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中国文学中的孤独感最新章节!

    在十二三岁的时候,我第一次知道了“鸡肋”这个词。到现在我都还记得清清楚楚,父亲告诉我,它的意思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拙稿《中国文学中的孤独感》(中国に於ける孤独感),对我自己而言,就好比是鸡肋。这原本就不是自己的一份自信之作,但如果将它就这么扔掉,我又多少有些觉得可惜。

    这份书稿,原本不是我在有了写作意图之后就直接写成的作品,而是经过了一段很离奇的经历,才勉勉强强定稿的。如果花点时间讲讲这段经历,或许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读者理解这份书稿的特质吧。

    所谓“国破山河在”,指的是只有山河一如往常,人类社会则惨遭破坏,诗人对这一惨状感到痛心。而被投下原子弹的广岛则更胜于此。在这里,连山河都改变了原貌。甚至有人说,七十五年内,这里都将寸草不生。

    在这种绝境下,自己勉勉强强活了下来,其间,高兴也罢,悲痛也罢,都忘得干干净净了。苏联对日本宣战后,没过几天,我们国家便宣布无条件投降。由此一来,整个国家的国民大概都陷入了一种日暮途穷的境地,尤其在这个连山河的样貌都为之一变,据说七十五年之内都不复有生物栖息的广岛,幸存下来的人们只能茫然若失,恐惧而又战栗。除了怀着一颗呆滞的心,无所事事地打发每一天之外,人们又还能有什么样的活法儿呢。

    到昭和二十一年(1946年),这种状态还一直持续着。那年秋天,尚志会[1]举办了一个“教养讲座”,为的就是多多少少抚慰一下人们的心灵。那个时候,我作为一名讲师,以《生活诗人陶渊明》(生活詩人としての陶淵明)为题,开过讲座。这场讲座的主旨是,陶渊明作诗并非出于游戏,而是为了歌吟生活,其中最主要的则是他自己孤独的生活。这场演讲,其实就成了这份书稿的滥觞。

    我也就是在那个时候,以此为契机,生发了一个想法,想要对中国其他诗人的孤独感略作探究。然而,因为天性懒惰,我并没有在那个时候就直接着手相关研究,反而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就将这件事抛到了脑后。

    一直到了昭和二十八年(1953年)的冬天,广岛大学文学部举办公开讲座,并且指派我讲五小时。在这样一个说长也不长,说短也不短的时间里,我到底该讲些什么呢?浮上我心头的念头就是我在七年前考虑过的孤独感的问题。

    由此,我急匆匆地选取了陶渊明之前的屈原、宋玉、汉代诸作家、阮籍、左思、陆机、王羲之和陶渊明之后的杜甫,将演讲梗概略作笔记,就手忙脚乱地站到了讲坛上。

    由于准备不足,而且自己生来就吐字偏快,想来那一定是一场听着很痛苦的演讲吧。然而,当时旧制文理科大学[2]研究科的学生横田辉俊[3]仍旧一丝不苟地记下了笔记。我取来横田君的笔记一读,才觉得演讲的容量相当充实。我竟然讲了这么多的内容,这让我自己都吓了一跳,由此才知道,我吐字偏快的习惯居然还是有一点点益处的。见了这份笔记,我觉得倘若让它就这样变为一张废纸未免可惜,于是在它的基础上加以修订,到了昭和二十九年(1954年)的春天,作为“中文研究丛刊”(中文研究叢刊)的第三号付梓,取名《中国文学中的孤独感》。这本小册子只在少数的同学和友人间流传。

    今年夏天,岩波书店怂恿我在“中文研究丛刊”第三号的基础上,修订得略详细些,作为单行本出版。我抱着这样的心情,慢慢地反复校读,才惊觉文中处处都是纰漏。如果真要改到自己满足的程度,只怕非得从头改写一遍不可。然而,如果这样费事的话,对于疏懒于动笔的自己而言,究竟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完成全书,就全然说不准了。因此,我放弃了这种做法,只是将相对而言比较明显的纰漏进行了修补,并且在补写了刘琨、鲍照、袁粲、李白之后便搁笔了。可以说,这就是战后匆匆忙忙搭建起来的那种木板棚屋,虽说心有不甘,但我也没有能力完全改造它,只是做了些应急修护就没再管它了。关于本稿,我想要申说的就是以上内容了。

&nbs...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