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知识论最新章节!

    一、所与底收容或应付

    A.收容与应付

    1.收容与应付二者交相为用 。我们在本章只谈一官觉种的客观的呈现,所以只谈所与已经够了,不必再谈及呈现。这就是说我们所谈的觉是正觉。一官觉者对于他所得的所与,假使没有收容,则所与对于他有如东风拂耳,一纵即逝,他根本不能有觉;一官觉者对于他所得的所与,假使他不能应付,则他对于所与没有相当的反感也许他要吃亏,而在此情况下,他也没有觉。能收容与应付我们是否就能说有觉,颇有问题,但不能收容与应付,我们不能说有觉。收容与应付二者交相为用。一官觉者不能收容,他也不能应付;他不能应付,他也不能表示他底所与已经为他所收容。可是虽然如此,收容与应付,依然是两件事。以下所要论到的趋势或工具之中,有些也许偏重收容,有些也许偏重应付,有些也许二者兼之,但无论如何二者交相为用。

    2.觉底等级底问题 。第三章所讨论的是呈现与所与,在那一章里的大问题是把客观的呈现与非客观的呈现分别出来,可是,第三章根本没有谈到觉底等级底问题。觉当然有等级,低程度的觉与高程度的觉大不相同。见虎即跑也许是很基本的觉,同时也是程度很低的觉,见汉画而认识其为汉画也许不是很基本的觉,然也是程度很高的觉。基本与否大都是生理本能成分底多少问题,而程度底高低是经验与推论成分底多少问题。程度不同的觉虽然都是觉,然而的确分别很大;与其笼统地讨论觉不如一步一步地讨论不同的觉。官觉者有收容应付也就有觉,但是既然如此,我们不必谈觉,只讨论收容与应付已经够了。

    3.官能作用对官觉者的影响 。我们可以把收容与应付视为官能作用对于官觉者的影响。这里当然有官觉种底问题。官觉种底分别不但是各该种底官能不同,而且是各该种对于官能作用所受的影响也不同。这影响的大小轻重我们都可以不必讨论,实在也无从讨论起。可是,这影响之有,我们没有法子否认,至少从理论说,如果根本没有影响,则官觉者只是官能者而不是官觉者。说官能者同时是官觉者就表示这影响之不可缺乏。是某一种的官觉者就有该种底官能作用底影响,除此之外当然仍有各官觉者所特有的影响。上章底主题是官能给呈现底影响,本章主旨可以说是官能作用给官觉者底影响。不过我们不笼统地论影响,而论收容与应付底工具。

    4.收容是间接地保留所与 。收容是把一时官能之所得保留起来,间接地保留起来。所谓保留的确不容易说,说间接地保留者,因为从种种方面着想,一时一地官能之所得,严格地说,是不能保留的,如果所谓保留是要原来的呈现重复地现于另一时候另一地方。所谓保留是受原来呈现底影响使类似原来呈现的呈现,其影响亦大于原来的影响,一直到影响达到一程度可以使官觉者应付类似原来呈现的所与。保留当然有程度高低底问题,也有所保留的底多少问题。这些问题现在都不必提及。收容既是如此地保留所与,官觉者有所收容,也就能够应付。

    5.应付不限制到有所谓的应付 。应付两字也许使人想到手段与目标等等问题,而这也许使人想到有意识或有所谓的应付,我们这里所谈的应付不限制到有意识或有所谓的应付。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谈相当的或针对于所与的应付,官觉者能够应付,他对呈现上的激刺总有反应,总受了够使他发生应付的影响,而这就是说总得到收容底结果。照此说法,应付不限制到有意识的应付,也不限制到相当的或得体的应付。只要官觉者对于所与,有行为上的反应,他就有应付一部分的所与底能力。听见炮声就跑,这跑不是相当于炮或针对于炮的得体的应付,可是,它是对于炮底声音的应付。收容既有程度底高低与项目底多少问题,应付当然也有。

    B.收容与应付底趋势与工具

    1.工具是本来有的 。收容与应付都可以从两方面着想:一是从要求这一方面着想,一是从工具着想。从要求这一方面着想,这些工具都可以视为本能。所谓本能就是说本来有此能力。这些工具都不是因需要而创作的,也不是摆在一边随时应用的。视为工具,它们都是随官能而俱来的,此所以说它们是本能。可是,它们虽然是本能,然而仍得要扶持,仍得要运用才能发展。本能两字底好处就在表示它们不是一时底创作,也许我们可以说它们有非常之基本的根基,扶持发展都有所据,可是,本能两字也引起英文所谓Instinct底感觉。而这不是我们所要提出的,从这一点着想本能两字不妥。

    2.需教育与训练 。本能两字不妥,因为这里所提出的工具大都是要靠教育的或训练的。无教育或无训练的工具大都比较地迟钝,有教育的或有训练的大都比较地敏锐。说“大都”说“比较”者就是表示在不同条件之下,我们也许会有不同的结果,而不指出条件,我们只能笼统地说“大都”说“比较地”。从人类着想,富于教育的人也许在激刺与反感之间猜疑恐惧,因而使应付迟钝,没有教育的人也许不待激刺之来,反应已出,因此我们说他们底应付敏锐,但是,大致说来,教育与训练是有用的,就人类说,教育与训练也许是使人失之于慢,而得之于比较地合宜。对于其它的官觉者教育与训练也许可以增加敏锐。

    3.称这些工具为趋势 。我们把这些工具视为趋势。官觉者经过官能作用有许多趋势,这些趋势就是官觉者收容与应付官能之所得或所引用的工具,趋势有“本来有”底意思,可是,也有可以加以扶持运用而得发展底意思。趋势两字当然也不好,因为这使人一想就想到政治或经济趋势,可是,我们暂且引用这名词。也许英文中Propensity可以表示这里的意思。这些工具底根基都伏在官觉者本身,可是,不扶持运用让它发展,它们都不能成为有效的工具。

    二、习惯

    A.所谓习惯

    1.习惯底各成分 。所谓习惯总有以下成分:(一)重复成分,(二)照旧成分,(三)符号成分,(四)类型成分。习惯有行为方面的与思想方面的。我们在本阶段所注重的是行为方面的习惯而不是思想方面的习惯。后者是别的方面相当发达之后所有的情形,它与收容或应付所与底关系远不及行为上的习惯来得深。我们在本节不注重这一方面的习惯,虽然在别的场合上它也许非常之重要。本节所注重的是行为上的习惯。与其说行为上,还不如说行动上的习惯。

    2.重复成分底必要 。重复成分是习惯中非常之重要的成分。如果我们限制到行动上的习惯,此习惯底形成总要靠所习惯的行动底重复。行动不重复,我们不会有行动上的习惯,某某行动不重复,我们就没有某某习惯。重复成分底重要,是因为它是习惯底必要条件,无此条件也无所谓习惯。不重复的习惯是不通的名词。没有碰见过老虎的人也许看见虎即跑,但是,那不是习惯。重复当然有次数多少底问题,有些习惯也许要重复底次数多,有些也许次数不必多,但这不是重复成分底多少底问题。这里所谈的是重复成分,而对于此成分只有重要与否问题,没有多少问题。

    3.照旧与重复底分别 。照旧成分也非常之重要。如果一件事在某某条件之下发生,则在另一时另一地某某条件发生时,一官觉者有盼望那件事发生或照旧使那一件事发生的趋势。照旧与重复二者底关系颇不易说。显而易见底分别是照旧是我们去照旧,而重复不必是我们去重复。也许重复之后才有照旧这一趋势,也许照旧我们才重复。假如有先后问题,二者底先后颇不易说,也许根本就没有先后问题。但是重复之后照旧趋势愈能发展,愈会引用,而有照旧趋势之后,我们也愈容易重复。无论如何,二者交相为用,而重复了之后,易于重复,照旧了之后亦易于照旧。谈到习惯就使人想到这两成分,下面所提出的成分也许没有这样显而易见,但它们之有似乎没有问题。

    4.符号成分底解释 。符号成分与以上两成分不一样,它可以说是由分析得来的。一习惯形成,总有符号成分,例如猫听敲碗底声音,即来就食,则敲碗就是有食底符号,我们习惯于打钟就去吃饭,则打钟是去吃饭底符号。有些习惯中的符号成分,也许不甚显明,例如我们穿衣有的习惯于先穿左手,有的习惯于先穿右手;在这样的习惯中,似乎没有符号。可是,我们叫这样的事为习惯,因为穿衣的时候,我们不加思索,由左手穿起或由右手穿起,要穿衣我们就那样穿,可见穿衣是一激刺或一符号,说它是符号者,实在就是表示穿衣不是此时此地的穿衣,或彼时彼地的穿衣;只要是穿衣,怎样穿底习惯就表现出来了,而无分于时地。有时我们问一有穿衣习惯的人他如何穿法,他也许不知道,也许答不出来,也许要当面试试才知道。所谓要试才知道就是要那符号出现,他才知道他底习惯如何。在习惯中符号成分是免不了的。

    5.类型成分跟着符号成分 。有符号成分即有另一成分。这一成分我们没有好的名词表示,暂叫作类型成分,即以上面的讨论中的穿衣而论,是符号的穿衣不是此时此地或彼时彼地穿衣,不是这一特殊的穿衣或那一特殊的穿衣;如果是这一特殊的穿衣,一个人从右手穿起,而那一特殊的穿衣他也碰巧从右手穿起,我们不能说他有那习惯;如果他有右手先穿底习惯,他不论在任何时任何地穿衣都会从右手穿起。这当然就是说是符号的穿衣不是特殊的事体而是事体底类型。猫听见敲碗就来取食,是符号的敲碗当然也是类型的。这当然不是说猫所听见的是敲碗底类型,类型是没有法子听见的,可是他所听见的的确要是类型的敲碗,猫才有习惯的反应。糊里糊涂地敲一阵,它不见得有反应。可见它所听见的虽是某时某地的敲碗,然而它所反应的是敲碗底类型。特殊的敲碗不过是声音而已,所要的是那样的声音,而那样的声音就是类型的声音。在习惯中,类型的成分也是免不了的。

    6.习惯不必是有意识的 。习惯不必是有意识的。在未提出符号成分与类型成分之前,这一点也许是用不着提出的。重复与照旧都可以完全无意识的,符号与类型似乎不能无意识,其实可以无意识。符号与类型都是我们分析习惯时所得的分析成分,不是有习惯者感觉到的符号与类型成分。从习惯本身说,它也不必是有意识的或是无意识的。普通所谓教育或训练就是有意识的形成一部分的习惯。训练开车就是要形成开车时所应有的习惯。教育也是一样的,所要形成的习惯也许复杂,而除习惯外,教育还有别的成分。但是教育之要形成某某习惯总是没有问题的。最简单的说法,习惯是对于类型的激刺作照旧的反应。

    B.习惯不限于官觉者也不限于官觉

    1.好些东西有宽义的习惯 。习惯是一非常之普通的趋势。如果我们不坚持符号与类型成分,只要求重复与照旧成分,则习惯之产生似乎非官觉者也有。有人说他底汽车有某某习惯,或者说他底打字机有某某习惯;习惯这两字在这情形之下也许是借用,但汽车与打字机用久了之后会产生近乎重复与照旧底动作状态是毫无疑问的。我们知道这种动作状态可以用另外的方式去解释或形容,我们可以说汽车和打字机有了某某“毛病”,而有了毛病之后,它们都不能不有某某动作状态,可是,虽然如此这趋势和官觉者底习惯非常之相似,如果我们把习惯两字底意义推广,这样的动作状态也可以称为习惯。

    2.狭义的习惯限制到官觉者 。狭义的习惯也不限制官觉。这是显而易见的,官觉者也许有穿衣走路,睡觉起身,……等等习惯,而这些习惯都不必与官觉有关。官觉者不特在行动方面可以有许许多多的习惯,即在语言文字思想上也有许许多多的习惯,而这些习惯也不必与官觉者以任何影响。我们说不必与官觉有关系,我们当然是从普遍的理说,至于在某某特殊的情形之下,某某习惯是否影响到官觉,我们无从说起。也许有人因有早起散步底习惯和另一人对天然景致底官觉大不相同,可是,我们既不能一概而论,我们在这里也就不论了。

    3.个别的或社会的习惯 。官觉者底习惯一部分也许是他所独有的,一部分也许是社会的。社会底习惯,即普通所谓风俗习惯,和官觉者底单独的习惯一样,它们都有来源。有些来源也许是我们所知道的,有些来源也许是我们所不知道的。研究风俗习惯底来源也就是研究它们底历史。但是,来源和理由不一样,有些习惯不仅是有来源的,而且是有理由的,有些只有来源而已,无理由可说。西藏人的一妻多夫风俗可以说是有理由的,西洋人底黑衣灰裤的礼服风俗是没有理由的。一官觉者单独的习惯之中有些是有理由的,有些是没有理由的。无论有理由与否,习惯总是习惯,它底影响不因有无理由而有所加减变迁。

    4.不注重个别的习惯 。官觉者底官觉既是单独的官觉,他底官觉呈现既是特殊的,也许有人以为我们所特别注重的是各官觉者底单独的习惯。我们在此并不特别注重各官觉者所独有的习惯。一种官觉者底社会的习惯非常之重要,因为社会的习惯大都是一官觉种中各官觉者所有的共同的趋势。我们既然把习惯视为收容与应付所与底工具,共同的趋势当然也是共同的工具。共同的工具对各官觉者依然重要。

    C.习惯与官觉

    1.转移反应 。一官觉者官能之所得,例如“x”,与相似的某一情形相连系,例如“n”,次数不一定少,也不必多,在此条件下该官觉者也许会把对于某官能之所得的反应移到某情形上去,这就是说,会把对于“x”底反应移到“n”上去。唱京戏的人,因为帽子高,上台时大都要低头而过,在平时他也过门低头。这就是说他会把戏台上出进的反应移到日常生活中的出门进门上去。这例子不很好,我们所要表示的是一官觉者对于一呈现的反感可以因习惯而移到另一呈现上去,而在此反应底迁移中,他有所收容,有所应付。

    2.有理由或无理由的连系 。这样的连系有时是有理由,有时是无理由的,但保存此连系于官觉者的工具是习惯而连系本身也是习惯。如果此连系是无理由的,或无普遍的理以为根据的,则此习惯仅是官觉中的习惯而已,如此连系是有理由的或有普遍的理以为根据的,则此连系也许不只是官觉中的习惯而且会慢慢地演为知识。农夫对于天气也许有许多习惯,所谓“知道”天气也许只是习惯,可是,也许有些是有普遍的理为根据的,如果有,它会慢慢地成为知识。

    3.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 。习惯中的连系有时是有意识的,有时是无意识的,有时是有所谓的,有时是无所谓的。敲碗喂猫在人是有意识的,在猫我们大概要说是无意识的,至于穿衣先穿左手,或先穿右手,我们免不了要说是无意识的,可是无论有意识或无意识,习惯总有以上所说的连系,习惯既成,此连系总保留了。保留连系就是收容连系。本段底主要讨论点即在习惯帮助我们收容所与。无论习惯是有理由的或无理由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它总能够保留所与与所与之间的连系,或所与与另外相似的情形底连系,或所与与某某反应底连系。习惯与官觉底关系底重要就在这一点上。

    D.官觉中的习惯

    1.在别的方面习惯无一定的影响 。习惯虽是收容或应付所与底工具,然而在别的方面没有一定的影响。所习惯的所与也许会减少该所与对于官觉者的激刺,也许会把原来讨厌的激刺变成愉快的感觉,也许把原来愉快的感觉变成讨厌的激刺。住在铁道旁边的人起初也许讨厌火车声音,后来习惯了,也许慢慢地喜欢那声音,也许非有那声音,还睡不着觉。反过来,有些音乐调子初听时非常之愉快,可是,日复一日地继续听下去,也许慢慢地产生厌恶的反感。我们可以多举一些例子,但是以上已经表示习惯底影响不一。

    2.注重影响到收容与应付的习惯 。以上不是从收容与应付方面着想。从收容与应付着想,我们所注重的是有所与为激刺而有应付上的行动为反应的习惯,因此我们也特别注重符号成分与类型成分。官能之所得我们不必认为是激刺,它也不必是激刺,它可以是东风过马耳,一去不返。官觉者对于它不必有行为上的反应。可是,有些所与是能引起官觉者在行为上发生反应的,对于这些,只要所与重复,反应就容易照旧。重复底次数不必多习惯仍可以形成;习惯形成之后,我们可以说,如果某官觉者遇到某某所与,他就有某某反应。在这情形之下,无论是对于该官觉者本身,或是对于别的官觉者,某某所与是激刺,而某某行动是反应,这一方面表示对于所与有所收容,而另一方面,从行动着想对于所与有所应付。

    3.特别注重符号和类型成分 。我们特别注重符号成分与类型成分。在(2)条所说的情形之下,某某所与和某某行动都是符号。就官能之所得说,所与是特殊的,无法重复,假如行动上的反应是针对于一特殊的所与而发生的,则对于第二次或第三次底特殊的所与,不会有某某行动上的反应。其所以能有某某行动上的反应者,实在是以所与为符号。就反应说,情形同样。每一次的反应就其发生的时地而言也是特殊的,也是一去不复返的,假如所与是针对于一特殊的行动底激刺,则对于第二或第三次的特殊的行动,所与也不必是它们底激刺了。其所以能说所与是激刺者,也就是因为行动也成为符号。符号总是类型的,上面从特殊的所与或特殊的行动立论表示它们仅是特殊不能成为习惯,也就是表示它们非同时为类型的不可。符号成分和类型成分是分不开的。是符号总是类型,非类型总不是符号。上面的讨论表示是激刺的不是某一特殊的所与,而是那样或某样的所与,是反应的也不是某一特殊的行动,而是某样的行动,而某样的所与或行动是具某类型的所与或行动。

    4.意义底产生 。其所以特别注重符号成分与类型成分,因为两成分产生一非常之重要的结果。如果一官觉者对于一所与有习惯的行动上的反应,则所与是行动的符号而行动也是所与底符号,而且彼此是彼此底意义。敲碗是一件事,猫吃食物又是一件事,这两件事本来没有连系,可是,假如敲碗喂猫底习惯形成,则对于猫敲碗就有意义了,它底意义是有东西可吃,而对于人,假如猫在所备的碗里吃饭,这也有意义,大概碗已经敲过了。其所以注重符号就是因为意义,至少是这里所说的这样的意义,要靠符号。意义问题,以后在论思想那一章会再提及。现在不从长讨论。所要注意的是以习惯这方式去收容与应付所与,一种最低限度的意义也就随之而来。

    三、记忆

    A.记忆是否习惯底继续

    1.不同的记忆 。记忆是非常之烦难的问题,我们在这里也不过是把它视为收容与应付底工具作极简单的讨论而已。兹以下列(a)(b)(c)(d)为例去表示这里所谓记忆。

    (a)我还记得大雅,现在还能够全部背诵起来。

    (b)我记得我小的时候带了我家的狗在街上跑,鼓励它和别的狗打架。

    (c)我记得诗经里有一句“宛在水中央”。

    (d)这个人我记得,我在上海碰见过一次。

    2.有时可以视为习惯底继续 。上面的(a)例也许可以说是习惯的继续。小的时候念诗经也许只是背诵,而背诵总是重复地念,念到能够背诵为止,重复底次数也许多,也许少,而结果总是要能够背诵,所谓能够背诵也许就是习惯形成。假如我还记得大雅,我还能够全部背诵出来,这背诵是现在的背诵,我们在以背诵为习惯这一看法之下,可以把现在的背诵视为从前的习惯保存到现在。请注意我们并不是把记忆视为习惯,我们只是说,如果把记忆视为习惯,则背诵这样的记忆可以视为习惯底继续。

    3.所记为从前的常有的情形 。以上的(b)例与(a)例就不一样了。我小时也许常常带狗出去,……其所以说常常者因为我底记忆中并没有提及某时某地某特殊的事体,所记忆的是“带狗出去”那样的事体,而那样的事体也不是普遍的而只是普通的事体,假如是普遍的情形,我们根本不能谈记忆,例如对于遵守万有引力我们实在无所谓记得与否。(b)例实在只表示我记得小的时候一普通的事体。这普通的事体也许是习惯,我们并不认为它是习惯,假如它是习惯,它也只是小时候的习惯,而不是现在的习惯。“我记得我小的时候带了我家的狗出去”……底所谓记得决不是习惯,从前我虽带了我家的狗出去,……从前虽可以有那一习惯,而现在没有。同时我也用不着现在看见从前的街或从前的狗以为激刺,我可以回想到过去的生活而不必需要所记得的情形中任何情形以为激刺。

    4.虽与从前的习惯有关而所谓记得决不是现在的习惯 。第三例又不同。我记得诗经里有一句“宛在水中央”,说这句话一定是我从前念过诗经或背诵过诗经。我从前虽念过或背诵过然而现在没有念过或背诵过。现在果能背诵我不会说我记得宛在水中央那一句,说我记得那一句,就表示我现在不能背诵。我大概不知道上下文。上下文虽不记得,然而我记得这一句;我虽然记得这一句,然而我不能说我有这一句的习惯,至少现在没有。在我能背诵的时候,也许我曾经有这一句及其上下文的习惯,但是,这与现在有此习惯根本是两件事。

    5.与习惯根本不相干的记忆 。可是,以上至少可以说与从前的习惯有关,虽然现在已经没有习惯了。最后一例根本与习惯不相干。我看见这个人只有一次,然而我记得他。在此所谓记得中,我决不能说我习惯于这个人,我在上海只见过他一次。我也不能说我习惯于碰见此人的那场合,那场合也只有一次,习惯所需要的重复照旧成分,在此情形中,都不存在。可是,我虽然没有习惯然而我记得。我之所以记得当然有别的理由,例如这个人底面目稀奇古怪。此记忆虽有理由,然而它决不是习惯变成记忆。记忆本身是一收容与应付所与底工具。

    B.记忆底成分(以最后一例的记忆为主体)

    1.当时的激刺 。记忆总有当时的激刺,这激刺不必象(d)例中的人那样的直接。在(d)例中,我不看见那个人,也许我不会记起那个人,我不见得有那个人底影子老摆在我底心目中。碰见那个人我就记起他,他是当时的激刺,并且可以说是直接的激刺。当时的激刺不必如此直接。一个人可以因看见白云,而想到白云观底开放,白云观开放的时候也是琉璃厂火神庙开放的时候,因此他又记得某某年在火神庙遇见某某朋友。这是间接的激刺,由白云不必想到白云观火神庙,不必因此记得某朋友,然而白云仍是当时的激刺,无论直接或间接,激刺是免不了的。

    2.当时的联想 。这里所谓联想不是随时可以遵循的思路。以上的例子已经说到由白云而联想到白云观,可是,我们已经表示由白云我们不必联想到白云观。这联想也不能视为因果关系或根据于因果关系。果然如此,联想又是可以遵循的思路了。当然,联想有时有因果关系以为根据,有时也许有习惯以为背景;但是,这些都不是典型的联想。同时,我们要表示联想是当时的。所谓当时是当记忆底时候。联想不是记忆底内容,而是所以发生记忆底关系。

    3.所记忆的是已往的情形 。这一点不必特别讨论,所记忆的当然是已往的情形。可是,有两方面我们须特别注意。所记忆的虽是已往的事体而记忆不是已往的,记忆是现在的记忆,而记忆的内容也是现在的,所谓所记忆的是已往的事体是说记忆底对象是已往的事体。例如我现在记起某年的火神庙庙会,内容是现在心目中的想像,对象才是那一年的庙会。另一方面,说所记忆的是已往的事体,也就是说所记忆的是特殊的或普通的事体,而不是普遍的。普遍无所谓已往,对于普遍我们没有记忆。已往的普通的事体我们也会联想到,例如(b)例所说,或清朝人底朝服;但所记忆的在已往虽普通而在现在并不普通。大多数的记忆底对象是特殊的已往的情形。

    4.对象的原来的程序 。所记忆的既是已往的事体。原来的事体底背景或程序也在记忆中,也都是记忆底对象。至少这背景或程序是记忆底目标。记忆所要求的至少一部分是把所联想到的事体安排在已往它发生时候底背景或程序中。某某事体底背景或程序不过是历史中的历程而已。记忆总要把所记忆的安排在历史的历程中。假如所记忆的是普通的事体,我们也许只注重背景,假如所记忆的是特殊的事体,我们也许注重程序。无论如何,所记忆的总要安排在已往的经过中。这与想像大不一样。想像底对象也许是我们所经验过的,但是,我们决不至于要求把想像底对象安排在历史底历程中。

    5.习惯无所谓错误 。即令我们穿衣时习惯于右手穿起,而有一次忽然从左手穿起,因此感到不顺利,我们不能说我们底习惯错了,我们只能说我们没有遵照习惯。记忆有错误。记忆底错误就是内容与对象不符。假如我记得某年同某人去逛火神庙,在我底想像内容中有这么的印象,然而在对象上或在历史底历程中,也许那一年我根本没有逛火神庙,或者虽逛火神庙而同行者不是某人。这就是说我所记忆的对象安排错了。由此也可以看出上条底重要。记忆不止是记忆中的想像而已,它还要求与原来的程序或背景符合。

    C.记忆与收容所与

    1.记忆如何地保留已往的经验 。已往的事体一部分要靠记忆来保留。其所以说部分地靠记忆者当然是因为除开记忆,还有另外的保留工具,例如记载。所谓保留或收容是对于记忆者而言。至于已经过去的事体,就它底特殊的经过而言,无所谓保留,它根本就是一去不复返的事体。对于记忆者而言,保留是如何的保留呢?一件事体发生总有前后左右相牵连的事体,所发生的背景及发生底程序,如果一件事体为一记忆者所保留,则与此背景程序及所牵连的事体相类似的情形发生时,它可以成为激刺使该记忆者联想到该件事体。如果我们能够从激刺联想到已往的事体,我们在记忆中已经保留了该事体。

    2.就官觉说保留所与 。引用到官觉,记忆当然也是收容官觉之所得底工具,或收容所与底工具。前此谈记忆都是从已往的事体着想,其实所能记忆的已往的事体都是一官觉者本身所经验的事体,而这当然就是说在已往它们都曾是官能之所得,或所与。记忆既是一官觉者本身保留他自己所经验的事体,它总是官觉者保留他底官能之所得。如果一官能之所得或一所与为一官觉者所保留,则类似该所与的所与至少给该官觉者以似曾相识的感觉。

    3.比较经济的工具 。仅有习惯而无记忆,则官能之所得只能习惯地收容,而习惯地收容总要有重复成分。记忆不必重复,从这一点着想记忆是比较经济的工具。习惯可以是机械的而记忆不是,习惯可以是渐次的而记忆不是。可是,记忆不一定靠得住。这不是说记忆容易错,而是说我们不必能够记忆。单就记忆说,记忆可以是一奇怪的工具,有些事体我们也许不盼望记得,然而碰巧记得了,有些我们也许盼望能够记得着,然而又忘记了。

    4.记忆有错误 。习惯无错误,这一点上段已经谈到。记忆有错误。我们所注重的是那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感觉也许是马马虎虎的,不根据于正确的记忆,但是,虽不必根据于正确的记忆,然而总有记忆上的根据。记忆的错误不一定在我们记忆内容中的某想像,它可以是把内容底对象安排在错误的历史历程中。我们对于一所与可以有似曾相识的感觉,然而不记得在何时何地曾经碰见过它。虽然不记得在何时何地碰见所与,而这似曾相识感不因此就没有记忆上的根据。

    5.记忆似仓库 。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已经表示一时一地官能之所得在另一时另一地已经为官觉者收容起来了。这种收容也许是离开激刺即成为不自觉的收容。从这一点着想,我们底记忆有点象仓库,里面虽然收藏许多东西,然而我们不一定知道是一些什么东西。有时我们开了一个箱子之后,大惊起来,所惊的是我们原来还有那样的东西。这就是说我们虽有那样的东西,然而我们没有意识到我们有那样的东西。我们底记忆也常常是如此的。即以A段(1)条所举的(d)例而论,在未看见那个人之前,我根本不会想到我记忆中有那么一个人。

    D.记忆与其它的趋势

    1.工具底互相牵扯 。记忆与习惯都是收容所与的工具,要我们能收容官能之所得,我们才能谈觉。可是,我们底讨论都是各别的讨论,先论习惯,然后论记忆,以后的办法也是如此。这是没有法想的事体。我们不要因为我们底讨论是各别的就以为各种工具底引用也是各别的。我们虽然分别地讨论各种工具,这并不表示我们能够单独地运用各种工具。上面谈习惯已经表示它有符号成分,有类型成分,而二者都有抽象成分;本节谈记忆又表示它有想像成分,可见工具本身就牵扯到别的工具,这当然也表示工具是不能单独地运用的。

    2.记忆与联想 。记忆需联想,这在B段已经表示清楚。反过来联想也得要求记忆。它要官觉者对官能之所得有所存储,然后它才能为官觉者所利用以为工具。这不仅是记忆中的联想才如是,其它的联想也是如此。联想本身要靠官觉者对于官能之所得有所存储,不然的话只有对于当前的所与才能有联想,而对于当前的所与我们只能接受其间的关系,根本无所谓联想。有联想即是以当前的所与为激刺而想到已往,或想到曾经经验过的所与。若没有存储,也没有联想。存储虽不必完全靠记忆,然大致要靠记忆。

    3.记忆与抽象 。谈习惯时,我们曾注意符号成分与类型成分。在本段(1)条我们也表示二者都有抽象成分。抽象这一工具我们预备最后讨论。我们现在不讨论这一重要的工具,只注重这一工具也要靠记忆。这可以从两方面说。一是从抽象能力说,假如官觉者没有记忆,他也不会有多大的抽象能力。抽象总要从特殊中找普遍或异中找同,假如没有记忆,则特殊的材料就不够而普遍的同亦无从找起。另一方面,抽象底丰富与否要靠记忆底丰富与否。我们知道善于记忆的人时常不善于抽象,我们这里所谈的不是善于记忆与否,我们是说抽象要靠记忆供给材料。材料多不但抽象能力可以因此大而且方面可以因此多。

    4.记忆底重要 。以上的讨论不过是例而已矣,可是,我们可以由此看出记忆底重要。它不象习惯那样慢,而又能保留官觉者底官能之所得以备其它的工具作更进一步的收容与应付。在官觉上记忆可以说是继往开来或承上接下的工具。这工具底运用增加不仅已往的呈现或所与底收容增加,而且收容与应付当前的呈现或所与底力量也增加。如果我们把帮助记忆的工具如语言文字也计算在内,这工具的重要更显而易见。

    四、想像

    A.想像底成分

    1.想像到未曾经验过的情形 。想像以后还要讨论,现在我们只把它视为收容与应付的工具而已。想像两字也许有两个用法,一是把所想的限制于已经经验的境界,一是限制到未曾经验过的情形。我们也许说这样的话,“想像当时的景况十分难堪”。说这样话的时候,说此话的人也许是谈自己的经验,他自己也许是记忆此经验,但是他也许要听话的人想像这经验中的景况。这样用法的想像也还是不依照经验的想像。无论如何,我们现在所要讨论的想像是限制到未曾经验过的情形底想像。

    2.所想底整体虽未曾经验过,而部分是经验过的 。所想的虽不是已经经验过的情形,或者说虽不是实在的事体,然而也不是与实在的事体没有关系的或不相干的。我们可以把整个的所想像的境界或情形视为一整个的图案,例如一座银城,其中房子街道等都是银的。任何人都没有经验过银城,我们当然不能记忆到从来没有经验过的银城,银城不是实在的,然而我们能想像到一座银城,其所以能够想像者,因为我们有“城”底象,有“房子”底象,有“街道”底象,有“银”底象,我们实在是把这许多象合起来成为银城底想像。我们虽没有经遇整个的银城,然而在这整个的图案中的各部分我们经验过。对于各部分,也许有记忆问题,对于整体没有。

    3.无分于动静 。上面说的也许着重于静的状态,其实想像当然没有这样的限制。如果所想像是动的情况,动的历程,它也与静图案一样,它也不代表经验过的事体。如果我们想像铁耳顿和姜生在加里福尼亚打网球,我们也许看见过二者之一底打球,也许还看见过两人对打,但是我们没有看见过他们在加里福尼亚打球。我们所想像的仍不是历史。果然是历史,就无所用其想像了。

    4.所想总是类似具体的 。所想像的总是类似具体的。如果所想像的情况是动的情况,它当然是类似具体的因为动的情况总是具体的。如果所想像的是静的情况,它也是图画似的东西,当然也是类似具体的。无论情况是动的或是静的,它总是综合的,各部分底关系总是顿现的,总占想像中的时间与空间,总是想像中的具体的。说类似具体者因为也许有人反对说想像中的具体是实实在在的具体,这话也对,不过我们要特别注重的就是想像底对象不是抽象的,不是普遍的。抽象的与普遍的都不能想像,因为它们都无像可想。这一点非常之重要,以后谈思想时会讨论,现在就此打住。

    5.联想对想像底重要 。照本段所说的想像两字的用法,即把想像底对象限制到未曾经验过的,想像之有联想也许更显而易见。照(2)条所说,所谓对象是未曾经验过的是指整个的对象而言,至于整体底部分或对象底成分依然是已经验过的。全体既未曾经验过而部分又曾经验过,则部分底关系总是联想出来的。说此关系是联想出来的就是说它不是历史,它不是原来的事体发生时所有的程序或背景。谈想像总有联想在内,而在想像中联想底重要,本节不再提及。

    B.想像底用处

    1.想像底用处和抽象底相似 。想像与习惯不同,视为工具,一是笨重的工具,一是轻清的工具。用处当然也不同。想像与抽象有一点相似,它们都有很低级的用处和很高级的用处,而低级与高级底分别非常之大,抽象这一工具是思议底主要成分,高深的学问离不了抽象,即最低限度的说话也离不了抽象。工具虽一而这两极端底用处可大不相同,或者说用处虽同而影响可大不相同,想像这一工具也是这样。高深的学问需要想像,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想像。习惯和记忆似乎没有这样的情形。记忆虽有能力大小底分别,似乎没有程度高低问题。

    2.想像不限制到视觉 。想像在艺术方面的用处人人知道。就人人知道这一点说我们不必提出讨论,可是,就用处底重要说我们还是不能不提及。想像对于任何艺术都重要。也许我们对于想像两字无形之中限于视觉上的想像。视觉上的想像的确重要,也许大多数人所经验的想像十之八九是视觉上的想像,但是,想像不限于视觉。音乐家免不了有听觉上的想像。有些人只要念音乐谱子即能得到音乐上的满足就是靠听觉上的想像。现在生活如此之高,大多数的人都得施展味觉上的想像能力以求味觉上的满足。触觉上的想像也是人人都有的。至于艺术的创作更非有丰富而流动的想像不成。

    3.对科学的重要 。想像不仅对于艺术重要,对于科学也重要。从前有人以为科学是让事实压迫我们使我们被动地得到科学上的知识。这样想法的人现在也许没有了。即在研究科学,如果一个人要有成就,他也不能没有想像。我们知道物理学发达到某一范围,在此范围之内无所谓想像,只有思议,因为根本无象可想。但是这只是一部分的情形如此,别的部分仍须用想像。所谓利用model无非是帮助想像而已。

    4.在日常生活想像是应付环境的重要工具 。至于在日常生活中,想像是我们应付环境的非常之重要的工具。厨子买菜非有想像不可,在市上呈现的是生菜,他究竟买些什么生菜要靠他所想像的桌子上的熟菜来决定。到布店里去买衣料,究竟买些甚么也要靠想像中的衣服来决定。到车站上接客,要想像车站上的情形出口进口等等,要想像到所接的客,要想像到拥挤情形,行李如何搬法等等。也许有些人因为特别的看得起想像,要把想像限制到幽雅的方面上去,而不承认饮食起居中也有想像。这也许成为想像两字底用法问题。照本节想像两字底用法则不但在日常生活中有想像,而且日常生活中的想像非常之重要。日常生活中单用的“想”字底时候,十之八九是这里所说的想像。

    C.想像与官觉

    1.增加主动能力 。想像当然也是收容与应付官能之所得的工具,不然我们不会在本节提出讨论。这一工具底引用大都要靠联想。我们可以先从记忆说起。前此已经表示记忆牵扯到想像,想像也牵扯到记忆。在官觉经验中或在官能作用中,官能之所得如果是比较希奇或比较富于激刺性,记忆特别地容易收容此所与。记忆也许只收容此所与而已,加上想像则收容的不仅是此所与,它底环境背景也相当地收容。在所收容的情景之中,有一部分在另一时另一地出现于官能底呈现中,有记忆有联想的官觉者很容易联想到某另一部分的情形,使该官觉者不必等待官能呈现该情形,他可以直接寻找该情形。我们也许可以说有想像的官觉者底主动能力增加,虽然这样的话容易发生误会。

    2.想像两件事体间底事体 。收容与应付有不同点,兹先提出收容。收容一部分是普通所谓理解或懂。以后所要谈到的理解或懂与这里所说的不同。这里所说的理解或懂是能够把两件事体中间的空隔用想像填满起来。假如一个人由东安市场出来碰见一个朋友进去,半点钟后又在青年会碰见,一同上清华底车。第一个人也许看见第二个人手里提一只板鸭,他也许会说“稻香村买的呀?多少钱呀?”他也许不说话,而心里想原来他是去买板鸭的。就官觉说,他只看见他的朋友两次,可是他“懂”得他的朋友的行动,他能够把这两件事中间的间隔用想像填满起来。假如我们回到官觉上去,我们很容易感觉到想像底重要。只要官觉者有相当的记忆,对于官能之所得有相当的收容,他可以利用想像以收容当前的所与,并且还可以把多数的所与连在一块收容。后一点更重要,因为连合起来所与也呈现“意义”了。

    3.相对于意志的应付 。应付一部分是相对于意志而说的。有些人也许特别的注重这相对于意志的应付。本书虽不特别注重这样的应付,然而不能不承认相对于意志的应付底重要。有时官觉者根据于自己底意志对于官能之所得有所应付。设有x所与,官觉者有a意志或要求,官觉者可以想像到可以与x相连的某事体与a不合,也许他可以想像另外一件可以与x相连的事体,而又与a相合。他也许可以加入某种动作使合乎a的事体发生,他要能够如此处理x所与,他也“懂”x所与,而这里的“懂”就是成功地应付了x所与。

    4.想像这一工具既不笨重也相当的自由 。以上(2)(3)两条已经表示想像是收容与应付所与的工具。这工具当然要利用别的工具例如记忆,但是这并不妨碍想像本身也是工具。习惯是比较笨重的工具,记忆是比较不自由的工具;想像这一工具既不笨重,也比较地自由。只有习惯与记忆的官觉者(也许我们应该说只有习惯的官觉者)收容与应付官能之所得的本领决不能比兼有想像的官觉者底本领大。以上所谈的懂也许是低级的懂,但是这已经是习惯记忆之所办不到的。有这样的懂的能力去收容与应付所与,官觉者所得到的帮助当然非常之大。本节仅就收容与应付所与去讨论想像。别的方面的问题现在均不提出。

    五、意志与注意

    A.所谓意志

    1.笼统的说法 。这里所谓意志是笼统的说法。英文有好些字都可以作为这里所谓意志底解释,例如will,purpose,desire,want等等。这些字的意义都不一样,虽然有共同点。就共同点而说,也有显晦不均分量轻重问题。如果我们就不同点着想,我们非各别讨论不行。本节志不在此。本节所要提出的意志本来是笼统的,本来是各种各色都有的;即以普通叫作“宗旨”而论,本节也叫作意志。

    2.有表示的意志 。欠缺不是意志。有许多欠缺也许须要补足,但如果官觉者不求补足,欠缺不是要求,也不是这里所说的意志。这里所谓意志是有所要求而又有求达此要求的表示的。这表示也许是动作,也许是姿势,也许是言语。意志两字用的既笼统,它包括要求满足身体上的需要与改变整个的环境。前者之中有些是普通所谓肉欲,后者之中有些是所谓宗旨主张……等等。无论如何,意志要有表示,无感觉的欠缺即无表示的欠缺,所以不是意志。表示不一定是有意识的,一官觉者感觉到身体上有欠缺,也许在行动上有所表示,而此表示也许是普通所谓自然的,而不必是官觉者所意识到的。我们只要求意志之有表示而已,不要求它是有意识的。

    3.动于主而形于客底情形 。意志总有那动于中而形于外的情形,或动于主而形于客的情形。从一方面说,主客两字也许比较妥当一点。官觉者意志之所及也许仅限于官觉者本身,如果本身“非外”,内外也许不足以表示这类的意志。同时从有意志者看来,意志总是主动的,无论从别的方面看来,它是否主动,颇有问题。我们在此不预备讨论自由意志问题,无论主客也好,内外也好,意志总是动于主或动于内然后形于客或形于外的情形。动于主或动于内是就意志底发动而言,形于客或形于外是就意志底表示而言。

    4.成功与失败不是本节的问题 。意志大都有修改,决定,或创造现实底成分。这里所谓现实包括官觉者本身及他的环境。环境总是相对的,相对于别的,环境只是一境界而已;相对于意志,环境总难免成为一种阻碍,无论阻碍是大的或是小的阻碍,意志虽有时是修改或决定或创造意志者本身,而大都是修改或决定或创造环境中的某某项目。这是从意志着想,若从修改后或决定后或创造后的现实说,那或者是意志者之所欲达的或者根本不是意志者之所欲达的目标。意志者或者成功或者失败。意志底成功与失败都不是本节的问题。

    5.只注重它与官觉底关系而已 。意志是大题目,可是我们现在所注意的只是它与官觉底关系而已。哲学底部分的麻烦就是好些题目都可以扩大成为什么主义。意志这一题目也可以扩大使整个的哲学都带上意志的彩色。这一方面的问题非常之多,我们在本节都不讨论。

    B.所谓注意

    1.注重与忽略两方面 。注意或注重包括两方面:一是注重或注意的方面,一是忽略的方面。因注意或注重底不同,官觉者底环境也呈现这两方面的项目。有些所与虽呈现于官觉者或者虽呈现于官能作用区域范围之内,而官觉者以某某理由或某某关系竟忽略了,另有一些所与在同样的呈现中为官觉者所注重或注意,因此为他所留心接受。其所以特别在此处谈注重者,因为注重或注意与以上所谈的意志底关系特别地大。

    2.注重的理由非常之多 。注重一件事或注意一件事底理由非常之多;奇怪,动美感,记忆,习惯,等等都可以使一官觉者特别地注重某一件事。也许根据已往的经验,官觉者盼望一件事发生,因此注意;有时他不盼望一件事发生,该件事发生时使他注意,同样的事在别的场合下他不注意;这种促成注意的理由我们都可以忽略,虽然在官觉上它们的影响同样的使官觉者对于某某所与易于收容。注意或注重底理由大部分是与官觉者底意志有关,尤其是在简单的生活中更是如此。这是从注意或注重方面着想,假如我们从意志方面着想,与意志有关的,官觉者一定注重或注意。

    3.选择所与 。注重或注意在官觉方面是选择所与使为官能作用所接受。选择总有同时...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