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杜甫传最新章节!

    徐知道本来是成都少尹兼侍御史,严武刚离开成都,他就把严武的官衔都加在自己身上,自称成都尹兼御史中丞剑南节度使。关于这件事变,史书里没有详细的记载,但我们从高适的文集和杜甫的诗里知道,徐知道趁着严武不在,成都空虚,就派兵往北断绝剑阁的道路,杜塞援军,往西攻取邛州(四川邛崃),联络西南的少数民族。他七月起兵,因为蕃汉不能合作,八月二十三日便被高适击溃,随即被他的部将李忠厚杀死,时间虽不长久,成都却受了很大的骚扰,混乱的状况并不下于安史乱中的长安与洛阳。后来杜甫再回草堂,听到徐知道死后,李忠厚等在成都杀戮人民的情形,写过这样的诗句:

    一国实三公(李忠厚等),万人欲为鱼。

    唱和作威福,孰肯辩无辜?

    眼前列杻械(刑具),背后吹笙竽。

    谈笑行杀戮,溅血满长衢;

    到今用钺地,风雨闻号呼。

    鬼妾与鬼马,色悲克尔娱(被杀者的妻、马,面带悲容供杀戮者取乐)。

    ————《草堂》

    成都在转瞬间竟沦入这样难以想象的惨境!杜甫在绵州听到徐知道的叛变,江边的草堂和草堂中的妻子,都音讯断绝,生死不明,他或许会觉得这是天宝十五载的重演。他为了维持眼前的生活,只好到东川节度使的所在地梓州(四川三台)去。当时的东西两川以及山南西道由于文官逸乐、武人跋扈,人民的负担一天比一天沉重,在无法忍受时,到处都有小规模的农民起义。同时统治阶级内部也互相争夺杀戮,段子璋与徐知道的叛变,都是最显著的例子;而政府方面的官军,往往比叛变者更无纪律,每次叛变的平复都给人民带来更大的灾殃。这样造成了蜀中的混乱局面,许多历史上不曾记载的事迹都反映在杜甫的诗中,像他的《光禄坂行》、《苦战行》、《去秋行》和后来在云安写的“前年渝州杀刺史”《绝句三首》都是很宝贵的史料。道路阻塞,行旅艰难,杜甫独自一人在东川的山中行走,到昏黑日落时便有这样的感觉:

    马惊不忧深谷坠,草动只怕长弓射!

    ————《光禄坂行》

    这是蜀中的一般情形,我们再越过剑阁和巴山望一望外边的世界。七六一年三月史朝义与他的部下合谋杀死他的父亲史思明;第二年十月,代宗长子李适为兵马大元帅,仰仗回纥的兵力,克复了洛阳。这一切情形又像是五年前的历史的重演。回纥入洛阳后,又是烧杀抢掠,比七五七年攻克洛阳时更为残酷,死者以万数计算,火十天不灭。唐军也在洛阳、郑州、汴州,汝州一带任意抢掠了三月,几乎没有一家幸免,人民都穿着纸做的衣裳。七六三年正月,史朝义缢死,他的将领田承嗣、李怀仙等纷纷投降,轰动一时的安史之乱才算勉强告了结束。杜甫远在梓州,听说收复河南河北,一时惊喜欲狂,觉得从此可以不在异乡流浪,有希望回到洛阳的故乡,脱口唱出一首惊心动魄的名诗,好像把他六七年来胸中的郁结都发泄无余:

    剑外忽传收蓟北(河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这首诗后来不知打动过多少乱世中流亡者的心,它不断地被后人歌诵。但杜甫的狂欢只是昙花一现,国内混乱的局面并没有随着河南河北的收复稍为澄清。回纥比肃宗时代变得更为骄横。进攻洛阳时,李适从陕州渡河访问屯驻在黄河北岸的回纥可汗,可汗责备他为什么不在门前拜舞,经过辩白解释,可汗才饶恕了李适,却令人把李适重要的随员每人鞭打一百,其中的兵马使魏琚与判官韦少华竟至鞭打后一夜便死去。中原收复,回纥的气焰更高了,他们除去到处抢掠外,把唐朝的法令看得一文不值,在长安任意横行,有时闯入皇城的含光门,也没有人敢来阻止。杜甫自从写《北征》以来,在诗里一再陈述乞援回纥可能发生极恶劣的后果,如今都一一实现。至于他在秦州时所忧虑的吐蕃,时而侵入,时而言和,势力一天比一天膨胀,等到七六三年七月,已经占有鄯洮岷秦成渭等州,使河西陇右,全部沦陷。边将告急,宦官程元振又蒙混代宗,不让他知道,吐蕃联络了杂居陇右的边疆民族吐谷浑、党项羌,越过陇山,九月攻陷泾州,十月攻陷邠州,长安没有兵力抵抗,代宗在仓皇中跑到陕州,使吐蕃血不染刃便占领了长安。吐蕃入长安,府库市里又遭受了一次大规模的剽掠与焚毁,唐军的散兵游勇,也到处骚扰,人民都逃入山谷。杜甫远道听闻,得不到准确的消息,既苦于“西京安稳未,不见一人来”,又感到“乱离知又甚,消息苦难真”。长安在八年内两度陷落,遭受焚毁,他最为痛心,他说,“隋氏留宫室,焚烧何太频!”七六四年春,他在阆州(四川阆中)才听到收复长安,写成排律《伤春五首》,这与七六三年的《有感五首》、《述古三首》同样是杜甫在这时代的政治诗,这些诗好像处处都为君王着想,事实上是为国家的前途担忧,在那时,要挽救国家的危急,杜甫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君王身上。他看一切的祸源都由于藩镇的跋扈与理财者的搜刮,他说,政府只要下决心铲除小人,实行节俭,便能转变危机,一新宇宙。但他除此以外,已经能够更进一步,道破一个真理:

    盗贼本王臣!

    ————《有感五首》之三

    这就是说,你们天天所骂的“盗贼”并不是什么怪物,本来都是逼得无路可走的人民。所以他送路使君赴陵州(四川仁寿)时说:

    战伐乾坤破,疮痍府库贫;

    众僚宜洁白,万役但平均。

    ————《送陵州路使君之任》

    这是杜甫在当时条件下所能有的进步的政治思想。同时他在另一方面也直接揭发了政府的腐败:

    天子亦应厌奔走,群公固合思升平。

    但恐诛求不改辙,闻道嬖孽能全生。

    江边老翁错料事,眼暗不见风尘清。

    ————《释闷》

    这时高适代替严武领西川节度。吐蕃陷陇右,逼近长安时,高适曾经率兵攻吐蕃南境,本想从旁牵制,不料松州(四川松潘)被围,到了十二月松维(四川理县西)保(四川理县新保关西北)三州和西山城戍都被吐蕃攻陷。杜甫在阆州听说松州被围,写出《警急》、《王命》、《征夫》及《西山三首》,对于西蜀边疆的危急,不胜焦愁,而悲凉激壮,成为五律中的名作。松州陷后,成都震动,杜甫为阆州王使君拟《论巴蜀安危表》,希望减省军用,诸色杂赋名目,最好“省之又省”,因为巴蜀人民困于军需充备百役,已经到了无法应付的地步,地方上呈现出一片凋零的景象,正如《征夫》里所说的————

    十室几人在?千山空自多。

    路衢唯见哭,城市不闻歌。

    安史之乱的期间内,江淮一带还能保持小康,但是当杜甫在成都时,七六〇年十一月,宋州刺史刘展叛变,南下江淮,攻陷许多城市,政府命平卢兵马使田神功讨平。田神功每打下一个城市,都大肆抢掠,尤其是富庶的扬州,经过这次事变,精华殆尽,就是经商的胡人便死了数千。等到杜甫流亡梓州,七六二年八月,他的好友郑虔所在的台州,又有袁晁起义,担受不起赋税的人民都接受他的领导,陷浙东州郡,次年四片,才被李光弼击败。这样的事情,也引起杜甫的注意,但是杜甫分不清农民起义和军阀叛变本质上的不同,他在《喜雨》一诗里笼统地说:

    安得鞭雷公,滂沱洗吴越!

    我们在这里把这紊乱的时代作一个简短的叙述,只为的是同时要看出,国内政治上军事上的变动,不管近在眼前,或远在千里,都在杜甫这里得到回声,反映在他的诗里,有时详于其他的史籍。并且他由此抒发出他的“盗贼本王臣”与“万役但平均”的政治思想。反过来我们看一看杜甫在流亡中所依附的那些官吏,他们的生活和杜甫的心情恰恰成为一个对照:

    天下兵马未尽销,岂免沟壑常漂漂;

    剑南岁月不可度,边头公卿仍独骄。

    ————《严氏溪放歌》

    绵州的刺史杜济打鱼纵乐,梓州的刺史章彝率领猛士三干,从容校猎,他们完全忘却是处在怎样一个危急的时代;至于携带美人女乐,泛舟江上,轻歌妙舞,有时引得水里的大鱼都探出头来,听曲低昂,如有所求,更是那些县令刺史们的日常生活。杜甫望着章彝冬狩时声势浩大的阵容,想到国家的灾难,他想,为什么不用这队伍抵抗吐蕃呢?

    喜君士卒甚整肃,为我回辔擒西戎!

    草中狐兔尽何益?天子不在咸阳宫。

    ————《冬狩行》

    杜甫在七六二年秋从绵州入梓州,晚秋时一度到成都,把妻子接到梓州,七六三年秋和七六四年春到过两次阆州,七六二年十一月曾南游射洪通泉,七六三年春再赴绵州,西去汉州(四川广汉);杜甫虽然说,“三年奔走空皮骨”,实际上他往来梓阆之间,从离开草堂到再回草堂,不过只有一年又九个月。杜甫在这时期内,衣食无着,生计完全依靠那些“边头公卿”。这些使君、县令只知道杜甫能诗能文,懂得一些药理,用到他时,便“肥肉大酒”相邀,酒肉之外,并没有真挚的情谊。梓州为东川节度使治所,自从成都事变后,地位更为重要,无论进京或入蜀,都成为官吏们往来的要道。那些地方官常常设筵迎送,杜甫也陪居末座,写了许多陪宴和送别的诗,这些诗多半是应酬的作品,粗浅无味,与前边提到的那些政治诗又成为一个对照。这正是他的最伤心处,他又和在长安时一样,自称“贱子”,诗题中“陪”字也一再出现了。

    他得助最多而最须小心侍奉的是章彝。严武本为两川节度使,被召还朝后,高适代西川节度,东川节度虚悬,七六三年夏,才派判官章彝来梓州任刺史兼东川留后。章彝能训练士兵,指挥部属,也许因为严武的关系,时时照顾杜甫。杜甫不得不陪他宴会,陪他迎送客人,陪他游山寺,陪他打猎,七六三年十一月杜甫计划到江南去,章彝设筵给他饯行,他写成《留别章使君留后兼幕府诸公》一诗,述说他沉痛的生活:

    我来入蜀门,岁月亦已久。

    岂惟长儿童,自觉成老丑。

    常恐性坦率,失身为杯酒。

    近辞痛饮徒,折节万夫后。

    昔如纵壑鱼,今如丧家狗。

    杜甫这样小心谨慎应付章彝和他的幕僚,赢得在梓州时免于冻馁,离梓州时获得旅费,其中含有无限的辛酸。但杜甫的江南之游并没有实现,而章彝在七六四年因为一点小的事故被再返成...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