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最新章节!

    自从一八四〇年鸦片之战以来,中间经过一八六〇年英法联军破天津入北京火烧圆明园的战事,中兴的战争又很得了西洋人的帮助,中国明白事理的人渐渐承认西洋各国的重要。一八六一年,清廷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一八六七年,设同文馆。后来又有派学生留学外国的政策。当时的顽固社会还极力反对这种政策,故同文馆收不到好学生,派出洋的更不得人。但十九世纪的末年,翻译的事业渐渐发达。传教士之中,如李提摩太等,得着中国文士的帮助,译了不少的书。太平天国的文人王韬,在这种事业上,要算一个重要的先锋了。

    但当时的译书事业的范围并不甚广。第一类是宗教的书,最重要的是《新旧约全书》的各种译本。第二类为科学和应用科学的书,当时称为“格致”的书。第三类为历史政治法制的书,如《泰西新史揽要》,《万国公法》等书。这是很自然的。宗教书是传教士自动的事业。格致书是当日认为枪炮兵船的基础的。历史法制的书是要使中国人士了解西洋国情的。此外的书籍,如文学的书,如哲学的书,在当时还没有人注意。这也是很自然的。当日的中国学者总想西洋的枪炮固然利害,但文艺哲理自然远不如我们这五千年的文明古国了。

    严复与林纾的大功劳在于补救这两个大缺陷。严复是介绍西洋近世思想的第一人,林纾是介绍西洋近世文学的第一人。

    严复译赫胥黎的《天演论》在光绪丙申(一八九六),在中日战争之后,戊戌变法之前。他自序说:

    ……风气渐通,士知弇陋为耻;西学之事,问涂日多。然亦有一二巨子池然谓彼之所精不外象数形下之末,彼之所务不越功利之间;逞肊为谈,不咨其实。讨论国闻,审敌自镜之道,又断断乎不如是也。……

    这是他的卓识。自从《天演论》出版(一八九八)以后,中国学者方才渐渐知道西洋除了枪炮兵船之外,还有精到的哲学思想可以供我们的采用。但这是思想史上的事,我们可以不谈。

    我们在这里应该讨论的是严复译书的文体。《天演论》有“例言”几条,中有云:

    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今是书所言本五十年西人新得之学,又为作者晚出之书,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间时有所颠倒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意义则不倍本文。题曰达恉,不云笔译;取便发挥,实非正法。……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信达而外,求其尔雅。此不仅期以行远已耳,实则精理微言,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近世利俗文字则求达难,往往抑义就词,毫釐千里。审择于斯二者之间,夫固有所不得已也。……

    这些话都是当日的实情。当时自然不便用白话;若用白话,便没有人读了。八股式的文章更不适用。所以严复译书的文体,是当日不得已的办法。我们看吴汝纶的《天演论序》,更可以明白这种情形:

    ……今西书虽多新学,顾吾之士以其时文公牍说部之词译而传之,有识者方鄙夷而不知顾,民智之瀹何由?此无他,文不足焉故也。文如几道,可与言译书矣。……今赫胥黎之道,……严子一文之,而其书乃骎骎与晚周诸子相上下。然则文顾不重耶?……

    严复用古文译书,正如前清官僚戴着红顶子演说,很能抬高译书的身价,故能使当日的古文大家认为“骎骎与晚周诸子相上下”。

    严复自己说他的译书方法道:“什法师有云,‘学我者病。’来者方多,幸勿以是书为口实也。”(《天演论例言》)这话也不错。严复的英文与古中文的程度都很高,他又很用心,不肯苟且,故虽用一种死文字,还能勉强做到一个“达”字。他对于译书的用心与郑重,真可佩服,真可做我们的模范。他曾举“导言”一个名词作例,他先译“巵言”,夏曾佑改为“悬谈”,吴汝纶又不赞成;最后他自己又改为“导言”。他说,“一名之立,旬月踟踌;我罪我知,是存明哲。”严译的书,所以能成功,大部分是靠着这“一名之立,旬月踟踌”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无论用古文白话,都可以成功。后人既无他的工力,又无他的精神;用半通不通的古文,译他一知半解的西书,自然要失败了。

    严复译的书,有几种————《天演论》,《群己权界论》,《群学肄言》————在原文本有文学的价值,他的译本在古文学史也应该占一个很高的地位。我们且引一节做例:

    望舒东睇,一碧无烟。独立湖塘,延赏水月;见自彼月之下,至于目前,一道光芒,滉漾闪烁。谛而察之,皆细浪沦漪,受月光映发而为此也。徘徊数武,是光景者乃若随人。颇有明理士夫,谓此光景为实有物,故能相随,且亦有时以此自讶;不悟是光景者从人而有;使无见者,则亦无光,更无光景与人相逐。盖全湖水面受月映发,一切平等;特人目与水对待不同,明闇遂别,————不得以所未见,遂指为无————是故虽所见者为一道光芒,他所不尔,又人目易位,前之闇者,乃今更明,然此种种,无非妄见。以言其实,则由人目与月作二线入水,成角等者,皆当见光;其不等者,则全成闇。(成角等与不等,稍有可议,原文亦不如此说。)惟人之察群事也,亦然:往往以见所及者为有,以所不及者为无。执见否以定有无,则其思之所不赅者众矣。(《群学肄言》三版,页七二————三。原书页八三)

    这种文字,以文章论,自然是古文的好作品;以内容论,又远胜那无数“言之无物”的古文:怪不得严译的书风行...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