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春秋繁露译注最新章节!

    【题解】

    三代改制,指夏、商、周三个朝代在各种礼仪、制度方面的递变。质文,指某种制度的特点是崇尚质朴抑或是崇尚文采。关于本篇篇名,苏舆《春秋繁露义证》注曰:“《玉海》四十列目作《三代改制》,与前篇目同,云‘一作《文质》’。疑此篇名一作《三代改制》,一作《三代文质》,而后人误合之也。”不知苏说当否,未敢轻断盲从,但可聊备一说。本篇主要发挥了《春秋》的微言大义,阐述了三代改制的基本情况,认为夏尚忠、殷尚敬、周尚文,并宣扬了文质三统的历史循环论,把文质三统作为改制救弊之道。

    《春秋》曰:“王正月。”《传》曰(1):“王者孰谓?谓文王也(2)。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3)?王正月也(4)。”何以谓之王正月?曰: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5),制礼乐,一统于天下,所以明易姓非继人,通以己受之于天也(6)。王者受命而王,制此月以应变(7),故作科以奉天地(8),故谓之王正月也。

    【注释】

    (1) 《传》曰:下引文见《公羊传》隐公元年。

    (2) 谓文王也:《公羊传》文公九年何休注:“引文王者,文王始受命制法度。”苏舆注:“周自文王受命而王,故孔子从周,必宗文王。《论语·子罕》:‘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故以身任绍文之文矣。”

    (3) 曷(hé)为:为什么,怎么。

    (4) 王正月:意即王者之正月。

    (5) 易服色:改换服饰的颜色。夏尚黑,殷尚白,周尚赤,黑、白、赤为“三统”。

    (6) “所以明易姓非继人”二句:用以表明换了一个姓的新王坐天下,他不是继承的前朝帝王的位子,而完全是自己从上天那里接受过来的。《公羊传》隐公元年何休注:“王者受命,必徙居处,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变牺牲,异器械,明受之于天,不受之于人。”《白虎通义·三正篇》:“王者受命必改正朔何?明易姓,示不相袭也,明受之于天,不受之于人。”正相印证。人,旧本并作“仁”,凌曙注曰:“‘仁’当作‘人’,声之误也。”苏本改作“人”,是,今从苏本。

    (7) 应变:顺应天意的变化。

    (8) 故作科以奉天地:制作科条来事奉天地。科,科条、条规,即上文所谓正朔、服色、礼乐之类。故,苏舆注:“‘故’字疑衍。”苏说是。

    【译文】

    《春秋》说:“王正月。”《公羊传》解释说:“王是指什么人呢?是指周文王。为什么先说王而后说正月呢?因为这是王的正月。”为什么称为王的正月呢?回答是:新王必须接受了天命然后才可以称王。新王必定改变历法,改换服饰的颜色,制作新的礼乐,把天下统一起来,用以表明换了一个姓的新王坐天下,他不是继承的前朝帝王的位子,而完全是自己从上天那里接受过来的。新王接受了天命而称王,制定正月来顺应天意的变化,制作科条来事奉天地,所以叫做王的正月。

    王者改制作科奈何(1)?曰:当十二色(2),历各法而正色(3)。逆数三而复(4),绌三之前曰五帝(5),帝迭首一色(6);顺数五而相复(7),礼乐各以其法,象其宜(8);顺数四而相复(9),咸作国号(10),迁宫邑(11),易官名,制礼作乐。

    【注释】

    (1) 奈何:如何,怎样。

    (2) 当十二色:在十二色当中。苏舆注:“年十二月,故云十二色,每月物色各不同。”苏说是。

    (3) 历各法而正色:采用其中一种作为正色而改变历法。这是说,新王朝建立,要改变历法,从寅月(农历正月)、丑月(农历十二月)、子月(农历十一月)三个月中依次取其一月作为正月,并以作为正月的那个月的颜色作为本朝崇尚的颜色。如:夏以建寅月为正,色尚黑;殷以建丑月为正,色尚白;周以建子月为正,色尚赤。历,历法。而,其。

    (4) 逆数三而复:逆着子、丑、寅三正的顺序而循环往复。苏舆注:“《白虎通义·三正篇》引《礼·三正记》曰:‘正朔三而改,文质再而复。’案:逆数者,如夏以十三月孟春为正,殷以十二月季冬为正,周以十一月仲冬为正,推之以前皆然。继周者则当复以孟春月为正,乃合逆数也。互见《二端篇》。”新王朝改变正朔的顺序跟地支的顺序相反,也即按照寅、丑、子的顺序进行逆数。

    (5) 绌三之前曰五帝:贬退三代以前的君王而称之为五帝。绌,同“黜”,贬退。董仲舒以夏、商、周三代为黑、白、赤三统,三统之外则贬退为五帝(对于五帝的解释,历来说法不一,《大戴礼记·五帝德》以及《史记·五帝本纪》作“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所以说:“绌三之前曰五帝。”

    (6) 帝迭(dié)首一色:五帝轮流各以一种颜色为首选之色,如黄帝属土德、色尚黄。迭,交替地、轮流地。

    (7) 顺数五而相复:顺着五行的顺序而循环往复。数五,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顺数之序。苏舆注:“此五行更王之义。如黄帝土德,以黄为首色是也。后世因之,有历代所尚之色,大抵取五行生克为义。至元、明服御专用黄色,国朝(注译者案:国朝即指清朝)因而不改,始辟五德旧说矣。”

    (8) “礼乐”二句:指各自按照五行的法则来制定适合时宜的礼乐。

    (9) 顺数四而相复:顺着夏、商、质、文的次序而循环往复。四,即下文所说的夏、商、质、文。

    (10) 咸作国号:这是说,不论三复、四复、五复都要更改国号。咸,都。

    (11) 迁宫邑:指迁徙都城。《小学绀(ɡàn)珠·地理类》:“少昊都曲阜,颛顼都濮阳,帝喾都亳(bó),尧都冀,舜都蒲,夏都安邑,汤都亳,周都雍、洛。”这些都是迁宫邑的例子。

    【译文】

    新王如何改变制度、制作科条呢?回答是:在十二色当中,采用其中一种作为正色而改变历法。逆着子、丑、寅三正的顺序而循环往复,贬退三代以前的君王而称之为五帝,五帝轮流各以一种颜色为首选之色;顺着木、火、土、金、水五行的顺序而循环往复,各自按照五行的法则来制定适合时宜的礼乐;顺着夏、商、质、文的次序而循环往复,不论三复、四复、五复都要更改国号,迁徙都城,改易官名,制定礼仪、创作音乐。

    故汤受命而王(1),应天变夏作殷号,时正白统(2),亲夏故虞(3),绌唐谓之帝尧(4),以神农为赤帝(5),作宫邑于下洛之阳(6),名相官曰尹(7),作《濩乐》(8),制质礼以奉天。文王受命而王,应天变殷作周号,时正赤统,亲殷故夏,绌虞谓之帝舜,以轩辕为黄帝(9),推神农以为九皇(10),作宫邑于丰(11),名相官曰宰(12),作《武乐》(13),制文礼以奉天。武王受命,作宫邑于鄗(14),制爵五等(15),作《象乐》(16),继文以奉天。周公辅成王受命(17),作宫邑于洛阳,成文、武之制,作《汋乐》以奉天(18)。

    【注释】

    (1) 汤:即商汤,又称成汤,商朝开国君主。

    (2) 时正白统:时代正好循环到白统。《白虎通义·三正篇》:“十二月之时,万物始芽而白。白者阴气,故殷为地正,色尚白色。”《春秋演孔图》:“夏氏不康,天果命汤,白虎戏朝,白云入房。”二者皆持殷为白统之论,与董仲舒之说相合。

    (3) 亲夏故虞:亲近夏朝而以虞舜为故国。虞,朝代名,舜接受唐尧的禅(shàn)让,把国号改为虞。

    (4) 绌唐谓之帝尧:贬退唐尧而称之为帝尧。尧,帝喾之次子,初封陶,后徙唐,故又称陶唐氏,其号为尧,史称唐尧,因其子丹朱不肖而传位于舜。

    (5) 神农:传说中的古代帝王名,生于姜水,姜姓,以火德生,故古史又称炎帝、烈山氏。相传始教民为耒、耜(sì)以兴农业,尝百草为医药以治疾病,故号神农氏。

    (6) 下洛之阳:洛水下游的北面。下洛,不详何处,疑为洛水下游。阳,水的北面。

    (7) 相官:辅佐的官员,应该指的是商汤的辅臣伊尹。

    (8) 《濩(hù)乐》:即《大濩》,相传商汤所作乐曲名,又作“《大頀》”。

    (9) 黄帝:古史记载黄帝为少典之子,姓公孙,居于轩辕(xuān yuán)之丘,故号轩辕氏,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炎、黄二帝同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10) 九皇:指远古传说中的帝王,与三王、五帝相似。“九皇”之名始见《鹖(hé)冠子·泰鸿篇》:“九皇受传。”《汉旧仪》:“祭三皇、五帝、九皇、六十四民,皆古帝王,八十一姓。”可知汉代即有九皇之祀。《周礼·春官·小宗伯职》:“四望四类亦如之。”郑玄注曰:“四类:三皇、五帝、九皇、六十四民,咸祀之。”可知九皇、六十四民乃绝世无后之远古帝王。

    (11) 丰:古地名,在今陕西户县东。

    (12) 宰:周制,天官(相官)称为大宰冢(zhǒnɡ),统摄三百六十官,掌邦治,辅佐周王治理国家。

    (13) 《武乐》:即《大武》,商纣王无道,周文王、武王兴师讨伐,推翻商纣王的统治,人民高兴,所以这时的乐曲叫《武》。《庄子·天下篇》:“文王有《辟雍》之乐,武王、周公作《武》。”董仲舒在这里以父统子业,故言文王作《武》。

    (14) 鄗(hào):通“镐”,镐京,古地名,周朝初年的国都,在今陕西西安西南。

    (15) 制爵五等:制定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

    (16) 《象乐》:周武王时的乐曲名。《礼记·文王世子》郑玄注:“《象》,周武王伐纣之乐。”《白虎通义·礼乐篇》:“武王曰《象》者,象太平而作乐,示以太平也。”二说略有不同。

    (17) 周公辅成王受命:周公辅佐周成王接受天命。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之弟,周成王之叔父。周武王崩,周成王年幼,周公摄政以辅佐成王。

    (18) 《汋(zhuó)乐》:周公时乐曲名。汋,斟酌、酌勺,《礼记·内则》、《汉书·礼乐志》、《风俗通义·声音篇》并作“勺”,《白虎通义》作“酌”,是“汋”、“勺”、“酌”,三字古通。

    【译文】

    所以商汤接受了天命而称王,顺应上天的旨意、改变夏朝而定国号为殷,时代正好循环到白统,他亲近夏朝而以虞舜为故国,贬退唐尧而称之为帝尧,把神农氏称为赤帝,在洛水下游的北面修建都城,称呼辅佐的官员为“尹”,创作《濩乐》,制定质朴的礼仪来事奉上天。周文王接受了天命而称王,顺应上天的旨意、改变殷朝而定国号为周,时代正好循环到赤统,他亲近殷朝而以夏朝为故国,贬退虞舜而称之为帝舜,把轩辕氏称为黄帝,推尊神农氏为九皇,在丰这个地方修建都城,称呼辅佐的官员为“宰”,创作《武乐》,制定有文采的礼仪来事奉上天。周武王接受了天命,在鄗这个地方修建都城,制定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创作《象乐》,继承文王的礼仪来事奉上天。周公辅佐周成王接受天命,在洛阳修建都城,完成周文王、周武王的制度,创作《汋乐》来事奉上天。

    殷汤之后称邑(1),示天之变反命(2)。故天子命无常(3),唯命是德庆(4)。故《春秋》应天作新王之事(5),时正黑统。王鲁(6),尚黑,绌夏,亲周,故宋。乐宜亲《招武》,故以虞录亲(7);爵制宜商,合伯、子、男为一等(8)。

    【注释】

    (1) 殷汤之后称邑:这是说周武王灭商以后,封商纣的儿子武庚于宋,周成王时,武庚叛乱被诛,周王仍以其地封微子,爵为宋公,以奉汤祀。邑,封地。

    (2) 示天之变反命:表示上天要变更违反天命的人。《汉书·董仲舒传》:“治乱废兴在于己,非天降命,不可得反。”

    (3) 天子命无常:天命不是永恒不变的。子,苏舆注:“‘子’,疑作‘之’。”苏说可从。

    (4) 唯命是德庆:天命只奖赏有德行的人。庆,奖赏。

    (5) 《春秋》应天作新王之事:《春秋》顺应天命而做新王的事务。《春秋》哀公十四年:“春,西狩获麟。”《公羊传》:“麟者,仁兽也。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获麟之瑞示天命,因此孔子应天命而作《春秋》以行新王之事。

    (6) 王鲁:即假借鲁国而施行上天的教化。《公羊传》隐公元年何休注:“《春秋》托新王受命于鲁。”

    (7) “乐宜”二句:乐舞适宜采用《韶舞》,所以亲近虞舜。苏舆注:“此《论语》‘乐则《韶舞》’之旨……上‘亲’字,疑‘用’之误。”苏说可从。《招(sháo)武》,即《韶舞》,虞舜时代的乐舞。招,通“韶”。武,通“舞”。《韶舞》为“箫韶九成,虞舜之乐”,所以说“以虞录亲”。

    (8) “爵制”二句:爵位制度适宜采用商代的,合并伯、子、男三等爵位为一等。爵,旧本均误作“乐”,盖涉上句“乐宜亲《招武》”而讹,今据文义校正。《公羊传》桓公十一年何休诂:“《春秋》改周之文,从殷之质,合伯、子、男为一。”《白虎通义·爵篇》:“《含文嘉》曰:‘殷爵三等。’……殷爵三等,谓公侯伯也。所以合子、男从伯者何?王者受命,改文从质,无虚退人之义,故上就伯也。”

    【译文】

    殷汤后代被封的宋地称为“邑”,这是表示上天要变更违反天命的人。所以天命不是永恒不变的,它只奖赏那些有德行的人。因此《春秋》顺应天命而做新王的事务,时代正好循环到黑统。假借鲁国而施行上天的教化,崇尚黑色,贬退夏朝,亲近周朝,以宋国为故国。乐舞适宜采用《韶舞》,所以亲近虞舜;爵位制度适宜采用商代的,合并伯、子、男三等爵位为一等。

    然则其略说奈何(1)?曰:三正以黑统初(2)。正黑统奈何?曰:正黑统者(3),历正日月朔于营室,斗建寅(4)。天统气始通化物,物见萌达,其色黑(5)。故朝正服黑(6),首服藻黑(7),正路舆质黑(8),马黑(9),大节、绶、帻尚黑(10),旗黑,大宝玉黑,郊牲黑(11),牺牲角卵(12)。冠于阼(13),昏礼逆于庭(14),丧礼殡于东阶之上(15)。祭牲黑牡(16),荐尚肝(17),乐器黑质,法不刑有怀任新产(18),是月不杀(19)。听朔废刑发德(20),具存二王之后也(21)。亲赤统,故日分平明,平明朝正(22)。

    【注释】

    (1) 略说:大概的说法,即指《春秋》改制(“三正”或“三统”)的大致说法。

    (2) 初:开始。

    (3) “正黑统奈何”二句:俞樾云:“‘初’下有阙文,当据下文补‘正黑统奈何?曰正黑统者,历’十一字。”下文“正白统”、“正赤统”两节之例正与此同,俞说是,今据俞校补。

    (4) “历正”二句:历法的正月初一,太阳和月亮在营室会合,北斗星的斗柄指向“寅”的位置。营室,二十八星宿中的室宿,今属飞马星座,在北方。斗,即北斗星。北斗有七星,其中第五至第七颗星为斗柄,古人根据北斗星斗柄所指的位置来确定四季月份。“斗建寅”,即指夏历正月。

    (5) “天统”三句:上天统领阳气开始普遍地化育万物,万物显现萌发生长,它们的颜色是黑色。《公羊传》隐公元年何休注:“夏以斗建寅之月为正,平旦为朔,法物见,色尚黑。”《白虎通义·三正篇》引《礼·三正记》云:“十三月之时,万物始达,孚甲而出,皆黑,人得加功。故夏为人正,色尚黑。”

    (6) 朝正服黑:诸侯臣下正式朝见天子时都穿着黑色的服装。

    (7) 首服藻黑:头上戴着有藻纹的黑色帽子。

    (8) 正路舆(yú)质黑:正规的车子质料是黑色的。路舆,天子、诸侯乘坐的车子。

    (9) 马黑:驾车的马脖颈(ɡěnɡ)上的毛是黑色的。《礼记·明堂位》:“夏后氏骆(luò)马黑鬣(liè)。”郑玄注:“白马黑鬣曰骆。”夏朝尚黑,故马用黑鬣。鬣,兽类颈上的毛。

    (10) 大节、绶(shòu)、帻(zé)尚黑:符节、绶带、头巾都崇尚黑色。大节,即符节,用竹、木或金、玉制成,上写文字,剖为两半,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为征信。绶,丝带,常用来拴玉和印。帻,不戴帽子时包裹头发用的头巾。

    (11) 郊牲:郊祭上天用的牛。郊,祭天之礼。

    (12) 牺牲角卵:祭祀时用的小牛的角像卵一样小。苏舆注:“‘卵’者,角始萌达如卵,言其小也。”

    (13) 冠(ɡuàn)于阼(zuò):冠礼在大堂前东面的台阶上举行。冠,即冠礼,男子在二十岁时举行冠礼以表示成人。阼,大堂前东面的台阶。古代宾客相见时,客人走西面的台阶,主人走东面的台阶,故常“阼阶”连用。后来封建帝王登阼阶以主持祭祀,因此以“阼”指帝位。

    (14) 昏礼逆于庭:举行婚礼时,新郎在大堂前的庭院迎接新娘。昏,同“婚”。逆,迎、迎接,与“送”相对。

    (15) 殡(bìn):停放灵柩。

    (16) 牡:雄性鸟兽,与“牝(pìn)”相对。《礼记·檀弓上》:“夏后氏尚黑,大事敛用昏,戎事乘骊,牲用玄。”

    (17) 荐尚肝:进献祭品崇尚用肝脏。荐,进献祭品。

    (18) 法不刑有怀任新产:法律不惩罚怀有身孕以及刚生完孩子的妇女。任,通“妊”,怀孕。明天启王道焜刊本、凌曙注本“产”下有“者”字,似是。

    (19) 是月不杀:在正月里不杀有罪之人。苏舆注:“‘是月’,谓建正之月也。”苏说是。

    (20) 听朔废刑发德:在每月初一举行听朔礼时,停止刑罚而施行德教。听朔,古代天子、诸侯在每月朔日(初一日)举行听朔礼以听治一月之政事。

    (21) 具存二王之后:分封前面两个朝代的后代而让他们能够奉祀宗庙。二王,指前两个朝代。以夏朝为当代,则“二王”即指唐尧、虞舜二代;以《春秋》当新王、正黑统,则“二王”即指殷、周二代。

    (22) “故日分平明”二句:所以新的一天以天亮作为起点,天子在天亮时正式接受百官的朝见。日分,即日、夜之分,指新的一天的起点。平明,即天亮的时候。

    【译文】

    那么关于三正的大致说法是怎样的呢?回答是:三正从黑统开始。三正中的黑统是怎样的呢?回答是:三正的黑统,历法的正月初一,太阳和月亮在营室会合,北斗星的斗柄指向“寅”的位置。上天统领阳气开始普遍地化育万物,万物显现萌发生长,它们的颜色是黑色。因此诸侯臣下正式朝见天子时都穿着黑色的服装,头上戴着有藻纹的黑色帽子,正规的车子质料是黑色的,驾车的马脖颈上的毛是黑色的,符节、绶带、头巾都崇尚黑色,旗帜是黑色的,举行典礼时手里拿着的大宝玉是黑色的,郊祭上天用的牛是黑色的,祭祀时用的小牛的角像卵一样小。冠礼在大堂前东面的台阶上举行,举行婚礼时,新郎在大堂前的庭院迎接新娘,举行丧礼时,灵柩停放在东面的台阶上。祭祀的牛、羊等用黑色雄性的,进献祭品崇尚用肝脏,乐器的材质要用黑色的或者涂成黑色,法律不惩罚怀有身孕以及刚生完孩子的妇女,在正月里不杀有罪之人。在每月初一举行听朔礼时,停止刑罚而施行德教,分封前面两个朝代的后代而让他们能够奉祀宗庙。亲近赤统,所以新的一天以天亮作为起点,天子在天亮时正式接受百官的朝见。

    正白统奈何?曰:正白统者,历正日月朔于虚(1),斗建丑。天统气始蜕化物(2),物始芽,其色白,故朝正服白,首服藻白,正路舆质白,马白(3),大节、绶、帻尚白,旗白,大宝玉白,郊牲白,牺牲角茧(4)。冠于堂(5),昏礼逆于堂,丧事殡于楹柱之间(6)。祭牲白牡,荐尚肺,乐器白质,法不刑有身怀任(7),是月不杀。听朔废刑发德,具存二王之后也。亲黑统,故日分鸣晨(8),鸣晨朝正。

    【注释】

    (1) 虚:二十八星宿之一,玄武七宿之第四宿为虚宿。

    (2) 蜕(tuì):脱去皮壳。

    (3) 马白:驾车的马身体是白色的。《礼记·明堂位》:“殷人白马黑首。”

    (4) 牺牲角茧:祭祀时用的小牛的角像蚕茧一样小。《礼记·王制》:“祭天地之牛角茧栗(lì)。”

    (5) 堂:正屋,正殿。一般家庭正室为堂。

    (6) 丧事殡于楹柱之间:举行丧礼时,灵柩停放在堂上两根大柱子的中间。卢文弨校曰:“似当作‘丧礼殡于两楹之间’。”《礼记·檀弓》:“殷人殡于两楹之间。”卢说似是。

    (7) 身:同“娠(shēn)”,怀孕。

    (8) 鸣晨:指清晨鸡叫的时候,所谓“雄鸡报晓”是也。

    【译文】

    三正中的白统是怎样的呢?回答是:三正的白统,历法的正月初一,太阳和月亮在虚宿会合,北斗星的斗柄指向“丑”的位置。上天统领阳气开始脱去万物的皮壳,万物开始抽芽,它们的颜色是白色。因此诸侯臣下正式朝见天子时都穿着白色的服装,头上戴着有藻纹的白色帽子,正规的车子质料是白色的,驾车的马身体是白色的,符节、绶带、头巾都崇尚白色,旗帜是白色的,举行典礼时手里拿着的大宝玉是白色的,郊祭上天用的牛是白色的,祭祀时用的小牛的角像蚕茧一样小。冠礼在正室举行,举行婚礼时,新郎在正室迎接新娘,举行丧礼时,灵柩停放在堂上两根大柱子的中间。祭祀的牛、羊等用白色雄性的,进献祭品崇尚用肺脏,乐器的材质要用白色的或者涂成白色,法律不惩罚受孕怀胎的妇女,在正月里不杀有罪之人。在每月初一举行听朔礼时,停止刑罚而施行德教,分封前面两个朝代的后代而让他们能够奉祀宗庙。亲近黑统,所以新的一天以清晨鸡叫作为起点,天子在清晨鸡叫时正式接受百官的朝见。

    正赤统奈何?曰:正赤统者,历正日月朔于牵牛(1),斗建子。天统气始施化物(2),物始动,其色赤,故朝正服赤,首服藻赤,正路舆质赤,马赤,大节、绶、帻尚赤,旗赤,大宝玉赤,郊牲骍(3),牺牲角栗(4)。冠于房(5),昏礼逆于户(6),丧礼殡于西阶之上(7)。祭牲骍牡,荐尚心,乐器赤质,法不刑有身,重怀藏以养微(8),是月不杀。听朔废刑发德,具存二王之后也。亲白统,故日分夜半,夜半朝正。

    【注释】

    (1) 牵牛:二十八星宿中的牛宿,玄武七宿之一。

    (2) 施:施行。

    (3) 骍(xīnɡ):泛指赤色。或指赤色的马、牛。

    (4) 牺牲角栗:祭祀时用的小牛的角像栗子一样小。

    (5) 房:住室。古代堂的内中为正室,左右为房,后泛指住室。

    (6) 户:门口。

    (7) 西阶:又称“宾阶”。古代以西为宾位,宾主相见,宾客由西阶升堂与主人相见,此为客礼。

    (8) 重怀藏以养微:重视怀有身孕的妇女而以此来养育微小的生命。怀藏,即怀胎。养微,养育微小的生命。苏舆注:“‘重怀藏以养微’,总释其义也。此似以有身、怀任、新产分为三事,故详略不同。桓四年‘公狩于郎’何注:‘月者,讥不时也。周之正月,夏之十一月,阳气始施,鸟兽怀任,草木萌芽,非所以养微。’‘养微’二字本此。”苏说是。

    【译文】

    三正中的赤统是怎样的呢?回答是:三正的赤统,历法的正月初一,太阳和月亮在牵牛宿会合,北斗星的斗柄指向“子”的位置。上天统领阳气开始施行化育万物,万物开始萌动,它们的颜色是赤色。因此诸侯臣下正式朝见天子时都穿着赤色的服装,头上戴着有藻纹的赤色帽子,正规的车子质料是赤色的,驾车的马是赤色的,符节、绶带、头巾都崇尚赤色,旗帜是赤色的,举行典礼时手里拿着的大宝玉是赤色的,郊祭上天用的牛是赤色的,祭祀时用的小牛的角像栗子一样小。冠礼在住室举行,举行婚礼时,新郎到门口迎接新娘,举行丧礼时,灵柩停放在西面的台阶上。祭祀的牛、羊等用赤色雄性的,进献祭品崇尚用心脏,乐器的材质要用赤色的或者涂成赤色,法律不惩罚有孕在身的妇女,重视怀有身孕的妇女而以此来养育微小的生命,在正月里不杀有罪之人。在每月初一举行听朔礼时,停止刑罚而施行德教,分封前面两个朝代的后代而让他们能够奉祀宗庙。亲近白统,所以新的一天以半夜作为起点,天子在半夜时正式接受百官的朝见。

    改正之义(1),奉元而起(2)。古之王者受命而王,改制称号(3),正月(4),服色定,然后郊告天地及群神,远近祖祢(5),然后布天下,诸侯庙受(6),以告社稷(7)、宗庙(8)、山川,然后感应一其司(9)。三统之变,近夷遐方无有,生煞者独中国(10)。然而三代改正,必以三统天下(11)。曰:三统、五端(12),化四方之本也。天始废始施(13),地必待中(14),是故三代必居中国,法天奉本,执端要以统天下(15),朝诸侯也。是以朝正之义,天子纯统色衣(16),诸侯统衣缠缘纽(17),大夫士以冠,参近夷以绥(18),遐方各衣其服而朝,所以明乎天统之义也。其谓统三正者,曰:正者,正也。统致其气,万物皆应而正;统正,其余皆正。凡岁之要,在正月也。法正之道,正本而末应,正内而外应(19),动作举错(20),靡不变化随从(21),可谓法正也,故君子曰:“武王其似正月矣(22)!”

    【注释】

    (1) 改正之义:改变正朔的道理。改正,即改正朔。

    (2) 奉元:奉行天端。元,天端。苏舆注:“‘奉元’,疑作‘奉天’。”

    (3) 改制称号:改变前代的制度和国号。

    (4) 正月:重新确定正月。苏舆注:“名正其月,谓之正朔。”

    (5) 远近祖祢:祭告历代祖庙和父庙。祢,父庙。远近,殿本、凌本作“近远”,宋本、卢本、苏本均作“远追”,案当作“远近”。祖可远追,父可近告,父于己最近,故于父庙不得言“远追”。苏舆注:“祭告,先尊而后亲。”正为作“远近”而不作“近远”之证。

    (6) 庙受:在宗庙里接受天子的正朔。

    (7) 社稷:土神和谷神,常用其作为国家政权的标志。

    (8) 宗庙:天子、诸侯祭祀祖先的处所。

    (9) 然后感应一其司:此句疑有讹误,大意是说,神、人互相感应,按同一种历法办事。司,管理。苏舆注:“天下同禀正朔,然后授时有定序,气候有常推。”

    (10) “三统之变”三句:三统的变化,附近的夷狄和远方的国家都是没有的,唯独中国有此损益之说。三统,即指三代的正朔,夏正建寅,尚黑,为人统;商正建丑,尚白,为地统;周正建子,尚赤,为天统。遐(xiá),远。生煞(shā),冒广生曰:“‘生煞’,犹言损益。”冒说是。煞,通“杀”。三统为改制而设,改制不改其道,故曰损益。

    (11) 三统:即指天、地、人三正。《汉书·律历志》:“三统者,天施、地化、人事之纪也。”

    (12) 五端:五始,即元、春、王、正月、公即位。

    (13) 始废始施:废旧施新,即开始废除旧的而施行新的。

    (14) 地必待中:(上天的废旧施新)一定选在地的中央。

    (15) 端要:五端之要,即五始的要点。

    (16) 天子纯统色衣:天子穿着按照天统颜色制成的纯一不杂的衣服。纯,纯一不杂。统色衣,按照天统颜色制成的衣服。苏舆注:“‘统衣’者,谓循天统以为色衣……纯色者,如尚玄则上服纯玄,玄衣而玄缘也。”苏说是。

    (17) 诸侯统衣缠缘纽:诸侯穿着按照天统颜色制成的衣服,但是衣边和扣带则用浅红色的布料制成。孙诒让《札迻(yí)》云:“‘缠’,当作‘纁(xūn)’。”孙说是。纁,浅赤色的布料。诸侯统衣为玄色,但以浅赤色缘边系纽,以别于天子。缘,衣边。纽,扣带。

    (18) 参近夷以绥:附近的夷狄带着有天统颜色装饰的帽子来朝见天子。参,朝见。绥,通“緌(ruí)”,下垂的帽带。

    (19) “正本而末应”二句:《说苑·指武篇》:“内治未得,不可以正外;本惠未袭,不可以制末。是以《春秋》先京师而后诸夏,先诸华而后夷狄。”

    (20) 举错:举动和行为。错,通“措”,施行。

    (21) 靡(mǐ)不变化随从:没有不随着根本而发生变化的。靡,无、没有。苏舆注:“正统既更,则文质随异,故云变化随从。”

    (22) 武王其似正月:苏舆注:“周受命虽自文王,而大其业使天下应而正者,武王也,故曰‘武王似正月’……《说苑》又云:‘武王正其身以正其国,正其国以正天下。伐无道,刑有事,一动天下正,其事正矣。春致其时,万物皆及生;君致其道,万人皆及治。周公戴己而天下顺之,其诚至矣。’义与此文正合。”根据本篇及苏舆注文,可知以文、武、周公拟“元年春王正月”当系公羊先师之旧说。董仲舒所谓“君子”即当指孔子以下之公羊先师。

    【译文】

    改变正朔的道理,是从奉行天端而产生的。古代的君王接受天命而称王,改变前代的制度和国号,重新确定正月,确定衣服的颜色,然后举行郊祭以禀告天地和诸神,祭告历代祖庙和父庙,然后布告天下,让诸侯们在宗庙里接受天子的正朔,以此来祭告土、谷之神、历代祖先以及山川河流,这样神、人互相感应而按同一种历法办事。三统的变化,附近的夷狄和远方的国家都是没有的,唯独中国有此损益之说。然而三代改变正朔,一定用天、地、人统理天下。可以说:三统和五始,是教化四方的根本。上天开始废除旧的而施行新的,一定选在地的中央行事,因此夏、商、周三代一定居住在中原地区,效法上天而奉行根本,把握五始的要点来统理天下,并接受诸侯的朝见。因此正式朝见的规矩,是天子穿着按照天统颜色制成的纯一不杂的衣服,诸侯穿着按照天统颜色制成的衣服,但是衣边和扣带则用浅红色的布料制成,大夫和士戴着按照天统颜色制成的帽子,附近的夷狄带着有天统颜色装饰的帽子来朝见天子,远方国家的人各自穿着他们本国的礼服来朝见天子,就是用这样的规矩来表明天统的含义。所谓的“统三正”,是说:正,就是端正的意思。天统积聚某一种气,万物都响应它而随之端正;因此天统正了,其余的都会端正。每一年中,最重要的是在正月。效法正月的道理,根本端正了则末节也随之端正,内部端正了则外部也随之端正,一切举动和行为,没有不随着根本而发生变化的,这就可以说是效法正月了,所以君子说:“武王就像正月一样啊!”

    《春秋》曰(1):“杞伯来朝。”王者之后称公(2),杞何以称伯?《春秋》上黜夏,下存周,以《春秋》当新王(3)。《春秋》当新王者奈何?曰:王者之法,必正号(4),绌王谓之帝(5),封其后以小国,使奉祀之。下存二王之后以大国,使服其服,行其礼乐,称客而朝(6)。故同时称帝者五,称王者三(7),所以昭五端、通三统也(8)。是故周人之王,尚推神农为九皇(9),而改号轩辕谓之黄帝,因存帝颛顼、帝喾、帝尧之帝号,绌虞而号舜曰帝舜,录五帝以小国。下存禹之后于杞,存汤之后于宋,以方百里,爵号公(10)。皆使服其服,行其礼乐,称先王客而朝。

    【注释】

    (1) 《春秋》曰:下引文见《春秋》庄公二十七年。杞(qǐ),周代诸侯国名。周武王灭商,封夏禹之后东娄公于杞,二十一代为楚所灭。杞建都于雍丘,即今河南杞县。

    (2) 王者之后称公:《公羊传》隐公五年:“王者之后称公,其余大国称侯,小国称伯、子、男。”另,“杞伯来朝”事除见于《春秋》庄公二十七年外,文公十二年、成公四年及十八年均有记载。

    (3) “杞何以称伯”四句:《公羊传》庄公二十七年何休注:“杞,夏后,不称公者,《春秋》黜杞新周而故宋,以《春秋》当新王。黜而不称侯者,方以子贬,起伯为黜。”《春秋》合伯、子、男为一等,故始称伯以黜之,继称子以贬之。苏舆注:“新王与殷、周合为三代,故黜夏为帝。”

    (4) 正号:端正名号。《白虎通义·号篇》:“帝王者何?号也。号者,功之表也,所以表功明德、号令臣下也。”

    (5) 绌王谓之帝:贬退二王之前的君王而称之为帝。根据董仲舒作文之义,“帝”为贬黜之号,名尊而实卑。

    (6) “下存二王”四句:《公羊传》隐公三年春王二月何休注:“王者存二王之后,使统其正朔,服其服色,行其礼乐,所以尊先圣,通三统。师法之义,恭让之礼,于是可得而观之。”又八月何休注:“王者封二王后,地方百里,爵称公,客待之,而不臣也。”《白虎通义·三正篇》:“王者所以存二王之后何也?所以尊先王,通天下之三统也。明天下非一家之有,谨敬谦让之至也。故封之百里,使得服其正色,行其礼乐,永事先祖。”

    (7) “故同时”二句:苏舆注:“凡二王以前皆称帝,合新王为三。《尚书大传》:‘王者存二代之后,与己为三,所以通三统、立三正。’”二代之前上推五代均称帝,故言“称帝者五”;新王存二王之后而合为三王,故言“称王者三”。

    (8) 昭:昭明,显明。

    (9) 尚:通“上”。

    (10) 爵号公:《公羊传》隐公三年何休注:“宋称公者,殷后也。”

    【译文】

    《春秋》说:“杞伯来朝见天子。”君王的后代称为公爵,为什么把杞国君主称为伯爵呢?《春秋》往上贬退夏代,往下保存周代,把《春秋》当作新王。《春秋》当新王是怎么样的呢?回答是:君王的法度,必须要端正名号,贬退二王之前的君王而称之为帝,把小国分封给他们的后代,使他们的后代能够奉祀他们。往下把大国分封给前二代君王的后代,让他们穿着自己国家的衣服,实行自己国家的礼乐制度,朝见天子时称他们为客人。因此同时被称为帝的有五位,被称为王的有三位,以此来昭明五始、通达三统。因此周代的君王,上推至神农称为九皇,同时改称轩辕氏的名号为黄帝,依旧保存帝颛顼、帝喾、帝尧的帝号,贬退虞舜而称呼舜为帝舜,把小国分封给五帝的后代以使他们能够进行奉祀。往下把杞国分封给夏禹的后代,把宋国分封给商汤的后代,这两个国家占地方圆百里,国君的爵号是公爵。都让他们穿着自己国家的衣服,实行自己国家的礼乐制度,朝见天子时称他们为先王之客。

    《春秋》作新王之事,变周之制,当正黑统(1)。而殷、周为王者之后,绌夏改号禹谓之帝,录其后以小国(2)。故曰绌夏存周,以《春秋》当新王。不以杞侯,弗同王者之后也(3)。称子又称伯何?见殊之小国也(4)。

    【注释】

    (1) “《春秋》作新王”三句:《公羊传》哀公十四年何休注:“春言狩者,盖据鲁变周之春以为冬。去周之正,而行夏之时。”苏舆注:“‘当正黑统’者,亦设为是说,与前‘宜’字例同,非谓孔子已如是也。”苏说是。

    (2) “而殷、周”三句:殷人、周人成为前王的后代,贬退夏朝而改称夏禹为帝禹,并把小国分封给他的后代。这里所言,正是以《春秋》当新王而改制之说。

    (3) “不以杞侯”二句:苏舆注:“夏黜为帝,故其后不得与王者同。”《春秋》不对杞国国君称侯而只是称杞伯、杞子,是为了表明其与殷、周二王的后代还是有区别的。

    (4) “称子”二句:苏舆注:“以小国奉祀,不以大国,故云‘殊之小国’。子、伯虽同,以渐而黜。”这里是说,杞国本是夏王的后代,应该是公爵,但是由于《春秋》亲周、故宋、黜夏,因此就把杞国贬退为小国了,而有时称伯有时称子,则是为了表明其不同于一般的小国。之,犹“于”。

    【译文】

    《春秋》做新王的事务,改变周代的制度,时代正好循环至黑统。殷人、周人成为前王的后代,贬退夏朝而改称夏禹为帝禹,并把小国分封给他的后代。所以说,贬退夏朝而保存周朝,把《春秋》当作新王。不把杞国国君称为杞侯,这是为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