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越史通鉴纲目最新章节!

    〈庚午,趙王建德元年、漢元鼎六年〉冬,路博德等進攻番禺,破之。追獲趙王建德及嘉。

    漢楊僕將精卒,先陷尋陿,破石門,得越粟船。因推而前,挫粵鋒,以粵數萬人待博德。博德以道遠後,期與楊僕會。乃有千餘人,遂俱進。楊僕前至番禺,王及呂嘉皆城守。僕自擇便處,居東南面。博德居西北面。會暮,僕攻敗之,縱火燒其城。城中素聞博德名,暮不知其兵多少。博德乃爲營,遣使招降者,賜以印綬。復縱令相招。僕又力攻之,黎旦,城中皆降。王及呂嘉夜與數百人亡入于海。博德又問降者,知嘉所在,遣人追之。校司馬蘇弘得王,越郎都稽得嘉。蒼梧王趙光與越同姓,聞漢兵至,降。越桂林監居翁諭告甌貉,皆降。辰下瀨、戈船二將軍兵及,馳義侯所發夜郎兵未至,而越已爲博德、楊僕所平矣。是辰,越中二使齎牛百頭、酒千鍾,持交阯、九眞二郡戶籍迎降。博德因拜二使爲交阯、九眞太守,治民如故。於是遂屬漢。

    謹按:初,趙滅蜀,命二使典主交阯、九眞二郡。而舊史於此卻書三使,持交阯、九眞、日南三郡戶籍降,頗屬牴牾。查之酈道元水經註,云:漢武帝元鼎六年,置都尉,治交阯城。記曰:趙王令二使典主交阯、九眞二郡民。後漢遣路博德討越王。路將軍到合浦,越王令二使者齎牛百頭、酒千鍾及二郡民戶籍降。路將軍乃拜二使者爲交阯、九眞太守,主諸駱將,主民如故。今改正之。

    註:尋陿,史記作陝,地名,在始興縣西〈縣屬廣東〉。石門,在番禺縣北二十里。昔呂嘉積石於江拒漢,因名焉。爲營,顏師古曰:設爲營壘,以待降者。校司馬,顏師古曰:校之司馬者,唐將軍總管司馬也。郎都稽,孟康曰:越所自置郎也。百粵先賢志:都稽,姓名。監居翁,桂林郡監也,居翁,姓名。

    漢旣滅趙,以其地置九郡,列爲交阯部。

    漢旣平趙,遂以其地爲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阯、九眞、日南、珠崖、儋耳九郡,各置太守以治之。交阯部名自此始。

    〈御批:統觀前後,則我越地之淪入中國已幾太半,惜乎!歷代明君良臣亦多有不世出者,然終不能收回寸土,大是憾事,非特於今。復宇爲難,悲夫!〉

    吳仕曰:自漢武滅趙,以其地爲九郡。珠崖、儋耳在海中,合交阯、九眞、日南與南海、蒼梧、合浦後竝列爲交阯部〈交阯以下七郡五十五縣均屬交阯部,見後漢郡國志〉,未嘗有分別。至吳始分交州置廣州。唐始置安南都護,治交阯。而交阯、九眞、日南三郡始別爲安南。漢辰九郡均屬南越趙佗專制,其地惟交阯、九眞、日南三郡〈按諸志敘止交阯、九眞二郡,日南漢始,析此誤〉,以三典使〈三應作二〉領之。趙爲漢所滅,三〈三應作二〉典使以戶籍迎降漢,因置守尉,而總稱南越,地曰交阯。蓋九郡之中其三郡屬交而六郡屬廣也。

    註:九郡,前漢地理志南海郡統縣六,曰番禺、博羅、中宿、龍川、四會、揭陽。蒼梧郡統縣十,曰廣信、謝沐、高要、封陽、臨賀、端谿、馮乘、富川、荔浦、猛陵。鬱林郡統縣十二,曰布山、安廣、阿林、阿林、廣鬱、中畱、桂林、譚中、臨塵、定周、增食、領方、雍雞。合浦郡統縣五,曰徐聞、高涼、合浦、臨允、朱盧。交阯郡統縣十,曰????〈音蓮受〉、安定、苟屚、麊泠〈音糜零〉、曲昜、北帶、稽徐、西于、龍編、朱?。九眞郡統縣七,曰胥浦、居風、都龐、餘發、咸驩、無切、無編。日南郡統縣五,曰朱吾、比景、盧容、西捲、象林。南海,秦故郡,地今梧州是。鬱林,秦屬桂林郡,地今廣西地是。合浦,秦象郡,地今廉州地是。交阯、九眞竝註見趙武王十年。日南,古越裳部,秦爲象郡,地趙屬。九眞郡,漢初析置,吳、晉、宋因之,後爲林邑所占。隋平林邑,置爲蕩州,尋改比景郡。其後沒入占城,今廣平、廣治是其地也。顏師古曰:日南,言其在日之南,所謂開北戶以向日者。如淳曰:日中於頭,景在已下,故又名比景。珠崖,在大海中,厓岸之邊,唐改崖州,今清瓊州府崖州地是。儋耳,亦在大海中洲居,唐改儋州,今清瓊州府儋州地是。苟屚,師古曰:屚與漏同。曲昜,師古曰:昜,古陽字。

    趙亡。自武王甲午起至術陽王庚午終,共九十七年。

    〈辛未,漢元封元年〉漢以石戴爲交阯部刺史。

    漢制以州領郡,除珠崖、儋耳在海中,餘七郡屬交阯。戴爲部刺史,西漢治所在龍淵,東漢治所在麊泠。

    謹按:漢制州置刺史,郡置太守。舊史云,石戴爲九郡太守,豈有一人獨理九郡之事乎?今從吳仕史改正之。又漢置交阯部,治????。元封五年,移治蒼梧廣信縣。至建安十五年,至番禺縣。吳又遷治龍編,而於此〈番禺縣也〉置廣州。則西漢未嘗治龍淵,東漢未嘗治麊泠。舊史恐誤,故存備考。

    註:????縣名屬交阯部。今北寧超類隴溪社猶有故城遺址。龍淵,卽龍編,漢縣名屬交阯部,東漢郡治也。水經注:漢建安十三年立城之始,有蛟龍盤編於水南北二津,因改龍淵。李建都于此,改名升龍。陳黎因之,今河內省城是。麊泠,舊史註卽山西安朗,阮廌輿地志:麊泠卽福壽〈古福祿〉。黎貴惇芸臺類語:麊泠卽峯州。又云麊泠,卽安朗。唐地理志,麊泠在福祿、唐林二縣之地。文獻通考註云:嘉寧、承化、新昌竝漢麊泠縣地。又唐書,峯州統縣五,嘉寧、承化、新昌、高上、珠綠,則麊泠卽峯州爲是。廣信縣,方輿紀要:廣信屬蒼梧郡,今改蒼梧縣,屬梧州府。

    〈己丑,漢光武建武五年〉交阯牧鄧讓遣使貢獻于漢。

    王莽末,交阯牧鄧讓及諸郡閉境自守。漢將岑彭素厚善讓,與讓書,陳漢威德。於是,率交阯太守錫光及諸郡太守杜穆等遣使貢獻于漢。漢悉封爲列侯。

    註:交阯,註見趙武王十年。

    漢以壬延爲九眞太守。

    後漢書:建武初,壬延徵爲九眞太守。九眞俗以涉獵爲業,不知牛耕,民嘗告糴,交阯每致困乏。延乃令鑄作田器,教之墾闢。田疇歲歲開廣,百姓充給。又駱越之民,無嫁娶禮法。延乃移書屬縣,使男年二十至五十,女年十五至四十,皆以年齒相配。其貧無聘禮,令長吏以下各省俸祿以助之。同辰娶者二千餘人。是歲,風雨順節,穀稼豐衍。其產子者始知族姓,咸曰使我有是子者,壬君也,多以壬名其子。視事四年,召還。九眞人爲立生祠。初,平帝世,漢中人錫光爲交阯太守,教以禮義。建武初,封鹽水侯。嶺南花風,始於二守焉。

    註:壬延,南陽宛人。

    〈御批:趙佗本中國人,治國傳世已幾百年。觀其答文帝書,是素有學識。安有未知教民耕作嫁娶,而待自二守始?况云同辰娶者二千餘人,可見記載失真不足徵信。〉

    〈甲午,漢建武十年〉漢以蘇定爲交阯太守。

    〈庚子,漢建武十六年〉春二月,交阯女子徵側起兵攻太守蘇定,逐之,自立爲王。

    王本姓駱,又別姓徵,交阯麊泠縣駱將之女,朱?縣詩索之妻也。王甚雄勇。辰太守蘇定爲政貪暴,殺其夫,乃與妹徵貳舉兵,攻陷州治。定奔還南海,所至風靡。九眞、日南、合浦蠻俚皆應之。略定嶺南六十五城,自立爲王,都麊泠。交阯刺史及諸太守僅得自保。

    註:朱?縣,漢置,屬交阯郡。唐改?州,黎爲三帶府,今山西永祥府地是。

    〈辛丑,漢建武十七年〉冬十二月,漢拜馬援爲伏波將軍,劉隆爲副督,樓船將軍段志等擊之。

    漢以徵氏稱王,舉兵攻陷城邑,邊郡苦之。乃令長沙、合浦及交阯具車船、修橋道、通障溪、儲糧穀,拜馬援爲伏波將軍,扶樂侯劉隆爲副,樓船將軍段志等擊之。

    〈壬寅,漢建武十八年〉春三月,馬援軍至浪泊,與徵側戰,破之。側退保禁谿。

    馬援沿海而進,隨山刊木千餘里。至浪泊,與徵王戰。王見漢勢盛,自度烏合之眾恐不能支,眾亦以王女子非漢敵,遂自潰。

    註:浪泊,一名霪潭,在大羅城西街之西。黎改名西湖,今河內省西湖是。禁谿,酈道元水經注越志作金溪地,在麊泠縣西南。沈懷遠南越志:徵側走入金溪穴中,二歲乃得之。竺芝扶南記:山谿瀨上,謂之穴。章懷太子賢曰今峯州新昌縣是其地也。據此,則禁溪當在山西之永祥地轄,但未詳的處。舊史以爲在乂安真祿,誤。

    〈御批:二徵以裙釵之流,乃能雄心義舉,震動漢庭。雖勢弱辰乖,亦足以興起人心,畱輝史冊。彼鬚眉男子,而斂祍事人,不亦厚顏愧死乎。〉

    〈癸卯,漢建武十九年〉春正月,徵側及其妹貳與漢兵拒戰敗沒。

    徵女王及其妹貳與漢兵拒戰。眾潰勢孤,遂皆陷沒。馬援追擊其餘眾都陽等〈陽,漢書作羊〉。至居封縣,降之。乃立銅柱爲漢居封縣,降之,乃立銅柱爲漢極界。後援還,土人哀感徵王,爲之立祠。

    註:居封,一名居風。漢置,屬九眞郡。三國吳改移風縣。宋齊以後,爲九眞郡治。隋平陳,郡廢,縣屬愛州。唐初,隸南陸州。天寶初,省入日南縣。曾袞交州記:居風有山出金牛,往往夜見。又山上有風門,門嘗有風。今在清化省轄。舊史以爲在北江武寧州界,誤。銅柱,酈道元水經注:馬文淵〈馬援字文淵〉建金標爲南極之界。金標,銅柱也。隋史,劉方伐林邑,過馬援銅柱南,八日至其國都。唐元和中,安南都護馬總復於援故處立銅柱二,明其爲伏波之裔。杜佑通典:林邑南,水步兩千餘里,有西屠夷。馬援所立兩銅柱,表界處也。新唐書:林邑奔沱浪州,其南大浦,有五銅柱,山形如倚蓋,西重巖,東大海,漢馬援所植也。宋樂史太平寰宇記:馬援討林邑,自日南行四百餘里至林邑。又二十餘里,有西屠夷國。援至其國,立二銅柱,於象林界與西屠夷分境。其水路自南海行三千餘里至林邑,至交州銅柱五千里。大清一統志相傳在欽州古森洞,援有誓云「銅柱折,交阯滅。」越人過其下,每以石培之,遂成丘陵,恐其折也。今按野史載,富安有沱演江,其南大浦,浦之西南石碑山,周可十里,西接大嶺,重巒疊嶂。東臨海,山嶺上一石,孤高如削。據通典唐志等書所載,銅柱疑當在此。惟此山嶺上一石,孤高約十丈,廣六七丈,近山居民言嶺上石乃天生一石峯,非人所立。恐不可指爲銅柱。水經注:山川移易,銅柱沒入海中,理或然也。徵王祠,在今福壽縣喝門社。

    漢馬援築蠒〈俗繭字〉江城。

    馬援以西于縣有戶三萬三千,因請分爲封溪、望海二縣,漢帝從之。援又立城郭,置井邑,築蠒江城於封溪。其城圓如蠒,故名。後三年,援還。自此以後,歷明、章、和、殤、安諸帝凡五世,共八十二年。惟明帝辰,南陽人李善守日南,以惠愛爲政,懷來異俗,遷九江太守。歷世能吏僅止此,蓋記載之闕也。

    註:蠒江城,大清一統志:蠒江城、望海城在安朗縣。漢建武中,馬援平交阯,於封溪、望海二縣築此二城。西于縣,漢置,屬交阯郡。李善,後漢獨行傳:李善有行義。光武辰,召拜太子舍人。明帝辰,辟公府。以能理劇,遷日南太守。以惠愛爲政,懷來異俗,遷九江太守。未至,病卒。

    〈壬寅,漢和帝永元十四年〉漢初置象林將兵長史官。

    後漢書:先是,日南象林三千餘人寇掠百姓,燔燒官寺。郡縣發兵討之,斬其渠帥,餘眾乃降。於是置象林將兵長史以防其患。

    註:象林縣,名屬日南郡。漢末,爲林邑國地。將兵長史,官名。闞駰十三州志曰:將兵長史在日南郡。

    〈甲寅,漢安帝元初元年〉春二月日南地坼。

    綱目:日南地坼長百餘里。

    〈丙子,...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