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杜甫传最新章节!

苦,我不能容忍了,我说,来个结束吧。我纠集了百十个健壮的青年,隐伏在巴山里,仰仗着我的弩弓,专门劫杀吸血的商人和敲人骨髓的官吏。”说到这里,他脸上露出一点笑容,好像要缓和一下由他的谈话所引起的紧张气氛。他笑着向杜甫说,“你的《光禄坂行》里有两句诗,‘马惊不忧探谷坠,草动只怕长弓射’,请你放心,那时你若是从我们巴州的山下经过,我们的长弓是不会向你射击的,我们会对你表示热烈的欢迎。”

    这句开玩笑似的话把杜甫也说笑了。初次见面,就这样没有分寸,话刚脱口,苏涣就自觉失言,可是杜甫并不介意。苏涣立刻接着说,“你在梓州、阆州时期的诗,还是‘盗贼本王臣’说得对。那些王公大人说起强盗来,像是说一种怪物,罪大恶极,个个该杀,其实强盗哪一个不是善良的老百姓?租税徭役,逼得人们无路可走,不起来当强盗又怎么办?不过你老人家还是太忠厚了一些,总希望皇帝略有醒悟,能减税减租,来解除他们的苦难,你看,这能办得到吗?皇帝和他的大臣们,若是不向老百姓索取租税,还不是比穷人更没有法子活下去?他们一不会耕田,二不会织布,三不会打鱼……不过我当时也把事情看得太简单了,以为自己有一片好心肠,有一套好武艺,只要振臂一呼,就可以解除大家的苦难。实际上,我们起事不久,就因为人力孤单,遭到了失败。”

    他没有说他是怎样失败的,杜甫也不想追问。杜甫近来常常考虑,到底怎么样才能真正解除百姓的苦难,想来想去,总是想不通,现在听到苏涣这一番话,像是闻所未闻,却也含有一些新的道理。这道理仿佛是在八表同昏的宇宙中透露的一线微光,在处处穷途的旅人面前伸出来的一条小路。但他一时回答不出话来。

    苏涣从怀里取出一个小手卷。他一边打开手卷,一边说,他本来不惯写诗,近些年来,有了不少感触,还是用诗写下来比较合适,因此写了许多首,可是不大讲究格律,现在吟诵几首,请杜甫指教。他用沉重的语调把下边这首诗读给杜甫听:

    毒蜂成一窠,高挂恶木枝;

    行人百步外,目断魂亦飞。

    长安大道边,挟弹谁家儿。

    右手持金丸,引满无所疑。

    一中纷下来,势若风雨随;

    身如万箭攒,宛转迷所之。

    徒有疾恶心,奈何不知几。

    杜甫一听这首诗,就知道是苏涣从个人失败中得到的教训。诗在艺术上,若拿杜甫平素对诗的要求来衡量,是相当粗糙的。但是它蕴藏着一种新的内容,表现了一种新的风格。杜甫把这首诗吟味了片刻,便兴奋地向他说,“我一向称赞陈子昂的《感遇诗》、李白的《古风》,今天听到你读了这首诗,可以说是陈李以外,又树立了一个新的旗帜。‘徒有疾恶心,奈何不知几’是你作了一番事业以后,得到的经验。我也一向疾恶如仇,可是从中取得这类经验的事业,不用说做,我连想都还很少想过呢。”

    苏涣听了杜甫对他的赞许,十分高兴,听到最后一句杜甫自己的感慨,他只认为是杜甫的谦虚。他被赞许所鼓舞,接着又诵读了几首。诗的体裁是一致的,内容比前边的那首更丰富了,涉及到日月的运行和宇宙的变化,世路的艰险和统治者的残暴,人民的痛苦和必然的反抗……读到最激昂的地方,诗里才思云涌,辞句动人,每逢一首读完了,都像有些东西沉重地压在人的心上。小小的船篷里,任凭日影移动,“书箧几杖之外,殷殷留金石声”。

    邻船上一片人声,渔夫们从鱼市上回来了。苏涣诵诗也戛然停止。他站起身来,和杜甫告辞,并约杜甫有工夫到他的茅斋里去谈。

    杜甫吃过午饭,精神异常兴奋。午睡不成,只是反复吟味着苏涣读给他听的那些诗。诗的功夫并不深,但格调与众不同。李白早已死去了,高适也死了,岑参还在西蜀,却久不通音讯,也没有听说他有什么新作。大历改元以来,听人传述的一些所谓新派的诗人,不是用诗谄媚权贵,就是骗取女人,诗风堕落到这等地步,致使他今年春天在《南征》诗里写过这样的诗句,“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以表达他的寂寞心情。在难以盼望有什么知音的时刻,竟遇见了这样一个奇人。

    苏涣所钦佩于杜甫的,是杜甫已经完成的惊人的成就;杜甫所倾倒于苏涣的,是苏涣诗里隐示着许多过去还没有人道过的新的内容。若是对苏涣的诗给以评价,可以说是突过了魏文帝黄初时代的诗人们。但是个别的地方,杜甫并不以为然。苏涣诵读过的诗中有这样四句:

    一女不得织,万夫受其寒;

    一夫不得意,四海行路难。

    杜甫还记得,贾谊在《论积贮疏》里引用过古人的话,“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赵晔的《吴越春秋》也有类似的句子。苏涣的诗显然是从汉代的这句谚语里脱化出来的。他把“一女不织,或受之寒”写成“一女不得织,万夫受其寒”,已经有些夸张了,不过去原意还不远;但是后两句为什么改写成“一夫不得意,四海行路难”呢?难道一夫不得意,真能使四海行路难吗?杜甫暗自考虑,这两句诗若是根据古人的原意,就应写作“一夫不得耕,万人难为餐”,若是保留苏涣的“四海行路难”,那么“一夫不得意”要改成“众人不得意”才好,“一夫”反正是不大妥当。

    杜甫尽管不能同意苏涣诗中个别的诗句,但是苏涣这个人和他的诗的出现,在杜甫看来,确是一个奇迹。同时他又把邻船上渔夫们的生活、言语、思想、感情认真思索了一番,觉得自己一生漂泊,看见的事物不算不多,接触的人不算不广,但究竟世界上还是有许多人和事过去不只没有遇到过,而且也没有想到过。不料在这垂暮之年,眼前又涌现出一些新的事物。自己也觉得年轻了许多,好像白头发里又生出黑丝。过去怀念古人,常常有“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的感慨;如今设想将来,不知有多少美好的事物是看不到了。苏涣说,他能和杜甫生逢同时,是一件快事;杜甫今天能遇到苏涣,心里也同样高兴,真好像司马相如遇见了一百年后的扬雄。他情不自禁,提笔写出来这样的诗句:

    庞公不浪出,苏氏今有之。

    再闻涌新作,突过黄初诗。

    乾坤几反复,扬马宜同时。

    今晨清镜中,白间生黑丝;

    余发喜却变,胜食斋房芝;

    写到这里,江上已是黄昏,暮霭苍茫,两岸人家疏疏落落地升起几缕炊烟。一阵寒风乍起,江水拍击着船身。近些天,杜甫每逢听到夜半的风声便感到心神不宁,仿佛古代的神灵在湘江上出没。杜甫趁天色还没有完全黑,迅速把他那种感觉凝炼成四句诗,写在纸上,作为这首诗的结束:

    昨夜舟火灭,湘娥帘外悲,

    百灵未敢散,风破寒江迟。

    杜甫和苏涣很快就成为亲密的朋友了。有时苏涣到杜甫的船上,有时杜甫到苏涣的茅斋。二人无话不谈,彼此也有了更深的了解。杜甫看苏涣有如蛰伏在沙水里的蛟龙,很惋惜这样的人材,朝廷不能使用。杜甫常常流露出这种惋惜之情,苏涣却是另有一种看法。他说,“我放弃了巴州的强盗生活,并且进士及第,人们说我折节读书,改邪归正,但是我并不指望朝廷看中了我。”他指着墙上的弓弩向杜甫笑着说,“我并没有抛弃这个东西。”

    杜甫听他这样回答,很难推测他心里想的是什么,只觉得他坦率亲切,并不是什么危险人物。两人的政治态度有相当的距离,却不是没有渐渐接近趋于一致的可能。杜甫建议他修改“一夫不得意,四海行路难”那两句诗,他表示接受,说是考虑考虑再改。杜甫从他那里也得到不少启发。杜甫虽然没有放弃对皇帝的幻想,但是认为指责朝廷不合理的措施,爱护挣扎于生死之间的百姓,应该更为积极。他身体尽管衰弱,百病缠身,精神却更为健壮起来。他在一首寄给朋友的诗里写出“齿落未是无心人,舌存耻作穷途哭”这样坚强的诗句,用以表明自己的态度,还把这首诗读给苏涣听。

    一天,天晴气朗,杜甫望着岳麓山想到远方的南岳,无意中背诵起建安诗人刘桢的诗,“凤凰集南岳,徘徊孤竹根”,背诵到第四、第五句“岂不常勤苦,羞与黄雀群”时,心里起了一种难以调和的抵触情绪,再也背不下去了。他自言自语地说,“真正的凤凰绝不会羞与黄雀同群”。他立即把刘桢的诗意反转过来,写了一首《朱凤行》,诗的下半首是,“下愍百鸟在罗网,黄雀最小犹难逃;愿分竹实及蝼蚁,尽使鸱枭相怒号”。

    从此杜甫终日生活在渔夫们中间,也经常和苏涣来往。过了元旦,又过了清明,新归来的燕子好像旧相识似的穿过船篷,两岸桃李盛开,杜甫两目昏花,也觉得花枝照眼,生趣盎然,白发里的黑丝仿佛又多了一些。在这美好的春光里,尽管鸱枭般的贪官污吏到处横行,混乱的局面还没有止境,他内心里却充满了力量和希望。

    忽然在一个四月的夜里,潭州城内,火光四起,居民奔走相告,说湖南兵马使臧玢叛变了,刺吏崔瓘已被杀死,士兵们正在大街小巷奸杀抢掠。这突然发生的事变,在湘江上的渔船中也引起一片骚乱。大家不知如何逃避时,苏涣在人群中出现了,他手里没有拿着别的东西,只有一只弓弩。

    他跳到船上,向杜甫和渔夫们说,“大家不要慌乱,我陪送大家暂时躲避一下,有我这只弓弩,看哪个乱兵敢侵犯我们。”

    这晚月光皎洁,杜甫的船和渔夫们的船结成一队,苏涣手持弓弩站在船头,逆着江水向南驶去。后来到了衡州,苏涣看见杜甫和渔夫们脱离了危险,和他们挥泪告别,独自往岭南去了。

    杜甫虽然又经历了一次变乱,精神仍然是健壮的。但是这年冬天,忽然百病俱发,不久便病逝在湘江上的船中。苏涣到了岭南,东漂西泊,最后参加了循州刺史哥舒晃的起事,又遭受失败,被岭南节度使路嗣恭杀害。这时距杜甫逝世,已经过了五年了。

    写于一九六二年春

    * * *

    [1] 人————古代四川北部一个少数民族的名称。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