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庄子译注最新章节!

    [题解]

    本篇着重阐述认识相对性的理论,是《逍遥游》、《齐物论》宗旨的充实和展开。全篇的核心部分是河伯与北海若的七段对话,把其综合起来,就是讲人由于受时空的局限,所见所闻所知是极有限的。河伯以黄河汛期之水为多,到了海边才知海水比河水大得多,由此引申开来,海比河大,天地比海大,天地以外还有更大的,人在无限的宇宙中,就更渺小了,必须突破自身限制,才可能认识大道。进而论述大小是相对的,毫未虽小,与比它更细小之物相比则为大;夭地虽大,与比它更大的相比则为小。因此,大小、多少、是非、善恶、贵贱等等,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相反而不可以相无”的,各自按其本性生灭变化,从大道来看,都是齐一的,最后归结为“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应当一切任其自然,不用人为去破坏它,才合于天道之真。这种理论是庄子哲学的核心,它否认事物差别的客观性,否认认识的真理性,尽管其中包含有某些辩证法的合理因素,在反对儒、墨形而上学独断论上有一定积极作用。但是,它认为人的认识活动是徒劳的、无意义的,一切都是不可知的,最终把人引向了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后面几段也是围绕这一中心,从不同方面,运用不同事例加以反复申说的。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1),泾流之大(2),两涘渚崖之间(3),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4),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5),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6),望洋向若而叹曰(7):“野语有之曰(8):‘闻道百,川为莫己若’者(9),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10),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11),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2)。”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干海者,拘于虚也(13);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14);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15),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16),尔将可与语大理矣(17)。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18);尾阎泄之(19),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20)。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21)。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臼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22),吾在于天他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23),又奚以自多(24)?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25)?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26)?号物之数谓之万(27),人处一焉;人卒九州(28),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29);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未之在于马体乎(30)?五帝之所连(31),三王之所争(32),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33),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34),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35),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注释]

    (1)这句意思为:秋雨不停的下,河水上涨,千百条河流都灌注于黄河。

    (2)泾流:指黄河主流之宽度。泾(jīng):通径,指河之宽度。

    (3)涘(sì):水边、岸边。渚(zhǚ:水中间小块陆地、小洲。这句是说,由于河水上涨,河面宽阔,两岸之间,小洲之上,相互望去,见物不真,连牛马都不能分辨。

    (4)河伯:黄河水神。从殷代起,至于周未,一直为人所崇奉,祭祀甚隆,盖因黄河常年泛澜,给人带来深重灾难,古人在无力征服水患的条件下,不得不祈求河神福佑。

    (5)北海:不同年代有不同指向,春秋战国时所称北海,多指黄河注入之渤海。此与《逍遥游》的“北冥”不同。

    (6)旋其面目:改变态度。

    (7)洋:水多的样子。若:海神。何以称海神为若,王夫之以为,取其“若有若无之谓”,海神能不以自身为大,不以他物为小,不受形象和语言的约束,虚幻无形,故能与大道合一。

    (8)野语:俗语。

    (9)百:泛指数量很大、很博。莫己若:莫若己的语序颠倒,没有人及得上自己。听了很多道理,自以为广博,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

    (10)仲尼:为孔子之字,孔于是以博学著称的。伯夷以重义清高著称。尽管如此,有人却敢于小看仲尼之博学,轻视伯夷之高义。

    (11)殆:危险。

    (12)大方之家,深明大道之人。

    (13)虚:同墟,指蛙所居之土井之类。拘:拘束,限制。

    (14)笃:困,亦为限制之意。时:为四时,四季。夏天的昆虫至秋而死,受时令所限,不能和它说冬天结冰之事。

    (15)曲士:乡曲之上,曲见之士。指识见偏狭,孤陋寡闻的人。

    (16)丑:鄙陋无知。

    (17)大理:大道。

    (18)盈:盈满。

    (19)尾闾:传说为排泄海水之处,又称沃燋,其地在东大海之中,扶桑之东,有巨石方圆四万里,厚四万里,海水到那里就被蒸发掉。见《文选嵇康注》引司马彪语。

    (20)这句的意思是:大海水不会因春雨流入少秋雨流入多而发生变化。陆上天旱天涝,海也没有感觉。

    (21)不可为量数:没有办法能估量、计算。

    (22)比形于大地:由天地具足了形体。受气子阴阳,从阴阳秉受生气。

    (23)方存乎见少:正存在着自以为小的想法。

    (24)奚以自多:哪里会自足自多呢。

    (25)礨空:石块上的小孔。又,礨空力蚁塚、蚁穴。皆以其小与大泽相对照。

    (26)稊(tí):一种形似稗的草,其种子很小,制成米粒更细小。

    (27)这句的意思为:宇宙之物不止万种,称万物,概而言之也。

    (28)人卒九州:九州之内尽为人居,卒,尽。

    (29)人处一焉:此与上旬人处一焉之人字,含义不同,上句指人类全体,此指单个人。也就是九州之内,谷物生长,舟车通行之处都有人在,个人只是这千千万万人中之一。

    (30)豪未:兽类绒毛末梢。

    (31)连:连续,继承之意。指所连指五帝间以禅让方式相传承。

    (32)所争:以武力所争夺的。

    (33)任士:以治世为己任的贤能之士。

    (34)辞:辞让。

    (35)向:以前、从前。自多于水:指河伯未至海前,识见狭小,以黄河之水自夸其多。

    [译文]

    秋雨不停地下,河水上涨,千百条河流都灌注到黄河,使黄河干流大大加宽,两岸之间,河中小洲之上,相互望去,连牛马都辨认不清。于是乎河神欢欣鼓舞自满自足起来,以为天下之壮美尽在于此了。顺河流东行,到达渤海,往东面望去,看不到水的边际,于是乎,河神开始改变自满自得的神态,望着浩瀚无边的大海对海神感叹说:“俗语说,‘闻知许多道理后,自以为没有人能及得上自己’的人,我就是这样的人啊。我曾听说有人以仲尼之闻见为少,以伯夷之义为轻的人,起初我不相信,现在我看到你这等浩瀚无边,难于穷尽,我若不到你这里来,就糟了,我将长久为深明大道的人所笑话。”海神说:“井里的蛙不可以和它讲大海,因其被所居土井局限也;夏天的虫类不可以同它讲冰,因其被季节所困也;见识偏狭孤陋寡闻的人,不可以同他讲说大道,因其为所受教育束缚也。现在你走出河流两岸,看见无边的大海,则知道自己的鄙陋,就可以同你讲说大道理了。天下的水,没有比海再大的了,千万条河都流归干它,没有休止之时,而不盈满;从尾闾往出宣泄,没有停止之时,而不空虚;不因春秋季节流入水量多少不同而变化,陆上的旱涝大海没有感觉。大海超过江河的水量,没有办法估量、计算。而我未曾以之为多,因为我从天地那里具足了形体,从阴阳那里秉受了生气,我在天地之间,如同小石块小树木在大山之中,正有自以为少的想法,又哪里会自以为多呢?约计四海在天地之间,不也就象蚁塚在大薮泽中一样吗?约计中国在四海之内,不也就象一粒稗米在大谷仓中一样吗?称谓物类数量叫作万,人只居其中之一;人住满九州之地,凡谷物可以生长,舟车可以通行之处,皆有人居,个人只是众人中之一;人与万物相比,不也就象一根绒毛末梢在马身上一样微小吗?五帝以禅让相传承的,三王以武力相争夺的,仁人所担忧的,贤能之士所操劳的,完全都在这里了。伯夷辞让以博得好名声,仲尼谈论以显示博学,这种自满自足,不就象你以前自夸黄河之水为多一样吗?”

    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毫未(1),可乎?”北海若曰:“否。夫物,量无穷(2),时无止(3),分无常(4),终始无故(5)。是故大知观于远近(6)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7)知量无穷;证曏今故(8),故遥而不闷阂(9),掇而不跂(10),知时无止;察乎盈虚(11),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明乎但涂(12),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13)。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蔓小求穷其至大之域(14),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观之,又何以知毫未之足以定至细之倪(15)?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河伯曰:“世之议者皆曰:‘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16),是信情乎(17)?”北海若曰:“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夫精,小之微也;垺大之殷也(18)故异便(19)。此势之有也(20)。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也(21);无形者,数之所不能分也(22);不可围者,数之所不能穷也。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23);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24)。是故大人之行,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25);动不为利,不贱门隶(26);货财弗争,不多辞让(27);事焉不借人(28),不多食乎力(29),不贱贪污;行殊乎俗(30),不多辟异(31);为在从众,不贱佞(32);世之爵禄不足以为劝(33),戮耻不足以为辱(34);知是非之不可为分,细大之不可为倪。闻曰:‘道人不闻(35)至德不得(36),大人无己(37),约分之至也(38)。”

    [注释]

    (1)大天地而小毫未:以天地为大,以毫未为小,河怕提出这样问题,说明他依然有区分大小、执著物量的想法,依然“圃于量之有涯,而困于时之有止”(王夫之《庄子解》),眼界为时空所限,其所见仍然是表面的、肤浅的,没有领悟大道。

    (2)量无穷:物量是大与小的统一,无论从大小哪方面去观察,都是不可穷尽的,言其大,还有比它更大者;言其小,还有比它更微者。因此,不能执著于某物之大或小。

    (3)时无止:时间是永恒向前,无有止息之时。

    (4)分无常,分无常即是说一个人的名分,地位不是恒常不变的,贫宫贵贱,上下尊卑等等,都处在变化的过程中,分(fen),名分、地位之意。

    (5)终始无故:终而复始,无有穷尽,故无端倪,故,端也,又,故与固通,固定之意。

    (6)大知:大智之人,领悟大道的圣人(

    (7)小而下寡,大而下多:小的事物也包含丰富内函,故不以为少;大的东西与更大的相比,也是微不足道的,放下以为多。

    (8)证曏今故:证明古与今都是一样的,时间单向流动,永无止息,从古至今,从今至未来,都处于时间长链条中的一点,从大处看则是一个整体。曏:明,故,作“古”解。

    (9)遥而下闷:对遥远的古事不感到暗昧,又,遥作长久解,寿命长”而下厌倦。

    (10)掇(duó):拾取也,指相距很近,随手可取。掇而不肢;就近之事也有不可求之理。跂(qǐ),与企同,求也。又,掇与遥对,作短解,寿命短暂而不企求。

    (11)盈虚:盈满与空虚。庄子认为,盈虚不是固定下变的,而是相互转化的。所以,盈满不足喜,空虚不足忧。

    (12)坦涂:平坦的大路。比喻终始往复、日新不已的大道。

    (13)说:同悦。故:作固解,终始:同于死生。指死生循环下已,不断转化,领悟此道则不因生而高兴,不把死视为灾祸。

    (14)至小:极小。此指人的有限生命和智慧。穷:穷究、究极。至大之域:无限的宇宙。

    (15)倪:边界,端倪。

    (16)这句的意思为:最精微的东西没有形体,最大的事物没有什么能包围它、限定它。此与惠施提出的“至大无外”的“大一”和“至小无内”的“小一”。含义相近,都是讲的极限论问题。

    (17)信情:信实、真实可信。

    (18)(fú):同郛,城外之城,比喻大之外还有更大者,殷:盛大也。

    (19)异便:异为相异、相别。便同辨,分辨。异便即对其差异进行分辨。这句的意思说,精是小中之小,垺是大外之大,二者的差异是可以分辨的。

    (20)势:形势、趋势,就是说有形之事物,其存在和发展可构成可见的形势、趋势,有大小精粗之分。

    (21)期于:限于、限定于。有形者:有形可供感知和思维的对象。

    (22)数之所不能分:不能用数字计量、划分。

    (23)意致:运用意识、思维可以获得的。

    (24)不期精粗,下限于精粗。指不能言说、不能意致的对象,也就是超验的道体。

    (25)不多仁恩,不夸耀仁爱和恩惠。

    (26)不贱门隶:不鄙视守门之仆隶,大人虽不求利,也下以求利之守门仆隶为贱。

    (27)多:崇尚、夸赞之意。

    (28)事焉不借人:作事不借助于人。

    (29)不多食乎力,不崇尚自食其力者。

    (30)行殊乎俗:行事与世俗不同。

    (31)辟异,邪辟怪异。不多辟异:不标榜炫耀邪辟怪异之行,不有意标新立异。

    (32)佞谄:以顺耳动听的言词奉承恭维人。

    (33)劝:鼓励、劝勉,使之为善。

    (34)戮耻:处以刑罚,使受耻辱。

    (35)道人不闻:得道之人不闻名于世间,意思是说,得道者行无为而治,任民物按自性生息变化,不加干预,故无功绩可寻,没有什么可供传闻歌颂的,如孔子称颂尧“荡荡乎!民无能名焉。”(《论语·泰伯川唯其下闻名于世间,才是真正得道者

    (36)至德不得:大德之人无所得。大德之人与道合一,无形无名,不能用名言概念表述其得,所以是无得,无得亦无失,是为至上之得。如《老子》讲:“上德下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即为此义。

    (37)大人无已:大人摆脱形体束缚,把己溶人物中,与造化一体,也就是《齐物论》所讲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力一”的高境界,所以是无己。这种无己正是实现己之无限与永恒。

    (38)约分之至:约束主客、己物之分别达到极至。达此极至也就是抹灭主客、己物的区分,使二者融合为一的境界。

    [译文]

    河神说:“既然这样,那么我以天地为大,以毫未力小,可不可以呀?”——海神说:“不可以。凡物;其物量大小是不能穷尽的,时间是不会停止的,名分地位也不是恒常不变的,终始往复更没有尽头。所以大智之人观察远处和近处的一切事物,不因其小而视之为少,不因其大而视之为多,这就是深明物量是没有穷尽的;证明古与今都是一样的,故而对遥远的古事不感暗昧,对就近之事也知其有不可求之理,这就是通晓时间是永不停息的;考察盈满和空虚之相互转化,因而得到了不足以欣喜,失去了不足以悲伤,这就是懂得名分地位不是恒常不变的;明白终而复始、日新不已的大道,所以就不因生而高兴,不把死视为灾祸,这就是知道死生往复不定之理。约计人所知道的,不如他所不知道的为多;其生之时间,不如其未生之时间为长;以其极有限的智慧和极短暂的生命求穷尽对无限大宇宙的认识,因此陷入迷惑昏乱而茫然无所得。由此看来,从哪里可以知道毫未足以定为极小的界限呢?又从那里可以知道天地足以穷尽至大之范围呢?”河神说,“世间议论的人都说,最精微之物没有形体,最大的物没有什么能包围它,这话真实可信吗?”海神说:“从细小处看庞大之物看不完全,从宏大处看细小之物,看不清晰。所说的精,是指小中最微小的;垺,是大之外更庞大的,所以二者是可以区分辨别的。这是物之形势、趋势中所具有的。说到精和粗,是限于有形之物而言,至于至精无形之物,是数字所不能计量,剖分的;至大不可范围之物,是数字所不能穷尽的。可以言说议论的是物之粗,可以用意识获致的是物之精;言语所不能谈论,意识所不能获致的,就不限于精粗之范围了。因此,大人之行事,不有意害人,也不夸耀对入的仁爱和恩惠;行动不力求利,也不以求利之门隶为卑贱;不为财物而争夺,也不推崇辞让之德行;作事不借助他人,也不夸赞自食其力,不鄙视贪污之行;行事与世俗不同,却不是故意标新立异;所为顺从众人,不鄙视滔媚讨好的人;世问的高爵位厚奉禄不足以劝勉他,刑罚耻辱不足以羞侮他;因为他深明是非是不可分辨的,精细与巨大也无法划出边界。闻知有这样说法,得道之人不闻名于世,大德之人无所得,大人没有自己。这是约束分别达到极至了。

    河伯曰:“若物之外,若物之内(1),恶至而倪贵贱(2)?恶至而倪小大?”北海若曰:“以道观之,物无贵贱(3)。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4)。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5)。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6),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下小;知天地之为梯米也(7),知毫未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8)。以功观之(9),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10),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11),则功分定矣(12)。以趣观之(13),因其所然而然之(14),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15),则万物莫不非;知尧桀之自然而相非(16),则趣操睹矣(17)。昔者尧舜让而帝,之啥让而绝(18);汤武争而王,白公争而灭(19)。由此观之,争让之礼,尧桀之行,贵贱有时,未可以为常也(20)。梁丽可以冲城(21),而不可以窒穴(22),言殊器也(23)。骐骇、胖骅骡一日而驰千里(24),捕鼠不如狸狌(25),言殊技也。鸱鸺夜撮蚤(26),察毫未,昼出嗔目而不见丘山(27)言殊性也。故曰:盖师是而无非,师治而无乱乎(28)!是未明天地之理,万物之情者也(29)。是犹师天而无地,师阴而无阳,其不可行明矣。然且语而不舍(30),非愚则诬也(31)!帝王殊禅,三代殊继(32)。差其时(33),顺其俗者,谓之篡夫(34);当其时,顺其俗者,谓之义之徒(35)。默默乎河伯(36)!女恶知贵贱之门、小大之家(37)。”

    [注释]

    (1)若:作或,表选择。意为物之贵贱、大小之分,或在物性之外,或在物性之内。

    (2)恶至:从那里、从何处。倪:划分。

    (3)庄子认为:物皆为道的体现,道的外在形式,只要自足其性,便与道同一。不管大山与毫未,西施与丑女,以及一切正常的与怪异的,从道看来,都是齐一的.没有什么贵贱分别。

    (4)自贵而相贱:物各从自身角度去观察他物,故皆以自身为贵,彼此以对方为贱。

    (5)这句的意思是,人或物之贵贱,皆由世上通行看法力判定标准,以为贵则贵,以为贱则贱,不由人物自身确定。

    (6)这句的意思是:从万物差别性方面观察,循其所具大的一面把它看成大,则万物无不是大的,毫未也可以是大。反之,则无不是小,丘山天地也可以是小。

    (7)稊米:细米。

    (8)差数睹矣:差别的相对性就看清楚了。

    (9)功:功效、功能作用。

    (10)庄子认为:万物各按自性生息,并未存心创立功业或施惠他物,因而是没有功效的。但是,从事物相关性、联系性方面看,物与物之间又是善遍联系、互相依存的。唇亡则齿寒,四肢五官百体有一处出了毛病,都会影响其他。从这方面看,万物的自性活动又是善遍有功效的。

    (11)这句的意思是,东与西是相反的,又是相成的、彼此以对方为存在条件,无东作比较,西也就不能成立。

    (12)功分:功能、职分。

    (13)趣:趋向。

    (14)然:表肯定是这样。

    (15)非:与然对,表否定。

    (16)相非:互以对方为非。

    (17)趣操:志向。

    (18)让:禅让。为远古时部落联盟首领的推选方式。传说尧以帝位让舜,舜又让位于禹,禹以后则改传贤为传子,结束禅让方式。这都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啥:指燕王啥。之:指燕相子之,燕王哈在谋士苏代的蛊惑下,效法尧舜禅让古制,不顾世道民心,把王位让给子之,遭到国人反对,很快使燕国大乱,齐国乘机进攻燕,杀掉燕王哈和子之。几乎使燕国灭亡。

    (19)争:指以武力相争夺。白公:春秋未年楚平王之孙,太子建之子,名胜。因封于白邑,称白公。其为人“诈而乱”,在楚国争位内乱中,杀掉令尹子西与司马子期,一度占据楚都。后力叶公子高帅国人战败,逃往山中自缢而死。

    (20)常:恒常不变之准则。

    (21)梁丽:皆指粗大的木料。梁,梁为屋梁。丽,通..,中梁。冲:冲撞。古时作战用巨木冲撞城门或城墙,后发展成冲车之类。

    (22)窒穴:堵塞小孔、鼠洞之类。

    (23)言殊器:这是说不同器物有不同功用。

    (24)骐骥、骅骝:指日行千里的良马。骐,青黑色带有棋盘格子花纹的马,骅骝,相传为周穆王时造父所驾驭的八骏之一,泛指良马。

    (25)狸(1ishē):狸为野猫,狌同生即黄鼠狼。

    (26)鸱鸺(chlxiāo):即鸱鸮,猫头鹰,昼伏夜出之猛禽。撮蚤:抓注跳蚤。

    (27)嗔(chēn)目:睁大眼睛。

    (28)盖:作孟,何下。师:师法、效法。无:不要、去掉之意。这句的意思为:何不以是为师法而不要非,以治理为师法而不要动乱。

    (29)情:本性。

    (30)然且:然而还是。语而不舍:说个不停,不肯舍弃原来的看法。

    (31)非愚则诬:不是愚昧便是欺骗。

    (32)帝王殊禅:五帝三王之授位方式不同,有的以让,有的以争。三代殊继:夏商周三代王位继承方式不同,有的子继父位,有的以武力篡夺。

    (33)差其时:错过时代,不合历史潮流。逆其俗:违背世道人心。

    (34)篡夫:槁王位篡夺的人。

    (35)义之徒:合乎正义之人。

    (36)默默:沉默不语。

    (37)门:门径,此指道理。家:学派如儒家、墨家等。这句的意思为:贵贱大小本无界限,你河伯又从哪里得知它的区分呢。

    [译文]

    河神说:“或是从物性之外,或是从物性之内,究竟应该从哪里区分它们的贵贱?从哪里区分它们的大小呢?”海神说:“从大道来观察,万物没有贵贱之分。从万物自身角度观察,物各自以为贵,而相互以对方为贱。以世俗通行观念观察,物之贵贱决定于外而不在自身。从物的差别性观察,如果循其所具大的方面把它视为大,则万物莫不是大;如果循其所具小的方面把它视为小,则万物无不是小;明白天地可看作象一粒细米般小,一根毫毛未悄可看作象丘山般大,则万物差别的相对性就看清楚了。从物之功效观察,顺着其具有功效一面看,万物莫不有功效;顺着其不具功效一面看,则万物莫不无功效;明白东与西方向相反又不可相互缺少的道理,则万物的功能职分就确定下来了。从万物的趋向观察,顺其以为对的一面把它视为对,则万物莫不是对的;顺其以为错的一面把它看成错,则万物莫不是错的;明白尧与桀的自以为是,而互以对方为非,则志向之不同就看清楚了。从前尧舜由掸让而成为帝,燕王哈与子之却因禅让而遭灭绝;商汤与周武王以武力相争而为王,白公胜以武力争位而身死。由此看来,争夺与禅让之礼制,尧与桀之行为,其贵贱是因时而异的,不可以把它们看作恒常不变的。粗大的梁木可用来冲撞城门,而不可用作堵鼠穴,言其器用不同也。骐骥、骅骝一类良马可日行千里,捕捉老鼠不如野猫和黄鼠狼,言其技能不同也。猫头鹰夜里可以抓住跳蚤,明察秋毫,白天出来睁大眼睛也看不见丘山,言其性能不同也。以前有人说:何不以是为师法而不要非,以治理为师法而不要动乱!这种说法是不了解大地问的大道理和万物的实情。这就如同以天为师法而不要地,以阴为师法而不要阳一样,它的行不通是很明显的。然而还是有人说个不休,不肯放弃,这样作不是愚昧无知便是存心骗人!五帝三王传授王位方式不同,夏商周三代王位继承方法也不一样。错过时代,违背世道人心的,称力篡夺者;合乎时代,顺应世道人心的,称力合乎正义的人。沉默不语吧河神!你从哪里能知道区分万物贵贱、大小的界限呢?”

    河伯曰:“然则我何为乎?何不为乎?吾辞受趣舍(1),吾终奈何?”北海若曰:“以道观之,何贵何贱,是谓反衍(2);无拘而志(3),与大道蹇(4)。何少何多,是谓谢施(5);无一而行(6),与道参差(7)。严乎若国之有君,其无私德(8);繇繇乎若祭之有社,其无私福(9);泛泛乎其若四方无穷,其无所珍域(10);兼怀万物(11),其孰承翼(12)?是谓无方(13)。万物一齐,孰短孰长?

    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14)一虚一满,不位乎其形(15)。年不可举(16),时不可止,消息盈虚(17),终则有始。是所以语大义之方(18),论万物之理也。物之生也,若骤若驰。(19),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20)。何为乎?何不为乎?夫固将自化(21)。”河伯曰:“然则何贵于道也(22)?”北海若曰:“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23),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署弗能害,禽兽弗能贼;非谓其薄之也(24),言察平安危,宁于祸福(25),谨于去就(26),莫之能害也。故曰:天在内,人在外,德在乎天(27);知天人之行,本乎天,位乎得(28)■而屈申(29),反要而语极(30)。”曰:“何谓天?何谓人?”北海若曰:“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31),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32),无以得殉名(33),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34)。”

    [注释]

    (1)辞受趣舍:指人的出处进迟等行为。辞,推辞,辞让;趣,进行。

    (2)反衍:反复衍化,不是凝固不变,如贵贱之间的反复转化即是。

    (3)而:同尔,你。无拘而志:不要用传统成见拘束你的心志。

    (4)蹇(juǎn):阻隔、险难之意。

    (5)谢施:新陈代谢,交互为用之意。意为多由少积成,可以转化为少,少积累而成多,由少变多,都是不断变化的。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