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安养抄最新章节!

无。心静故有便。谓条然有毕。故言即是心外无佛亦无佛之因也。始学名作终成即是佛。若当现分别诸佛法身。与己同体现。观佛时心中现者。即是诸佛法身之体名心是佛。望已当果由观生彼心作佛也。正遍知海从心想生者。以心静故诸佛即现。故云生也。亦因此观佛三昧出生作佛(文)。

    惠远疏云。此中所观是应身也。已下如天台疏。仍不抄之。

    兴记云○法师疏云。此中所观是应身也。若堪新义亦当此义。谓佛境智得言遍于众生心中。如佛地说。如来境地增上缘力。一切世间出世间善诸处境识皆得生起。如来明镜中众像现影。虽诸有情各有因力。而由镜智为增上缘乃得生起。如种有种。若无地等牙等不生(既是一切十八界影现显于如来圆镜智内。亦得如来大圆镜智之遍入一切众生心中。以一切影非镜水故)若依此义。法界身者是受用身。非理法身。一说此文大分为二。一就法身释。二是心作佛下约应身释(文)。群疑论六云。问曰。观经言。是佛是心。是心作佛。诸佛正遍智海从心想生。云何是心即能作佛也。释曰。案唯识之理。心外无法。万境万相皆是自心故。起信论言。心生诸法生。心灭诸法灭。维摩经言。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又言。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故知万法皆从心变现。当用此心观彼佛时。阿弥陀佛为本性相。众生观缘彼如来不结。心外见佛。真如当观心变作影像相。是影像相名曰相分。能观之心是于见分。见相两分皆不离于自证分。见分之力能现相分。故名是心作佛。是相分心即是自证分。无别有体故名是心是佛(文)。

    问。普杂二观差别文(八)

    疏云。第十三普观普杂何异而为二也。普观作自身往想。称彼境界一一具观。杂观明佛菩萨神力自在。转变非恒大小不定。或随物现故名为杂。以此为别(文)。

    远疏云。

    经云。

    观音势至圆光不同之文(九)

    经云。次应观观世音菩萨。此菩萨身长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身紫金色。顶有肉髺。项有圆光。面各百千由旬。其圆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释迦牟尼佛。一一化佛有五百菩萨。无量诸天以为侍者(文)。

    次观大势至菩萨。此菩萨身量大小亦如观世音。圆光面各百二十五由旬。照二百五十由旬。举身光明照十方国(文)。

    兴记下云。圆光面各百二十五由旬者。是明光形。照二百五十由旬者。是辨光用。虽是菩萨身量八十亿那由他等。而其圆光形离质之外百二十五由旬。所照三百五十由旬。问。观音圆光面各百千由旬量为形为用。答。此事难知。然应合举。问。二菩萨身大小量同。何缘圆光广狭不同答。由缘不同。不应致疑问。圆光既尔。身光云何。答。势至菩萨举身光明照十方国经文自显。观音身光虽无经文。准论应同(文)。

    安养世界菩萨声闻等光明经论不同文(十)

    兴记下云。问。圆光既尔。身光云何。答。势至菩萨举身光明照十方国经文自显。观音身光虽无经文。准论应同。四功德中第三德云。放大光明。悉能遍至十方世界。教化发生尔何故两卷经云。诸声闻众身光一寻。菩萨光明照百由旬。观音势至二菩萨光普照三千大千世界。彼两卷经只举一界。此经与论通举余界。若具论者并照十方三千大千。各举一边不相违之。问。往生论意一切菩萨皆观四德。两卷经除二菩萨。余菩萨光照百由旬。又如智论。阿弥陀佛世界中诸菩萨身光常照十万由旬。如是不同云何通耶。答。就实光明及与诸德非无差别。由差别故然。往生论为观菩萨殊胜德。故举胜总释。如两卷经。为显二士最胜人。故举劣格量。亦可菩萨随缘显示。何容一定。不应致疑案之此二菩萨补处(文)。

    往生论云

    双观经云

    大论云

    大阿弥陀经上云。诸菩萨阿罗汉顶中皆自悉有光明所照有大少。诸菩萨中有最尊两菩萨○其一菩萨名盖楼亘。其一菩萨名摩诃那钵。光明智慧最第一。顶中光明各炎照他方千须弥山佛国中常大明。其诸菩萨顶中光明各照十亿万里。诸罗汉顶中光明各照七丈(文)。

    问。生诸佛前得无生忍文(十一)

    经云。作是观者。舍身他世生诸佛前。得无生法忍(文说第九观)。

    群疑论六云。问曰。观经云。作此观者生诸佛前。何因观阿弥陀佛愿生西方。只应言生阿弥陀佛前。而乃说言生诸佛前。释曰。此有四释。一释言。作第九真身观时。非直见阿弥陀佛。亦见十方一切诸佛。是故非直生极乐国。亦得随愿通生诸佛国。故言生诸佛前。二释言。虽见十方诸佛然作此观。本拟往生西方。如何通生诸佛国也。而言诸佛前者。以此观胜行者得生西方之时。非直见阿弥陀佛。即见十方诸佛。故言生诸佛前。三释言。此阿弥陀佛虽是一身。国中化佛其数无量。行者初生之时化佛云集。皆来摩顶为其说法。化佛非一故言生诸佛前。四释言。阿弥陀佛虽现一身。而此身多佛同。变相虽是一其体实多。以多诸佛于一众生皆悉有缘。并悉共变为阿弥陀佛。同在一处。犹如多灯光无各别不相障碍似同一光。佛身亦尔。诸一一佛各变一身。虽似一身其实多身。虽生佛前即名诸佛前也(文)。

    问。观乎想文(十二)

    经云。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于一切处身同众生。但观顶相知是观世音智大势至(文)。

    疏云。但观手相者有作头首解者。上言观音头上天冠中有一立化佛。势至头上有宝瓶。以此为别。作手解者。上云其手柔软有八万四千画。以此宝手摄取众生。皆是经文用无失也(文)。远疏云。但观已下教人别之。但观首相即知二别。此观头首非观音顶上有化佛。势至顶上有其宝瓶。故观二首便知别异矣(文)。

    兴记下云。观手相者。远云。非手应作首字。观音顶上有其化佛。势至顶上有宝瓶。故一云。非错手字为正。观音手端有其八万四千印文。势至无故(文)。

    问。退菩提声闻生安养经几劫成初地耶(十三)

    疏云。然彼实无中品应即得罗汉。复以不及九品。解云。菩提声闻往生彼国。无漏道熟便证小果。不守小位。而往还起大心进行弥速。五劫或十劫得成初地。如是阶级犹是其胜(文)疑云。

    经说上品中生云。迳一小劫得无生忍。上品下生迳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中品不说到地事)下品上生者迳十小劫百法明门得入初地(下中下下不说到地时节矣)。

    问。中品生出家文(十四又中品生人应化中见何佛耶)

    疏云。大本上品明其出家。中品不明出家。此中所明是则中品。若其出家。经云。一日一夜持沙弥戒。故知有也。而大本不明。据长时始终为语。今言出家者就短时为论(文)。

    双观经下云。凡有三辈。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求道时慈心精进益作诸善。德重所致中有殊。不能者皆是前世宿命。求道时不慈心精进。益作善。德薄所致。其所衣被饮食俱自然平等。或德有大少别。知其勇猛令众见之耳(文)平等觉经全同之。

    无量寿经上云。佛告阿难。无量寿国其诸天人。衣服饮食。花香璎珞。缯盖幢幡。微妙音声。所居舍宅宫殿楼阁。称其形色高下大少。或一宝二宝乃至无量众宝。随意所欲应念即至(文)。

    无量寿经述义记中云。以疑惑心间杂起故。全所修善不得清净。是故往生彼国之时。在边地不近佛所。于其见佛闻法之事不得自在。如在胎藏。无所见闻。是故名彼受胎生也(文)净土论上云。就化土中有其二种。一是胎生。二是化生。胎生土者复有二种。一狐疑人生极乐边地七宝宫殿中。五百岁不见佛。名之为胎(此亦无量寿经说)二者实有父母。名之为胎。如鼓音声王陀罗尼经说。此即阿弥陀佛亦有父母等。乃至化生土者如经论。具有三种。一者纯是大乘土。二者纯是小乘土。三者大小乘杂土(文)。

    双观经义疏下云(法位)

    边地者言五百岁中不见闻三宝义。同边地之难。或亦于安乐国土。最在其边地胎生者。譬如胎生人。初生之时人法未成。边言其难。胞言其闇。此二名皆借此况彼耳。边地者不同此方边地难。由五百岁后还得见闻三宝故。胎生者不同此方胞胎。由后彼国一向化生(文)。

    极乐有时节劫数不同耶(二十二)

    平等觉经下云。佛告阿逸菩萨。无量清净佛顶中光明极大明。其日月星晨皆在虚空中住止。亦不复回转运行。亦无有精光。其明皆蔽不复现。无量清净佛光明照国中。及炎照他方佛国。常大明绝无有当冥时也。其国中无有一日二日也。无有十五日一月也。无有五月十月也。无有五岁十岁也○无有一劫十劫也○无有百千亿万劫也(文)。

    花严经云。娑婆一劫为极乐一日夜。极乐一劫为袈裟幢国一日夜。如是展转乃至佛刹尘数。最后世界一劫为胜莲花世界一日夜(文)

    决六云。如判往生何啻九品亦为称凡夫。大略而说。

    愿得如世尊惠眼第一净

    豪严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