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元曲三百首最新章节!

    王爱山

    〔双调〕水仙子

    怨别离(十首之二)

    凤凰台上月儿偏,和泪和愁闻杜鹃[1]。恨平生不遂于飞[2]愿,盼佳期天样远,月华凉风露涓涓[3]。攲[4]单枕难成梦,拥孤衾怎地眠。两泪涟涟。

    【注释】

    [1]杜鹃:鸟名,其鸣极其悲伤,至流血才休。

    [2]于飞:比翼双飞,比喻夫妻美满和谐的状态。

    [3]涓涓:细水慢流的样子。

    [4]攲:斜倚,斜靠。

    【鉴赏】这首是十首《怨别离》组曲中的第二首,描写了一位盼望心上人回来的女子因佳期无望而终夜孤独难眠的痛苦。作者写女主人公层层递进,逐一写愁多、愁深和愁重。接下来“恨平生不遂于飞愿,盼佳期天样远”,笔锋一转,对主人公遗憾与盼望相交织的复杂心理进行了描写。紧接着“月华凉风露涓涓”一句景物描写,衬托出了主人公这种极度哀苦的心理。月色闪着惨白的光,冷风拂拂生凉,雾气成露。“攲单枕难成梦,拥孤衾怎地眠”,面对此情此景,女主人倚着单枕,拥着孤被,怎么能睡得着呢?最后一句“两泪涟涟”,所有的愁苦都化作了泪水,簌簌滴落下来不能停止。作者表现女主人公相思难眠的情景,将大自然的月、风、露等景物,床上的铺设枕和被等环境以及孤寂恨别的悲愁心理融为一体,带上了各自“凉”、“寒”、“单”、“孤”的色调,使全曲抒情层层深入,自然爽快,浑然天成。

    〔双调〕水仙子

    怨别离(十首之三)

    凤凰台上月儿斜,春恨春愁何日彻[1]。桃花零落胭脂[2]谢,倏忽[3]地春去也,舞翩翩忙煞蜂蝶。人去了无消息,雁回时音信绝,感叹伤嗟。

    【注释】

    [1]彻:停止,结束。

    [2]胭脂:指桃花。

    [3]倏忽:刹那间,一瞬间。

    【鉴赏】这首是十首《怨别离》组曲中的第三首,把离恨和春愁结合起来,表现了思妇感慨青春的老去、时间的流逝,但是情人仍然毫无音信,思妇只能暗自神伤。这里的“春”字一语双关,既指季节时令,又指主人公对远去爱人的眷恋之情。下面“桃花零落胭脂谢,倏忽地春去也,舞翩翩忙煞蜂蝶”三句,表面写景,旨在抒情。第三句中的“桃花零落”与“胭脂谢”是同义词组,既指春天的景物,也暗喻主人公思春而面色憔悴。作者用意双关,不露痕迹。转眼间,明媚的春天就要离去了,蜜蜂和蝴蝶仍恋恋于飞逝的春光,忙忙碌碌地飞舞着。这两句显然是在借物喻人,借景抒情,感叹丈夫一去不归,分别太久,而青春易逝,相思的忧伤使自己艳如桃花的面色迅速衰退,更加衬托出主人公的春愁与离恨。最后“人去了无消息,雁回时音信绝。感叹伤嗟”三句,意思是说,离人无情无义,一去不回,杳无音信,而指望大雁捎来情书,那只是奢望罢了。这怎能不让人深怨长叹!思妇盼望情人及早归来的急切心情,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曲中以“春愁”喻离恨,以“桃花”、“胭脂”喻人的容颜,独树一帜,匠心独运,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双调〕水仙子

    怨别离(十首之四)

    凤凰台上月儿低,香烬金炉[1]空叹息。闷闷厌厌[2]怎不添憔悴,夜迢迢更漏迟,冷清清独守香闺。急煎煎愁如醉,恨绵绵意似痴。泪眼愁眉。

    【注释】

    [1]香烬金炉:香,又名沉香,一种常绿乔木,木材有香味,可制成熏香料。金炉,烧沉香的铜炉。

    [2]闷厌厌:心里烦闷,没有精神。

    【鉴赏】这首是十首《怨别离》组曲中的第四首,写思妇独卧难眠,因思念情人而愁得憔悴不堪,如痴如醉的苦闷心情。

    开头两句“凤凰台上月儿低,香烬金炉空叹息”,月儿低挂在上空,金炉里的沉香已经燃尽,描绘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在此景的映衬下,女主人在幽幽地叹着气。这两句内涵丰富,能够引起了读者的好奇。

    “闷厌厌怎不添憔悴,夜迢迢更漏迟,冷清清独守香闺”三句,女主人公独自一人守在香烟袅袅的深闺,冷清空寂,看着漫漫的长夜漫漫逝去,听着报时的铜漏越来越迟,难以排解而又剪不断的苦闷哀思使她变得枯槁萎靡。恨意把人折磨得如痴如醉,加深了曲子表现离愁之苦的氛围。作者运用“闷厌厌”、“夜迢迢”、“冷清清”、“急煎煎”、“恨绵绵”叠字的修辞手法,写憔悴的面容、漫长的黑夜、冷清的闺房、如痴如醉的神情。周围的景物,女主人公的形象和情感都因此而极其鲜明。常言道欢乐怨夜短,悲苦恨更迟,“夜迢迢更漏迟”,细腻地表现出了这种心理。最后一句“泪眼愁眉”,浓墨重彩地渲染出了女主人公的感伤。

    〔双调〕水仙子

    怨别离(十首之五)

    凤凰台上月儿高,何处何人品玉箫。眼睁睁盼不得他来到,陈抟[1]也睡不着,空教人穰穰[2]劳劳。银台上灯将灭,玉炉中香渐消,业眼难交[3]。

    【注释】

    [1]陈抟:北宋初年的道教大师,以能睡著称。

    [2]穰穰:心里烦躁不安。

    [3]业眼难交:业眼,口语,指作孽、可恨的眼。难交,指很难闭合上下眼皮。

    【鉴赏】这首是十首《怨别离》组曲中的第五首,也是写女主人公因为春愁难眠,只能期盼离人归来的情景。

    开头两句看着凤凰台上的月亮高高升起了,不知在什么地方,也不知是什么人在吹奏玉箫,那呜呜咽咽、如泣如诉的乐调,更加撩起人的愁思。

    接下来“眼睁睁盼不得他来到”一句,清楚地交代了愁思的内容,女主人公是眼睁睁地盼望情人的来到。“陈抟也睡不着,空教人穰穰劳劳”,意思是说,就算是陈抟仙祖,也不能摆脱这揪心的期盼而安然入睡,期望落空,只会白让人烦乱惆怅。这里引用陈抟的典故,为全曲蒙上了一丝幽默色彩,更加重了愁思之重之苦。

    下面两句“银台上灯将灭,玉炉中香渐消”,对仗工巧,“银台上”对“玉炉中”,“灯将灭”对“香渐消”,辞藻精雕细琢。夜已深,而女主人却“业眼难交”。作者以月高写夜深,箫声写难眠,业眼难交写疲倦仍不可入睡。这种执着的爱情追求,衬托出了女主人公缠绵多情的形象。

    这首曲子也是写思妇的“盼”,直接表露情感,把“盼”字写得十分显露,展现出不同的情趣,别出心裁。

    李德载

    〔中吕〕阳春曲

    赠茶肆[1](十首之一)

    茶烟一缕轻轻飏,搅动兰膏四座香,烹煎妙手赛维扬[2]。非是谎,下马试来尝。

    【注释】

    [1]茶肆:茶馆。

    [2]维扬:指扬州。

    【鉴赏】此曲内容为盛赞好茶,带有明显的招揽顾客的意味。这首曲子原作共十首,此曲是第一首,意在夸赞茶的味道及制作功夫。

    开头“茶烟一缕轻轻飏,搅动兰膏四座香,烹煎妙手赛维扬”三句,写茶味醇香和点茶、煎茶的技术高超。把开水冲入杯中,杯里的茶叶被水柱搅动得上下翻腾,茶面上蒸气袅袅地散开,飘散着诱人的股股清香。这里制茶的技艺,可以与名扬四海的扬州的师傅相媲美。下面“非是谎,下马试来尝”两句,说前面对茶的叙述评价绝不是过誉之词、撒谎骗人的,不信的话,不妨下马进肆来尝尝看吧。这样就加强了其可以信任的程度。

    这首曲子语言通俗,风格明快,语气沉稳,爽朗干脆。作者写作技巧娴熟,余韵无穷。

    〔中吕〕阳春曲

    赠茶肆(十首之十)

    金芽嫩采枝头露[1],雪乳香浮塞上酥[2],我家[3]奇品世间无。君听取,声价彻皇都。

    【注释】

    [1]金芽嫩采枝头露:指清晨采摘茶树的嫩芽,连露珠一起采下。

    [2]雪乳香浮塞上酥:形容茶香。塞上酥,塞外少数民族饮的奶茶。

    [3]我家:指这个“茶肆”。

    【鉴赏】此曲侧重描述茶的稀有名贵以及诱人的味道,主要是向人们介绍和盛赞茶的功能与价值。

    首句“金芽嫩采枝头露”生动而形象地描绘了采茶时的情景:破晓时分,晨曦方降,枝头的露珠尚存,茶叶的芽很嫩,色泽金黄诱人。茶叶以和露采下的嫩尖最为名贵,作者在渲染物美之中,表现出茶叶的品级档次极高。

    紧接着第二句“雪乳香浮塞上酥”,抒写了茶香。烹茶时,茶面上堆起的泡沫,像晶莹洁白的雪乳,香味浮动诱人馋涎。作者以塞外少数民族饮用的奶茶作为比喻,唤起读者的联想,既突出了它的香气,又调动起人强烈的品茶欲望,符合元代的时代特色。如此珍贵的名茶世上也只有我一家,旨在吸引茶客们快来饮茶。“君听取,声价彻皇都”是对前句的补充,意思是说,你如能听取我的邀请,踏进茶肆尝一尝这稀世珍品的茶,便知道它响彻京都的盛名不掺半点儿虚假。作者用语夸张,口气夸大,字里行间充满了溢美之词。

    这首曲子语言流畅,形象生动,言简意赅,风格清新活泼。

    张鸣善

    〔中吕〕普天乐

    愁怀

    雨儿飘,风儿飏。风吹回好梦,雨滴损柔肠。风萧萧梧叶中,雨点点芭蕉上。风雨相留添悲怆,雨和风卷起凄凉。风雨儿怎当[1]?雨风儿定当[2],风雨儿难当[3]。

    【注释】

    [1]怎当:怎么能受得了。

    [2]定当:一定让人承受。

    [3]难当:难以让人承受。

    【鉴赏】此曲作者抓住了秋风秋雨的凄凉的特征并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抒发了哀愁情怀。

    开头“雨儿飘,风儿飏,风吹回好梦,雨滴损柔肠”四句,从风雨着笔,写风雨带给人的烦恼与哀愁。人生际遇不顺,再添以风雨的搅扰,不禁更令人愁思绵绵,柔肠寸断。

    接下来以风吹梧桐、雨打芭蕉象征着自己内心的忧愁苦闷,渲染了一种凄凉、萧索、清冷、孤寂的意境。这两句景中寓情,生动地表现出作者内心的愁怀。紧接着是从正面直接抒发作者的感受。人生漫长,有甜也有苦,有喜也有悲,而作者此时只感到“风雨相留”、“雨和风卷”,人世间的风雨,更增添了他内心的凄凉与悲怆。

    结尾三句,“风雨儿怎当,雨风儿定当,风雨儿难当”,进一步借风雨的无情写出愁怀的难遣。作者由“怎当”到“定当”,又由“定当”到“难当”,先设问,继而肯定,最后否定,一波三折,描写出作者内心的愁绪,突出表现了作者的无可奈何。愁怀本无形,化作风雨,可感可触。

    此曲语言通俗,反反复复只写了一个愁字,不仅有力地表现了浓厚的忧愁,而且内蕴丰厚,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中吕〕普天乐

    嘲西席[1]

    讲诗书,习功课:爷娘行[2]孝顺,兄弟行谦和,为臣要尽忠,与朋友休言过[3],养性终朝[4]端然坐,免教人笑俺风魔。先生道学生琢磨,学生道先生絮聒,馆东[5]道不识字由他。

    【注释】

    [1]西席:对老师的称呼。

    [2]行:这边,那边。

    [3]休言过:不说别人的过失和不足。

    [4]养性终朝:养性,修养心性。终朝,全日,整天。

    [5]馆东:主人,家长。馆,私塾。东,东家,主人。

    【鉴赏】此曲题为《嘲西席》,嘲笑的是封建社会私塾馆里的教书先生。

    前八句是写私塾先生对学生的谆谆训导。“讲诗书,习功课”,是要学习四书五经,以下都是诗书里的教条规范:“爷娘行孝顺”,是指要孝顺父母;“兄弟行谦和”,是指兄弟之间要谦和友爱;“为臣要尽忠”,是指要对君主忠心;“与朋友休言过”,就是不要谈论朋友的过错。这四者概括起来就是孝、悌、忠、义,可以说是封建道德和传统教育的核心内容。先生不管三七二十一,把这堆做人的大道理一股脑儿端了出来,结果还嫌不够,“养性终朝端然坐,免教人笑俺风魔”,还要加上修身养性,规规矩矩,免遭人嘲笑。这些都是迂腐的教室规范,也是束缚学生的教条。曲子的最后三句“先生道学生琢磨,学生道先生絮聒,馆东道不识字由他”,通过教...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