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耶律文正公年谱最新章节!

禅师谢惠书》、《送房孙重奴行》、《从龙溪乞西岩香并方》、《借琴》、《戏景贤》、《再用前韵》二首、《寄景贤》、《再用知字韵戏景贤》、《复用前韵戏呈龙岗居士兼善长诗友》二首、《慕乐天》、《弹广陵散》(以上《文集》十一 )、《琴道喻五十韵,以勉忘忧进道》、《弹琴逾时,作解嘲,以呈万松老师》(以上《文集》十二 )、《子铸生朝润之以诗为寿,予因继其韵以遗之》(甲午重午前三日。 《文集》十四 )。

    文:《楞严外解序》(甲午清明后五日 )、《释氏新闻序》(甲午上元后一日。 以上《文集》十三 )。

    乙未 (蒙古太宗七年 ),四十六岁。

    朝议以回鹘人征南、汉人征西以为得计。公极言其不可,曰:“汉地、西域相去数万里,比至敌境,人马疲乏,不堪为用,况水土异宜,必生疾疫。不若各就本土征进,似为两便。”争论十馀日,其议遂寝(《神道碑》 )。

    系年诗:《乙未元日》、《付从究》、《旦日遗从祖》(序云乙未旦日 )、《旦日示从同仍简忘忧》(序云乙未旦日 )、《元日劝忘忧讲道》(序云乙未元日 )、《转灯》(序云乙未元日 )、《录寄新诗呈冲宵》(有“录寄新诗三十首”句。案:自卷十一之首至此诗前,凡三十首,知即公所录示冲宵者也。 以上《文集》十一 )、《赠高善长一百韵》(《文集》十三《约善长和诗战书序》云:“予奉善长诗百韵,仍乞光和。渠谦抑退让,以降启见戏,予亦戏作战书以督之,聊发一笑耳。”书首云:“维旃蒙协洽之岁,三月甲午朔 。”)、《为子铸作诗三十韵》(序云:“乙未为子铸寿,作是诗以遗之。”铸方年十有五也。 以上《文集》十二 )、《云汉远寄新诗四十韵,因和而谢之》(诗末题乙未闰月上旬。 案《遗山集》十有马云汉《方镜背有飞鱼》诗,其前有《燕都送马郎中北上》诗。又《名臣事略》十二引王文康公《言行录》:“公行时,故人马云汉以宣圣画像为赠 。”)、《德新先生惠然见寄佳制二十韵和而谢之》(诗末题乙未闰月上休日。 案《中州集》七:“王革字德新,一名著,以荫补官,碌碌筦库,垂三十年。正大中,以六赴廷试,赐出身调宜君薄,年七十八,终于云中。”又《归潜志》五:王革字德新,宏州人。北渡后居云内,后迁云中。 以上《文集》十四 )。

    文:《屏山居士金刚经别解序》(乙未元日,序于大碛黄石山 )、《书金刚经别解后》(乙未清明日 )、《约善长和诗战书》(乙未三月甲午朔 )、《万松老人万寿语录序》(乙未夏四月序于和林城 )、《祭侄女淑卿文》(乙未三月二十六日。 案:淑卿名舜婉,公仲兄善才之女。祭文云:“吾兄按察载振于清风。”考善才两为节度使,则按察谓善才也。又云:“德播人口,名达帝聪。遣使求于故乡,有诏入于深宫。守志持节,慎心饬躬,垂及知命,尚为婴童,古所未有,来者孰同。章奏久掌,名位日隆。上谓之女学士,人呼之宫相公。屡有谏诤,多所弥缝,德殊辞辇之班,功胜当熊之冯。忽家亡而国破,叹势尽而途穷。果全身而不辱,示微疾而善终”云云,是淑卿曾入金掖庭,金亡之后,归于公所,逾年而卒。乃元遗山作善才墓志但云女二人,嫁士族,而不及淑卿,何耶? 以上《文集》十三 )。

    丙申 (八年 ),四十七岁。

    春,万安宫成(《太宗纪》 ),上会诸王贵臣,亲执觞以赐公曰:“朕之所以推诚任卿者,先帝之命也。非卿则天下亦无今日。朕之所以得高枕而卧者,卿之力也。”盖太祖晚年屡属于上曰:“此人天赐我家,汝他日国政当悉委之(《神道碑》 )有于元者奏行交钞。公曰:“金章宗时初行交钞,与钱通行,有司以出钞为利,收钞为讳,谓之老钞,至以万贯唯易一饼,民力困竭,国用匮乏,当为鉴戒。今印造交钞,宜不过万锭。”从之(《本传》 )。秋七月,忽睹虎以户口来,上议割裂诸州郡,分赐诸王贵族,以为汤沐邑。公曰:“尾大不掉,易以生隙,不如多与金帛,足以为恩。”上曰:“业已许之。”复曰:“若树置官吏,必自朝命,除恒赋外不令擅自征敛,差可久也。”从之。是岁始定天下赋税,每二户出丝一斤,以供官用,五户出丝一斤,以与所赐之家。上田每亩税三升半,中田三升,下田二升,水田五升,商税三十分之一,盐每银一两,四十斤已上皆为永额。朝臣皆谓太轻。公曰:“将来必有以利进者,则已为重矣。”侍臣脱欢,奏选室女,勅中书省发诏行之。公持之不下。上怒,召问其故。公曰:“向所刷室女二十八人,尚在燕京,足备后宫使令,而脱欢传旨,又欲遍行选刷。臣恐重扰百姓,欲覆奏陛下耳。”上良久曰:“可。”遂罢之。又欲于汉地拘刷牝马。公言汉地所有,茧丝五谷耳,非产马之地,若今日行之,后必为例,是徒扰天下也。乃从其请(《神道碑》 )。

    系年诗:《丙申元日为景贤寿》、《丙申上元夜梦中偶得》、《送门人刘德真征蜀》、《送门人刘复亨征蜀》、《喜和林新居落成》、《题新居壁》、《和林建佛寺疏》(《文集》十四 )。

    文:《和林城建行宫上梁文》(《文集》十三 )。

    《文集》中诗文讫于丙申,其诗作于和林者,皆癸巳、甲午、乙未、丙申四年中作,兹汇录之:

    《和李世荣见寄》、《和李世荣韵》、《再用其韵》、《又索六经》、《和移刺继先韵》三首、《和薛伯通韵》、《鹿尾》、《和裴子法韵》、《和许昌张彦升见寄》(案《河汾诸老诗集》二,有石泉张先生,字彦升诗 )、《和南质张学士敏之见赠》七首(案《中州集》七:“张本字敏之,观津人。贞祐二年进士,工于大篆及八分。四十岁后学诗,诗殊有古意。正大九年,以翰林学士从曹王出质。客居燕京长春宫将十年,后游济南,病卒。”第七首有“今日龙庭忽见君”句,似敏之亦曾至和林 )、《和张敏之鸣凤曲韵》、《和孟驾之韵》(案《元史·孟攀麟传》:字驾之,云内人 )、《和陈秀玉绵梨诗韵》(案此诗作于秀玉入觐时。秀玉于甲午、乙未二年均至和林,见《文集》十《谢西方器之赠阮杖诗序》及《元史·太宗纪》 )、《和冀先生韵》(以上《文集》一 )、《和景贤还书韵》二首、《外道李浩求归,再用韵示景贤》(案《遗山集》三十九《癸巳岁寄中书耶律公书》:“窃见南中士大夫归河朔者,在所有之,临淄人李浩,其一人也 。”)、《外道李浩和景资霏字韵,予再和呈景贤》(以上《文集》二 )、《和解天秀韵》、《用万松老人韵作十诗寄郑景贤》、《万松老人真赞》、《赠万松老人琴谱》、《寄曲阳戒坛会首大师》、《寄景贤》十首、《和景贤韵》三首、《和李世荣韵》(以上《文集》三 )、《和王正之韵》三首(案《中州集》五:王监使特起,字正之。此别一人 )、《祝忘居士寿》(案:集中赠忘忧诗甚多,且屡为代作。疏文又称刘润之为忘忧门下馆客,乃当时一贵人,而与公厚善者。此诗有“玉佩丁东照兰省”句。则忘忧曾入中书省,此时中书两丞相,镇海与公不咸,而粘合重山与公善,疑即粘合也 )、《蜡梅》二首、《谢禅师□公寄闾山紫玉》、《和郑寿之韵》、《寄沙井刘子春》、《和人韵》二首、《和武川严亚之见寄》五首、《邦瑞乞访亲,因用其韵》、《和李邦瑞韵》(以上《文集》四 )、《用盐政姚德宽韵》、《用昭禅师韵》二首、《和薛正之见寄》(案:孟攀麟撰公《文集》序,有省僚薛正之 )、《和冲霄韵》五首(案:孟攀麟撰公《文集》序,有门下士高冲霄 )、《和冲霄十月桃花韵》二首、《用薛正之韵》(以上《文集》五 )、《和景贤见寄》、《用刘润之乞冠韵》、《和杨彦广韵》(以上《文集》六 )、《和张敏之诗七十韵》三首、《次韵黄华和同年九日诗》十首、《寄云中东堂和尚》、《谢万寿润公和尚惠书》、《寄龙溪老人乞西岩香》、《谢圣安澄公馈药》、《和王正夫韵》、《继孟云卿韵》、《次云卿见赠》、《和王正夫忆琴》、《继宋德懋韵》三首、《和平阳张彦升见寄》、《跋白乐天慵屏图》、《和请住东堂疏韵》、《寄倪公首座》(案《遗山集》三十五《寿圣禅寺功德记》:“万寿长老、僧洪倪暨余,皆河东人 。”)、《戏陈秀玉》(以上《文集》九。 案:卷九以上皆作于癸巳前 )、《和邦瑞韵送行》、《继希安古诗韵》、《和非熊韵》、《又》、《用李君实韵》、《继崔子文韵》、《继武善夫韵》、《寄冰室散人》、《寄平杨润和尚》、《红梅》二首、《寄西庵上人用旧韵》四首、《和渔阳赵光祖》二诗(案《归潜志》十四有渔阳赵著光祖赠诗 )、《自赞》、《和韩浩然韵》二首、《张汉臣因入觐索诗》(案《遗山集》二十八《归德府总管范阳张公,先德碑》范阳张公汉臣,名子良。又《元史·张子良传》:字汉臣,涿州范阳人,京东路行尚书省兼都总帅,管领宿州 )、《和谢昭先韵》、《德恒将行,以诗见赠,因用元韵以见意云》、《送文叔南行》、《和冯扬善九日韵》、《示石州刘企贤》、《和刘子中韵》(序云:“蓬山散人刘诩子中,颇通儒,幼依全真出家,今已还俗。”案《遗山集》十九《内翰王公墓表》:公游泰山,从事上谷刘诩子中,以严侯命,从公。是子中尝为东平从事 )、《李庭训和予诗见寄,复用元韵以之》(案《中州集》八,李过庭字庭训,武亭人。又《遗山集》三十九《寄中书耶律公书》:南中士大夫归河朔者,秦人张徽、杨焕然、李庭训 。)、《寄嵩公堂头同参》(案《遗山集》三十七有《暠和尚颂序》 )、《寄移剌子春》、《寄妹夫人》(诗云:“三十年前旅永安,凤箫楼上倚阑干。”注:先叔故居之楼名。案《遗山集》二十七《(尚书右丞)耶律文献公神道碑》:“初,兴平养公为子,后生子震。兴平捐馆,悉推家资予之。及震卒,妻子贫,无以为资,复收养之。”此妹夫人,盖震之女 )、《送侄九龄行》(案:公群从,惟钩年最长。此诗云“而方知命正宜归”,则年与公相若,九龄殆钧字也 )、《送侄了真行》(案,诗云:“吾兄继世禄,袭封食东平。”盖公长兄辨才之女 )、《和少林和尚英粹中山堂诗韵》(案《双溪小集》有木庵老衲性英跋。《遗山集》二《寄英禅师》诗:“爱君山堂句,深靖如幽兰 。”)、《和武善夫韵》、《和冯扬善韵》(以上《文集》十 )、《寄东林》、《戏刘润之》、《用刘润之韵》(以上《文集》十一 )、《勉景贤》、《刘润之馆于忘忧门下,作述怀诗,有“弟子二三同会食,谁曾开口问先生”之句,予感而和之》、《刘润之作诗有厌琴之句,因和之》、《怀古一百韵寄张敏之》、《示忘忧》、《和金城宝宫旭公禅师三绝》、《再和世荣二十韵寄薛玄之》、《兰仲文寄诗二十六韵,勉和以谢之》(案《归潜志》十四有金城兰光庭仲文赠诗,又《遗山集》十有《兰仲文郎中见过》诗 )、《又》、《又》、《用曹桢韵》(序云:“桢,金城人,字干臣。”案《遗山集》十有《送曹干臣》诗 )、《怨浩然》、《从国才索闲闲煎茶赋》、《再赓仲祥韵寄之》(序云:“金城薛玄之用李世荣旧韵,寄诗于予,索拙语。已和寄,忽思冰岩,再赓仲祥元韵以寄之 。”)、《寄金城士大夫》、《诚之索偈》(案:诚之,刘复亨字,见《文集》十四《送刘征蜀诗》 )、《遗侄淑卿香方偈》(以上《文集》十二 )、《润之馆于忘忧门下,生徒乘驷,渠徒步抵和林城,有诗云:“破帽麻鞋布腿 ,强扶衰病且徒行。区区不道图他甚,一夜山妻骂到明。”予怜而和之》、《赠景贤》、《寄东林》、《寄万寿润公禅师》、《寄甘泉慧公和尚》、《龙岗以鹿尾数十枚遗予,因录近和人诗数篇以报,仍作诗二绝为引》、《和景贤赠鹿尾二绝》、《中秋召景贤饮》、《请定公住大觉疏》、《补大藏经板疏》、《武川摩诃院创建瑞像殿疏》、《请奥公住崇寿院》、《寄圣安澄老乞药》、《信之和予,酬贾非熊三字韵见寄,因再赓元韵以复之》四首(案《河汾诸老诗集》一麻信之革有《上云内帅贾君》诗,是信之曾为贾氏客,此信之当即麻革也 )、《用梁斗南韵》(案《遗山集》三十九《寄中书耶律公书》:“耆旧如冯内翰叔献、梁都运斗南 。”)、《赠侄正卿》(诗云:“辽室东丹九叶芳,曾陪剑佩侍明昌。”案,公侄钩与公年相若,得及侍明昌,则正卿与《文集》十之侄九龄,殆一人也 )、《寄张鸣道》、《送省掾郭仲仁行》、《送燕京高庆民行》(案《元史·太宗纪》:“十年秋八月,陈时可、高庆民等言诸路旱蝗,诏免今年田租,仍停旧未输纳者,俟丰岁议之 。”)、《和赵廷玉子贽韵》(案《遗山集》十八《礼部尚书赵公神道碑》,公讳思文,字廷玉,子贽,尚书省令史 )、《赠东平主事王玉汝》(案《元史·王玉汝传》,字君璋,郓人。严实入据郓,署玉汝为掾史,稍迁至行台令史 )、《周敬之修夫子庙》、《寄万寿堂头乞湖山》、《寄东林同参》、《寄简堂头》、《寄孔雀便面奉万松老师》、《答倪公故人》、《送王璘行》、《继介邱穆景华韵》、《继平陶张才美韵》、《德柔尝许作鞍玉辔,且数年矣,作诗以督之》(案:德柔,刘敏字,见《遗山集》二十八《大丞相刘氏先茔神道碑》。《元史·刘敏传》失载 )、《卜邻一绝寄郑景贤》、《寄岳君索玉博山》、《云中重修宣圣庙疏》、《寄光祖》、《送德润南行》、《再和万寿润禅师书字韵》五首、《赠景贤玉涧鸣泉琴》、《景贤作诗颇有思归意,因和元韵以勉之》、《景贤召予饮,以事不果,翌日予访景贤,值出,予开樽尽醉而归,留诗戏之》、《和贤景召饮韵》、《赵州柏树颂》、《黄龙三关颂》、《和太原元大举韵》、《太原修夫子庙疏》(以上《文集》十四 )。

    此外,不知何时作者如左:

    《和百拙禅师》、《从圣安澄老借书》、《题西庵所藏佛牙》二首、《和移剌继先韵》二首、《寄云中卧佛寺照老》、《寄平阳净名院润老》、《赠云川张道人》、《赞李俊英所藏观音像》(案《至元辨伪录》三:“长春问湛然中书《观音赞》意,中书轻而不答。有识闻之,莫不绝倒。”《观音赞》殆谓此诗,则此诗亦壬午以前在西域所作欤 )、《题西庵归一室》(以上《文集》二 )、《西庵上人住夏禁足,以诗戏之》(《文集》四 ),《用刘正叔韵》(《文集》五 ),《和松月野衲海上人见寄二诗》、《用李德恒韵》、《松月老人寄诗因用元韵》、《和薛正之韵》(以上《文集》六 )、《用李邦瑞韵》、《寄平阳净名润老》、《和郑景贤韵》、《和李茂才奇景贤韵》、《和李汉臣韵》四首、《和北京张天佐见寄》、《过天山和上人韵二绝》、《题张道人扇》二首、《题志公图》、《题黄山墨竹便面》、《请住东堂》、《请倪公》、《请岩公禅师诣天德作水陆大会》、《和贾抟霄韵二绝》、《和高丽使》三首、《梦中偶得》、《和武善夫韵》二首、《题寒江接舫图》、《题黄梅出山图》、《梦中赠圣安澄老》、《跋定僧岩》、《咏探春花,用高冲霄韵》、《寄休林老人》、《再和西庵上人韵》、《和薛伯通韵四绝》、《和松菊堂主人照老见寄三诗》、《洞山五位颂》、《大阳十六题》、《天德海上人寄诗用元韵》、《寄白云上人用旧韵》、《和房长老二绝》(以上《文集》七 )。

    丁酉 (九年 ),四十八岁。

    公奏曰:“制器者必用良工,守成者必用儒臣。儒臣之事业,非积数十年,殆未易成也。”帝曰:“果尔,可官其人。”公曰:“请校试之。”乃命宣德州宣课使刘中,随郡考试,以经义、词赋、论,分为三科。儒人被俘为奴者,亦听就试,得士凡四千三十人,免为奴者四之一(《本传》 )。始,诸王贵戚,皆得自起驿马,而使臣猥多。马悉倒乏,则豪夺民马以乘之。城郭道路所至骚动。及其到馆,则要索百端,供馈稍缓,辄被箠挞,馆人不能堪。公奏给牌劄,仍定饮食分例,其弊始革。公陈时务十策:一曰信赏罚,二曰正名分,三曰给俸禄,四曰封功臣,五曰考殿最,六曰定物力,七曰汰工匠,八曰务农桑,九曰定土贡,十曰置水运。上虽不能尽行,亦时择用焉。回鹘阿散迷阿失,告公私用官银一千锭。上召问公。公曰:“陛下试详思之,曾有旨用银否?”上曰:“朕亦忆得尝令修盖宫殿,用银一千锭。”公曰:“是也。”后数日,上坐万安殿,召阿散迷阿失诘之,遂服其诬。太原路课税使副以赃罪闻。上让公曰:“卿言孔子之教可行,儒者皆善人,何故亦有此辈?”公曰:“君父之教臣子,岂欲陷之于不义,而不义者亦时有之。三纲五常之教,有国有家者莫不由之,如天之有日月星辰也。岂可因一人之有过,使万世常行之道,独见废于我朝乎?”上意乃解(《神道碑》 )。是岁十一月十一日,长兄辨才卒于真定,年六十有七(《遗山集》二十七《奉国上将军武庙署令耶律公墓志铭》 )。

    戊戌 (十年 ),四十九岁。

    秋,天下大旱蝗。上问公以御之之术。公曰:“今年租赋乞权行倚阁。”上曰:“恐国用不足。”公曰:“仓库现在可支十年。”许之。初籍天下户,得一百四万,至是逃亡者十四五,而赋仍旧,天下病之。公奏除逃户三十五万,民赖以安。燕京刘忽笃马者,阴结权贵,以银五十万两扑买天下差发;涉猎发丁者,以银二十五万两扑买天下系官、廊房、地基、水利、猪鸡;刘庭玉者,以银五万两扑买燕京酒课;又有回鹘以银一百万两扑买天下盐课,至有扑买天下河泊、桥梁、渡口者。公曰:“此皆奸人欺下罔上,为害甚大。”咸奏罢之。尝曰:“兴一利不若除一害,生一事不若减一事。人必以班超之言,盖平平耳,千古之下,自有定论。”(《神道碑》 )

    己亥 (十一年 ),五十岁。

    上素嗜酒,晚年尤甚,日与诸大臣酣饮。公数谏不听,乃持酒槽之金口曰:“此铁为酒所蚀,尚致如此,况人之五脏,有不损耶?”上悦,赐以金帛,仍敕左右日进酒三钟而止。时四方无虞,上颇怠于政事,奸邪得以乘间而入。初,公自庚寅年定课税所额,每岁银一万锭。及河南既下,户口滋息,增至二万二千锭。而回鹘译史安天合至自汴梁,倒身事公,以求进用。公虽加奖借,终不能满望,即奔诣镇海,百计行间(案《双溪醉隐集》六《瓮山茔域诗序》:“尊大夫居台省,竟为伴食所沮,曾不得行其道之万一。”伴食,亦谓镇海也 ),首引回鹡奥都剌合蛮扑买课税,增至四万四千锭。公曰:“虽取四十四万亦可得,不过严设法禁,阴夺民利耳。民穷为盗,非国之福。”而近侍左右皆为所啗,上亦颇惑众议,欲令试行之。公反覆争论,声色俱厉。上曰:“汝欲斗搏耶?”公力不能夺,乃太息曰:“扑买之利既兴,必有蹑迹而篡其后者,民之穷困,将自此始。于是政出多门矣。”公正色立朝,不为少屈,欲以身殉天下,每陈国家利病,生民休戚,辞气恳切,孜孜不已。上曰:“汝又欲为百姓哭耶?”然待公加重(《神道碑》 )。

    庚子 (十二年 ),五十一岁。

    国初,盗贼充斥,商贾不能行,则下令凡有失盗去处,周岁不获正贼,令本路民户代偿其物,前后积累,动以万计。又所在官吏,取借回鹘债银,其年则倍之,次年则并息又倍之,谓之羊羔利。积而不已,往往破家散族,至以妻子为质,然终不能偿。公为请于上,悉以官银代还,凡七万六千锭。仍奏定今后不以岁月远近,子本相侔,更不生息,遂为定制(《神道碑》。 案:碑系于丙申,据《元史·太宗纪》,当在此年 )。

    系年诗:《赠刘阳门》(跋云:“庚子之冬,阳门刘满将行,索诗,以此赠之,赏其能治也。暴官猾吏岂不愧哉!”下署玉泉。此诗真迹,今藏武进袁氏 )。

    辛丑 (十三年 ),五十二岁。

    春二月,上疾笃脉绝。皇后不知所以,召公问之。公曰:“今朝廷用非其人,天下罪囚必多冤枉,故天变屡见,宜大赦天下。”因引宋景公荧惑退舍之事以为证。后亟欲行之。公曰:“非君命不可。”顷之,上少苏,后以为奏。上不能言,颔之而已。赦发,脉复生。冬十一月,上勿药已久,公以太一数推之,奏不宜畋猎。左右皆曰:“若不骑射,何以为乐!”猎五日而崩(《神道碑》 )。

    壬寅 (皇后乃马真氏称制元年 ),五十三岁。

    癸卯 (二年 ),五十四岁。

    后以储嗣问公。公曰:“此非外姓臣所得议,自有先帝遗诏在,遵之则社稷幸甚。”(《神道碑》 )夏五月,荧惑犯房。公奏曰:“当有惊扰,然讫无事。”居无何,朝廷用兵,事起仓卒,后遂令授甲选心腹,至欲西迁以避之。公曰:“朝廷天下根本,根本一摇,天下将乱。臣观天道,必无患也。”后数日乃定(《本传》。 案:时皇叔斡赤斤引兵趋和林 )。奥都剌合蛮方以货取朝政,执政者亦皆阿附,惟惮公沮其事,则以银五万两赂公。公不受,事有不便于民者,辄中止之。时后已称制,则以御宝空纸付奥都剌合蛮,令从意书填。公奏曰:“天下,先帝之天下,典章号令,自先帝出。必欲如此,臣不敢奉诏。”寻复有旨奥都剌合蛮奏准事理,令史若不书填,则断其手。公曰:“军国之事,先帝悉委老臣,令史何与焉!事若合理,自是遵行;若不合理,死且不避,况断手乎!”因厉声曰:“老臣事太祖、太宗三十馀年,固不负于国家,皇后亦不能以无罪杀臣。”后虽怨其忤己,亦以先朝勋旧,曲加敬惮焉(《神道碑》 )。是岁,夫人苏氏卒。

    甲辰 (三年),五十五岁。

    夏五月十有四日,公薨(案《太宗纪》及《本传》,皆云甲辰夏五月薨。《神道碑》上叙癸卯年事,下即云公以其年五月十四日薨,似以公卒年在癸卯,与《元史》不合。然遗山撰《文献神道碑》曰“癸卯秋八月,中令君使谓好问”云云,则癸卯八月,公尚无恙。《汾河诸老诗集》一,麻革《中书大丞相挽词》下注甲辰五月十四曰,并与公享年五十五岁合,则《元史》是,而《神道碑》误也)。 蒙古诸人哭之如丧其亲戚,绝音乐者数日。天下士大夫,莫不涕泣相吊。以中统二年十月二十日,葬于玉泉东瓮山之阳,从遗命也(案《双溪醉隐集》六《瓮山茔域诗序》:“尊大人领省茔域在燕都,面北一舍,西至玉泉五里,实曰瓮山,寝园居在,昊天罔极。禅寺之右正寝,去隧东北百馀步 。”)。以漆水国夫人苏氏袝。先娶梁氏,以兵乱隔绝,殁于河南之方城;生子铉,监开平仓卒(案:铉卒年无考,当远在公卒后。《双溪醉隐集》三有《壬子秋日,客舍纪事,因寄家兄》诗。考壬子为宪宗二年,在公卒后八年,而开平府之名命于中统元年,则铉之卒,当在中统元年之后,至元五年以前。公卒后,以铸袭公位,领中书省,亦用蒙古重少子之俗,非其时铉已前卒也 )。苏氏,东坡先生四世孙、威州刺史公弼之女,生子铸,为中书左丞相(案《元史》附公传 )。孙男十一人:曰希征,曰希勃,曰希亮(《元史》有传 ),曰希宽,曰希素,曰希周,曰希光,曰希逸(案《元史》云淮东宣慰使 ),曰希□,曰希□,曰希□(案《元史》以为皆铸子。《程雪楼文集》九《秦国文靖公神道碑》:“女一,适荆湖北道宣慰副使耶律希图,中书左丞相铸之子也。”是失名三人中,其一名希图 )。女孙五人(《神道碑》 )。

    癸卯春,苏夫人卒,公使子铸奉其丧,归燕京,殡于玉泉山东五里之瓮山(案《双溪醉隐集》六,有《护先妣国夫人丧南行,奉别尊大人领省》诗云:“重重门户无人到,深闭桃花一院春。”则以春杪南行也。《遗山集》四十有《中令耶律公祭先妣囯夫人文》云:“维大朝癸卯岁八月乙巳朔五日己酉,哀子某谨以家奠,敢昭告于先妣国夫人苏氏之灵”云云,此代文实双溪作,而题“中令耶律公”,盖后来追记。因双溪嗣公领中书省,故题云“中令”也。又案:公墓本在颐和园内,修园时徙于园门之西 )。并葬伯兄辨才、仲兄善才于义州弘政县先茔。命铸招元好问至燕京,属撰《文献神道碑》并两兄墓志铭。

    《耶律文正公年谱》余记 [2]

    《金史·耶律文献传》及遗山所撰《文献神道碑》、《元史》公传及宋周臣所撰《神道碑》,皆不著乡贯。唯公子铸《双溪醉隐集》注云:“予家辽上后家医无闾。”《四库总目》据之以补史阙。案:文献及公二兄辨才、善才,皆葬义州弘政县,医无闾山正在其东北。然公家自文献以后,久居燕京,而公诗中多忆闾山之作,如《和薛伯通韵》云:“闾山旧隐天涯远,梦里思归梦亦难。”(《文集》一 )《送王君玉》云:“安东幸有闾山月,万顷松风万山雪。”(《文集》二 )《和移剌子春见寄》第五首云:“他年归去无相弃,同到闾山旧隐居。”《寄景贤》第三首云:“十载残躯游澈海,积年归梦绕闾山。”(以上《文集》三 )。《和人韵》第一首云:“年来痛忆闾山景,月照茅亭水一围。”(《文集》四 )《和冲霄韵》第四首云:“无恙闾峰三百寺,遨游吟啸老馀生。”(《文集》五 )《和武善夫韵》第一首云:“何时致政闾山去,三径依然松菊寒。”(《文集》七 )《次韵黄华和同年九日诗》第五首云:“洛阳失金谷,闾山有别野(《文集》九 )《谢西方器之赠阮杖》云:“抱桐扶杖闾山巅,举觞笑咏秋风边。”《继武善夫韵》云:“北阙欲辞新凤阁,东州元有旧闾山。”《鼓琴》云:“湛然有幽居,只在闾山阴。”《送侄九龄行》云:“闾山自有当年月,一舸西风赋式微。”(以上《文集》十 )《信之和余酬贾非熊三字韵见寄,因再赓元韵以复之》第四首云:“旧隐医闾白霤南,故山佳处好停骖(《文集》十四 )语意皆明指辽东之医无闾。然其《继孟元卿韵》云:“归欤奚待鬓双皤,无恙闾山耸岌峨。万壑松风思仰峤,千岩烟雨忆平坡。”(《文集》九 )案:仰峤、平坡,皆燕京名刹(仰峤,今仰山。平坡,即翠微山香界寺 ),则闾山亦当谓西山,而谓之闾山者,当时或有所避忌,故为谩语也。公生长燕京,似无隐闾山之事,然则集中闾山,皆作西山观可也。

    文献食邑东平,《金史》与《神道碑》均不载。公《送侄了真行》诗云:“吾兄继世禄,袭封食东平。”(《文集》十 )是东平与公家亦有因缘。东平有鱼山,亦谓之吾山,汉武《瓠子歌》所谓“功无已时兮吾山平”者也。公诗中亦多说吾山。《和移剌继先韵》云:“尚记吾山旧隐居,松风萧瑟松花落。”又云:“吾山佳处归休乎,鹿逸平林鱼纵壑。”(《文集》一 )《继刘搏霄韵》云:“不得吾山卧翠霞,西行行遍海之涯。”《和武善夫韵》云:“遥忆吾山归未得,故人书简怨东阳。”(以上《文集》七 )。《次韵黄华和同年九日诗》第四首云:“当年别吾山,曾与黄华期。”(《文集》九 )又《吾山吟》云:“吾山吾山予将归。”(《文集》十一 )然公诗中用吾山与闾山同,意亦指西山。如《和竹林一禅师韵》云:“苍生未济归何益,一见吾山一度羞。”(《文集》四 )此诗编于还燕和吴德明之后,盖亦归燕京时所作,此读诗者不当以辞害志也。

    契丹有大小字,与女直同。其文字借汉字偏旁,参互错综,以表契丹语,与西夏、女直文字体制相同。《金史·完颜希尹传》谓希尹依仿汉人楷字,因契丹字制度合本国语制女直字。可知女直文字即仿契丹。金制,贵胄凡女直、契丹、汉字曾学其一,即许承袭。是契丹虽亡,其文字仍与女直、汉字并行。然中叶以后,通者渐少。耶律文献素善契丹大小字,因此辟为国史院书写。世宗诏以小字译唐史成,则别以女直字传之。文献在选中,独主其事。又张景仁谓文献藏匿《辽史》,此《辽史》必契丹国书国史也。是文献于契丹文字殆属专门。金源之末,此学遂绝。文正《醉义歌序》云:“辽朝寺公大师《醉义歌》,昔先人文献公尝译之。先人早逝,予恨不得一见。及大朝西征,遇西辽前郡王李世昌于西域,予学辽字于李公。期岁颇习,不揆狂斐,乃译是歌。”(《文集》八 )是中原契丹文字已少传习,故文正于西域习之。然则文正殆可谓通契丹文字最后之一人也。

    蒙古初起,用辽《大明历》,此事可于文正《进征西庚午元历表》(《文集》八 )证之。逮太祖归自西域,或曾改《回回历》。太宗嗣位,乃复用《大明历》。文正《和李德修韵》云:“衣冠师古承殷辂,历日随时建夏寅。”(《文集》三 )又《谢非熊召饭》云:“圣世因时行夏正,愚臣嗜数愧春官。”(《文集》四 )此二诗作于太宗初。行秀《湛然居士集序》亦称公志天文以革西历,则太祖末年必曾用《回回历》(回回岁首,常在古天正地正间 ),否则不必作是语也。此事史所不纪,故著之(《元史·世祖纪》:“至元九年,禁私鬻《回回历》。”亦元初盛行《回回历》之证 )。

    文正师事万松老人,称嗣法弟子从源。其于禅学所得最深,然其所用以佐蒙古安天下者,皆儒术也。公对儒者,则唱“以儒治国,以佛治心”之说。而《寄万松老人书》(《文集》十三 )则又自谓此语为行权。然予谓致万松一书,亦未始非公之行权也。公虽洞达佛理,而其性格实与儒家近,其毅然以天下生民为己任,古之士大夫学佛者,绝未见有此种气象。古所谓“墨名而儒行”者,公之谓欤!

    文正于太祖辛巳、壬午驻寻思干。长春真人邱处机,适以此时至西域,其相晤对,自不待言。公在西域所作诗,其用长春韵者,如《过金山用人韵》七律一首(用长春《赠书生李伯祥》诗韵。《文集》一 )、《过阴山和人韵》七古一首、《再用前韵》七古一首、《复用前韵唱玄》七古一首、《用前韵送王君玉西征》七古二首、《用前韵感事》七古二首(以上用长春《自金山至阿里马城纪行》诗韵 )、《过阴山和人韵》五律一首(用长春《宿鳖思马大城》诗韵 )、《又》七律一首(用长春《过沙陀望阴山》诗韵 )、《又》七律一首(用长春《渡霍阐没辇河,夜行望大雪山》诗韵。 以上《文集》二 )、《壬午西域河中游春》十首(用长春《壬午春分日,游邪米思干郭西》诗韵 )、《游河中西园和王君玉韵》四首(用长春《二月望日,复游郭西》诗第一首韵 )、《河中游西园》四首(用长春《二月望日,复游郭西》诗第二首韵 )、《河中春游有感》五首(用长春《行抵邪米思干大城》诗韵 )、《过闾居河》四首(用长春《出沙陀至鱼儿泺》诗韵 )、《感事》四首(用长春《由鱼儿泺驿路西行途中述风俗》诗韵。 以上《文集》五 )、《过金山和人韵》七绝三首(用长春《度金山韵诗》。 《文集》七 ),凡四十五篇,皆用长春诗韵。而于过金山、过阴山则云“和人韵”,于游河中西园则云“和王君玉”韵,馀亦不著长春之名。案:公作《西游录序》(《文集》八 )以全真为老氏之邪,而于《和刘子中韵诗序》(《文集》十 ),惜其幼依全真,乃有“择术不可不慎”之语。又于王巨川首唱《瑞应鹤》诗,则讥之(《文集》六《寄巨川宣抚诗序》 )李子进不题《瑞鹤诗》卷,则美之(《文集》六《观瑞鹤诗卷,独子进治书无诗》 )。是公于长春实深致不满,故和其诗而没其人。然尚未颂言攻之者,则以全真托于老氏,非如糠[ ](蠥)之托于释氏故也。

    文正以太宗辛卯领中书省,至薨,凡十四年,其得君之专,行政之久,实古今所希见。太宗用公,虽承太祖遗命,然十三年之间,君臣无丝毫之隙。余反覆公诗,而得其故焉。案:公集中投赠唱和最多者有一人,即郑景贤是也。集中呈景贤或和景贤之诗,至七十五首,占全诗十分之一(《全集》凡诗文七百七十六首 )。景贤初与公同在西域,洎于暮年,交谊尤笃。细读诸诗,其人盖以医事太宗,即《长春西游记》所谓“三太子之医官郑公”者也。景贤号龙冈居士,然名与乡里均无可考。《牧庵集》三有《郑龙冈先生挽诗序》称其友高道凝,为撰埋铭而文不传。鲜于伯机《困学斋杂录》纪藏琴之家有郑太医,而不著其名字,盖伯机已不能考矣。唯牧庵纪其三大节:一曰廉,太宗赐银五万两,辞;今上赐钞二千缗偿责,辞。二曰让,太宗再富以地比诸侯王,再辞,贵以上相位两中书右,又辞。三曰仁,金以蹙国汴都尚城守,太宗怒其后服,拔将甘心,公怫逆曲折陈解,城赖不屠,所全毋虑数十万人,云云。是太宗之眷景贤,盖出公右。其上相之位固后日所以处公,而汴京之不屠,亦公之所力争而始得者。然则公之相,当由景贤,而其平日维持调护于君臣之间,使太宗任公而不疑,公得行其志而无所屈者,亦由景贤之力。不幸而史失其名,然其安天下、救生民之功,固不在公下,世有孔子,能不兴微、管之叹乎!

    金亡,时汴京人口据《文正神道碑》,云户一百四十七万。《元史》本传则云凡一百四十七万人。盖以户一百四十七万,当得四五百万人,故改户为口。然《金史·哀宗纪》:天兴元年五月,“汴京大疫,凡五十日,诸门出死者,九十馀万人,贫不能葬者,不在[此](是)数”。又《崔立传》:“人人窃相谓曰:‘攻城之后,七八日之中,诸门出葬者,开封府计之凡百馀万人。’”则汴京人口其庶可知。盖此时河南北被兵,又盗贼蜂起,故金之民人,皆萃于汴京,则一百四十七万户之说,当非尽诬。

    《文正集》为中书省都事宗仲亨所集,癸巳岁始刊于平阳(有平水王邻及襄山孟攀鳞序。攀鳞亦流寓平阳 )。次岁,万松老人又为之序。其集凡九卷,古律诗杂文五百馀首。今本十四卷,凡古律诗杂文七百七十六首。盖前九卷癸巳所刊,后四卷则甲午以后续增也。然亦至丙申而止。自丁酉至甲辰(公薨之年 ),凡八年,诗文无一篇存者,盖今之十四卷未为足本也。

    《湛然集》中律诗以入声作平声者,凡数十见。此决非讹字,亦非拗体,盖公习用方言,不自觉其为声病也。公为诗在三十以后,及官既高,人亦无以此告公者,遂有此病。

    蒙古之制,凡攻城而抗拒者屠之。故蒙古入中原所屠名城,不可胜计。又金国南迁以后,威令不出国门,故山东、河北盗贼蜂起,其祸比蒙古尤烈。刘静修《武强尉孙君墓铭》:“金崇庆末,河朔大乱,凡二十馀年,数千里间,人民杀戮殆尽,其存者以户口计千百不馀一。”又《易州太守郭君墓铭》:“金贞祐主南迁,而元军北还,是时河朔为墟,荡然无统,强焉弱凌,众焉寡暴,故其遗民自相吞噬殆尽。”加以蒙古入主中夏,武人专横,其君臣又绝不知有治民之术,若此时无文正人之类,正有不知其何如者。宋周臣之言,非门弟子之私言,乃天下之公言也。

    《皇元圣武亲征录》纪太祖庚辰、辛巳、壬午、癸未四年之事,皆递后一年,而《元史·太祖纪》因之。

    元遗山以金源遗臣,金亡后《上耶律中书书》(《遗山集》三十九 )荐士至数十人。昔人恒以为诟病,然观其书则云:“以阁下之力,使脱指使之辱,息奔走之役,聚养之,分处之;学馆之奉不必尽具, 粥足以糊口,布絮足以蔽体,无甚大费”云云。盖此数十人中皆蒙古之驱口也。不但求免为民,而必求“聚养之,分处之”者,则金亡之后,河朔为墟,即使免驱为良,亦无所得食,终必馁死故也。遗山此书,诚仁人之用心,是知论人者不可不论其世也。

    * * *

    [1] 原作“开兴元年”,误。开兴元年是王辰(1232)一至四月,同年四月起为天兴元年。

    [2] 《遗书》本总目为:《耶律文正公年谱一卷余录一卷》,本文篇名也为《耶律文正公年谱(附余录)》,此处则称《余记》,原书如此。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