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最新章节!

性状,那么,被它受精的雌蜂所产下的卵将只育出雌蜂;但这些新育成的雌蜂在第二年还会生育出雄蜂,能说这等雄蜂不会承继其祖父雄蜂的性状吗?让我们从普通动物中尽可能举出一个近似的例子:如果有一只雌白色四足兽或鸟同一只雄黑色品种杂交,杂种后代的雌雄二者又互交,能说这个杂种第二代不会把它们祖父的黑色倾向承继下来吗?不育的工蜂获得新性状是一个难得多的问题,但在我的《物种起源》一书中,我尽力阐明了这些不育的生物是如何被自然选择力量所左右的。

    ⑵韦斯特伍德引用,见他写的《昆虫的近代分类》,第2卷,214页。

    *即Entimus imperialis。————译者注

    ⑴贝茨先生在《昆虫学会会报》(1869年)第50页曾描述过锯天牛(Pyrodes pulcherrimus)雌雄二者的明显差异。我将举出少数我听到的例子来说明甲虫雌雄二者在颜色上的差异。柯尔比和斯彭斯(《昆虫学导论》,第3卷,301页)提到一种花萤(Cantharis)、油芫青(Meloe)、Rhagium和砖色天牛(Leptura testacea),后者雄虫呈砖瓦色,胸部黑色,而雌虫全身暗红色。后面这两种甲虫都属于天牛科。垂门和小沃特豪斯(Waterhouse.jun),二位先生向我说过两种鳃角组甲虫的情况,一种是缘甲类(Peritrichia),一种是斑金龟(Trichius),后者雄虫颜色比雌虫晦暗。长形郭公虫(Tillus elongatus)雄虫呈黑色,雌虫据说呈暗蓝色,胸部为红色。沃尔什先生说有一种负泥虫(Orsodacna atra),其雄虫也呈黑色,而雌虫(所谓O.ruficollis)的胸部则呈赤褐色。

    ⑴《费城昆虫学会会报》,1864年,228页。

    ⑴柯尔比和斯彭斯,《昆虫学导论》,第3卷,300页。

    ⑴柯尔比和斯彭斯,《昆虫学导论》,第3卷,329页。

    ⑵《昆虫的近代分类》,第1卷,172页;扁鳖,172页。在大不列颠博物馆我见过一只扁鳖的雄虫标本处于中间类型,因此这二态现象不是严格的。

    ⑶《马来群岛》,第2卷,1869年,276页。赖利(Riley),《关于密苏里州昆虫的报告》(Report on Insects of Missouri),1874年,115页。

    ⑷见《昆虫学杂志》(Entomological Magazine),第1卷,1833年,82页。关于这个物种的冲突问题,参阅柯尔比和斯彭斯的《昆虫学导论》,第3卷,314页,韦斯特伍德的《昆虫的近代分类》,第1卷,187页。

    ⑴引自费舍尔(Fischer),见《博物分类学辞典》(Dict.Class.d'Hist.Nat.),第10卷,324页。

    ⑵《法国昆虫学会年报》(Ann.Soc.Entomolog.France),1866年,默里(A.Murray)在其《旅行记》(1868年,135页)一书中曾加以引用。

    ⑶韦斯特伍德,《昆虫的近代分类》,第1卷,184页。

    ⑴沃拉斯顿(Wollaston),《关于某些鸣叫悦耳的象虫科》(Oncertain Musical Curculionide)。见《博物学杂志年刊》,第6卷,1860年,14页。

    *此类甲虫见鼠等小动物的尸体,则掘尸旁之土为穴,使之陷入土中而食之,故名。————译者注

    ⑵兰多依斯,《动物科学杂志》,第17卷,1867年,127页。

    ⑶克罗契(Crotch)先生曾送给我属于这三个科以及其他科的各种甲虫的许多制成标本和有价值的资料,对此我非常感激。他认为锯角甲虫的摩擦发音能力以前没有发现过。我也非常感激詹森(E.W.Janson)先生提供的资料和标本。我要补充一点,鼠形皮蠢(Dermestes murinus)会摩擦发音,是我的儿子F.达尔文先生发现的,但没有找到发音器官。查普曼(Chapman)博士最近描述过棘胫小蠹虫(Scolytus)是一种能摩擦鸣叫的昆虫,见《昆虫学家月刊》(Entomologist's Monthly Magazine),第6卷,130页。

    ⑷引自席厄德(Schidte),其译文见《博物学年刊杂志》,第20卷,1867年,37页。

    ⑴韦斯特林描述过[克罗耶尔,《博物学文集》(Naturhist.Tidskrift),第2卷,1848——1849年,334页]这两科以及其他科的摩擦发音器官。在步行虫科中,我检查了克罗契先生送给我的黏滑斑蝥(Elaphrus uliginosus)和Blethisa multipunctata。根据我所能作出的判断来说,Blethisa腹节绉边上的横向隆起线并没有刮拨鞘翅音锉的作用。

    ⑵我感谢伊利诺斯州的沃尔什先生,蒙他赠我拉康德的《昆虫学导论》,101,143页的摘要。

    ⑴布律勒里(M.P.de la Brulerie),默里的《旅行记》(第1卷,1868年,135页)曾加引用。

    ⑵据道布尔戴先生说,“昆虫所发出的声音是靠着用后腿尽可能地把自己抬高,然后用胸部向坐在其下的东西连续五六次急速拍打”。关于这问题的参考资料,参阅兰多依斯的文章,见《动物科学杂志》,第17卷,131页。奥利维尔(Olivier)说(柯尔比和斯彭斯在其《昆虫学导论》,第2卷,395页,曾加引用)Pimelia striata的雌虫用其腹部向任何坚硬的东西拍打都可发出相当高的声音,于是雄虫“按照这种召唤,很快前来伴随着它,然后交配了”。

    ⑴大彩虹蝶(Apatura Iris),见《昆虫学家周刊》,1859年,139页。关于婆罗洲蝶类,见科林伍德的《一个博物学家的漫谈》,1868年,183页。

    ⑵参阅我的《研究日志》,1845年,33页。道布尔戴先生已发觉[见《昆虫学会会报》,1845年3月3日,123页]在前翅基部有一特别的膜质囊,大概同发音有关。关于黾蛾,见《动物学纪录》,1869年,401页。关于布坎南·怀特先生的观察材料,见《苏格兰博物学家》,1872年7月,214页。

    ⑶参阅《苏格兰博物学家》,1872年7月,213页。

    ⑴参阅《动物学记录》,1869年,347页。

    ⑵再参阅贝茨先生的论文,见《费城昆虫学会会报》,1865年,206页。关于同样的问题,华莱士先生还对冠冕蠃(Diadema)进行过讨论,见《伦敦昆虫学会会报》,1869年,278页。

    ⑴参阅《亚马孙河流域的博物学家》,第1卷,1863年,19页。

    ⑴参阅《威斯敏特评论》,1867年7月,第10页上的一篇有趣文章。华莱士先生在《哈德威克的科学随笔》(Hardwicke's Science Gossip)一书上提供了一幅木叶蝶的木刻图,1867年9月,196页。

    ⑵弗雷泽先生,《自然界》,1871年4月,489页。

    ⑶《隔离对种类形成的影响》(Einfluss der Isolirung auf die Artbildung),1872年,58页。

    ⑴参阅伍德先生写的、有趣的观察报告,见《学生》(The Student),1868年9月,第81页。

    ⑵华莱士先生,《哈德威克的科学随笔》,1867年9月,193页。

    ⑶关于这个问题再参阅韦尔先生的论文,见《昆虫学会会报》,1869年,23页。

    ⑷《威斯敏特评论》,1867年7月,16页。

    ⑸例如虎蛄蟖(Lithosia),但韦斯特伍德教授(见《昆虫的现代分类》,第2卷,390页)对这例子似乎感到惊奇。关于昼出和夜出的鳞翅目昆虫的相对色彩,见《昆虫的现代分类》,第2卷,333,392页;再参阅哈里斯著作《关于新英格兰昆虫类的论文》(Treatise on the Insects of New England),1842年,315页。

    ⑴关于几个凤蝶种的翅膀上下表面的这等差别,见华莱士先生的《关于马来亚地区凤蝶科的研究报告》(Memoir on the Papilionidae of the Malayan Region)一文中的图版,载于《林纳学会会报》,第25卷,第一部分,1865年。

    ⑵参阅沃莫尔德(Wormald)先生讨论这种蛾的文章,见《昆虫学会会报》,1868年3月2日。

    ⑶再参阅有关南美洲的一个属Erateina(尺蠖蛾Geometrae类的一种)的记载,见《昆虫学会会报》,新辑,第5卷,15,16页。

    ⑷参阅《伦敦昆虫学会会报》,1868年7月6日,27页。

    ⑸哈里斯,《关于新英格兰昆虫类的论文》,弗林特校,1862年,395页。

    ⑴例如,我在我儿子的标本箱内见到栎树枯叶蛾(Lasiocampa quercus)、吸饮枯叶蛾(Odonestis potatoria)、Hypogymna dispar、苹红尾毒蛾(Dasychira pudibunda)以及平纹细布蛾(Cycnia mendica)的雄蛾都比雌蛾的颜色更暗淡。后一物种雌雄之间在颜色上差异显著;华莱士先生告诉我说,他相信我们在这里见到一个事例表明保护性的模拟只限于一种性别,这在后面还要更充分地加以说明。平纹细布蛾的白色雌蛾同很普通的具斑灯蛾(Spilosoma menthrasti)相似,而后者雌雄都呈白色;斯坦登先生观察到后面这种蛾子为整窝小火鸡极端厌恶地所拒食,而它们却爱吃其他蛾类;因此若英国鸟类普通把平纹细布蛾误认作樱蛾,它们就可避免被吃掉,这样,其伪装的白色就是高度有利的。

    ⑵值得注意的是,在设得兰群岛这种蛾的雄者不但同雌者没有很大差别,反而在色彩上同雌者密切相似(参阅麦克拉克伦先生的文章,《昆虫学会会报》,第2卷,1866年,459页)。弗雷泽先生提出(《自然》,1871年4月,489页)当蝙蝠蛾出现在这北方群岛的季节,月色微明,为了使雌蛾易于见到,雄蛾的白色就不是必要的了。

    ⑶《一个博物学家在中国诸海漫笔》(Rambles of a Naturalist in the Chinese Seas),1868年,182页。

    ⑴《自然》,1871年4月27日,508页。米尔多拉(Meldola)先生引用了唐塞尔(Donzel)关于蝴蝶交配飞行的资料,见《法国昆虫学会》,1837年,77页。再参阅弗雷泽先生关于若干英国蝴蝶的性别差异的文章,见《自然》,1871年4月20日,489页。

    ⑵见华莱士关于马来西亚地区凤蝶科的著作,见《林奈学会会报》,第25卷,1865年,8,36页。华莱士先生提出过一个稀有变种的显著事例,这个稀有变种严格介于其他两个特征显著的雌蝶变种之间。再参阅贝茨先生的文章,见《昆虫学会会报》,1866年11月19日,40页。

    ⑶热心的贝茨先生曾在昆虫学会上提出这个问题,关于这种效果,我收到过几位昆虫学家的答复。

    ⑷贝茨,《亚马孙河流域的博物学家》,第2卷,1863年,228页。再参阅华莱士的文章,见《林奈学会会报》,第25卷,1865年,10页。

    ⑴关于这整个问题,参阅《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1868年,第2卷,23章。

    ⑴《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第2卷,12章,17页。

    ⑵《林奈学会会报》,第23卷,1862年,495页。

    ⑶《昆虫学会会报》,1866年,12月3日,45页。

    ⑷华莱士,《林奈学会会报》,第25卷,1865年,1页;以及《昆虫学会会报》,第4卷(第3辑),1867年,301页。特里门,《林奈学会会报》,第26卷,1869年,497页。赖利,《关于密苏里州害虫类第三次年报》(Third Annual Report on the Noxious Insects of Missouri),1871年,163——168页。后面这篇文章是有价值的,因赖利先生在这里讨论了所有反对贝茨先生理论的意见。

    ⑴见《博物学家在尼加拉瓜》(The Naturalist in Nicaragua),1874年,385页。

    ⑴《昆虫学会会报》,1866年12月3日,45页;1867年3月4日。

    ⑵参阅詹纳·韦尔先生关于昆虫类和食虫鸟类的论文,见《昆虫学会会报》,1869年,21页;以及巴特勒先生的论文,同前会报,27页。赖利先生也举出过类似的事实,见《关于密苏里州害虫类第三次年报》,1871年,148页。然而,华莱士博士和道威尔(M.H.d'Orville)提出过一些相反的事例,见《动物学纪录》,1869年,349页。

    ⑴雅列尔(Yarrell),《英国鱼类志》(Hist.of British Fishes),第2卷,1836年,417,425,436页。京特博士告诉我,刺背鱼的刺只限于雌者才有。

    ⑵《美国博物学家》(The American Naturalist),1871年4月,119页。

    ⑴参阅韦林顿(Warington)先生的有趣文章,见《博物学年刊杂志》,1852年10月和1855年11月。

    ⑵诺埃尔·汉弗莱斯(Noel Humphreys),《水上公园》,1857年。

    ⑶劳登编辑的《博物学杂志》,第3卷,1830年,331页。

    ⑷《田野新闻》(The Field),1867年6月29日。关于肖先生的叙述,参阅《爱丁堡评论》(Edinburgh Review),1843年。另一位有经验的观察家说道[斯克罗普(Scrope)的《在捕鲑鱼的日子里》(Days of Salmon Fishing);60页]雄鲑鱼就像公鹿那样,如它能够做到的话,就会把其他雄鱼全赶走。

    ⑸雅列尔,《英国鱼类史》,第2卷,1836年,10页。

    ⑹《博物学家在温哥华岛上》(The Naturalist in Vancourer's Island),第1卷,1866年,54页。

    ⑺《斯堪的纳维亚探险记》(Scandinavian Adventures),第1卷,1854年,100,104页。

    ⑴雅列尔,《英国鱼类志》,第2卷,1836年,416页,关于鳐鱼类的说明,附精美插图,再参阅422,432页。

    ⑵为《农夫》(The Farmer)一书所引用,1868年,369页。

    ⑴我的这一描述系根据雅列尔的《英国鱼类志》,第1卷,1836年,261,266页。

    ⑵《自然》,1873年7月,264页。

    ⑶《大英博物馆棘鱼(Acanth)鱼类目录》,1861年,138——151页。

    ⑷《瑞典的猎鸟》,1867年,466页等。

    ⑴有关这个和以下的物种,我感谢京特博士所提供的材料;另参阅他写的论文,《中美洲的鱼类》,见《动物学会会报》,第6卷,1868年,485页。

    ⑵这是京特博士的论述,见《大英博物馆鱼类目录》,第3卷,1861年,141页。

    ⑶参阅京特博士关于这个属的文章,《动物学会会报》,1868年,232页。

    ⑷巴克兰,见《陆和水》(Land and Water)杂志,1868年7月,377页,附插图。有关雄者的特殊构造还可补充许多其他情况,它们的用处均属不明。

    ⑸京特博士,《鱼类目录》,第3卷,221,240页。

    ⑴另参阅阿加西斯教授及其夫人合著的《巴西纪游》(A Journey in Brazil),1868年,220页。

    ⑵雅列尔,《英国鱼类志》,第2卷,1836年,10,12,35页。

    ⑶汤普孙(W.Thompson),《博物学年刊杂志》,第6卷,1841年,440页。

    ⑷《美国农学家》(The American Agriculturist),1868年,100页。

    ⑸《博物学年刊杂志》,1852年10月。

    ⑴见《自然》,1873年5月,25页。

    ⑵《驯化协会会报》(Bull.de la Soc.d'Acclimat),巴黎,1869年7月和1870年1月。

    ⑶圣懋尚(Saint Vincent),《博物分类学辞典》(Dict.Class,dHist.Nat.),第9卷,1826年,151页。

    ⑴由于我在《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一书中有关于这一问题的一些论述,因而迈耶斯(W.F.Mayers)先生[见《关于中国的笔记和质疑》(Chinese Notes and Queries),1868年8月,123页]查阅了中国古代百科全书,他发现金鱼最早是在宋朝于圈养中培育出来的,该朝始于公元960年。到公元1129年这等金鱼已遍及各地。该书另一处宣称,公元1548年以来,“在杭州产生了一个变种,以其浓烈的红色而称之为火鱼。它受到了普遍的赞赏,乃至没有一家不养它,而且以其颜色互相竞赛,并把它作为一种赢利的来源”。

    ⑵《威斯敏特评论》,1867年7月,7页。

    ⑶麦克莱兰先生的《印度的鲤科》(Indian Cyprinidae)一文,见《亚细亚的研究》(Asiatic Researches),第19卷,第二部分,1839年,230页。

    ⑷普歇,《研究》(L'Institut.),Nov.1,1871年,134页。

    ⑴《动物学会会报》,1865年,327页,图14和15。

    ⑵雅列尔,《英国鱼类志》,第2卷,11页。

    ⑶根据格贝(M.Gerbe)的观察;参阅京特的《动物学文献著录》(Record of Zoolog.Literature),1865年,194页。

    ⑷居维叶,《动物界》(Règne Animal),第2卷,1829年,242页。

    ⑸参阅沃林顿先生对光尾刺鱼习性的最有趣的描述,《博物学年刊杂志》,1855年11月。

    ⑹怀曼教授,见《波士顿博物学会会报》,1857年9月15日,特纳教授,见《解剖学和生理学杂志》,1866年11月1日,78页。同样地,京特博士也描述过其他事例。

    ⑴雅列尔,《英国鱼类志》,第2卷,1836年,329,338页。

    ⑵自从记述这个物种的《桑给巴尔的鱼类》(The Fishes of Zanzibar)一书出版后(普莱费尔上校著,1866年,137页),京特博士又重新检查了这些标本,并给我提供了上述材料。

    ⑴《法兰西科学院院报》(Comptes Rendus),1858年,第46卷,353页;1858年,第57卷,916页;1862年,第54卷,393页。荫鱼类(鹰石首鱼Sciaena aquila)所发出的声音,据一些作者说,与其说像鼓声,莫如说更像笛声或风琴声:祖特文博士在这本书的荷文译本(第2卷,36页)中进一步举出了有关鱼类发声的一些细节。

    *一(fathom)等于6英尺。————译者注

    ⑵金斯利(C.Kingsley)牧师,《自然》,1870年5月,40页。

    Triton即Triturus。————译者注

    ⑶贝尔,《英国爬行类志》(History of British Reptiles),第2版,1849年,156——159页。

    ⑷贝尔,《英国爬行类志》,第2版,1849年,146,151页。

    ⑴《“贝格尔”号舰航海中的动物学研究》,1843年,贝尔,同上书,49页。

    ⑵《博物学者在尼加拉瓜》(The Naturalist in Nicaragua),1874年,321页。

    ⑶有一种锡金蟾蜍(Bufo sikimmensis),只是其雄者的胸部有两块碟状老茧皮,脚趾上也有某些皱纹,这也许和上述的突起物一样有助于达到同一目的(安德森博士,《动物学会会报》,1871年,204页)。

    ⑴贝尔,《英国爬行类志》,1849年,93页。

    ⑵比肖波,《托德编的解剖学和生理学全书》,第4卷,1503。

    ⑶贝尔,同前书,112——114页。

    ⑷梅纳德(C.J.Maynard),《美国博物学者》(The American Naturalist),1869年12月,555页。

    ⑸参阅我的《“贝格尔”号舰航海调查日记》,1845年,384页。

    ⑹京特博士,《英属印度的爬行类》(Reptiles of British India),1864年,7页。

    ⑺《卡罗利纳游记》(Travels through Carolina),1791年,128页。

    ⑴欧文,《脊椎动物解剖学》,第1卷,1866年,615页。

    ⑵安德鲁·史密斯爵士,《南非动物学:爬行纲》,1849年,图10。

    ⑶京特博士,《英属印度的爬行类》,雷蒙特协会(RaySoc.),1864年,304,308页。

    ⑷斯托里兹卡(Stoliczka)博士,《孟加拉亚细亚协会杂志》,第39卷,1870年,205,211页。

    ⑸欧文,《脊椎动物解剖学》,第1卷,1866年,615页。

    ⑹见《锡兰漫笔》(Rambles in Ceylon),见《博物学年刊杂志》,第9卷,第2辑,1852年,333页。

    ⑴京特博士,《英属印度的爬行类》,1864年,340页。

    ⑵《威斯敏特评论》,1867年7月1日,32页。

    ⑶安德森博士,《动物学会会报》,1871年,196页。

    ⑷《美国博物学者》,1873年,85页。

    ⑴奥斯汀先生把这些动物养活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见《陆和水》,1867年7月,9页。

    ⑵斯托里兹卡,《孟加拉亚细亚协会杂志》,第35卷,1870年,166页。

    ⑶以上有关聋蜥属、赛塔蜥蜴和飞蜥属的全部叙述和引文,以及下述有关角蜥属(Ceratophora)和避役属的事实,都引自京特博士本人的述说或其辉煌的著作《英属印度的爬行类》,雷蒙特协会,1864年,122,130,135页。

    ⑴斯温赫先生,《动物学会会报》,1870年,240页。

    ⑵布肖尔茨(Bucholz)博士,《普鲁士科学院月刊》(Monatsbericht K.Preuss.Akad.),1874年1月,78页。

    ⑴贝尔,《英国爬行类志》,第2版,1849年,40页。

    ⑵关于瘦蜥蜴,见《“贝格尔”号舰航海中的动物学研究:爬行类》,贝尔先生著,8页。关于南非蜥蜴类,见《南非动物学:爬行类》,安德鲁·史密斯爵士著,25,39页。关于印度树蜥属,见《英属印度的爬行类》,京特博士著,143页。

    ⑶京特,《动物学会会报》,1870年,778页,附彩色插图。

    *位于南美阿根廷南部。————译者注。

    ⑴《彩鹳》(Ibis),第3卷(新辑),1867年,414页。

    ⑵古尔德,《澳大利亚鸟类手册》(Handbook to the Birds of Australia),第2卷,1865年,383页。

    ⑴古尔德先生引用,见《蜂鸟科导论》(Introduction to the Trochilidae),1861年,29页。

    ⑵古尔德,同上著作,52页。

    ⑶汤普孙,《爱尔兰博物志:鸟类》(Nat.Hist.of Ireland:Birds),第2卷,1850年,327页。

    ⑷杰尔登,《印度鸟类》(Birds of India),第2卷,1863年,96页。

    ⑸麦克吉利夫雷,《英国鸟类志》(Hist.Brit.Birds),第4卷,1852年,177——181页。

    ⑴肖姆勃克爵士,《皇家地理学会会报》(Journal of R.Geograph.Soc.),第13卷,1843年,31页。

    ⑵《鸟类志》(Ornithological Biography),第l卷,191页。关于鹈鹕类和鹬类,见第3卷,138,477页。

    ⑶古尔德,《澳大利亚鸟类手册》,第1卷,395页;第2卷,383页。

    ⑷引自休伊特(Hewitt)先生,见《特戈梅尔的家禽手册》(Poultry Book by Tegetmeier),1866年,137页。

    ⑴莱亚德,《博物学年刊杂志》,第14卷,1854年,63页。

    ⑵杰尔登,《印度鸟类》,第3卷,574页。

    ⑶布雷姆,《动物生活图解》,第4卷,1867年,351页。上述有些引自劳埃德,《瑞典的猎鸟》,1867年,79页。

    ⑷杰尔登,《印度鸟类》,关于血雉属(Ithaginis),见第3卷,523页;关于鹑鸡属(Galloperdix),见541页。

    ⑴关于埃及鹅,参阅麦克吉利夫雷的《英国鸟类志》,第4卷,639页。关于距翅鹅(Plectropterus),见《利文斯通游记》(Livingstone's Travels),254页。关于叫鸟见布雷姆的《动物生活图解》,第4卷,740页。关于这种鸟,再参阅阿扎拉的《南美游记》,第4卷,1809年,179,253页。

    ⑵关于英国的凤头麦鸡,参阅卡尔(R.Carr)先生著述,见《陆和水》,1868年8月8日,46页。关于跳凫,见杰尔登的《印度鸟类》,第3卷,647页,以及古尔德的《澳大利亚鸟类手册》,第2卷,220页。关于Holopterus,参阅艾伦先生著述,见《彩鹳》,第5卷,1863年,156页。

    ⑶奥杜邦,《鸟类志》,第2卷,492页;第1卷,4——13页。

    ⑷布莱思先生,《陆和水》,1867年,212页。

    ⑸见理查森(Richardson)关于伞松鸡(Tetrao umbellus)的著述,见《美国边境地区动物志:鸟类》(Fauna Bor.Amer:Birds),1831年,343页。关于雷鸟和雄黑松鸡,见劳埃德的《瑞典猎鸟》,1867年,22,79页。然而,布雷姆认为(《动物生活图解》等,第4卷,352页)德国的雌灰色松鸡一般不光临雄黑色松鸡的巴尔兹舞场,但这是普遍规律的一个例外;可能雌松鸡隐藏于周围灌木丛中,如同斯堪的纳维亚的雌灰色松鸡的情况以及北美洲其他物种的情况那样。

    ⑹《鸟类志》,第2卷,275页。

    ⑴布雷姆,《动物生活图解》,第4卷,1867年,990页;奥杜邦,《鸟类志》,第2卷,492页。

    ⑵《陆和水》,1868年,7月25日,14页。

    ⑶奥杜邦,《鸟类志》,关于狂热松鸡,见第2卷,492页;关于椋鸟属(Sturnus),见第2卷,219页。

    ⑷《鸟类志》,第5卷,601页。

    ⑸戴恩斯·巴林顿,《自然科学学报》,1773年,252页。

    ⑴《鸟类学辞典》(Ornithological Dictionary),1833年,475页。

    ⑵《笼鸟志》(Naturgeschichte der Stubenvgel),1840年,4页。哈里森·韦尔先生同样写信对我说:“我听说养在同一鸟舍里的最善于鸣唱的雄鸟,一般会首先获得一个配偶。”

    *英国以往的金币名,合现在21先令。————译者注

    ⑶《自然科学学报》,1773年,263页。怀特的《塞尔伯温博物志》(Natural History of Selborne),1825年,第1卷,246页。

    ⑷《笼鸟志》,1840年,252页。

    ⑸博尔德(Bold),《动物学者》(Zoologist),1843——1844年,659页。

    ⑴D.巴林顿,《自然科学学报》,1773年,262页;贝奇斯坦(Bechstein),《笼鸟》(Stubenvgel),1840年,4页。

    ⑵河鸟(water-ouzel)的情况也是如此,参阅赫伯恩(Hepburn)先生著述,见《动物学者》,1845——1846年,1068页。

    ⑶L.劳埃德《瑞典的猎鸟》,1867年,25页。

    ⑷巴林顿,同上著作,264页;贝奇斯坦,同上著作,5页。

    ⑸马尔(Malle)举出一个奇妙的事例,表明在他的花园内有些野生鸟鸫从一只笼鸟那里自然学会了一曲共和国的歌调。(《自然科学年刊》,第3辑,动物学部分,第10卷,118页)

    ⑹毕肖普,《托德的解剖学和生理学全书》,第4卷,1496页。

    ⑺如巴林顿在《自然科学学报》(1773年,262页)上所记述的。

    *corroboree系澳洲土著庆祝胜利舞蹈晚会。————译者注

    ⑻古尔德,《澳大利亚鸟类手册》,第1卷,1865年,308——310页;再参阅伍德先生在《学生》杂志(Student,1870年4月,125页)上的记述。

    ⑴参阅古尔德的《蜂鸟科导论》,1861年,22页,有关这一效果的记述。

    ⑵《加拿大的猎人和博物学者》(The Sportsman and Naturalist in Canada),罗斯·金(W.Ross King)少校著,1866年,144——146页。伍德先生在《学生》杂志(1870年4月,第116页)上对这种鸟在求偶季节的姿态和习性做过最好的记载。他说道,其耳簇毛或颈羽都竖起来了,因而在头冠上面相遇。参阅他的绘图,图39。

    ⑶理查森,《美国边境地区动物志:鸟类》,1831年,359页。奥杜邦,同前著作,第4卷,507页。

    ⑴关于这个问题最近发表的文章有:A.牛顿教授,见《彩鹳》(Ibis)1862年,107页;卡伦(Cullen)博士,同前著作,1865年,145页;弗劳尔先生,见《动物学会会报》,1865年,747页;以及默里博士,见《动物学会会报》,1868年,471页。后面这篇论文中有一幅绘图示明,一只雄澳洲鸨充分夸示其膨胀起来的喉囊,并非同一物种的所有雄者都有这种发达的喉囊,却是一个奇特的事实。

    ⑵贝茨,《亚马孙河流域的博物学家》,1863年,第2卷,284页;华莱士,《动物学会会报》,1850年,206页。最近发现一个新的伞鸟物种(C.penduliger),它的颈部附器还要大些,见《彩鹳》,第1卷,457页。

    ⑶毕肖普,见《托德的解剖学和生理学全书》,第4卷,1499页。

    ⑷牛顿教授,《动物学会会报》,1871年,651页。

    ⑴琵鹭(Platalea)的气管盘旋成8字形,虽然这种鸟(杰尔登,《印度鸟类》,第3卷,763页)是不会叫的;但布莱思先生告诉我说,气管的这样盘旋并非经常出现,所以它们正趋向发育不全。

    ⑵R.瓦格纳(Wagner)著,《比较解剖学原理》(Elements of Comp.Anat.),英译本,1845年,111页。上述有关鹅的情况,见雅列尔的《英国鸟类志》,第3卷,第2版,1845年,193页。

    ⑶波那帕特(C.L.Bonaparte),在《博物学者丛书:鸟类》(Naturalist library:Birds),第6卷,126页。

    ⑷劳埃德,《瑞典猎鸟》,1867年,22,81页。

    ⑸詹纳,《自然科学学报》,1824年,20页。

    ⑴上述事实有关极乐鸟类的,参阅布雷姆的《动物生活图解》,第3卷,325页。有关松鸡类的参阅理查森的《美国边境地区动物志:鸟类》,343,359页;罗斯·金少校的《加拿大的猎人》,1866年,156页;海蒙德先生,见柯克斯(Cox)教授的《印第安纳的地质调查》(Geol.Survey of Indiana),227页;奥杜邦,《美国鸟类志》,第1卷,216页。关于黑鹇,参阅杰尔登的《印度鸟类》,第3卷,533页。关于织布鸟(weavers),参阅利文斯通的《赞比西探险记》(Expedition to the Zambesi),1865年,425页。关于啄木鸟类,参阅麦克吉利夫雷的《英国鸟类志》,第3卷,1840年,84,88,89,95页。关于戴胜,参阅斯温赫先生的记述,见《动物学会会报》,1863年6月23日和1871年,348页。关于夜鹰,参阅奥杜邦的上述著作,第2卷,255页,以及《美国博物学者》,1873年,672页。英国夜鹰在春天快速飞行时也同样发出一种奇妙的响声。

    ⑴参阅梅费斯的有趣论文,见《动物学会会报》,1858年,199页。关于丘鹬的习性,参阅麦克吉利夫雷的《英国鸟类志》,第4卷,371页。关于美国的丘鹬,参阅布莱基斯顿(Blakiston)的记述,见《彩鹳》,第5卷,1863年,131页。

    ⑵沙尔文先生,《动物学会会报》,1867年,160页。我非常感谢这位著名的鸟类学家所提供的镰翅冠雉(Chamaepetes)的羽毛草图以及其他资料。

    ⑶杰尔登,《印度鸟类》,第3卷,618,621页。

    ⑷古尔德,《蜂鸟科导论》,1861年,49页;沙尔文,《动物学会会报》,1867年,160页。

    ⑸斯克莱特,《动物学会会报》,1860年,90页;《彩鹳》,第4卷,1862年,175页;还有沙尔文的著述,见《彩鹳》,1860年,37页。

    ⑴《埃塞俄比亚的尼罗河支流》(The Nile Tributaries of Abyssinia),1867年,203页。

    *fairy-ring,蕈类在草地上形成的环状斑纹,从前迷信地认为这是由仙女跳舞而成的。————译者注

    ⑴关于尖尾松鸡(Tetrao phasianellus)见理查森的《美国边境地区动物志》,361页,有关进一步的细节,参阅布莱基斯顿船长的记述,见《彩鹳》,1863年,125页。关于兀鹫属(Cathartes)和鹭属(Ardea),参阅奥杜邦的《鸟类志》,第2卷,51页;第3卷,89页。关于白喉雀,参阅麦克吉利夫雷的《英国鸟类志》,第2卷,354页;关于印度鸨,参阅杰尔登的《印度鸟类》,第3卷,618页。

    ⑵古尔德,《澳洲鸟类手册》,第1卷,444,449,455页。萨丁造亭鸟的亭子可以在摄政公园(Regent's Park)内的动物学会花园里看到。

    ⑴对于这一效果的意见,参阅J.肖(Shaw)先生的《动物的美感》(Feeling of Beauty among animals),见《科学协会会刊》(Athenaeum),1866年11月24日,681页。

    ⑵参阅默里博士的文章,见《动物学会会报》,1872年,730页,附彩色图。

    ⑴蒙蒂罗(Monteiro)先生,《彩鹳》,第4卷,1862年,339页。

    ⑵《陆和水》,1868年,217页。

    ⑶《鸟类头骨的骨质突起》,见《荷兰的动物学文献》,第1卷,第2期,1872年。

    ⑷马歇尔博士,《论鸟尾》(Uber den Vogelschwanz),见前杂志,第l卷,第2期,1872年。

    ⑸贾丁(Jardine)的《博物学家丛书:鸟类》,第14卷,166页。

    ⑹斯克莱特,《彩鹳》,第6卷,1864年,114页。利文斯通,《赞比西探险记》,1865年,66页。

    ⑺杰尔登,《印度鸟类》,第3卷,620页。

    ⑻《动物学会会报》,1873年,429页。

    ⑴华莱士,《博物学年刊杂志》,第20卷,1857年,416页,另见他的《马来群岛》,第2卷,1869年,390页。

    ⑵参阅我的《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第1卷,289,293页。

    ⑴引自德拉弗雷内(M.de Lafresnaye)的著述,见《博物学年刊杂志》,第13卷,1854年,157页;再参阅华莱士先生写的内容更为丰富的文章,见该刊第20卷,1857年,412页,以及见他的《马来群岛》。

    ⑵华莱士,《马来群岛》,第2卷,1869年,405页。

    ⑴斯克莱特先生,《知识界观察家》(Intellectual Observer),1867年1月。《沃特顿游记》(Waterton's Wanderings),118页。再参阅沙尔文先生的有趣论文,附图,见《彩鹳》,1865年,90页。

    ⑵《陆和水》,1867年,394页。

    ⑶埃利奥特先生,《动物学会会报》,1869年,589页。

    ⑷尼奇(Nitzsch)的《羽区学》(Pterylography),斯克莱特校订,雷伊协会(Ray Soc.),1867年,14页。

    ⑴雷鸟的有斑驳的褐色夏羽,作为一种保护色,对它来说其重要性不亚于白色冬羽;因为在斯堪的纳维亚的春季期间,当积雪融化时,这种鸟据了解在获得其夏羽之前受猛禽之害极甚。参阅威廉·冯·符里特(Wilhelm von Wright)的记述,见劳埃德的《瑞典的猎鸟》,1867年,125页。

    ⑵上述换羽情况,有关鹬类的,参阅麦克吉利夫雷的《英国鸟类志》,第4卷,371页;有关燕鸻类、麻鹬类和鸨类的,参阅杰尔登的《印度鸟类》,第3卷,615,630,683页;有关鹬属(Totanus)的,参阅前书,700页;有关苍鹭羽饰的,同前书,738页,以及麦克吉利夫雷的前书,第4卷,435,444页,还有斯塔福德艾伦先生的著述,见《彩鹤》,第5卷,1863年,33页。

    ⑶关于雷鸟的换羽,参阅古尔德的《英国的鸟类》。关于花蜜鸟,参阅杰尔登的《印度鸟类》,第1卷,359,365,369页。关于鹨类的换羽,参阅布赖茨著述,《彩鹳》,1867年,32页。

    ⑴上述有关部分换羽和成年雄鸟保持其婚羽的情况,参阅杰尔登论述鸨类和鹬类的文章,见《印度鸟类》,第3卷,617,637,709,711页。还有布赖茨的文章,见《陆和水》,1867年,84页。关于极乐鸟的换羽,参阅马歇尔博士的有趣论文,见《荷兰文献》(Archives Neerlandaises),第6卷,1871年。关于黑羽长尾鸟,参阅《彩鹳》,第3卷,1861年,133页。关于庄哥-伯劳鸟,参阅杰尔登的前书,第1卷,435页。关于苍鹭(Herodias bubulcus)的春季换羽,参阅艾伦先生的著述,见《彩鹳》,1863年,33页。关于原鸡,参阅布赖茨的著述,见《博物学年刊杂志》,第1卷,1848年,455页;关于这个问题还可参阅我的《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第1卷,236页。

    ⑵麦克吉利夫雷,《英国鸟类志》,第5卷,34,70,223页。关于鸭科的换羽材料,引自沃特顿和蒙塔古。另参阅雅列尔著述,《英国鸟类志》,第3卷,243页。

    ⑶关于鹈鹕,参阅斯克莱特文章,见《动物学会会报》,1868年,265页。关于美国的燕雀类,见奥杜邦的《鸟类志》,第1卷,174,221页,以及杰尔登的《印度鸟类》,第2卷,383页。关于马德拉的燕雀(Fringilla cannabina),参阅弗农·哈考特(Vernon Harcourt)先生的著述,见《彩鹳》,第5卷,1863年,230页。

    ⑴再参阅《有装饰的家禽》(Ornamental Poultry),狄克逊(E.S.Dixon)牧师著,1848年,8页。

    ⑵《印度鸟类》,第1卷,绪论,第24页;关于孔雀,第3卷,507页。参阅古尔德的《蜂鸟科导论》,1861年,15,111页。

    ⑴《皇家地理学会会报》,第10卷,1840年,236页。

    ⑵《博物学年刊杂志》,第8卷,1854年,157页;再参阅华莱士的前书,第20卷,1857年,412页,以及《马来群岛》,第2卷,1869年,252页,还有贝内特(Bennett)博士的著述,布雷姆在《动物生活图解》中予以引用,第3卷,326页。

    ⑶伍德先生就这种夸示方法做过充分记载(《学生》,1870年4月,115页),一是关于金雉的,一是关于日本雉(Ph.versicolor)的,他称此为侧面的或单面的夸示。

    ⑴《法则的支配》(The Reign of Law),1867年,203页。

    ⑴有关这些鸟类的描述,参阅古尔德的《澳大利亚鸟类手册》,第1卷,1865年,417页。

    ⑵《印度鸟类》,第2卷,96页。

    ⑴关于非洲夜鹰(Cosmetornis)参阅利文斯通的《赞比西探险记》,1865年,66页。关于锦雉,参阅贾丁的《博物学丛书:鸟类》,第14卷,167页。关于极乐鸟类,参阅莱生的著述,布雷姆引用,见《动物生活图解》,第3卷,325页。关于黑羽长尾鸟,见巴罗(Barrow)的《非洲游记》(Travels in Africa),第1卷,243页,以及《彩鹳》,第3卷,1861年,133页。古尔德先生关于雄鸟胆怯的论述,见《澳大利亚鸟类手册》,第1卷,1865年,210,457页。

    ⑵特格梅尔,《家禽之书》,1866年,139页。

    ⑴诺曼(Nordman)描述[《莫斯科自然科学皇家学会公报》(Bull.Soc.Imp.des Nat.Moscou),1861,tom xxxiv.p.264]阿穆尔细嘴松鸡(Tetrao urogalloides)的巴尔兹舞会。他估计集合在舞场中的鸟约在一百只以上,不包括卧藏于周围灌木中的雌鸟。它们发出的喧嚣声和松鸡(urogallus)的有所不同。

    ⑴关于上述松鸡的集会,见布雷姆的《动物生活》(Thierleben),第4卷,350页;再参阅劳埃德的《瑞典猎鸟》,1867年,19,78页。理查森,《美国边境地区动物志》,鸟类,362页。有关其他鸟类集会的参考材料已列举过了。关于极乐鸟类,参阅华莱士的著述,见《博物学年刊杂志》,第20卷,1857年,412页。关于鹬,参阅劳埃德的上述著作,221页。

    ⑵伍德先生引用,见《学生》杂志,1870年4月,125页。

    ⑶古尔德,《澳大利亚鸟类手册》,第1卷,300,308,448,451页。关于以上提到的雷鸟,参阅劳埃德的上述著作,129页。

    ⑴关于喜鹊,参阅詹纳的论述,见《自然科学学报》,1824年,21页。麦克吉利夫雷,《英国鸟类志》,第1卷,570页。汤普孙,《博物学年刊杂志》,第8卷,1842年,494页。

    ⑴关于游隼,参阅汤普孙的《爱尔兰博物学,鸟类》,第1卷,1849年,39页。关于枭、麻雀和鹧鸪,参阅怀特的《塞尔伯温博物志》,第1卷,1825年,第1版,139页。关于红尾鸲,参阅劳登主编的《博物学杂志》,第7卷,1834年,245页。布雷姆(《动物生活》,第4卷,991页)也提到了鸟类在同一天交配三次的例子。

    ⑴参阅怀特关于在该季节的早期有小群雄鹧鸪存在的著述(《塞尔伯温博物志》,第1卷,1825年,140页),我还听到过有关这一事实的其他例子。参阅詹纳关于某些鸟类生殖器官延缓发育的著述,《自然科学学报》,1824年。关于三鸟同居,詹纳·韦尔先生为我提供了有关椋鸟和鹦鹉的事例,福克斯先生提供了有关鹧鸪的事例,谨此致谢。有关小嘴乌鸦,参阅《田野新闻》,1864年,415页。关于各种雄鸟在特定时期过后的歌唱,见詹尼斯牧师的《博物学观察》,1846年,87页。

    ⑵下述事例是由莫里斯(F.O.Morris)牧师根据尊敬的福雷斯特牧师(Rev.O.W.Forester)的权威材料提出的,(《泰晤士报》,1868年8月6日),他说:“猎场看守人今年在此发现了一个鹰巢,内有五只小鹰。他捕杀了其中4只,留下一只剪短了翅膀的小鹰作为媒鸟,用以诱杀老鹰。次日,有两只老鹰给小鹰喂食,都被打死了,看守人以为事情就会至此完结。但第二天他来到那里,发现又有两只慈悲的老鹰怀着收养和救助孤雏的心情到了那里。他又把它们打死了,然后离开鹰巢而去。后来他回去时又发现两只更加慈悲的老鹰来办理同样的慈善事。他用枪打死了其中一只,另一只也被打中,但未能找到。此后就再没有老鹰来干这种无效的事了”。

    ⑶下面一段是牛顿教授从亚当先生的《一个博物学家的游记》(Travels of a Naturalist,1870年,278页)中摘录的。他在谈到笼养的鳾(nut-hatches)时说道,日本五十雀通常的食物为浆果紫杉比较容易破裂的果实,有一次我用榛果代替了这种食物,这种鸟由于不能把榛果弄破,就把榛果一粒一粒地放到水盂里去,显然以为早晚能把它泡软。————这是有关这种鸟的智力的一个有趣证据。

    ⑷《萨瑟兰郡游记》(A Tour in Sutherlandshire),第1卷,1849年,185页。布勒(Buller)博士说(《新西兰的鸟类》,1872年,56页),一只大型长尾雄鹦鹉被打死了;于是雌鸟“表现焦急和郁郁不乐,拒绝进食,因过度悲伤而死”。

    ⑸《新南威尔士流浪记》(Wanderings in New South Wales),第2卷,1834年,62页。

    ⑴巴克斯顿议员(C.Buxton,M.R.)著,《鹦鹉的驯化》(Acclimatization of Parrots),见《博物学年刊杂志》,1868年11月,381页。

    ⑵《动物学者》,1847——1848年,1602页。

    ⑶休伊特关于野鸭的著述,见《园艺杂志》,1863年1月13日,39页。奥杜邦关于野火鸡的著述,见《鸟类志》,第1卷,14页。关于“模拟画眉”,参阅上述著作,第1卷,110页。

    ⑴参阅《彩鹳》,第2卷,1860年,344页。

    ⑵关于蜂鸟的有装饰的鸟巢,参见古尔德的《蜂鸟科导论》,1861年,19页。关于造亭鸟参阅古尔德的《澳大利亚鸟类手册》,第1卷,1865年,444——461页。拉姆齐,《彩鹳》,1867年,456页。

    ⑴《英国鸟类志》,第2卷,92页。

    ⑵《动物学者》,1853——1854年,3946页。

    ⑶沃特顿,《博物学论文集》(Essays on Nat.Hist.),第2辑,42,117页。在以下的叙述中,关于赤颈凫,参阅劳登主编的《博物学杂志》,第9卷,616页;劳埃德,《斯堪的纳维亚探险记》,第1卷,1854年,452页。狄克逊,《有装饰的家禽》(Ornamental and Domestic Poultry),137页;休伊特,《园艺杂志》,1863年1月13日,40页,贝希斯坦,《笼鸟志》(Stubenvgel),1840年,230页。詹纳·韦尔先生最近就鸭的两个物种向我提供了一个相似的事例。

    ⑴奥杜邦,《鸟类志》,第1卷,191,349页;第2卷,42,275页;第3卷,2页。

    ⑴《稀有和获奖的家禽》(Rare and Prize Poultry),1854年,27页。

    ⑵《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第2卷,103页。

    ⑶包依塔和考尔比,《鸽类》,1824年,12页。吕卡(Lucas),《自然遗传的特点》(Traité de l'Héréd.Nat.),第2卷,1850年,296页,亲自观察到有关鸽类的几乎同样的事实。

    ⑷《鸽的培育》(Die Taubenzucht),1824年,26页。

    ⑸《鸟类志》,第1卷,13页。关于同样的效果,参阅布赖恩特(Bryant)博士的意见,见艾伦编著的《佛罗里达的哺乳类和鸟类》(Mammals and Birds of Florida),344页。

    ⑴《动物学会会报》,1835年,54页。斯克莱特先生认为黑翼孔雀是一个独特的物种,并命名为Pavo nigripennis;但在我看来这些证据不过表明它只是一个变种而已。

    ⑵鲁道菲,《人类学研究》(Beytrge zur Anthropologie),1812年,184页。

    ⑶《达尔文学说及其在道德和宗教上的位置》(Die Darwin'sche Theorie,und ihre stellung zu Moral und Religion),1869年,59页。

    ⑷这段叙述到利思·亚当斯(A.Leith Adams)先生所提供,参阅他的《田野和森林散记》(Field and Forest Rambles),1873年,76页,这同他自己的经验是一致的。

    ⑸关于孔雀,参阅赫伦爵士的著述,见《动物学会学报》,1835年,54页,以狄克逊牧师的《有装饰的家禽》,1848年,8页。关于火鸡,见奥杜邦的上述著作,4页;关于雷鸟,参阅劳埃德的《瑞典的猎鸟》,1867年,23页。

    ⑴休伊特先生的论述,在《特格梅尔的家禽之书》(1866年,165页)中引用。

    ⑵在劳埃德的《瑞典的猎鸟》(345页)中引用。

    ⑴按照布拉西乌斯(Blasius)博士的材料(《彩鹳》,第2卷,1860年,297页),在欧洲繁殖的有425个真实的物种,此外还有60个类型常常被看成为独特的物种。关于后者,布拉西乌斯认为只有10个类型确有疑问,而其余50个类型则应归入亲缘关系最近的物种;不过这表明了我们欧洲的某些鸟类必定有相当大的变异量。博物学家们对于一点还肯定不下来,即某些北美鸟类是否同其相应的欧洲物种有区别而列为不同的物种。还有许多北美类型不久以前被视为不同的物种,现在则认为不过是地方族而已。

    ⑵《佛罗里达东部的哺乳类和鸟类》,以及《堪萨斯鸟类考察》等。尽管气候对鸟类的色彩有影响,但仍难说明栖息于某些地方的几乎所有物种何以是暗色的或黑色的,例如赤道下的加拉帕戈斯群岛,巴塔戈尼亚(Patagonia)温暖的广阔平原,以及像埃及那样的地方(参阅哈茨霍恩先生的论述,见《美国博物学家》,1873年,747页)。这些地方是开阔的,为鸟类提供的庇荫处很少;但具有明亮色彩的物种的缺如是否能用保护原理加以解释,似乎尚属可疑。因为彭巴斯草原虽为绿草所覆盖,却是同等开阔的,而鸟类也面临着同等的危险,然而许多具有鲜艳和显著色彩的物种在彼此却是常见的。我有时猜想,上述地方的景色普通都是暗淡的,这是不是会影响那里的鸟类欣赏鲜明色彩。

    ⑶《物种起源》,第五版,1869年,104页。我一向见到构造上罕有的和极显著的偏差,值得称为畸形的,很少能够通过自然选择被保存下来,甚至高度有利的变异的保存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于机会。我还充分理解单纯的个体差异的重要性,这引导我如此强烈地主张人类无意识选择的重要性,其结果是各个品种的最有价值的个体得到保存,而不需要人类事先有任何改变这个品种性状的意图。但一直到我读了《北英评论》上所刊载的一篇有水平的文章以前(1867年3月,289页及以后各页),我没有看出单独个体所发生的变异,无论是轻微的或强烈显著的,被保存下来的机会是何等之多;这篇文章对我极为有用。

    ⑷《蜂鸟科导论》,102页。

    ⑴古尔德,《澳大利亚鸟类手册》,第2卷,32,68页。

    *Tanagra来自南美图皮印第安语,意为颜色鲜明的鸟,这种鸟是中南美产的一个灰雀类。————译者注

    ⑵奥杜邦,《鸟类志》,第4卷,1838年,389页。

    ⑶杰尔登,《印度鸟类》,第1卷,108页;以及布莱思先生的论述,见《陆和水》,1868年,381页。

    ⑷格拉伯,《法鲁旅游日记》(Tagebuch Reise nach Fro),1830年,51——54页。麦克吉利夫雷,《英国鸟类志》,第3卷,745页。《彩鹳》,第5卷,1863年,469页。

    ⑸格拉伯,同上著作,54页。麦克吉利夫雷,同上著作,第5卷,327页。

    ⑹《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第2卷,92页。

    ⑺关于这几点,再参阅《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第1卷,253页;第2卷,73,75页。

    ⑴譬如说,关于管足鸟(Podica)和堇鸡(Gallicrex)的虹彩,参阅《彩鹳》,第2卷,1860年,206页;第5卷,1863年,426页。

    ⑵再参阅杰尔登的《印度鸟类》,第1卷,243——245页。

    ⑶《贝格尔号舰航海中的动物学》,1841年,6页。

    *法国霍丹地方育成的品种。————译者注

    *法国品种,黑色,具羽冠。————译者注

    ⑴贝希斯坦,《德国博物志》(Naturgeschichte Deutschlands),第4卷,1795年,31页,关于“僧侣鸽”的一个亚变种之论述。

    ⑴这幅木刻系由特里门先生根据一幅美丽的绘图为我制成的,谨此致谢;再参阅他对这种蝴蝶翅膀的色彩和形状变异的非常变异量的描述,见其所著《非洲和澳洲的蝶类》(Rhopalocera Africae Australis),186页。

    ⑴杰尔登,《印度鸟类》,第3卷,517页。

    ⑵《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第1卷,254页。

    ⑴《田野新闻》,1870年5月28日。

    ⑵《科学问题通俗讲演集》(Popular lectures on Scientific Subjects),英译本,1873年,219,227,269,390页。

    ⑴《法则的支配》,1867年,247页。

    ⑵《博物学者在尼加拉瓜》,1874年,112页。

    ⑴《蜂鸟科导论》,1861年,110页。

    ⑴《物种起源》,第4版,1866年,241页。

    ⑵《威斯敏斯特评论》,1867年7月。《旅游杂志》(Journal of Travel),第1卷,1868年,73页。

    ⑴特米克(Temminck)说,雌铜色雉(phasianus soemmerringii)的尾羽只有六英寸长,参阅《彩色版画》(Planches coloriées),第5卷,1838年,487和488页;以上面列举的数据是斯克莱特先生为我测得的。关于普通雉,参阅麦克吉利夫雷的《英国鸟类志》,第1卷,118——121页。

    ⑵沙普伊(Chapius)博士,《比利时信鸽》,1865年,87页。

    ⑶《田野新闻》,1872年9月。

    ⑴贝希斯坦,《德国博物志》,1793年,第3卷,339页。

    ⑴然而,戴恩斯·巴林顿认为会鸣唱的雌鸟只有少数,可能是因为这种本事在其孵卵期间会招来危险(《自然科学学报》,1773年,164页)。他进一步说,用类似的观点可能说明雌鸟的羽饰何以劣于雄鸟的羽饰。

    ⑵拉姆齐先生,《动物学会会报》,1868年,50页。

    ⑴默里编,《旅游杂志》,第1卷,1868年,78页。

    ⑵同上书,281页。

    ⑴奥杜邦,《鸟类志》,第1卷,233页。

    ⑵杰尔登,《印度鸟类》,第2卷,108页。古尔德的《澳大利亚鸟类手册》,第1卷,463页。

    ⑶例如:燕尾蜂鸟(Eupetomena macroura)的雌者,其头部和尾部呈暗蓝色,腰部为红色;火炬蜂鸟(Lampornis porphyrurus)雌者的上表面为黑绿色,其眼和喉部两侧呈艳红色;Eulampis jugularis雌者的头顶和背部呈绿色,但腰部和尾部为深红色。关于具有高度显著色彩的雌蜂鸟,还可以举出许多其他例子。请参阅古尔德先生有关这一科的巨著。

    ⑷沙尔文先生在危地马拉注意到(《彩鹳》,1864年,375页),当太阳强烈照射时,蜂鸟类在很炎热天气里比在凉爽、阴天或下雨的时候更不愿意离开其鸟巢;它们的卵在炎热天气里好像更容易受到损害。

    ⑸关于色彩暗淡的鸟类营造荫蔽的鸟巢,我可以列举八个澳洲属的物种作为例子,在古尔德的《澳大利亚鸟类手册》,第1卷,340,362,365,383,387,389,391,414等页均有对它们的描述。

    ⑹霍恩先生,《动物学会会报》,1869年,243页。

    *Superb Warblers系鸟名。————译者注

    ⑺有关后面这些物种的造巢及其色彩,参阅古尔德的《澳大利亚鸟类手册》,第1卷,504,527页。

    ⑴关于这个问题,我曾查阅过麦克吉利夫雷的《英国的鸟类》,虽然在某些场合中有关鸟巢荫蔽的程度,和雌者色彩的显著程度等问题还存在着一些疑问,可是把卵产于穴中或圆顶鸟巢内的下述鸟类,根据上述标准几乎不能认为它们是色彩显著者:麻雀,有两个物种;椋鸟(Sturnus)其雌者不及雄者鲜艳远甚;河鸟属(Cinclus),脊鸽(Motallica boarula(?));鸲属(Erithacus(?));灌木鹬属(Fruticola)有两个物种,石雕属(Saxicola);红尾鹟属(Ruticilla),有两个物种;莺属(Sylvia),有三个物种,山雀属(Parus),有三个物种,长尾鸟属(Mecistura),Anorthura,旋木雀属(Certhia),鳾属(Sitta),蚁鴷属(Yunx);鹟属(Muscicapa)有两个物种,燕属(Hirundo)有三个物种,以及雨燕(Cypselus)。下面12种鸟类之雌者按同一个标准衡量可视为色彩显著者,即,粉红椋鸟(Pastor),白鹡鸰(Motacilla alba),大山雀(Parus major)和青山雀(P.caeruleus),戴胜属(Upupa),啄木鸟属(Picus)四个物种,佛法僧属(Coracias),翠鸟属(Alcedo)和蜂虎属(Merops)。

    ⑵默里编,《旅游杂志》,第1卷,78页。

    ⑶参阅《鸟类志》中的许多论述,再参阅尤哥蒙·比托尼(Eugenio Bettoni)对意大利的鸟巢所作的一些奇妙考察,见《意大利科学协会会报》(Atti della Società Italiana),第6卷,1869年,487页。

    ⑴见其《咬鹃科(Trogonidae)专论》一书,第1版。

    ⑵即深蓝翠鸟(Cyanalcyon)。见古尔德的《澳大利亚鸟类手册》,第1卷,133,130,136页

    ⑴雌雄之间各个级进差异可以在澳洲鹦鹉中追查出来。见古尔德的《澳大利亚鸟类手册》,第2卷,14——102页。

    ⑵麦克吉利夫雷的《英国的鸟类》,第2卷,433页。杰尔登,《印度鸟类》,第2卷,282页。

    ⑶所有以下事例全引自马勒布的巨著《啄木鸟类专论》(Monographie des Picidées)1861年。

    ⑷奥杜邦的《鸟类志》,第2卷,75页;再参阅《彩鹳》,第1卷,268页。

    ⑸古尔德的《澳大利亚鸟类手册》,第2卷,109——149页。

    ⑴关于这种效果,参阅我的《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第2卷,第十二章。

    ⑵《彩鹳》,第6卷,1864年,122页。

    ⑴雄鸟在追求雌鸟时,这些装饰都在颤动,并展翅以“卖弄其巨大优越性”:见利思·亚当斯的论述,《田野和森林散记》,1873年,153页。

    ⑵关于鳽属(Ardetta),见居维叶的《动物界》(159页脚注),布莱思译。关于游隼,参阅布莱思先生的著述,见查尔斯沃思编的《博物学杂志》,第1卷,1837年,304页。关于卷尾属,见《禾鹳》,1863年,44页。关于琵鹭,见《禾鹳》,第6卷,1864年,366页,关于太平鸟属(Bombycilla),见奥杜邦的《鸟类志》,第1卷,229页。关于长尾鹦哥属(Palaeornis),再参阅杰尔登的《印度鸟类》,第1卷,263页。关于野火鸡,见奥杜邦的《鸟类志》,第1卷,15页;但我听卡顿(J.Catoń)说,在伊利诺伊,雌野火鸡获得一簇硬毛者很少。关于岩栖鸣禽类(Petrocossyphus)的雌者,夏普先生在《动物学会会报》(1872年,496页)举出过类似事例。

    ⑶有关后面这些情况,布莱思先生曾就伯劳属(Lanius)、鹟属(Ruticilla)、朱顶雀属(Linaria)和鸭属(Anas)记载下许多例子,居维叶的《动物界》,英译本,158页。关于Pyranga aestiva,奥杜邦也记载过一个相似的事例(《鸟类志》,第5卷,519页)。

    ⑴古尔德,《英国鸟类志》。

    ⑴关于鸫、伯劳和啄木鸟,参阅布莱思的论述,查尔斯沃思主编的《博物学杂志》,第1卷,1837年,304页;以及他译的居维叶的《动物界》一书,159页脚注。我举出的交喙鸟属的例子系根据布莱思先生的材料。关于鸫,再参阅奥杜邦的《鸟类志》,第2卷,195页。关于金色杜鹃和印度鸽,参阅布莱思的论述,在杰尔登《印度鸟类》,第2卷,485页引用。关于瘤鸭(Sarkidiornis),参阅布莱思的论述,《彩鹳》,1867年,175页。

    ⑴请参阅例如古尔德对Cyanalcyon(蓝翠鸟的一种)的说明(《澳大利亚鸟类手册》,第1卷,133页),其幼年雄鸟虽与成年雌鸟相似,但色彩鲜艳较差。在鴗属的一些物种中,其雄鸟具有蓝色尾羽,而雌鸟的尾羽却呈褐色;夏普先生告诉我说,有一种鴗(D.gaudichaudi),其幼年雄鸟的尾羽最初呈褐色。古尔德先生曾描述过某些黑色美冠鹦鹉和大型长尾鹦鹉的雌雄二者及其幼鸟,它们也受同一规律所支配。还有杰尔登关于红色鹦哥(Palaeornis rosay)的论述(《印度鸟类》,第1卷,260页),它的幼鸟同雌鸟的相似胜于同雄鸟的相似。参阅奥杜邦关于雀形鸽(Columba passerina)雌雄二者及其幼鸟的论述(《鸟类志》,第2卷,475页)。

    ⑵关于这个材料,我感谢古尔德先生,他给我看过这些标本,再参阅他的《蜂鸟科导论》,1861年,120页。

    ⑴麦克吉利夫雷,《英国鸟类志》,第5卷,207——214页。

    ⑵参阅他的可钦佩的论文,见《孟加拉亚细亚协会杂志》,第19卷,1850年,223页;再参阅杰尔登的《印度鸟类》,第1卷,导言,第29页。关于翠鸟类,施勒格尔(Schlegel)教授告诉布莱思先生说,他根据对成年雄鸟的比较,就能区别若干不同的族。

    *Kalij pheasant,为Kallege的一个变种,同银雉的亲缘关系相近。————译者注

    ⑶再参阅斯温赫先生的论述,《彩鹳》,1863年7月,131页,以前还有一篇论文,附载布赖茨先生的笔记摘要,见《彩鹳》,1861年1月,25页。

    ⑴华莱士,《马来群岛》,第2卷,1869年,394页。

    ⑵波伦(M.F.Pollen)曾描述过这些物种,见《彩鹳》,1866年,275页,附彩色插图。

    ⑶参阅《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第1卷,251页。

    ⑴麦克吉利夫雷,《英国鸟类志》,第1卷,172——174页。

    ⑴关于这个问题,参阅《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第23章。

    ⑴奥杜邦,《鸟类志》,第1卷,193页。麦克吉利夫雷,《英国鸟类志》,第3卷,85页。再参阅前此所举的有关印度啄木鸟的事例。

    ⑵《威斯敏特评论》,1867年7月。默里《游记》,1868年,83页。

    ⑶关于澳大利亚的物种,参阅古尔德的《澳大利亚鸟类手册》,第2卷,178,186,188页。在不列颠博物馆可以看到澳大利亚的漂鸟(Pedionomus tonquatus)标本也表现了相似的性差异。

    ⑴杰尔登,《印度鸟类》,第3卷,596页。斯温赫先生的论述,见《彩鹳》,1865年,542页;1866年,131,405页。

    ⑵杰尔登,《印度鸟类》,第3卷,677页。

    ⑶古尔德的《澳大利亚鸟类手册》,第2卷,275页。

    ⑷《印度的田野》(The Indian Field),1858年9月,3页。

    ⑸《彩鹳》,1866年,298页。

    ⑴关于这若干记述,参阅古尔德先生《大不列颠鸟类》,牛顿教授告诉我说,他根据自己和其他人的观察,长期一直相信上述物种的雄鸟全部地或者大部地担负起孵卵的义务,而且“在危险中它们对幼鸟的献身精神远比雌鸟大得多”。正如他告诉我的,斑尾塍鹬(Limosa lapponica)和少数一些涉禽类的雌鸟都比雄鸟大,而且具有更强烈对比的色彩。

    ⑵塞兰岛土人断言(华莱士,《马来群岛》,第2卷,150页),其雄鸟和雌鸟轮流孵卵;但巴特利特先生认为这大概是雌鸟来巢下卵之误。

    ⑶《学生》,1870年4月,124页。

    ⑷关于这种鸟在圈养条件下的习性,参阅贝内特先生的杰出文章,见《陆和水》,1868年5月,233页。

    ⑸斯克莱特先生关于鸵鸟孵卵问题的论述,见《动物学会学报》,1863年6月9日游鸵(Rhea darwinii)的情况也是如此;马斯特斯(Musters)船长说(《和巴塔哥尼亚的印第安人相处的日子》,1871年,128页),其雄鸟比雌鸟更大、更强壮而且动作更快,其色彩稍暗淡;但它担负孵卵和照看幼鸟的全部责任,正如游鸵属普通物种的雄鸟那样。

    ⑴关于食腐肉的鸢,见《贝格尔舰航海中的动物学:鸟类》,1841年,16页。关于旋木鸟和欧夜鹰(Eurostopodus),见古尔德的《澳大利亚鸟类手册》,第1卷,602,97页。新西兰的麻鸭(Tadorna variegata)提供了一个完全相似的情况;其雌鸟的头部呈纯白色,而背部则比雄鸟的颜色更红,雄鸟的头部为一种鲜艳的暗青铜色,其背部覆以美丽的细纹鼠色羽衣,因此这两方面加起来它就会被认为是两性中更漂亮者。它比雌鸟大,更好斗,而且不孵卵,因而从所有这些方面看,这个物种应归入我们第一类;但斯克莱特先生(《动物学会学报》,1866年,150页)非常惊奇地看到幼年雌雄二者在孵出后三个月左右的时候,它们暗色的头部和颈部同成年雄鸟相似,而不同成年雌鸟相似;因此在这种场合中似乎是雌鸟发生了改变,而雄鸟和幼鸟则保持其羽衣的以往状态。

    ⑵杰尔登,《印度鸟类》,第3卷,598页。

    ⑴杰尔登,《印度鸟类》,第1卷,222,228页。古尔德,《澳大利亚鸟类手册》,第1卷,124,130页。

    ⑵古尔德,同上著作,第2卷,37,46,56页。

    ⑶奥杜邦,《鸟类志》,第2卷,55页。

    ⑴《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第2卷,79页。

    ⑵查里沃思主编的《博物学杂志》,第1卷,1837年,305,306页。

    ⑶《科普协会简报》(Bulletin de La Soc.Vaudoise des Sc.Nat.),第10卷,1869年,132页,波兰天鹅,即雅列尔命名的变天鹅(Cygnus immutabilis),其幼鸟永呈白色;但是,正如斯克莱特先生告诉我的,据认为,这个物种不过是普通天鹅(Cygnus olor)的一个变种而已。

    ⑷我感谢布莱思先生提供有关这个属的材料。巴勒斯坦麻雀乃是一个石雀(Petronia)的亚属。

    ⑸例如,夏鷽(Tanagra aestiva)和蓝燕雀(Fringilla cyanea)的雄鸟的漂亮羽衣完全长好,需时3年,而燕雀(Fringilla crris)的雄鸟需时4年(见奥杜邦的《鸟类志》,第1卷,233,280,378页),斑凫(Harlequin duck)需时三年(同上著作,第3卷,614页)。我听詹纳·韦尔先生说,雄金雉在孵出三个月左右就可同雌金雉区别开来,但其华丽的完善羽衣要到来年九月底才会出现。

    ⑹这样,坦塔罗斯彩鹳(Ibis tantalus)和美洲鹤(Grus americanus)需时四年,红鹳(Flamingo)需时数年,而游鹭(Andea ludovicana)需时两年,才获得其完善的羽衣。参阅奥杜邦的上述著作,第1卷,221页;第3卷,133,139,211页。

    ⑴布莱思先生的论述,见查理沃思主编的《博物学杂志》,第1卷,1837年,300页。有关金雉的材料是巴特利特先生告诉我的。

    ⑵我曾注意到奥托邦的《鸟类志》中的下述事例。美国的红尾鹟(Muscapica ruticilla,第1卷,203页),坦塔罗斯彩鹳需时四年才达到完全成熟,但有时在孵出后第二年就繁育(第3卷,133页)。美洲鹤需要同样长的时间,但在获得其完善羽衣前就繁育(第3卷,211页)。青鹭(Ardea caerulea)的成鸟呈蓝色,幼鸟则呈白色;可以看到白色的、杂色的以及成熟的蓝色鸟全都在一块繁育(第4卷,58页):但布莱思先生告诉我说,某些苍鹭显然是二态的,因为可以看到同龄的白色和有色的个体。斑凫(Anas histrionica Linn.)需时三年才能获得其完善羽衣,虽然许多凫类在孵出后第二年就繁育(第3卷,614页)。白头隼(Falco leucocephalus,第3卷,210页)据知同样在未成熟时就繁育。黄鹂属的一些物种(根据布莱思先生和斯温赫先生的材料,见《彩鹤》,1863年7月,68页)同样在获得其完善羽衣前就繁育。

    ⑶见上注。

    ⑷属于完全不同纲的其他动物,无论是惯常地还是偶然地都能在完全获得其成年性状之前就可以繁育。鲑鱼的幼年雄者就是如此。有几种两栖动物,据知尚保持其幼体构造时就进行繁育。弗里茨·米勒指出(《支持达尔文的事实和论证》,英译本,1869年,79页)有几种异脚类甲壳动物的雄者在幼小时即达到性成熟了;我推论这是成熟前就进行繁育的一个例子,因为那时它们还没有获得其完全发育的抱握器。所有这类事实都是非常有趣的好像凭一种手段就可使物种实现性状的巨大改变。

    ⑴杰尔登,《印度鸟类》,第3卷,507页,关于孔雀。马歇尔博士认为极乐鸟的较老和较鲜艳的雄鸟比较年幼的雄鸟有更大优越性;见《荷兰文献》,第6卷,1871年。————关于鹭属,见奥杜邦的上述著作,第3卷,139页。

    ⑵关于图例见麦克吉利夫雷的《英国鸟类志》一书,关于鹬属见第229,271页;关于流苏鹬,见第172页;关于剑鸻(Charadrius hiaticula),见118页;关于雨鸻(Charadrius pluvialis),见第94页。

    ⑶有关北美洲金翅雀、暗色燕雀见奥杜邦的《鸟类志》第1卷,172页。关于莫鲁里鸟,见古尔德的《澳大利亚鸟类手册》,第1卷,318页。

    ⑷我感谢布莱思先生提供的有关印度白鹭的材料;再参阅杰尔登的《印度鸟类》,第3卷,749页。关于懒钳嘴鸭,见布莱思的论述,《彩鹳》,1867年,173页。

    ⑸关于海雀,见麦克吉利夫雷的《英国鸟类志》,第5卷,347页。关于白冠燕雀见奥杜邦的上述著作,第2卷,89页。我以后还会提到某些苍鹭和白鹭的幼鸟呈白色的问题。

    ⑹参阅《英国鸟类志》,第1卷,1839年,159页。

    ⑴奥杜邦,《鸟类志》,第1卷,113页。

    ⑵赖特(C.A.Wright)先生的著述,见《彩鹳》,第6卷,1864年,65页。杰尔登,《印度鸟类》,第1卷,515页。再参阅布莱思关于乌鸫的论述,见查理沃思主编的《博物学杂志》,第6卷,1837年,113页。

    ⑶尚有数例补充如下:红鷽(Tanagra rubra)的年幼雄鸟同年幼雌鸟有区别(奥杜邦,《鸟类志》,第4卷,392页),一种印度的蓝鳾(Dendrophila frontalis),其雏鸟也同样地雌雄有别(杰尔登,《印度鸟类》,第1卷,389页)。布莱思先生也告诉我说,黑喉石雕(Saxicola rubicola)在很早的年龄其雌雄二者就可彼此区别。沙尔文先生举出(《动物学会会报》,1870年,206页)一个例子表明一种蜂鸟同下面所说的Eustephanus相似。

    ⑴见《威斯敏特评论》,1867年7月,第5页。

    ⑵《彩鹳》,1859年,第1卷,429页,及以下诸页。然而,罗尔夫斯(Rohlfs)博士在一封信中对我说,根据他在撒哈拉沙漠的经验,这个说法未免过火。

    ⑴关于巨嘴鸟的巨嘴迄今尚无满意的解释,至于其鲜艳的色彩,有关解释还要少。贝茨先生说(《亚马孙河流域的博物学家》,第2卷,1863年,341页),它们是用嘴来啄取树枝末端的果实;同样地,像其他作者说过的,它们还用巨嘴去攫取其他鸟类巢里的卵和幼鸟。但是,正如贝茨先生所承认的,这种鸟嘴“对于用它所要达到的目的来说简直不能认为是形状很完善的工具”。如果说这种鸟嘴仅仅用做把握器官,则其宽度、深度、以及长度所示明的那样巨大体积乃是不可理解的。贝尔特先生相信这等鸟喙的基本用途在于抵御敌害,特别是在树洞里孵卵的雌鸟尤其需用它(《博物学者在尼加拉瓜》,197页)。

    ⑵即龙首鵎鵼(Ramphastos Carinatus),见古尔德的《鵎鵼科专论》(Monograph Ramphastidae)。

    ⑴关于鸥属、潜鸟以及燕鸥,见麦克吉利夫雷的《英国鸟类志》,第5卷,515,584,626页。关于雪雁,见奥杜邦的《鸟类志》,第4卷,562页。关于懒钳嘴鸭,见布莱思先生的论述,《彩鹳》,1867年,173页。

    ⑵关于兀鹫,可以注意到它们在高空翱翔,既远又广,就像海洋上的水鸟那样,它们有三或四个物种几乎是完全白色或大部白色,许多其他物种则呈黑色。因此这里再一次表明了显著的色彩在生殖季节也许能帮助雌雄二者互相找到对方。

    ⑶参阅杰尔登关于长尾鹦鹉属的论述,见《印度鸟类》,第1卷,258——260页。

    ⑴美国的青色鹭和红色鹭的幼鸟也是白色的,成鸟的颜色犹如各自特有的名称。奥杜邦(《鸟类志》第3卷,416页;第4卷,58页)在想到羽衣的这种显著变化将大大使“分类学家们为难”时,似乎颇为高兴。

    ⑴我非常感激斯克莱特先生为我审阅了有关鸟类的第四章以及后面有关哺乳动物的两章。这样在一些物种的名称上,以及在叙述任何一件为这位著名博物学家所清楚了解的事实上,我得以避免发生谬误。不过关于我从不同作者引用来的叙述的精确性如何,他当然完全没有责任。

    ⑴参阅沃特顿关于两只野兔相斗的记载,《动物学者》(Zoologist),第1卷,1843年,211页。关于鼹鼠,贝尔,《英国兽类志》,第1版,100页。关于松鼠,奥杜邦和贝克曼,《北美的胎生四足兽》(Viviparous Quadrupeds of N.America),1846年,269页。关于河狸,格林先生,《林奈动物学会会刊》(Journal of Lin.Soc.Zoolog.),第10卷,1869年,362页。

    ⑵关于海豹的战斗,艾博特(C.Abbott),《动物学会会报》(Proc.Zool.Soc.),1868年,191页;布朗先生,同上“会报”,1868年,436页;劳埃德,《瑞典的猎鸟》,1867年,412页;还可参阅彭南特(Pennant)的文章。关于抹香鲸,J.H.汤普孙,《动物学会会报》,1867年,246页。

    ⑶参阅斯克罗普(《鹿的狩猎技术》,Art of Deer-stalking,17页)关于两只马鹿(Cervus elaphus)的角纠结在一起的记载。理查森,《美国边境地区动物志》,1829年,252页,他说,马鹿、驼鹿以及驯鹿的角都会这样地纠结在一起。史密斯在好望角发现过两只角马(gnus)的骨骼,它们的角也是如此。

    ⑴拉蒙特(Lamont)先生说(《海象的交配季节》(Seasons with the Sea-Horses,1861年,143页),雄海象的良好獠牙重达4磅,比雌海象的獠牙为长,后者重约3磅。据描述雄海象相斗凶猛异常。关于雌海象偶尔缺少獠牙,参阅布朗的文章,《动物学会会报》,1868年,429页。

    ⑵欧文,《脊椎动物解剖学》,第3卷,283页。

    ⑶布朗先生,《动物学会会报》,1869年,553页。关于这个獠牙的同源性质,参阅特纳教授的论著,《解剖学及生理学杂志》,1872年,76页。关于雄者两只獠牙都发达的情况,参阅克拉克的论著,《动物学会会报》,1871年,42页。

    ⑷关于抹香鲸和鸭嘴兽,欧文,同前杂志,第3卷,638,641页。祖特文(Zouteveen)在该书的荷兰文译本(第2卷,292页)中,曾引用哈廷的说法。

    ⑴关于驯鹿角的构造及其脱落,霍夫勃格(Hoffberg),《(Amoenitates Acad)》,第4卷,1788年,149页。关于美国的变种或物种,理查森,《美国边境地区动物志》,241页;再参阅罗斯·金(Ross King)少校的《加拿大的狩猎爱好者》(Sportsman in Canada),1866年,80页。

    ⑵小圣·伊莱尔,《动物学通论》(Essais de Zoolog.Générale),1841年,513页。除去角之外,其他雄性性状有时也可照样地传给雌者;例如,邦纳(Boner)先生在谈到雌性小羚羊时说道(《巴伐利亚山区中小羚羊的狩猎》,Chamois Hunting in the Mountains of Bavaria,1860年,第2版,363页),老龄雌性小羚羊“不仅其头部同雄者的极相似,而且沉其背部有一行长毛,通常这只在雄者身上才有”。

    ⑶关于羌鹿,格雷博士,《大英博物馆哺乳动物目录》(Catalogue of Mammalia in the British Museum),第三部分,220页。关于美洲赤鹿,卡顿,《渥太华自然科学研究院院报》,1868年5月,9页。

    ⑷此项材料蒙坎菲尔德(Canfield)博士提供,这篇论文见《动物学会会报》,1866年,105页。

    ⑴例如,雌南非羚羊(Ant.euchore)的角同一个不同物种南美羚羊(Ant.dorcas.var.Corine)的角相似,参阅德马雷(Desmarest)的《哺乳动物学》(Mammalogie),455页。

    ⑵格雷,《大英博物馆哺乳动物目录》,第三部分,1852年,160页。

    ⑶理查森,《美国边境地区动物志》,278页。

    *产于爪哇及东印度群岛的野牛,行动迅速,常为小群,马来人有饲养这种牛的。————译者注

    ⑷《陆和水》,1867年,346页。

    ⑸安德鲁·史密斯,《南非洲动物学》(Zoology of S.Africa),图版第十九。欧文,《脊椎动物解剖学》,第3卷,624页。

    ⑴这是赛德利茨(Seidlitz)的结论,《达尔文学说》(Die Darwinsche Theorie),1871年,47页。

    ⑵我非常感激维克托·卡勒斯教授,他为我在萨克森做过有关这一问题的调查。冯·纳修西亚斯(H.von Nathusius)说,如对绵羊在其幼年时进行阉割,它们的角或者完全消失,或者仅留一点残迹(《牲畜饲养》Viehzucht,1872年,64页);但我不知道他所谈的是美利奴羊,还是普通品种。

    ⑶我曾举出各种试验以及其他证据,证明情况确系如此,见我的著作《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1868年,39——47页。

    ⑷埃默森·坦南特(J.Emerson Tennent)爵士,《锡兰》(Ceylon),第2卷,1859年,274页。关于马六甲,见《印度群岛杂志》(Journal of Indian Archipelago),第4卷,357页。

    ⑴《加尔各答博物学杂志》(Calcutta Journal of Nar.Hist.),第2卷,1843年,526页。

    ⑵布莱思先生,《陆和水》,1867年3月,134页,系根据赫顿上尉以及其他人士的材料。关于彭布罗克希尔郡山羊,参阅《田野新闻》,1869年,150页。

    ⑶贝利,《关于兽角的使用》(Surl'usage des Cornes),见《自然科学年刊》,第2卷,1824年,369页。

    ⑴关于马鹿的角,欧文,《英国化石哺乳类动物》(Brifish Fossil Mammals),1949年,478页;关于驯鹿的角,理查森,《美国边境地区动物志》,1829年,24页。关于莫里茨堡的材料,系维克托·卡勒斯教授提供,特此致谢。

    ⑵卡顿说,“当在鹿群中的优势问题一旦解决并为全群所接受之后”,美洲鹿就用其前足相斗。贝利,《兽角的使用》,见《自然科学年刊》,第2卷,1824年,371页。

    ⑴参阅上述卡顿的论文附录,其中有非常有趣的记载。

    ⑵《美国博物学者》,1869年12月,552页。

    ⑴musk-deer,一名香獐,形似鹿而小。雌雄皆无角,雄之上颚甚发达,有细长犬齿突出口外,长约3寸。————译者注

    ⑵帕拉斯,《动物学专论》(Spicilegia Zoologica),第13分册,1779年,18页。

    ⑶拉蒙特,《海象的交配季节》,1861年,141页。

    ⑷关于短獠牙的莫克那(Mooknah)变种攻击其他象的方法,再参阅科斯(Corse)的文章,见《自然科学学报》,1799年,212页。

    ⑸体重约30磅,毛角呈赤黄褐色,角小而不分枝,上颚犬齿发达,叫声如狐。————译者注

    ⑹欧文,《脊椎动物解剖学》,第3卷,349页。

    ⑺吕佩尔(Rüppell)论鹿和羚羊的犬齿,见《动物学会会报》,1836年1月12日,3页,其中并有马丁先生关于雌美洲鹿的附注。再参阅法克纳的关于一只成年雌鹿的犬齿的报道,见《古生物学的专题研究及记录》(Palaeont、Memoirs and Notes),第1卷,1868年,576页。老龄雄麝的犬齿有时长达三英寸(《动物学专论》,第13分册,1779年,18页),而老龄雌麝的犬齿仅系残迹,高出牙床半英寸。

    ⑴埃默森·坦南特,《锡兰》,第2卷,1859年,275页;欧文,《英国化石哺乳类动物》,1846年,245页。

    ⑵理查森,《美国边境地区动物志》,关于驼鹿,236,237页;关于驼鹿角的扩张,《陆和水》,1869年,143页。再参阅欧文的《英国化石哺乳类动物》,关于爱尔兰驼鹿,447,455页。

    ⑶《森林动物》(Forest Creatures),博纳,1861年,60页。

    ⑷或称海熊、腽肭兽。————译者注

    ⑸参阅艾伦先生的很有趣的论文,见《剑桥大学有袋类比较动物学学报》(Bull.Mus.Comp.Zoolog.of Cambridge),美国版,第2卷,第1号,82页。其重量系由谨慎的观察家勃兰特上尉所确定。吉尔博士,《美国博物学者》,1871年1月;关于雌雄鲸的相对大小,《美国博物学者》,1873年1月。

    ⑹《动物的身体机构》(Animal Economy),45页。

    ⑴blood-hound,善嗅血腥,可训练其追蹑负伤的猎物,或在战场寻觅伤兵,或破获凶杀案件。————译者注

    ⑵再参阅理查森的《关于犬的手册》(Manual on the Dog),50页。麦克尼尔先生曾就苏格兰猎鹿狗提出过非常有价值的报告,他首先提醒人们注意到这种狗雌雄二者大小不相等,见斯克罗普的《鹿的狩猎技术》。卡波勒斯有意发表有关这一著名品种的全部材料及其历史,我翘首以待。

    ⑴布雷姆,《动物生活》,第2卷,729——732页。

    ⑵参阅华莱士先生关于这种动物的有趣报道,见《马来群岛》,第1卷,1869年,435页。

    ⑴《意大利自然科学协会会刊》(Atti della Soc.Italiana di Sc.Nat.),第15卷,第4分册,1873年。

    ⑵《时代》(The Times),1857年11月10 日。关于加拿大山猫,参阅奥杜邦和贝克曼的《北美四足兽》(Quadrupeds of North America),1846年,139页。

    ⑴鬃海狗亦有译作“海狮”,为海驴(Otaria stelleri Less.,又名steller’s sea lion)的一种,常群集于福克兰岛。斑海豹(seal,phoca vitulina L.),多产于北太平洋。二者均属鳍脚类。

    ⑵默里博士,关于海狗,《动物学会会报》,1869年,109页。艾伦先生在上述论文中(75页)曾提到,雄者的颈毛固然长于雌者的颈毛,但是否值得叫做鬃,尚可杯疑。

    ⑶博纳先生曾对德国赤鹿做过最好的描述(《森林动物》,1861年,81页),他说,“当雄鹿保卫其权利,反击一只入侵者的时候,另一只入侵者趁机侵入其妻妾禁区,一一驱走为其战利品。完全一样的情况也发生于海豹,参阅艾伦先生的论文,同前杂志,100页。

    ⑴艾伦先生,《剑桥大学有袋类比较动物学学报》,美国版,第2卷,第1号,99页。

    ⑵梅休著,《狗:它们的管理》(Dogs:their Management),第2版,1864年,187——192页。

    ⑶艾力克斯·沃克(Alex Walker),《论血族通婚姻》(On Intermarriage),1838年,276页,244页。

    ⑷形小,常用于助猎,以捕获鼬、獾、兔或水獭。————译者注

    ⑴《自然遗传专论》(Traitéde I'Héréd.Nat.),第2卷,1850年,296页。

    ⑵《动物研究院院报》(Amoenitates Acad.),第4卷,1788年,160页。

    ⑴欧文,《脊椎动物解剖学》,第3卷,585页。

    ⑵同上书,595页。

    ⑶关于驼鹿和野生驯鹿的习性,参阅罗斯·金(Ross King)的著作,见《加拿大的猎人》,1866年,53,131页。

    ⑴欧文,《脊椎动物解剖学》,第3卷,600页。

    ⑵格林先生,《林奈学会会刊》,第10卷,动物学部分,1869年,362页。

    ⑶马丁,《哺乳动物志大纲》(General Introduction to the Nat.Hist.of Mamm.Animals),1841年,431页。

    ⑷《巴拉圭哺乳动物志》,1830年,15,31页。

    ⑴关于象海豹,参阅莱生的文章,见《博物分类学辞典》,第13卷,418页。关于冠海豹,参阅德凯(Dekay)的文章,见《纽约博物学会年报》(Annals of Lyceum of Nat.Hist.New York),第1卷,1824年,94页。彭南特也曾从海豹猎人那里搜集过有关这种动物的材料。最充分的材料是由布朗先生提出的,见《动物学会会报》,1868年,435页。

    ⑵关于河狸,参阅摩尔根先生的很有趣的著作《美国河狸》(AmericanBeaver),1868年,300页。帕拉斯很好地讨论了哺乳动物散发气味的腺体,见《动物学专论》,第8卷,1779年,23页。欧文也曾记载过这种腺体,其中包括象和鼩鼱的腺体,见《脊椎动物解剖学》,第3卷,634,763页。关于蝙蝠,参阅多布森先生的文章,见《动物学会会报》,1873年,241页。

    ⑶伦格尔,《巴拉圭哺乳动物志》,1830年,355页。这位观察家还举出一些有关这种气味的奇妙特性。

    ⑷欧文,《脊椎动物解剖学》,第3卷,632页。再参阅默里博士对这等腺体的观察材料,见《动物学会会报》,1870年,340页。德马雷关于红斑羚羊(Antilope subgutturosa),见《哺乳动物学》(Mammalogie),1820年,455页。

    ⑴帕拉斯,《动物学专论》,第13卷,1799年,24页。德穆兰(Desmoulins),《博物分类学辞典》,第3卷,586页。

    ⑵格雷博士,《诺斯雷动物园采访记》(Gleanings frorn the Menagerie at KnowSley),28页。

    ⑶卡顿论北美马鹿,《渥太华自然科学院院报》(Transact.Ottawa Acad.Nat.Sciences),1868年,36,40页;布莱思,关于喜马拉雅野山羊,《陆和水》,1867年,37页。

    ⑷欧文编,《亨特的论文及其观察材料》(Hunter'sEssays and Observations),第1卷,1861年,236页。

    ⑸参阅格雷博士的《大英博物馆哺乳动物目录》,第三部分,1852年,144页。

    ⑴伦格尔,《哺乳动物志》,14页;德马雷,《哺乳动物学》,86页。

    ⑵参阅我的《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第1卷中所载的这几种动物;还有第2卷,73页;以及第二十章中所载的有关半开化人实行选择的情况。关于伯布拉山羊,参阅格雷的《目录》,157页。

    ⑴关于岩大袋鼠(Osphranter rufus),古尔德,《澳大利亚哺乳动物》(Mammals of Australia),1863年,第2卷。关于负鼠,德马雷,《哺乳动物学》,256页。

    ⑵为圭亚那的一处地方。————译者注

    ⑶《博物学年刊杂志》,1867年11月,325页。关于巢鼠,德马雷,《哺乳动物学》,304页。

    ⑷艾伦,《剑桥大学有袋类比较动物学学报》,美国版,1869年,207页。多布森博士关于翼手目性征的文章,见《动物学会会报》,1873年,241页。格雷博士关于树懒的文章,同上杂志,1871年,436页。

    ⑸德马雷,《哺乳动物学》,1820年,220页。关于线斑猫(Felis mitis),伦格尔,同前书,194页。

    ⑴默里博士关于海狗的文章,见《动物学会会报》,1869年,108页。布朗先生关于格陵兰海豹的文章,同上杂志,1868年,417页。关于海豹的颜色,再参阅德斯玛列司特的文章,同上杂志,243,249页。

    ⑵卡顿,《渥太华自然科学院院报》,1868年,4页。

    ⑶格雷博士,《大英博物馆哺乳动物目录》,第三部分,1852年,134——142页;再参阅格雷博士的《诺斯雷动物园访问记》,该书载有一张漂亮的德比大角斑羚的图:参阅该书有关羚属的章节。关于好望角大角斑羚(Orea canna),参阅安德鲁·史密斯的《南非动物学》,41,42页。在伦敦动物园中也有许多这等羚羊。

    ⑷关于黑印度羚(Ant.niger),参阅《动物学会会报》,1850年,133页。有一个亲缘近似的物种,在体色方面有同等的性差异,参阅贝克爵士的《阿伯特·尼安萨》(Albert Nyanza),第2卷,1866年,627页。关于水草地印度羚,格雷,《大英博物馆哺乳动物目录》,100页。德马雷,《哺乳动物学》,468页,关于卡玛印度羚。安德鲁·史密斯,《南非动物学》,关于角马。

    ⑴《渥太华自然科学院院报》,1868年5月21日,3,5页。

    ⑵S.米勒,关于爪哇牛,《马来群岛动物志》(Zoog.Indischen Archipel.),1839——1844年,35彩图;再参阅拉弗尔斯(Raffles)的文章,布赖茨先生引用,见《陆和水》,1867年,476页。关于山羊,格雷博士,《大英博物馆目录》,146页;德马雷,《哺乳动物学》,482页。关于南美沼地鹿,伦格尔,同前书,345页。

    ⑶斯克莱特,《动物学会会报》,1866年,1页。M.M.波伦和范达姆(van Dam)也充分肯定了同一事实。再参阅格雷博士的文章,《博物学年刊杂志》,1871年5月,340页。

    ⑷关于吼猴,伦格尔,同前书,14页;布雷姆,《动物生活图解》,第1卷,96,107页。关于悬猴,德马雷,《哺乳动物学》,75页。关于长臂猿,布莱思,《陆和水》,1867年,135页。关于瘦猴(Semnopithecus),S.米勒,《马来群岛动物志》,10彩图。

    ⑴热尔韦(Gervais),《哺乳动物志》,1854年,103页,载有雄西非山魈的头骨图。再参阅德马雷的《哺乳动物学》,70页。小圣伊莱尔和居维叶,《哺乳动物志》,第1卷,1824年。

    ⑵即Phalangista vulpina,属食果有袋类,形似松鼠,体长约一尺半,尾长一尺许,每产一二仔,幼仔渐长,离去育儿囊,尚负于母背上,产于澳大利亚。————译者注

    ⑶即Phascolomys wombat,属啮齿有袋类。体肥大,长二三尺,四肢粗短而强壮,皆有五趾。后肢除第二趾皆有长曲之爪,以爪掘穴而居。食木根及草等,故其齿列颇似啮齿类。————译者注

    ⑴《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第2卷,1868年,102,103页。

    ⑵欧文编,《亨特的论文及其观察材料》,第1卷,1861年,194页。

    ⑶贝克爵士,《阿比尼西亚的尼罗河支流》,1867年。

    ⑴关于麝鼠,奥杜邦和贝奇曼,《北美的四足兽》(The Quadrupeds of N.America),1846年,109页。

    ⑵《关于四足兽的新种》,1778年,7页。我所谓的狍(roe)就是帕拉斯命名的Capreolus sibiricus subecaudatus。

    ⑶产于西藏、青海以及蒙古等处,或谓即驴之原种,体高达四尺,毛色概灰带赤、或栗色,背部中脊有黑纹一条,体下白色。幼驴毛色黄中带赤,与栖处之砂质色相合。————译者注

    ⑴《博物学者在尼加拉瓜》,249页。

    ⑴参阅史密斯《南非动物学》及格雷博士的《诺斯雷动物园访问记》二书中的精美图版。

    ⑵《威斯敏特评论》,1867年7月1日,5页。

    ⑶《南非游记》,第2卷,1824年,315页。

    ⑴格雷博士,《诺斯雷动物园访问记》,64页。布赖茨在谈到锡兰豚鹿(hog-deer)时说道,在换角季节它的白色斑点比普通猪鹿的白色斑点更为鲜明。

    ⑵福尔克纳(Falconer)和考特雷(Cautley),《地质学会会报》(Proc.Geolog.Soc.),1843年;以及法克纳的《古生物学论文集》(Pal.Memoirs),第1卷,196页。

    ⑴《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第1卷,1868年,61——64页。

    ⑵《动物学会会报》,1862年,164页。再参阅哈特曼(Hartmann)的文章,见《农业年鉴》(Ann.d.Landw.),第43册,222页。

    ⑴我在伦敦动物园曾见过这种情况,在小圣伊莱尔和居维叶的《哺乳动物志》的彩色图版中也可看到许多这种情形。

    ⑵贝茨,《亚马孙河流域的博物学家》,第2卷,1863年,310页。

    ⑴我在动物学会的动物园中曾见到大部分上述猴类。关于眉线瘦猴的描述系引自马丁的《哺乳动物志》,1841年,460页;再参阅475,523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