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红楼梦考证最新章节!

宝玉亦借此音,后不注)名费废,字士隐。

    脂本作:

    一家乡官,姓甄(真○后之甄宝玉亦借此音,后不注)名费(废),字士隐。

    戚本第一条评注误把“真”字连下去读,故改“后”为“假”,文法遂不通,第二条注“废”字误作正文,更不通了,此可见两本同出一源,而戚本传钞在后。

    第五回写薛宝钗之美,戚本作:

    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此句定评)

    想世人目中各有所取也。

    按黛玉宝钗二人一如娇花,一如纤柳,各极其妙,此乃世人性分甘苦不同之故耳。

    今检脂本,始知“想世人目中”以下四十二字都是评注,紧接“此句定评”四字之后。此更可见二本同源,而戚本在后。

    平伯说戚本有脱误,上举两例便可证明他的话不错。

    我因此推想得两个结论:

    (1)《红楼梦》的最初底本是有评注的。

    (2)最初的评注至少有一部份是曹雪芹自己作的,其余或是他的亲信朋友如脂砚斋之流的。

    何以说底本是有评注的呢?脂本抄于乾隆甲戌,那时作者尚生存,全书未完,已是“重评”的了,可以见甲戍以前的底本便有评注了。戚本的评注与脂本的一部份评注全同,可见两本同出的底本都有评注,又高鹗所据底本也有评注。平伯指出第三十七回贾芸上宝玉的书信末尾写着:男芸跪书一笑。

    检戚本始知“一笑”二字是评注,误入正文。程甲本如此,程乙本也如此。平伯说:“高氏所依据的钞本也有这批语,和戚本一样,这都是奇巧的事。”(《红楼梦辨》,上,一四四零)其实这并非“奇巧”,只证明高鹗的底本也出于那有评注的原本而已。(高程刻本合删评注)

    原底本既有评注,是谁作的呢?作者自加评注本是小说家的常事;况且有许多评注全是作者自注的口气,如上文引的第一回“甄”字下注云:

    真(?)后之甄宝玉亦借此音,后不注。

    这岂是别人的口气吗?又如第四回门子对贾雨村说的“护官符”口号,每句下皆有详注,无注便不可懂,今本一律删去了。今钞脂本原文如下:

    上面皆是本地大族名宦之家的谚俗口碑,其口碑排写得明白,下面皆注着始祖官爵并房次。石头亦曾照样钞写一张。

    今据石上所钞云: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宁国荣国二公之后,共二十房分,除宁荣亲派八房在都外,现原籍住者十二房。)(适按,二十房,误作十二房。今依戚本改正。)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保龄侯尚书令史公之后,房分共十八,都中现住者十房,原籍现住八房。)(适按,十八,戚本误作二十。)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紫微舍人薛公之后,现领内府帑银行商,共八房分。)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都太尉统制县伯王公之后,共十二房,

    都中二房,余在籍。)(适按,在籍二字误脱,今据戚本补。)

    这四条注都是作者原书所有的,现在都被删去了。脂本里,这四条注也都用朱笔写在夹缝,与别的评注一样钞写。我因此疑心这些原有的评注之中,至少有一部份是作者自己作的,又如第一回“无材补天,幻形人世”两句有评注云:

    八字便是作者一生惭恨。

    这样的话当然是作者自己说的。

    以上说脂本与戚本同出于一个有评注的原本,而戚本传钞在后。但因为戚本传钞在后,《红楼梦》的底本已经过不少的修改了,故戚本有些地方与脂本不同。有些地方也许是作者自己改削的;但大部份的改动似乎都是旁人斟酌改动的;有些地方似是被钞写的人有意删去,或无意钞错的。

    如上文引的全书“凡例”,似是钞书人躲懒删去的,如翻刻书的人往往删去序跋以节省刻资,同是一种打算盘的办法。第一回序例,今本虽保存了,却删去了不少的字,又删去了那首“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很好的诗。原本不但有评注,还有许多回有总评,写在每回正文之前,与这第一回的序例相像,大概也是作者自己作的。还有一些总评写在每回之后,也是墨笔楷书,但似是评书者加的,不是作者原有的了。现在只有第二回的总评保存在戚本之内,即戚本第二回前十二行及诗四句是也。此外如第六回,第十三回,十四回,十五回,十六回,每回之前皆有总评,戚本皆不曾收入。又第六回,二十五回,二十六回,二十七回,二十八回,每回之后皆有“总批”多条,现在只有四条(廿七回及廿八回后)被收在戚本之内。这种删削大概是钞书人删去的。

    有些地方似是有意删削改动的。如第二回说元春与宝玉的年岁,脂本作:

    第二胎生了一位小姐,生在大年初一,这就奇了。不想次年又生了一位公子。

    戚本便改作了:

    不想后来又生了一位公子。

    这明是有意改动的了。又戚本第一回写那位顽石:

    一日正当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异,来至石下,席地而坐,长谈,见一块鲜明莹洁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

    那僧托于掌上……

    这一段各本大体皆如此,但其实文义不很可通,因为上面明说是顽石,怎么忽已变成宝玉了?今检脂本,此段多出四百二十余字,全被人删掉了。其文如下:

    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别,说说笑笑,来至峰下,坐于石边,高谈快论。先是说些云山雾海,神仙玄幻之事,后便说到红尘中荣华富贵。此石听了,不觉打动凡心,也想要到人间去享一享这荣华富贵,但自恨粗蠢,不得已,便口吐人言,向那僧道说道:“大师,弟子蠢物,不能见礼了。适问(闻)二位谈那人世间荣耀繁华,心切慕之。弟子质虽粗蠢,性却稍通。况见二师仙形道体,定非凡品,必有补天济世之材,利物济人之德。如蒙发一点慈心,携带弟子,得入红尘,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自当永佩洪恩,万劫不忘也。”二仙师听毕,齐憨笑道:“善哉,善哉!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到不如不去的好。”这石凡心已炽,那里听得进这话去?乃复苦求再四。二仙知不可强制,乃叹道:“此亦静极思动,无中生有之数也。既如此,我们便携你去受享受享。只是到不得意时,切莫后悔。”石道:“自然,自然。”那僧又道:“若说你性灵,却又如此质蠢,并更无奇贵之处,如此,也只好踮脚而已。也罢,我如今大施佛法,助你〔一〕助。待劫终之日,复还本质,以了此案。你道好否?”石头听了,感谢不尽。那僧便念咒书符,大展幻术,将一块大石登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

    这一长段,文章虽有点噜苏,情节却不可少。大概后人嫌他稍繁,遂全删了。

    六 脂本的文字胜于各本

    我们现在可以承认脂本是《红楼梦》的最古本,是一部最近于原稿的本子了。在文字上,脂本有无数地方还胜于一切本子。我试举几段作例。

    第一例 第八回

    (1)脂砚斋本

    宝玉与宝钗相近,只闻一阵阵凉森森甜丝丝的幽香,竟不知系何香气。

    (2)戚本

    宝玉此时与宝钗就近,只闻一阵阵凉森森甜甜的幽香,竟不知是何香气。

    (3)翻王刻诸本(亚东初本)(程甲本)

    宝玉此时与宝钗相近,只闻一阵香气,不知是何气味。

    (4)程乙本(亚东新本)

    宝玉此时与宝钗挨肩坐着,只闻一阵阵的香气,不知何味。

    戚本把“甜丝丝”误钞作“甜甜”,遂不成文。后来各本因为感觉此句有困难,遂索性把形容字都删去了,高鹗最后定本硬改“相近”为“挨肩坐着”,未免太露相,叫林妹妹见了太难堪!

    第二例 第八回

    (1)脂本

    话犹未了,林黛玉已摇摇的走了进来。

    (2)戚本

    话犹未了,林黛玉已走了进来。

    (3)翻王刻本

    话犹来了,林黛玉已摇摇摆摆的来了。

    (4)程乙本

    话犹未完,黛玉已摇摇摆摆的进来。

    原文“摇摇的”是形容黛玉的瘦弱病躯。戚本删了这三字,已是不该的了。高鹗竟改为“摇摇摆摆的”,这竟是形容詹光、单聘仁的丑态了,未免大唐突林妹妹了!

    第三例 第八回

    (1)脂本与戚本

    黛玉……一见了(戚本无“了”字)宝玉,便笑道:“嗳哟,我来的不巧了!”

    宝玉等忙起身笑让坐。宝钗因笑道:“这话怎么说?”黛玉笑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道:“我更不解这意。”黛玉笑道:“要来时一群都来,要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了,明儿我再来,(戚本作“明日我来”)如此间错开了来着,岂不天天有人来了?也不至于太冷落,也不至于太热闹了。姐姐如何反不解这意思?”

    (2)翻王刻本

    黛玉……一见宝玉,便笑道:“嗳呀!我来的不巧了!”宝玉等忙起身让坐。

    宝钗因笑道:“这话怎么说?”黛玉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道:

    “我不解这意。”黛玉笑道:“要来时,一齐来;要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明儿我来,如此间错开了来,岂不天天有人来了?也不至太冷落,也不至太热闹。姐姐如何不解这意思?”

    (3)程乙本

    黛玉……一见宝玉,便笑道:“哎哟!我来的不巧了!”宝玉等忙起身让坐。

    宝钗笑道:“这是怎么说?”黛玉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道:

    “这是什么意思?”黛玉道:“什么意思呢?来呢,一齐来;不来,一个也不来。

    今儿他来,明儿我来,间错开了来,岂不天天有人来呢?也不至大冷落,也不至太热闹。姐姐有什么不解的呢?”

    高鹗最后改本删去了两个“笑”字,便像林妹妹板起面孔说气话了。

    第四例 第八回

    (1)脂本

    宝玉因见他外面罩着大红羽缎对衿褂子,因问:“下雪了么?”地下婆娘们道:“下了这半日雪珠儿了。”宝玉道:“取了我的斗篷来了不曾?”黛玉便道:

    “是不是!我来了你就该去了!”宝玉笑道:”我多早晚说要去了?不过是拿来预备着。”

    (2)戚本

    ……地下婆娘们道:“下了这半日雪珠儿。”宝玉道:“取了我的斗篷来了不曾?”黛玉道:“是不是!我来了,他就讲去了!”宝玉笑道:“我多早晚说要去来着?不过拿来预备。”

    (3)翻王刻本

    ……地下婆娘们说:“下了这半日了。”宝玉道,“取了我的斗篷来。”黛玉便笑道:“是不是?我来了,你就该去了!”宝玉道:“我何曾说要去?不过拿来预备着。”

    (4)程乙本

    ……地下老婆们说:“下了这半日了。”宝玉道:“取了我的斗篷来。”黛玉便笑道:“是不是?我来了,他就该走了!”宝玉道:“我何曾说要去?不过拿来预备着。”

    戚本首句脱一“了”字,未句脱一“看”字,都似是无心的脱误。“你就该去了”,戚本改的很不高明,似系误“该”为”讲”,仍是无心的错误,“我多早晚说要去了?”这是纯粹北京活。戚本改为“我多早晚说要去来着?”这还是北京话。高本嫌此语太“土”,加上一层翻译,遂没有味儿了。(“多早晚”是“什么时候”。)

    最无道理的是高本改“取了我的斗篷来了不曾”的问话口气为命令口气。高本删“雪珠儿”也无理由。

    第五例 第八回

    (1)脂本与戚本

    李嬷嬷因说道:“天又下雪,也好早晚的了,就在这里同姐姐妹妹一处玩玩罢。”

    (2)翻王刻本天又下雪,也要看早晚的,就在这里和姐姐妹妹一处玩玩罢。

    (3)程乙本

    天又下雪,也要看时候儿,就在这里和姐姐妹妹一处玩玩儿罢。

    这里改的真是太荒谬了。“也好早晚的了”,是北京话,等于说“时候不很早了”。高鹗两次改动,越改越不通。高鹗是汉军旗人,应该不至于不懂北京话。看他最后定本说“时候儿”,又说“玩玩儿”,竟是杭州老儿打官话儿了!

    这几段都在一回之中,很可以证明脂本的文学的价值还在各本之上了。

    七 从脂本里推论曹雪芹未完之书

    从这个脂本里的新证据,我们知道了两件已无可疑的重要事实:

    (1)乾隆甲戌(一七五四),曹雪芹死之前九年,《红楼梦》至少已有一部份写定成书,有人”抄阅重评”了。

    (2)曹雪芹死在乾隆王午除夕。(一七六三年二月十三日)

    我曾疑心甲戌以前的本子没有八十回之多,也许止有二十八回,也许止有四十回,为什么呢?因为如果甲戌以前雪芹已成八十回,那么,从甲戌到壬午,这九年之中雪芹做的是什么书?难道他没有继续此书吗?如果他续作的书是八十回以后之书,那些书稿又在何处呢?

    如果甲戌已有八十回稿本流传于朋友之间,则他以后十年间续作的稿本必有人传观抄阅,不至于完全失散。所以我疑心脂本当甲戌时还没有八十回。

    戚本四十回以下完全没有评注。这一点使我疑心最初脂砚斋所据有评的原本至多也不过四十回。

    高鹗的壬子本引言有一条说:

    如六十七回,此有彼无,题同文异。

    平伯曾用戚本校高本,果见此回很大的异同。这一点使我疑心八十回本是陆续写定的。

    但我仔细研究脂本的评注,和戚本所无而脂本独有的“总评”及“重评”,使我断定曹雪芹死时他已成的书稿决不止现行的八十回,虽然脂砚斋说:

    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

    但己成的残稿确然不止这八十回书。我且举几条证据看看。

    (1)史湘云的结局,最使人猜疑。第三十一回目“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一句话引起了无数的猜测。平伯检得戚本第三十一回有总评云:

    后数十回,若兰在射圃所佩之麒麟,正此麒麟也。提纲伏于此回中,所谓草蛇灰线在千里之外。

    平伯误认此为“后三十回的《红楼梦》”的一部份,他又猜想:

    在佚本上,湘云夫名若兰,也有个金麒麟,或即是宝玉所失,湘云拾得的那个麒麟,在射圃里佩着。(《红搂梦辨》,下,二四。)

    但我现在替他寻得了一条新材料。脂本第二十六回有总评云:

    前回倪二、紫英、湘莲、玉菡四样侠文,皆得传真写照之笔。惜卫若兰射圃文字迷失无稿,叹叹!

    雪芹残稿中有“卫若兰射圃”一段文字,写的是一种“侠文”,又有“佩麒麟”的事。若兰姓卫,后来做湘云的丈夫,故有“伏白首双星”的话。

    (2)袭人与蒋琪官的结局也在残稿之内,脂本与戚本第二十八回后都有总评云:

    茜香罗,红麝串,写于一回。棋官(戚本作“盖琪官”。脂本一律作棋官。)

    虽系优人,后回与袭人供奉玉兄宝卿,得同终始者,非泛泛之文也。

    平伯也误认这是指“后三十回”佚本。这也是雪芹残稿之一部份。大概后来袭人嫁琪官之后,他们夫妇依旧“供奉玉兄宝卿,得同终始。”高鹗续书大失雪芹本意。

    (3)小红的结局,雪芹也有成稿。脂本第二十六回总评云:

    凤姐用小红,可知晴雯等埋没其人久矣,无怪有私心私情。且红玉后有宝玉大得力处,此于千里外伏线也。

    二十六回小红与佳蕙对话一段有朱评云:

    红玉一腔委曲怨愤,系身在怡红,不能遂志,看官勿错认为芸儿害相思也。

    狱神庙红玉、茜雪一大回文字,惜迷失无稿。

    又二十七回凤姐要红玉跟她去,红玉表示情愿。有夹缝朱评云:

    且系本心本意。狱神庙回内方见。

    狱神庙一回,究竟不知如何写法。但可见雪芹曾有此“一大回文字”。高鹗续书中全不提及小红,遂把雪芹极力描写的一个大人物完全埋没了。

    (4)惜春的结局,雪芹似也有成文。第七回里,惜春对周瑞家的笑道:

    我这里正和智能儿说,我明儿也剃了头,同他作姑子去呢!

    有朱评云:

    闲闲笔,却将后半部线索提动。

    这可见评者知道雪芹“后半部”的内容。

    (5)残稿中还有“误窃玉”的一回文字。第八回,宝玉醉了睡下,袭人摘下通灵玉来,用手帕包好,塞在褥下,这一段后有夹评云:

    交代清楚。塞玉一段又为“误窃”一回伏线。

    误窃宝玉的事,今本无有,当是残稿中的一部份。

    从这些证据里,我们可以知道雪芹在壬午以前,陆续作成的《红楼梦》稿子决不止八十回,可惜这些残稿都“迷失”了。脂砚斋大概曾见过这些残稿,但别人见过此稿的大概不多了,雪芹死后遂完全散失了。

    《红楼梦》是“未成”之书,脂砚斋已说过了,他在二十五回宝玉病愈时,有朱评云:

    叹不得见玉兄悬崖撒手文字为恨。

    戚本二十一回宝玉续《庄子》之前也有夹评云:

    宝玉之情,今古无人可比,固矣。然宝玉有情极之毒,亦世人莫忍为者。看 至后半部则洞明矣。……宝玉看此为世人莫忍为之毒,故后文方有“悬崖撒手” 一回。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岂能弃而为僧哉?

    脂本无廿一回,故我们不知道脂本有无此评。但看此评的口气,似也是原底本所有。如此条是两本所同有,那么,雪芹在早年便已有了全书的大纲,也许已“纂成目录”了。宝玉后来有“悬崖撒手”“为僧”的一幕,但脂砚斋明说“叹不得见”这一回文字,大概雪芹止有此一回目,尚未有书。

    以上推测雪芹的残稿的几段,读者可参看平伯《红楼梦辨》里论“后三十回的《红楼梦》”一长篇。平伯所假定的“后三十回”佚本是没有的。平伯的错误在于认戚本的“眉评”为原有的评注,而不知戚本所有的“眉评”是狄楚青先生所加,评中提及他的“笔记”,可以为证。平伯所猜想的佚本其实是曹雪芹自己的残稿本,可惜他和我都见不着此本了!

    一九二八,二,十二————十六。

    选自《胡适文存》三集卷五。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