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示教千则最新章节!



    第二句也与《薄伽梵歌》第15章第16颂至18颂有相似之处。此句说,最高我是高于坏灭之物(即现象世界)和不灭之物(指自性,宇宙产生的原初物质)的,只有最高我是终极本质,而坏灭之物与不坏之物都是与现象世界有关联的。看来商羯罗的思想与《薄伽梵歌》的理论是一致的。《薄伽梵歌》认为,“神我”(宇宙灵魂)分为三种:坏灭之物和不灭之物(k?ar?k?ara)、终极灵魂(kū?astha,或释“首位之物”)。前两者都属于与现象万有世界有关系的,属于低级的;坏灭之物转化为了现象世界,不灭之物是创造世界的主宰神,《薄伽梵歌》把它叫作“原人”、“不灭的自在天”,也是与现象世界有关系的。只有第三位的终极灵魂是高于这二者的,它完全是超验的、纯精神性的,因此被称为“无上神我”。商羯罗把梵分为“上梵”(超验体)和“下梵”(经验体)与此是同样意思。

    第三、四句是在讲明作为第三位的终极灵魂其本质就是自我,“我”的本质就是“最高我”,这是唯一不二的。个我同于大我,前面已经讲过。“梵我不二”是商羯罗哲学的最终本体。只不过因为人们被无知或无明,也即错误的知识所蒙蔽而看不到这一真理,或者颠倒黑白。最后一句商羯罗认为无明(avidy?)就是将真理颠倒(viparyaya),他还认为无明就是谬误(mithy?jñ?na)。 [37] 商羯罗在《薄伽梵歌注》 [38] 中认为,无明(avidy?)具有三种含义:(1)viparItagr?haka,(2)sa??ayopasth?paka,(3)agraha??tmaka。其中第(1)的意思很接近viparyaya,尽管“颠倒”一词与无明并非同义词,但是在意思上基本可以包括在中。

    9.

    异于无明、印象、业,

    我全无垢亦无妨。

    我为不二具见力,

    虚空不动入本性。

    释:阿特曼与无明、潜在印象和业是不同的,因为阿特曼是清静无染的,不受任何人间有情的缺点所妨碍的。这是讲阿特曼的区别性。它具有“见”的能力,像虚空那样不动而安住于自己的本性之中。

    10.

    信我为梵之见者,

    圣典说他不再生;

    无种哪来果实产,

    去除无明即无生。

    释:此颂所说圣典,是指《石氏奥义》。 [39] 此圣典认为,凡坚信我就是最高梵,从而“见”阿特曼者,就会不再进入生死轮回之中获得解脱,也即“不再生”。这是前两句。后两句是接着解释,认为有生那是因为无明的缘故,无明是种子。如果去除这一原因(种子),自然就会无生,也即无果了。认为世界上的有生死的万有是存在的,这是一种迷误的见解,是无明。其实这一切都是不存在的,只是“摩耶”(即幻相)。

    11.

    我归此类你归那,

    非高非异似自我。

    同此认定不二梵,

    源于愚昧非它因。

    释:此颂前两句指出了人们对最高梵的一些误解。人们认为,“这是我的,即为此类”,“那是你的,属于那种”,“那么一样,我也同此,既不会高过那,也不会异于那”。如果用这样的观点来看最高梵的话,那就是错误的。为什么呢?因为,不能把人间的区别性加在最高梵的身上,梵是不二的,没有区别性的。它对于一切的万有来说都是平等的,尽管经验世界显示出无限的多样性来,但终究会归于梵之中的,梵是终极的真理、本源,所以在梵那里多样性都会消失的。人们因为看不到这一点,以为经验世界是多样的,作为创造主的梵也应该是多样的,这是无明。

    12.

    不二无污知识得,

    去悲去迷伟大者;

    此时业行与生无,

    知吠陀者确信此。

    释:具有伟大的精神的圣者,当他获得完全不二无污的知识时,他就会没有悲伤和迷混。商羯罗说的知识是指那种关于“梵我同一”的知识。他认为,只有当人们认识到个体的我与大宇宙的我是同一的,小我最终是会归于大我的这一点时,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解脱。一旦去除悲伤与迷混,人就会停止业行,清静无为,也就会无生了。只有精通吠陀圣典的贤者确信这一道理。

    13.

    醒睡状态见二元,

    不二之中无所见;

    所见业行也同此,

    知自我者得结论。

    释:因为自我是不二的,所以在觉醒状态以及熟睡状态中所见的二元世界(即实际经验世界),自我是见不到的;行为也是同理:实际行动着但却又无行为的人,这种人就是知阿特曼的人。只有真正获得了有关阿特曼的知识的人才会如此,其余任何人都不行。商羯罗认为上述为吠檀多的道理。实际上就是说,自我与经验的我是处在两个不同的世界中的:前者是唯一不二的,是超验的,是清静无为的,同时只是内心的体验,抽象的哲学概念,真理性的结论。后者是多元的、实际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经验世界,然而却是虚假不实的,是幻相。

    14.

    在此宣说胜义谛,

    无上见解吠檀多。

    虔信达于解脱者,

    犹如虚空不染业。

    释:胜义谛(param?rthasatya)又可译为真谛、第一义谛,这是相对于俗谛而言的,表示真理的意思。在这一颂里商羯罗本来没用“谛”(satya)这个词,而是用了param?rthadar?ana?,说的也是从胜义的立场出发,译者之所以用谛这是为了语言上的简练,意思却完全是一样的。商羯罗认为在这里所讲述的一切,都是他从胜义的立场出发,将在奥义书中已经被确定的最高真理讲了出来。吠檀多(ved?nta)的意思是“吠陀的终末”、“吠陀教义的究竟目的”,也可以指代奥义书。商羯罗这一派的哲学是以研究奥义书为主要对象,所以就被叫作吠檀多派。

    后两句认为,如果对上述真理加以信奉的话,就会得到解脱,也就如前面所讲的,如虚空那样,不被业行所玷污了。

    * * *

    [1] 此句引自《吠檀多精髓》Ⅹ Ⅹ Ⅹ,210。

    [2] 参见乔荼波陀《圣教论》Ⅰ,26,28;Ⅲ,46。

    [3] 参见本书韵文篇第十七章第65颂。

    [4] 参见本书韵文篇第十五章第24颂。

    [5] 参见本书韵文篇第十五章第25颂、第十七章第65颂。

    [6] 参见本书韵文篇第十五章第29颂。

    [7] 参见本书韵文篇第十章第4颂;《广森林奥义》Ⅴ,14,3~7。

    [8] 第四位的梵文在《蛙氏奥义》(7)中为Caturtha;在《弥勒奥义》(Ⅵ,19;Ⅶ,11,7~8)中为?urya。

    [9] 印度教的种姓包括: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生活期为:学生期(又称梵行期即少年时代)、家住期(成年后结婚、持家)、遁世期(退休后专事修习)、云游期(老年时代)。

    [10] 本书中所引《薄伽梵歌》均为出自?nandasrama丛书,以下再引时不注。

    [11] 同时请参见本书韵文篇第八章第3颂。

    [12] 在《瑜伽经》(Ⅰ,8)中,viparyaya一词被解释为mithy?jñ?nam atadrūpaprati??ham。

    [13] Cf.BhagavadgIt?Bh??ya,.1,Bombay:?ir?aya??gar Press,1936,p.529.

    [14] 参见《石氏奥义》Ⅰ,38。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