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罗尔纲集最新章节!

    一 引言

    太平天国革命,颁行了新历法天历。天历的颁行,在自古行使阴阳历 [1] 的中国,革了孔丘“行夏之时” [2] 法古守旧的命,表达了农民阶级敢于“上掩乎孔、孟” [3] 、敢于“自圣公然蔑古圣” [4] 、敢于创造“新天、新地、新人、新世界” [5] 的豪情壮志。天历是一个以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和发明的节气为造历原理的四季历法,在天文上和气象上都有它的价值,并且整齐划一,使用方便,在当时世界历法上具有进步的意义,对今后世界改历也还有参考的价值。因此,对天历试作初步的评价,是有意义的。

    二 天历的内容和形成

    天历以366日为一年,不用闰法。单月(正、三、五、七、九、十一)大,31日;双月(二、四、六、八、十、十二)小,30日。每月一节、一气。节为月首,从初一日开始,大月16日(立春、菁明、芒种、立秋、寒露、大雪六节),小月15日(惊蛰、立夏、小暑、白露、立冬、小寒六节);气为月中,大月从十七日开始(雨水、谷雨、夏至、处暑、霜降、冬至六气),小月从十六日开始(春分、小满、大暑、秋分、小雪、大寒六气),俱15日。太平天国己未九年(公元1859年)改40年为一斡年,逢斡之年每月28日,节气俱14日平匀。现将太平天国癸好三年正月份日历列于后,以见天历的内容和形式:

    正月建 甲寅牛宿

    初一壬申牛    立春

    初二癸荣女

    初三甲辰虚    礼拜

    初四乙已危

    初五丙午室

    初六丁未璧

    初七戊申奎

    初八己酉娄

    初九庚戌胃

    初十辛开昴    礼拜

    十一壬子毕

    十二癸好觜

    十三甲寅参

    十四乙荣井

    十五丙辰魁

    十六丁巳柳

    十七戊午星    雨水 礼拜

    十八己未张

    十九庚申翼

    二十辛酉轸

    二十一壬戌角

    二十二癸开亢

    二十三甲子氏

    二十四乙好房   礼拜

    二十五丙寅心

    二十六丁荣尾

    二十七戊辰箕

    二十八己巳斗

    二十九庚午牛

    三十辛未女

    三十一壬申虚   礼拜

    以次各月都照此递推排列下去,它的内容和形式都很简明:数字和干支是记日序。二十八宿是记礼拜。立春是每年第一个“节”,是一年的岁首,所以在正月初一下记明“立春”二字。雨水是每年第一个“气”,立春与雨水距离十六天,所以在正月十七下也记明“雨水”两字。凡二十八宿排到房、虚、星、昴那一天就是礼拜日。正月初三排到虚、初十排到昴、十七排到星、二十四排到房,正是礼拜日,所以都在下面注明“礼拜”二字。壬寅、癸荣 [6] 等是干支。干支纪日,自殷代行使起,相续不断,而又一天不错,所以天历把它保留下来。到己未九年(公元1859年)后,又命史官作月令,把每年节气、草木萌芽都记录起来,附在第二年的同一月份日历之后,以供农民耕种的参考。

    天历的内容和形式,主要如上述。

    三 天历是以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和发明的节气作为造历的基本原理

    天历是一种以节气定岁时的太阳历,可以称它为四季历法。

    节气就是依着一年里气候的变化,平均地排成24个节次,所以叫做节气。

    地球以23度半的倾斜依黄道环绕太阳周年运行,因而在一年中有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不同,从而产生春、夏、秋、冬的四季变化。一年中白天最长、正午太阳最高的一天叫做“夏至”;白天最短、正午太阳最低的一天叫做“冬至”;夹在中间、昼夜平分的两天叫做“春分”和“秋分”。

    黄道的一周是360度,所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在黄道上的位置,各占90度:春分在黄经上是零度,夏至在黄经上是90度,秋分在黄经上是180度,冬至在黄经上是270度。在这四个节气各90度中,各匀分为6个节气,每个节气的间隔为黄经15度,每年便共有24个节气。

    24节气是表示地球在轨道上运动时到达的位置,就是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太阳在春分点的时候,就是太阳在黄经度等于零的时候叫做春分。从春分起,黄经每隔15度便是一个节气,顺序叫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

    24节气又分为“节气”和“中气”两种;我国古人把从小寒起每隔黄经30度为一节气;从冬至起每隔黄经30度为一中气。一年有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每月各有一个节气和一个中气。节气排在月初,中气排在月中。

    节气主要是表示气候的变化。气候最主要的因素是“气温”和“雨量”;雨、露、霜、雪一般又称“降水”,都包括在广义的“雨量”里面。试把24节气加以分析,就可知它和气候的关系。

    (一)关于四季的变化的 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共8个节气。春分和秋分,是表示昼夜平分的两个节气。夏至和冬至,是表示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到临的两个节气。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表示春、夏、秋、冬四季里每季开始的节气。

    (二)关于气温的 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共5个节气。

    (三)关于雨量(降水)的 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共7个节气。

    (四)其他关于农事方面的 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共4个节气。

    气温和雨量,是气候的主要因素,四季的变化,也是属于气候的。所以节气主要是依据气候的变化把太阳一年在黄道上匀分为24个相等的位置,使农业上跟了每个节气的降临,便来做一定的农业工作,它是为农业服务的。

    24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天文学和气象学上的伟大创造和发明。其中的夏至和冬至,称为“二至”,春分和秋分,称为“二分”。在西欧,也有这四个节气,但是他们除这四个节气外,就没有别的节气了。只有我们的祖国是世界上文明古国之一,有将近五千年的历史,是一个在历史上农业最发达的国家,我们的祖先,最能掌握与农事最有关系的气候。他们精究历象,根据气候的变化,把一年匀分成24个节气,除二至二分外,比西欧各国更细致地更精密地多了20个节气。

    远在距今四千多年,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知道利用黄昏时星宿出现来定一年四季的方法。根据鸟、火、虚、昴来定四季。把这四个星宿作为仲春、仲夏、仲秋、仲冬黄昏时的中星 [7] 。到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已经有了二至二分四个节气 [8] 。那时候,采用土圭测日影方法,很有把握测定阳历年的长短,而定冬至和夏至的日期。二分二至四个节气,是在每季之中。既有了二分二至四个节气,由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上的实践,要求更加精密地划分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以利于农事,所以,到西汉初年,其余20个节气也都确立起来 [9] 。于是可以表示一年四季气候变化为提供农耕日程的24节气,便全部完备了。

    24节气对我国农业生产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二千多年来,我国农民耕田、播种、收割,都是按照节气办事的,他们依据节气来断定时令,农事的进行就有了根据,用不着再仰观天象了。

    由于节气是符合地球环绕太阳的黄道的,黄道匀分为24份,排成24个节气,也就是符合周天360度,匀分为24份,在黄经上每隔15度,列成一个节气。地球绕太阳一周是阳历一年,依了一年的轨道,平均排列起来的24个节气,所以节气是完全符合于太阳历的。

    在我国历术上,有“朔”与“气”之分。朔系太阴关系,每月朔望,都从太阴而定。气为太阳关系,每年节气,都从太阳而定。节气是太阳历的骨干。节气之所以能定岁时,以节气定岁时的历法之所以为太阳历,它的全部历理就在于此。太平天国的天历,便是根据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天文学上和气象学上这一个伟大创造和发明,用节气定岁时,以十二节为12个月的开头,以十二气为12个月的月中,分一年为春、夏、秋、冬四季,而以立春为岁首的四季历法。

    四 天历改革了中国古来行使的阴阳历

    我国自古以来,行使阴阳历。阴阳历以月亮绕行地球一周作为一月,它的历年长度不和回归年相符,所以阴历的日期和气候变化没有固定关系。于是阴阳历既设置闰月,使历年的平均长度等于回归年,并在安排年、月以外,再设置24节气,来弥补日期和气候变化不符的缺陷。

    阴阳历平年是353日,或354日,或355日,比回归年相差11日左右,因此,阴阳历每年同一节气,要比前一年移后11日左右。而阴阳历闰年却是383日,或384日,比回归年长18日左右。遇到闰年之后,那年节气又要比前一年提早了19日左右。这样,同一节气在阴阳历不同年份前后相差可达1个月。所以,24节气固然弥补了阴阳历日期和气候变化不符的缺陷,也正由于24节气的设置突出地显示阴阳历“岁年错乱、四时失位”的大缺点。

    阴阳历既有这一大缺点,“算数繁猥”,使用又不方便。而24节气却显示了一年四季,寒来暑往的气候变化,又整齐划一,易于记忆,农民们世世代代都按照节气从事农业生产。“那末,何不如把阴阳历废掉呢?”“为什么不干脆用节气来定岁时呢?”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经过世代实践之后,他们提出了问题和要求。

    这一个问题和要求,在太平天国颁行天历之前766年,由北宋一位卓越的科学家沈括作了初步的回答。他指出阴历“气朔交争,岁年错乱,四时失位,算数繁猥”的大缺点。认识到“凡积月以为时,四时以成岁,阴阳生杀变化之节,皆主于气”的历理。故建议:“今为术,莫若用十二气为一年,更不用十二月。直以立春之日为孟春之一日,惊蛰为仲春之一日。大尽三十一日,小尽三十日,岁岁齐尽,永无闰余。十二月常一大一小相间,纵有两小相并,一岁不过一次。”他以宋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孟春、仲春为例:“孟春小,一日壬寅,三日望,十九日朔。仲春大,一日壬申,三日望,十八日朔。”沈括把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每季分孟、仲、季三个部分,共12个部分。每一部分含两个节气,一个节气居首,一个节气居中。如上例立春为孟春第一日,雨水居孟春之中;惊蛰为仲春第一日,春分居仲春之中。他造历用“气”,不用“朔”,所以说“更不用十二月”,但他仍借用月的名,一年12个月,大月31日,小月30日,大小相间,不置闰月。他以为用这种历法,“则四时之气常正,岁政不相陵夺”,“简易端平,上符天运”,跟四季时令完全一致,又便于使用 [10] 。

    沈括这一个用节气定岁时的改历建议,正是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要求,不论从天文、气象、风俗、习惯哪一方面来看,都比阴阳历合理而方便得多。但是,在封建时代一切都必须尊圣法古,如有轻议古法,就是离经叛道,要受迫害。所以沈括的建议,不但如他所说在当时要受到“怪怒攻骂”,就是直到清代中晚期,腐儒们还在反对。阮元攻击他“徒骋臆知,而不合经义” [11] ,张文虎攻击他“于古圣王敬授民时之意,大相背谬” [12] 。当然是不会有实行的可能的。

    太平天国的天历和沈括提出的新历建议都同是以节气定岁时的四季历法。沈括的新历建议于1086年。太平天国的天历是冯云山于1847年在紫荆山区宣传革命被捕下桂平县监狱时制造的 [13] 。冯云山是不是看过沈括的书受了他的影响呢?我们的回答是没有的。因为沈括的新历建议载在他的《梦溪笔谈》里面,第一,在冯云山的时代,《梦溪笔谈》这部书,就是在通都大邑都难于访寻,在农村更不用说,而当时冯云山正是一个农村书塾的教师,他是难于看得到的;第二,《梦溪笔谈》在当时是一部一般的笔记,而那时候读书人读的和看的是经史;第三,沈括的新历建议,只是作为一条简短的笔谈在《梦溪笔谈》中提出,并不是一部历法专书,所以,冯云山是不可能看过《梦溪笔谈》受过...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