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民国语文:八十堂大师国文课最新章节!

    胡适(1891~1962),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安徽绩溪上庄村人,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也是我国现代自由主义的领军人,影响巨大。胡适兴趣广泛,著述丰富,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

    罗家伦(1897~1969),字志希,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西进贤。教育家,历史学家。1914年入上海复旦公学,1917年肄业后进入北京大学文科,成为蔡元培的学生。1919年,在陈独秀、胡适支持下,与傅斯年、徐彦之成立新潮社,出版《新潮》月刊。同年,当选为北京学生界代表,到上海参加全国学联成立大会。五四运动时是著名的学生领袖,亲笔起草了印刷传单《北京学界全体宣言》,提出了“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口号,并在5月26日的《每周评论》上第一次提出“五四运动”这个名词,一直沿用至今。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任甫,号任公、饮冰子,别署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幼年时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他聪颖过人,“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884年中秀才。1889年中举人,被誉为“岭南奇才”。1890年入京会试,不中,回粤路经上海,购得《瀛环志略》,始知世界有五大洲各国。同年8月,拜康有为为师。1891年入读康有为创办的万木草堂,自称“生平知有学自兹始”。后来,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戊戌变法”。梁启超于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著,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钱穆(1895~1990),字宾四,江苏省无锡人。中国现代历史学家。七岁入私塾,1912年辍学后自学,任教于家乡的中小学。1930年因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成名,被顾颉刚推荐,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后历任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西南联大、齐鲁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江南大学教授。撰写《国史大纲》,采取绵延的观点了解历史之流,坚持国人必对国史具有温情和敬意,以激发对本国历史文化爱惜保护之热情与挚意,阐扬民族文化史观,被公推为中国通史最佳著作。1949年迁居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6年移居台湾,1990年在台北逝世。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浙江绍兴山阴县(今绍兴县)人。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蔡元培为人宽厚,恻隐为怀,对中国社会的陋俗有透彻观察;两度游学欧洲,亲炙文艺复兴后的科学精神及法国大革命后的思潮。他提倡民权与女权,倡导自由思想,致力革除“读书为官”的旧俗,开科学研究风气,重视公民道德教育及附带的世界观、人生观、美学教育。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鲁迅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翻译大量外国文学作品;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

    朱光潜(1897~1986),笔名孟实、盟石。安徽桐城人。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主要著作有《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谈美》、《诗论》、《谈文学》、《西方美学史》、《美学批判论文集》、《谈美书简》等。

    李石岑(1892~1934),原名邦藩,湖南醴陵枧头洲人。1913年入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1915年,与潘培敏、李大年、丘夫之等在东京发起组织“学术研究会”。5月6日,编辑出版《民铎》杂志,抨击军阀专权、政治混乱和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被日本政府查封。回国后,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并在上海继续主编《民铎》。9月1日至次年7月,兼任《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主笔。1926年1月至次年夏,任商务印书馆《教育杂志》主编,文名大震。主要著作有《李石岑讲演集》、《李石岑论文集》等。

    夏丏尊(1886~1946),本名铸,字勉旃,号闷庵,别号丏尊,浙江上虞人。夏氏幼年在家塾读书,能作八股文,考取过秀才,曾留学日本高等工业学校,因家境贫困,尚未毕业,就辍学返国。历任浙江第一师范、上虞春晖中学、暨南大学等教职,著有《平屋杂文》,译有《爱的教育》等书,是与同时代的朱自清齐名的教育家。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漳州)人。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原名和乐,改名玉堂、语堂。早年留学国外,回国后在北京大学等著名大学任教,1966年定居台湾。他的一生著述颇丰,在文学、语言学、历史和中外文化交流等众多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是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

    任鸿隽(1886~1961),重庆垫江人,化学家和教育家。辛亥革命元老,我国近代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一生撰科学论文、专著和译著等身,内容涉及化学、物理、教育、科学思想、科学组织管理和科学技术史等多方面。他是中国最早的综合性科学团体————中国科学社和最早的综合性科学杂志————《科学》月刊的创建人之一,也是杰出的科学事业的组织领导者之一,为促进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孙文(1866~1925),即孙中山先生,民国“国父”,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海峡两岸都备受敬重的革命先行者。广东香山(今中山)人,本名孙文,谱名德明,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他在流亡日本时,曾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化名“中山樵”,因此人们惯称他为孙中山。

    他是最早提倡以暴力推翻满清统治、建立民国的革命者之一,“起共和而终帝制”。他提出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等政治学说亦影响深远,至今仍不乏现实意义。代表作品有《建国方略》、《三民主义》。

    俞平伯(1900~1990),祖籍浙江德清。其曾祖俞樾是清末著名学者,父俞陛云为探花,因此俞平伯自幼受到古典文化的熏陶。24岁时出版《红楼梦辨》,考证出《红楼梦》原书只有前八十回是曹雪芹所作,后四十回是高鹗续作。与胡适一同称为新红学的奠基人之一。

    潘大道(1888~1927),字力山,重庆市开县人,政法学家。早年留学日本,考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并师从章太炎学习经史子学。其间加入同盟会。1918年春任北京大学教授,学贯中西,善于演讲,又多有新创见、新理论,深受学生欢迎。常为《雅言》、《大中华》、《甲寅》等杂志撰稿,是当时有名的专栏作者,有《力山遗集》行世。1927年创办《党论旬刊》。1927年10月14日被暗杀,不及救治而逝。

    何仲英,生卒年不详。笔名种英,浙江绍兴人。曾任小学教师,绍兴《国民日报社》编辑。训诂学家。

    陈布雷(1890~1948),名训恩,字彦及,笔名布雷,生于浙江省慈溪县,毕业于浙江高等学堂(浙江大学前身)。民国时期著名评论家,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很受关注而颇有争议的人物。早年致力教育及新闻事业,后受蒋介石赏识,弃文从政。抗战时期,陈布雷用如椽之笔,写出了多篇激扬民族志气的不朽文章,是国民党的“领袖文胆”和“总裁智囊”,素有“国民党第一支笔”之称。1948年自杀。

    陈西滢(1896~1970),原名陈源,字通伯,笔名西滢,江苏无锡人。1912年去英国读中学,后入爱丁堡大学和伦敦大学,1922年获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北京大学外文系教授。1924年在胡适支持下,与徐志摩等人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文艺部主编。1927年与女作家凌叔华结婚,1929年到武汉大学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3年到伦敦中英文化协会工作,1946年出任国民党政府驻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任常驻代表。1966年退休侨居伦敦,1970年因病去世。

    费孝通(1910~2005),祖籍江苏吴江。一生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学术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费孝通在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的指导下完成题为《江村经济》的博士论文,成为不少高校人类学专业的必读书,费孝通也因此在1981年获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授予的人类学界的最高奖————赫胥黎奖。他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周作人(1885~1967),浙江绍兴人,鲁迅(周树人)之弟。幼年在家乡接受私塾教育,后在新学风潮中,入江南水师学堂,之后考取官费生,和兄长鲁迅、好友许寿裳等人留学日本。归国后,出任北京大学文科(文学院)教授,担任希腊罗马文学史、欧洲文学史、近代散文、佛教文学等课程,并创办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出任首任系主任。

    王星拱(1887~1949),字抚五,安徽省怀宁人。著名教育家、化学家、哲学家。早年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科学技术学院。曾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反清进步运动,1910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欧洲支部。1916年获硕士学位回国,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在《新青年》等刊物上发表文章,宣传科学知识,反对宗教迷信。主要著作有《科学概论》、《科学与人生观》、《什么是科学方法》、《哲学方法与科学方法》等。

&n...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