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中国历史研究法最新章节!

    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其专述中国先民之活动,供现代中国国民之资鉴者,则曰中国史。

    今宜将此定义分析说明:

    一活动之体相。人类为生存而活动,亦为活动而生存。活动休止,则人道或几乎息矣。凡活动,以能活动者为体,以所活动者为相。史也者,综合彼参与活动之种种体与其活动所表现之种种相,而成一有结构的叙述者也。是故非活动的事项,例如天象、地形等属于自然界现象者,皆非史的范围。反之,凡活动的事项,人类情感、理智、意志所产生者,皆活动之相,即皆史的范围也。此所谓相者,复可细分为二:一曰活动之产品,二曰活动之情态。产品者,活动之过去相,因活动而得此结果者也。情态者,活动之现在相,结果之所从出也。产品者,譬犹海中生物,经无数个体一期间协合之嬗化而产出一珊瑚岛,此珊瑚岛实经种种活动情态而始成,而今则既僵矣,情态不复可得见。凡史迹皆人类过去活动之僵迹也,史家能事乃在将僵迹变为活化,因其结果以推得其情态,使过去时代之现在相再现于今日也。

    二人类社会之赓续活动。不曰“人”之活动,而曰“人类社会”之活动者,一个人或一般人之食息、生殖、争斗、忆念、谈话等等不得谓非活动也,然未必皆为史迹。史迹也者,无论为一个人独力所造,或一般人协力所造,要之必以社会为范围,必其活动力之运用贯注能影响及于全社会,最少亦及于社会之一部,然后足以当史之成分。质言之,则史也者,人类全体或其大多数之共业所构成,故其性质非单独的而社会的也。复次,言活动而必申之以“赓续”者,个人之生命极短,人类社会之生命极长,社会常为螺旋形的向上发展,隐然若悬一目的以为指归。此目的地辽远无垠,一时代之人之所进行,譬犹涉涂万里者之仅一步耳。于是前代之人恒以其未完之业遗诸后代,后代袭其遗产而继长增高焉。如是递遗递袭,积数千年、数万年,虽到达尚邈无其期,要之与目的地之距离必日近一日。含生之所以进化,循斯轨也。史也者,则所以叙累代人相续作业之情状者也。准此以谈,则凡人类活动在空际含孤立性,在时际含偶现性、断灭性者,皆非史的范围。其在空际有周徧性,在时际有连续性者,乃史的范围也。

    三活动之总成绩及其因果关系。活动必有成绩然后可记,不待言也。然成绩云者,非一个人一事业成功失败之谓,实乃簿录全社会之作业而计其总和。质言之,即算总帐也。是故成绩有彰显而易见者,譬犹澍雨降而麦苗茁,烈风过而林木摧。历史上大圣哲、大英雄之出现,大战争、大革命之经过,是其类也。亦有微细而难见者,譬犹退潮刷江岸而成淤滩,宿茶浸陶壶而留陈渍,虽聪察者犹不之觉,然其所演生之迹,乃不可磨灭。一社会一时代之共同心理、共同习惯,不能确指其为何时何人所造,而匹夫匹妇日用饮食之活动皆与有力焉,是其类也。吾所谓总成绩者,即指此两类之总和也。夫成绩者,今所现之果也,然必有昔之成绩以为之因。而今之成绩又自为因,以孕产将来之果。因果相续,如环无端。必寻出其因果关系,然后活动之继续性可得而悬解也。然因果关系至复赜而难理,一果或出数因,一因或产数果,或潜伏而易代乃显,或反动而别证始明,故史家以为难焉。

    四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凡作一书,必先问吾书将以供何等人之读,然后其书乃如隰之有畔,不致泛滥失归,且能针对读者以发生相当之效果。例如《资治通鉴》,其著书本意专以供帝王之读,故凡帝王应有之史的智识无不备,非彼所需,则从摈阙。此诚绝好之“皇帝教科书”,而亦士大夫之怀才竭忠以事其上者所宜必读也。今日之史,其读者为何许人耶?既以民治主义立国,人人皆以国民一分子之资格立于国中,又以人类一分子之资格立于世界,共感于过去的智识之万不可缺,然后史之需求生焉。质言之,今日所需之史,则“国民资治通鉴”或“人类资治通鉴”而已。史家目的,在使国民察知现代之生活与过去未来之生活息息相关,而因以增加生活之兴味,睹遗产之丰厚,则欢喜而自壮;念先民辛勤未竟之业,则矍然思所以继志述事而不敢自暇逸;观其失败之迹与夫恶因恶果之递嬗,则知耻知惧;察吾遗传性之缺憾而思所以匡矫之也。夫如此,然后能将历史纳入现在生活界,使生密切之联锁。夫如此,则史之目的乃为社会一般人而作,非为某权力阶级或某智识阶级而作,昭昭然也。

    今人韦尔思有言:“距今二百年前,世界未有一著述足称为史者。”夫中外古今书籍之以史名者亦多矣,何以谓竟无一史?则今世之史的观念有以异于古所云也。我国二千年来史学,视他国为独昌。虽然,彼其体例多属千馀年前学者之所创。彼时所需要之史,与今不同。彼时学问未分科,凡百智识皆恃史以为之记载,故史之范围广漠无垠,积年愈久,为书愈多,驯至为一人毕生精力所不能殚读。吾侪居今日而读旧史,正所谓“披沙拣金,往往见宝”。离沙无金,固也。然数斗之沙,得金一颗,为事既已甚劳,况拣金之术,非尽人而能,苟误其涂,则取沙弃金,在所不免。不幸而中国现在历史的教育,乃正类是。吾昔在友家见一八岁学童,其父面试以元、明两代帝王世次及在位年数,童对客偻数...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