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元明杂剧最新章节!

    元杂剧自产生到发展,大约经过了一百年的时间,作家人才辈出,作品蔚然大观,已如前文所述。到了元末明初,便有人进行总结性的论述,例如燕南芝庵《唱论》,对于歌曲唱法,作了简要说明。又如钟嗣成的《录鬼簿》(后又经明人作《续编》),记录了元代戏曲家的生平事迹和作品目录,包括作家一百五十余人,作品名目四百余种,是我们研究金、元戏曲的第一手材料。夏庭芝的《青楼集》,记述了元代一百一十多个妓女(大多数是戏曲和曲艺演员)和三十多个男演员以及戏剧、散曲作家五十余人的事迹,也是有关戏曲史的宝贵资料。但这类著作较少,因此,本节扼要地介绍一下明代人撰述的戏曲理论著作。

    资料丰富,对后来影响较大的,当首推明初人朱权著的《太和正音谱》。此书成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内容大致可分为两个部分,即:戏曲理论和史料,戏曲曲谱。前一部分中,包括古典戏曲的体制、流派、制曲方法,杂剧的分科,脚色的源流等,对于古典戏曲理论和研究方面,对于元代和明初戏剧的评论和作品目录,都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有关戏曲声乐的理论,歌唱方法,宫调性质,歌曲源流等,则补充了元人燕南芝庵《唱论》的原著,增入了新的材料。后一部分的曲谱,是根据北曲(包括诸宫调、杂剧、散套)的黄钟、正宫、仙吕、中吕、南吕等五宫,及大石调、小石调、双调、越调、商调、商角调、般涉调等七调共十二宫调的分类(北杂剧仅用五宫四调),列举出每一宫调里的每一支曲牌的格式,详细注明每一字的平仄四声,并标明正字和衬字;还选录了元、明人的杂剧、散套或诸宫调为例,共收三百三十五支曲牌。是专门为填制北曲杂剧和散套提供的规范,也是现存最古的北曲曲谱。后来明、清人编的各种北曲曲谱,都是根据《太和正音谱》增订而成的。

    此书对于金人董解元以下、元代和明初的三百多位剧作家的评论,着眼点是以文辞分高下,而不以本色当行判优劣,所以在《古今群英乐府格势》一项中,把马致远列为元杂剧家之首,评云:“其词典雅清丽,可与《灵光》、《景福》而相颉颃,有振鬣(liè)长鸣、万马皆瘖之意。又若神凤飞鸣于九霄,岂可与凡鸟共语哉?宜列群英之上。”(明万历时臧懋循编选《元曲选》一百种,把马致远的《汉宫秋》列为第一,可能就是受了《太和正音谱》的影响。)与马致远相较,《太和正音谱》把关汉卿列在第十位,而且有些勉强,评云:“观其词语,乃可上可下之才。盖所以取者,初为杂剧之始,故卓以前列。”仅仅由于关汉卿是首创杂剧体制的人,才不得不列入前十名。由此书作者对马和关的排列次序和评语,就可以看出他对于杂剧评论的旨意所在了。明中叶以后,戏曲家分为两派,注重文辞的一派,很可能是受了朱权的影响。

    李开先所撰《词谑》,记叙了杂剧、散曲和戏曲作法、唱法以及一些讽刺、滑稽故事。全书分四个部分:一、词谑,记载了三十余条有关戏曲、歌唱的趣闻轶事。二、词套,评选了元人杂剧、散曲数十套,是本书的主要部分,有些可供版本校勘之用。三、词乐,记叙了当时一些著名演员和弹唱家的故事。四、词尾,较详细地讨论了戏曲曲尾的作法问题,并举出前人作品为例。因为作者留心于戏曲和民间歌曲的搜集和研究,所以《词谑》中的某些说法,尚有可供参考之处。

    徐渭所著《南词叙录》,是现存最早的一部研究南戏的专著,包括南戏的起源,发展情况,风格特色,声律,以及对作家和作品的评论;对于戏...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