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中医入门最新章节!

介绍各经起止穴位和总穴数如下。

    1﹒手太阴经

    起于中焦中府穴,止于拇指少商穴,共十一穴。

    2﹒手阳明经

    起于食指商阳穴,止于鼻旁迎香穴,共二十穴。

    3﹒足阳明经

    起于目下承泣穴中,止于次趾厉兑穴,共四十五穴。

    4﹒足太阴经

    起于大趾隐白穴,止于胸胁大包穴,共二十一穴。

    5﹒手少阴经

    起于胸中极泉穴,止于小指少冲穴,共九穴。

    6﹒手太阳经

    起于小指少泽穴,止于耳前听宫穴,共十九穴。

    7﹒足太阳经

    起于眼内角睛明穴,止于小趾至阴穴,共六十七穴。

    8﹒足少阴经

    起于足底涌泉穴,止于巨骨下俞府穴,共二十七穴。

    9﹒手厥阴经

    起于胸中天池穴,止于无名指中冲穴,共九穴。

    10﹒手少阳经

    起于无名指关冲穴,止于眼外角丝竹空穴,共二十三穴。

    11﹒足少阳经

    起于眼外角童子髎穴,止于小趾、次趾窍阴穴,共四十四穴。

    12﹒足厥阴经

    起于大趾大敦穴,止于胸中期门穴,共十四穴。

    13﹒督脉

    起于尾骶端长强穴,止于唇内上龈龈交穴,共二十八穴。

    14﹒任脉

    起于两阴间会阴穴,止于唇下承浆穴,共二十四穴。

    脏腑与经络,在生理方面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喻嘉言曾说:“治病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但明白脏腑经络以后,又究竟如何来应用于临症呢?现在举肝作例子来说明。从脏腑和经络的生理和病理方面,对于肝病的认识可分如下数项。

    1﹒依据“肝藏血”,又“其化为荣”。认识到贫血症与肝有密切关系。

    2﹒依据“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又“谋虑出焉”。认识到肝病与疲劳和情绪极有关系。

    3﹒依据“肝者将军之官”,又“在志为怒”。认识到肝气善于横逆冲激。

    4﹒依据“其性为暄”又“此为阴中之少阳”。认识到肝病能发生“火”的症状。

    5﹒依据“风气通于肝”,又“其用为动”。认识到肝病又能发生“风”的症状。

    6﹒依据“春三月此为发陈,逆之则伤肝”,又“其令宣发”。认识到肝病会有气血不能条达和郁结的现象。

    7﹒依据“肝开窍于目”,又“其华在爪,其充在筋”。认识到肝病能影响眼目和筋膜。

    8﹒依据“肝足厥阴之脉,循阴股,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出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认识到肝病又可影响到头面、巅顶、胁肋、小腹、前阴和下肢等部。

    此外,依据五行生克规律,“水生木、木克土”。认识到肾阴亏乏能生肝病,肝病易使脾胃受害,因而有阴虚肝旺,肝胃不和等名称。这样,根据肝脏和肝经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去认识肝病,就成为治疗肝病的一套理论。以此作为依据,从而分析症状,考虑治法,都可头头是道了。

    三、气 血

    气和血并重,更把气作为血的统帅,这是中医生理上的一种认识方法。气的名称相当多,有元气、真气、精气,这些都是指整个人体内气血和其他物质及能力,名虽异而实为一种。另有阳气、阴气之称,这是从元气内分别两大作用,说明一种能保卫体表,另一种能保持精力不使亏耗,故也叫真阳、真阴。还有宗气、中气,是指元气中有一部分属于上焦肺,另一部分属于中焦脾胃,所以亦叫肺气、胃气。概括的说,均为元气。

    气血的气,有些地方代表能力,有些地方代表物质,因而有气属无形、血为有形的说法。我们的体会,前人把气和血对待提出,血是物质,气也应该是物质,气所发生的作用就是“能力”。血液循行脉内全身受其营养,气能改善血液的功能和帮助血液的正常运行,二者是构成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因素,《内经》说:“血主濡之,气主煦之。”这就说明二者是绝对不能分离的。假使气受到心理上、环境上的刺激,无论情志方面的喜、怒、哀、乐,气候方面的冷、热,以及工作方面的劳逸,都会影响到血。因此,前人特别重视气,称做“气为血帅”,又说:“百病皆生于气”。

    一般的说,血分病虽当用血分药治疗,但还有理气和血、行气逐瘀、血脱益气等治法,这是因为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要使血液循行正常,先使气机舒畅;要使瘀血排除,先使气分通利。在出血不止的症候,还能用补气药来帮助收摄;严重的贫血症,根据阳生则阴长的道理,同样需要用补气药来加速恢复。这些方法,在临症上都是很有效的。

    中医临症时所称的气,多数是指脏腑机能的障碍,或消化不良等产生的气体。常见的如胸膈痞闷,胁胀脘塞,筋脉不舒,腹内攻冲响鸣,用气滞、气壅、气郁、气积、气聚、气闭等名词,作为病理的解释。发生这些症状的病症,也就多用气字为病名,如气厥、气膈、气胀、气臌、气呃、气淋、气秘、气瘿、气疝和肝气、胃气痛等等。举例来说,临症所见的厥症、膈症、臌胀病等,它们的成因有多种,其中属于气分酿成的,只要调畅气机,症状就能消失,因而又有舒气、疏气、调气、理气、行气、散气、顺气、降气、破气等多种治法。所以生理上所说的气和病理所说的气意义不同,应予区别。

    血液的作用,《内经》上指出:“目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说明全身都靠血液营养,所以又说:“以奉生身,莫贵于此。”在生理方面,特别指出:“心生血,肝藏血,脾统血。”凡是心脏衰弱或血亏,循行失调,会出现心悸、惊惕,脉来歇止;当精神过度刺激影响“肝藏血”的职守,容易引起吐衄;在脾脏功能发生病变,也会失其统摄作用,产生大便出血和妇女月经过多及崩漏等症。治疗上常用的和血、养血和引血归经方法,大多是针对心、肝、脾三脏而用的。对于虚损症采用治疗心、肝、脾的方法不能收到效果时,又把目标移转到肾,着重“先天”,如《圣济总录》所说:“嗜欲不节,劳伤肾气,精血耗竭,脏腑虚损,血气不能充养。”

    血液得寒则凝滞,得热则妄行,这寒和热包括外界的寒邪和热邪,饮食的寒凉和辛热,以及体质的偏寒、偏热和肝火偏旺等。故血病主要分为瘀血和出血,当然与气也有密切关系。血虚多起于疲劳过度、创伤出血过多和病后及妇人产后,当已经成为血虚症时,就须从心、肝、脾三脏治疗,必要时并应进一步从肾脏治疗。

    四、精 气 神

    精、气、神,中医称为三宝,就是说明这三者对于人体极为重要。气在上面已经说过,现在先谈精,精是人体生长、发育以及生殖能力的物质基础。中医把精归于肾脏,《内经》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又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又因“两精相搏,合而成形”和“人始生,先成精”,然后脑、髓、骨、筋 脉、皮肉、毛发等形体组织逐渐生成,精为生命的基础,所以称肾为“先天”。待到出生以后,便靠饮食来给养,这是脾胃的作用,故称脾胃为“后天”,并在临症上认为先天不足,可用后天来调养。

    精,对于体力有密切影响,故患有遗精的人,多呈腰痠、背痛、足软、腿弱;严重的神疲力乏、气短、肌肤不润泽、耳鸣、目无精光、不能久立,称做“精极”。由于肾主藏精,一般对上述症状称之为肾亏,以补肾为主。

    必须指出,中医书上有很多地方是指广义的精,就是指人体的精气。如《内经》说:“精气夺则虚。”又说:“精气竭绝,形体毁沮。”在疾病方面,如说“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及“尝富后贫,名曰失精”等等。也有单指一种物质的,如说:“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这些都不能和狭义的精混为一谈。

    次谈神,前人认为人体的各组织都是有形的,还有一个高级的、无形的一种能力在主持活动,称它为“神”。假使神能充旺,内脏和形体就活泼,神一涣散,一切不起作用了。神在内脏方面的活动,《难经》上曾指出:“脏者人之神气所舍藏也,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也。”可知中医所说的魂、魄、意、志等是用来区别各脏的活动现象的,名称虽有不同,总的说来只是一个神。由于心脏统率内脏,故一般以心脏的神来概括其它四脏的神,而且彼此之间有密切关系。《内经》说:“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这一系列的思想意识活动,都是神的作用。

    神发生病变,便会产生胸膈烦闷,两胁不舒,精神不能自主,手足无力,狂妄不识人,记忆力衰退,前阴萎缩,腰脊痠痛不能俯仰转侧等一系列的症状。成方中如朱砂安神丸、琥珀定志丸等,均是治疗这种病的。但是,神不空空洞的,需要物质来营养,《内经》所说:“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主。”这就在治疗神病时候,不能单靠安神定志,必须结合养血、补气等方法了。

    精、气、神三者有着链锁性的关系。气生于精,精化为气,精气充盛,神自活跃,反之,神不充旺,定然精气不足。同时神如活动过度,也能影响精气,从而使形体衰弱。所以在养生和治疗方面,又须互相照顾。

    五、津 液

    津和液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液质,但不等于一般所说的水分。《内经》指出:“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津,其留而不行者为液。”故津液亡脱,在津为腠理开、汗大泄,在液为身体萎枯,毛发憔悴,耳鸣、胫痠,骨属屈伸不利。

    津液可以转化为血,故《内经》说:“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因而中医有津血同源的说法,理由是亡血有吐、衄、便、溺四大症,亡津亦有呕、吐、消、汗四大症。吐血出于贲门,与呕吐同;鼻衄名为红汗,与汗出同;便血出于大肠,与下利同;溺血出于胞中,与下消同。两者相比,性质相似。故保津即所以保血,养血亦可以生津,临症上常把亡血和亡津液并提,在《伤寒论》上主张亡血家不可发汗,在“温病学”方面主张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两者的见解是一致的。

    津液也能化为汗、涕、泪、涎、唾,主要是属于肾脏,故称肾主五液。脾阳虚弱的人,津液不化,还能凝聚成痰饮,痰饮内阻,津液无以上升,口干不欲饮,当用温药和之。

    临症上常见的津液缺少症状为口渴,多由热性病引起,常用的生津药,为石斛、麦冬、玉竹、天花粉一类。但轻浅的口渴不一定用生津药,清热则津自回转,生津药性多黏腻,用时应考虑有无流弊。口渴严重的非生津能治,又当进一步与养血、养阴同用。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