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唯识名词白话新解最新章节!

行相缘自所变现的器界、种子、及有根身。见《百法问答钞》。

    【八识二执】二执为我执与法执,此在八识中并不相同。前五识与第八识,一向无执;第六识与第七识,二执俱有,同时俱起。

    【八识三性】在善、恶、无记三性中,第八识是无覆无记,第七识是有覆无记,前六识通于三性。即前六识若与信等十一善心所相应,则属善性摄,与无惭、无愧及八大随烦恼等十心所相应,属不善性摄,二者皆不相应,无记性摄。

    第八识何以是无覆无记?因为第八识是异熟性。异熟若是善或染污,流转还灭即不能成立。又此识如果是善,则不能为染法所依;此识如果是染,则不能为善法所依。再者此识是所熏性,如果此识为善为染,如极香或极臭,则不能受熏。第七识何以是有覆无记,因为此识与四烦恼心所相应,是染污法,障碍圣道,隐蔽自心,故名有覆。或问:此四烦恼何以不名不善而称无记?答,此四烦恼,行相细微,任运而转,故无记摄,而非不善。再问:前六识何以通于三性?若与信等十一善心所相应,是善性摄;与无惭等十法相应,是不善性摄;若两者俱不相应,自然是无记性摄。

    【八识三量】在现量、比量、非量的三量中,前五识是根境相对直接的感觉,所以唯是现量。第八识所缘的是自变的实境,所以也是现量。第七识见分缘第八识见分执为自我,这是错误的知,所以是非量。第六识的五俱意识,与前五识俱起缘色境时,是现量;独头意识计度分别,或寻伺推理,或为比量,或为非量,所以第六识通于三量。

    【八识三境】八识缘境,对性境、独影境、带质境三境中,前五识缘五尘境,第八识缘自变的实境,所以都是性境;第七末那识,缘第八识见分为自我,唯为带质境;第六识的五俱意识,初缘五尘境亲证自体时,刹那之间是性境,及至分别心起,推理计度,或独头意识的幻想,便成为带质境或独影境了。再者,定中的独头意识也是性境。

    【八识三能变】唯识宗立八识,谓八识皆能转变,而此转变有三类,即《唯识三十颂》的颂文曰‘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彼依识所变,此能变唯三。’唯三、指的是八识唯有三类能变。此三能变是:一、初能变识,又称异熟能变识,指第八阿赖耶识的转变。二、第二能变识,又称思量能变识,指第七末那识的转变。三、第三能变识:又称了别能变识,指前六识的转变。当识变时,并不是任何一识单独转变,而是三类识全体次第转变。转变的原因,是阿赖耶识中储藏的种子,何类种子成熟,则转变出何种境界。

    【八识五重】参阅:五重唯识观。

    【八识六义】慈恩大师窥基,在《百法明门论解》一书中,解释此含摄八识的心法,有曰:‘心法者,总有六义:’这六义的要点是:一、集起名心:谓此心收集、储藏诸法种子,并于因缘具足时生起现行。换言之,集起之心,指的是第八阿赖耶识而言。积集名心,指前七转识,它能熏习积集的诸法种子;又有一说,集起之心是前七转识现行,共集熏起种子;而积集之心是第八阿赖耶识,以其能积集诸法种子故。三、缘虑名心:缘虑之心指第六意识,指此心有攀缘、思虑一切外境的功能,这是第六识独头意识的功能。四、或名为识:此心或名为识,识者了别义,了解分别其缘虑的外境,此约指前五识与五俱意识的功能。五、或名为意,意者等无间故,指心识念念相续,等无间断,六、或第八名心、第七名意,前六名识:若宽泛的说,八识皆可名心,亦可名意,或名为识;但若自八识的功能殊胜来说,则第八名心,第七名意,前六名识,此三者,全是心识功能的一部分。

    【八识心王】唯识宗将心解析为八,立下八识心王的名称。此八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唯识宗不说心而说识,佛法上谓之方便。事实上,识即是心,亦即是意,心、意、识三者,同体而异名。小乘佛教建立六识,没有第七、八识,但在文字中已有七、八二识的含义,如《顺正理论》卷十一谓:‘心、意、识体虽是一,而训词等义类有异,谓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别故名识。’集起故名心者,即相当于第八识;思量故名意者,即相当于第七识;而了别故名识者,即相当于前六识。唯识宗将一心析为八识者,无非是破遣我人‘实我’的执著。原来我人通常执著于实我实法,把宇宙万有视为实体,因此我人说到‘心’时,把心视为整体的东西存在。唯识家为对治此等观念,乃以分析的方法,解析此心为八,以此心不是一个整体的东西,来破遣‘实我’的执著。

    【八识王所相应】八识心王,各有其相应的心所,因八识的作用各不相同,相应心所的多寡亦不相同,八识王、所相应的情形如下:一、前五识,各有三十四个心所相应,即遍行心所五,别境心所五,善心所十一,中随烦恼心所二,大随烦恼心所八,根本烦恼中的贪、嗔、痴三烦恼。二、第六识:第六识作用范围最广,五十一个心所均与之相应。三、第七识:有十八个心所与之相应,即遍行心所五,大随烦恼心所八,别境中的慧心所,以及根本烦恼中的贪、痴、慢、见、四心所。四、第八识:唯五遍行心所与之相应。

    【八识所依】八识心王生起,各有所依,其所依如下:一、眼、耳、鼻、舌、身前五识,依于五根。二、第六意识,依于第七末那识。三、第七末那识,依于第八阿赖耶识。四、第八阿赖耶识,依于第七末那识,七、八二识是互相为依。

    【八识界地】在三界九地中,鼻、舌二识,仅通于欲界五趣杂居地。眼、耳、身三识,通于欲界五趣杂居地,及色界离生喜乐地。六、七、八三识,通于三界九地。

    【八识俱转】八识心王,俱不俱转,情况各不相因。七、八二识,长恒俱转;第六识除‘五位无心’外,亦恒时现起。前五识则随缘而转,如缘俱足,八识可同时而转。

    【八识规矩颂】凡四章十二颂四十八句。唐代玄奘三藏著。概述唯识学说,著重于讲说唯识学说中心的心识问题。前三颂说前五识,四至六颂说第六识,七至九颂说第七识,末三颂说第八识。注释本甚多,以明代普泰之《八识规矩补注》、明昱之《八识规矩补注正义》、智旭之《八识规矩直解》、广益之《八识规矩纂释》等较为著名。

    【八识规矩补注】凡二卷。明代普泰撰。文略义深,可称唯识学之精髓。世亲菩萨摄取瑜伽百卷之要,精粹成三十颂,开后学易入之道。后经护法等十师广释,却演为繁琐难解,故玄奘入竺归国后,糅百本之论为成唯识论十卷,至此始见唯识学之大成。师复撮择精粹,撰《八识规矩颂》一卷四章、十二颂、四十八句。以其文略义深,后世遂出现多种注解释文,然以此书较为简明直截。本注内容以心意识之问题为主,一部十二偈颂,前三颂明前五识之心王、心所相应生起,次三颂明第六识之三性、三量及相应心所,次三颂明第七识,最后三颂明第八识。

    【八识缘境】八识缘境,各不相同,其所缘之情形如下:一、眼、耳、鼻、舌、身五识,所缘的是色、声、香、味、触五境。二、第六识缘一切法境。三、第七识缘第八识的见分,恒审思量,执为自我。第八识缘根身、器界、种子。故第八识只缘色法,不缘心法。

    【八识缘境广狭】唯识宗所立的八识,其缘境有广有狭。即:一、眼识缘唯实唯量境,谓眼见色时,即有识生,能缘青、黄、赤、白等实有之色,称为性境(现前所有实见之境);此识对境,称为现量(见现前之色而能量度)。以其但能见色,未起分别,故所缘之境狭。二、耳识缘唯实唯量境,谓耳闻声时,即有识生,能闻平直曲屈实有之声,称为性境;此识对境,称为现量。以其但能闻声,未起分别,故所缘之境狭。三、鼻识缘唯实唯量境,谓鼻嗅香时,即有识生,能嗅好恶实有之香,称为性境;此识对境,称为现量。以其但能嗅香,未起分别,故所缘之境狭。四、舌识缘唯实唯量境,谓舌尝味时,即有识生,能尝不同实有之味,称为性境;此识对境,称为现量。以其但能尝味,未起分别,故所缘之境狭。五、身识缘唯实唯量境,谓身觉触时,即有识生,能缘细滑粗强等实有之触,称为性境;此识所缘,称为现量。以其但能觉触,未起分别,故所缘之境狭。六、意识遍缘一切通彻假实二量,谓此识心,遍缘现前实有之境,于实境上分别长短方圆等相,称为假,是则此识三境(性境、独影境、带质境)皆缘,三量(现量、比量、非量)皆具。以其遍能分别假实诸境,故所缘之境广。七、第七识见分唯假唯实,谓此识无别体相,依第八识为因而起,复缘第八见分而为相分,分别思量,常执第八为我,能缘之心是假,所缘之境是实。以其唯起我执,生诸气习,不能遍缘诸境,故所缘之境最狭。八、第八识缘根身器界唯实唯量,根身者,即眼等诸根;器界者,以世界如器。谓此根本之识,染净同源,一切根身器界,依之而生,而此根界,是八识相分,皆为所缘,是实有现前之量,故所缘之境最广。

    【九十六种外道】佛陀住世前后,印度出现许多反婆罗门的沙门集团,后来佛教称之为外道,又称为九十六种异道。九十六种之说,诸经论有不同异说,一般说法,认为六师外道富兰那迦叶、末伽梨拘赊梨子、删阇夜毗罗胝子、阿耆多翅舍钦婆罗、迦罗鸠驮迦旃延、尼犍陀若提子等六师,各有十五弟子,合六师总计为九十六人,故称为九十六种外道。

    【九上缘惑】九种缘上界上地所起之惑。即见苦所断之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疑、无明,及见集所断的邪见、见取见、疑、无明等九种。即十一遍行中,除身、边二见外之九种。此九种于缘上之中且约界说,或唯缘一界,或合缘二界,故《品类足论》卷五谓:有诸随眠为欲界系缘色界系、缘无色界系、缘色无色界系,为色界系缘无色界系。《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六则谓,欲界烦恼除无明、见、疑之外,不能缘上地为境,此无明等虽亦能缘上地,然彼不能亲缘上地如缘自地。小乘、杂集论等亦谓除此九之外,其余贪、嗔、慢等不能上缘,唯识则谓此等亦得缘上地,见《成唯识论》卷六。

    【九心轮】心对某一对象之一作用有九种,连续不断,循环如轮,称为九心轮。此九种作用为:一、有分心,即未接触对象以前,毫无知觉思惟之心。二、能引发心,即对对象能起强烈作用之心。三、见心,对对象起见、闻、嗅、味等六识之心作用。四、等寻求心,判断对象有无价值之心作用。五、等贯彻心,洞悉对象价值之心作用。六、安立心,知悉对象之价值后,而能以语言表达之心作用。七、势用心,根据前心之决定,进而对对象采取行动之心作用。八、返缘心,动作既兴,将欲休废时,遂复返缘前所作事之作用。九、有分心,此即还原至最初之有分心。以上虽分为九种,然除见心通六识外,余者无非是意识之作用。见《成唯识论掌中枢要》。

    【九地】此指三界中的九地。三界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依禅定三昧的深浅,色界、无色界又各分为四禅天、四无色天,与欲界共立九种有情的住地,此称为九地或九有————即九种生存的处所。

    九地为:一、欲界的五趣杂居地,为地狱、饿鬼、畜生、人、天(六欲天)等杂居之所。二、离生喜乐地,为色界的初禅天。三、定生喜乐地,为色界第二禅天。四、离喜妙乐地,为色界第三禅天。五。舍念清净地,为色界的第四禅天。六、空无边处地,为无色界的第一天。七、识无边处地,为无色界的第二天。八、无所有处地,为无色界的第三天。九、非想非非想处地,为无色界第四天————即有顶天。

    【九地断障证真】谓菩萨以无量智观察众生境界,皆如实知,得无碍智慧,遍说诸法,普令获益,即断利他门中不欲行(谓第八地于无相中,舍离功用)障,证智自在真如,得此真如,能于四无碍智得自在。参阅‘十地’条。

    【九品润生】指欲界断九品修惑有润七生的作用。润生,即烦恼滋润业而生当来之果。《大乘义章》卷五本分别润生之不同,谓有总、别二种。所谓总,乃前之三品润四生,中三品共润二生,下三品共润一生;就别而言,上上品润二生,上中、上下各润一生,中上品润一生,中中、中下各润半生(共为一生),下上品润半生,下中、下下共润半生。所以九品共润七生。断上、中烦恼可得一来果,黑下可得不还果。见《成唯识论了义灯》卷一。

    【九缘生识】缘为助成之义。谓明、空、根、境等九种缘,生眼、耳、鼻、舌、身等八种识。据《成唯识论》卷二至卷五载,九缘为:一、明缘,谓眼因明而见,无明则不能发于眼识,故明为眼识之缘。二、空缘,谓眼以空而能见,耳以空而能闻,无空则不能发眼、耳之识,故空为眼识与耳识之缘。三、根缘,根,指眼、耳、鼻、舌、身五根。谓五识依五根而能见、能闻、能嗅、能尝、能觉,若无五根,则五识无所依,故五根为五识之缘。四、境缘,境指色、声、香、味、触五尘之境。谓眼等五根虽具见、闻、嗅、尝、觉等五识,若无色等五种尘境为对象,则五识无由生起。五、作意缘,作意为心所有法,有觉察之义。谓如眼初对色时,便能觉察,引领趣境,使第六识即起分别善恶之念;耳、鼻、舌、身识亦然。六、根本依缘,即第八阿赖耶识,第八识为诸识之根本,眼等六识依第八识相分而得生,第八识相分托眼等六识而得起,故根本依为六识及第八识之缘。七、染净依缘,染净依即第七末那识,一切染净诸法皆依此识而转。指眼、耳等六识,于色、声等六尘境上,起诸烦恼惑业,则转此烦恼染法归于第八识而成有漏,若六识修诸道品白净之业,则转此道品净法归于第八识而成无漏,故称为染净依。但此第七识亦依第八识而能转,第八识依第七识而随缘,更互为依,递相倚托,故染净依为眼等八种识之缘。八、分别依缘,分别即第六识,此识能分别善恶、有漏无漏、色心诸法;以眼等五根虽能取境,然皆依第六识而始有分别。是知五根境之好恶,由分别而生;第七识之染净,由分别而知;第八识之相分,由分别而显,故分别依为眼等八种识之缘。九、种子缘,种子,即眼等八种识之种子。谓眼识依眼根种子而能见色,耳识依耳根种子而能闻声,鼻识依鼻根种子而能闻香,舌识依舌根种子而能尝味,身识依身根种子而能觉触,意识依意根种子而能分别,第七识依染净种子而能相续,第八识依含藏种子而能出生一切诸法,以诸识各依种子而生,故种子为眼根等诸识之缘。

    简单的说,九缘是空缘、明缘、根缘、境缘、作意缘、分别依缘、染净依缘、根本依缘,种子依缘。眼识生起,要九缘俱足。耳识生起不需光明,只要八缘即可。鼻、舌、身三识生起,不要光明及空间(距离),只需要七缘。因为眼、耳二识是‘离中取’,而耳、舌、身三识是‘合中取境’。如《八识规矩颂》所称︰‘合三离二观尘世’,即指此而言。

    【九识义】唯识三系的地论宗、唯识宗各立八识,为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再加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而真谛一系的摄论宗,则于八识之外复立第九阿摩罗识(无垢识、真如识),成立九识义。九识即:一、眼识,眼与色为缘而生眼识,为能见者。二、耳识,耳与声为缘而生耳识,为能听者。三、鼻识,鼻与香为缘而生鼻识,为能嗅者。四、舌识,舌与味为缘而生舌识,为能尝者。五、身识,身与触为缘而生身识,为能觉者。六、意识,意与法为缘而生意识,能分别前五根所缘的五尘境界,加以分别。七、末那识,又称分别识。此识本无定体,即第八识之染分,依第八识自证分而生,缘第八识见分而执为我,为第六识之主,执转第六识所缘善恶之境而成染净者皆由此识。八、阿赖耶识,意译作藏识。此识染净同源,生灭和合,具有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等四分。九、阿摩罗识,意译作清净识、白净无垢识。此识乃一切众生清净本源心地,诸佛如来所证法身果德,在圣不增,在凡不减,非生死之能羁,非涅槃之能寂,染净俱泯,湛若太虚。这是如来藏一系的理论,见《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所载。

    【十大论师】注释世亲《唯识三十颂》的十位论师,全称唯识十大论师。《唯识三十颂》一书,是世亲晚年之作。原来印度古人造论,是先作本颂,总括全书要义,然后依颂作释,名曰长行,长行是论著的正文。而世亲于三十颂颂文完成后,长行未作而已示寂。此际瑜伽行学派的理论已成为大乘佛教的主流,研究者极多,世亲寂后的百年之间,许多学者竞为三十多作释论,其中最著名者有十位,后世称为十大论师。十大论师的名字是:亲胜、火辨、德慧、安慧、难陀、净月、护法、胜友、胜子、智月等十人。参阅别释条。

    【十支论】以《瑜伽师地论》为本论,叙述支分义理的十部书,称为十支论。即:一、《百法明门论》,又作略陈名数论,世亲造。二、《大乘五蕴论》,又作粗释体义论、依名释义论,世亲造。三、《显扬圣教论》,又作总苞众义论,无著造。四、《摄大乘论》,又作广苞大义论,无著造;有世亲、无性之释论。五、《阿毗达磨集论杂集论》,集论为无著造,师子觉为之作释,杂集论为安慧糅合集论与师子觉之释而成。六、《辨中边论》,又作离僻彰中论,本颂系由弥勒菩萨所造,世亲造释论。七、《二十唯识论》,又作摧破邪山论,世亲造,并亲作释论。八、《三十唯识论》,又作高建法幢论,世亲造本颂,护法等十师造释论,仅存本颂行世。九、《大乘庄严论》,又作庄严体义论,弥勒菩萨造本颂,世亲造释论。十、分别瑜伽论》,又作摄散归观论,弥勒菩萨造本颂,世亲造释论。以上十论之中,《分别瑜伽论》一书中土未译。见《成唯识论了义灯》卷一。

    【十因】唯识宗所立之十因:一、随说因,语言(能说)乃表明事物(所说)之因,故语言即为随说因。二、观待因,观待,意指相对性、条件性。相对于某物而言,能引起其一定之要求或受用之条件,此条件即为观待因,如饥饿为饮食之观待因,手为执物之观待因,足为往来之观待因。三、牵引因,种子为能于遥远之未来,引生自果之因,故称牵引因。四、摄受因,即种子以外的一切缘,能相互摄受而起果,故称为摄受因。五、生起因,种子为于不久之未来,引生自果之因,故称生起因。六、引发因,种子起现行时,能够引生同类之胜果,故称引发因。七、定别因,一切有为法,能够引生自果,而互不杂乱,称为定别因。八、同事因,因果和合为一者,称为同事因。九、相违因,即于法生成时,产生障碍者,称为相违因。十、不相违因,即于法生成时,不产生障碍者,称为不相违因。

    【十行】菩萨修唯识行的四十一阶位中,此为第十一至第二十位,又作十行心。即:一、欢喜行,菩萨以无量如来之妙德,随顺十方。二、饶益行,善能利益一切众生。三、无嗔恨行,修忍辱,离嗔怒,谦卑恭敬,不害自他,对怨能忍。四、无尽行,又作无屈挠行。菩萨行大精进,发心度一切众生,令至大涅槃而无松懈。五、离痴乱行,常住正念不散乱,于一切法无痴乱。六、善现行,知无有法,三业寂灭,无缚无著,而亦不舍教化众生。七、无著行,历诸尘刹供佛求法,心无厌足,而亦以寂灭观诸法,故于一切无所著。八、尊重行,尊重善根、智慧等法,悉皆成就,由之更增修二利行。九、善法行,得四无碍陀罗尼门等法,成就种种化他之善法,以守护正法,令佛种不绝。十、真实行,成就第一义谛之语,如说能行,如行能说,语行相应,色心皆顺。见《成唯识论》卷十。参阅分释条。

    【十地】菩萨修唯识行的四十一阶位中,此为第三十一至第四十位。经论所举的十地,名称诸说不一,此处所举者,为唯识宗修行五位中的欢喜之地。菩萨修唯识行,历经十住、十行、十回向,进入十地。此位菩萨所修之行,总摄有为无为一切功德,有如大地能生长草木,为一切行所依持,故称曰地。此十地是:一、欢喜地:始入见道,证二空理,生大欢喜,曰欢喜地。二、离垢地:成就净戒,远离一切诸犯戒垢,曰离垢地。三、发光地:在此位成就胜定,发无边妙慧佛光,曰发光地。四、焰慧地:智光增胜,生无生法忍,曰焰慧地。五、极难胜地:在此地根本智与后得智由互相违逆,终至互相融摄,曰极难胜地。六、现前地:观诸法缘起,引最胜般若现前,曰现前地。七、远行地:由深观法相,一切境相不能动摇,住于无相,曰远行地。八、不动地:无分别智任运相续,不为一切境界所动,曰不动地。九、善慧地:谓成就微妙四无碍智,能遍十方说法,曰善慧地。十、法云地:谓得总缘一切法智,如云荫作大法雨,曰法云地。参阅十地别释。

    【十地经论】印度瑜伽行学派的重要典籍,世亲论师著,凡十二卷,北魏菩提流支、勒那摩提等合译。《十地经论》是解释《华严经·十地品》的论典。此论内容是解释菩萨修行的阶位,论中谓十地融摄一切善法,初三地说世间之善法,次四地说三乘修行的情形,末三地则说一乘教法。此论典是南北朝时地论师所依的重要典籍。

    【十地经论义记】又作十地义记、十地论疏。隋代慧远撰,凡十四卷。乃注解世亲菩萨《十地经论》之作。本书初反覆说明《十地经论》所言的心意识,并以未见经文的阿梨耶识一语说明之。且谓阿梨耶识与心意识不同,阿梨耶识为真,心意识为妄,然若不以阿梨耶为第八识,则不得以赖耶缘起之八识论直接比拟真如缘。至于慧远作本书,以心意识(妄识)配前七识,而总第八真识、前七妄识为真如缘起论之大成。

    【十地断障证真】谓菩萨以无量智慧,观察觉了,三昧现前,得大法故,以法身为云,普周一切众生,具足自在,即断诸法中不得自在障,证业自在真如(一切业惑悉得解脱,而与真如之理相应)。

    【十住】菩萨修唯识行的四十一阶位中,此为第一至第十位。此心安全于般若空理,曰住。这十住是:一、发心住:此位菩萨,发菩提心,修十信行。二、治心住:此位菩萨,修身口意三业,大悲一切有情。三、修行住:此位菩萨,修胜理观,起六度妙行。四、生贵生:此位菩萨,依圣法教化众生,有如自圣贤正法中生,种性高贵。五、方便住:此位菩萨,所修善根,利生方便具足。六、正心住:此位菩萨,于一切毁誉,心定不动。七、不退住:此位菩萨,于所闻法,心不退转。八、童真住:此位菩萨,三业清净,离世间法之染著。九、法王子住:此位菩萨,通达二谛之理,了悟法王之法,有如将袭王位之王子。十、灌顶住:此位菩萨,修行渐胜,堪受法王之位。

    【十使】十使又名十惑,亦名十根本烦恼。此又分为二种,贪嗔痴慢疑五者称五钝使,身见、边见、邪见、见取只、戒禁取见五者称五利使。

    【十波罗蜜】又作十胜行,或译为十度。修唯识行的菩萨,如何能证得大菩提大涅槃二种胜果呢?这要在十地中修十种胜行(十波罗蜜),断十重障,证得十种真如,而后始可证得转依,故十波罗蜜是证得二转依之因:十波罗蜜是:一、布施波罗蜜:施有三种,曰财施、法施、无畏施。二、戒波罗蜜:戒有三种,谓律仪戒,摄善戒,饶益有情戒。三、忍波罗蜜:忍有三种,谓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四、精进波罗蜜:精进有三种,谓被甲精进,摄善精进,利乐精进。五、静虑波罗蜜:静虑有三种,谓安住静虑,引发静虑,办事静虑。六、般若波罗蜜:般若翻译为慧,亦有三种,谓生空无分别慧,法空无分别慧,二空无分别慧。七、方便善巧波罗蜜:方便善巧有二种,谓回向方便善巧,拔济方便善巧。八、愿波罗蜜:愿有二种,谓求菩提愿,利乐他愿。九、力波罗密:力有二种,谓思择力,修习力。十、智波罗蜜:智有二种,谓受用法乐智,成熟有情智。

    【十信】菩萨修行的五十二阶位中,最初十位应修之十种心;此十种心在信位,能助成信行。全称十信心。略称十心。即:一、信心,一心决定,乐欲成就。二、念心,常修六念,念佛、法、僧、戒、施及天。三、精进心,闻菩萨藏,精勤修习无间善业。四、定心,于事于义系心安住,远离一切虚伪、轻躁、忆想分别。五、慧心,闻菩萨藏,思量观察,知一切法无我无人,自性空寂。六、戒心,受持菩萨清净律仪,身口意净,不犯诸过,有犯悔除。七、回向心,所修善根,回向菩提,不愿诸有;回施众生,不专为己;回求实际,不著名相。八、护法心,防护己心,不起烦恼,更修默护、念护、智护、息心护、他护等五种护行。九、舍心,不惜身财,所得能舍。十、愿心,随时修习种种净愿。在唯识宗,唐窥基大师把菩萨修行的十信位,摄入十住的初发心住,把等觉菩萨位摄入十地的法云地中,这样五十二阶就成为四十一阶了。

    【十重唯识】又作十门唯识,乃是唯识的十种层次。华严宗对一切诸法认为皆由一心所现,故说万法唯心。其义有十种不同,即:一、相见俱存唯识:虽有主观(见分)与客观(相分)之别,但二者皆由心识变现,故主观与客观俱存乎一心。二、摄相归见唯识:客观乃是随主观的作用所显现,故包摄于主观之心、心所(精神作用)中。三、摄数归王唯识,心、心所之中,心所系依心王而起,无独立之自体,故由心王所变,谓一切摄归于心王。四、以末归本唯识,心王之中,七转识离本识(第八识)之外无有别体,故归纳于本识。五、摄相归性唯识,以上四种唯识之说,系就识之相而言。惟此识之相乃真如随缘所现,故自其本性而言,不外是本觉之如来藏。六、转真成事唯识,前惟以真如为其本性而言,今则以真如之理随染净之缘,而显现种种有为法。七、理事俱融唯识,本体真如之理与现象诸法之事,相互融合。八、融事相入唯识,即现象(事)相互融合无碍。九、全事相即唯识,前乃就事之作用论其相入,此言诸事之体互为一体,一即一切。十、帝网无碍唯识,如因陀罗网之彼此相映而无尽,一中有一切,一切中有一,复有一切,故重重无尽。见《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三。

    【十重障】指十地菩萨所断的十种重障,略称十障。这十重障是:一、异生性障:依烦恼、所知二障分别起之种子而立异生性,障无漏之圣性,入初地见道断之。二、邪行障:所知障中俱生的一部分、及其所起而误犯之三恶行,乃障极净之尸罗,入第二地断之。三、闇钝障:所知障中俱生起的一部分,令忘失闻思修之法,能障胜定,入第三地断之。四、微细烦恼现行障:执著诸法实有,无始以来随身现行,能障四地之菩提分法,入第四地断之。五、下乘般涅槃障:厌弃生死,乐趣涅槃,障无差别之道,入第五地断之。六、粗相现行障:执有苦集之染及灭道之净等粗相现行,能障无染净道,入第六地断之。七、细相现行障,执有生灭之细相而现行之障,乃障妙空无相之道,入第七地断之。八、无相中作加行障:令无相观不任运而起,尚有加行之故,障无加行道,入第八地断之。九、利他中不欲行障:乐修利己行,不欲勤修利乐有情行,障四无碍解,入第九地断之。十、于诸法不得自在障:于诸法中不得自在,能障大法智云、及所含藏并所起用之事业,入第十地断之。见《成唯识论》卷九。参阅各别分释。

    【十回向】菩萨修唯识行的四十一阶位中,此为第二十一至第三十位。此位菩萨,上为求菩提,下为度众生,以所修善根回向法界,故立回向之名。此十回向是:一、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此位菩萨,救护众生,离众生相。二、不坏回向:此位菩萨,于三宝起不坏信,以己善根,回向一切有情。三、等诸佛回向:此位菩萨,学十方三世诸佛一切悲智,而回向之。四、至一切处回向:此位菩萨,以所修善根,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利益一切众生,而回向之。五、无尽功德藏回向:此位菩萨,修大俨酆恒悔,离诸业障,随喜一切如来与有情善根,由此随喜功德,迥向庄严佛土。六、随顺一切坚固善根回向:此位菩萨,以身命珍宝内外财施与众生,代替众生受无量苦,以此回向一切众生。七、等心随顺一切众生回向:此位菩萨,增长一切善根,安住忍力,离诸颠倒,回向所修善根,令诸众生脱离生死,亦得一切善根。八、如相回向:此位菩萨,成就正念正智,随顺一切平等正法,庄严佛土,成就众生,而回向之。九、无著无系解脱心回向:此位菩萨,于所摄善根,离一切著缚,以无著解脱心回向,饶益一切有情。十、法界无量回向:此位菩萨,受大法师记别,行法施严净世间,以此善根回向,等同法界。

    【十真如】修唯识行的菩萨,在十地中修十种胜行(十波罗蜜),断十重障,而后证得十种真如。十真如是:一、遍行真如:此真如为我法二空所显,万法中无所不在,故名遍行。二、最胜真如:此真如具足无边功德,于一切法中最胜,故名最胜。三、胜流真如:此真如所流之教法极为殊胜,故名胜流。四、无摄受真如:此真如无所系缚,非我执等之所依取,故名无摄受。五、无类别真如:此真如无类别,非如眼等之有异类,故名无类别。六、无染净真如:此真如本性无染,故名无染净。七、法无差别真如:此真如多数法种种安立无别异,故名法无差别。八、不增减真如:此真如离增减之执,非随染净而有增减,故名不增减。九、智自在所依真如:若证得此真如已,则于无碍解得自在,故名智自在所依。十、业自在所依真如:若证得此真如已,则于一切神通之作业陀罗尼定门,皆得自在,故名业自在所依。见《成唯识论》卷九。

    【十善十恶】十善即十善业,乃身、口、意三业中所行的十种善行为,又作十善业道、十白业道。反之,身口意所行的十种恶行为,称为十恶,又作十不善业道、十恶业道、十黑业道。十恶业道即:一、杀生。一、偷盗。三、邪淫。四、妄语。五、两舌,即说离间语、破语。六、恶口,即恶语、恶骂。七、绮语,即杂秽语、非应语、散语、无义语。乃从染心所发者。八、贪欲,即贪爱、贪取、悭贪。九、嗔恚。十、邪见,即愚痴。离以上十恶,则为十善。依此顺序,属身业者三,属口业者四,属意业者三。

    【十善业】指身口意三业中所行的十种善行为。称为十善,又作十善业道。此十善业道有身、语、意三方面,身善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语善业即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意善业即不贪、不嗔、不痴。

    【十恶业】指身口意所行的十种恶行为,称为十恶,又作十不善业道。此十不善业道有身、语、意三方面,身恶业即杀生、偷盗、邪淫;语恶业即妄语、绮语、两舌、恶口;意业即贪欲、嗔恚、愚痴。

    【十随眠】又作十使、十见、十大惑。即是贪、嗔、痴、慢、疑、恶见等六种根本烦恼中,恶见开为身见、边执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合计有十种。其中推求理而性猛利的五种烦恼称为五利使(有身、边执、邪、见取、戒禁取),其性迟钝之五种烦恼称为五钝使(贪、嗔、痴、慢、疑),合称十随眠。

    【十一善】唯识所立六位心所之一。即十一善心所:一、信,谓于一切善法,忍可乐欲而不疑。有信实有(于诸法实事之理中,甚深信忍)、信有德(于三宝真净之德中,甚深信乐)、信有能(于世间出世间一切善法,甚深信力)三种。二、惭,惭者羞恶之心,谓心常知惭,崇重贤善,耻往昔所作过恶,则能对治无惭,息诸恶行。三、愧,愧者廉耻之心,谓心常知愧,不为暴恶,悔往昔所作过非,则能对治无愧,息诸恶业。四、无贪,谓于五欲顺情等境,心生厌离而无所染著。五、无嗔,谓于五欲违情等境,心常忍辱,不起忿怒。六、无痴,谓于一切理事等法,明解决了,无所迷惑。七、勤,谓于一切善法,精进修习,不生懈怠,圆满善业。八、安,安即轻安。谓远离粗重恼乱,及除障定之法,调畅身心,而转安适。九、不放逸,谓精进身、口、意三业,于所断之惑及所修之善,加功勇猛,速令成满世间出世间之一切善法,而无放逸。十、行舍,谓精进身、口、意三业,令心平等,寂静而住,舍离一切掉举、昏沉等障。十、不害,谓于一切有情众生,无所损恼,不加嗔恚,常运慈悲之心,拔其危苦,与其安乐。见《成唯识论》卷六。

    【十一胜】十二因缘中,为发业支的无明,有十一种殊胜事,即为:一、所缘胜者,谓无明遍缘于染净。二、行相胜者,谓无明能隐真显妄。三、因缘胜者,谓无明为惑业之生本。四、等起胜者,谓无明等能发起能引(行支)、所引(识等五支)、能生(爱等三支)、所生(生等二支)之缘起法。五、转异胜者,谓无明能于随眠、缠缚、相应、不共等四转起之相用而异。六、邪行胜者,由迷于无明谛理,而起增益(有执常见)、损减(空执断见)之行相。七、相状胜者,无明微细之自相,遍转爱与非爱诸法之共相。八、作业胜者,无明能为生死所依之事业,亦能为障碍涅槃之事业。九、障碍胜者,无明能障碍胜法(无漏有为)、广法(无漏无为)。十、随转胜者,无明能随转三途至有顶。十一、对治胜者,无明非有漏智所对治,而乃见、修二道之无漏智所对治。见《成唯识论述记》卷八。

    【十一识】这是摄论宗所立,由阿赖耶识的变异而生起十一种识的差别。即:一、身识,指眼等五根。二、身者识,即染污识。三、受者识,又作能受识,指意根,即第八、七、六后三识。四、应受识,又作彼所受识或尘识,指色等六尘。五、正受识,又作彼能受识或用识,即眼识等能缘之六识界。六、世识,生死相续不断绝之识。七、数识,一乃至无数算计量度之识。八、处识,又作器识,即四大五尘等之器世间。九、言说识,即依于见闻觉知之一切言说。十、自他差别识,又作自他异识,即自身他身依止之差别,而有地狱、人、天等六趣之差别。十一、善恶两道生死识,即一切生死不离善恶两道。此十一识,见唐译《摄大乘论释》卷四。

    【十二有支】此又称为十二因缘有支,十二缘生,这是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证悟的真理,亦是原始佛教的基本理论,以此来解释人生痛苦烦恼的起源,及生命流转的因果。阿含经中所称的十二支,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据《长阿含·大缘方便经》所载:‘缘痴有行,缘行有识,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六入,缘六入有触,缘触有受,缘受有爱,缘爱有取,缘取有有,缘有有生,缘生有老、死忧、悲、苦恼大患所集,是为此大苦阴聚。’在此十二支中,前者为后者生起之因,后者缘(缘者凭借意)前者而生起。前者若灭,后者亦灭,故经中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以此说明其相依相待的关系。

    【十二有支流转门】十二有支流转门,是顺观十二因缘,即有情生命流转的因果,如《缘起经》曰:‘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起愁、叹、苦、忧、恼,是名纯大苦蕴集。’此流转门,相当于四圣谛中的苦、集二谛。

    【十二有支还灭门】十二有支还灭门,是逆观十二因缘,有情生死还灭的因果、即解脱的因果。如《过去现在因果经》谓:‘若灭无明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此还灭门,相当于四圣谛中的灭道二谛。

    【十二处】为蕴、处、界三科之一。指内六根加外六境,此又作十二入。处是‘托以生识’的意思,指六识是依托六根六尘而生的,亦即六根六尘是六识所生之处。十二处又称十二入者,入是‘涉入’的意思,谓根能涉尘,尘能入根,根尘互相涉入而生识,并为识之所入,故称十二入。此十二处,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合为十二处。见《百法明门论》。

    【十二类生】指众生依受生的差异,而有各种分类。例如九类生,即指胎、卵、湿、化等四生,再加上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等五类;而于此九类中,除去非有想非无想,再加上非有色、非无色、非有想、非无想等四类,则称为十二类生。

    【十八不共佛法】此为十八种不共通之法。即不共通于声闻、缘觉,唯佛与菩萨特有的十八种功德法。此十八不共佛法,为:一、诸佛身无失,二、诸佛口无失,三、诸佛念无失,四、诸佛无异想,五、诸佛无不定心,六。诸佛无不知己舍心,七、诸佛欲无减,八、诸佛精进无减,九、诸佛念无减,十、诸佛慧无减,十一、诸佛解脱无减,十二、诸佛解脱知见无减,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十五、诸佛一切意业随智慧行,十六、诸佛智慧知见过去世无阂无障。十七、诸佛智慧知见未来世无阂无障。十八。智慧知见现在世无阂无障。

    【十八界】为蕴、处、界三科之一。指在我人一身中,能依之识、所依

    之根与所缘之境等的十八种法。界为种类、种族之义。谓十八种类自性各别不同,故称十八界。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能发生认识的功能),及其所对之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为认识之对象),以及感官(六根)缘虑对境(六尘)所生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合为十八种,称为十八界。界是界限的意思,即根、尘、识三者,各有其界限,不相混淆。不但根、尘、识三者之间各有其界限,根与根之间、尘与尘之间、识与识之间亦各有其界限,如眼根有眼根之界,耳根有耳根之界,乃至眼识有眼识之界,耳识有耳识之界。如眼根以色尘为界,耳根以声尘为界……。眼仅能缘色,不能越色而有见;耳仅能缘声,不能越声而有嗅……。色尘以眼根为界,声尘以耳根为界……。眼识必由眼根而发,余根不能;而眼根除发眼识外,亦不能发耳、鼻、舌、身等识,其他根、识亦然,各有其界,故名十八界。

    【了】《成唯识论》卷二曰:‘了谓了别,即是行相。’何谓行相?以能缘之心,行履于所缘之境的作用,称为行相。此行相就是指心识四分中‘见分’的作用。

    【了别境能变】三能变识之一,又称第三能变,全称了别境能变,即指眼、耳、鼻、舌、身、意前六识。此六识具有明白了别粗显的对象————色、声、香、味、触、法六境之作用,故称了别境能变。《唯识三十颂》曰:‘次第三能变,差别有六种。’差别有六种者,谓了别境识是前六识的总名,若分别来说,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种识,了别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境。

    【了义】乃直接显了法义。与不了义合称二义。凡直接、完全显了述尽佛法道理之教,称为了义教,如诸大乘经说生死、涅槃无异者。宣说此道理的经典,称为了义经,为佛所说。而若顺应众生理解之程度,不直接显了义法,而渐次以方便教相引导,则称不了义教,如诸经宣说厌背生死、欣乐涅槃者。而说此不了义教之经典即称不了义经,乃菩萨因人之所说。了义是真实的异名,不了义是方便的异名。

    【人法二空】又称我法二空、生法二空。无人我的执著,以身为五蕴和合,实无常一主宰的我体,称为人空;无我法之执,以色等诸法亦归于空而无实性,称为法空。一般而言,小乘说一切有部主张‘我空法有’,故仅立我空,不说法空。

    【人法二执】人我执与法我执。即计著人之实有为人我执,计著法之实有为法我执,此与我法二执同一意义,全称人我执法我执,或生我执法我执。人我为法我之果,二乘人仅断果之人我,菩萨更断因之法我。见《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所载。

    【入地三心】修唯识行,于修道位的十地位,十地各有入、住、出三心。入地未久,称为入心;久住时分,称为住心;久住之后渐近后位,称为出心。事实上,每一心都要经过若干大劫。

    【力波罗蜜多】为十波罗蜜多之一,修唯识行,入修道位,修十种胜行,十胜行即是十波罗蜜多,其中第九即是力波罗蜜多,此有二种:一、思择力,就是菩萨以思惟抉择之力,知所当行与不当行。二、修习力,就是以修习力,修习所思择的当行之法。参阅‘十波罗蜜多’条。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