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中华帝国史最新章节!

    宋代的皇帝们,如今已经放弃了收复北方领土的期望,在其南方版图上,他们将全部注意力,都用在了重建诗歌与艺术氛围,以及生活的精致上面,这些都是曾经在开封皇宫中享受到的。1161与1206年那两场与金朝之间的突发战争,不过是和平期间短暂的花絮。1126年的惨败,尽管让帝国承受了巨大的领土损失,就其本身来说,似乎同样不过是一段插曲。在每一个领域,宋代的高雅文明都继续发展,它是中原文化的精华所在。我们必须设法唤醒艺术与诗歌,因此,我们将首先回到开封年间(960——1126年),随后再延续到杭州时期(1132——1176年)。

    有关开封年间山水画的概念,有一篇很有价值的文献,即画家郭熙(生于1023年前后)关于“山水”的论文。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出,这些11世纪的大师们,是如何仔细观察大自然的:

    真山水之云气,四时不同,春融怡,夏蓊郁,秋疏薄,冬暗淡。画见其大象而不为斩刻之形,则云气之态度活矣。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清,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郭熙进一步解释:

    大山堂堂为众山之主,所以分布以次冈阜林壑为远近大小之宗主也。其象若大君赫然当阳而百辟奔走朝会,无偃蹇背却之势也。长松亭亭为众木之表,所以分布以次藤萝草木为振契依附之师帅也。

    郭熙还指出,山峰在外形上,以及(可以说是)特性上的变化,根据人们看它们的距离而有所不同:

    每看每异,所谓“山形面面看”也。如此是一山而兼数十百山之形状,可得不悉乎!

    根据季节变化,它们同样会有气质的不同:

    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

    值得注意的是,郭熙的论文是对“风景即心境”理念的纯粹且简单之解释,这一观点在西方很晚才被发现。

    这位宋代大师特别强调的一个观点,是山的光与影之间相互作用之价值。尤其是雾气介入的重要性。

    今山日到处明,日不到处晦,山因日影之常形也。……今山烟霭到意隐,烟霭不到处见,山因烟霭之常态也。

    ……

    山无烟云,如春无花草。

    我们从中国历史学家处得知,郭熙本人遵循了这样格言,从而“做长松巨木,回溪断崖,岩岫巉绝,峰恋秀起,云烟变灭,晻霭其间,千态万状”。归于他名下、现收藏于日本的一些画作,能让我们对其画风有大致的了解。一幅冬景:“雪堆岩罅,冰锁河面,偏舟载颤抖之客渡河。”春景:“浪击孤舟,山隐轻霾。”一幅秋夜之景,这是他最喜欢的主题:“雨过天清,雁阵过长空,似晤远山。”

    米芾(1051——1107年)是另一位伟大的画家,他留下了一些类似的山水画。在呈现“中国褶皱”的典型特征上,此人从未被超越。这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得如同当代地质学家所描绘的图景,正如“林木茂密的山丘之上,翻滚的浪花刺破雾霭中的圆顶山”。

    宋代的许多诗歌,都是绘画杰作的文学版本。例如,诗人欧阳修生活于开封年间(他还是保守派的领袖之一),在他那首《远山》中写道:

    山色无远近,看山终日行。

    峰峦随处改,行客不知名。

    或者比如这篇江景:

    寒川消积雪,冻浦渐通流。

    日暮人归尽,沙禽上钓舟。

    再或者这篇渔夫的主题:

    风牵钓线袅长竿,短笠轻裳绿草间。

    春雨濛濛君不见,水烟埋却面前山。

    欧阳修对音乐也留下了同样的深刻感悟,这一次,他用散文形式,写下了秋声的主题: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

    另一位伟大的诗人苏轼,通常以“苏东坡”而闻名(在开封年间,他同样也是传统派的领袖之一),留下了不少可以与唐代大师媲美的作品。《前赤壁赋》(此地位于湖北的长江沿岸)是中国文学中最为知名的篇章之一: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客曰:“……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以上这些,就是宋朝皇帝们将北方各省丢给侵略者之时,带到华南的遗产。

    而这并没有因迁移而陷入困境。位于杭州的新都城(从1132到1176年,它一直是大宋的首席都城)变成了一座更为出色的艺术财富之城,并很快清除了人们对开封的回忆。当高宗皇帝(1127——1162年在位)将其官邸迁到杭州时,那些在其父之开封宫廷已赢得名望的艺术家,都被他召集在了一起,并很快能够重新设立画院。像从前的徽宗一样,高宗亲自向最杰出的艺术家颁赐金腰带作为装饰,并让他们在自己的皇宫中留宿。他喜欢用自己独特的笔法书写古诗,随后委托其艺术家们配上图画。高宗的孙子宁宗皇帝,同样成为了一位绘画的狂热痴迷者。他不仅向官方学派的儒家大师们颁发金腰带,还赏赐一些独立学派(也就是佛教)的艺术家。这一时期的文献,证实了高宗和宁宗一直重视由皇家画院成员监理的宫殿及亭台装饰,杭州城到处都在修建此类阁台殿宇。

    杭州城自身,也适合于这种装饰。它的地理位置极好,很容易迷住像过往几位宋朝皇帝那样天生的艺术家。在其东边,有钱塘江水的冲刷,靠近江水流入杭州湾的入海口;而在西边,它环绕着“西湖”,像威尼斯一样,是一座水上之城。马可·波罗(Marco Polo)热爱杭州,因为后者让他想起了自己的家乡。波罗惊叹于不可尽数的船只、石桥,以及西湖,它那树木茂密的小岛和郁郁葱葱的堤岸,掩映着各式各样的楼阁亭台、佛塔皇宫。在地平线上,如同背景一样,有着深邃幽远的峡谷,造型奇特的山峰,它们庇护着众多佛寺,因画家与诗人而永生不灭————因为杭州地区的所有风景,很久之前都已经被老一代宋朝大师们描绘过。

    大宋皇室引领这种时尚。在西湖岸边的山坡上,高宗皇帝建有一座宏大且华丽的亭台,画家萧照用一幅巨大的江河峰峦全景画来装饰它。“画得非常好,游客甚至分不清是在看一幅画,还是置身于景色附近。”成就了一次艺术灵感回归的,不单单是杭州的美景,还包括整个浙江的风光。后者是一个因其景色变化多样而闻名遐迩的省份。在北方,从长江口到杭州,沿海有一条圩田地带,这是填海而成的土地,让人回忆起荷兰的风景;还有一片沿海平原,只高于海平面三到六英尺,一望无际,不可胜数的运河沟渠,向着四面八方伸展开去。在南部,从杭州直至福建那边,延伸着一条曲折破碎的海岸线,错综复杂的海湾,猛然间被高高耸立的花岗岩山峰所隔断,后者崖壁参差,草地上布满了斑岩。很久之前,地理学者就指出了这些构造与日本内海沿岸岩层的相似性。因此,在日本风景画家(从15世纪开始)及这些杭州大师之间发现明显的亲缘关系,就不是让人奇怪的事情。前者无疑模仿了后者,但他们都同样复制了自己国家的风景。

    近来,日本公布了一组非常有趣的比较,对比的是宋代最为著名的画作,以及闽浙海岸山峦的照片。它们以一种惊人的方式显示出,宋代大师们是何等地忠于大自然。至于浙江与日本的相似性,塞因(Sion)描述了李希霍芬(Richthofen)在造访浙江时,是如何“在其游记中,连篇累牍地提示与日本的这种类似:很少的森林,但在每一处怪异的绝壁近旁,都有一座佛塔,为茂盛的松柏所环绕;在谷地下面,密密麻麻地长满了竹子,还有参天的大树,不可胜数的水车,以及巨大的白房子。尤其是在这些水分充足的山坡上,生长着大量的草木:随处可见成片的松树与橡树,油桐与漆树;广阔无边的肉质叶灌木丛,诸如金银花和紫藤一类的匍匐植物缠绕于上;整个山坡,都为桃金娘、杜鹃花及野生玫瑰所覆盖。这是一处鲜花盛开,灌木葱郁的乐土,在中国其他任何地方,都找不到一个乡间,如此的景色如画,这般的多姿多彩”。毫无疑问的是,无论在十二三世纪的宋代风景画,还是在十五六世纪的日本同类作品中,都有对自然哲学某种程度的表现;但同样有对真实地域的现实主义描绘,无论是在闽浙还是在日本————前者通常与后者非常类似。因此,这些浙江的花岗岩或斑岩的山岭,及其沿着从岩石中开凿出来的“台阶”而攀升之陡坡,(在那里,瀑布由三百英尺或更高的地方飞流直下,像宁波附近的“雪谷”),都大量地出现在“日本”风景之中————正如一系列用来对比的日本照片所证实的那样。

    宋明时期的艺术家们,特别喜爱再现杭州周边的历史场景,特别是西湖的沿岸与岛屿。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对于这一名湖的最佳描写,是由韦锡爱(Arnold Vissiere)完成的:

    在远处,山峦耸立,围绕在湖西。最近处矗立着一座巍巍宝塔,建筑在岩石地基上,塔身侧面刻有碑文。绕过这座高塔,你就来到了名为“断桥”的桥边,它被视为“西湖十景”之一。过了断桥,是一条堤道。路基的铺设,是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完成的,它通向了孤山岛。当在这条清凉且令人愉悦的道路上走过一多半时,你就来到了另一座石桥。它横跨于长堤的某个缺口之上,使得水能从一个湖泊流向另一个。这就是“锦带桥”。

    在孤山岛上发现的景点,是最为著名的:

    在右边,就是这个岛屿得以命名的孤山。它高度适中,树木繁茂,郁郁葱葱,点缀其中的,是遍布各处的凉亭露台。小巧的白色建筑物,掩蔽着石碑铭文,它们为过去作证。在左边,靠着水面的,是一系列亭阁、庙宇,以及供游船登陆的码头,更远处,是一座帝王行宫,它被粉刷成暗红色的墙壁环绕,从孤山南坡,一直攀升到了其最高点。第一座亭阁,其石砌阳台、扶手,以及延伸到水面的、典型的中国式小桥,都在孤山的美景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上面还有这样...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