是字 。字是复杂底东西,有样型的呈现或所与不必是字。有样型的东西多得很,然而它们不都是字。由汉画凝固出来的图案,有type与token,然而它们不是字。国旗有type与 token,然而国旗也不是字。在大量生产与统一生产方式之下的商业出品,具同样type的非常之多,然而这些都不是字,因此所谓type也不就是字方面的type。字非有样型不可,它非有样型不成其为字,可是,有样型的不必是字。

    2.主要条件是有意义 。字底主要条件是有意义。字是有意义的样型,照我们底说法,非样型即不能有意义,非样型即不能是字。字底样型是意义底符号。说字是符号是就样型而说的,不是就凭借而说的。这里所说的意义是字所表示的意念。有好些字不只表示一意念,这是事实。可是,假如有某字它只表示一意念,该意念就是该字底唯一意义。字是可以有定义的,定字底义就是决定字所表示的意念,也就是决定字的意义。意义两字用的很泛。我们要稍微说几句关于此意义和别的意义底分别的话。我们有时说国旗有意义,可是,这所谓意义是系于国旗的情感,不是它所表示的意念;而且系于国旗的情感可以彼此互异。有时我们说某政策实行,意义重大,可是,这所谓意义是这政策实行之后的影响,不是政策本身表示任何意念。有时我们说兰花对于中国人和西洋人的意义不同,可是,这所谓意义,是风俗习惯历史所给予中国人和西洋人对于兰花的情感上的反应不一样,不是兰花本身表示任何意念。总而言之,字底意义和这些意义都不同,它就是字所表示的意念。字典就是说出字底意义的书。

    3.字底意义和意念底意义底不同 。字底意义和意念底意义是两件事。这在第六章已经提出。我们现在重复地说几句。字底意义不是字,虽然在字典中我们没有法子表示字底意义,只得用字来表示字底意义。意念的意义仍是意念。对于后者我们曾说,有逻辑的意义,有非逻辑的意义。这两意义底分别,前此已经讨论过,此处不赘。字底意义没有这分别。意念底意义是意念本身底关联,意念不是我们可以给它以定义的。字底意义不是自然的。就既成的用法说,字底意义是约定俗成的。字典中所列举的字底意义都可以说是在历史约定俗成底结果。就未成而正在引用说,字底意义也许自我作始。后者就是自由或自动的定义。大致说来,对于用字法,我们有自由权,我们可以从俗也可以离俗,不过要表示清楚而已。这和意念底意义大不一样。对于意念底意义,我们根本没有自由。此所以未定字底用法之前,我们有自由,我们可以随便引用,而在既定之后,我们没有自由,我们只能跟着意念底意义走。即以“和”而论,在未决定用这一符号之前,我们可以考虑我们是否愿意引用此符号这一类的问题;可是,在既经引用以表示实值蕴涵之后,它就表示实值蕴涵,而对于实值蕴涵这一意念,我们毫无自由可言。

    4.字底三条件 。字底意义虽从一方面说是约定俗成的,另一方面我们又可以自由引用,然而这并不减少意义对于字底重要。字底意念上的意义是字底第三必要条件。无意念上的意义的不是字。A段与本段已经表示字底三个必要条件,一,是字必要是官觉呈现,并且要是客观的所与;二,字必要是样型与凭借;三,字必要有意念上的意义。这里所讨论的是一种最低限度的情形。这种情形也许是研究语言文字者之所不谈的。我们也知道这不是语言文字本身底重要问题。可是,从知识论着想,这些条件非常之重要。头一点表示字非成为官觉上的材料不行,第二点表示字也有共殊问题,第三点表示字这样的官觉上的材料和别的材料不一样。

    D.字与共相

    1.共殊和样型与凭借底分别 。上段提到字底样型与凭借,A段又注重字是官觉呈现或所与。这使我们想到所与呈现特殊和显示普遍底问题。当前一呈现或所与我们叫作“山”,另一呈现或所与我们叫作“树”。普通我们不把当前呈现的山叫作凭借,不把山之为山叫作样型,不把当前呈现的树叫作凭借,不把树之为树叫作样型。普通我们说前者是特殊的,后者是普遍的,或前者是个体,后者是共相。对于字我们不说,就凭借说,字是个体,或就样型说,字是共相。别的东西有共殊,字也有共殊;它们虽同样地有共有殊,然而凭借与样型底共殊不是同样的共殊。

    2.样型和共相底分别 。读这本书的人也许以为共相是平凡的,它只是殊之所共而已。就殊之所共说,以上所讨论的样型也是殊之所共,至少是凭借之所共。虽然如此,样型不是共相。我们现在举出几点来表示二者底分别。头一点,我们要注意,照我们底说法,共相根本不是像。它虽然是某共相之下的个体之所共有的,然而它不是这类个体之所共有的像。它只是这类个体之所共同现实的可能而已。样型是像。仍以B段(1)条所写出五个“人”字而论,我们说它们呈现五个凭借,一个样型,而这一样型就是人字底像。除像外我们对于人字没有甚么兴趣,除非我们研究中国文字底历史。其所以如此者,因为字底意义是约定俗成的,除此约定俗成的意义之外,它没有别的意义,它底样型根本不在共相关联之中。我们这里不是说人字没有共相,我们只是说样型不是字底共相。假如字有共相————字确有共相————它底共相也不是相。就样型是像说,它当然不是共相。

    3.字有时为思议所寄托的像 。共相是思议底对象,不是想像底对象,样式是想像底对象,不是思议底对象。这一点非常之重要。除研究语言文字学或研究书法的人外,字是工具。它是在思想中表示意念的工具。我们前此已经表示过,思想活动是综合的混成的活动,它不但有动有静,而且有思有想。虽然有些思想者思多而想少,另外有思想者思少而想多;然而大致说来,思想交相为用。现在我们不论想之利用思,只论思之利用想。说思利用想,就是说在思议中,我们所思的内容虽是意念或意思,概念或命题,然而我们仍得利用意像以为思议底帮助。大部分的思议底内容是有实物底像以为帮助的,这种情形大部分或者是,思议底对象根本不是共相而只是可能,或者是,对象虽是共相,然而没有相当的像以为帮助思议的工具。在这种情形之下,我们常常利用文字以为帮助思议底工具。我们思无量,也许要利用“∞”这一样式底像以为工具,我们思无,也许要利用“无”或“0”这两个样式底像以为思议底工具。字底样式都是帮助思议的工具。(我们在这里只谈字,其实句子也是帮助思议的工具,不过现在我们不谈句子而已。)不但思“无量”与“无”有这里所说的情形,就是所思的对象虽是共相,然而有时我们仍不能不利用实物或实事底像以为帮助;例如思“收税”,思“思议”……等等。这些虽是实在的事实或事体,然而在思议中,我们所利用的像,也许不是实事底像,而是文字底样型像。

    4.对于语言我们所注重的是工具 。我们在这里当然是注重语言文字之为工具,我们底看法和讨论,完全是把它作工具底看法和讨论。语言文字不必为工具,它也可以是我们研究或思想底对象。这当然就是说,语言文字底样式底像,不但在思想历程中出现以为思议底帮助,语言文字底本身也可以是思议底对象。果然如此,是对象的不是字底样型而是语言文字底共相。在思议语言文字底历程中,我们当然仍得利用样型底像以为帮助思议底工具。在这情形下,语言文字既是对象也是工具;虽然如此,是对象的不就是工具,是工具的也不就是对象。我们在本章所注重的是工具,所说的大都是关于工具方面的话。

    二、字底蕴藏

    A.字底蕴藏

    1.字底意义,一义多义 。字非有意义不可。上面虽然没有说有意义的就是字,然而没有意义的的确不是字。我们并且要说,从意念上的意义说,理想的办法是只给一个字一个意义。照此说法,一个字只有一个意义。事实上我们现在有同样型而不同意义的字。有时我们说同样型而不同意义的不是一个字。我们的确可以说,“人其人”这一句话里面的两个人字,不是一个字,“道其所道”这句话中间的两道字,也不是一个字。研究学问的人,大都意识到,普通所谓一字数义底情形,所谓一字数义就是样型同而意义不同。如果我们坚持一字一义底看法,我们似乎要坚持样型同而意义不同的,不是一个字,而是好些个字。

    2.意义之外的蕴藏 。以上是就字底意念上的意义而说的。字不只有意义而已,它还有我们在这里叫作蕴藏的种种等等。就字说,字有蕴藏,就用字者说,我们也许要说,我们有情感上的寄托。字在情感上起作用是毫无疑义的。情感上的寄托有好几种,这在以下三段里提出讨论。最无关紧要的是对样型发生情感,而不是对于字底意义连带地发生的情感。在中文有好些字使人喜欢,我个人就相当的喜欢某某字。也许在写的方面我们对于某字感觉到快感,或在看的方面我对于某字能够得到美感,无论如何,有时我们对于样型有情感,而此情感也左右我们底用字法。有时有两个字在某种情形下都可以引用,然而因为我们对于某一字底样型有好感,我们用某一字而舍另一字,例如佳与好有时可以同样地用,然而喜欢佳字样型的人也许取佳而舍好,喜欢好字样型的人也许取好而舍佳。这只是就喜欢样型而说,至于其它的情感上的问题,现在都不必谈到。

    3.对于样型的情感 。上条虽从字的样型着想,然而没有分别形态与声音,或者说没有分别视觉样型与听觉样型。样型既然可以引起情感,当然有意味。从样型所引起的意味说,听觉样型也许比视觉样型更为丰富。从一方面着想,这是显而易见的。从交换说,视觉样型可以说是“间接”的,听觉样型可以说是直接的;前者可以利用纸笔墨那样的中立工具,而后者直接地附带着说话者底情感。通信不如面谈,除详细外,还有直接引起情感底好处或坏处。我们在这里所注意的,尚只在这一点而已。有些字底写出来的样型,尚不如说出来的样型来得动人。从研究哲学的人们着想,Logos这字写出来的样型,似乎不如说出来的样型,来得高崇优越。对于崇拜民主政治的人,Democracy这一字,写出来不如说出来得动人情感。其所以如此的理由也许很多,本条所说的直接间接底分别也是理由之一。

    4.时间地点所给的意味不同 。除此之外,尚有时间与地点底问题。时间与地点底不同,对于字可以产生一介乎样型与情感之间的意味上的不同。从时间说,所谓父子兄弟夫妇底意念上的意义和从前一样,可是它们底意味和从前大不一样。这些字底意味和从前的不同,笼统地说,当然是因为现在和从前的生活不同,更笼统一点地说,就是时代不同。可见时代不同字底意味也可以不同。不但时代不同,字底意味可以不同,地点不同,字底意味也可以不同。Lunch与Tiffin这两字底引用,似乎是以苏伊士运河或太平洋为界。从样型说,它们是两样型,从意念上的意义说,它们表示一意义,可是,从意味说,它们完全不同。这样的例子很多,我们不必一一提出讨论。

    B.情感上的寄托(甲)

    1.各种情感的寄托 。上段表示字有蕴藏,并且把一部分的蕴藏提出。这方面的蕴藏,我们不预备从长讨论。本节所注重的蕴藏是情感上的寄托。有语言文字者不但有语言文字而已,也有历史,环境,风俗,习惯……等等,而这些东西致使用语言文字者把情感寄托到语言文字上去。这种情感上的寄托,我们可以暂时分作三种,一种是哲意的,一种是诗意的,一种是普通的。本段讨论第一种,就哲学说,哲意的情感当然重要,情感上的寄托有公有私。公是一语言社会之所共有,私是一语言团体中某某之所独有。虽然谈情感我们不易谈公,然而本节我们论不及私。

    2.字底哲意的情感 。中国人对于道德仁义礼义廉耻,英国人对于Lord,God大都有各自相应的情感。这里说的是对于字的情感,不是对于字所表示的意义的情感。假若只是后一方面的情感,则换一套字或样型之后,情感不受影响。换一套字之后,意义仍旧,而所寄托的情感可不一样。这些字————现在说的不是具这些字的句子只是这些字本身————因为宗教,因为历史,因为先圣遗说深中于人心,人们对于它们总有景仰之心。这种情感隐微地或强烈地动于中,其结果或者是怡然自得,或者是推己及人以世道人心为己任。说一时代世衰道微,也许只是一看法,也许有别的方面的事实上的象征,使人感觉到世衰道微,可是,世果衰道果微,至少有一情形,而这情形就是人们对于这些字减少了景仰之心。

    3.这种感情也是推动力或原动力 。(2)条所说的情感是宗教式的,哲意的,精神的。这一方面的情感上的寄托是一种原动力或推动力。所谓原动力或推动力,是说有这种情感的人,如果有这种情感动于中,他们总难免不有形于外的行为或动作,因而影响到生活底各方面。社会上立德立功立言的人底成功,一部分要靠这些情感底帮助;他们底失败,一部分也是受这些情感底阻碍。别的理由当然非常之多;事实上的压迫,心理上别的方面的要求……等等也是原动力推动力,这我们并不否认;我们所要表示的,只是(2)条所说的情感也是原动力推动力而已。

    4.大致说来意义愈清楚的字这种情感愈少 。这种情感虽然不只是寄托于意念上的意义,然而靠意念上的意义,虽然不只是寄托于样型然而也要靠样型。大致说来,样型同而意义不一的字,所蕴藏的情感多;一样型一意义的字,所蕴藏的情感少。意义愈清楚,情感的寄托愈贫乏,情感上的寄托愈丰富,意义愈不清楚。我们可以用近乎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圣经,可是,用这种方法研究之后,圣经底面目改了;从研究者底眼光说,圣经就不是教义了。我们也可以用近乎科学的方法去研究中国底经学,可是研究了之后,经学的面目也改变了,它也许成为史料而不复是教义了。从知识说,中国底国学现在比任何以前时代都有进步,我们可以说,学者“懂”的比从前多得多。可是从原动力或推动力着想,居今之世而欲行古之道的人们,的确可以说世衰道微,国学式微,因为以经学为立身行道的工具的人们,或者以经学为教义的人们,的确比从前少了。好些的书,经过严格的理智上的整理后,意义清楚了;意义清楚之后,情感上的蕴藏就减少了。这是就书说,若就字说,情形同样。“道”字底情感上的蕴藏非常之丰富,“四方”这两字没有多少情感上的蕴藏。

    C.情感上的寄托(乙)

    1.个人底经验为根据 。上段所谈的是哲意的寄托,本段所要提出讨论的是诗意的寄托。作者是毫无诗意的人,更不是诗人,对于诗人底经验,我根本就不敢说半个字。我不能由创作者底经验去谈诗底创作;我只能由个人偶然念念诗时底情形,去谈谈情感上的寄托。我不敢以个人底经验概别人,但我也的确盼望我所说的不限于我个人而已。

    2.诗歌底情感上的蕴藏或寄托 。我个人有时因忧愁,有时因快乐,有时因孤单,有时因情绪没有着落,有时因四周环境底美景,使我脱离日常生活,……等等使我感觉到一种逼迫我找出路的情形。在这种情形之下,我有时要念念诗或者唱唱歌,就是没有词的调子,也可以哼哼。诗歌和调子都可以让我把积下来而化不了的情绪发泄出来。这实在是把诗歌和调子当作电线看,把情绪寄托在上面,让它流走。有的时候,这情绪是倒过来的;我可以因先念诗或唱歌,或哼调子,而引起一种无可奈何的情感。诗歌能发泄情感,也能引起情感;就既成事实说,而不就创作说,它们本身已经有情感上的蕴藏,或者是对于它们,我们已经有情感上的寄托。

    3.整社会的人底情感上的寄托 。大多数的人念诗,总是念别人底诗。作者的诗意,读者不一定能得到,大致说来,读者得不到。读者得不到作者底诗意,并不见得他念诗的时候,没有他自己所寄托的诗意,即令他自己没有诗意寄托到他所念的诗上去,诗对于他也不因此就没有用处。就我个人说,我未尝不想“懂”一两首诗。所谓懂一两首诗,就是要明白这一两首诗底作者所要传达的诗意。我个人实在不懂诗。可是,我依然念诗,而且把一时的感觉或一时的情绪寄托到别人的诗上去,因念别人底诗而把感觉与情绪都发泄出来。大家所念的诗,都是经过多少人底赏鉴,多少年底淘汰,而仍能保存的,它们不但是个人而且是一社会的人底情感之所寄托的诗。假如这些诗没有情感上的蕴藏,或对于它们我们没有情感上的寄托,我们根本不能利用它们以为满足或发泄情感底工具。对于不懂诗的人,念新诗不如念旧诗,念不能唱或不能诵的诗,不如念能唱或能诵的诗。

    4.不成为推动力的情感 。没有字的调子除外,诗歌底情感上的蕴藏同时是字底情感上的蕴藏,它们所有的情感上的寄托,也是字底情感上的寄托。我们在这里不讨论究竟是因为句子引起情感所以字也引起情感,还是因为字引起情感所以句子也引起情感;无论如何,字能引起情感。中文中有大江、大地、青山、绿水、春雨、秋风、江南、塞北、他乡、故国……等等。这些字所引起的情感,也许有人叫它作字底意义,可是,显而易见,它不是意念上的意义;试把这些字翻译出来,也许它们底情感上的寄托都没有了。同时这里所说的情感,也不是上段所说的情感。情感总难免有动于中即要求形于外的问题,可是所形于外者,不必求懂也不必有力行问题。这种情感不是立德立言立功底推动力量。我们叫它作诗意的情感,以别于上段所说的情感。要这样的情感能寄托到字上去,当然要靠历史习惯风俗……等等。可是这种情感不是习惯风俗上的情感,后者下段讨论。

    D.情感上的寄托(丙)

    1.另一种杂的情感上的寄托 。以上两种也许是大多数人所注重的情感上的寄托,但是除以上之外,尚有一种杂的情感上的寄托。这种杂的情感上的寄托我们叫作风俗习惯上的情感寄托。中国人在丧事用白,我们对于白至少在从前有一种特别的情感,其结果是我们对于“白马素车”有一种情感,这几个字本身似乎就能够引起一种忧愁或可惜底情感。办喜事用红,红字因此也能够给我们以欢欣底意味。至于“酒绿灯红”几个字,它们简直给我们以十足的繁华热闹底意味。

    2.生活方式底影响 。在农业社会,聚族而居,自给自足底情形下,离别是一件了不得的事,其结果是“别矣”两个字,给我们底意味,不止于在工业社会离别时所有的情感。因为离别是一件了不得的事体,就有“送君千里终须一别”那样的话,而“他乡故乡”这几个字,也使我们底情感油然而生。如果就字面上的意义,把“十里长亭”几个字翻译成英文,其结果一定是索然无味。社会制度当然也给字以各种不同的情感上的寄托。中国人对于“父子”两字所有的情感,决不是英美人对于“Father and Son”这几个字所有的。从前的中国人对于“君”字所有的情感,现在的中国人已经没有了,英国人对于“King”这一字的情感,美国人早就没有了,或者说,美国人根本就没有。制度不同,字所引起的情感上的意味有时也不同。可举的例子非常之多,我们不必再举。

    3.节令底影响 。节令在人生是非常之重要的事。日常生活,一方面为礼教(普遍的用法,不止于中国底礼教)所拘,有些情感不能自然流露;另一方面为事务所束,也不能随时发泄。社会之有节令,可以说是给人民以解放底机会。各种各色的情感,得因节令而解放,所以人民对于节令本身也有情感。不但对于节令有情感,而且这情感也转移到表示节令的字上去。别的不说,“中秋”两字就给我们以一种美底感觉。中国留学生回到中国之后,产生许多奇怪的情形,这些我们都不必谈到。就本段底题目说,留学生对“耶稣圣诞节”,和对Christmas,这两名称底感觉就大不一样,对于前者没有情感,对于后者有情感,而这情感与相信耶稣教与否毫不相干。这情感仍是风俗习惯方面的情感。

    4.就表示命题说,字或句子底情感上的寄托不相干 。以上论字底情感上的寄托。也许句子底情感上的寄托更富,这一点我们不必顾虑到,我们所注重的,只是字与句子,都有种种不同的情感上的寄托而已。情感上的寄托,无论从字说或从句子说,都不是意念上的意义。我们在这里,对于语言文字的兴趣,在它表示命题,而就表示命题这一方面着想,字与句子底情感上的寄托都不相干。“大江”两字富有情感上的寄托,在“大江东去……”这几句话里,这情感非常之重要;可是,在“丁先生住在大江北岸”这一命题里,或这句子所表示的命题里,这情感不相干。小孩子念“二加二等于四”有时也有情感,并且某一种情感和命题底断定相干,例如“得到真理”底情感,可是,对于这类的命题,我们已经习惯于把不相干的情感撇开,所以很容易只见其在意念上表示命题而已。对于别的命题,情形也许复杂得多,也许我们不容易把不相干的情感撇开;虽然如此,我们仍得把它撇开才行。

    三、语言文字文法

    A.字底配合法

    1.不同的用法的字 。以上论字。可是,字不就是语言文字。无论在甚么语言文字里,字总有不同种类的用法。这里说的是种种不同的用法,而不只是空泛的不同而已。从不同的用法着想,我们很容易想到名词底用法,动词底用法,形容词底用法……等等。用法不同而样型相同的字,有时我们说是一字数义,严格地说,我们似乎只能说它们是不同的字。各语言文字不必有同样的用法底分类法,有些分类法也许复杂,有些也许简单。无论简单与复杂,用法底种类总是有的。谈字底用法,也就是谈字底配合法。字底配合法不仅是一个字和另一个字底配合法而已,也是不同用法的字底配合法。

    2.配合法底不同 。字底用法和字底配合法可以说是一件事。我们可以从配合法说起,表示配合法不同,某字在某配合之下,有某职责,这当然也就是说有某种用法。我们从用法说起,因为用法两字比较地近乎常识。字底用法不同也就是它底职责不同,这也就是说种类不同,而配合法也就是种类不同的字底配合法。字与字间底配合法可以无量,但事实上只有少数的配合法有用处,大多数的配合法毫无用处。我们可以举英文字母为例,字母底配合显而易见可以无量,可是有许多配合完全无用,例如aaa与aaaa彼此虽然不同,然而彼此都无用。大致说来,只有极少数的配合有用。从有用与无用着想,配合法大受限制。配合法不仅受有用无用底限制,可以有用的配合,也不必都用。除有用无用底限制外,还有别的限制。

    3.配合法底约俗成分。 不但理论上的配合法可以无量,理论上有用的配合法也非常之多。配合法不是理论所决定的。每一语言文字中底配合法都有约定俗成的成分。不但字是约定俗成的,配合法也是。这也是说,用法也是约定俗成的。这也就是说,在许多有用的配合法之中,只有一部分为约俗所选择。这不是说配合法是无理性的。它有理性底根据,它是可以理解的。它虽然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它不是必然的如逻辑,也不是固然的如自然律,也不是普通所谓“本来”就是那样的,如所与中的形形色色这这那那;而是这里所谓的约定俗成的。约定俗成的配合法就是普通所谓一语言文字底文法。

    4.字底第四条件 。我们现在到了字底第四必要条件。以前我们提到三个必要条件。必要条件虽然都各必要,然而联合起来还不足以形成字。国旗是官觉呈现,有type与token底分别,有意义与情感上的寄托,然而国旗不是字,它所缺乏的必要条件是字与字之间的配合法中的职责,或地位或功用。这就是说,它不是语言文字中的份子。字底第四条件就是它是语言文字中的份子。这样的说法也许是绕圈子的,但是绕圈子是非常之难免的,也不一定是有害的。这一点前此已经谈到。

    B.文法

    1.可以理解的约定俗成的配合法 。文法就是可以理解的约定俗成的字底配合法。如果我们不愿意绕圈子,我们可以说是符号底配合法,如此说法,在文法中的符号才是字。文法底重要于此可见。文法有简单,有复杂,有时由简单发展到复杂,有时由复杂回转到简单。有习惯成分比较多而规律成分比较少的,有习惯成分比较地少而规律成分比较地多的;有守法的成分比较地多而例外的成分比较地少的,也有守法的成分比较地少而例外的成分比较地多的。凡此种种都是语言文字学家底问题,我们不能讨论也不必讨论。

    2.约定俗成而又可以理解 。每种语言文字都有它底文法。一方面文法是有理性的,可以理解的,另一方面它不是理论所决定的,它是约定俗成的。文法一方面是科学所研究的对象,另一面是历史或记载学所研究的对象。有人提出所谓普遍的文法底文法。这样的文法也许有,可是即令有,一直到现在我们似乎还没有发现。我们所发现的似乎只是各种语言文字底特别的文法。如果我们注重约定俗成的成分,这似乎是我们意料之中的事。约与俗虽各有原因和来由上的理解,然而不必有共同的法则。无论如何,我们不必从长讨论这问题。

    3.句子与字底分别 。不遵守文法的连串的字不成为句子。遵守文法的字也许仍不成为句子。这表示句子之为句子必须遵守文法。字与句子底分别,从一方面着想,非常之清楚。另一方面似乎有意念和命题底分别所有的问题。我们讨论意念的时候,曾经提出意念与命题底分别。那分别的确是非常之不容易说明的,二者纠缠在一块,无此无彼,无彼也就无此。字与句子似乎有类似的问题。但字与句子底分别似乎容易说多了。字无论说出来或写出来,总是在视觉上或听觉上的简单的单位,而句子总是混合物。这从官觉着想,似乎没有多大的问题。有的时候,一个字也同时是一句句子,这就是说,有时一个字表示一命题,然而严格地说,表示命题的不只是一个字而已,从上下文着想,表示命题的是那一个字和未说出或写出的字联合起来的句子,而不只是字而已。字是在官觉上可以抓住的东西,它不至于在我们去抓的时候就分散了,它是官觉中的呈现。此所以我们特别提出它是官觉呈现那一点。意念不是官觉中的呈现,如果我们抓得太猛,它会分散成许多意思或命题。我们讨论意念与命题的时候,我们利用字与句子以为分别,其所以如此办者,也就是因为字与句子底分别比较地容易抓住。

    4.要表达意思非句子不行 。无论如何,依照文法去组织底集团而又能表示意思或命题的才是句子。如果从表示意义着想,字底用处大,句子底用处可以说是更大。根据上条,句子不只是一大堆的字而已。不照文法集起来的字不是句子。有不能表示命题的陈述句子,例如遵守文法而不遵守逻辑的句子就不能表示命题。我们现在不特别地注重命题,不是命题的意思,我们也得顾虑到。句子虽有时不能表示命题,然而大致说来,它总可以表示意思。我们所注重的就在句子表示意思。普通一个字是不能表示意思的。字当然有意义,可是,我们所谓意思是意念底关联而不止于一意念。意思不是字所能表达的,要表达它非有句子不行。

    C.句子

    1.说出或写出的句子是所与 。本段提出一些重复的问题。字与句子有同样的问题,对于字我们既然提出,对于句子也许不必提出。但是为避免读者忽略这些问题起见,本段特别重行提出一下。句子和字一样有官觉问题。不能说出来的句子不是交通工具,说出来或写出来的句子是官觉所与,前者是听觉所与,后者是视觉所与。意思底交换要靠句子,而句子底传达要靠它是官觉所与。不言而喻的情形当然有,但这总是利用形色状态,以为句子或意思底媒介。在这情形下,形色状态是符号,是官觉所与。要交换意思总得要利用官觉所与。我们用句子交换意思也要它是官觉所与。

    2.也有样型与凭借底分别 。句子也有凭借与样型底问题。我们也可以写出“这是桌子”,“这是桌子”,“这是桌子”。有些人,例如抄书的人,也许会说这里有三句句子,而另外的人也许只说这里只有一句句子。这话也对。在习惯上我们也会说有三句句子,可是,只有一句话。意思也许和我们所要说的不同。我们是从凭借与样型说的。说这里有三句句子是就凭借说的,说这里只有一句句子是就样型说的。在这一点上句子与字一样,凭借是样型底凭借,样型是凭借底样型。认识底对象是样型,官能底对象是凭借。写出来的中国字或中文句子,对于不懂中文的人,虽视而无所见,说出来的中国字或中文句子,对于不懂中文的人虽听而无所闻。

    3.句子也有意义 。句子和字一样也有意义。意义也是句子底必要条件。无意义的一串字,即令遵守文法,仍不是句子,好象无意义的样型不是字一样。在论字的时候,我们曾说有意义的不是或不直接地是凭借而是样型。这话也许有毛病。意思是说,只是官能呈现中的不能有意义,是样型的凭借才有意义。这当然就是说,要是样型才有意义。字是这样,句子也是这样。字和句子底必要条件之一是有意义,可是从有意义这一方面着想,它底必要条件之一是样型。句子底意义是意思或命题。字底意义是意念或概念。意思或命题都是意念或概念底关联。关于这二者底分别,有困难问题,前此已经提到它,此处不赘。

    4.情感上的寄托和意义有时相干有时不相干 。句子和字一样也有情感上的意味,不止于有意念上的意义而已。句子和字一样要遵守文法。有各种不同的用处的字,也有各种用处不同的句子。有些是表情的句子,有些是问话的句子,有些是达意的句子,有些是表示命题的句子。在某一点上,字与句子不一样。单就字说,意念上的意义,和情感上的寄托,无所谓相干不相干。例如“秋”字有意义也有情感上的寄托,单就字说,这二者彼此无所谓相干与否的问题。它们相干与否,要看包含“秋”字的句子是怎么样的句子。在“秋色冷潇湘烟雨”这“句子”里,情感上的意味和意念上的意义相干;而在“秋天从七月起”这句句子里,情感上的寄托和意念上的意义不相干。由此可以知道句子虽有情感上的寄托,然而对于某种句子,情感上的寄托与意念上的意义不相干。对于另外一些句子,也许情感上的寄托是主要因素。

    D.表示命题的句子

    1.语言与命题底关系 。命题是思议底内容之一。它不是思议底对象,也不是语言。它底组合成分是意念或概念。从一方面说,它总是普遍的。对于特殊的命题,以后讨论命题时会特别地提出讨论,此处不提。普遍的意念上的组合不是情感,而组合底工具也不是情感;也许有情感寄托在这组合身上,这组合本身决不是情感。命题既是思议内容之一,当然不是想像底内容,也许有时我们须把命题寄托在想像上,我们才能思议到它。我们以后专章讨论命题,此处不多谈。本段底题材仍是语言,不过在这里我们要注重语言与命题底关系而已。

    2.表示命题的句子不是它底情感上的寄托 。上面曾说到句子有好几种。有表情的句子,有问话的句子,有达意的句子。在达意的句子之中,有陈述事实或理论的句子。这些句子也许都有情感上的寄托,有的也许寄托多,有的也许寄托少。但根据(1)条底讨论,命题既不是情感,它当然不是表示它的句子所有的情感上的寄托。这里不是说表示命题的句子没有情感上的寄托,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即小孩念“二加二等于四”,似乎也有情感上的寄托,我们只说表示命题的句子所表示的命题,不是这句子所有的情感上的寄托。命题既不是想像底内容,它也不是表示命题的句子所能引起的想像。结果是命题只能是表示命题的句子所有的意念上的意义。或者说,只有句子底意念上的意义才能是命题,虽然它不一定是命题。

    3.表示命题的是陈述句子 。句子底种类虽多,只有陈述句子可以表示命题。显而易见表示情感的句子不足以表示命题,问话的句子也不能表示命题,表示意志的句子也不能。前二者不必再谈到。表示意志的句子则因其所表示的是意志,当然不表示命题,命题根本不是意志。只有陈述句子表示命题。就对象说,这些句子表示事实或共相底关联,就思议底内容说,它们表示意思或命题。也许我们可以说,陈述句子间接地表示事实或共相底关联,直接地表示意思或命题。但是我们不如此说,我们只说陈述句子表示意思或命题,而它所表示...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