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金光明最胜王经玄枢最新章节!

    三身品余

    善男子同体下。第三明三身用。有二。一明外用。利他。二若了此义下明内用。自利(隋云。就外用亦有内性语。为成外。就内亦有外用语。为成于内也)。二中各八。初八者。一明同不同。二是初佛身明一不一(隋云。以释第一二)。三明本非本(以释第二二身是末。有一二。法身是本故无一二也)。四明常无常(释第三明二身有一二。是定常定无常。法身一二。是非常非无常)。五离无分别智下明离下离(离法身外无更有法身故。二身无常。法身常也)。六分别有四种下明摄不摄(据别明常无常。示三身各异)。七是法身者二无所有下明境非境(明无常法是下地境界。常法非彼般若所知也。此据能化为宗)。八是身因缘下明因非因(示有如如理故。有生死涅槃也)。此即初也。此据能化为宗。一同以解脱作化身利二乘。二乘曰众生。二同以般若作应身利大士。曰弟子。三同以四德成法身以自利也。故十五中第八三同门。问。文既说同。统略是顺梁。何以加不同言耶。答。举三种同。即三不同互自显故。晓云。于第二身不言体同。诸佛净识非一体故。于第一身不言意同。于化身门无实意故。由是道理别立三同(沼云。大品云化佛无心)。准此可知。就文有二。初一切诸佛者总举三身后于第一下别举三身。此初明化身。言同事者。化身同有化二乘之事。次同意者。应身同有化菩萨之意。后同体者。同有净我乐常四德之体。净为凡夫乐生死。我为外道生诸见。乐为二乘贪涅槃。常为大士识本有。并如别释。后义下六法身与应化身同体(略云。同事者利物。同意者明一味。法化菩萨如如智与如如境一体。故云同体)。

    善男至说多下。第二明一不一。此据所化为宗。二乘心不一。大士心一。佛心非一不二故。十五中第九三意门。就文有三。初明化身。随二乘意不一故见不一之(隋云。种种形也。庄严晓义。犹不可者。被对知之)。

    第二佛身下。次明应身。随大士心一现一应身(恒见一切智及丈六身。依此沼云。言一相者。但现佛相无六道别)。

    第三至不二。第三明佛心无一无二故。不一不二法身也。隋云。过一切相者如智。非执相境界者如如境也。

    善男子至处故。第三明本非本。第十依无依门。化依应。应为本。应依法。法为本。法身无依故本(统略同故)。此即表解脱是般若果。般若是法身果。法身但因非果。解脱但果非因。般若亦因亦果也。晓云。化身诸相。应身智悲之所显故。应身众德。法身性德之所显故。法身境智本来湛然。非虚假法。不依因缘。故言真有无依处故。以此文证。当知修生无分别智等诸功德皆属应身。不可揽取妄置法身也。

    善男至无常下。第四明常无常。即第十一常无常门。释义文显有二。一总标章门。二释之。初也。又二。初常章门。后无常章门(晓云。初通三身。以有义故。说无常者唯在二身。庄兴取之。沼有二说。初即取之。后自执也)。义名所以。有所以故明常无常也。

    化身至法轮下。第二释。释三身即为三。初就化身有二。一常。二无常。中又二。一释。二结。释中有二。一转法轮恒化二乘。二说随缘方便恒化大士。化大士明如如理。化二乘转十二轮(兴即取之)。初也。

    处处至绝故。第二化菩萨(隋云。前明应身化菩萨。就正宗为论。此言化身。化菩萨。就傍义作语。晓云。处处者十方六道处)。本云如如方便。此即随缘方便。义亦同故。晓云。如如者不违诸机根。巧顺物宜。故曰方便(庄即取之。故云。随其有感如是应机。故言如如)。以有义者有三义。一恒有应身自在为本。二恒有众生所化为境。三恒有化现利他之事。具此因常也。

    是故下。结也。

    非是本故下。第二释无常章有二。如前。此初释也。又二。此初明化身始有。具足至现故。第二明化身是俗。具足用是真。若菩萨见俗即真。则俗具用显。二乘见俗异真。俗用不彰也(隋加云。又释。前明非本显其有生。此言用不显。显其有一途。化讫则有灭也)。

    说为下。结也。

    应身至不断下。第二明应身。以修得智慧为体。就文又二。一常。二无常。常又二。一释。二结。释有三义。一明体。二明用。三众生下明事。一体者。应身本同生死。生死既不尽故此体不尽。二用者。此身本示现诸佛不共等法(晓云。一百八十不共佛法。庄即取之)。诸佛不尽故此即不尽。三事者。此身本化众生。众生事无尽此身亦不尽(晓云。佛性论云。常住用缘有其十种。具如彼引。庄即取之)。三藏又释。体中言从无始。生死不断故。如如法身不尽。法身是应体。体既不尽应身亦不尽(沼即依之。故云。乃至摄大乘云。所依常故。应化亦常)。初也。

    一切至持故。第二明用也。

    众生至无尽。第三明事也。

    结文显也。

    非是本故。第二释无常亦二。一释。二结。释又二。一非本故。修得始有也(隋加云。始有故有生。生故无常)。二用不显。是俗也(又释。用不显者。明其有灭。终故有灭也)。

    结文显也。

    法身至虚空下。第三法身亦二。一释。二结。释有四句。一非行过三世。二无异过因果。三根本过始终。四如空过生灭也。由空有风。由风有云。云如化身。风如应身。空如法身。风静云灭。唯有空在。二身既罢。法身在也。晓云。四句。宗因喻也。初以二义以立常宗。非行法者。明非生灭无常。非如二身众缘所生。行于三世。如言诸行无常有生灭法。法身不尔故非行法。无异相显非及异无常。非如二身横有彼此之异纵有前后异。法身无有如是二异。故无异相。一无生无灭。二及异。以此二义立常宗也。根本故者是辨因。言虚空者是同喻。言如世虚空。为风轮等作所依本。故是常住。其风轮等是能依末。故为无常。如是法身为所依本。故是常住。不如应化非是本故为无常也(沼云。唯就如如名为法身。云非行法。无生灭相。又释。非行法者。非烦恼有漏行法。能证之智亦法身故。兴依此意。故云非行。无异相者。如如法身本如空。智法身。庄严佛地。由不断常亦说为常。涅槃依此获常色等。若言如来身无常者。舌根堕落)。极说三身即在此教。故特称王。既以理智俱为法身。云非行等。何为自树改真文耶。又论述经。庄严三常。自性常。不断常。相续常。如次能显此经三身。而自违文非本常者。舌根堕落更在谁矣。事如鼓公。又非烦恼有漏行者。若依此义。何唯智身。化应亦同。何至比非云非行等。广如别也。问。若尔以常为至极耶。答。统略云。凡有三重体用。一法身常为体。应化无常为用。二常无常皆用。中道为体。三句四皆用。不四为体。问。何以知耶。答。楞伽第七云。离于常无常。若见如是佛。不堕恶道中。具如彼也。

    是故下。结也。

    善男子至境界下。第五明离不离有四。一明不离法身有一切境智。二明不离法身有如如。三明不离法身有常住。四不离法身有清净。身外无别境智。故是如如。此如如无生灭。故是常住。常住无生死不净即是净。此初有二。一明如如智外更无有智。即示无修得应身智慧真境。二明如如境外更无境。即示无化身俗境也。

    是法至如如。第二文(隋云明境智即如如。明上境智无有别异如如也)。明四如如理。一无二我之理。无人法。二无语言之理。理绝言名。三无一二理。无定真之一二。四一味理。理同无生无灭。一如如味(有五义。一无真俗。二无异无因果。三语言断。四无觉觉观。五一味万同。一不有无不无生无灭。一如之味也)。是法如如者。法如如之境。如上四种如理是慧如如者如如智。即四种如理也是。

    是二如如。第三明法身常住。是二者上如如境及如如智也。如如者明上二种四如理。无生者前际不有。无灭者后际不无故常也。

    如如不一至清净故。第四明道前后法身不离清净(明三点清净)变此有二。初释。后结。就释有三。一如如不异故。明道前后二清净不异。此明法身无染(庄云。或有经本。直不异也。梁就此本。故释不异。隋就今本。故云如如明法身也。不一者。道前后二种清净不一也。不异者。同无染也。如如者。释前无染如道后。道后无染如道前也。沼云。智如二种不异。智是有为故不一。如是智性故不异。如若异智不是彼性。如破胜论。地性应非地性。以异地故。如水火等故。此亦然。故唯识云。故此与依他非异非不异。如无常等)。今谓。此量岂无自语相违。若许无者。例应言无性有情等非无性等。异石等故。如大乘者。二是故下明般若无碍(隋云。既无有染无法碍。此如如也)。三灭清净下明解脱无垢(以无染无碍故无垢也。法身是体。与烦恼俱。宜曰无染般若是能见能妄。而惑不能碍。解脱离患。宜言无垢。此三明性得具足也)。

    是二清净不。第二结法身具三清净。有二。一结无二障。云是二者。是上般若解脱二障。言清净者。二障净也。二是故下。结法身具三净(结有二。初别。后总。如文显也)。由无二障故有三净。此三身即三点清净。并出十七地论。自作此释(问。既言二鄣。云何有三净耶。答。若论性得三点。本来清净。并无有鄣。今修得般若与修得解脱。然三鄣无别是法身故不立三鄣。而法身本有净故。净有三义。以惑亡故。别有修得解脱。别有修得般若也)。

    复次至四种异下。第六明摄不摄义。欲明三身之外更有第四身。又欲明三身相有三体相有别。此即十五门中第十五料简门。有四句料简之。问。文次如梁。统略何故置最后耶。答。十五之中。此门正显三身体相宽狭差别。经意置中欲贯前后。统略居后摄前诸门。义望有由。故不相违。问。本云分别有四种身。既有四身何说三耶。答。此是随时开合废立。言开合者。法华疏第十一云。开合门者。经论之中说佛开合不定。或合为一。谓三宝中一佛宝也(庄云。谓佛法身。三身以是法身摄故。沼云。就总应化亦名法身。故唯识云。如是法身有三相别)。或开二身。故云。佛真法身犹如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既有一本一迹(如智度云法身生身。或三。如此经及庄严论。或四。如此四句中辨。或九。如大乘同性经)。乃至十佛。依华严经。一无著佛。乃至十如意佛(庄即取之)。如是开合不出四句。一本迹俱合。乃至四开迹合本。具如彼也。言废立者。如为缘门。三身化物。义无不周。故废增减唯立三身。据此化物具在五义。如初门述(晓云。又有别义。建立三身。为对三相三心三障三德三道理等也。)就文有三。一标。二列。三释。初也。

    有化至非应身。列也。

    何者至非应身释也。已灭佛示现化非应者。无本故(隋云。无复智慧力本。法花疏云。谓佛入涅槃已。龙鬼等之身。故名为化。不示佛身。故名非应。略云。此是理现种种身。兴即取之。晓云。月支窟中留身。庄沼取之。然沼云及遗形骨。故旧本云以愿自在故遗身)。地前身者。十行以下至外凡。有三界果报与业烦恼相应曰应身。十回以上出三界修。一切智果报不复与业烦恼相应也。似也。皮肉已尽。罗汉果满。补回心作大士。出决定藏论(十行四心以下。乃至曰应身。若第五心乃至十回以上。已出三界。乃至藏法华疏云。地前菩萨所见佛身。乃从三昧法门中现。名之为应。非六趣摄。所以非化。略云但作佛身。沼兴取之。然俱加云。四善根中菩萨所见。如梵网经千释迦也。晓云。地前果报烦恼相应故名应者。未近文也)。既云相应。是相似也。彼引之故名应身。同非旨耶。亦应亦化者。化就色应标智。此合证色智皆是应。但证色是应复是化(法华疏云。声闻所见佛身。彼见如来相好形。修之成佛。故名为应。见佛在人中受。同人类故名为化。略云。现如来身具作二身。沼兴取之。然沼加云。于王宫身现成佛故。名住有余涅槃之身。兴云。即经中百亿释迦也)。问。十地所见应身。何地所见应身何摄。答。晓云。是第三句。庄即依之。又义如彼。沼云。据地上见他受用身。亦名应身非化。今略不论。兴即同之。故云。总言乃至十地他受用身。理定是应身非化。既说四善根所见佛身应非化。以此例彼他受用身。故不说之。主在起化易。主无即难知。故初句中唯说如来灭后所现。令依彼说。后句可见也。

    善男至现故下。第七明境界非境界。法身非下地境界。第十四二无所有门。连承料简门明义故。回为次第。释文义显故。又有三。一明如如境无五相。二明如如智无五执。三合结智境二种清净。就境又二。一略明。二广说。初也。有三。初是法身者标。次二无所有遣。三显现故释。二无有者。下文明五种二无所有。法身无此五种二。故言二无所有也。显现故者。法身出过五种二境之外曰显现。于五种二是无所有也(沼取此也)。

    何者至所有下。第二广释又二。此初标也。

    于此至是无下。第二释。有五种二无所有。一破身见(隋云。破身见凡夫)。身见染污法身起二见。一见我。二见我所。若言一阴是我。四阴是我所。若言五阴皆是我。身外为我所。言于此法身者。二义于法身也。相者我也。及相处者我所也。二皆是无者。我我所于法身是无。法身不同此二有故非身。身见凡夫境界也(统略释此初无所有。故云。二无所有。谓相及相处。即摄论云相识见识。相识是前尘。见是能识。法身无此二)。

    二非有下破阐提。有二。一执有者。言生死有乐涅槃有苦。二执无者。涅槃无乐生死无苦。言非有者。例上义。五文皆应言于此法身也。非有者。佛上非有。佛上非阐提所计之有苦。非无者。非所计之无乐故。法身非阐提境界也。

    三非一下破声闻执。有二义。一执涅槃。怖畏生死。法身无相不如彼见。故非有无一二。非声闻境界也。

    四非数下破缘觉存他我故。但自利我不利他也。数者他我二体。非数者无二也。法身非彼我二数故。非缘觉境。非非数者非定一也。

    五非明非闇破大士(隋云。始行菩萨)。言道前未发心是闇。道后已上成就为明。今道前无暗。道后非明。唯佛能知。非大士境也。

    如是至非闇第二明如如智无上五种二执。即五别。皆应言是如如智。在文可见。

    是故至事业。第三合结智境二种清净。有五。一境智清净。二境智无分别。三无有下明境智非定因果。四为灭下明境智功用满。五于此下明境智体相。此五次第相生显现。境界清净等者。别结法如如智无上五执二。不可分者。合结如如如智。法如如则过上五相。如如智则过五执。中间者明法如如无有十地金刚与佛三处中间。如如智亦不见有此间也。为灭道本者。法如如为灭本。智如如为道本。以道前后如如皆无染是解脱。解脱为修得之灭本。如如智为道本者。修得般若从如如智有(晓云。灭之本。道谛之原。兴即取之)。于此法身显现如来者。有灭故如如如如智体现也。此法身者。即上法如如如如智。显者即上二义至道后故显现。显现即是来。来故无复五种如。离五执故曰来。又如结道前本无五执。来结道后始得显现也(隋加云。若三宗大乘义。如此境。来是智。故言乘如实道来成正觉也)。

    善男至议故下。第八明因缘非因缘。上明法身显现如来由五义而有也(隋云。文中二。一释。二结。此初也)。一是身因缘。乃至五依本。是身因缘者法身因缘也(晓云。乘前统终。说于是法身因缘者。兴即取之)。若无法身。众生不能厌生死求涅槃。以有法身故能修道取灭(隋云。能发三菩提心。能修出世胜道)。法身是修道之因。得灭之缘(故言是身因缘)。二境界者。若无法身无有修道真实境界。依法身理故道境成就。三处所者。若无法身。四种涅槃不得成就。故呼法身为大士修道处所。四果者。若无道前法身为因。不得道后果。五依本者。若无法身。生死不成就。为生死虚妄作依本故。故法身是生死二依本也。烦恼依法身。业依烦恼。果依业。次第相依。故得成就。五中。初一通为出生死灭道二义作因缘。恒厌生死求涅槃。必由于道故一。第二偏明为道境界。既有道则有灭故。第三偏明为灭处所。道圆灭满则四德果备故。第四明果。法身不但为前四义。亦由有法身故。生死心神不断故。第五明为生死依本。依如来藏说有生死(晓为六义。庄取。兴七。莫不依本。沼配五果。异熟果等)。义通可尔。法身因果无二体故。若寄诠者。因果意别。酬因曰果。广如义章第三五果义。今明法身一用能生万法故。下既云依此法身难思三昧得显现等。难思议故(此即第二结叹)。法身有五事难思量。若存法身有五事。则法身非复无相。若五事不由法身。复无生死涅槃二种道理。故不可思量。而可思量者。以法身与生死不一不二故。可得为因果。若定不一则不遍(理则不遍。以理通故。不可定言不一)。若定不二。则生死只是法身(法身实不生死。故知不定是一)。由有不一不二之理故。可修因得果也(以不二故法身之理为万法之本体。则不失于通相。以不一故因果双存违顺两立者也)。

    若了至大乘下。第二明内性(隋云。明法身内自利)。又八。一明大乘。二明如来性如来藏。三依于此身下三种因。四依此法身下明二种事。五如此法身下明四德果。六依大三昧下明二种依。七譬如下明不倾动(隋云常)。八善男子下明四难动。此初也。若了此义者。本云若了义说。准下知之(晓云。然先五章不显其义。今欲了释前隐义。故言若了义说。故知沼云总劝信者。未延文也)。问。诸师皆云先五总标。此下别释。此顺文义。何别段耶。答。既言明法身内自利。故无妨也。大乘者义有三。一能显(隋云。能显为义)。大乘。十二部经亦能显出境智等法(大乘正说能显六度等理故。有教为显大乘能显万行)。二能行(能行能策为义)。四乘六度等行。进趣前理(六度等行。从因至果)。三能至(能至为义)。四乘道前法身。出至道后佛果(道前法身乘行。至于道后佛果)。故言若了此义是身即大乘。正是后一(此三乘以运出为义。又乘是载义。初一载文慧。次一载思慧。谓五波罗蜜载思慧。般若载修慧。法身能载出生死至涅槃。故言若了义说即大乘也)。又乘义有六。一乘体。体是出离(隋云。出离为义)。出离四谤。以法如如及如如智为乘体。二乘摄。众生即是乘用(无有一法出法性者)。三乘因。因是慈悲智慧。智慧不着生死。慈悲不着涅槃。故能出(慈慧能得于乘。是乘家正因也)。四乘障。是皮肉心。五乘方便。二乘及凡夫善也(凡夫二乘四谛等行。皆是入乘之由藉。登地之引道也)。六乘果。无上菩提(由性得般若。能显此大慧。即是乘家正果也。故云若了此义身即大乘也。晓云。大乘。起信三大。如来性者佛性三性。如来藏者同论三藏及宝性等。具如彼也。庄即取之)。

    是如至藏。第二明如来性如来藏。隋云。说性缘起。乃至离五邪执得五功德。故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令诸众生入平等心。性义有三。一不执人我曰无著性。若着人我则有着(若是凡夫着人我。此则贪爱过甚。称之为着。染着前境。若能于无我中不取我相者。则无染着。故言无著性)。二不执法曰无碍性。执诸法则有碍(若二乘及始行。执于法我。则于二空性本来有障碍。不能究竟通达也)。三无离性。不离万法有此二无我理(性是万法家本体。体通净秽中无染净。隋于无随于有。故言不离性也。菩萨有三行能对治前三惑。一如理行。无人我是其境。无著是其果也。二无余行。修无我是其境。无碍是其果也。三相摄行。无数量法是其境。不相离是其果也)。此三位通十地三十心皆有之(通在后三十心中有也)。又道前曰自性住佛性。道内曰发起佛性。道后曰果地佛性。言如来性者。法身是上诸佛性体。此佛性有五位。一外凡如乳。二十信如酪。三十住十行如生苏。四十回十地如熟苏。五佛如醍醐。故言是如来性。次如来藏。义亦有三种。一道前。法身在生死内。生死在法身外。法身为生死所藏。此是众生界。二道后。法身过生死外。生死为法身所藏。此明如来界。三道内。法身遍通内外。互为能藏所藏。此明菩萨界。初一取所藏(隋云。烦恼覆法身坠在生生死之内。如贪女宅内而有宝藏者藏也。即生死坠法身所藏。是众生界即如如。如如即法身也)。次一取能藏(法身为能藏。生死是所藏。已以法身显现为藏也)。后一合取能所。而皆法身为体(望下是能藏。形上犹有隐处故所藏。合取能所藏为藏也)。

    依于至显现下。第三明三种曰义。一生因。道前法身能生未有之道。二满足因。已生之道复能相资使道满之。三显现因。道已满足。道后法身能自显现也。文有二。一别释。二合结。就初有三。言依于此身得初心者即生因。修行乃至金刚心者是满足因。如来心显现者是显现因。此文备有六位(合辨则为三因。若开即成六位)。一发初心是十信。二修行中心。十解十行。三不退心。十回讫十地。四一生补处心。就第十地自有十法。如华严所明。前七法犹更经生。后三法一生得佛。是其法(第十地有三相。谓人。起。于后。分得成佛。名为一生补处心。晓同。而依起信三种之心释初发心。庄兴即取。然兴加云。初心者。即善法欲初发大菩提心故。乃至晓云。因果经言。善慧菩萨。功行满足。位登十地。在一生补处。延一切种生兜率天。名圣善白。案云。除成道生及今受生。余在一生。一生受已次补佛处。故名一生补处菩萨。庄云。今释。除此今生更受一生成正觉。名一生补处。如瑜伽四十六云。已成就中复有二种。一一生所系。谓此生无间当得无上菩提。二住最后有。谓即住此生当证无上菩提。若依此说。慈氏生天名一生所系。此系此无间生得成菩提)。重述前说。何称今释。见文可知。兴云。理实应言三生补处。故智论云。三生菩萨生兜率天。以入住满即三生故。而言一生者。即三生中之后一。后一生生后报利处而成大觉。大觉妙果以补因处故名补处。即隋意也。广如序品疏中述之。六如来心是果。又义。地地各有五心。初分名(八分初)。初发心。地中未定名修行中心。地中决定名不退心。第八心至第十心是一生补处。两地之间名金刚心也。

    无量至显现。第二总结也。

    依此至显现下。第四明二种事。一因事。因法身起定悲法用(因法身生修得闻思修慧。大定起慈悲。慈悲生般若。般若契法身。法身有能生之力。故名因事)。二用事。定慧诸用还显法身性得定慧(即以三慧修得慈悲般若尊。还显性得法身如如般若慈悲及禅定等。故名用事)。文即为二。初也。又二。初明法身定生修得定。后明法身慧生修得慧。初也。依此法身者能生之本。言不思三昧者所生定也。后文亦尔。但定中是外国语。慧中是此土音也(兴云。梵云摩诃三摩地。此云大等持。能持心慧命平等故。言三昧者谬略也)。若尔还谤今师庄等之说皆不成也。

    是故至显现。第二明事(隋云。亦名果事)。道中定慧还显法身上二用。即是用事。言是故是上法身生定慧故。二身显现者。显法身上性得二用也(晓云。依定现化者。以定自在力现种种相故。依智现应者。由大智慧力现正觉相故。兴即取之)。

    如此至清净下。第五明四德果。有二。一明法身生四德。二是故下明四德成如来。如来是果。宜言四德成如来。法身是因。宜言法身生四德也。道前法身自为道后四德作果。一净。二我。三乐。四常。言依于自体者。依谓因也。因自体法身有身体四德(兴即取之)。说常者。有故可说三(由我体自有常可得)。说我者。本云说实。由我有真实之体。对无我无实体也(虚妄无实)。由有法身之理故有常住。有常住体者实。自在曰我(晓云。真实自在。俱是我德。然对法我说真实义。若对人我说自在义也)。亦可由实故常。常能通住万德故。宜言由之。四德皆应言依于法身。而不尔者。一欲示诸德有传相生义(兴即取之)。二法身是有体之名。与常我相符也。依大三昧。是法身性得定。得定故有乐。对散乱有苦也。依大智慧。是法如如。由智无惑。无惑故有净也。故常我宜依法身。乐净宜依定慧也。问。宝性论及摄大乘等。说信为净德因。此何说智。答。沼一解云。彼别因故。此约通故。

    是故至清净。第二明四德成如来。是故如来常住。不言法身常住。自在者。由道前法身之如理故。来至道后方明四德故(隋云。但由道前法身之理来至道后方名如来。法身非内。得说为内。二身不可作内名。故前说三身并因。并是得本有者。同僧佉自性义。自性名因义难识。若定本有自性。非得法义。方说四德故。兴即取之)。四德有三种次第。一为化物净我乐常。二相生次第常我乐净。三相对次第。对生死无常。故苦。苦故无我。具上三故不净。佛果翻此。故说有常乐我净也(隋。常置后。即云。生死凡夫无常故苦。苦恶家果。众生不喜。今出世乐翻生死苦故无我。此不自在系属魔家。以出世乐无坏自在故即是我。翻彼无我。既苦无我此可厌患。即是不净。故出世净以翻对之。生死既由无常故苦。苦故无我。具此三法是厌恶。若为能得除此无常。若能出世。则得乐我净常也)。

    依大至出现下。第六明二依不离。有二。一明修得定依性得定生。生已而不相离。二依此大智下。明修得智依性得智起。起亦不相离。此与上第四异者。一上明由性出修修还显性。此中但明由性出修。二上略明出定慧。此明定慧有于多种用。三上直明修性更互相出。此明修性不离。四上明因中。此论果地。初也。有三。一标。二列十事。三结(沼即取之)。初也。依大三昧者。此呼法身性得定为三昧。此三昧能生佛上修得三昧。又能通在诸三昧中。此三昧以无碍为体。

    一切禅定下。第二列所生有十。一一切禅定。即佛上修得别功用有中定。二首楞严。应言首摩伽那。此云勇健。即是空定。并以无颠倒心为体(晓云。此云健行。如大品百八三昧中说。举一例余。故名为等。庄沼及兴。梵音略取本说。此反依晓。庄云。定别有八如彼。兴云。健行广如智论百八三昧中解。亦取前之也)。三一切念处。四大法念等。明佛无遗忘。于舍境界。同以无忘失为体。一切是别念。大法是通念。别念别知诸定生。大法念通知诸定(晓云。中道实相。离一切边甚深广大名为大法。念此法故名大法念。如萨阇尼健子经云。观法念处不着断常行中道故。乃至广说。庄沼及兴取之)。五大慈。六大悲。是摄众生定。即有中定(隋云。亦是修得)若在佛果无见无不见。若在因中见有众生(沼云。萨遮尼经第六有三十六种在慈观。思益第二有三十六种大悲。皆广如彼)。七一切陀罗尼。即此翻总持。陀罗尼品具说。此能持一切空有诸定。八一切神通。利他用也(隋云。六神通。空有二解其体。沼云。六通广如萨遮尼第七)。九一切自在。十自在定。通利自他(自利利他二行皆得住放之功)。如下文释。十一切法平等摄受。自利空空(广如晓疏。沼有三说。第二取之)。

    如是下第三结。上十法悉是应身修得佛法也。

    依此至显现。第二明摄亦三。如上。标也。大智者是性得如如智也。

    十力下列。有四法。一十力。二四无畏。三四辩。四一百八十不共法。先三法门。广如大论及义章等。第四不共。晓云。然诸建立不共佛法有其三品。一十八不共。二一百四十。三一百八十。言十八者亦有二门。一者十力四无畏大悲三念处。是为十八不共佛法。二者身口意无过失。乃至去来。今边通达。第二百四十不共者。菩萨地云。三十相。八十隋好。四一切种清净。十力。四无畏。三念住。三不护。大悲。无忘失法。永寂习气。及一切种妙智。如是两科。广如义章第二十。十八不共及百四十不共法义。然四一切种如下述。又如义章第十八。三不护义。三念处义。四一切种净义。四无量义。第三百八十者。无上依经下云。佛告阿难。有一百八十不共之法。此是如来殊胜功德。一三十二相。二八十种好。三六十八法。案云。合此三门为百八十。六十八法者。如前两重十八不共为三十六。又有三十二独得法。足前合为六十八法。三十二种独得法者。如彼经说。如来独得如意自在捷疾通。一也。如来独得无有边际变化神通。二也。无量无尽望神通处。三也。如来独得心自在法。四也。自在无边智他心通。五也。自在无碍天耳神通。六也。智无色界众生种别。七也。通达圣众般涅槃位。八也。智慧明了有不定答。九也。六波罗蜜善能答问。十也。分别说法无有过失。十一也。开化众生无有空过。十二也。如来独得第一导首。十三也。如来独法不可寂灭。十四也。如来独得金刚三昧。十五也。一切诸法非色非心心不相应如来至智。十六也。无碍解脱。十七也。三不护法。十八也。断灭习气。十九也。一切种智。二十也。如来独得金刚聚身。二十一也。未曾作意一切事成。二十二也。一切诸相与处相应明净具足。二十三也。所授记别无有不定。二十四也。于胜负心佛不详不得见佛。二十五也。转一切胜妙法轮。二十六也。荷负众生能舍重担。二十七也。入般涅槃后更起心。二十八也。如来独得修因圆满无解二十九也。如来独得生果圆满无解。三十也。如来独得利益他事圆满无余。三十一也。如来独得辩才无尽。三十二也。如来独得一切法悉皆如理。三十三也。案云。独得之数虽三十三。若取果德唯三十二。以修因满非果得故。但因果相对相承举耳。所以不过一百八十。又诸句中皆有如来独得之言。但今刊繁略抄之耳。又经文中无一二数。今为分别明。故加数也(庄沼及兴皆述此义)。

    一切有下结也。希有四。十七地偈言(隋云。如补彼决定藏论偈言)。一者一时净不净。二初无垢后净。三无离无有异。四无动无思惟。一句但道前。明法身一时中净。此是希有不可思议。烦恼不染是净。而为烦恼所覆亦是不净。二句道前本无垢。而道后复言清净亦不可思议。为自性明本无垢。为修得故后言清净。三句明凡夫中一切佛法虽在生死中而万德不相离。乃至道后体亦无异。故名希有(凡夫地中一切佛法万德功德。与性得法身不相离。如如性得外别无有虚妄。故名无离。无异者。与道后所得万德无异。故名希有)。四句明道后如来恒有应化说法等。而恒寂静不动。无有作意思惟(道后如来恒起应化救济众生。说法逗机无时暂辍。而体恒寂不动。未曾作意思惟。此为希有。此四通明修得与性得也。晓云。不思议法名希法。如信力入印经。庄兴取之。庄加云。又三密也。如密迹力士经。兴云十住断结经)。

    譬如至得现下。第七无倾动。明法身无心于照虑。如珠无心而出宝。文有二。一譬二合。珠体有三。一如意珠。自能出一切宝及种种用。譬于佛宝(庄云。若依观佛三昧海经。是金翅鸟王心。轮王出世以为珠宝。大智论云。如来舍利。劫末之时变成如意珠利益众生。沼即取之)。二清水珠譬法宝能净众生信心之水。三吐宝珠。一两金投之。能吐百两报他譬僧宝为福田用施小而果多故(兴即取之)。三宝欲取一宝为譬也。此宝不作意而生一切宝。即譬法身不作意而能生一切法也。宝有六义。一难得。譬凡夫反劫在生死。未修道不能至见法身。是故难得。二清净。譬法身在生死。烦恼不能染污。三能生众宝。譬法身能生行人六度。及一切六神通等一切诸用。四此珠能庄严人身。譬法身能庄严众生五分法身。为慈悲智慧之端首。五此珠诸色中上。譬法身于世出世法为无上。六此珠色不为殊缘所改。譬法身不为八风所动。问。此中明无倾动。与前四希有中无动有何异耶。答。前文明无动故希有。今明希有之无动也。

    如是至妙法。第二合也。

    善男子至中道下。第八明四种难。一难思。二难说。三难行。四难得。即为四阶。此初也。有三。初三句标。一法身。二三昧。三智慧也。

    过一切下。第二释亦三。一过一切相释法身。法身出名相也(隋云。出五种二相之外。体离四谤。百非洞亡。出名相之外也。沼云。离十相。谓六尘男女生灭)。二不著于相释三昧。三昧不贪著于乐也(不贫著于五尘。离我我所。禅定不于无乐处许有乐也)。三不可分别释智慧。智慧无分别心也(无分别之心。见境智之异。境离五二之有。智无五二之执。境智之体俱无相也。故言不可分别)。

    非常下。第三结(结叹难思之义)。计定有者。双林佛常。计定无者。言法花以还佛断也。应具举非苦非乐。非净非不净。非我非无我。存略故但言一耳。足名中道。中道法身非断常故难思也。

    虽有至不减下。第二难说有三。一法。二譬。三合。初也。有三。一虽有分别明名不可说。二虽有三数明体不可说。三不增不减明用不可说。不可说不增。不可说不减(说亦不增。不说亦不减。晓有二说。一云。虽有定慧不增于体。虽无三体不减于德。故言不增不减。后说如彼)。又若言定无无增。若言定有无减(若言有亦不增。若言无亦不减也)。上言无三体。无法身三昧般若三体之别也。

    犹如至能执。第二譬说有四。一梦譬明无相空。二幻譬明无生空。三无能执明梦心不真譬人空。四无所执事譬法空。

    法体如如。第三合譬。言法体者。总举上法身定慧三法。云如如者。上四如如也(无相无生无人无法也)。是解脱至死暗。第三难行三句。一是解脱处。过皮伏曰脱。二过死生过肉。明出三界。三过死闇过心(阴心穷至金刚)。明法身过此三外。故难行也(隋有二义。此即初义。又义。初是法身体真解脱。次出无明住地。过元品念。一有自在力胜出于死生。后是智慧。智慧体无烦恼故言过生死闇。经言能无于闇惑也。前义以难破故难行。后义以难至故难行。一切众生不能行符前意。所不能至符后义也)。

    一切至住处。第四明难得有二。一凡夫不得至。二圣人能至能二得。言之所者。明佛至法身之处也。之者至也。所者处也。对凡夫不至圣至也。次住处者。明大士住中道法法身之处。对凡夫不行也。法身有三。一道前众生所依非至非至非住。二道中菩萨所住而未至。三道后诸佛至而无住。住者心着也。至者无复修得与性得之殊也(湎然无相耳。谓因真如等法性也。一切乃至住处。此结果位。具四德岂非果哉。只非果为果耳)。

    善男子。至精者下。广说五中。第四修因有二。一譬说。二求胜解脱下法说。初有三。初明外凡夫。二炉中销下明四十心。三作诸下明十地(意谓三喻。晓开为六。庄后名云。一愿欲得金喻。二处处求金喻。三得见全非喻。四破非取金喻。五销炼净金喻。六随意回转。如次十信十解十行十回十地及佛地也。又解。初喻显善德欲。始发大愿在十信也)。初中有四。初明发心求佛。言有人者。总举凡夫及二乘也。金者法身也。声闻久舍生死。今欲作佛如欲求金。凡夫未舍生死。始知舍之如愿觅金也。二处处下明推觅处所也。处处者。一处是生死内。一处是生死外。凡夫于生死内觅法身。二乘于生死外求法身也。三遂得见前理。言得金者。本云即见金矿也。见是三慧。金矿者二谛理也。摧折二谛于中求取第三谛法身之理。譬如破矿取金也。四既得矿下。明作观行可解居心也。

    炉中至回转。第二明四十心亦四句。一炉中者。本云以内炉中。明十信心成受。受法身之理。二销炼者。本云加以销治。譬十解。以种种行修治显出法身。除皮惑也。三得净金者。明十行。皮肉既尽。信见法身显现。无复二惑。如净金也。四随意回者。十回。回心向于佛地(除皮肉气)。

    作诸至不改。第三明十地亦四。一作诸镮钏者。十如如地体也。二种种下种修得之解。地上用也。地体无相圆满无际。如镮如钏。地用浅深福慧差别。如诸严具也。诸者。十地等不一也。种种者福慧二行。前两证教也。三虽有诸用。今举上两也。四金性不改者。道后前体无异也(沼云。古释。此喻属下修行。修行文下自有譬喻。故不依古)。彼法喻广释。此单喻略标。故晓庄兴皆顺此义。可别知之。又即尔遇次段自既云修证次第。此喻岂谓非明修证之渐次耶。默似伏龙言即蟷螂。盖谓之矣。

    复次至善世下。第二法说亦三。初明外凡。二灭一切罪下(此文起譬应言发心修行下也。下文并隋疏既显故)。明内凡。三息掉悔心下明十地。初有三。初内有福慧。二得见下明外感诸佛。三彼既闻下明增长行解。此初也。亦三。一善男子女人。标上二人也。二求胜解脱。即是上愿欲得金。此性得慧(隋云。此是外凡。由佛性理。今众生自能有此生得智慧也)。胜解脱有三义。一除心得解脱。皮肉解脱。二大乘解脱。胜小乘解脱。三修得解脱。胜性得解脱。性得解脱通凡圣故。三修行世善者。明福德戒定施等外凡之善(晓庄兴依)。

    得见至众。第二外感诸佛。即见应化二身。由有法身使生福慧。福慧生故感于应化身也。就此有二。一明众生感圣。二明圣化众生。初有三。一感见。感见二身。得见如来者见于应。及弟子众者见于地中菩萨等化身。

    二得亲近已。听闻。听闻正法。

    三白佛至净行。请问。请问三身之因。就此有二。一问世间。二问出世。世间又二。一善。二不善。不善欲舍。善法欲修也。出世有二。初何者正修行。总问。欲求三身云何正修行。二得清净行。释发问意又二。一求涅槃。二离生死。成上求解脱义。果上不生疑佛有无也。因中不起四倒也(隋云。文言正者。因无颠倒果无疑惑也。修者学之。行者解也)。

    诸佛至思惟下。第二明圣人有见机之智。二见众生感圣之机。三应机说教。初也。如是思惟者。佛及弟子将欲答问有五种净行思惟。一护净行思惟。二无过失净行思惟。三决定净行思惟。四意欲净行思惟。五相应净行思惟。初有四种。一随前人智浅深为说理浅深。二随能忆少多为说少多。三若静心时为说。散乱时不说。四过去有堪闻因为说。无不为说。第二有四。一不颠倒说。二无轻心说。三无厌足心说。四无疲倦心说二第三决定净行。即是四无碍。第四意欲净行有四。一不为利养。二不为名闻。三不为胜他。四不谓我解他不知。第五有四。一时节不相应。二欲乐相应。三行法相应。四处所相应也。

    是善男子至正法。第二见众生有感圣之机。言欲求清净者叹上求果。欲听正法者叹下修因。又为欲除果疑谓求清净。欲除因倒谓听正法。

    即便至开悟。第三应机说。言即便为说者。本云即说正法也。即说者不过时不逆时。正法者三种。一但世。二世出世。三但出世。初一外道。次一二乘。后一菩萨(盖恐小乘三乘一乘欤)。又一增益法。二损减法。三无增无减法。后为正也。又法有三。一为多闻胜。如四韦陀等多语言。二为斗诤。如僧佉等多诤论。三正行。是佛法。后一名正法。又一无义。即四陀等。二颠倒。如僧佉等三实义。佛法也。

    彼既至忆持下。第三明增长行解。有二。一解。二行。初有三。一闻已者明无散乱。二正念明无放逸。三忆持者无颠倒(初是闻慧。于文字上而作理解。次即思慧。承文取理。后一得明理忘文。即是修慧无颠倒也。一闻慧以文言为境。二思慧以文理合为境。后修慧但理为境。是般若真慧无文无理。以如如为境。兴即取之。即以可故)。又已闻语言境界法。闻十二部经也。正念者。解十二部经文下理也。忆持者。解理家之果也。

    发心至除懒惰障下。第二明内凡四十心。即是明行。此初明十信也。有三。一发心修行。舍阐提心。二得精进力。学四正勤。三除懒惰障者伏皮。阐提不求佛法心也。

    灭一切罪。第二入十解断皮伏肉。肉是业故曰罪。舍身见心也。

    于诸至尊重。第三十行断肉伏心。声闻不回向求之习气。于法如如不生尊重。今至十行始尊重如如也。于诸学处者。如如理也。

    息掉悔心。第四明十回。十回断缘觉不回向习。见我异他曰掉。悔昔不求如如曰悔也(十回舍二谛境入。除二乘散乱之心。住如如寂灭之理。但皮肉有正习有习气。习气有四。二凡二圣也。十信至十行中。前五行断正习而伏习气。后五行始永断四家气。后五行是不退故。兴即取之。晓云。初地二愚。二如次掉悔。庄云。异生性障。沼即取之。诸地准之)。

    入于初地下。第三明十地。地义有六。一地体。是出离如如。出四谤之外。二地因。是慈悲智慧为了因。三地障。即三心惑。四地用。摄众生。五地果。是四德。六地相。如如相智也。就地中有修性二得。即慈是化身因。智慈是地相。地相属应身属道谛。是修起法。地体属法身属灭谛。非谛非修起。故此二因一时俱缘二境。由前方便中先习二行故。后能并用之而言见如如相。是慈悲由。即是定慧见如如相。此三皆属道也。

    明十地为十段(晓云。皆有二句。先下位伏障。后断障入地。庄沼取之)。本文分明。今总略故。初除障。后入地。此明初地。余皆显也。今略辨之。初地相者。如来先为菩萨说自他皆空。依说学之。遂见如如遍满他我皆空。能行布施不拔不能利益他障。后去地体及相。亦皆有定慧二用并照。定见地相。慧见地体故。初地施成就除悭。利益者布施利他(兴意作之)。入二地者。既他我皆利。故入二地见如如理。第一最胜。胜二乘道。唯见一菩萨道。不见有二乘也。言除不逼恼障者。本云破不逼恼因苦障。不逼恼他不苦自身也。又不恼他眷属。谓他逼恼恼他自身。谓困苦。二地除恼困自他故。能持戒清净入三地。见法界流出般若。般若出慈悲。慈悲出智。智出十二部经。十二部经出三慧。三慧出般若。般若得佛果。言破心软净障。三地能从三千世界大遇听法。及舍身供养法师。曰软净心。软净心障除入四地也(兴即依之)。四地相者。不见能修所修异。破善方便障者。善方便有二。一知见。二厌离。厌离者为舍过失。知见者为修功德。以四地修道品为方便。明无我我所。不见能修所修境智殊也(兴即依之)。入五地相者。见真俗平等无有异相。破见真俗障者。声闻观别相。菩萨观通相。声闻见俗异真。四地菩萨见生死俗谛异如如第一义谛。五地菩萨观生死与法身因一如如。故言破见二谛障也(沼即取之)。六地相者。观十二缘。不见其有不见其无。无净无不净。即是法界自性清净。破见行相者。行有二种。一十二有。是不净行。二十二灭。是净行。不见此二曰破见行相障入七地。七地相者。学八解脱违逆虚妄。解脱违逆虚妄虚妄灭。随烦恼虚妄生。而不能见其不灭。未能见随顺虚妄不生也。今得不生不灭解。能破不见真灭相障入八地(沼意取之)。八地不见随顺法生。直见如如也。又见无增减。无增故无生。无减故无灭。故从八地去恒在如如。故言学如如满也。恒在如如以不复出入。不更见如如有异相。亦不复见有应身。又前七相亦是如来愿力令见之。使其企慕法身。从下次第修习以后遗前。又七地已下空有未并照。八地已上但见如如。慈悲不须缘现。而本愿力故自然有应化之用。如道后不异也。又十七地论明七地具见无生无灭。八地见无增减。此中文就成不成为论。以七地见无灭成见无生未成。八地见无生成。彼文就通为论。七地正学无生灭。八地正学无增减。又八地有二种自在。一者无分别自在。不见法界生灭增减。亦不见法界一异(兴影依之)。二净土自在。合一切处所无五浊等。九地智慧自在。十地业自在也。九地相者。四无碍辩也。去但有行表如如用。如如力令有六通等用。除自利行。自利行者住如如理不化众生。八地自学如如体已究竟。故学化他。修四辩六通。智自在满之也。又但举六通者二义。一者四辩是化他本。六通是化他末故。举末本可知。二者四辩除烦恼。即是漏尽。漏尽通摄四辩也。十地相者。以业自在为体。随意成就种种化众生。化众生业由如如力故尔。而心寂静也。破一切所知障者。一切所知是十如如。十地断元品。第二分得如如。所知理穷。除十种所知障尽。故言破一切所知障。广如义章第十四。正玄十地等义也。

    问。例上应言破一切所知障。已入金刚心。金刚心拔除本心。何故不尔。答尔。此位时节从也。依仁王经。明十地后有三分。是金刚道。中分是金刚心体。上分是佛。又三分者。下分是方便。中分是金刚正体。上分是佛。除本心者。金刚心断无明尽。若配二十二愚释此诸障。具如晓疏。金刚心义。广如义章第十。及八科章。金刚三昧义也。

    如来地至清净下。广说五中。第五明三身果。有二。一明法身果。二然诸如来无分别心下明应身果。不明化身。由应身无有别修因得果故。化身佛色声为体。不别明也。就初有二。初正明法身果。二若说于如来是我大师下明众生惑解。解得此果。惑失此果。初有三。一略明。二广释。三此三清净下重结(隋云。一明体。二明用。三合结)。初有二。此初标。如来有三种净。

    云何至相净。第二释。即为三。一明三界位。二明四有位。三明二觉位。烦恼净者。十住至十回断皮肉二烦恼。免系缚三界。二苦净者。初地至十地四种生死苦。一因缘。二方便。三有有。四无有。如九识释。三相净者。在二觉位。一等觉。金刚道中四谤已尽。二妙觉。佛地虚妄永息。又烦恼是皮。苦净是肉是业能得苦果。相净者。心烦恼能生四谤之执。具上三净法身圆满。故言得极清净。

    譬如至尘垢下。第二广明法身。有二。一广明体。二复次至能现应身下明用。初中一种四譬。譬佛有四种四义。出十七地论。初四者。一法身无改如金。二如来清净如水。三第一义谛遍满如空。四大般涅槃明了如觉。第二四者。一神通转变如金成种种器。二慈悲润滑如水。三自性无异不舍众生如空。四智慧朗然如觉。第三四者。一因本清净无染如金。二道洗除清净如水。三解脱清净无缚如空。四果清净如觉舍睡心明了。第四四者。一乐如金种种利益。二净如水。三常如空无灭。四我如觉。觉即六识明了四大通畅如我。初四次第者。以有法身故从道前而未来。由见第一义谛。有第一义谛故至涅槃。初二并明上烦恼净位能现化身。次空譬明上苦净位能现应身。后睡觉譬明相净位显法身(庄取此。彼明三净义。然作名云。一金体本净喻。二水界清净喻。三虚空本净喻。四梦见度水喻也)。此初譬也。有二。一譬。二结。初有五位。一真金者。本云有金。此本好也。未练金故。即况上四种性得。一如道前法身。二如道前神通。三如道前乐。四如道前因。二镕销者。况四十心(隋云。镕是伏义。十众。十信伏皮。销是除义。十解。除皮十行)。三冶练者。譬十地四义(练是初地至七地。冶是八地至十地。兴即取之。具述如彼)。四既烧打已。金刚心中间地四义(沼依。故云。金喻道前。如镕等道中。既烧已道后)。五无复度尘垢。况佛究竟地四义(隋云。后三譬亦应具约诸位。例前可知。不具明之)。

    为显至无金。第二结有三。一为显体本净者。道前法身。二金体净者。结道后也。三非谓无金。合结道前不异道后也。问。此金喻与上何异。答。晓云。上金通喻三净。此但一净(庄即取之)。

    譬如至清净下。第二譬。亦有四义。一譬如来。二况慈悲。三况道。四譬净。就文有二。一譬。二合。初又二。一释。二结。初有五。一浊水。本云水界(隋云。界是性也)。通况道前道后四义。一澄者。上净下浊共处而不相染。通譬道前后。无五相如义。离五执曰来(道后对浊。浊是前前。生死并法身。法身在内。生死在外。如浊体在外清水性在内。内不可见。则在下。浊则在上。清如道后。法身在外。生死在内但见法身不见生死。昔浊譬如。清净譬来。兴取故云。澄者下浊上净之义)。二渟者。通譬道前后慈悲之定润泽众生也(慈悲禅定润泽众生。无有作意动转缘。兴云。渟者水止之名)。三清者。通合前般若。般若彻照曰清。即是道义。四净者。况于净德。

    无复至水。第二有三。一结道后。二为显下结道前。三非谓下合结前后。

    如是至余习下。第二通合有二。一通合前文。如是法身者。通合水澄渟清净也。烦恼者皮肉。苦集除者。本云本起。是心也。无余习者。本云悉皆清净。应言悉皆澄渟清净也。

    为显至无体。第二别合。言佛性者。本云法身。合道后义。非谓无体。合道前也。

    譬如至屏已下。第三四义。一明第一义谛遍满如空。二明自性不舍众生。三明解脱如空无系缚。四常法如空。文有二。一譬。二合。初有二。一释。二结。初有四事。一烟者譬阐提。二云者譬我见。三尘者譬声闻。四雾者譬缘觉。如烟者因火起烟满足覆天。况阐提无厌足起惑障于法身之理。我见况云凌高亦如此也。从火性起火。烧物无厌足。如阐提贪乐生死无有厌足不求涅槃。云者将动高举。譬邪思惟起我见自高。尘者干燥无沾润用。譬声闻不生慈悲。雾者由水而起。湿力微薄。如缘觉从性得慈悲出修得慈悲。慈悲用浅不能利他。若除屏已。本云皆悉已净者道尽也(兴云。屏者亦除)。

    是空至无空。第二结。初结道后。非谓下结道前。

    如是至无体。第二合譬。如是法身者合道前后也。一切苦皆尽者上四事悉皆灭。说为清净者道后。非谓无体者道前也。

    譬如至岸别下。第四事。一涅槃。二智慧。三果。四我。文有二。一譬。二合。初也。言有人者十信前人。于睡梦中者初发心无明中心(隋云。于八识无明中也)。见大河水者十信厌生死过。梦者无而见有。如妄想见有而实无之。梦有三种。一眠不梦。是凡夫。二亦眠梦。是道内圣人。三不眠不梦。是佛也。凡夫眠有时不梦。在梨耶识中故。在意识中小强方得梦也。漂流身者。十信见自身随生死流。运手动足者十解也(运手即行善。动足即止善。亦四正勤。运手即勤行二善。动足勤离二恶。十解造始而进也)。截度者。十行除三界二惑尽出三界也(运手除皮。动足伏肉。截流度者十行除肉也)。得至彼岸者十回向(一舍二乘。二舍三界。三舍二谛)。由彼身心等者。入十地稍稍修进也(入十地三十僧祇劫勤苦修进也)。从梦觉己者金刚心也。不见有水者。佛不见十地中四种生死。此岸者生死。彼岸者佛。不自见涅槃也。

    非谓至无觉下。第二合有二。一明生死尽(虚妄尽)。二明涅槃现(真实见)。初也。生死是八种生死(兴即取之)。妄想是三乘人也。是觉净者道后。非谓无觉者道前也。

    如是至实体。第二明涅槃现。言法界者即涅槃。妄相不生。不生于妄想也。说清净者道后。非是等者道前也(八识之惑如眠。随顺之解如梦。若无眠则不梦。梦不眠不有。水及彼此之岸。如无惑故无解。无解无惑不见惑可灭。不见解可生。无生死此可舍。无涅槃彼可求。本来自性清净)。

    复次至身下。第二明法身用十五门中。是第十二治三障门。义即如文。此明前断四住。断四住故业坏更进断智障也。意谓。智障断无明住。问。二无所有门后。至此广说法身五义八性。及与三身因果妙门。理须别门。何故起立治三障耶。答。义乘前门说。故摄即二无所有。故不别立。问。何以得知承前说耶。答。既言善男子是身因缘等。是身者即法身。具检如文。文有四。一法。二譬。三合。四结。就法说有三用。一神通(隋云。出化身)。二智慧(出应身)。三法身。言苦集清净者。前呼皮为烦恼肉为业。此中皮重呼为业。轻呼为烦恼。皮尽得神通清净。现化身是定力(十信伏皮尽。得神通清净。能现化身。是定力故)。次惑障清净。本云烦恼清净者是肉尽。智慧清净。现应身(十解以上肉尽)。次智障清净者。心尽故现法身也(初地已上心尽故现身)。经与统略随所断惑阶级列之。梁隋依三身次第释。故不相违。

    譬如至出光。第二譬。空者法身。电者应身。光者化身。此中光劣电胜。

    如是至化身。第三合可见。

    由性净至化身。第四结。十五门中。即第十三三净门也。义即始文。言由性净现法身者。本云是故性极清净摄受法身。性净者道前性法如如也。摄受法身者。道前为摄道后之果。摄者感也。智慧清净者道前如如智。摄应身者道后修得智慧。三昧净者道前性得大三昧。摄化身者由道前大三昧现道后化身也。但四文中。第一第四同明法身出法身(同从法身出三身)。第二第三传明法身法身出应身。应身出化身。各示一义也。

    此三清净下。正明法身果有三中。第三重结。(合结体用)有三。一牒上三清净。二明同是五如如。三是故下结共是一体。初也。此三净者。皮肉心尽也。

    是法至如第二五句明五如如。一法如如。十信十行。自是骨肉败坏无常中。而有实体不破坏故。曰法如如。二不异如如。十回至三地。不见三乘异。三一味如如。四地至七地不见生灭。六地不见垢净。五地不见真俗。四地不见坏境智。四解脱如如。八地至十地永不出入。不见俗有。五究竟如如。佛地也。又法如如曰自性净藏。次过出世上上净藏。次法界净藏。次法身净藏。第五如来净藏。一自性净藏者。道前烦恼在外。法身在内。烦恼虽藏法身。恒善恒净(故言自性清净藏也)。二过世出者显最真实也。世者三世破坏异也。出者三乘位。三乘位有三异。三世有三异。佛过此二种异。故言不异如如。三法界清净藏者。法界即是境界因也。(此有旧气未得唯识意)。此因是第一义谛。能生一切圣智。谓之为因。因理是一。故言一味如如。四法身净藏者。八地已上至金刚心。照与佛等。称曰法身净藏。五如来净藏者。过一切众生所如。为如来所摄故。称如来藏。究竟者道满也。初一断皮肉。次一除伴。伴是心初品。第三断羸弱。是心之中品。第四断微细。是心家下品。伴者皮肉伴心。心婫皮肉也。以心生皮肉。今重皮肉资心使坚。更互相利益。故曰伴也。断心初品曰除伴惑者。心伴是皮肉。皮肉已被除。唯心独在。故言除伴惑也。

    是故至有异。结。是上五位皆是如如故。佛体一也(沼即取之。晓云。诸佛者三世三身一切诸佛)。

    善男子。至别异下。第二明惑解。有解故见法身。生惑故失法身。文有二。一总。二别。释意明双林佛常而是有见。法花佛无常而是无。并是边见也(有见是常见。无见即断见。见常见断即是边见。不会中道也)。初也。有二。一明口说如心。二若作如是下明心解如口。言说于如来者。法如如之如来也。深心解了者。本云悉见。梁隋牒云悉知悉见。悉知者。凡始发心共知有如如理也。悉见者。十信已上信见。十回已上比见。八地已上证见。今当解了也。言无有别异。本云无有别身。三义。一见无别应化异法身。二见无我法身异他法身。三见无有道前法异道后也。

    善男子至分别下。第二别释有三。一明地内。三明地后。初有二。一明十信至十行。二明十回。初也。有三。此初明断皮肉两部尽。本云是故乃至不正思惟悉除灭故。二即知下明离二边之境。三亦无分别。明无断常之见也。

    圣所修行下。第二明十回有二。一标位。二释。初也。圣修行者。十回皮肉妄想尽。始修行法身如理也(圣义有二。一免三界故。二为众生正主。十回向已上始具此二也)。

    如如至修行故。第二释。本云于如如无一二相法中以修行故。上如是初地。下如后九地。无二相法中者。于地地法身如如中皆无断常二相也(隋云。于地地乃至无断常二相中也。晓庄兴意皆依此义。位别证修如如。故知沼云能于彼彼见无二相故云如如于彼者。疏此文也)。正修行故者。十回于法身无二相中而修行也。

    如是至除灭下。第二明地内有二。一释。二结。初有二。初如是如是标地地也(总标诸地之解。庄云。十地行渐次修习。如是如是障渐次而灭。诸师意同之)。后一切障下。明地地之惑(明无诸地之惑)。

    如如。一切障灭。第二结亦二。一如如结上地地解。二一切障灭结上无惑。言一切障者。即十地中心烦恼三十障也。

    如是至智清净下。第三明道后有三。一明解脱。二明法身。三明般若。初也。有二。一如是等者。正明佛解脱十地诸障。言最清净者道后也。二如如法界下结。言如如法界者。结地地中如如境解脱也。正智清净者。结地地中如如智解脱。具语应言如如清净如如智界清净也(隋加云。互举一义耳)。

    如是至除灭。第二明法身有二。一标。具十自在故是法身。二摄受下释。由除烦恼故有自在(兴即取之)。言摄受皆得成等者。本云摄受故得一切自在者一切障皆除灭故。一切自在者。重提上十自在也。摄受者。道前法身。至初地摄受初地自在。乃至十地及道后。具足摄得一切自在也。一切障灭等者。由除十自在障故有十自在也。

    一切诸障至见佛下。第三明般若有二。一略标。二广释。初也。有三。一明。是波若智相。本云一切种清净故是如如智相(明但见如如名如如智)。二如是见下明如如智。见者是圣智(明但见如如是名圣见。沼云。圣者正也。见者解也。兴即依之。今谓晓云。大圣之见。庄即取之。准次是也)。三是则下。明但见如如是真见佛也。

    何以至如来下。第三广释。何以故。如如智见如如。方是真实见佛也。文有三。一但佛能见二二乘未了。三凡夫不知此初有二。一释。二结。初如实见法真如者。本云如如得见如如故。应言如如智但见如如境。但欲明能所皆是如如。故言如如见如如。二是故下。结上如实见如如也。诸佛见一切如来者有三义。一明唯佛能见佛(晓即取之。故云。应身如来圆满之智。方见一切三身如来。当知唯佛与佛乃能相见。如智论云。智者及知智。如阇知阇足。庄即取之。沼兴影同)。二明境智一体还自相见。三明他我如如不异。故言诸佛见一切如来也。

    何以至知见下。第二二乘未了。文有三。一明出三界。过皮二惑故(晓即取之)。二求真实下。明未见如如。三如是圣下。结非二乘人三慧境界。

    一切凡至得度下。第三明凡夫不知。有三。一法。二譬。三合。初也。生疑惑者。疑此理是不有不无也。颠倒者。计此理定有无也。又因中曰倒。果上曰惑。分别者。有疑有惑二种分别也。

    如兔至劣故。第二喻也。

    凡夫至如故。第三合也(晓云。佛性论说。凡夫犹于生盲之人不见日光。二乘同于新生婴儿不见日轮等。兴述此也)。譬合显故。三藏略之。今依新经文势释之。沼兴依此。若准本经。所以者下是法合也。庄依此释。凡此德多依本释故。

    然诸至别心下。大段第二明应身曰诸如来(晓意同也)。兴云。此说非必。今即总显理智法身。勿守指矣。本意正对应身而显法身。故云四无分别。是道前后之法身等。若但法身。何故次云故诸如来无量劫中难行苦行方得此身。岂理智身自苦行耶。又云具深智慧。若智身者何云具智。就文有四。一明应体。二最上下明应身德。三善男子如是知下明应身名。四诸佛所说下明应身用。就初有二。一正明应身体。二是故诸佛下举四因障果(隋云。举因叹果)。初中有四。一明四无分别。二明十大自在。三明四种无碍。四二种不共。初也。言四无分别者。一不分别净不净。二不分别非净非不净。三不分别合散。四不分别应化。初一道前。道前法身与烦恼俱。故不分别定净。而不为惑染。故不分别定不净也。第二道后。道后法身为道净之。而法身非始无染故非净。而实由道除惑故非不净也。第三通道前后。后则不见万德合。前则不见万德散。第四亦通道前后有三义。一八地以上至道后。修得慈悲及智慧皆无见不见。二道内修得智慧亦无见无不见。若慈悲见有众生。三道前慈悲智慧二由皆见众生也。

    于一切得自在。第二明大自在有十。一寿命自在。赊促随意。二心自在有三。一即静能散。二欲令众生不知佛心便不能知。欲令知佛心即能知。三缘于一切境经无量劫心不移动。三财物自在有二。一外财。如七珍等随意无尽(入破虚空定出七宝等随意无尽)。二内财。四如意神足为众行之本(入无量门定出一切法施他无尽)。四生自在有三。一欲生即生。此为下种。二位自在。此为成就奢促随意。三灭自在。欲去便去。已成就竟舍之。又有三义。一除灾生。除地狱。二随顺生。受五趣等身。三增上生。梵释等王。如别释。此三并化身。净名玄等具有五生。如彼辨之。五业自在有三义。一于三报业自在。或以现业为生业。以后业于现...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