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元明清散曲选最新章节!

    元好问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县)人。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进士,历任南阳、内乡县令与尚书省掾、左司都事员外郎等职。天兴(1232——1234)初,入翰林,知制诰。金亡后不仕,致力于金代史料的搜集,编纂了《壬辰杂编》和金诗总集《中州集》。所作诗文,有《遗山先生集》传世。另有词集《遗山乐府》,少数小令曲是从词集里摘录的。

    元好问是金元之际著名的诗人,他的诗多反映蒙古侵金战争中的杀戮、抢掠和人民在残酷剥削下的痛苦,悲凉沉郁,富于现实主义精神。散曲仅存小令九首,显然是受当时民间曲调影响,偶然染指之作。由于他是写作这种新兴歌词最早的知名作家,故所作尚未完全跳出诗词的窠臼,比之稍后的杜仁杰、关汉卿等人的散曲,就显得不够通俗豪辣。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窥见词曲的递嬗之迹。

    小令

    双调·小圣乐

    骤雨打新荷

    绿叶阴浓,遍池亭水阁,偏趁凉多[1]。海榴初绽,朵朵蹙红罗[2]。老燕携雏弄语,对高柳鸣蝉相和。骤雨过,似琼珠乱撒,打遍新荷。 人生百年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命友邀宾玩赏,对芳樽浅酌低歌。且酩酊[3],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

    元陶宗仪《辍耕录》载:“〔小圣乐〕乃小石调曲,元遗山先生好问所制,而名姬多歌之,俗以为‘骤雨打新荷’者是也。”后人把这曲入双调,并改调名为〔骤雨打新荷〕。现仍从《辍耕录》,以〔小圣乐〕为调名,以“骤雨打新荷”为题目。吴梅《南北词简谱》:“此实为诗馀,故从无入套数者。”并以“人生百年有几”以下为〔幺篇〕,甚是。句式:四五四、四五、六七、三五四,凡十句四韵。〔幺篇〕除换头处改六字句,馀并同。

    这首曲下片表现出浓厚的及时行乐思想,是作者在故国沦亡后消极心绪的反映。但上片写初夏景象却颇见功力:在凉风轻拂的池亭水阁一带,绿树成荫,榴火飞红,燕语蝉嘶,雨打新荷;既热闹,又幽静,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同一境界。

    * * *

    [1] “遍池亭水阁”二句:指池亭水阁之处特别凉爽。趁,追逐。何承天《纂文》:“关西以逐物为趁。”

    [2] 海榴:即石榴,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夏季开花,色深红,故这里以“蹙红罗”来形容它。蹙,缩或皱折的意思。

    [3] 酩酊:大醉的样子。

    杨果

    杨果(1195——1269),字正卿,号西庵,祁州蒲阴(今河北安国)人。金正大甲申(1224)进士,历任偃师、蒲城、陕县令。金亡后五年仕元,官至参知政事。后出为怀孟路总管,以老致政,卒于家。他性聪敏,善谐谑,工文章,尤长于乐府。著有《西庵集》。散曲现存小令十一首,套数五套,小令风格尚近于词。

    小令

    越调·小桃红[1]

    采莲人和采莲歌[2],柳外兰舟过[3]。不管鸳鸯梦惊破。夜如何?有人独上江楼卧。伤心莫唱,南朝旧曲[4],司马泪痕多[5]。

    这首曲写抒情主人公独宿江楼,被采莲人的歌声唤起,歌声触动了他伤心故国的情怀,感而下泪。词意凄婉,当是金亡后不久作者仕元前之作。

    * * *

    [1] 小桃红:〔越调〕曲调,又名〔绛桃春〕、〔武陵春〕、〔采莲曲〕。句式:七五七、三七、四四五,凡八句六韵(第六、七句可不用韵)。

    [2] 采莲歌:南朝梁武帝作有乐府《采莲曲》,这里泛指妇女采莲时所唱的歌。

    [3] 兰舟:即木兰舟。任昉《述异记》卷下:“木兰川在浔阳江中,多木兰树,昔吴王阖闾植木兰于此,用构宫殿也。七里洲中有鲁班刻木兰为舟,舟至今在洲中,诗家云‘木兰舟’,出于此。”这里是对采莲舟的美称,不一定是用既坚且香的木兰做的船。

    [4] 南朝旧曲:本指南朝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曲,这里也是指采莲人所唱的歌。杜牧《泊秦淮》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两句由此化出。

    [5] 司马泪痕多:唐·白居易《琵琶行》诗序说他于元和十年(815)被贬为江州司马,明年送客湓浦口,闻长安倡女弹琵琶,感而为作《琵琶行》。诗的最后二句说:“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司马,官名,州刺史的副职,古时协助刺史掌管一州事务,到了唐代,实际上已成为闲职。

    杜仁杰

    杜仁杰(1201?——1284?),字仲梁,号止轩;原名之元,字善夫。济南人。金正大(1224——1231)中隐居内乡(在今河南)山中。元初屡征不起,谢表中有“惟愿学陆龟蒙,拜赐江湖散人之号”的话,世称杜散人。他才学宏博,善谐谑。其诗为元好问所称赏,现存《善夫先生集》一卷,见《元诗选》。散曲仅存小令一首,套数三套,好用通俗口语,写市井生活。

    套数

    般涉调·耍孩儿[1]

    庄家不识勾栏[2]

    〔耍孩儿〕风调雨顺民安乐,都不似俺庄家快活。桑蚕五谷十分收,官司无甚差科[3]。当村许下还心愿,来到城中买些纸火[4]。正打当街过[5],见吊个花碌碌纸榜[6],不似那答儿闹穰穰人多[7]。

    〔六煞〕见一个人手撑着椽做的门[8],高声的叫请请,道迟来的满了无处停坐。说道前截儿院本《调风月》[9],背后幺末敷演《刘耍和》[10]。高声叫:“赶散易得,难得的装哈[11]。”

    〔五〕要了二百钱放过咱,入得门上个木坡[12],见层层叠叠团坐。抬头觑是个钟楼模样[13],往下觑却是人旋窝[14]。见几个妇女向台儿上坐[15],又不是迎神赛社[16],不住的擂鼓筛锣。

    〔四〕一个女孩儿转了几遭,不多时引出一伙。中间里一个央人货[17],裹着枚皂头巾,顶门上插一管笔[18],满脸石灰更着些黑道儿抹[19]。知他待是如何过?浑身上下,则穿领花布直裰[20]。

    〔三〕念了会诗共词,说了会赋与歌,无差错。唇天口地无高下,巧语花言记许多。临绝末[21],道了低头撮脚[22],爨罢将幺拨[23]。

    〔二〕一个妆做张太公,他改做小二哥[24]。行行行说向城中过[25]。见个年少的妇女向帘儿下立,那老子用意铺谋待取做老婆[26]。教小二哥相说合,但要的豆谷米麦,问甚布绢纱罗[27]!

    〔一〕教太公往前那不敢往后那,抬左脚不敢抬右脚,翻来复去由他一个[28]。太公心下实焦懆,把一个皮棒槌则一下打做两半个[29]。我则道脑袋天灵破[30],则道兴词告状,刬地大笑呵呵[31]。

    〔尾〕则被一胞尿,爆的我没奈何[32]。刚捱刚忍更待看些儿个[33],枉被这驴颓笑杀我[34]!

    这套曲用庄稼汉自述的口吻,写他进城看戏的所见所闻。不但对演出的海报,工作人员的招徕观众,门票的价值,剧场的设备,都有所介绍;而且对戏剧演出的情况,作了特别详细的描写。诸如伴奏人员所坐的位置和使用的打击乐器,正杂剧开演前一段名为“爨”的小演唱,院本《调风月》的表演等等,都绘声绘色,使人恍同目见。元代戏剧演出的实况,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记录,是迄今保存的珍贵的戏曲史资料。

    从散曲艺术的角度来看,作品使用通俗的口语,模仿庄稼人的声口、神态,把他们从未见过的勾栏演戏这一新鲜事物,叙述得具体生动。因为这种叙述带有憨实可笑的成分,所以形成了全曲幽默风趣的风格,读来饶有兴味。看来作者是在“庄家”和“不识”这几个字上下功夫的:唯其是庄家,所以不识勾栏;唯其不识勾栏,所以叙述起来就有点可笑。这一构思,看来对后来睢景臣创作的《高祖还乡》有影响。作品对庄稼人的喜剧性描写,并没有丑化他的意思;即使是尾声部分,也还是谑而不虐。

    * * *

    [1] 般涉调·耍孩儿:〔般涉〕是宫调名,〔耍孩儿〕是曲调名。套曲标题惯例,要把该套所用宫调以及首曲的调名写上。这里的意思就是:这个套数使用〔般涉调〕中的曲调,第一支曲子是〔耍孩儿〕。〔般涉调〕的曲子极少,只在套数中使用,没有用来作小令的。在套数中使用时,往往是在〔耍孩儿〕或〔哨遍〕等曲调后面加〔煞〕曲。〔煞〕曲可以重复多次,顺次称〔一煞〕、〔二煞〕、〔三煞〕……或逆次称〔六煞〕、〔五煞〕、〔四煞〕……再加一个尾声,就结束全套。〔耍孩儿〕的基本句式是:七七、七六、七七、三四四,但变化较多。〔煞〕曲除首三句外,其余句式与〔耍孩儿〕基本相同。

    [2] 庄家:犹言庄稼汉,即农民。勾栏:亦作勾肆,宋元时演出戏剧和各种技艺的场所;因用栅栏围绕,故称勾栏。

    [3] 官司:官府。差科:承当差役和缴纳租税。

    [4] 当村:在村中。还心愿:即向神求福,许下心愿,事后要用香烛、食物祀神酬谢,故这位庄稼汉要到城中买纸火。纸火:拜神用的纸钱、香烛等物。

    [5] 打:从。当街:街上。

    [6] 花碌碌纸榜:指戏剧演出的海报。“花碌碌”有两层意思:一指纸榜的颜色多样,一指上面写满了字。

    [7] 那答儿:那里。闹穰穰:热闹的样子。

    [8] 椽(chuán船):本是屋梁上承瓦片的木条,这里指勾栏门上横档。

    [9] 院本:金元时以滑稽、歌舞为主的戏剧形式,由末泥、引戏、副净、副末、装孤五人组成演出。《调风月》:当时经常演出的一个院本,内容见下面的〔二煞〕和〔一煞〕。风月,指男女爱情之事。

    [10] 幺末:即杂剧。刘耍和:金教坊色长(领班之类),他的故事后来被编为杂剧。《录鬼簿》载高文秀有《黑旋风敷演刘耍和》,今不传。

    [11] “赶散易得”二句:装哈,何钞《太平乐府》作装合,当从,因本套用歌罗韵。又钱霖〔般涉调·哨遍〕曲:“子是个装呵元亮,豹子浮丘。”疑装合也即装呵。赶散与装合对举,当系指两种演出情况,赶散指赶场的散乐,装合指勾栏里的演出。

    [12] 木坡:指观众坐的木阶梯看台。

    [13] 钟楼模样:指戏台。

    [14] 人旋窝:指拥挤的观众。

    [15] 见几个妇女向台儿上坐:当时的戏剧演出,伴奏的女艺人坐在前台中间靠后的座位(即乐床)上。

    [16] 迎神:古代习俗,每逢神诞,用仪仗、鼓乐迎神像出庙,周游街巷,叫迎神。赛社:古代于农事完毕后,以酒食祭祀田神,饮酒作乐,叫赛社。赛,以祭祀报答神恩。社,土地神,田神。

    [17] 央人货:即殃人货,犹言害人精。这里指副净。

    [18] 顶门上插一管笔:指头上插着翎毛之类的饰物。

    [19] “满脸石灰”句:指副净脸上的涂面化妆。黑道儿:黑色的条纹。抹:涂抹。

    [20] 则:只。直裰:长袍。

    [21] 临绝末:到了最后,末了。

    [22] 道了低头撮脚:说唱完了低头收脚。撮,收。

    [23] 爨罢将幺拨:爨演完了,紧接着就演杂剧。爨(cuàn窜):宋杂剧、金院本中开头时的一段小演唱,也叫艳段。《梦粱录》:“杂剧中末泥为长,每一场四人或五人,先做寻常熟事一段,名曰艳段;次做正杂剧,通名两段。”下面演的《调风月》、《刘耍和》,就是在艳段后演出的两段正杂剧。幺,即幺末,指杂剧。拨,拨弄,搬演。

    [24] 小二哥:元曲中常见的对店伙计一类人的称呼。

    [25] 行行行说:边走边说。

    [26] 铺谋:设计。

    [27] “但要的豆谷米麦”二句:意说不拘财礼多少,他都可以拿出来。

    [28] “教太公往前那不敢往后那”三句:写小二哥捉弄张太公,肆意地摆布他。那,同“挪”,移动。

    [29] 皮棒槌:也叫搕瓜,当日舞台砌末(道具),槌头用软皮包棉絮做成,打时不会痛。

    [30] 则道:只说。这里有以为的意思。天灵:头盖骨。

    [31] 刬地:平白地。这里有反而的意思。

    [32] 爆:这里是涨的意思。

    [33] 刚捱刚忍更待看些儿个:意说本想勉强忍着尿再看一会儿。刚,勉强。

    [34] 枉被这驴颓笑杀我:意为因中途退场,看不到后面精彩的演出,被旁人所笑。一说指剧中人物张太公样子可笑,亦通。驴颓,驴的雄性生殖器,骂人的话。

    王和卿

    王和卿(生卒年不详),大名(在今河北)人,与关汉卿同时而先卒。为人滑稽佻达,常与关互相讥谑。有人认为即汴梁通许县尹王鼎,恐不确。他没有杂剧传世,仅存小令二十一首和套数二套。作品俳谐俚俗,语带讥讽,表现了玩世不恭的作风。

    小令

    仙吕·醉中天[1]

    咏大蝴蝶

    弹破庄周梦[2],两翅驾东风,三百座名园一采一个空。难道风流种[3]?杀寻芳的蜜蜂。轻轻的飞动,把卖花人搧过桥东[4]。

    据《辍耕录》记载:“中统初,燕市有一蝴蝶,其大异常,王赋〔醉中天〕小令云:(曲略)由是其名益著。”这曲咏物而“不留滞于物”,作者借着他所看到的这只大蝴蝶,用比喻、象征的手法,辛辣地讽刺了当时破坏社会秩序、肆意侮辱妇女、欺压百姓的“权豪势要”子弟,接触到元代社会的一个尖锐问题。形象鲜明生动,语言通俗、风趣,很有特色。

    双调·拨不断[5]

    大鱼

    胜神鳌,夯风涛[6],脊梁上轻负着蓬莱岛[7]。万里夕阳锦背高[8],翻身犹恨东洋小,太公怎钓[9]?

    这首曲用夸张手法,写一条神奇的大鱼,寓意一个有非凡才能和抱负的人,将不会为功名利禄所引诱,上钓受骗。写得很有气势。

    * * *

    [1] 醉中天:〔仙吕〕宫曲调。句式:五五七、五六、四四,共七句七韵。首二句可对。

    [2] 弹破庄周梦:弹,指两翅扇动。庄周梦,指庄周梦为蝴蝶一事。《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俄而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这里借庄周梦的被弹破来形容蝴蝶的大。

    [3] 难道风流种:风流种,指对女性多情的人。这句承上句而言,因大蝴蝶把三百座名园的花都采个空,而花在这里是寓指女性的,故有此发问,寓谴责的意思。

    [4] 搧(shān山):用扇子等物摇动空气生风。这里意同“吹”。

    [5] 拨不断:又名〔续断弦〕,〔双调〕曲调。句式:三三七、七七四,凡六句六韵。

    [6] “胜神鳌”二句:意说大鱼扛负波涛的本领超过神鳌。胜,胜过,超过。神鳌,传说中的海上大鳖。《列子·汤问》说:渤海之东有五座大山,常随潮波上下动荡,天帝就命他的臣子禺彊派十五只神鳌用头顶着它,五座大山才屹立不动。夯(hānɡ航阴平),扛,以肩承物。

    [7] 蓬莱岛: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8] 万里夕阳锦背高:指夕阳斜照在大鱼背上。

    [9] 太公:即吕尚,本姓姜,字子牙。他隐居渭滨钓鱼,周文王出猎遇见他,载他回去,立为师。

    白朴

    白朴(1226——1306以后),字仁甫;后字太素,号兰谷。本隩州(今山西河曲)人,后流寓真定(今河北正定)。父白华,仕金为枢密院判。白朴七岁遭壬辰(1232)蒙古侵金之难,当时白华被留在南宋,母亲又在兵乱中散失,赖父执元好问携带北渡,照顾教养。金亡后,放浪形骸,谢绝了元丞相史天泽的推荐,不肯出仕,抛家南游,遍览长江中下游诸名城。后徙家金陵,与诸遗老往还,寄情于山水、诗酒。

    白朴文学上曾得到元好问的指导,学问广博,写过不少诗词,有词集《天籁集》传世。他尤工于曲,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作有杂剧十六种,今存《梧桐雨》等三种。散曲附《天籁集》后,存小令三十馀首,套数四套,内容主要为描写自然风景,抒发旷达情怀,与歌咏男女恋情。风格以清丽见长,但也时有豪放之作。

    小令

    中吕·喜春来[1]

    题情

    从来好事天生俭[2],自古瓜儿苦后甜。奶娘催逼紧拘钳[3],甚是严。越间阻越情忺[4]。

    这首曲以女性的口吻,表达了要冲破封建家长监视,争取自由结合的情思,令人想起宋元话本《碾玉观音》中的蘧秀秀和杂剧《西厢记》中的崔莺莺。白朴的杂剧《墙头马上》,也是表现这个主题的。首二句用日常事物作譬,言近旨远,意味深长;后三句遥相呼应,语言明快斩截。曲子富有民歌风味。

    越调·天净沙[5]

    春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6],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7]。

    白朴用〔天净沙〕曲牌写了两组分咏春夏秋冬四景的小令,共八首,大都形象鲜明,色彩和谐。这一首写春景尤明丽可喜。

    双调·沉醉东风[8]

    渔夫

    黄芦岸白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虽无刎颈交[9],却有忘机友[10]:点秋江白鹭沙鸥。傲杀人间万户侯[11],不识字烟波钓叟。

    这首曲写渔夫垂钓江边,与鸥鹭为友的生活;认为这比官做到万户侯还好。这反映了作者寄情山水、不愿出仕的思想。用清丽的笔触点染淡远的环境,衬托人物淡泊洒脱的情怀,读之令人意远。

    双调·庆东原[12]

    忘忧草,含笑花[13],劝君闻早冠宜挂[14]。那里也能言陆贾?那里也良谋子牙?那里也豪气张华[15]?千古是非心,一夕渔樵话[16]。

    这首曲否定功名事业。用民歌手法起兴,说明只有“挂冠”才能“忘忧”,才能“含笑”。中间三句,举出三位曾经建功立业的古人,并连用三个“那里也”来加以否定,颇似苏东坡《前赤壁赋》中所说的:“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用这样的手法来表现主题,气势十足,自然引出结句。

    套数

    仙吕·点绛唇

    〔点绛唇〕金凤钗分[17],玉京人去[18],秋潇洒。晚来闲暇,针线收拾罢。

    〔幺〕独倚危楼,十二珠帘挂。风萧飒,雨晴云乍[19],极目山如画。

    〔混江龙〕断人肠处,天边残照水边霞。枯荷宿鹭,远树栖鸦。败叶纷纷拥砌石,修竹珊珊扫窗纱。黄昏近,愁生砧杵[20],怨入琵琶。

    〔穿窗月〕忆疏狂阻隔天涯[21],怎知人埋怨他?吟鞭醉袅青骢马[22]。莫吃秦楼酒,谢家茶[23],不思量执手临歧话[24]。

    〔寄生草〕凭阑久,归绣帏,下危楼强把金莲撒[25]。深沉院宇朱扉亚[26],立苍苔冷透凌波袜[27]。数归期空画短琼簪[28],揾啼痕频湿香罗帕[29]。

    〔元和令〕一从绝雁书[30],几度占龟卦[31]。翠眉长是锁离愁,玉容憔悴煞。自元宵等待过重阳,甚犹然不到家[32]?

    〔上马娇煞〕欢会少,烦恼多,心绪乱如麻。偶然行至东篱下,自嗟自呀,冷清清和月对黄花。

    这首曲写女主人公在傍晚独倚危楼,看到萧飒的秋景,想念天涯的远人;接着又下楼到院子里,徘徊伫立,自嗟自怨。用凄清之景来衬托凄清之情,情景交融,是典型的清丽之作。

    * * *

    [1] 喜春来:一名〔阳春曲〕,〔中吕〕宫常用曲调。句式:七七七、三五,凡五句五韵。首二句一般用对仗,也有并三句作鼎足对的。格调和五七言诗中的七绝、词调中的〔望江南〕、〔捣练子〕等相近。

    [2] 从来好事天生俭:即好事难逢之意。俭,少。

    [3] 拘钳:拘束。

    [4] 情忺(xiān仙):情投意合。忺,适意。

    [5] 天净沙:〔越调〕曲调。句式:六六六、四六,凡五句五韵。头三句一般作鼎足对,也有只头两句对的。

    [6] 帘栊:窗帘。

    [7] 飞红:飞花。

    [8] 沉醉东风:〔双调〕曲调。句式:七七、三三七、七七,凡七句六韵(第三句不用韵)。第一、二句和第三、四句要用对仗。除第六句外,其余七字句皆作上三下四句法。

    [9] 刎颈交:同生共死的朋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说他们两人“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10] 忘机友:泯除机心、淡泊宁静、与世无争的朋友。

    [11] 万户侯:汉制封侯大者“食邑万户”,称万户侯。这里泛指大官。

    [12] 庆东原:〔双调〕曲调。句式:三三七、四四四、五五,凡八句六韵(第一、七句不用韵)。首二句及末二句宜对,中间三个四字句宜作鼎足对。

    [13] “忘忧草”二句:即萱草。《诗·卫风·伯兮》:“焉得谖(萱)草,言树之背。”毛传云:“谖草令人忘忧。”含笑花:木本植物,木兰科,花如兰,开时常不满,像含笑的样子。

    [14] 闻早:及早。冠宜挂:“宜挂冠”的倒装,即应辞官。《后汉书·逢萌传》:“王莽杀其子宇,萌谓友人曰:‘三纲绝矣,不去,祸将及人。’即解冠挂东都城门。归,将家属浮海,客于辽东。”旧时称辞官为挂冠,本此。

    [15] “那里也能言陆贾”三句:那里也,意即到那里去了。陆贾,楚人,从汉高祖定天下。他很有辩才,曾出使南越,招谕南越王赵佗。子牙,即姜尚,参阅王和卿〔拨不断〕《大鱼》注〔5〕。张华,晋人,字茂先,武帝时拜中书令,力劝武帝伐吴,统一中国。吴灭后,出为持节都督幽州诸军事,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统治,说他豪气,指此。但作为一个文学家,他的诗却被钟嵘评为“儿女情长,风云气少”。

    [16] “千古是非心”二句:千古以来的是非,都成了渔夫、樵夫们闲谈的话题。

    [17] 金凤钗分:古人以分钗作为离别的纪念。白居易《长恨歌》:“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杜牧《送人》:“明镜半边钗一股,此生何处不相逢。”

    [18] 玉京:指帝都。元代的玉京即大都(今北京)。

    [19] 云乍:云初散。

    [20] 砧杵:捣衣用的工具。砧,垫石。杵,槌棒。

    [21] 疏狂:性情疏放狂荡,指所怀念的人。

    [22] “吟鞭”句:写所欢醉酒游荡之态。袅:弯曲下垂。青骢马:毛色青白相间的马。

    [23] “莫吃秦楼酒”二句:意为莫宿娼家。秦楼、谢家,俱指妓院。

    [24] 临歧:指分别时。歧,岔路。

    [25] 强把金莲撒:即勉强抬步。《南史·齐东昏侯纪》载东昏侯“凿金为莲花以帖地,令潘妃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莲花也。’”旧时因称女子纤足为金莲。

    [26] 朱扉亚:压着朱红色的门,指关着门。扉,门扇。亚,通“压”。

    [27] 凌波袜: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这里指穿在纤足上的袜子。

    [28] “数归期”句:古代妇女常以簪画树,计算良人的归期。

    [29] 揾(wèn问)啼痕:擦眼泪。揾,揩拭。

    [30] 雁书:指书信。《汉书·苏武传》载汉使向匈奴单于索苏武,诡称汉天子在上林苑射雁,于雁足得苏武帛书,知苏武尚在。故后世有雁足传书之说。

    [31] 占龟卦:指用龟甲占卜归期。

    [32] 甚犹然不:为什么还不。

    关汉卿

    关汉卿,号已斋叟,籍贯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他是大都(今北京)人。约生于元太宗(窝阔台)在位时代(1229——1241),卒于元成宗(铁穆耳)大德年间(1297——1307)。《录鬼簿》说他曾做过“太医院尹”(一本作“太医院户”)。元·朱经《青楼集序》说在元蒙统一中国的时候,他与白朴、杜仁杰都不屑仕进。曾南下漫游,到过杭州、扬州等地。

    关汉卿是元代最著名的杂剧作家,曾参加过“玉京书会”,与杂剧作家杨显之、梁退之、费君祥,散曲作家王和卿,著名女艺人朱帘秀等均有交往;并且“躬践排场,面傅粉墨”,有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所作杂剧六十多种,现存《窦娥冤》、《救风尘》等十多种。作品敢于揭露社会黑暗,反对贪官污吏和权豪势要,同情被压迫人民,特别是下层妇女的苦难处境,歌颂他们的反抗斗争,富于现实主义精神。散曲现存小令四十多首,套数十多套,多写离愁别恨与爱情生活,感情真挚而表现大胆;少数自述志趣的曲则豪辣旷放。他喜用通俗口语入曲,形成朴素自然的基本风格,与其杂剧相一致。虽思想成就不如杂剧,但在散曲作家中却仍是佼佼者。

    小令

    南吕·四块玉[1]

    别情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2]。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这首曲写女主人公送别情人后,还凭阑凝望,表现了深切的眷恋。

    前调

    闲适

    南亩耕,东山卧[3],世态人情经历多。闲将往事思量过:贤的是他,愚的是我,争甚么!

    这首曲写历尽世态人情,深感到处颠倒贤愚是非,因而决意归隐。末三句正言反说,充满愤慨,读元曲者,当在这些地方细味作者本意,切忌胶柱鼓瑟。

    双调·沉醉东风

    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4]。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泪[5]。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好去者望前程万里!”

    这首曲写送别的场面和依依不舍的感情,真挚动人。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周邦彦《蝶恋花》:“执手霜风吹鬓影,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情景相似,而表现委婉、率直有别。

    双调·大德歌[6]

    绿杨堤,画船儿,正撞着一帆风赶上水。冯魁吃的醺醺醉,怎想着金山寺壁上诗?醒来不见多姝丽[7],冷清清空载月明归。

    这首曲咏双渐、苏卿故事,出《青泥莲花记》卷七,云:“苏小卿,庐州娼也,与书生双渐交昵,情好甚笃。渐出外,久之不还,小卿守志待之,不与他人狎。其母私与江右茶商冯魁定计,卖与之。小卿在茶船,月夜弹琵琶甚怨。过金山寺,题诗于壁以示渐云:‘忆昔当年拆凤凰,至今消息两茫茫。盖棺不作横金妇,入地当寻折桂郎。彭泽晓烟迷宿梦,潇湘夜雨断愁肠。新诗写记金山寺,高挂云帆上豫章。’渐后成名,经官论之,复还为夫妇。”宋金诸宫调、金院本、元杂剧、宋元南戏均有演其事者,散曲以此为题材的也很多。反映了商业经济日渐发达的封建社会中后期,商人们以金钱拆散别人爱情,以及人们反对这种现象的事实。

    曲写双渐赶上苏小卿的船,正值冯魁吃醉了酒,他看到金山寺壁上的题诗,就把苏卿带走。歌颂了妓女苏小卿的机智,嘲笑了茶商冯魁的愚蠢。

    套数

    南吕·一枝花[8]

    赠朱帘秀[9]

    〔一枝花〕轻裁虾万须,巧织珠千串[10];金钩光错落,绣带舞蹁跹[11]。似雾非烟,妆点深闺院,不许那等闲人取次展[12]。摇四壁翡翠阴浓,射万瓦琉璃色浅[13]。

    〔梁州第七〕富贵似侯家紫帐,风流如谢府红莲[14],锁春愁不放双飞燕。绮窗相近,翠户相连,雕栊相映,绣幕相牵[15]。拂苔痕满砌榆钱,惹杨花飞点如绵[16]。愁的是抹回廊暮雨潇潇,恨的是筛曲槛西风剪剪,爱的是透长门夜月娟娟[17]。凌波殿前[18],碧玲珑掩映湘妃面,没福怎能够见[19]。十里扬州风物妍,出落着神仙[20]。

    〔尾〕恰便似一池秋水通宵展,一片朝云尽日悬[21]。你个守户的先生肯相恋[22],煞是可怜,则要你手掌儿里奇擎着耐心儿卷。

    关汉卿是玉京书会的杰出作家,他写的杂剧大多数由旦角主演。朱帘秀是著名的戏曲女演员,《青楼集》说她“杂剧为当今独步”。他们同时在大都活动,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帘秀后来委身于一个道士,境况并不太好。关汉卿写了这套曲子赠她,深情回忆她的绝艺幽姿,而对她晚年的境遇备表关怀,表现了一代戏曲作家与女演员的亲切关系,是我国文艺史上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献。由于名花有主,形格势禁,关汉卿不可能明白表示对她的怀念与爱惜,只好托物喻人,语意双关,通过对珠帘的吟咏来曲折寄意。因此表面上句句咏珠帘,骨子里句句写帘秀,铺叙委婉,抒情深细,艺术上特见巧思。

    前调

    不伏老

    〔一枝花〕攀出墙朵朵花[23],折临路枝枝柳。花攀红蕊嫩,柳折翠条柔。浪子风流。凭着我折柳攀花手,直熬得花残柳败休。半生来折柳攀花,一世里眠花卧柳。

    〔梁州第七〕我是个普天下郎君领袖[24],盖世界浪子班头[25]。愿朱颜不改常依旧,花中消遣,酒内忘忧。分茶竹[26],打马藏阄[27],通五音六律滑熟[28],甚闲愁到我心头!伴的是银筝女银台前理银筝笑倚银屏,伴的是玉天仙携玉手并玉肩同登玉楼,伴的是金钗客歌金缕捧金樽满泛金瓯[29]。你道我老也暂休,占排场风月功名首,更玲珑又剔透[30]。我是个锦阵花营都帅头[31],曾玩府游州。

    〔隔尾〕子弟每是个茅草岗沙土窝初生的兔羔儿乍向围场上走[32],我是个经笼罩受索网苍翎毛老野鸡蹅踏的阵马儿熟[33]。经了些窝弓冷箭铁枪头[34],不曾落人后。恰不道“人到中年万事休”[35],我怎肯虚度了春秋。

    〔尾〕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36]。我玩的是梁园月[37],饮的是东京酒[38],赏的是洛阳花[39],攀的是章台柳[40]。我也会吟诗,会篆籀[41],会弹丝[42],会品竹[43];我也会唱鹧鸪[44],舞垂手[45];会打围[46],会蹴踘[47];会围棋,会双陆[48]。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口,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49],尚兀自不肯休[50]。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51],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52]!

    在元代贵族黑暗统治下的大都,读书人被列为仅高于乞丐的第九等贱民。他们没有出路,沦入勾栏妓院中,与被损害、被侮辱的人们生活在一起。关汉卿并不以此为耻。在这套曲子中,他故意夸张地描写自己在勾栏妓院中的浪漫生活,实际上是表示他对现实的一种反感。他还宣布自己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至死也不改向“烟花路儿上走”的决心,这种倔强的性格,对当时的社会来说,是有一定战斗意义的。从这套曲子中,我们还知道他有着多方面的艺术修养。由于关汉卿的生平缺乏史料记载,这套曲就成了重要的材料。但曲中概括了当时沉沦市井、与勾栏艺人合作的书会才人的共同生活道路,又不能认为都是关汉卿本身的经历。

    与思想内容相联系,这套曲在语言表达上也形成一种新的风格,豪辣风趣,酣畅淋漓,要说便说到十分,决不含糊吞吐。但曲中过分渲染眠花宿柳、追欢寻乐的生活,不免流露出颓废思想和庸俗情趣。

    * * *

    [1] 四块玉:〔南吕〕宫曲调。句式:三三七七、三三三,共七句五韵(第一、五句可不用韵)。第一、二句及第五、六句宜对。

    [2] 凭阑袖拂杨花雪:写主人公靠着阑干,用袖拂去如雪的飞絮,以免妨碍视线。苏轼《少年游》:“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杨花雪”本此。

    [3] “南亩耕”二句:意说要归隐田园。陶渊明《归园田居》:“开荒南亩际,守拙归田园。”晋谢安少有重名,征辟不就,隐居会稽之东山(今浙江上虞县西南)。

    [4] “咫尺的”二句:写顷刻分手,而一从空间说,一从时间说,运用夸张、象征手法,耐人品味。周制八寸为咫,“咫尺”比喻距离很近。古人以“花好月圆”喻男女美满的相聚,故这里以“月缺花飞”喻悲痛的分离。

    [5] 阁着:放着,含着。阁,同“搁”。

    [6] 大德歌:〔双调〕曲调,《全元散曲》中只收有关汉卿的十首,可能是他自创的。句式:三三五、五五、七五,共七句七韵。

    [7] 多姝丽:美女,指苏小卿。

    [8] 南吕·一枝花:这是〔南吕〕宫常用的套数,通常由〔一枝花〕、〔梁州第七〕、〔尾声〕三曲组成。如在三曲后还要加写几支曲子,〔尾声〕即改称〔隔尾〕。后面的一套就是这样的。唐人传奇《李娃传》中的李娃,艺名一枝花,这套曲调大约就是从说唱一枝花的歌曲中传承下来的。

    [9] 朱帘秀:元代著名女演员。夏庭芝《青楼集》说她“杂剧为当今独步,驾头、花旦、软末泥等,悉造其妙”。当时著名散曲作家卢挚、冯子振、胡祇遹等都写过词曲赠她。

    [10] “轻裁虾万须”二句:表面上是描写以虾须织成的珠帘,实际上是称赞朱帘秀歌声的美妙。我国习惯以“贯珠”(成串的珍珠)形容歌声的清圆,《礼记·乐记》:“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同坠),曲如折……累累乎端如贯珠。”

    [11] “金钩光错落”二句:上二句吟叹她的歌声,这两句更明显地赞美她的舞态。金钩、绣带,既是珠帘的附属物,也是一个女演员的妆饰品。错落、蹁跹(piān xiān偏仙),形容轻盈的舞态。

    [12] “似雾非烟”三句:表面写珠帘的迷离仿佛,装点深闺,不许人随便展玩;实际写帘秀的幽姿高格,不肯轻易献艺。取次,随便、轻易。

    [13] “摇四壁翡翠阴浓”二句:表面写珠帘的乍一展开就光彩四射,实际上写朱帘秀的一出场,一亮相,就光彩照人,震慑了全场观众。

    [14] “富贵似侯家紫帐”二句:以侯家的紫罗帐、谢府的红莲幕来衬托珠帘,实际是歌咏朱帘秀风流...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