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中华帝国史最新章节!

    隋帝国的衰落,似乎注定要使中国陷入另一段分裂与混乱的时期。各地军事领袖纷纷起兵,争取霸权。接着出现了一位军事天才,他命定要重建帝国,并为之后的中国历史与文明带来一段三百年的新进程。

    唐太宗

    他叫李世民。其父李渊号称唐国公,任山西一个军事辖区的统帅。李渊是有良好家庭背景的绅士,受人尊敬的将军,对一位处在如此重要位置的官员来说,他是再诚实不过了。李渊是个胆小怕事之人,经常担心自己受到危害。他足够忠诚,只有到了走投无路的时候,才违背自己的职守。除此之外,他还富有儒家智慧,熟知圣人箴言。李世民同样如此,尽管很年轻(他出生于公元597年,其时不过是二十出头),却是伴随着历史掌故及精妙格言长大的。他军营生活的体验(其父的封地位于边境,经常会遭遇突厥人的袭击)以及在宫廷中的经历————隋朝皇帝的宫廷极尽奢华,腐败与怪异在远东尽人皆知————教会了这个年轻人如何利用儒家智慧,而不是被其所束缚。在其全部生涯里(其中也留下了一些古怪的阴影),李世民始终确保传统道德站在自己一边。而且,惊人的活力,几乎从不出错的决策能力,勇敢、狡诈、大胆及良好的判断力,所有一切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成就了他的完美性格。李世民是他那个时代的理想人物。

    隋帝国挣扎在军事混乱的巨痛之中。已经退到扬州的隋炀帝,过着一种纵情酒色的生活,与此同时,他的将军们却在相互厮杀以争夺地盘。年轻的李世民,确保自己在山西的领地内有强大军事后盾,并因与几位突厥可汗的良好关系而更为强大。而且,他还与各地官员建立了有价值的联系,因此,他对其父守旧的忠君思想日益不耐烦。为了迫使后者有所行动,李世民采取了一种典型的中国式计谋。他和一位宫廷宦官勾结,在李世民的怂恿之下,后者送给了李渊一个原打算做后妃的女孩。这位少女必定非常有魅力,因为,这位受人尊敬的李将军接受了这份危险礼物,并未仔细考虑此举的后果。此后,李世民向他的父亲指出,他们已经让自己变成罪犯了,诱拐一位宫中的女性,可是杀头的大罪。李渊惊慌失措,惶恐不已————但接下来能做什么呢?想挽回已经太迟了。因此,李渊将其追随者召至其太原的住所,并动员军队听命于自己。与此同时,他还宣布,自己不过是作为一名忠臣起兵的,目的是将皇帝从其他觊觎者那里解救出来,以此来缓解良心上的不安。

    一切都完全按照李世民所期望的向前发展。正如通过阴谋,他获得了后宫的支持一样,通过军事上的坦诚,他得到了突厥的同情,这些危险的邻居将五百名精选雇佣兵和二千匹骏马交由他调遣。同时,李世民的姐姐,一位和他同样骑术精湛的年轻女英雄,变卖了自己的珠宝,用这笔钱招募了一万名壮丁,并将他们交给弟弟。很快,李世民手下就有了六万可靠的士兵,这些人能和他一起吃苦,能被他的榜样激励,甚至能为他献出生命。在四年多的时间里(618——622年),李世民率领自己的士兵转战中原各省,与一支支军队交锋,并从混乱中恢复了秩序。

    李渊的顾虑很快就随着形势而打消。在长江下游的皇宫里,皇家卫队利用普遍混乱之机,杀害了合法的皇帝隋炀帝。唐国公李渊于是宣布自己为王朝的复仇者,并以隋朝皇家世系最后一位代表的名义,掌握了帝国的军事指挥权。(618年)几个月之后,在李世民的怂恿之下,他废黜了那位影子国君,并宣布自己为皇帝。

    帝国首都长安(这座城市过去在中国历史中所扮演的角色,与罗马在西方发挥的作用类似)率先打开大门,欢迎新皇帝————因为李渊不是陕西本地人,而这里自秦始皇时代,已经目睹了所有伟大王朝的崛起。随后,李世民率军包围了洛阳,此城在一位其父最可怕的对手控制之下。这是一项艰巨任务,因为城市非常坚固,而其他的觊觎者,出于对唐军势力的成功而惴惴不安,都在火速赶来支援守军。陪同这位年轻英雄的,是一位他从前的对手尉迟敬德。在俘虏了此人之后,他说服后者加入了自己的阵营。李世民以自己一贯的慷慨大度,不顾追随者的劝告,让尉迟敬德指挥一支军队。

    当他们刚一看到洛阳城,李世民就带领一支由八百人组成的骑兵队,前去侦察攻城路径。但守军看到了这一切,出城包围了这小股人马。当这位唐军首领手提军刀,试图打开一条退却之路时,一个敌军军官认出了他,并拖着长矛向他冲了过来。因为自己的草率,这位未来的皇帝几乎丢掉了性命。但一直跟着他的敬德,冲上前来杀死了袭击者。就在此时,唐军主力到达战场,救走了他们的统帅。同时,一支由某个觊觎者所率领的敌军,从河北赶来解救洛阳。当他们距离城市仅有几英里之时,李世民率领一队精选的骑兵,在晨光初现时动身。他们向敌人营地疾驰,出其不意地突破了对方的防御,并一路杀到了主帅的营帐。在混乱中,主帅被长矛刺伤并做了俘虏。几天之后,洛阳就投降了。

    (621年)李世民凯旋而归,回到长安。就这位年轻征服者的回归,中国的编年史作者们给出了一副极不寻常的华美画卷。他们描述,李世民骑在盛装打扮的骏马上,缓缓地穿过都城的街道。他身披战袍和金色胸甲,头戴钢盔,他的弓挂在吊索上,箭囊扛于肩头,宝剑握在手中。被征服的觊觎者们走在李世民坐骑的两边,靠近他的马镫。《唐书》中所表现的这一场景,根据最近的考古发现,能够描述得更为生动一些。在墓葬的赤陶雕像中,可以发现唐代的骑兵,他们的战马前足离地腾跃,后足抓在地面上。我们甚至可以找到李世民最喜爱的坐骑塑像、名字与记录。这些强健的马匹,身上的鬃毛打了褶,栩栩如生地雕刻在他的坟墓中。参加长安凯旋的骏马,毫无疑问就是“秋露”,作为其主人的忠诚伙伴,它在河南战事的全过程中闻名遐迩。至于这位征服者所穿戴的盔甲,在墓葬雕塑所塑造的武士,或是佛教塑像的护法天王之强壮肩头上,都有其精确的复制品。

    中原的统一,恢复得恰到时候。突厥人依然在边境上图谋不轨。

    中国的军事混乱,似乎给突厥人提供了一次入侵的绝佳良机。东突厥的可汗颉利与其侄子突利率领着大队骑兵,横扫了边境各要塞,并抵达了帝都长安的郊区。老迈的高祖皇帝(昔日的李渊)大受惊吓,提出要撤离都城。李世民让父亲继续唠叨着,与此同时,他自己却带着一百名精选的骑兵,开始向突厥挑战。他大无畏地策马来到敌人面前,进入他们的队列并向所有人喊话道:“国家与可汗誓不相负,何为背约深入吾地?我秦王也,故来一决。可汗若自来,我当与可汗两人独战;若欲兵马总来,我唯百骑相御耳。”同时,他对一些首领,诸如突利这样的,提出了个人的呼吁。这些人跟李世民注定会通过军事友谊联系在一起,而后者则再次唤起了他们的战火兄弟情。李世民坚定的举止,以及他对突厥人思维方式的了解,威慑住了这些生性多变的游牧民。多个部落的首领碰头商量了一段时间,随后就调转马头,策马离开。几小时之后,这一地区被倾盆大雨侵袭,李世民立即将其将官召集起来。根据他的传记作者说法,李世民向他们做了如下训话:“弟兄们,现在是时候展示我们的勇气了。整个平原都变成了一片泥浆。马上就到晚上,到时天会很黑。只有当这些突厥人能射箭时,他们才会让人害怕。让我们用马刀和长矛攻击他们。在突厥人能够准备好抵抗之前,我们一定能消灭他们!”他的确做到了。在拂晓之前,突厥人的营地被攻陷,唐朝骑兵一路杀到了可汗的营帐。后者请求休战,并退回到了蒙古。

    随着时间推移,李世民日益维护了他作为帝国保护者的权威。他的两个兄弟,对他的荣耀也越发嫉妒,并决心除掉此人。即使李世民的父亲,靠他才当上的皇帝,也逐渐对他的声望感到不快,并停止将国家大事托付给他。因此,一场残暴的大戏拉开了序幕。这种表演,在中国的禁宫与拜占庭圣殿里发生得同样频繁。当追踪《唐书》中关于这些悲剧日子的记录时,读者们很可能在拜占庭历史的书页里也能读到。李世民的兄弟们为他办了一场庆功宴,并给后者下了毒。李世民喝了解药,恢复过来。接着,两兄弟又雇佣刺客,隐藏在某座宫门附近等候他。但是,一名叛徒提醒了他,整个故事中充满了背叛,正如充斥着杀戮及道德雄辩一样。于是李世民先发制人了。因为已经得知了对手的图谋,李世民的忠实支持者就将骑兵部署在一些适当地点。在敌人约定的伏击时间,在这起暗杀战中,李世民如同在战场上一样向对手发起进攻。“他扣上胸甲,戴上头盔,拿起弓箭,前往宫殿。”他的两个兄弟一看到他逼近,立即乱箭齐发,但并没有射中。而李世民的第一箭,就射倒了一个兄弟,而他的副将则杀死了另一个。就在此时,这位副将安排埋伏的士兵现身来保护李世民了。根据《唐书》记载,这时“没有人敢上前一步”。同时,宫廷卫队和当地百姓开始聚集过来。李世民于是脱下头盔,让别人认出自己。他站在两个兄弟血淋淋的尸体前面,向着人群喊话:“子民们,不要为我的安全担忧,那些想暗杀我的人已经死了!”随后,李世民忠实的追随者尉迟敬德砍下了两个皇子的人头,并将它们展示给众人。

    剩下的事情,就是将这场处决通报给皇帝了,李渊一直对两个受害者表现出明显偏爱。李世民将任务委派给尉迟敬德,后者漠视最为神圣的礼节规定,全副武装地进入皇帝的住所,他的双手可能依旧是红色的,还沾着两位王子的鲜血。读者可以在官方记录的字里行间,通过阅读猜测到底发生了什么。这是一个体现儒家伪善的壮观场景,凶手们依旧充满杀机。为这样一种目的引用道德格言,只是想证明他们的行动并不丢脸。

    当得知这一消息之后,老皇帝无法抑制自己的泪水,也不能控制他的愤怒。李渊的第一个行动,就是命令进行严密调查。他不清楚,自己已不再是局势的控制者了。皇帝的一位大臣小心翼翼地提醒他事件的真实状态。“没必要做进一步调查了……不管这些事件是如何发生的,两位死去的皇子必定是有罪的,而秦王(李世民)是无辜的。”这些辞令堪与塔西佗的雄辩相媲美,并给这场尼禄式的大剧添上了最后一笔!随后,大臣们详细罗列了这两个行凶皇子所犯下的各种弥天大罪。二人不曾与其父的几位皇妃私通过吗?仅这点而言,就足以令他们的死刑合法化了。

    随后皇帝得到通知,李世民来了。这位杀害兄弟之人,让自己展示出各种最感人的孝顺表征。而年迈的君主则泪流不止,拥抱着儿子,甚至祝贺后者拯救了他们的家族。这是一出“感人场景”。“皇帝,”编年史家平静地写道,“一直犹豫如何在他的儿子中做出选择。两位年长皇子之死,结束了他的困惑,而昔日对李世民的喜爱,完全占据了皇帝的心。当他看到李世民跪在自己脚下,如同一名祈求宽恕的罪犯时,皇帝拥抱了他,并向后者保证,自己根本不认为他是犯罪,并相信,李世民的行动,只是出于合法的自卫。”在做完这番宣讲之后,皇帝如人们所期望的那样,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如果没有进一步的感人场景,这出大戏就不算完美:李世民遵守礼节规范,拒绝了皇位;即便内阁全体一致地支持新主人,也是徒劳————他再度拒绝,“放声痛哭,并跪倒在其父脚下,恳请对方继续执政直到去世”。但这位老人下了命令,因此李世民作为孝子和忠臣,不得不服从。因此,公元626年9月4日,李世民被迫登上了皇位。为了终止任何可能的仇杀并稳定帝国,新君主下令,立即处死其兄弟的所有妻妾及子女。先皇退隐于一处宫殿,在那里,我们得知:“他生活在极受尊重且快乐祥和的享受之中,而他的儿子,也从来不曾让他有丝毫的理由,来后悔自己放弃皇位的举措。”

    与此同时,这场宫廷政变也给了突厥人新的希望。新皇帝甫一登基,十万骑兵就从外蒙古穿越戈壁,开到了长安城下。公元626年9月23日,他们出现在都城北门的吊桥之前。大臣们再度恳请他们的年轻君主,放弃这样一座无法防御的都城。但李世民————从此之后,我们就要用他的规范头衔“太宗”来称呼了————可不是一个任人恐吓之人。突厥人的领袖颉利可汗,傲慢地派出一个使者来索要贡赋,并恐吓说,如果不支付,百万游民就将这座都城变成废墟。太宗做出的回应,则是威胁要砍掉来使的首级。他冒着巨大风险,因为当时长安的兵力非常稀缺。为了蒙蔽敌人,太宗命令其军队从各个城门列队开出,并在城墙下面列队排开,同时他以自己惯常的方式,带着一小队骑兵去侦察敌情。尽管有随行的反对,太宗还是策马沿渭河前行,正对着突厥的骑兵队伍,并处在他们弓箭的射程之内。相比自己的随从,太宗对游牧民的心理有着更好的了解。“突厥人知道我,”其传记作家引述他的话说,“他们已经学会了害怕我。即便仅仅是看我一眼,就足以将恐惧植入他们的心里;而当看到我的队伍列队出城时,他们就会相信,我们的人数比实际数量要多得多。”太宗继续纵马奔向敌人,“他表现出的信心,就好像是要去检阅自己的营地一样。”一看到他,“突厥人对太宗尊贵庄严、无所畏惧的举止印象深刻,纷纷从马上下来,用本民族的方式向他致敬。”与此同时,在太宗身后,唐朝军队在平原上占好了位置。如此一来,他们的盔甲和旗帜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太宗继续向突厥营地前进,随后他勒住缰绳,向唐军做了个手势,让他们后退,并保持作战序列。

    这位皇帝提高嗓音,向两位突厥首领————颉利可汗和突利喊话,并要求进行一对一决斗,就像草原勇士中习以为常的那样:“李世民当了皇帝之后,从来没有忘记使用武器!”以军人荣誉之名,太宗用突厥人自己的语言,激起他们的勇士精神,并激烈地指责对方破坏停战的协议,违背他们自己的誓言。突厥可汗面对这样的挑衅,屈服于这样令人敬佩的勇气展示,并吃惊于唐朝军队的调度,于是求和。第二天,在横跨渭河的桥梁边上,遵从传统献祭了一匹白马之后,双方达成了和平。这一次,突厥人记取了教训,他们再没有来过。

    太宗的顾问们建议他加固长城,以防止类似的恐慌再度发生。太宗微笑着答复:“何须固边?”事实上,鄂尔浑突厥人的权威,正被太宗刻意煽动的内部纷争与叛乱渐渐破坏。在颉利可汗的一起鲁莽挑衅之后,太宗出动了整个唐朝的兵力来对付他。帝国军队突然攻打位于内蒙古归化(今归绥)附近的颉利可汗,突袭其大营,并驱散了他的部落。接着,又将他赶到了外蒙古,直到鄂尔浑河及克鲁伦河,在那里,颉利可汗被迫依附于某个部落,而后者却将他交给了唐王朝。自此之后,东突厥的可汗一直臣服于唐朝,历时五十余年(630——682年)。

    《唐书》沾沾自喜地描述了突厥首领们在太宗面前拜倒的壮观场景。在一次公开接见中,皇帝倾向于集体召见他们,包括亲近臣服的可汗,以及许久之前已经归顺的头目。“他们一进入觐见大厅,就开始履行致敬仪式,行三拜九叩大礼。”那些忠诚部落的首领走在颉利可汗前面,后者却被当作战俘对待。不过,经过一通羞辱之后,皇帝精明地宽恕了他,并在宫中为他安排了一个住所,在那里,颉利可汗处在了软禁状态。

    (630年)整个东突厥汗国,即今天的内蒙古地区,被并入了唐帝国。和硕柴达木的突厥文阙特勤碑内容如下:“原来的突厥贵族之子,成了汉人的奴隶。他们保持处女之身的女儿,变成了女奴。突厥贵族们放弃了头衔,接受汉人取代他们。他们臣服于汉人可汗,为他服役五十年之久。他们为汉人的利益进行远征,从日出地,向东一直征战到莫利可汗之地,向西则一直打到铁门(在突厥斯坦)。但他们向汉人可汗交出了其帝国及习俗。”

    在接下来的二十年里,在这些外援的帮助下,太宗将突厥斯坦的突厥部落及戈壁的绿洲纳入了自己的势力范围。随着他的到来,一个意想不到的、史诗一般的汉人之国,展现在了亚洲各民族面前,令他们非常吃惊。太宗根本没有与蛮族媾和,也没有用黄金收买,而是让他们听到自己的名字就战栗不止。这一时期的现实主义艺术,很好地表达了此种精神。在浮雕、雕塑和墓葬陶俑中,那些强劲有力的动物及军事主题,以它们几乎过度饱满的气势(例如龙门石窟中体格健壮的护法天王),以及制作者对于着重强调的偏爱,经常能达到强烈的漫画讽刺效果。就连唐代的磁器,以及它们相当强劲的橘黄与明绿色彩,都显示出了这一时代的艺术品味。

    吐蕃使者朝见唐太宗画像

    如果太宗曾经将自己的功业与昔日的伟大君主们做过比较,他必定会想起古代中国最为知名的皇帝,即汉武帝。存在于公元4世纪蛮族入侵之前的大汉帝国,事实上已经复活了。而且,唐朝骑兵的赫赫战功甚至超过了其汉代同行。即便是古代疏勒的征服者班超,也没有像大唐的将军一样,能夺下这么多畜群,打垮这么多蛮族部落,或者砍下如此数以千计的人头。因为,在汉朝与唐朝之间的三个世纪中(当中原已经成为蛮族入侵的牺牲品),汉人一直从获胜部族那里吸收血脉;如今,她因此而健壮和强大,并能用从草原人那里吸收的力量,再加上一种超过千年的文明之巨大优势,与他们抗衡。

    来看看那些墓穴雕像吧。那些骑兵和步兵的形象,都是半鞑靼外观的扁平面孔,其特征几乎僵硬到了鬼脸的地步;它们戴的要么是突厥辅军的帽子,要么是唐军的头盔。粗糙地包裹身体的,是僵硬的皮革装甲,胸甲及背甲用金属加固,围裙是皮革或者金属鳞片做的。他们手持装饰有奇怪脸孔的或方或圆的大盾牌————这些人准备穿越戈壁,或者登上杭爱山。即使是佛教工艺品的表现目标,例如护世天王,或是有监护天赋的金刚手,我们也会发现类似的甲壳装甲,以及同样可怕且乖戾的外貌。那些陶俑骑兵战马,依旧在嘶鸣,发出喷鼻声,用前蹄刨着地面,似乎它们已经等得不耐烦,准备开始对疏勒或龟兹的一场袭击!曾让萨珊帝国恐慌战栗,后来又令年轻的阿拉伯势力发愁焦虑的西突厥,也要在与他们自己很相像的大唐雄兵面前低头。不久之后,西突厥人就能看到,大唐军队扫荡了自己的营地,烧毁了他们的车辆,拆散了他们的毡帐,一路向西打到了塔尔巴哈台峡谷————并发现对方依旧追逐着自己,穿越了一马平川的吉尔吉斯大草原。

    一旦击败了蒙古的东突厥,太宗就可以腾出手来对付突厥斯坦的西突厥了。当时,后者在一位强大的君主之下,其控制范围从阿尔泰山延伸到了咸海。夏天他住在天山,冬天则居于“热湖”,即伊塞克湖附近。因为佛教朝圣者玄奘的一篇描述,这位可汗极为出名。公元630年年初,在伊塞克湖西岸的托克马克城(位于今天的吉尔吉斯共和国),这位朝圣者与可汗相会,后者正率领其庞大的骑兵队伍向西行军。“戎马甚盛。可汗身著绿绫袍,露发,以一丈许帛练,裹额后垂...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