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然后在第八天最新章节!

    好像什么地方有艾蒿在燃烧,而顺着公路两旁望去,埃勒里又没发现烟雾。起先以为看到的火,原来却是墨西哥刺木火焰状鲜红的花簇。这里鲜花怒放,要么是由于早降了春雨,要么就是荒漠高地一年当中罕见的阵雨刚刚滋润过大地。

    他断定那是营火,也许他希望是这样。

    已经连续几个小时,除了这条公路之外,他没有见到任何人类的踪迹了。

    一阵朦胧的突发奇想引得他拐上了这条哈姆林迤逦的州公路(被烈日烤炙着的一块路牌上标明,哈姆林这地方是以林肯总统第一任副总统的名字命名的)。这条路延伸所及,都还可以行驶,问题在于,它行之不远。到了离开哈姆林五十英里的地方,道路忽然变得曲曲弯弯,糟乱不堪。显然,由于世界大战的爆发,加利福尼亚州公路部门的筑路工们将这条路的工程半途搁置了下来。

    埃勒里没有顺原路朝哈姆林方向折回,而试着抄近路迂回前进。对这一冒险的选择,他早已感到后悔不止。这条辙沟累累、破败不堪的土路,并没有通到州公路。经过几个小时的颠簸之后,埃勒里开始确信,这根本不是什么迂回抄近的路,而是早先的拓荒者们驾着马车行过的路迹,而且,它也不通向任何地方。

    他开始为能否找到水而感到不安。

    看不到任何的路牌和标志,甚至也不知道自己是否仍在加利福尼亚州界内,还是已经进入了内华达州。

    那股像是篙草燃烧的芳香气息闻不到了。当前方高处一座木屋出现在视野中的时候,他便把那气息忘诸脑后了。

    埃勒里本来可能早一些动身去好莱坞的,只是想到要在圣诞节前繁忙拥堵的交通当中挤身前行,并且可能会在不知何处的某个汽车旅馆里度过圣诞节,便决定还是等一等再出发。促使他做出这一决定的,还有当谈到他这次旅行的时候,那位一根接一根不停地吸烟的官员对他讲的那番话:“情况是这样的,奎因先生,我们可以给你的车多配些汽油,这要比在飞机或者火车上给你弄个座位容易得多。公共汽车也一样。”

    一九四三年的那个十二月,在全国各地的火车站、汽车站、飞机场、终点站以及候乘室里,人们都要受到盘问:你必须要做这趟旅行吗?这些地方都挤满了人,而且所有人对那个问题都想好了一个清楚无疑的回答:是的。有比手划脚地申明确有急务在身、要求优先待遇的商人们;有要回家去度过参军之前最后一个平民假期的学生们;有嘈杂喧嚷、正在出发的新兵们;有身着定做的漂亮制服、佩着绶带的高级军官们;有默默无言的战斗老兵们;还有随处可见的恋人、已有身孕的新婚女子和拉扯着孩子的妻子们,小孩子们都是要“去看我爸爸————他是军人”,或是水兵,或是海军陆战队员,或是飞行员,或是海岸警备队员————总之都是无法弄到圣诞节假期的军人们。而且,每个人都要发出刺耳的尖叫声,或是欢快的:“他会高兴极啦。他还没见过这孩子呢!”或是哭诉的:“那我就站着。我不要座位。行吗?”还有没说出来的、不好说出来的话:可是我必须去那儿,也许我再也见不到他了。

    “我开车去吧。”埃勒里说。

    于是,他留在纽约的家中,与他父亲和那台收音机做伴,度过了圣诞节前夜。圣诞节那天,他们去教堂做了礼拜,吃了一顿还没有实行配给的火鸡,还去中央公园散了步。而后,奎因警官便安闲自在地躺下来,又开始了他近来的一项休闲活动:重读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注】————那部书里,充满了对拜占廷宫廷中奸险之徒的阴谋恶行津津乐道的描述:而埃勒里则给那些久拖未覆的来信写回信。

    二十六日,他收拾行李,并做旅行前的休息。对于这次旅行,他一点高兴地期待的感觉也没有。一向工作得太辛苦,整个身体都缺乏活力了。第二天早上八点钟,他把手提箱塞进那辆老旧的杜森伯格车,拥别了父亲,便上路了。

    或许是命运有偏惠吧,当出发不久,他体力还不错的时候,沿途捎上的几位搭他便车的军人,还能跟他换换手开车;而当跨过了密西西比河之后,他也开始感到疲倦了,再碰到的那些搭车客当中,竟没有一个会开车或者有驾驶执照的。于是,当十二月三十一日黄昏时分他开到了好莱坞时,那里已经沸腾着新年除夕的欢乐喧闹,而他却从里到外每个细胞都疲倦难耐,只渴望能马上洗个热水澡,再躺到一张舒适的床垫上。

    “我知道,奎因先生,”旅馆前台那位长着一对贝塞猎狗【注】似的眼睛的服务员说道,“我知道我们确认过你预定的房间。不过……”看来,埃勒里预定的房间已经被两位刚刚从南太平洋回来的海军少尉登临并占领了。

    “那么,按照海军最优良的传统,”埃勒里叹道,“他们是不会弃船的。好吧,我认输了。最近的电话在哪儿?”不过现在他得自己去找了。

    卢·沃尔什在电话里大声叫喊着:“埃勒里!你当然可以住在我们家。你想住多久都可以。快点过来吧。晚会正热闹着呢。”

    晚会的确很热闹,而他也不好拒绝邀请。这样,直到将近黎明的时候,他才洗上那个渴望已久的热水澡,躺上那张向往多时的舒适的床。然而这一觉却睡得躁乱不宁。模糊不清的狂吼号叫声在他内耳中回荡着;他仿佛沿着一条了无尽头的公路上的一根永无终点的白线飞速猛冲着;由于不住地紧紧抓着被单,他的手指都抓疼了。

    他感官感觉着的世界,不时与梦中的世界相串合,产生了幻觉。忽而,他看见一片闪烁的阳光,闻到刚刚浇灌过的土地上玫瑰花的香气,接着,当眼睛不知不觉地重新闭上时,便又挣扎着置身于白茫茫的崇山峻岭之间了,那是个幽暗阴沉的黄昏,皑皑的白雪染着斑斑血迹,像玫瑰花朵似的。还有一回,他听见收音机里一个声音满含感情地叫了一声:海伦【注】!转瞬之间,他便被交替着抛入了两片大海,一会儿是荷马史诗中被兵器恺甲铿锵大作的撞击之声搅扰得波涛汹涌的大海,一会儿又是当代战争中被舰船爆炸的可怕火光耀亮的大洋,那铿锵之声不停地震响、回荡,不得宁静的大海痛苦地咆哮着。

    他一觉睡到了天黑,醒来的时候,依然觉得疲惫不已,那个热水淋浴也只是刚刚从他那疲倦之乡的边上轻拂而过,并没有带走什么。伊芙琳·沃尔什急火火朝他冲过来————“我们还以为你睡死过去了呢,埃勒里!”接着便端来一堆东西塞给他吃,有橙汁、鸡蛋、烤面包片、薄煎饼,还有泛着黄铜色的茶(“我们没有熏猪肉和咖啡了,真是讨厌。”看来沃尔什一家的食物配给票证用得很费)。那茶,埃勒里只轻轻呷了一小口,他本来指望着能有大杯的咖啡呢。

    卢·沃尔什让他选择,或者跟他们一道去朋友家,参加一个非正式的新年夜聚会,那朋友是个电影明星,住在贝弗利山【注】上;或者,“就待在家里聊聊天儿。”对于好莱坞那种所谓非正式的新年夜聚会,埃勒里已经不止一次领教过了,因此他不顾情面地选择了后者。他们谈到这场战争,谈到演员们时下的处境————卢是一家演员经纪事物所的合伙人————还有关于纳粹集中营的一些传闻,渐渐地,埃勒里听到的他们讲话的声音越来越显得遥远而朦胧,后来,他听见伊芙琳说道:“够啦”,便猛地抬起头来,眼睛也一下子睁开了。

    “你要马上回到床上去,埃勒里·奎因,尽管我也许得亲自替你脱衣服了。”

    “好吧……那么你跟卢还要去参加聚会吗?”

    “是的。来吧,行动吧。”

    他再睁开眼睛,已经是星期日下午了。他仍然感到很不舒服,并且还添了新的不适,浑身像得了疟疾似地感到发冷。

    “你怎么啦?”女主人问道。她不知从哪儿弄了点咖啡来,他尽力握稳杯子,大口地喝着,“你看上去很糟糕。”

    “看来我没办法摆脱这种疲惫的感觉了,伊芙琳。”

    卢·沃尔什摇摇头:“如果你是这种感觉,埃勒里,怎么能应付得了那种紧张劳累的工作呢?你要去大都会电影厂为他工作的那家伙,是陆军情报局的,听说他正努力想一个人赢得这场战争哩。”

    埃勒里闭上眼睛,问道:“再来点咖啡,好吗?”

    第二天早上,他毅然地九点钟赶到了大都会电影厂————以好莱坞作家们的时间标准,此刻相当于子夜。他发现,唐纳森上校正面带冷淡的微笑在等着他。

    “新年过得太长了吧,奎因?”上校的遗孀伊安静像中学生一样明澈,“有句话我最好现在就讲明白:人早起,不显懒,不让人家抓小辫。我在这儿指挥着一个紧张工作的骨干小组。认识查利·戴尔斯吗?”

    “嗨,查利,”埃勒里招呼着。新年,又是周末之后的星期一早上九点,查利·戴尔斯已经在工作了,这样看来,唐纳森上校的确是在驱赶着一个神经紧张的小干部【注】。(自打有人大胆地创造出特写这种手法以来,戴尔斯就一直在做着胡乱删改电影剧本的活计。)

    “嗨,年轻人。” 那位老前辈说道,并顺着他那酒红色的鼻子往下漂着雪茄上寸把长的烟灰,“欢迎加入团队。”

    “是的。那么,”唐纳森上校说,“奎因,对我们要做的事情你熟悉吗?”

    “那天晚上有人告诉我,说这些电影剧本都是写‘防止苍蝇飞进食堂的重要性’,或者,‘如果不当心你会染上性病’这类主题的。”

    上校原本冷漠的表情此刻便简直凝结成了冰:“那他是不知道他在说什么。性病的题目完全是归另一个小组处理的。”

    埃勒里瞥一眼查利·戴尔斯,而戴尔斯正一脸天真地透过上校房间的风景窗朝外面凝望着,一股剥了皮的桉树似的医药味儿从那窗子飘进来。依旧是这个好莱坞。惟一不同的是,往日得米尔【注】们坐的大桌子后面,如今换了穿军服的人。

    “好啦,”唐纳森上校轻快地说道,“我们要在三个月————最多四个月之内,准备好二十部电影的剧本,其中十部是给军人看的,其余的给平民看。那么,先生们,要是按中国有句话说的:一幅画抵千言,你们自己也能算得出来,我们得准备出多少句话,才能拍成这些电影。而且,没时间犯错误,”他严厉地补充道,“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是,在战争中,你们必须都是圣贤。自从一八六五年以来,在这个国家没人再听见过愤怒的枪炮声【注】,因此,我们当中大多数人没有想到————绝对没有想到————我们有可能输掉眼下这场小小不言的战争。”当埃勒里还在为上校最后这句话中的联想感到费解的时候,上校已经又发起了攻势,“那么,在我的戏剧电影这一方面,战争是不会输的,”————那声音像赤裸裸的钢铁一般坚硬————“要齐心协力,奎因!要记住:我代表军队,戴尔斯代表电影厂,而你……”片刻之间上校似乎不知该如何措辞了,“而你,”他又可以继续了,“你要跟我们一起工作,奎因,不是为我们工作,而我说的工作指的是……就是工作!”

    他确实开始工作了,跟那位嘴里总是骂骂咧咧的查利·戴尔斯面对面地挤在一处,每天十二小时,经常还会更久。来到好莱坞时他已经是疲惫不堪,而没过多久,他便进入了衰竭状态,只是还没有卧床不起罢了。

    不知怎么搞的,陆军情报局原先向他许诺过的食宿接待条件,全部在一片混乱当中不了了之,而他,尽管有点不情愿,却仍住在沃尔什家,被热心款待着。然而,即使是伊芙琳·沃尔什母亲似的细心关爱和卢毫无侵扰的殷勤照顾,也没能让他的状态好一些,甚至周末也如此。上校要求早起的严明纪律,造成了巴甫洛夫式的条件反射,到了星期天,埃勒里想睡懒觉也睡不着了。于是,在休息日,他也并没有了却工作、转而恢复的感觉,却似乎仍在重温着一周的工作————并且,一想到星期一还要早起,就心里发怵。

    唐纳森上校说话时冲着他耳边喷出的绿薄荷味儿的热乎乎的气息,真让他难以忍受,然而,比这更糟糕的是不断地修改和重写。常常是埃勒里和戴尔斯还没能安下心来做下一个新本子,而前一个或两个、三个、甚至四个做过的本子就已经打了回来,要他们修改、重写或删除其中的某些段落,或添加一些穿插和过渡的段落————再对全本加以修改校订。至少有两次,埃勒里恍然发现,自己正在一个剧本里写着的一段戏,却应该是发生在另一个剧中的事情。

    他和戴尔斯之间早就没什么交谈了,只有当需要嘱咐或提出要求的时候,才跟对方说上一句。他们在各自仿佛受到强力控制的炼狱中辛苦地劳作着。灰暗污脏的脸孔,布满血丝的红眼,宛似白化病人,他们成了这场战争的囚徒,内心充满着永恒而绝望的仇恨。

    完工领酬的日子到了,那是个星期天,四月一日。愚人节。

    那天早上七点三十分,埃勒里就进了电影厂。他一直在打字机上拼命敲着,也不知过了多久。忽然,他觉出一双冰凉的手按在了他的双手上,他抬起头来,发现唐纳森上校正俯身站在他旁边。

    “什么事?”埃勒里问道。

    “我说你怎么啦,奎因?你看看!”

    埃勒里顺着上校那军人姿势的手指看去。那手指正指着打字机上的那张纸。理查德·奎因 理查德·奎因 理查德·奎因,他读着,理查德·奎因 理查德……

    “我刚才在跟你讲话,”上校说,“你既不看我也不理我,只是一个劲儿地打着理查德·奎因。理查德·奎因是谁?你儿子?”

    埃勒里摇头,随即突然又僵住不动了。刚才,他似乎正暗自在心中喋喋不休地发着什么誓,那段誓言没完没了,像一条长长的链子。“是我父亲,”说着他便小心翼翼地推着桌子,想把身子移开。然而,身体却一点也没能移动。于是,他又抓住桌沿,不再水平地推,而垂直向下推。这时,他诧异地发现,要想站起身来是更加困难了。他的两条腿在发抖。他烦恼地整着眉,身子仿佛粘在了桌上。

    唐纳森上校也皱着眉头。那是参谋长式的皱眉,一副满脑子关于战争下一步的指挥决定的模样。

    “上校,”埃勒里刚一开口,却又顿住。是不是结巴了?他觉着自己好像结结巴巴的。要么就是听觉出了毛病。深吸一口气,再试一次,“上校……”这回好了。非常好。不过他真是感到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地累,“我觉得我是不行啦。”

    上校说:“我看也是。”语气中倒是一点也没有怨责之意。他的这架战斗引擎里面的一只齿轮磨损殆废,明智的办法是在它可能碎然破碎之前把它换掉。战争中的运数变幻难以逆料啊,“好在你是到现在才不行了————我们差不多已经达到了目标。好吧,好吧,我们还得坚持。那么,哦,”他说,“你不会有什么事儿吧,奎因?”

    自己不会有什么事儿吧,奎因心里忖道:“不,”他说,“是的。”

    唐纳森上校匆匆地点点头,便转身离去。不过走到门口时他踌躇了一下,像是刚想起了什么事情:“哦,对了,”他说,还清了清嗓子,“你表现不错,奎因,表现不错!”然后便离开了。

    埃勒里坐在那儿感到纳闷儿,不知道查利·戴尔斯跑哪儿去了。大概是工间休息去喝波旁威士忌了吧。好一个老查利。见他的鬼去吧。

    接着便想起了纽约。啊,纽约,那四月里潮湿的日子,那污渍斑驳的美。加利福尼亚,我要走了————心灰意懒地回家————还怀着感激之情。回到那简陋而惬意的老公寓房,欣赏纽约城那白昼将尽、夜幕初垂的辰光,品味自己所深爱着的父亲那披着旧损的浴衣、专注地读着皮面精装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的形象。要去休息了。去休息了。他们会给被榨干的作家们颁发紫心勋章【注】吗?

    这样,到了第二天那个早上,沃尔什夫妇还在他们那张圆形大床上睡着没起————埃勒里头天晚上就跟他们道过别了————于是,埃勒里就把行李箱放进那辆杜森伯格,离开了好莱坞,向东驶去。

    那座木屋进入他视野的时候,离他还有差不多一英里远,起初他并没看出那是木屋,是过了一会儿才看清楚的。天气倒是十分清朗,只是,随着这片高原大地波浪似的高低起伏,那木屋也忽隐忽现。除了还不够整洁精巧之外,那简直就是一幢西部片里的木房子。它给人最初的印象大概可以用“摇摇欲坠”来形容,也根本看不出这房子曾经上过哪怕是一道油漆。

    不过有一处————一块有颜色的招牌————倒的确是上过漆的。那块牌子一定有五英尺宽。上面写的字,与其说显得博学多识,不如说更透露着炫耀和矫饰,是这样写的:

    世界尽头百货店

    奥托·施米特之财产

    购买汽油与给养之最后机会

    下个机会在荒漠的彼岸

    埃勒里猜想,他现在所处的位置,离死谷【注】的南端应不会太远,不过,在这片土地上,如果凭着猜测行事,离灾难可就不远了,而他感觉到,以自己眼下的状况,是不宜于冒险的。再从油量表的显示上看,停下来加一下油也是相当明智的。另外,伊芙琳·沃尔什坚持要他带上的那一篮子吃的东西,他还一点都没动呢。莫非她预见到了将会发生的情况?是啊,在这里停一下,看看能补充些什么给养————当然还可以打听点消息什么的,倒也是个好主意。

    埃勒里一边驾着杜森伯格朝那东歪西扭的门廊转了过去,一边心里隐隐地感到奇怪,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对于在此稍作停留还要想出那么一番合理的解释。或许是因为,这地方有某种出乎意料的东西,令他感到有些异样。烈日炎炎的旷野中,那木房子孑然孤立,此外再看不见任何屋舍,甚至连一处房屋的废墟也没有,更没有什么汽车了。

    不过,倒是有一辆四轮运货车,车前还套着两头牲口。

    起先他以为那是骡子————个头儿固然显得小了点。而更让人感到惊讶的是,竟然会在这个地方见到这种牲口。他还从来没有在德克萨斯州以西的地方见过骡子哩。不过,他熄掉了车子之后才发现,那不是骡子,是两头驴。不是享有“老勘探者”美名的那种身子矮小的美国西部小毛驴,而是像近东地区出产的那种身材健壮的驴————生相俊美,品种优良,喂养得很好。

    埃勒里从来只是在电影或油画里才见过这种驴,要不是因为精疲力竭的感觉像难以甩脱的印地安女人似地死死缠住了他,他会走过去凑近了瞧一瞧的。他看见那辆大车旁边堆放着用麻袋、板条箱和纸箱子装的生活用品。

    不过紧接着他便顾不得去想那大车和牲口了,因为车子的发动机一熄掉,周围安静下来,他就听见有人在谈话,声音缓慢而低沉,是从店里传出来的。他吃力地从汽车里出来,朝那门廊走过去,摇摇晃晃,像是正艰难地从奔涌的波涛中走过。

    走上门廊,脚下的木板摇摇颤颤,他举步更加小心翼翼。走到纱门边,他停了下来。然后,他刚想去开门的时候,门却像是自动地就打开了。他正为这稀奇事儿费琢磨呢,有两个人走出门来,两个十分奇特、装束也奇特的男人。

    他被走在前面也年长许多的那个人的一双眼睛紧紧吸引住了。后来他会想到:那人有一双先知的眼睛,不过当时他并没有这么想。相遇的最初一瞬,他想到的是《雅歌》中的一句:你有一双鸽子的眼眸【注】,而紧接着又意识到:那绝对不像鸽子的眼睛。像鹰的?也不像,一点也没有凶猛的或者掠杀成性的神色。那眼睛又黑又亮,灼灼放光地黑而亮,像一对太阳透过肉眼在看着。而且,目光中显出一种既似高瞻远瞩、预知未来,又若无所驻目、无视无睹的神态。这一点是最令人感到费解的。或许——没错,是这样的!——那双眼睛所看到的,正是某种只为等待那双眼睛去看到而存在的东西。

    这位奇人个子很高,瘦骨嶙峋,年纪已经很大了。肯定有八十多岁,或可能已经九十多岁了。他经过如此漫长的岁月和那么多风吹日晒雨淋的磨蚀,皮肤几乎变成了黑色的,下巴上垂着一小把稀稀落落、泛着黄色的白胡子,除此而外,整个脸上再没有什么毛发,很是光净。他穿一件长袍,那式样和飘拂的感觉,很像阿拉伯人穿的那种带头罩的或叫做“加拉比亚”的袍子,是用纯粹的原布做成,不是经过化学加工,而是由阳光的照晒加以漂白的。他赤脚穿着一双草鞋,拄一根比他人还高的长棍,肩上毫不费力似地扛了一桶钉子。

    没有哪个演员能扮演这个人,埃勒里忽然想到(而对这一想法加以否定的另一个新念头,甚至更迅速地在他意识的表层浮现出来————这位老人是从好莱坞来到这里,为某一部《圣经》题材的电影拍外景的)。他不是为扮演某个角色而化装成这样,他真地就是这个年纪;无论如何他是无法模仿的。这老人也许只是,埃勒里想道,他就是电影人物的原型。

    老人从他身旁走过,那奇异的目光在他脸上停驻了片刻,然后————与其说经过了他,不如说穿透了他————便看向了别处。

    后面那个人,与老人相较之下就显得很平常了。他也同样被晒得黝黑————如果说还比不上老人那么黑,也许只因为他才只有那老人一半的年纪。他差不多有四十出头,埃勒里猜想,他的胡须黑而有光泽。这位年纪较轻的人也穿着用同样的那种奇特的布料做成的衣服,但是样式却完全不同————一件简单的罩衫似的无领汗衫,一条刚刚长及小腿的裤子。他两肩各扛着只重有一百磅的麻袋。

    他的眼睛是清澈如水的灰色,目光带着怯生生的好奇在埃勒里的脸上仅停留了短短的一瞬便移开去,随即落到停在那边的那辆杜森伯格车上,那双眼睛敬畏地张大了,真难得,出于不是对那辆车子的老迈,而是对那可敬的车子本身所起的敬畏之情。于是,那眼睛再次看向埃勒里,还是怯生生地,又是短短的一瞬。然后,他便随着老人朝大车走过去,开始往车上装货了。

    埃勒里走进商店。刚从地狱似的外面进来,这屋子里幽暗的阴凉就仿佛乐善好施的撒玛利亚人【注】给予他的好心接待。有那么一会儿,他只是站在那儿,领受着这惬意的服务,并朝四下里看了看。这是个简陋的商店,摆着不多的几个隔板都压弯了的货架,一串落满灰尘的各色杂货装饰似地从铁皮天花板上垂挂下来。埃勒里看到,商店所占部分其本身是太单薄了,以至于远不能充满整幢房子;屋子后面有一扇门,几乎被一堆印有“西红柿”字样的纸箱子给堵死了,那门大概是通向储藏室的吧。

    沿店内一侧,有一溜因常年使用而油漆剥落并被磨薄了的柜台,柜台后面站着一个又矮又胖的小个子男人,那人面色红润的圆脸正中蓄着一小块封印似的胡须,他正俯身看着一本像垂耳兔的耳朵似地摊开的账本————显然这位就是外面招牌上写着的奥托·施米特,本店的店主。他并没有抬起头来,而是继续在看着他的账本。

    埃勒里便站在那儿,要说在观察,不如说在汲取,享受着浸浴于凉爽中的身体的快感:一会儿,那高个子的老人又进来了,步子走得极快。他走到柜台处,黝黑的手从他袍子侧面的一道缝儿里伸了进去,又从里面掏了一样东西出来,再把那东西放到矮胖店主面前的柜台上。

    施米特抬起头来。这时他发现了埃勒里。他赶紧把那样东西抓起来揣进口袋,但是晚了,埃勒里已经看见了。

    那是一枚硬币,足有一元银币那么大,而且光泽夺目、闪闪发亮,几乎像是簇新的。可是,已经有些年没造过新银币了呀。也许,他迟滞地琢磨着,也许是外国的硬币呢。是有一些蓄胡子的、从旧俄国过来的分裂教派的移民,他们在墨西哥……。

    不过,是银币也好,比索也罢————不管什么硬币吧,装到大车上去的那么一大堆货物,似乎远远不是仅仅用这么一枚硬币就买得下来的呀。

    老人和柜台后面的人都一言未发。显然,所有的事情在埃勒里进来之前就都安排好了,再没有什么可谈的了。老人又瞥了他一眼,那目光再次穿透了他,然后,十分让人吃惊地,那老人竟直直地挺起了身子,穿着草鞋的一双脚迈着如此轻快矫捷的步伐走出了商店。

    这不可思议的事情有一种无法抗拒的神秘诱惑,而即便他有抗拒的愿望,也由于身心衰竭而无力照此愿望行事了。他跟了出去。

    他正赶上看见那老人一只脚登着大车的轮子,身子轻而易举似地一纵就上了高高的车座,而那位年纪较轻的人已经在那儿坐着了。并且他又再次听到了老人的声音,因为当他第一次走近商店时听到的谈话声,其中一个缓慢而低沉的声音,跟他现在听到的是出自一个人。

    “好啦,斯托里凯。”

    斯托里凯?至少听上去是像这样叫的。斯托里凯……这名字真怪!无论在时间或空间的联想中,埃勒里都无法为这名字找到一个定位。啊,还有那嗓音,把这名字叫出来的那个嗓音,力量如此饱满,如此镇定————带着最奇怪的语调,并显出无边无际的宁静与和平……

    埃勒里摇头叹息着回到屋里。此刻他全心沉浸在记忆和回想中,对眼前的一切已视若无睹,只是任由对整个商店的感觉通过他全身的毛孔渗透进去:那种混杂着旧朽的木头、煤油、咖啡豆、香料、醋、还有凉爽——凉爽是最主要的————等等各种东西的气息和那搀杂着霉气的香味。

    “从没见过这种事情,对吗?”店主乐呵呵地说道。埃勒里也承认,是啊,是从没见过。“哦,”店主接着说道,“这儿是一片自由的土地,他们不会打扰任何人的。我能为你做点什么?”

    他能做的是给那辆杜森伯格装满高挥发性汽油。没有高挥发性汽油?在这么偏僻的地方,没什么人会要那种汽油的。哦,好吧,普通汽油也行啊。也只能如此了。什么? 哦,是的,有汽油票……奥托·施米特过来了,接过埃勒里给的一张十美元,那...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