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元曲三百首最新章节!

    王 恽

    〔正宫〕双鸳鸯

    柳圈辞[1]

    暖烟飘,绿杨桥,旋结柔圈折细条。都把发春闲懊恼,碧波深处一时抛。

    野溪边,丽人天,金缕歌声碧玉圈。解祓不祥随水去,尽回春色到樽前。

    问春工,二分空,流水桃花飏晓风。欲送春愁何处去,一环清影到湘东[2]。

    步春溪,喜追陪,相与临流酹[3]一杯。说似碧茵罗袜客[4],远将愁去莫徘徊。

    秉兰芳,俯银塘,迎致新祥祓旧殃。不似汉皋空解佩[5],归时襟袖有余香。

    醉留连,赏春妍,一曲清歌酒十千。说与琵琶红袖客,好将新事曲中传。

    【注释】

    [1]柳圈辞:这首套曲有六支曲子,采用同一曲调,歌咏同一内容,描写的是“柳圈”的事,也就是描绘了一次在水边嬉戏游春活动。

    [2]湘东:湘水,代表春愁。

    [3]酹:这里是洒酒于江,表示一种祈祷。

    [4]罗袜客:指曹植《洛神赋》中所歌咏的那个“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的洛水女神。

    [5]不似汉皋空解佩:这里引用了郑交甫皋台下遇二仙女的故事。

    【鉴赏】这首套曲描写完整细致。第一支曲子中“暖烟……细条”,写春风和煦,桥边的杨柳发出了嫩芽,人们心情也很好,所以出门折下细细的柳条,编成柳圈戴在头上。“都把发春闲懊恼,碧波深处一时抛”,表现了春意盎然,冰雪消融,每个人都喜上眉梢的情景。第二支曲子中“野溪……玉圈”,写野外的小溪边,丽人清脆的歌声在上空形成了好似碧玉的光圈,婉转动听。“解……樽前”,写人们在吉祥的春日里许下了美好的愿望,希望幸福和美妙常伴。第三支曲子“问春……晓风”,将暮春赋予了诗意,引起了读者的注意。“欲送……湘东”,或许春天是要和流水一起飘到湘东去吧。“一环清影”将柳圈在水上漂流的景象描绘得栩栩如生。第四支曲子写的是人们在江边祭奠的情景。“步春……一杯”,描写人们沿着溪边,欢喜地追逐着水上漂浮的柳圈和落红。面对着失去的一江春水,洒一杯清酒,许一份祝愿。“说似…徘徊”,写人们向洛水女神祈祷,带走忧愁。第五支曲子写的是人们春禊归来,袖子上还沾有余香的情景。“秉……殃”,描写人们手中拿着鲜花,俯视着波光粼粼的水面,满怀憧憬地送走烦恼和忧愁,迎来吉祥和幸福。第六支曲子写在赏春的宴会上人们其乐融融的情景。“醉……千”,写人们满心欢喜,把酒言欢,流连忘返。“说与…中传”,写作者因为心情很好,所以文思泉涌,在宴会上即兴挥笔作曲,记录春禊的情景。

    〔正宫〕黑漆弩

    游金山寺[1]

    苍波万顷孤岑[2]矗,是一片水面上天竺[3]。金鳌头[4]满咽三杯,吸尽江山浓绿。

    蛟龙虑恐下燃犀[5],风起浪翻如屋。任夕阳归棹纵横,待偿我平生不足。

    【注释】

    [1]金山寺:在今江苏镇江,建于东晋,唐起得名。

    [2]岑:底部窄小而高耸的山。

    [3]天竺:这里指雄伟的佛寺。

    [4]金鳌头:指金山。

    [5]蛟龙虑恐下燃犀:意为兴风作浪的蛟龙在忧虑,害怕有人燃着犀牛角深入水中,照出它们的形相。

    【鉴赏】这首曲子通过描写金山寺气势恢宏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作者的喜悦之情。曲子开头“苍波……天竺”,总写山势,在一片苍波碧水中,一座孤峰拔地而起,卓立超群。将金山寺安置在“苍波万顷”的浩瀚背景之下,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金鳌……浓绿”一句作者形象地描绘出山上郁郁葱葱的林木是“金鳌”吸收江山精华的结果,想象奇特,气势磅礴。曲的下阕描写了作者游金山寺的情景。“蛟龙……如屋”,写金山寺高大挺拔,倒映在水中,深不可测。作者引用“温峤燃犀”的典故,一方面是说江水极深,一方面也反映出当时风急浪高。“任夕……不足”,写景色的雄伟壮丽激发了作者游赏的热情,所以即使是风急浪高,夕阳下的船只纷纷返航,作者也不急于回家,而是尽情游览,任由船在夕阳下漂流。

    本曲的语言将散曲口语化的特色与诗词的韵味融为一体,自然流畅,雄劲豪放。

    〔仙吕〕后庭花

    晚眺临武堂

    绿树连远洲[1],青山压树头。落日高城望,烟霏[2]翠满楼。木兰舟[3],彼汾一曲[4],春风佳[5]可游。

    【注释】

    [1]洲:水中高出的小块陆地。

    [2]烟霏:形容云烟弥漫之貌。

    [3]木兰舟:这里泛指装饰精美的船。

    [4]彼汾一曲:指汾河湾。

    [5]佳:好。

    【鉴赏】这首曲子是一首登高赏景抒怀之作,写于作者出任平阳路总管之时。因为是登高远眺,所以曲中出现的多是远景。前两句“绿树连远洲,青山压树头”,写放眼望去,郁郁葱葱的树木一直延伸到河中的小洲,远处的青山正巧压在绿树的枝头。“青山压树头”,用视觉改变了远山的位置,仿佛它恰好长在树木之上。下面两句“落日高城望,烟霏翠满楼”,写夕阳下临武堂的景象。当落日的余晖映照在高城之上时,登城远望,只有远处的临武堂隐隐约约地出现在云烟苍翠的绿野之中,作者在这里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令人心旷神怡。最后三句抒发了感慨。“木兰舟,彼汾一曲,春风佳可游”,赞叹汾河湾春景的美好。临武堂周围的景致如此美妙,使作者不禁动情,想划着小船,沿着这汾河流水,一览沿岸美妙迷人的春色。

    〔越调〕平湖乐

    十首之一

    平湖云锦碧莲秋,香浥兰舟透[1],一曲菱歌满樽酒。暂消忧,人生安得长如旧。醉时记得,花枝仍好,却羞上老人头。

    【注释】

    [1]香浥兰舟透:带着花香的露水沾湿了水面的船。

    【鉴赏】这支曲开头两句“平湖……舟透”,景中含情,同时还点明时间、地点和环境。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作者泛舟于平湖之上,看波光粼粼的湖面,一片碧绿,荷花的清香,沁人心脾。“一曲菱歌满樽酒”,写听着那随风飘荡的悠扬的采菱歌,作者酒兴大发,满斟而饮,仿佛飘飘欲仙了。“暂……旧”两句,笔锋一转,写作者泛舟平湖,饮酒助兴,只是为了暂时忘掉忧愁,然而,借酒消愁愁更愁。人生一世,怎么能够永远年轻,永不衰老呢?于是作者只好以“花枝仍好,却羞上老人头”的自嘲作罢。

    〔越调〕平湖乐

    十首之二

    鉴湖[1]秋水碧于蓝,心赏[2]随年淡,柳外兰舟莫空揽。典春衫[3],觥船一棹[4]汾西岸。人间万事,暂时放下,一笑付醺酣。

    【注释】

    [1]鉴湖:即镜湖,在今浙江绍兴南。

    [2]心赏:指心情愉悦。

    [3]典春衫:这里是指倾其所有,尽兴一游。

    [4]觥船:即大船。

    【鉴赏】本曲作于作者任平阳路总管之时。曲子通过描绘平湖美景,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前三句“鉴湖……空揽”,写面对眼前景物的心境。鉴湖景致虽美,却不能亲眼去看,只能在心中欣赏,然而随着岁月的增长,欢畅的心情也就渐渐淡化了。但是,汾西、平湖的景色如此之美,令人赏心悦目,使作者禁不住要乘着柳堤外的兰舟,好好去饱览一番。接下来两句“典春衫,觥船一棹汾西岸”,写欣赏汾西之景的迫不及待的心情。“觥船一棹汾西岸”,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船的速度之快,从侧面烘托出了赏景心情之急切。最后三句“人间……醺酣”,直抒陶醉的心态。美好的景致使主人公将万般烦恼都抛到了九霄云外,作者及时行乐的情怀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这首曲子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文字简洁雅致。

    〔越调〕平湖乐

    十首之三

    平阳好处是汾西[1],水秀山挼翠[2]。谁道微官淡无味?锦障泥[3],路人争笑山翁[4]醉。西山残照,关卿[5]何事?险忙杀暮鸦啼。

    【注释】

    [1]平阳好处是汾西:平阳,因在平水(今汾河)之阳而得名。汾西,即汾水之西,在平阳城西郊。

    [2]挼:涂抹。挼翠:形容山色青翠,好像涂抹上了颜色。

    [3]锦障泥:垫在马鞍下面的锦制马鞯子。

    [4]山翁:指晋代名士山简,这是作者的自指。

    [5]卿:这里指下句的暮鸦。

    【鉴赏】这首曲子情景交融,写于作者任平阳路府判官之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汾西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开头三句“平阳……无味”,借景抒情。汾西山清水秀,风景宜人,让人心旷神怡,精神饱满。生活在这种美景之中,就算做一个小官,位卑人轻,也是人生一大快事!“锦障……鸦啼”,描绘了一个十分有趣的场景:作者一路骑着马,欣赏着美景,洋洋自得,而路上的行人看到作者这般,却都笑他疯癫痴傻。作者以无情的暮鸦象征不能理解他的行人,流露出悠然自得、与世无争的情怀。

    〔越调〕平湖乐

    十首之四

    采菱人语隔秋烟,波静如横练[1]。入手[2]风光莫流转,共留连[3],画船一笑春风面。江山信美,终非吾土[4],问何日是归年?

    【注释】

    [1]练:白色的绢绸。

    [2]入手:到来,来到。

    [3]留连:指因留恋而徘徊不去。

    [4]信美:确实美。

    【鉴赏】这首曲子通过对客居他乡时看到的美景的描写,抒发了作者难以释怀的思乡之情。曲子开头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风景图。“采菱……横练”,营造了一幅烟波缥缈的采菱场景。在风平浪静的江面上,采菱人的声音隔着烟波隐约传来,这种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写法,增添了曲子含蓄美妙之态,能够很好地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入……面”,写作者面对如此美景,不禁由衷地感慨:但愿眼前如此美好景致不要那么快消逝。曲子的前五句,集中笔墨描绘了客居他乡时看到的美景,而后三句笔锋一转,情感急转直下:“江山……归年?”江南虽然美,但终究不是我的家乡,我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我的家乡去呢?这里诗人借用典故引出自己内心的感慨:“问何日是归年”,可见这种乡愁在作者内心扎根之深。

    这首思乡之作,写得婉转曲折,以乐景写哀情,感人至深。

    〔越调〕平湖乐

    十首之六

    秋风湖上水增波,水底云阴过。憔悴湘累[1]莫轻和。且高歌,凌波[2]幽梦谁惊破!佳人望断,碧云暮合,道别后意如何。

    【注释】

    [1]湘累:指屈原。

    [2]凌波:指水中女神。

    【鉴赏】这首曲子作者借屈原惯用的以男女之情喻君臣关系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因被发放出京,不被重用而怀才不遇的哀怨与苦闷。开头“秋风……阴过”,描写一阵秋风拂过碧波荡漾的湖水,投映在湖水中的白云的影子也悠然荡漾,暗示了“流水无情”的含义,从中隐隐透出一股寂寞难耐的意味。从而引出了下文的劝慰:“憔悴……高歌”,是说,面对如此旖旎的风光,憔悴的诗人啊,请你只管放声高歌,不要再苦苦地低吟了!“凌波幽梦谁惊破”,一句作者发出疑问:湖水中女神的美梦有谁能惊破呢?对美人的倾慕之情一时难以平抑,只好寄情于幻想。最后三句“佳人……如何”,写盼望佳人到来,然而,直到夜幕降临,佳人也杳无音信,失望之感油然而生。于是作者只好虚设了一个相会的场面询问对方分别后的离情别绪。“道别后意如何”,以幻想掩饰自己内心的苦闷,这就使情调更为凄凉,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越调〕平湖乐

    乙亥三月七日宴湖上赋

    春风吹水涨平湖,翠拥秋千柱。两叶兰桡斗来去,万人呼。红衣出没波深处。鳌头[1]游赏,浣花风物[2],好个暮春初。

    【注释】

    [1]鳌头:是作者自称。

    [2]浣花风物:此处指春日游赏。

    【鉴赏】此曲是元世祖至元十二年作者当时在平阳时所作,曲子描写当地春游的风俗,抒发了作者的欢愉之情。开头两句“春风……千柱”,描绘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春风吹拂着满湖春水,两岸柳色苍翠,在万绿丛中,隐现着飘荡的秋千。接下来三句出现了游赏的群众,“两……处”,三月七日那天,人们都出来游湖宴饮,湖边呈现出一派欢欣热闹的景象,作者不禁陶醉在这欢乐的场景之中了。一个“斗”字,表现出竞赛的激烈,“万人呼”写出了观赏者的热烈情绪,“出没”二字衬托出了划船者不畏风浪、勇往直前的气势。曲子的前五句是对景物、场面以及人物的客观描写,最后三句则表现作者游赏的主观感受。曲终“好个暮春初”,点明时令,照应了题目,表现了作者观赏时的欢快心情,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越调〕平湖乐

    尧庙秋社[1]

    社坛[2]烟淡散林鸦,把酒观多稼[3]。霹雳弦声斗高下,笑喧哗。壤歌亭[4]外山如画。朝来致有,西山爽气[5],不羡日夕佳。

    【注释】

    [1]尧庙秋社:尧庙,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市)城南十里。秋社,是古代祭祀土神、庆祝丰收的节日。

    [2]社坛:社日的祭坛。

    [3]多稼:指丰收。

    [4]壤歌亭:尧庙中建筑名。

    [5]致有:尽有,有的是。

    【鉴赏】这首曲子描写了丰年社日民间的喜庆活动。“社坛……多稼”,写祭祀活动告一段落,乌鸦归巢,祭民们自己的节目便开始了。他们举杯欢饮,心满意足地看着丰收的庄稼。“霹雳……如画”,乐声奏起,人们载歌载舞,笑语连连。“笑喧哗”表现出村民们无拘无束的欢快气氛,也烘托出在丰收之年,人们生活的称心美满。“山如画”则是人们因喜悦而产生的感受。作者以简练生动的语言,表现了尧庙秋社之后村民们开展娱乐活动的欢乐场景。“朝来……夕佳”,进一步抒发了作者自己的感受。表面上说的是此处空气清新宜人,跟陶渊明那“山气日夕佳”的隐居之所有可比之处,但是其中韵味深长。作者化用王子猷的典故,表达了自己高雅淡泊的心志,自己只愿做一名高洁洒脱、无为而治的小官,不一定非要隐居山林。

    本曲以尧庙秋社的欢庆活动为背景,对活动场面进行了描写,在对景物进行描写的同时,抒发了主观感受。曲中用典颇多,语言晓畅又富有韵味。

    卢 挚

    〔中吕〕普天乐

    湘阳道中

    岳阳来,湘阳路,望炊烟田舍,掩映沟渠。山远近,云来去。溪上招提[1]烟中树,看时见三两樵渔,凭谁画出。行人得句,不用前驱。

    【注释】

    [1]招提:寺院的别称。

    【鉴赏】这首曲子是作者到湖南赴任沿湘水进发途中所作。作者从视觉入手,通过两个层次描写了自己陶醉于山水的情况。先从大视野中远望:袅袅的炊烟、一座座农舍茅屋遮掩着高高低低的山坳沟渠,颇有陶渊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意境。接着,通过视角的移动,写“山远近,云来去”,十分贴切地描绘出了沿途所见的青翠叠嶂的山峰和飘浮在天边的云朵,动静结合,为整个画面增添了几分活力。然后,视线收回,集中着眼于近景,写招提周围的景色。溪水潺潺,树木茂盛,鳞次栉比的寺院掩映其中。在这样如画的环境中,偶尔见到两三位樵夫、渔父,他们在其中逍遥自在,是何等惬意啊。“三两樵渔”表现了作者对这种自在生活的渴望。画面突出了恬静之意,包含着作者内心深处由衷的迷恋与羡慕。最后,“行人得句,不用前驱”,则直接表达了自己忘情山水的情感。

    整首曲子由时空、景物进而写到感受,简洁有序。作者用疏淡之笔,将情与景结合,同时又注重整体画面的把握,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中吕〕喜春来

    和则明韵(三首之三)

    春来南国花如绣,雨过西湖水似油。小瀛洲外小红楼[1],人病酒,料自下帘钩。

    【注释】

    [1]瀛洲:传说中的仙山。

    【鉴赏】这首曲子作于作者任江东道廉访使时,描写了西湖春天的秀丽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红楼中人的思念。

    “春来……似油”,写春临大地,南国花团锦簇,争奇斗艳,绵绵春雨过后,西湖水更加清澈透明,波波粼粼,闪闪发亮。作者将百花比作锦绣,湖水比作油,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西湖秀美的风光。“小瀛……帘钩”,这三句是写作者所思念的佳人。面对如此的美景,很容易就引起了作者的闲愁。作者思念的人儿,此刻在做什么呢?一定是寂寞地独上小楼,倚楼远望,以解相思苦闷,或是躺在床上,独自安寝,在梦里圆她的相思!“料”字表达了作者对心上人的关切,这种写法很独特,作者借想象心上人在想他来表现对远方的心上人的思念之情,新颖独特。全曲短小精悍,表达委婉含蓄。

    〔双调〕沉醉东风

    秋景

    挂绝壁松枯倒倚[1],落残霞孤鹜齐飞[2]。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散西风满天秋意[3]。夜静云帆月影低[4],载我在潇湘画里[5]。

    【注释】

    [1]挂绝壁松枯倒倚:此句出于李白的《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景物指奇绝险怪。

    [2]落残霞孤鹜齐飞:化用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名句。鹜:野鸭。

    [3]散西风满天秋意:言“西风”无形,“秋意”无迹,然而又确实有“意”可感。

    [4]夜静云帆月影低:云帆,白色的船帆。月影低,是说帆影在初升的月亮的照映下,显得低而长。

    [5]载我在潇湘画里:潇湘,湖南境内两条水名。湘水流至零陵县和潇水合流,世称潇湘。

    【鉴赏】这首曲子大致作于卢挚在元成宗大德初年为湖南宪使时,通过对如梦如画的湘江秋景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幽静闲适又略带萧瑟的心情。曲中前四句对仗工整,前面特写,后面淡描秋景。“挂绝……齐飞”,写作者独坐船中,沿江而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岸的悬崖峭壁和倒挂的枯枝,这种苍凉的景致为全曲奠定了凄清孤冷的基调。这两句也将江边的景致尽收眼底。“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表现了江景的壮阔。周围没有山影遮蔽视野,映入眼帘的只有一望无际的流水。流水飞逝,凄凉之感随着萧瑟的秋风袭上心头。“散西风满天秋意”,秋风无影,秋意无形,偏偏秋风裹着秋意四处吹散,这就给画面增添了几分悲凉的色彩。结尾两句“夜静……画里”,将笔锋一转,减轻了先前的沉重感,描绘出了一幅安详宁静的潇湘夜景图。“载我在潇湘画里”让人怦然心动,将人与自然的和谐表达得恰如其分,此时再无苍凉萧瑟之感,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澄澈明净的心境。这里作者将散曲与绘画的意境融为一体,意境悠远绵长,回味无穷。

    〔双调〕蟾宫曲

    想人生七十犹稀,百岁光阴,先过了三十。七十年间,十岁顽童,十载尪羸[1]。五十岁除分昼黑[2],刚[3]分得一半儿白日,风雨相催。兔走乌飞[4]。仔细沉吟,都不如快活了便宜。

    【注释】

    [1]尪羸:这里指老朽。

    [2]除分:平分。

    [3]刚:有“正”、“恰”之意。

    [4]兔走乌飞:即时光流逝。

    【鉴赏】这首曲子以“百岁光阴”的俗语开篇,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百岁光阴”是平常人们对于人生的概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百岁光阴”是一种奢求,其中的三十年就成了泡影,已经白白失去了。

    “先过了三十”,一个“先”字,突出了人生的短暂。人生不过七十年,其中前十年是顽皮无知的幼童时期,后十年是老态龙钟的风烛残年,这二十年都不能很好地享受人生,所以也就不能算是真正的人生。去掉头尾二十年,只剩下了从十岁到六十岁的五十年光景。而占据其中一半的是黑夜,在睡眠中就消磨掉了,这样算下来,七折八扣,真正的人生就只剩下二十五年,才及“百岁光阴”的四分之一,少得可怜。可是这还不算,还有“风雨相催,兔走乌飞”呢!这里的“风雨”,指的是人生中遇到波折、磨难、变故等等。光阴易逝,岁月如梭,谁都阻止不了时光的飞逝,于是作者便有了“都不如快活了便宜”的感慨。

    〔双调〕蟾宫曲

    萧娥[1]

    晋王宫深锁娇娥,一曲离笳,百二山河[2]。炀帝荒淫,乐陶陶凤舞鸾歌。琼花绽春生画舸,锦帆飞兵动干戈[3]。社稷[4]消磨,汴水东流,千丈洪波。

    【注释】

    [1]萧娥:本为梁明帝的女儿,杨广为晋王时选作妃子,杨广即位称炀帝,立为皇后。

    [2]一曲离笳,百二山河:典出《史记·高祖本记》,意思是隋炀帝虽有以二敌百的坚固河山,最终还是亡国了,萧后也流离塞外,只能以悲笳寄托哀思。

    [3]:“琼花”两句:意思是隋炀帝乘着华丽的大船,去扬州游春,观赏琼花,过着荒淫奢侈的生活,终于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4]社稷:即国家。

    【鉴赏】这首曲子通过对萧后遭际的描写,批判了隋炀帝的骄奢淫逸,荒淫误国,表达了历史兴亡之感。前三句:“晋王……山河”,写隋炀帝将娇娥深锁于晋王宫殿终日荒淫享乐,终于葬送了大好江山,造成了萧后流离塞外的结局。接着,“炀帝……干戈”四句具体描述隋炀帝的荒淫生活。他整日在后宫与萧娥歌舞享乐,不理朝政。他的荒淫奢侈,终于引发了隋末的农民大起义,导致了隋朝的灭亡。最后三句感叹隋朝灭亡如“汴水东流,千丈洪波。”

    这首小令借咏史来抒怀,立意深远,感情深沉,有警世之意味。语言平实晓畅,略带豪放。

    〔双调〕蟾宫曲

    杨妃[1]

    玉环乍出兰汤[2],舞按盘中[3],一曲霓裳[4]。羯鼓声催,闹垓垓士马渔阳[5]。梧桐雨凋零了海棠,荔枝尘埋没了香囊[6],痛杀明皇。蜀道艰辛,唐室荒凉[7]

    【注释】

    [1]杨妃:即杨贵妃。

    [2]兰汤:略带香味的热水。

    [3]舞按盘中:根据“盘舞”的优美姿态跳舞。

    [4]霓裳:即《霓裳羽衣舞》。

    [5]“羯鼓声催”两句:羯鼓,这里代指安禄山。“羯鼓声催”,指安禄山作乱。这句是说,正当玄宗沉溺声色时,安禄山兵变的危机已迫在眉睫。闹垓:吵闹,争吵。

    [6]“梧桐”两句:这两句化用典故,“海棠”和“香囊”分别代指杨贵妃。

    [7]唐室荒凉:指唐朝从此衰落。

    【鉴赏】关于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已经有不少文人将其写入文学作品中了。较有影响的有白居易的《长恨歌》,陈鸿的《长恨歌传》,白朴的杂剧《梧桐雨》,洪升的戏曲《长生殿》。甚至日本也将其搬上了戏剧舞台。卢挚这首曲子主要是根据白居易《长恨歌》写成来吟咏历史的。“玉环……霓裳”,写杨贵妃受宠的情况。清丽脱俗的杨贵妃从华清池中沐浴而出,踏着节奏旋律,翩翩起舞。紧接着,作者将笔墨转向了安史之乱。“羯鼓声催,闹垓垓士马渔阳”两句,作者将两个事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寓意深刻,从侧面说明是杨贵妃与唐明皇的骄奢淫逸导致了这场祸乱。接下来三句是说,是祸乱爆发导致杨贵妃自缢身亡,唐明皇虽然悲痛万分,但也无能为力。“梧桐雨凋零了海棠,荔枝尘埋没了香囊”,借海棠凋零写杨贵妃之死,用“荔枝尘”比喻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穷奢极欲,海棠凋落,香囊埋没,这都代指杨贵妃之死。最后两句更进一步说明李杨骄奢淫逸的后果,李唐的江山从此一蹶不振了。

    作者在曲中最大的感慨就是,即使身为帝王,也不能为所欲为,否则不要说失去挚爱,就连祖宗的千秋基业也会毁于一旦。虽然自古就有“红颜祸水”一说,但是江山社稷岂是一介女流所能撼动的?作者这样的疑问对自古以来的成见发出了挑战,应该引起我们多方面的反思。

    〔双调〕蟾宫曲

    金陵怀古[1]

    记当年六代豪夸[2],甚江令归来,玉树无花[3]?商女歌声[4],台城[5]畅望,淮水[6]烟沙。问江左风流故家[7],但夕阳衰草寒鸦。隐映残霞,寥落归帆,呜咽鸣笳[8]。

    【注释】

    [1]金陵怀古:金陵,即今江苏省南京市,曾为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都城。

    [2]六代豪夸:指在金陵建过都的六个朝代都竞相夸耀自己的奢侈豪华。

    [3]甚江令归来,玉树无花:江令,即陈代文学家江总,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兰考县东)人,仕梁、陈、隋三朝。陈时官至尚书令,世称“江令”,然而他却不理朝政,整日与孔范等陪侍陈后主游宴后宫,制作艳词,荒嬉无度,时称“狎客”。玉树无花,即指由陈后主亲自创作的《玉树后庭花》曲,它历来被看作是亡国之音。

    [4]商女:指卖唱的歌女。

    [5]台城:在今南京市玄武湖畔,三国时,是东吴后苑所在之处。

    [6]淮水:指秦淮河。

    [7]江左:即江南、江东,这里仍指金陵。

    [8]笳:胡笳,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类似笛子的乐器。

    【鉴赏】这首曲子借景抒情,以古感今,寓意深刻,别具一格。曲子开头“记当年六代豪夸”是说金陵城昔日的繁华如今早已不见踪影。“甚江令归来,玉树无花?”是说,当年陈朝的江总,回来后为什么再也听不到《玉树后庭花》了呢?“商女……烟沙”,是说当年宫苑里的轻歌曼舞已无从寻觅,只传来“不知亡国恨”的“商女”的歌声,登上台城远望,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的淮水烟沙。这种荒凉衰败的景象,不禁引发了作者怀古伤今的心绪。接着,作者笔锋一转,发出了国破家亡的悲叹:“问江……鸣笳”,写金陵这座昔日的繁华古城,已被元朝铁骑践踏得荒凉破败,世代相传的大世家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只剩下衰草连天,寒鸦哀鸣。在晚霞的映照下,归帆寥寥,胡笳呜咽。在这萧索的景象与凄凉的悲音中,故国之思,亡国之痛不言而喻。

    〔双调〕蟾宫曲

    长沙怀古

    朝瀛洲暮舣湖滨[1],向衡麓[2]寻诗,湘水寻春。泽国纫兰[3],汀洲搴若[4],谁与招魂?空目断苍梧暮云,黯黄陵宝瑟凝尘。世态纷纷,千古长沙,几度词臣?

    【注释】

    [1]朝瀛洲暮舣湖滨:瀛洲,传说中的海上仙岛。舣,靠船、停船。湖滨,在这里指洞庭湖之滨。

    [2]衡麓:指岳麓山。

    [3]泽国纫兰:泽国,指湖南。纫,编织。

    [4]汀洲搴若:汀洲,水中高出的小块陆地。这里用“泽国纫兰,汀洲搴若”,指超凡脱俗的屈原。

    【鉴赏】此曲为一首怀古名篇,沉郁悲怆,真挚感人。作者托古伤今,抒发自己被流放,怀才不遇的失意之情。“朝瀛……寻春”,点明创作的原因:上任要职不久就被外放到湖南当一名小小的地方官。于是作者向岳麓山觅诗、向湘江寻春,以吐心中不快。“泽国……凝尘”,写作者面对岳麓山与湘江水,不禁产生了怀古之思:孤高脱俗的屈原,曾为招楚怀王之魂,而写下了诗篇《招魂》,而如今山河依旧,物是人非,我今天作曲,是为谁招魂呢?因为作者与屈原同样有着怀才不遇的遭遇,所以在此也流露出了对元朝最高统治者的不满。夜幕降临,天边的云遮断了作者远望的视线,高大雄伟的苍梧山也看不到了,只见那黄陵庙里的湘妃宝瑟上落满了灰尘,让人不禁黯然神伤。此番凄凉冷清的氛围烘托出了作者心中的惆怅,联想到自己的际遇,作者发出了慨叹:“世态……词臣!”千百年来,有多少清高文人被流放到长沙这偏远的地方而怀才不遇啊!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内心的无限凄凉。

    〔双调〕蟾宫曲

    箕山[1]感怀

    巢由[2]后隐者谁何?试屈指高人,却也无多。渔父严陵[3],农夫陶令[4],尽会婆娑[5]。五柳庄瓷瓯瓦钵[6],七里滩雨笠烟蓑[7]。好处如何?三径[8]秋香,万古苍波。

    【注释】

    [1]箕山:在河南登封市东南,相传是唐尧时巢父、许由隐居的地方。

    [2]巢由:巢父、许由合称。巢父,传说中的高士,因筑巢而居。许由,尧舜时代的贤人。

    [3]严陵:即东汉初的严光,字子陵。曾隐居于富春山。

    [4]陶令:即陶渊明。

    [5]尽会婆娑:尽,任凭。婆娑,此处指逍遥自在的意思。

    [6]五柳庄:指陶渊明的庄园。

    [7]七里滩:在富春江上游,相传初严光隐居在这里垂钓。

    [8]三径:指陶渊明的隐居之处。

    【鉴赏】这是一首歌颂隐士隐居生活的曲子。曲子开头以问答的形式入题,然后一气呵成,语调洒脱自然,格调高远。“巢由后隐者谁何”一句,引出下文。“试屈指高人,却也无多”,一句写出了作者对隐士的要求之高,因而下面作者只提出两位隐士:“渔父严陵,农夫陶令,尽会婆娑。”严光不慕功名利禄,归隐富春山,以农耕生活;陶潜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归隐田园,把酒东篱下。作者再次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羡慕。结尾突出了全曲的主旨,“三径秋香,万古苍波”,表明陶渊明和严子陵境界之高远,表达了作者对元代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对功名利禄的厌恶。

    〔双调〕蟾宫曲

    寒食新野道中[1]

    柳濛烟梨雪参差,犬吠柴荆[2],燕语茅茨[3]。老瓦盆[4]边,田家翁媪,鬓发如丝。桑柘[5]外秋千女儿,髻双鸦[6]斜插花枝。转眄移时[7],应叹行人,马上哦诗。

    【注释】

    [1]寒食新野道中:寒食,我国古代的传统节日,在清明节的前一天(一说前二天)。新野,县名,今属河南省。

    [2]柴荆:柴门。

    [3]茅茨:这里指屋檐。

    [4]老瓦盆:指民间粗陋的食具。

    [5]柘:一种也可养蚕的树。

    [6]髻双鸦:即双髻,髻色黑如鸦羽,所以称鸦髻。

    [7]转眄移时:眄,斜视。转眼斜视多时。

    【鉴赏】这首曲子叙述的是作者在清明寒食日经过新野农村时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柳濛……茅茨”描写农村的自然风光。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柳树发芽,梨花盛开,鸡鸣狗吠,莺歌燕舞,在这一片美好的春光里,作者“偷得浮生半日闲”,于是便到郊外游玩,欣赏春天的景色。“老瓦……花枝”,这几句描绘了一幅亲切和谐的图画,表现了农村老人和儿童悠然自得的生活。鬓发如丝的老翁老妇们怡然自得,隔着桑林望去,几个梳丫角的小姑娘乌黑的发髻上斜插着鲜艳的花枝,在桑树下荡着秋千,愉快地玩耍。最后“转眄移时,应叹行人,马上哦诗”这三句是全曲的点睛之笔,面对如此闲适安乐的生活景象,作者不禁灵感突现,文思泉涌,吟出诗句,夸赞农村生活的纯朴和谐、安静宁谧。

    全曲篇幅短小,语言清新自然,描写了老人的安详,儿童的天真,通过对如此美妙景致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乡村安逸生活的向往,从侧面反映出了作者对在现实中怀才不遇的忧郁和不满。

    〔双调〕蟾宫曲

    阳翟[1]道中田家即事

    颍川[2]南望襄[3]城,邂逅田家,春满柴荆。翁媪真淳,杯盘罗列,尽意将迎[4]。似鸡犬樵渔武陵[5],被东君画出升平,桃李欣荣。兰蕙芳馨,林野高情。

    【注释】

    [1]阳翟:今河南省禹县。

    [2]颍川:今河南省许昌市。

    [3]襄:今河南省襄城。

    [4]将迎:送走迎来。

    [5]武陵:即陶渊明所写的世外桃源。

    【鉴赏】这首曲子写了作者由颍川前往襄城,途中偶然在一户农家住宿的所见所闻。“春满柴荆”表现了农家环境的自然淳朴,烘托出了人情的浓郁温厚。“翁媪……将迎”,表现了这家的主人热情好客,厚道真诚。这些都是实写自己受到热情款待的情景,接下来“似鸡……升平”是作者抒发的感慨。淳朴真诚的主人,安乐幸福的生活,使作者不禁想到了陶渊明提到的桃花源,觉得自己也仿佛置身于极乐世界中了。最后两句“兰蕙芳馨,林野高情”,表现了作者对淳朴百姓的生活的向往。

    这支曲子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格调清新,画面朴实自然,感情含蓄蕴藉,表达了作者对超脱世俗的隐逸生活的向往。

    〔双调〕蟾宫曲

    冬夜宿丞天善利轩[1]

    听星簪[2]送响云林,是江上学仙,方外知音[3]。饮瀣餐松[4],含宫嚼羽[5],戛玉钟金[6]。向方丈蓬莱夜深,莫吹笙不用鸣琴,思满冲襟。一曲将终,万籁俱沉。

    【注释】

    [1]丞天善利轩:即道观。

    [2]星簪:此处代指道士。

    [3]方外知音:方外,指世俗之外。知音,即精通音律。

    [4]饮瀣餐松:意思是饮露水,餐松果。这里指道士们诵唱时的歌词超尘、清雅。

    [5]含宫嚼羽:“宫”和“羽”分别是五音中的两音。

    [6]戛玉钟金:戛玉,敲击玉石。钟金,聚集钟敲击。此句言敲击金玉作乐。

    【鉴赏】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一般都具有积极入世和消极出世这两种矛盾的心态,前者的表现是表面的、显性的,为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后者的表现为深层的,隐性的,是道家思想的荟萃。这支曲子鲜明地揭示了卢挚内心世界中“道”的一面。曲子开头“听星……知音”写在一个冷清的寒夜里,作者在江边的一座道观里露宿,道士们美妙的乐声在云际和林中飘荡,让人不觉产生了“羽化而登仙”的遐想。接下来三句“饮瀣……钟金”集中生动地概括了道教音乐自然、和谐、清雅的特点。最后“向……沉”是写作者听完音乐的感受:虽然夜已经很深了,但是道教那“戛玉金”的“仙乐”还是能把人们带进“游乎四海之外”的“仙境”,令人飘飘欲仙。

    〔双调〕寿阳曲

    别珠帘秀[1]

    才欢悦,早间别[2],痛煞煞[3]好难割舍。画船儿载将春去也[4],空留下半江明月[5]。

    【注释】

    [1]珠帘秀:元代著名的女杂剧演员。

    [2]早间别:很快就分别。

    [3]痛煞煞:即“痛杀俺”。

    [4]载将春去也:意思是说她乘着船远去之时也带走了他们聚会的欢乐。

    [5]空留下半江明月:意思是说她走后他只剩半江明月陪伴。

    【鉴赏】这是作者写给当时著名的杂剧女演员珠帘秀的一首送别之曲。全曲构思奇妙,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珠帘秀的真挚情谊以及离别后作者徘徊于江边孤独凄凉的心情。首句“才欢悦”,一个“才”字,突出了团聚欢悦的稍纵即逝。第二句“早间别”,一个“早”字,又表现了分离的出人意料。正因为珠帘秀即将乘船离开,作者去江边送行,平日里交情颇深的他们在分别时才更加依依不舍,所以才有了下面的叹息:“痛煞……去也”,这两句作者将二人之间的情谊比作春天,珠帘秀乘着船离开了,仿佛把春天的温暖与明朗都带走了。这种比喻贴切自然,将抽象的情谊比作具体的春天,真实可感。最后一句“空留下半江明月”,写人随船远去,只留下那照在江上的“半江明月”。一个“半”字给人以残缺不全、凄凉冷清之感,接着又一个“空”字,更是将别后作者怅然若失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送别之曲抒情委婉含蓄,生动地展现了分别之后作者的孤独寂寞之感,委婉的表达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关汉卿

    〔中吕〕普天乐

    崔张十六事(之七)[1]

    母亲变卦

    若不是张解元[2]识人多,怎生救咱全家祸。你则合有恩便报,倒教我拜做哥哥。母亲你忒虑过,怕我陪钱货。眼睁睁把比目鱼分破[3],知他是命福如何?我这里软摊做一垛[4],咫尺间如同间阔[5],其实都伸不起我这肩窝[6]。

    【注释】

    [1]节取自《西厢记》。

    [2]解元:宋元时对读书人的敬称。

    [3]比目鱼分破:这里用比目鱼被分开比喻老夫人的赖婚生生拆散了这对热恋着的情人。

    [4]软摊做一垛:形容崔莺莺精神上受到极大的打击。

    [5]间阔:别离。

    [6]其实都伸不起我这肩窝:强调母亲赖婚给崔莺莺带来极大的精神创伤。

    【鉴赏】西厢故事中,“白马解围”曾为崔张二人的幸福婚姻展现出美好的前景,他们满怀希望,张生浸沉在与莺莺结亲的幻想之中,莺莺也是满心欢愉,以为他们的好事最终会得到母亲的同意。可是计划不如变化,在老夫人设宴酬谢张生期间,一句“小姐近前拜了哥哥者”,将莺莺所编织的美妙幻想撕得粉碎。这如同晴天霹雳,将崔莺莺从梦幻中震醒,她终于看清了母亲的虚伪与出尔反尔,于是,美好的憧憬化作满腔的怨怒。这首曲子正是莺莺对老夫人“赖婚”行为的怨愤之辞。曲子开头以莺莺的口吻回忆了张生以一封书信退却五千贼兵,拯救了崔府合家的性命,使莺莺免遭贼掳之祸这件事。“若不……家祸”,写莺莺先晓之以理,指出张生是崔家的救命恩人。紧接着明之以义,“你则……哥哥”,指责老夫人忘恩负义,出尔反尔,背弃了“能退贼兵者,以莺莺妻之”的诺言。“母亲你忒虑过,怕我陪钱货”两句,表现了莺莺对老夫人执首门第观念的批判与不满。老夫人之所以“赖婚”,是因为她是富贵体面的相国夫人,所以必须谨守封建礼教,他一心希望女儿嫁一个“门当户对”的乘龙快婿,尽管孙飞虎围寺之际勉强许下了“能退贼兵者,以莺莺妻之”的诺言,但要女儿嫁给一个穷酸书生她心不情愿,认为这有辱相国门第。而莺莺对她这种思想的批评,表现了莺莺勇于反抗封建礼教,追求婚姻恋爱自由的叛逆精神。接下来“眼睁……如何”两句,写莺莺对老夫人动之以情,希望母亲能成全他们,也流露出她对张生的前途和命运的关切与担心。“我这里软摊做一垛”,写莺莺听到母亲让她“近前拜了哥哥”时所受到的震动,这对她犹如晴天霹雳。“咫尺间如同间阔”,则是说老夫人让他们以兄妹相称使二人的关系顿时疏远了很多,虽然近在咫尺,却如同相隔万里。“其实都伸不起我这肩窝”一句,再一次强调老夫人赖婚给她造成的精神创伤。

    这首曲子以莺莺之口,集中塑造了崔莺莺勇敢争取婚姻恋爱自由、反对封建门第观念的叛逆性格。全曲语言通俗自然,明白晓畅,真挚感人。

    〔中吕〕普天乐

    崔张十六事(之九)

    开书染病

    寄简帖又无成,相思病今番甚[1]。只为你倚门待月,侧耳听琴。便有那扁鹊[2]来,委实难医恁。止把酸醋[3]当归浸[4],这方儿到处难寻。要知是知母未寝,红娘心沁[5],使君子难禁[6]。

    【注释】

    [1]甚:进一步。

    [2]扁鹊:战国时期的名医。

    [3]酸醋:是对张生的调侃语,形容其穷酸可笑。

    [4]归浸:与“归寝”谐音,即睡觉。

    [5]心沁:怠慢,不用心。

    [6]使君子难禁:极言相思之苦。

    【鉴赏】《西厢记》中有这样一段:崔莺莺月夜听琴后,听说张生相思成疾,便遣红娘前去探望。为了表达他渴望同莺莺幽会的心情,张生便请红娘代为传简,信中附诗说:“相思恨转添,谩把瑶琴弄。乐事又逢春,芳心尔亦动。此情不可违,芳誉何须奉?莫负月华明,且怜花影重。”意思是希望莺莺勇敢地冲破封建礼教和社会世俗偏见的束缚,与他结合。崔莺莺读后很感动,但又担心红娘会向老夫人告密,为此,她便佯装恼怒,写诗让红娘带回去,这就是那首有名的待月诗:“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扶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张生看后,立即明白了莺莺的意思,欣喜若狂,如期赴约。但是,等到张生逾墙而至时,她却又在红娘面前装起假正经,变了卦,演出了一场“赖简”的闹剧。这首曲子写张生在崔莺莺“赖简”后相思成疾的情景。

    曲子开头便说道:“寄简帖又无成,相思病今番甚。”开门见山:情感遇到这样的挫折,痴情的张生相思病自然加重。“只为你倚门待月,侧耳听琴”,意思是说张生得相思病全是由崔莺莺引起的,都是因为崔莺莺“倚门待月”、“侧耳听琴”,才使张生为她如痴如醉,相思成病。“便有那扁鹊来,委实难医恁”,正所谓“心病还须心药医”,即使是神医扁鹊再世,也难以医治,表现了张生病症的严重,也从侧面反映了张生的痴情。接下来“止把酸醋当归浸,这方儿到处难寻”,指出要治这相思病除非是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私自结合,但这样的机会又难以找寻。下面则借助“当归”、“知母”、“红娘”、“使君子”四种药名,一语双关,刻画出张生迫不及待的心情。“要知是知母未寝,红娘心沁”,解释了上句中“方儿”难寻的缘由...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