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百丈清规证义记最新章节!

    清规。自唐迄今。时相去者。千余年。僧例有古今之殊。乡风有南北之异。是以未能尽合时机。规之增减。行之通塞。有自来也。然今流通诸本。非失於太繁。即失於太简。太繁。则不暇静修。太简。则不能治务。惟兹本。繁简得中。仪文周备。而条理井然。便於行持。又甚合时宜。允堪垂范。  百丈至今。时代既遥。清规原本。无从考核。即今藏本。颇多后世事迹。可知百丈手订原本。失传久矣。然不可谓兹本中。遂无百丈乎。订之规。但不能确指耳。其参以近代事者。系历代知识。随时随地而为更易。盖礼应从宜。变而通之。以尽利也。故曰言无古今。合理者胜。恐阅者。见有近代事。疑非百丈原本。而生轻忽。特发明於此。  清规。原本九章。今依次列卷。唯水陆一种。原在住持章内。以文太富。今分本另行。  清规名目。有古今不同者。如古称头首。今名首座。或号座元。古称监寺。今名监院。以及书状。改名书记。僧堂。改名禅堂之类。俱改其名。而不改其义。又规条中。古有而今无者。如点茶抛香之类。古无而今有者。如祖忌增百丈等。水陆增云栖等。及不许吃烟之类。  清规流传既久。不无以讹传讹。如执事之执。历考内典。无职宇者。盖执者。执持之义。执其事而谨其行也。虽如列职之各守其职。然以执为职。终属牵强。其他如三衣之谬。施食之舛等。兹皆更正。  集中义无不备。而文有详略。如祝厘详於首章。即略於四节。祈祷详於元旦。即略於朔望之类。又於平日所常行者。即不悉载。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在人之善会而已。  丛林佛事虽多。不出四种。所谓止持。(即诸规戒)作持。(即诸行仪)念诵。(即转法轮)说法。(示第一义)或唯以一事。或兼二兼三。或一事并具四种。唯在住持随宜设施。两序和衷共济。古贤轨则。不难再见於今矣。  此书。自方丈以至执事。固无人不当备阅。而初学为尤要。果能熟记行持。不惟临事无疑。又且得以束其形仪。熏其心识。现在可免放逸之咎。他日可作轨范之师。其益大矣。诚宜人奉一编。以备观览。  此书。三根普被。利钝均沾。一往观之。似文浅易明。再四参详。寔义深难晓。粗心浮气。於斯懵焉。兹集於义深难晓处。则以证义引申而畅明之。以便初参学者会取。  证义之作。或随文释题。或即事显理。(如祀月净头等)或补其要义。或推广衍说。阅者皆宜留意。  证义虽出润手。而言多引古。良以即古证今。人易生信。故所引某人某书。必先载其名目。若断章取义。不便录其名目者。则佚之。非敢掠美。  集中一切文疏。似非百丈所述。故他本或有不录者。然吾释子。虽不当以词藻为工。分心习学。而据事命辞。不能不期於妥适。故兹仍照原本录出。俾用者得其现成。不复鼓弄意识。亦不无小补耳。

    清规。除藏本外。世鲜刻本。致钞录者。或无心舛误。或任意增减。以讹传讹。渐失本真。关系老祖遗规。丛林体制。甚非细故。润获此编。较之藏本。似为妥贴。而大旨则不相违背。因思有此善本。急宜流通。遂不揣谫陋。各缀一说於下。以证明之。俾阅者开卷了然。无复疑义。复请诸老宿。再三校正。乃敢刻行。倘蒙诸方知识。深体祖意。妙合时机。而教正之。则更幸甚。

    百丈丛林清规元义

    古杭真寂寺苾刍 仪润 述义

    越城戒珠寺住持 妙永 校阅

    将为清规证义。先明五重元义。一。人喻法为名。二。权实相须为体。三。扶律内护为宗。四。依法办事为用。五。乳酪并用为教相。

    初。人喻法为名者

    (初释人。百丈二字。人也。百丈。本山名。俗呼大雄山。在洪州龙兴路。去郡治三百里。今属南昌府。奉新县。怀海大师。福州。长乐王氏子。〔卯〕岁落发於西山慧照和尚。进具於衡山法朝律师。得法於江西马祖大寂禅师。乃南岳下二世正宗也。住此山大智寿圣禅寺。盛宏禅宗。兼崇律制。尝以梁朝光宅寺。法云奉诏所集僧制。未尽协用。遂重阅律藏。博约折衷。设规制范。务合时宜。又自维以身作则之义。於是每日力作。为众标榜。有劝止者。师曰。我无德以劳人。众阻之。遂不食。故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语。流播寰宇。元和九年。正月十七日寂。寿九十五岁。以元和十三年。葬於兹山。长庆元年。敕谥大智禅师。塔曰大宝胜轮。流通清规。宋大观元年。加谥觉照。塔曰慧聚。重刊清规。元。元统三年。加谥宏宗妙行禅师。敕僧德辉重修清规。颁行丛林。昔司马头陀。尝为百丈山铨记。内有法王居之。天下师表之句。师实应焉。按舆图。百丈为山名者数处。此洪州之百丈也。又自唐以来。百丈为人名。而显着者数人。此怀海老祖之称百丈也。略释人竟。)

    (△次释喻。丛林二字。喻也。丛林乃草木葺聚之义。喻僧坊为众僧所止之处。行人栖心修道之所。能生植道芽。趣登圣果。福利群生也。又此名义。具见经律。华严离世间品颂曰。菩萨妙法树。生於直心也。信种慈悲根。智慧以为身。方便为枝干。五度为繁密。定叶神通华。一切智为果。又法华药草喻品。亦以卉木丛林。喻随机受化。又律中。凡四僧已上。乃至百千。同住一处。作法办事如水乳合。皆名丛林。推之比邱而称苾刍者。西域谓此草有五德。一体性柔软。喻僧定德。折伏身心。不致粗犷故。二。引蔓傍布。喻僧慧德。传法度人。绵延不绝故。三馨香远闻。喻僧戒德。戒香芬芳。为众所重故。四。能疗疼痛。喻僧解脱德。能断烦恼。毒害不起故。五。不背日光。喻僧解脱知见德。常向佛日智慧光明。解脱一切邪见邪业故。故比邱称苾刍也。据此木草二喻。可见为僧者。全赖修行为本。所谓住持有道德。则丛林日安。无则丛林日危。众僧有五德。则名实皆得。无则名实尽丧。然则丛林岂易住。而苾刍岂易称哉。略释喻竟。)

    (△次释法者。清规二字。法也。先约事释。谓以澄澈洁白之模范。布於日用。而护佛教法也。又清规。即法之制度品节也。根本有部百一羯磨第十卷。佛言。且如有事。我於先来。...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