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摩诃婆罗多的故事最新章节!

    大家知道,印度是有悠久历史的一个国家,印度的文学作品也非常丰富。

    印度的最古老的书,也是最古老的文学作品集,是叫做「吠陀」的四部经典和跟这些经典有关系的许多书。这是三千几百年以前一直到两千几百年以前的古书。平常称这些书中所表现的时代为「吠陀时代」。这些古书大致是从氏族社会、原始公社到阶级社会开始形成和巩固时期的产物。这个时代早已死亡了。可是这些古书还一直被印度人认为最神圣的经典,现在还是这样。自然,不信仰印度教的人不承认这些书是神圣的,不过这些人在印度人中不是多数。

    「吠陀」经典中最晚出的一些书名为「奥义书」,也称为「吠檀多」。这些书里的哲学思想,後来发展了,在近代现代印度很有势力。

    「吠陀时代」以後的印度古书中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是几部史诗。这些书可以叫做史诗,是因为它们的体裁是很长的诗歌,而内容又都是以叙述故事为主体。可是它们并不是单纯的叙事诗歌,实际上这些都是古代文化传统的重要的总结,不过采取了文学的形式吧了。这一类书中主要的是:「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还有一些「往世书」,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薄伽梵往世书」。往世书产生的时代比较晚,表现了新的综合的倾向,主要思想跟前两部书不相同。平常都只把前两部书叫做古代印度的两大史诗。这两大史诗,尤其是「罗摩衍那」,在近一千年内有了许多现代语言的改写本。现代印度人民中最流行的「罗摩衍那」,并不是原来的用印度古代语言(梵语)写的旧诗,而是几百年前许多诗人用各种印度语言写的新诗。其实这些都是利用旧传统适应新时代的新书,只有主要故事还是古书原有的。

    两部史诗虽然形式相仿,可是性质仍不相同。「罗摩衍那」可以说是一个神化的英雄罗摩的传记,写罗摩的一生事迹,中心故事简单些,人物也少些,比较接近我们通常所谓史诗。梵语的原书在古代印度也被称为「第一部诗」。「摩诃婆罗多」不但故事更复杂,叙述了许多古代氏族、部落、国家的兴亡,而且包括了古代印度文化的各个方面,表现了社会生活的种种面貌,容纳了广泛的知识、理论和教训,还带有强烈的政治性。这简直是一部诗体的大百科全书。古代印度人并不把它叫做诗,而是叫做「历史」(原意是「曾经这样发生过」)。「罗摩衍那」原书到了现代不如後来的用现代语言改写的诗那样流行了。可是「摩诃婆罗多」只是成为无数作品的泉源,枝枝节节地部分供後来人利用,虽然也有不少现代印度语言的翻译本和改写本,但是改写它的书没有一部能够代替它。事实上也没有人有过这样的企图,没有人能重现它的全部内容,改写的本子不过是传达一下其中的主要故事,或则利用来宣传自己的观点而已。

    「摩诃婆罗多」的意思是「伟大的婆罗多族」。印度在摆脱殖民地地位获得独立後规定国名叫做「婆罗多」。这是「婆罗多族居住的地方」的简称,是印度的传统名称之一,它的来源就是这部史诗。现代印度人认为「摩诃婆罗多」是他们的民族史诗。这部诗里面的许多人物和故事是印度人民非常熟悉的。一般老百姓虽然不能直接读梵语的原书(不过古代人民可能听得懂这样的不太难的文言诗歌),可是从迎神赛会、节日的史诗演唱中,从无数的诗歌、戏剧、舞蹈和其他文学艺术形式中,从现代语言的翻译本、改写本中,仍知道它的内容。其实我们应说「摩诃婆罗多」本来是民间文学艺术创作的一个总结,由许多知识分子在古代一个长时期中加上自己的观点写下来的,因此它的内容在人民中间仍然存在着,发展着,而书面的结晶又对口头文学有着影响。这样说大概更加符合事实。「一个人旅行全印度,看到了一切东西,可是除非他读了『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至少是要通过一个好的译本读过),他不能了解印度的生活方式。」这话并不完全是夸张的说法。

    「摩诃婆罗多」原书是一部极长的诗。它相当於「罗摩衍那」的四倍。照印度的计算方法,它大约有十万「颂」。一个「颂」等於我们的四行诗,所以照样分行译出来就会有四十万行左右。全书分成十八篇,各篇有长有短。每一篇中又分成一些章,用另一些篇名分别概括这些章的内容。原书的十八篇列表如下:

    原书的篇:

    1.始初篇    7.德罗纳篇

    2.大会篇    8.迦尔纳篇

    3.森林篇    9.沙利耶篇

    4.毗罗吒篇    10.夜袭篇

    5.斡旋篇    11.妇女篇

    6.毗湿摩篇    12.和平篇

    13.教诫篇    16.杵战篇

    14.马祭篇    17.远行篇

    15.林居篇    18.升天篇

    这一部大史诗的作者是谁?传统的说法是广博仙人(毗耶沙)。这显然是不可靠的。照现在流传的大史诗看来,它不可能是一个时期一个作者的作品。大概是在很古的年代里有一首口头流传的歌唱一次大战的史诗,後来许多古代传说都被包容进去了。再後来,许多人利用这首诗来保存并宣传文化知识和当时所需要的理论、观点,因此又不断增加新的成分。由於时代久远,社会基础和人与人的关系有了根本改变,许多本来不成问题的事成了不可理解的和不能容忍的,於是又有人以新时代的观点来说明传统的已经神圣化了不可更改的故事。这样长的诗歌显然不能一次连续唱完,势必分段分节来唱,因此书中出现了许多重覆和矛盾。现在印度的这部大史诗的传本很多,彼此互有不同。这可以证明,原书本来是带有流动性的长时期的集体创作。连最古的部分大概也经过长久的不止一人的修订。

    照这样看,这部大史诗的年代应该随其中的成分而定。书里有很古的社会现象,例如兄弟五人共一妻,男的入赘生下儿子又走,氏族血统照母系算等等。这说明原来的史诗核心记录了上古母系氏族社会还未完全消亡时的一个历史传说。这本是一首战争史诗。现在的每篇诗的开头都有一节同样的诗说,敬礼天神以後就高唱「胜利」,因此有些人以为这史诗本来的名称是「凯歌」(胜利)。到发展成为一首巨型长诗时,诗题大概是「婆罗多」(婆罗多族之歌),再扩大才变为「摩诃婆罗多」(伟大的婆罗多族之歌)。除了显然可以证明是後来增加的成分以外,照全诗所表现的社会和政治情况看,还是在氏族转变为奴隶制国家的过程之中。诗中所谓「国王」实际只是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上的部落酋长和开始掌握权力的王族奴隶主。虽然诗中说般度族和俱卢族同属婆罗多族,但双方的情形是很不一样的。看来所描写的不仅是许多部落之间的一场大战,而且是时代矛盾的一次尖锐冲突。双方对於男女的社会地位,对於血统和社会关系,对於「王位」的继承权利,对於战争中应守的规则,都有不一致的了解,甚至相反的看法。经济上还没有城市和乡村的明显对立,没有商业的交换,只有聚集居住的「城市」和分散居住的「森林」。财产主要是牲畜,土地和农业的重要性还不十分显着。军事上技术虽有发展,但武器仍然是杵和弓箭为主,武士作战要乘笨重的战车。政治制度和阶级关系还不鲜明。持国王的儿子难敌也被称为「国王」(本书中照一般的人习惯称为「太子」,只有少数几处称国王。),而老王对儿子并无权力,族中最年长的毗湿摩也不能支配青年,反要服从他。一般居民是自由人。同时,奴隶已经出现。社会上分化出来的武士(刹帝利)和祭司(婆罗门)分掌军事和文化,已经形成了自由人中的特殊等级。不过「婆罗门」还可以作战,车夫的儿子也能成为武士,分别不像後来那样僵化。不能确切证明主要生产劳动是由奴隶进行,但可以判断,当时的印度广大地区中有各种各样的氏族部落和国家,其中有野蛮的氏族被称为「罗刹」、「药叉(夜叉)」、「犍达缚」等等,也有较高级的部落,还有初步形成阶级统治、脱离氏族约束、鄙视女性、掌握奴隶的地区如象城,其代表人就是被斥为贪心极大的难敌。以上这些是大史诗的骨干故事所表现的情况。适应这些复杂情况的道德标准也互不相同。因此,氏族、部落、国家的冲突包含着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冲突。这种矛盾在一次毁灭性的大战中得到解决。

    时代继续发展,在宗教支配下的社会道德标准也在改变。「摩诃婆罗多」大史诗不能不在形成以後受到新时代的知识分子的修正补充。印度教分成一些教派,最流行的有两派。一是崇拜毁灭之神大自在天(湿婆)的一派,另一派是崇拜遍入天(毗湿奴)的。这两派并不是直接互相敌对矛盾的,而是各有社会基础,代表着不同倾向而互相补充的。古代印度长期存在着原始的农村公社作为国家的基层组织。王国分立的时代比较久长,统一的大帝国很少能巩固下来。因此反映人间情况的天上的神的关系也是如此。宗教中没有统一的控制一切的上帝,而只有各种不同的神。但是统一的要求是有的。崇拜大神遍入天的一派创造了大神下凡的理论,後来集中表现在「薄伽梵往世书」里。这种理论把「罗摩衍那」中的英雄罗摩和「摩诃婆罗多」中的英雄黑天都看作遍入天的化身,利用普遍流传的史诗作为宣传工具。这样,大史诗本是教导王族、战士、国家统治者的世俗的书,加上了婆罗门祭司所需要保存的文化内容,又加上了遍入天一派的宗教和哲学的理论;於是诗中的主角之一黑天,便由酋长、军师、战士升格为说教者和大神的化身,而「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一样,成为宗教的圣典了。这一变化的完成可能已在公元开始前後不久。这以後还有枝节的补充修正,但现在流传的大史诗的形象已经确定下来了。根据现存传本校勘推定出来的大史诗面目只能到这一阶段为止。

    现在对本书中涉及的印度神话、社会情况和思想作一些说明。

    神有两大类。一是「吠陀时代」的神,一是後来印度教中的大神。

    「吠陀时代」的神反映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中人类的想像。他们最初只是自然力量的人的形象和对上古英雄的模糊回忆的影子。他们只是一些神生不死的人,自由自在享乐,饮酒,作战。後来这些神中有很多都随着原始社会消逝了,留下来的还具有原来的名字和性格,但地位远不如後来的神了。「吠陀时代」的神中最重要的是因陀罗。他被称为「天神之王」,实际上他对其他的神毫无统治的权力,不过是一个酋长的反映而已。这些天神的敌人後来总称为「阿修罗」。他们彼此之间经常作战。这明显是古代氏族的神化。天神虽然号称威力很大,但并不能对人施行权力,往往还需要人间的帮助。他们的行为,用後代的眼光看,常常是很不道德的。在史诗中出现的这一类的神有因陀罗、火神、风神、太阳神等。他们名义上是神,实际上是人,跟我们平常所谓神很不一样。

    印度教的大神有三个。一个是大梵天,是创造之神。他有四个头,骑一只天鹅,创造了世界,可是威力并不很大,只能掌管创造。一个是湿婆,有时用「吠陀」中的同性质的神名叫他「楼陀罗」。他的称号很多,我们可以只称他为「大自在天」。这是个毁灭之神。他有三只眼睛,一柄三股叉,骑一头大白牛,头上有新月做装饰,颈上围着一条蛇。模仿男性生殖器的石像是他的象徵。这是很古的生殖器崇拜的遗物,後来跟这位大神结合为一了。现在印度人还很普遍地崇拜他。他是苦行之神,终年在喜马拉雅山(雪山)上修道,不大管人间的事,只是有极强大的降魔威力,其他一切神都比不上他。他又是舞蹈之神。他的妻子是雪山神女(喜马拉雅山的女儿)。这位女神有两个降魔化身,一是难近母,一是时母(迦利女神),形象都很凶恶,跟她本来的美女面貌完全两样。东印度的人崇拜这位女神的降魔形象的很多。他们两人的儿子是战神鸠摩罗,他有六个头,十二只手臂,骑一只孔雀。还有个儿子是羣主,是...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