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汉尼拔最新章节!

在公开的拍卖会上以平常的价格出售汉尼拔安营扎寨、包围罗马城的那块土地。或许从某种程度来说,竞价者们受了爱国主义精神的感召,以及渴望向汉尼拔表达其对那片土地的占领只是昙花一现,从而达到嘲弄他的目的。为了报复罗马人对自己的嘲弄,汉尼拔在自己的营地里,拍卖罗马一条主街上的店铺。他的军官们兴致勃勃地买下了它们。这表明罗迦之争的性质发生了巨大变化。因为我们发现这两个大国,几年前还在波河和坎尼进行殊死搏斗,现在却用这样的口水战去满足他们日渐淡化的仇恨。

    试图通过其他方式获取增援失败后,汉尼拔于是尝试让自己的弟弟哈斯德鲁巴率军再次翻越阿尔卑斯山脉。这是一支大军,在行军途中,他们经历了和汉尼拔经历过的同样的困难,尽管程度较轻。然而,从西班牙出发的整支大军,除了他弟弟的脑袋,汉尼拔什么也没有收到。哈斯德鲁巴的尝试不幸被终结,其情况是这样的:

    从阿尔卑斯山脉下来后,哈斯德鲁巴开始欢庆自己战胜了这些难以逾越的障碍。他想象着所有困难都过去了,就派信使去见哥哥汉尼拔,告诉其自己已经翻过了大山,正日夜兼程赶来助其一臂之力。

    此时当值的两名罗马共和国的执政官,一位是尼罗,另一位是利维乌斯。他们每人被指派了特定的行省,和特定的军队来保卫它,正如罗马执政官通常会做的那样。法律还严格规定,没有罗马共和国立法机构的许可,无论什么借口,他们都不得离开各自的行省。这一次,利维乌斯被派到了意大利北方,而尼罗去了南方。因此,迎战从阿尔卑斯山脉下来的哈斯德鲁巴的任务就被移交给了利维乌斯。尼罗则留在汉尼拔附近,破坏其计划,阻挠其进军,如果有可能,就战胜并消灭汉尼拔。而利维乌斯则负责阻止汉尼拔迎接从西班牙赶来的援军。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在把信安全送到汉尼拔手里之前,哈斯德鲁巴派出的使者对那两位执政官保持高度的警惕,以免被抓住。他们的确成功地穿过了利维乌斯的防区,却不幸被尼罗截获。抓住这些信使的巡逻队员把他们带到了尼罗的营帐。尼罗打开信,发现信中详尽地陈述了哈斯德鲁巴所有的计划和安排。这让尼罗觉得,既然从截获的信中知晓了哈斯德鲁巴的计划,如果自己立刻率领大军赶往北方,或许能帮助利维乌斯打败哈斯德鲁巴;反之,如果自己对利维乌斯不管不顾,不告知其实情,哈斯德鲁巴恐怕会成功穿过利维乌斯的防线,最终与汉尼拔合兵一处。在这样的形势下,他自然急于去北边给予利维乌斯必要的帮助。法律严格规定,没有罗马元老院的授权,他不得离开自己的行省,进入同僚的地盘。但时间紧迫,他根本来不及征得罗马元老院的同意。

    军纪公正严明,理论上讲,无人敢违抗。无论级别和军衔如何,所有军官和士兵,都必须服从上级的命令,而不必在意后果。他们不得以任何借口违反纪律。事实上,命令一旦发出,接受命令者就必须停止一切评判与辨别——这才是军队服从与高效的精髓。一位杰出的将领或一个优秀的政府,通常更喜欢严格服从命令可能会带来的害处,而不是未经同意违抗命令带来的好处。这是一条很好的原则,不光是在战争中,而且在所有需要人们行动一致,并保证行动效率的社会生活中都是如此。

    然而,也有例外——比如不可避免的情况如此紧急、能够获得的好处如此巨大、牵扯到的利害关系如此重大、成功如此有把握时,指挥官会决定抗命并为此负责。然而,责任非常重大,承担责任极端危险,招致危险的人可能会让自己遭受最严厉的惩罚。除非有证据能清楚地证明他的抗命有极具说服力的必要性,并因此取得最辉煌的胜利。否则,什么也救不了他。

    英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在海上的一次紧急事件中,一位效力于英国女王的海军指挥官违抗了上级的命令,竟取得了重大的胜利。之后,他立即负荆请罪,并作为被控告犯罪的囚犯回到港口,而不是作为欢庆胜利的指挥官。他向女王的法官自首,并请法官带话给女王:他很清楚自己违抗军令唯有一死,但只要能效力于女王陛下,他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

    经过焦急的深思熟虑,尼罗认为目前所处的紧急情况要求他负起抗命的责任。但他不敢率领所有军队去北方,因为这会让整个意大利南部任凭汉尼拔摆布。因此,他从四万大军中挑选了七八千战斗力最强、最值得信赖的将士——这些人不管是在急行军时忍受疲劳的耐力,还是最后在迎战哈斯德鲁巴时所需的勇气和力量,都是他最能依靠的。截获哈斯德鲁巴的信时,他占据着一个宽阔、地势良好的阵地。他把它扩建并加固,这样汉尼拔就不会怀疑他将减少里面的兵力。他迅速做完这一切,以便在获取促使自己行动的情报的几小时后,能趁着夜色秘密出发。一支六千人或八千人的军队,竟没有一个人知道他们要去哪里。

    尼罗以最快的速度向北急行军。到达北方省份时,他设法秘密地进入利维乌斯的大营,正如他秘密地走出自己的大营一样。这样一来,两支大军,需要增援的一方,以减少另一方为代价,得到了大大加强,而迦太基的两位将领竟未觉察这一变化。

    得到这么及时的增援让利维乌斯很高兴。他建议让新到的官兵们在营房里静静地待一会儿,以便从疲劳的急行军中恢复体力。但尼罗反对这一计划,而是建议立刻投入战斗。他了解自己带来的这些人的性格。此外,他不想因自己离开太久而让自己在意大利南方的大营冒任何风险。因此,他们最后决定立刻攻打哈斯德鲁巴,战斗的信号业已发出。

    利维乌斯自己未必不能打败哈斯德鲁巴,但有了尼罗带来的援军,让罗马共和国的军队总体更加强大。此外,从自己所处的战斗前哨的位置,哈斯德鲁巴根据自己警觉的眼睛观察到的迹象,感觉到有一部分攻打自己的军队来自南方。他由此推断汉尼拔已经被打败。正因如此,罗马共和国的军队才会联合起来,排兵布阵与他对抗。他因此变得灰心丧气,不久便下令撤退。他遭到多路罗马共和国的军队的追击。迦太基撤退的队伍很快就变得混乱不堪。他们在河流和湖泊之间不辨东西,因为给大军带路的向导们,看到哈斯德鲁巴大势已去,就弃他们于不顾,各自飞奔逃命而去。他们很快被堵在一个无法防守,又难以逃脱的地方。罗马人毫不留情,继续砍杀这些可怜而绝望的迦太基受害者,直到几乎全军覆没。他们割下了哈斯德鲁巴的头颅。战斗结束后的当天晚上,尼罗带着这颗头颅,耀武扬威地返回了自己的大营。之后,他派了一队骑兵,将哈斯德鲁巴的头颅——恐怖的战利品,扔进了汉尼拔的大营。

    尼罗带着哈斯德鲁巴的头颅,耀武扬威地返回自己的大营

    痛失援军及其带来的全部希望后,汉尼拔沉浸在无以复加的失望与悲痛中。“我命已定。”他仰天长叹,“大势已去!再无捷报传回迦太基了。失去哈斯德鲁巴,我最后一线希望不复存在了!”

    当汉尼拔在意大利孤立无援、每况愈下时,罗马共和国的军队却在其盟友的帮助下,在罗马元老院指派的不同将领的指挥下,在世界各地与迦太基人的对抗中,不断地收复失地。罗马共和国的军队节节胜利的消息一个接一个地传回意大利,让罗马人大受鼓舞,却让汉尼拔及其军队,以及他的盟友灰心丧气,情绪低落。大西庇阿是在国外统兵的众多将领之一。他的行省是西班牙。从他的军中传回的消息越来越令人激动。因为他连战连捷,直到整个西班牙都似乎要臣服于他。他战胜了一个又一个迦太基将军,一路势如破竹,包围并攻克新迦太基。至此,罗马共和国政权在西班牙全境奠定。

    随后,大西庇阿班师回朝。罗马人兴高采烈地欢迎他凯旋。下一届大选,他们选他担任执政官。分配行省时,西西里岛归了他——如果他愿意,可以渡海进入阿非利加。而在意大利更直接地与汉尼拔交战的任务,被移交给了另一位执政官。大西庇阿征集军队,装备舰队,起航驶向西西里岛。

    一到达自己的行省,大西庇阿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远征阿非利加。正如希望的那样,他不能进军意大利南方直接面对汉尼拔,因为这是分给他同僚的任务,但他能入侵阿非利加,甚至威胁迦太基。他勇敢的性格,决定了他一定会这么做。

    大西庇阿的所有计划都大获全胜。他的军队饱含激情,激励着其指挥官;他们对成功充满信心,像在西班牙那样奋勇前进,所向披靡;他们攻城略地,打败并击退迦太基组织起来对抗他们的所有军队。最后,正如汉尼拔的胜利进军在罗马共和国引起恐慌一样,他在迦太基的大街小巷、商户民宅引起了同样的恐慌。

    现在,轮到迦太基人陷入绝望了。他们派使者向大西庇阿乞求和平,并问他在什么条件下才会停战并撤出迦太基。大西庇阿回答道,他无权议和,这得看他所效忠的罗马元老院的意思。然而,他明确提出了自己愿意向罗马元老院提议的特定条款。如果迦太基人同意的话,他会给他们提供一个停战协议。也就是说,在得到罗马元老院的答复前,他会暂时中止敌对行动。

    迦太基人同意了这些极其苛刻的条款。罗马人说迦太基人并非真的想遵守它们,而是缓兵之计,暂且答应以获得时间派人去请汉尼拔。他们对汉尼拔的物资储备和军事实力自信满满,认为只要其回到阿非利加,就能拯救他们。因此,他们一边派使者去罗马共和国假意议和,一边派人去汉尼拔处,命令他放弃意大利,尽快率军坐船回家——如果还来得及的话,回来拯救他自己的城市免遭灭顶之灾。

    汉尼拔听到这些消息后,万念俱灰,肝胆欲裂。他常常数小时激动不安;有时又心事重重,沉默不语,间或发出几声绝望的呻吟;有时又会因懊恼的情绪而愤怒地高声咒骂。然而,他又无法抗命,只好日夜兼程地赶回迦太基。与此同时,罗马元老院就大西庇阿提交的是战是和的问题并未做出决议,而是把这个问题推回给他。他们派使者到大西庇阿处,授权他全权处理,自己决定是战是和。如果停战,条件也由他定。

    汉尼拔在迦太基招募了一支大军,加上与大西庇阿交战后剩下的残兵败将,他前去迎敌。他行军五日,此去迦太基或许七十五英里,或许一百英里,终于望到了大西庇阿的大营。他派间谍前去侦察,不料却被大西庇阿的巡逻队抓住,押送到了将军的营帐。间谍们以为会被处决,但大西庇阿并未惩罚他们,而是命人带领他们参观自己的营地,还允许他们随心所欲地查看,然后释放他们,以便他们能将所见所闻带回汉尼拔的营地。

    当然了,间谍们带回的关于大西庇阿的军事实力和物资储备的报告,对汉尼拔来说是无法战胜的。因此,汉尼拔认为最好试着和谈而不是冒险战斗。他带话给大西庇阿请求面谈,后者答应了。面谈的地点就定在两个军营之间。两位将军适时地来到见面地点,那场面真是盛况空前:仪仗扈从,前呼后拥;车乘相衔,旌旗招展。他们是那个时代最强大的两位将军,率领大军交战十五或二十年,丰功伟业誉满天下。然而,他们的活动范围却天南地北,遥不可及。现在是他们平生第一次面对面相见。两个久闻大名却素昧平生的对手初次见面,相互介绍之后,呆呆地站在原地,带着强烈的好奇心,一声不吭地打量着对方。

    谈判终于开始了,汉尼拔向大西庇阿提出了对罗马人非常有利的和谈条件,但大西庇阿不满意。他要求的远比汉尼拔能给予的更多。漫长、徒劳的谈判结束后,两位将军各自回营,准备战斗。

    在战争中,接连获胜的一方通常更容易继续获胜。战斗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战双方的预期。大西庇阿及其军队期待胜利,而迦太基人则预计会吃败仗。结果不出所料:当天战斗结束时,战场上的四万名迦太基将士或命丧黄泉,或奄奄一息,更多的被罗马人俘虏;其他的被打得七零八落,晕头转向,惊恐万状地沿着所有回迦太基的道路飞奔逃命。汉尼拔与余众回到迦太基,来到迦太基元老院,宣布战斗失利,并说自己已无能为力。“曾经伴我左右的好运,”他说,“永远消失了。我们别无他法,只能与敌人以任何他们能想到的附加条件议和。”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