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吴门表隐最新章节!

    東山碧螺峰下靈源泉,患目者掬而洗之,必愈。西山法源寺外二池水,一青一白。(二條皆《采風類記》。)

    文昌宮即太微律院,在滸墅關。明萬曆初,張宏德、宏模、宏祚建,全真道士守之。(按全真,宋王重陽祖師創戒律付邱長春,傳法演教與正乙異。)康熙二十二年,榷使黃懋揚重建。

    文星閣向在東憚寺內,明萬曆十五年,巡撫周繼創建,二十三年,知縣江盈科移建今所,形方,四成,高十三丈,圍二十丈四尺。任其勞者,典史唐惟仁、生員劉伸、吳良冶、黃承詢、袁本、陳朝東。已後修建者,知縣祁承爍、韓原善、許爾忠、塗必昌,郡紳陳仁錫、文震孟、彭瓏、吳愉、宋德宏、繆彤、顧汧、彭定求、吳承勵、汪銓,遂為士子肄業之所。

    千佛井在柴河頭湯氏宅內,井欄鎊佛像甚多,相傳水可洽疫。(二條褚通經錄。)

    落星石,一在長署西義役倉橋傍,一在吳縣學門西,一在開元寺側,一在獅山落星港,一在北濠勝堂。

    東京啟聖憚院佛像曆年記碑在婁門關帝廟內。乾隆初,裏士韓詩元旦謁廟,墾土得之。上鐫佛像,下刻經文,末署「蘇州長洲縣上元鄉煙家橋西居住,嗣男寶臨施財刊石,追薦妣諸氏七娘,遠年生界。元豐四年五月望日立石,勸緣行者趟道堅,吳郡張珙刻。」正書二十七行。

    崇正宮橋青石扶闌琢工極細,具見纖毫,今無。

    十四井在顧亭橋南楊家田。在咫尺間,有方、有圓、有八角,甚古,皆以石板覆之。

    十二井在齊門新橋巷瑞蓮庵後。庵久廢,畫禪寺僧如本創建。道光十七年夏,浚放生池,因見之。

    明文學於叔夜宅在西麒麟巷。有舊園,即吏部皇甫訪月駕園之一隅,錢希言亦居之,今為黃讚府均宅。

    性善公所在斑竹巷,闔郡漆作公建,並籌恤同業孤寡殯葬。道光十七年,呈官創建。中祀祖師,神姓邱名彌陀。(像如頭陀,九月十六日神誕。)又祀楊墳。(始製漆器。)

    花橋水閣,唐時已建,見白居易詩。國朝褚篆書匾,今汪水部留重書。乾隆八年,裏蔣文源、沈誌祖、汪鼎煌、顧廷煊、蔣應娼等重建,增建文昌閣、軒轅樓。嘉慶二年,蔣燴等增建魁星閣。

    城中七塔之外,更有二塔,一在平江路張家橋北首,宋初顧氏建,康熙三十年圮。一在石塘橋巷底,康熙二十九年群兒戲築而成。時有「南塔傾,北塔成」之謠。(顧仁記。)

    繡祖廟在水仙廟側,神姓顧名名世。(明官明州知州。)一在周孝於廟側,神姓顧名案。(按神,國初守廟人,馬卒也,篤孝其母,母死,觸廟柱死,俗稱顧太太。民間小兒迷失,虔告必獲顯應能尋。)為繡緙之神。(俞大猷記。)

    大姚酂山宋迪功郎金章墓,寶慶元年築,塚甚高。

    大姚山上有文殊院,梁天監間建,佛像甚古,四面皆渠數匝,謂經行道之跡,唐宋人題詠多攜於壁。

    宋高士顧鳳暨配姚令人墓在潭東彈山。(隸吳邑十九都六圖福字圩。)子太常明命、侍御明德祔。道光二年,裔孫維坤立碣,傍有雙壽庵,鳳夫婦皆年九十建次,孫彥恭為僧守之,並有祠。嘉熙二年,僧淨了重建(久廢)。元孫宋學士仲六秀墓,在騎龍山。曆宋元明,後裔咸祔,土人呼姚官墳,明處士堁(堁,王敬臣門人,配享仁孝祠)亦葬此。(顧誌祖綠。)

    元處士陳千二祠在橫山圓覺庵內。元處士吳逢祠在武山壽寧庵內。宋閔仁甫祠在長邑九都報德庵內。(三條皆《姑蘇志》。)

    宋處士閔榮墓在楓橋塘西,子超、仁度,媳酈氏八娘、顧氏十二娘祔。大中祥符五年,錢塘僧居簡誌,仁度自書,今道光十年春,里人開溝見碑。

    紫泉廟在塘灣伏龍岡,宋乾德二年建。神姓步名騭,(吳丞相,傳載《長洲縣志》,列祀復舊祠。)封至德鄉土穀神。門內有古柏,門外有古井,不盈不竭,水可治病,即名紫泉。一在三里村,名新興廟,顧震濤題聯曰:「相業炳孫吳,孝著江東,名高甄胄,一代功勳齊陸顱;神威司至德,泉開古社,柏蔭新祠,千秋煙祀配樊孫。」

    河涇侯廟在石獅涇內,宋紹興初建。明崇禎十年,祠裔錫疇、凝遠、大任等重建。神姓顧名愷之,(字長康,晉虎頭將軍。)封金鵝鄉土穀神。一在陸墓船底橋,一在莊橋北首。(《武陵小史》。)

    守中堂在郡廟東長安弄內,康熙九年春,裏士朱厚寰倡緣,道士李樸建。葛芝有「遂為千載乘雲之人,敢忘三年築室之義。」刻於楹柱。(《百城煙水》。)

    倉聖祠在虎邱三泉亭,祀史皇蒼頡,以歷代名書諸賢祔。嘉慶十一年,紳士韓是升、范來宗、潘奕雋、申楫、蔣莘等建。(朱綬錄。)

    城隍廟東房三官像,趙滸手塑,用脫沙法。滸又能作羊皮燈,自轉石磨,皆人所莫及之技。

    甫橋東西跨街二石坊,東曰「清朝法從」,為丁世熙(元復父)立。西曰「藩屏碩望」,為鄉賢丁元復立。今元和縣署是元復故宅。(《元和舊志》。)

    永定寺大殿上鼓為郡中第一,宋初遺物。黃土塔橋側,昔有古磚塔,或云亦八幢之一。專諸宅在專諸巷,即石塔廟,久廢,移像於關帝廟西偏。

    陸墓有二。一在金鵝鄉,唐忠宣公贄墓在焉。傍有仰賢堂,祀公及明大學士吳一鵬。順治戊子,金俊明、方夏、楊補結詩社於此。(《百城煙水》。)一在益地鄉,晉大司馬雲衣冠留葬處。(二條申諳芳記。)

    保吉利橋石幢上攜佛像,中刻七如來聖號,有座,甚古,中多纖痕,唐時舊物。

    議敘鹽運使汪文琛墓在大姚。(隸元邑廿七都北五圖兩字圩。)文琛力行善事,屢倡義舉,有功郡學,具載誌書。

    工部主事陳鶴墓在靈岩山西硯山,秦侍郎瀛誌。鶴孝友清正,時稱君子,祔祀名賢、復舊等祠。首烏粉在來鳳橋下塘,周氏古訓堂世傳法制。

    梁高士祠在隆興寺側,祀漢梁鴻。道光十年,布政使梁章钜建,並建高士樓於滄浪亭祀之。

    石樓在潭東,累石而上,其巔名萬峰台,梅花旋繞,最為清致。吾師沈德潛末第時,有詩曰:「莫笑老夫筋力盡,一筇直上萬峰台」之句。(顧培源記。)韓崇等重修。

    冶長涇張姓,世傳治骨哽方藥,甚驗。尹山尹姓世傳治猘狗方藥,頗入神妙。(二條韓紹纓記。)

    兜率宮在天池山,就山鑿石,為屋三間,中鐫佛像及侍衛之神與供養之具。又琢石為五十三參,刻三十五佛號。元至正丁酉,僧道在募成,其工甚钜。

    雲南鹽課司提舉貝紹溥墓在陸墓高涇巷。紹溥力行善事,孝友能文,倡始社倉,載人郡誌。彭尚書啟豐誌。公有家訓,曾孫墉,乞梁學士同書楷書勒石,藏之虎邱桐橋貝氏節孝祠內,並有遺像。彭侍郎希濂為記,題詠甚富。

    凝翠樓在橫山西跨塘橋側,明隱士徐政(字蘭穀,忠仁公如珂曾祖)與文徵明、王寵輩結吟社於此。(徐僖述。)後改名繭園,陳敦復新之。至乾隆初,貝提舉紹溥得而重修,易名澹園,(用舊額,趙宦光所書。)子工部模有園中十八景詩,曾孫墉有感舊、話舊二圖,題詠頗多,顧承、顧震濤並為記。(二條貝墉記。)

    不染塵觀音殿在北寺東,像甚偉妙,脫沙異質,不用土木,宋紹興時金大圓募建,名手所塑,邊知白記。明成化十九年,張庭玉重建,萬曆初毀。三十二年,郡紳徐泰時、配馮恭人、同男洌、泫、瀚重建。得周廷策所塑尤精,並塑地藏王菩薩於後。內殿又塑釋迦、文殊、普賢三像,頗偉,管志道記。

    僧道饣斛食糕饅店在醋坊橋西,沈氏世業。軸頭店在周啞子巷,馬氏世業。麵樸店在新街橋,□姓世業,翦紙為之。麵餅袋店,王洗馬巷夏氏世業。

    肺露在廟堂橋北,張氏三和堂世傳法制。(徐溎述。)

    太平府教授張鳳翼墓,在東龍池,(隸吳邑廿都二圖所則字圩。)子貢生惇五祔。鳳翼孝友行,文章名世,祔祀復舊祠。

    飲馬橋關帝像,順治二年閏六月十三日,土國寶屠城至此,俄見聖像提刀跨馬挺立橋上,兵乃止,遂免屠。

    仙掌峰在華山東,上有石觀音像,祈子頗應。下有巨石,中虛銳...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