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通货原理研究最新章节!

    论提交议会讨论的关于重颁英格兰银行特许状以及管理英格兰和威尔士地方银行的各项措施

    这本小册子第2版的出版,使我能就有关银行业的一些尚未讨论通过的措施发表一点意见。

    政府有关英格兰银行业管理问题的看法,公众现在已有所了解。

    为推行那一政策而提议采取的措施都包括在十一个决议案中了,它们已由政府在本月(5月)6日提交给下院,将成为议会辩论的问题。

    那些措施所要推行的政策,罗伯特·皮尔爵士在一篇相当长的演讲中作了阐述。《泰晤士报》上的一篇社论已评述了那篇演讲的长处和短处,与我对它的评价完全相同。由于我同意那篇社论中的观点,而使用自己的语言恐怕不能像它那样表达得那么清晰妥帖,因此,我作了下述摘引。紧挨着下述引文的文字谈到皮尔爵士提出的安排赢得了普遍赞同,对这些安排,社论作者也表示同意。

    “我们认为,罗伯特·皮尔爵士的演讲恐怕不如他的建议那么出色。他的前提非常好;结论也令人赞赏;所缺少的只是这两者之间的联系。这篇演讲在进行某些炫耀的同时,恰恰未能证明皮尔爵士所宣称的东西。该演讲未能清晰地阐述它所建议的变革依据的原则是什么。该演讲有开头也有结尾,可似乎缺少中间部分。皮尔爵士把他的地基深深地而又露骨地打在墨西哥的金矿之中;他那些高耸云霄的结论早已是那些倒买倒卖外汇的精明投机商的座右铭,但在这一上一下之间却有一大团难以穿透的云彩,无论如何叫人摸不透,只有那些已熟悉下面复杂而危险地形的人才看得透它。罗伯特·皮尔爵士花费大量时间来击垮伯明翰的金融家,他确实很巧妙、很圆满地做到了这一点。其演讲的三分之一用来证明,我国的货币是黄金,我国应该维持黄金的货币地位————我们认为,不管这种证明本身具有多大价值,但等到确确实实需要的时候再作这种证明,不会使他的论证遭受多么大的损失。接下来他力图证明,对替代黄金的期票进行干预,不会使他陷入干预银行汇票或支票的境地,仅仅是自由兑换尚不足以防止过量发行,地方银行没有依据国际汇兑状况来调节其发行,建立政府银行在政治上是危险的。由此他就随便而仓促地得出了他的实际结论。他说,‘这使他能够解释他提交议会考虑的那些实际措施。’

    我们提及的这些措施是明智和公正的,但采取这些措施的正当性绝不能用介绍这些措施的那篇演讲来证明。例如,地方银行将被取消,为什么?从罗伯特·皮尔爵士的演讲中看,这是因为‘地方银行不能根据国际汇兑的状况来控制其发行。’地方银行为什么要根据国际汇兑状况控制发行?因为不这样做会导致过量发行。为什么会导致过量发行?这正是问题的核心和本质之所在、整个问题的关键,可罗伯特爵士却没有向我们作出说明。国际汇兑和英国流通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也是极为重要的问题,它直接摆在了罗伯特·皮尔爵士和他的结论之间————而且正是那一结论的依据;这个问题尽管有点复杂,但并不是深奥得连当今的这位一流金融家也解释不了。为什么罗伯特爵士不解释这个问题,而要花费时间去证明只有少数几个狂热分子否认的那一点————即恢复纸币支付是不明智的?同样,他没有充分说明为什么要把英格兰银行的发行部门和存款部门分离开来。其实,只要熟悉当今大商人们的观点,或了解有关这些问题的主要小册子,就能马上看穿他所遵循的原则。但这不能满足这个完全无知的世界的要求,恐怕也满足不了对情况稍许有点了解的下院的要求;因此,我们很遗憾,在当前这一重大时刻,首相未能较为充分、较为清晰地阐明通货观点,而他正是打算依据这种观点管理国家的纸币发行并说服其继任者也这样做。”

    毫无疑问,对注定要被加以极其重要的实际应用的通货观点来说,很难想象还有比这更为不全面、更为模糊的阐释。

    罗伯特·皮尔爵士显然完全采纳了诺曼先生和劳埃德先生所阐述的通货原理;但他在尽力向下院解释通货原理,并力图证明通货原理同他提议采取的措施之间的关系时,却表现极差,差得叫人感到吃惊,这么一个天赋很高、平时讲话很清晰的人怎么会有如此表现。

    事实是,他吃亏就吃亏在未经充分考察就信奉了通货理论,这种理论既不符合、也解释不了实际银行制度的运行情况,更无法清楚地洞悉拟议中的变革可能产生的影响,尤其是无法洞悉发行职能同银行业务职能相分离可能产生的影响。分离职能的方案也许是最佳方案,但即便是最佳方案,也不是出于罗伯特·皮尔爵士所陈述的那些理由。

    他所提出的有关银行管理的措施,包含两个不同的考虑,一个同纸币即流通中的银行券的质量 有关,另一个同纸币的数量 有关。

    关于纸币的质量,罗伯特·皮尔爵士有充分的理由反对银行业中的竞争和自由交易观念,反对这样一种观点,即:在适当注重质量的前提下,各银行相互竞争供应纸币,会使纸币的供应价格低廉,从而给公众带来利益或便利。不过,罗伯特·皮尔爵士所使用的低廉一词,运用于银行券的供应却是不适当的。检验银行券质量即它们价值的唯一标准,是看它们能否根据持有者的意愿,随时兑换成硬币。不仅是用硬币估算的银行券的价值,而且它们的便利都会由于在需要兑换成硬币时的最微不足道的踌躇和拖延而受到损害。因此,立法机关进行干预,以确保公众免遭由于发行银行破产或不愿和拖延履行见票即付的契约而造成的损失和不便,是完全正当的。如果提议采取的措施以此为目的,是要逐步用更加完美的纸币取代不那么完美的纸币,那么这些措施是值得公众赞许的,并且似乎已经得到了公众的赞许。

    然而,罗伯特·皮尔爵士并不满足于消除纸币发行方面的竞争,并不满足于确保纸币的质量,即不满足于确保纸币的绝对安全和直接可兑换性。他还打算调节公众手中纸币的数量————一件性质完全不同的事情;而且他迫不及待地试图解释他对这一问题的看法,这可以从其演讲中的下述段落中看出来:

    那种东西的数量应该根据与竞争原则完全不同的原则来控制,因为其数量应该是明确的,固定不变的————必须由与其相关的金币数量来决定。纸币的数量若超过了与其相关联的金币的数量,就过多了。因此,我认为国家所需要的是,它应拥有最大数量的纸币供给,纸币的价值由相应数量的黄金来决定,纸币应由最有信誉的机构发行。然而,那些主张无条件竞争的人却拥护一种与此完全不同的学说,我请求下院注意他们在支持无条件发行时所作的一些让步。那些与我持相同观点的人认为,假若允许无条件竞争,那么,尽管银行券的发行量最终很可能与金币的数量相一致,但是,可能要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取得这种一致,而且借以取得这种一致的手段,虽然肯定是有效的,可在完全奏效之前却会造成很大的困难和不便;在纸币的发行量和它以黄金计算的表面价值之间不会有那种应该有的紧密一致;国家不会立即察觉到纸币的贬值,直到最终由那位无言的监督者————黄金提醒它;由于忽视了它的早期警告,英格兰银行不得不突然收紧银根。

    假如《泰晤士报》对罗伯特爵士的这部分演讲所作的报道没有错的话,那么我要问,还有比这更为含混、更为难懂的看法吗?按照罗伯特爵士的说法,纸币的数量“必须由与其相关联的金币数量来决定。纸币的数量若超过了与其相关联的金币数量,就过多了。”毫无疑问,如果纸币可以自由兑换成黄金,则其数量必然由与其相关联的金币数量所决定。这正是我根据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学说所主张的。但在罗伯特爵士看来,纸币和黄金在这种程度上的一致似乎是不够的,因为在竞争的条件下,在纸币的发行量和它以黄金计算的表面价值之间不会有那种应该有的紧密一致 ;“国家不会立即察觉到纸币的贬值,直到最终由那位无言的监督者————黄金提醒它。”

    我认为,这种认为在可以自由兑换的情况下纸币和它以黄金计算的表面价值之间缺少一致性的观点,就概念的清晰来讲,很像已故的卡斯尔雷勋爵的下述观点,即“英镑的价值可以定义为与商品相比较而言的价值”。 [1] 因为,人们可能会问与适用于这一定义的问题相类似的问题,即,如果不根据纸币的标金,那么,你又是根据什么规则判断纸币是在贬值?根据商品的价格。但根据什么商品的价格呢?如果不假定纸币和金市的数量是贬值的原因,谁又能断定影响价格的因素充分不充分呢?总之,对于这里所陈述的和伯明翰学派经常极力主张的贬值学说,我们无法作出回答,而只能予以全盘否定。

    我深信罗伯特爵士犯了一个错误,致使这位平时头脑如此清楚的演说家胡言乱语起来。这个错误就是,在通货理论的影响下,他不考虑银行券的面额,而赋予了银行券以一些特殊的性质和职能,认为银行券对物价产生的影响不同于其他形式的信用券对物价产生的影响。而且叫人感到奇怪的是,他一方面宣称汇票不同于银行券,不能像银行券那样使用,同时又威胁说,如果有人在方圆65英里的地区引入少量汇票,使其在市面上流通,弥补银行券的不足,则政府会出面加以禁止。

    在其演讲的下述段落中,罗伯特·皮尔爵士反对纸币发行中的无条件竞争,即便纸币是可以完全直接兑换的:

    一些非常著名的人物一向认为,为防止过量发行纸币,需要采取的唯一安全措施就是直接的兑换。这种学说似乎得到了诸如亚当·斯密和李嘉图这样的大权威的首肯。他们主张,应严格履行纸币的兑换保证————纸币的兑换不应有任何拖延;但他们还说,如果你确实有把握能够随时自由兑换,那就不必老是为兑换而担心了。假如这种看法不是很有根据,那并非是这些著名人物的过错。情况在不断变化,我们经常会发现管理纸币发行的新规则。如果下院根据后来的发现,确信亚当·斯密和李嘉图错了,下院无疑将愿意放弃得到这些人赞许的观点。现在,我要根据理性同时也根据自由竞争的鼓吹者所承认的事实————这将是此问题最为棘手和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指出,可以兑换成黄金外加发行的自由竞争,并不能充分防止纸币的过量发行。

    失礼得很,恕我冒昧地坚持这里所提到的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观点,因为在我看来,他们所说的自由兑换,不仅指的是法律上的兑换责任,而且指的还是发行者随时根据要求进行兑换的能力,也就是说,指的不仅是法律上的 自由兑换,而且还有事实上的 自由兑换————而这种完全的自由兑换正是罗伯特·皮尔爵士提议采取措施所要达到的目的。在这样理解自由兑换一词的条件下,我准备坚持这样一种观点,即可兑换黄金外加发行的自由竞争,足以防止纸币的过量发行;这里所谓的纸币,指的是公众手中流通的银行券(罗伯特·皮尔爵士把汇票和支票明确排除在纸币之外,因而这也肯定是他的意思)。

    罗伯特·皮尔爵士有点不适当地把美国银行业的例子当作一项警告,告诫人们仅仅依靠完全的可兑换性是无法限制公众手中纸币的数量的。这个例子并不适用,因而并不能当作一项警告。在谈到“个人的财产被毁,政府的信用崩溃,整个美国的商业陷于瘫痪”时,他问道,“如果即期的可兑换性是一种制约,那它为什么没有在美国起到制约的作用呢?”我们的回答是,在宾夕法尼亚州和其他不讲信用的各州,美国的银行业与我国的银行业毫无相似之处。在这些州发行和流通的纸币,包括像面值为二角五分那样低的纸币,具有强制性政府纸币的最恶劣特征。这些州的银行随便放款,在许多情况下是把款放给本银行的董事,不要求提供任何担保品,而这些银行的经营者却得到了州政府的庇护,欺诈和愚蠢的结合,达到了银行史上前所未有的水平。

    而与此相反,我倒是可以较为恰当地举出苏格兰的例子(其纸币具有几乎完全的可兑换性),以证明在最激烈的发行竞争条件下,并不会过量发行银行券。事实上,在大不列颠的这一地区,尽管发钞银行之间激烈竞争,但银行券的发行额却被减少到单纯的零售目的所需要的水平。

    概念的混乱在很大程度上似乎同模棱两可地使用发行 一词有关。罗伯特·皮尔爵士和通货理论的拥护者以及在这点上大部分的公众,谈到发行 时,想到的似乎总是银行券进入了公众手中,在市面上流通,构成了流通额的一部分。他们不加任何区别地使用发行 一词,有时指的是发钞银行以贷款或贴现的方式所作的预付,这种资本的预付不会增加流通中的银行券的数量;有时指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