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维摩诘经译注最新章节!

    香积佛品第十

    原典

    于是舍利弗心念:“日时欲至,此诸菩萨当于何食?”时,维摩诘知其意而语言:“佛说八解脱,仁者受行,岂杂欲食而闻法乎?若欲食者,且待须臾,当令汝得未曾有食。”时,维摩诘即入三昧,以神通力,示诸大众上方界分,过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今现在。其国香气,比于十方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为第一。彼土无有声闻、辟支佛名,唯有清净大菩萨众,佛为说法。其界一切,皆以香作楼阁,经行香地,苑园皆香。其食香气周流十方无量世界。时,彼佛与诸菩萨,方共坐食。有诸天子,皆号香严,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供养彼佛,及诸菩萨。此诸大众,莫不目见。

    时,维摩诘问众菩萨:“诸仁者,谁能致彼佛饭?”以文殊师利威神力故,咸皆默然。

    维摩诘言:“仁此大众,无乃可耻!”

    文殊师利曰:“如佛所言,勿轻未学。”于是维摩诘不起于座,居众会前,化作菩萨,相好光明,威德殊胜,蔽于众会,而告之曰:“汝往上方界分,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与诸菩萨方共坐食,汝往到彼,如我词曰:‘维摩诘稽首世尊足下,致敬无量,问讯起居,少病少恼,气力安不?愿得世尊所食之余,当于娑婆世界①施作佛事,令此乐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来名声普闻。'”

    时,化菩萨即于会前,升于上方,举众皆见其去。到众香界,礼彼佛足,又闻其言:“维摩诘稽首世尊足下,致敬无量,问讯起居,少病少恼,气力安不?愿得世尊所食之余,欲于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使此乐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来名声普闻。”

    彼诸大士,见化菩萨,叹未曾有:“今此上人,从何所来?娑婆世界,为在何许?云何名为乐小法者?”即以问佛。佛告之曰:“下方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世界名娑婆,佛号释迦牟尼,今现在。于五浊恶世,为乐小法众生,敷演道教②。彼有菩萨,名维摩诘,住不可思议解脱,为诸菩萨说法,故遣化来,称扬我名,并赞此土,令彼菩萨增益功德。”彼菩萨言:“其人何如,乃作是化,德力无畏,神足若斯?”佛言:“甚大!一切十方,皆遣化往,施作佛事,饶益众生。”于是香积如来,以众香钵,盛满香饭,与化菩萨。时,彼九百万菩萨俱发声言:“我欲诣娑婆世界,供养释迦牟尼佛,并欲见维摩诘等诸菩萨众。”

    佛言:“可往,摄汝身香,无令彼诸众生起惑着心;又当舍汝本形,勿使彼国求菩萨者,而自鄙耻;又汝于彼,莫怀轻贱,而作碍想。所以者何?十方国土,皆如虚空;又诸佛为欲化诸乐小法者,不尽现其清净土耳。”

    时,化菩萨既受钵饭,与彼九百万菩萨俱,承佛威神,及维摩诘力,于彼世界,忽然不现。须臾之间,至维摩诘舍。时,维摩诘即化作九百万师子之座,严好如前,诸菩萨皆坐其上。时,化菩萨以满钵香饭与维摩诘。饭香普薰毗耶离城,及三千大千世界。时,毗耶离婆罗门居士等,闻是香气,身意快然,叹未曾有。于是长者主月盖从八万四千人,来入维摩诘舍,见其室中菩萨甚多,诸师子座高广严好,皆大欢喜。礼众菩萨及大弟子,却住一面;诸地神、虚空神,及欲色界诸天,闻此香气,亦皆来入维摩诘舍。

    时,维摩诘语舍利弗等诸大声闻:“仁者可食,如来甘露味饭,大悲所薰,无以限意食之,使不消也。”有异声闻,念是饭少,而此大众,人人当食。化菩萨曰:“勿以声闻小德小智,称量如来无量福慧;四海有竭,此饭无尽;使一切人食,抟③若须弥,乃至一劫,犹不能尽。所以者何?无尽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④功德具足者所食之余,终不可尽。”于是钵饭悉饱众会,犹故不⑤其诸菩萨、声闻、天人,食此饭者,身安快乐,譬如一切乐庄严国诸菩萨也。又诸毛孔皆出妙香,亦如众香国土诸树之香。

    尔时,维摩诘问众香菩萨:“香积如来以何说法?”彼菩萨曰:“我土如来,无文字说,但以众香,令诸天人,得入律行。菩萨各各坐香树下,闻斯妙香,即获一切德藏三昧⑥。得是三昧者,菩萨所有功德,皆悉具足。”彼诸菩萨问维摩诘:“今世尊释迦牟尼,以何说法?”

    维摩诘言:“此土众生,刚强难化,故佛为说刚强之语,以调伏之。言是地狱,是畜生,是饿鬼,是诸难处,是愚人生处,是身邪行,是身邪行报;是口邪行,是口邪行报;是意邪行,是意邪行报;是杀生,是杀生报;是不与取,是不与取报;是邪淫,是邪淫报;是妄语,是妄语报;是两舌,是两舌报;是恶口,是恶口报;是无义语,是无义语报;是贪嫉,是贪嫉报;是嗔恼,是嗔恼报;是邪见,是邪见报;是悭悋,是悭悋报;是毁戒,是毁戒报;是嗔恚,是嗔恚报;是懈怠,是懈怠报;是乱意,是乱意报;是愚痴,是愚痴报;是结戒,是持戒,是犯戒;是应作,是不应作;是障碍,是不障碍;是得罪,是离罪;是净,是垢;是有漏,是无漏;是邪道,是正道;是有为,是无为;是世间,是涅槃。以难化之人,心如琷猴故,以若干种法,制御其心,乃可调伏。譬如象马,悷⑦不调,加诸楚毒,乃至彻骨,然后调伏。如是刚强难化众生,故以一切苦切之言,乃可入律。”

    彼诸菩萨闻说是已,皆曰:“未曾有也!如世尊释迦牟尼佛,隐其无量自在之力,乃以贫所乐法,度脱众生。斯诸菩萨,亦能劳谦,以无量大悲,生是佛土。”

    维摩诘言:“此土菩萨,于诸众生,大悲坚固,诚如所言。然其一世饶益众生,多于彼国百千劫行。所以者何?此娑婆世界,有十事善法⑧,诸余净土之所无有。何等为十?以布施,摄贫穷;以净戒,摄毁禁;以忍辱,摄嗔恚;以精进,摄懈怠;以禅定,摄乱意;以智慧,摄愚痴;说除难法,度八难者;以大乘法,度乐小乘者;以诸善根,济无德者;常以四摄,成就众生。是为十。”

    彼菩萨曰:“菩萨成就几法,于此世界行无疮疣,生于净土?”

    维摩诘言:“菩萨成就八法,于此世界行无疮疣,生于净土。何等为八?饶益众生而不望报;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所作功德尽以施之;等心众生,谦下无碍;于诸菩萨,视之如佛;所未闻经,闻之不疑;不与声闻而相违背;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于其中调伏其心;常省己过,不讼彼短;恒以一心求诸功德。是为八法。”

    维摩诘、文殊师利于大众中说是法时,百千天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十千菩萨,得无生法忍。

    注释

    ①娑婆世界:即我们所居住的世界。娑婆,堪忍义,意谓此界众生堪忍诸苦,故名。

    ②道教:此指佛道之教法。

    ③抟:即把食物搓成团。

    ④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此即“无漏五蕴”或“五分法身”,是佛及阿罗汉所具备的五种功德。

    ⑤:尽的意思。

    ⑥一切德藏三昧:“三昧”即“定”,一切德藏三昧,即由功德门而入之定,具足一切功德之定。

    ⑦悷:凶狠暴戾的意思。

    ⑧十事善法:十种为善的方法。

    译文

    其时,舍利弗心里在想:已经快到中午时间了,这么多菩萨到哪里吃饭呢?

    维摩诘居士立即知道舍利弗心里所想的,便对他说:“佛陀曾以八解脱法门教导你们,你们应该清心奉行才是,怎么在听闻佛法时一心想着世俗的饮食呢?如果真想饮食,请再稍等一会儿,我可以让你等吃到从来未吃过的东西。”接着,维摩诘居士便运用神通力,向与会大众示现了上方世界的一番景象:在这世界过四十二恒河沙佛土的地方,有一佛国名众香,其佛号香积,如今还在。其国之香气比十方世界任一地方都殊胜。其佛国没有声闻、辟支佛,尽是些清净大菩萨,佛在为他们演说佛法。此佛国一切皆香,所有的楼阁都是以香木做成,菩萨们经行所到之处,都香气四溢,他们的饮食香气袭人,散发至十方无量世界。当时,香积佛正与诸菩萨一起进食,有许多称为香严的天人,都已经萌发了无上道心,在那里供养着香积佛和众菩萨。此一景象,与会的诸大众都亲眼目睹。

    当时,维摩诘居士就问众菩萨:“诸位大德,有哪位能前往彼佛国取一些饭食来此供大家享用。”因为文殊菩萨在场,大家都为其威神力所摄,默不作声。

    维摩诘居士便说:“这么多的仁人大士,竟没有人敢去香积佛国取饭食,这不是有些丢脸吗?”

    文殊菩萨听维摩诘居士这么一说,便回答道:“正如佛陀所说,不要轻视了那些初学者。”于是,维摩诘居士身不离座,就以神通力在与会大众面前化现出一个法相庄严、光芒四射的菩萨来,并对他说:“你去吧,从这里往上过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一国号名众香,其佛号香积,现正在与诸菩萨进食,你到那里之后,就这么说:‘维摩诘居士向你顶礼致敬,问候你的起居,祝你康泰吉祥、身心安乐。并希望世尊把你们吃剩下的饭食施舍一些给娑婆世界做佛事,让那些本来耽于小乘的声闻、辟支佛等,能够转归大乘,也使世尊如来之名号远播寰宇。'”

    当时,这位化身菩萨就在与会诸大众面前腾空而起,诸大众都亲眼看见往上飞去。那位化身菩萨到了众香国,顶礼佛足后,就对香积佛说:“维摩诘居士向世尊顶礼致敬,问候你的起居,并祝你康泰吉祥、身心安乐。他老人家希望世尊能把你们吃剩的饭食,施舍一些给娑婆世界做佛事,让那些本来耽于小乘的声闻、辟支佛等能转归大乘,也可使世尊之名号远播寰宇。”

    当时,香积佛座前的诸大众,见此化身菩萨,都不胜惊讶赞叹前所未见,说:“这位菩萨,是从哪里来的?其所说的娑婆世界,究竟在什么地方?怎么会有喜乐小乘者?”他们就问香积佛,香积佛回答说:“从这往下过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一国土称为娑婆世界,其佛号释迦牟尼,如今还在。他在那五浊恶世中以佛法教化那些喜乐小乘的众生。在那世界里,有一位居士名叫维摩诘,已经达到不可思议解脱境界,现正在为众菩萨说法,特地派遣这位化身菩萨前来称扬我的名号,并赞颂我众香佛土,以此使那里的众菩萨更增长信心与功德。”香积佛座前的菩萨又问道:“那位维摩诘居士是何许人也?竟变出这样一位化身菩萨来到这么远的地方,其功德神通可真不小!”香积佛说:“维摩诘居士之功德神通确实非同一般,十方世界一切国土,他都能往来无碍,他广做各种佛事,以饶益救济群生。”说完此话后,香积佛就以香钵盛满香饭,给了这位化身菩萨。当时在座的九百万位菩萨齐声说道:“我们也想前往娑婆世界去供养释迦牟尼佛,并探望这位维摩诘居士及那里的众菩萨。”

    香积佛说:“去吧!但必须暂时收敛一下你们身上的香气,以免使这般的香气迷住了那里的众生,使他们起迷恋之意;再者,也须稍稍变化一下你们的身相,以免使那里求菩萨道的众生,看到你们这等庄严法相而自惭形秽。同时,你们切不要对那里的众生有轻贱之意,以免妨碍你们的化道行为。为什么这么说呢?十方世界,一切国土,本如虚空,再者,那里的佛陀释迦牟尼为了化道那些劣根的众生及小根器者,并没有尽其所能示现各种净土的清净、庄严。”

    化身菩萨接受了香积佛赠予的饭食之后,与九百万位众香国的菩萨一起,承佛之威神及维摩诘的神通力,忽然从众香国消失了,过了片刻,就到了维摩诘居舍。此时,维摩诘居士迅即以神通力变化出九百万个狮子座。这些坐席皆高广富丽,诸菩萨都坐在上面。此时,化身菩萨把满钵的香饭呈给了维摩诘居士。此饭其香无比,整个毗耶离城乃至三千大千世界,都闻到其香味。当时,毗耶离城的众居士们,闻到此香味后,顿觉身心清爽,舒适无限,纷纷赞叹这香气实在是前所未有。其时长者主月盖也领着八万四千位大德,来到维摩诘居舍,只见维摩诘居室中已有许多菩萨,还有很多狮子座,都十分气派,大家十分高兴。他们向众菩萨及大弟子致敬之后,就退到一旁;还有众多地神、虚空神及欲界、色界诸天众,闻到了香气后,也先后来到了维摩诘居室。

    此时,维摩诘居士便对舍利弗及众多大弟子说:“诸位,请用饭吧。此饭乃是如来甘味饭,为大悲力所熏染已久,请不要怀着限意之小器量食用此饭,不然会消受不了的。”当时,有些声闻众心里就在嘀咕:饭就这么一点点,而在座的诸菩萨等都要吃,这怎么能够吃呢?化身菩萨知晓这些声闻的心事,就说:“千万不要以声闻的小德小智来看待如来的无量福慧,如果说四海也有其干涸之时,那么此饭无论什么情况下也吃不完。即使天下人一齐来吃,每人取一团,每团都有须弥山那么大,一直吃了一劫,也不能吃尽。为什么这样呢?因为此饭乃是众香国那些具有无穷尽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分法身功德的大菩萨所吃剩下的香饭,所以无论多少人来吃也吃不完。”果然,那一钵香饭,让在座的众菩萨及诸大德饱餐之后,仍有富余。所有吃过此饭的菩萨、声闻及众天人都感到十分清爽舒畅,就好像庄严佛国中的诸菩萨。另外,所有吃过此饭的诸大众身上都发出妙香,就像众香国中诸香树发出的妙香一样。

    其时,维摩诘居士就问从众香国来的菩萨,说:“香积如来平时是怎样说法的?”众菩萨回答道:“我土之香积佛向来不以文字说法,只是以众香薰习大众,使大众依法持戒守律。菩萨各个坐于香树之下,在树香的薰习下,即可获得具足一切功德的深厚定力。获得此种定力者,菩萨的所有功德,全都具足。”那些菩萨回答了维摩诘居士的问话后,就反问维摩诘居士:“此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平时是怎么说法的?”

    维摩诘居士回答道:“因为此娑婆世界的众生桀骜不驯、刚强难化,所以释迦牟尼佛就用刚烈强硬之法以调伏之。譬如说之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说有众生难生之处;说愚人日后将再生险恶之境;说身有邪行恶业,日后必得身邪行报;说口有邪行恶业,日后必得口邪行报;说意有邪行恶业,日后必得意邪行报。说今造杀生业,日后必有杀生应得的报应;说今造偷盗业,日后必有偷盗应得的报应;说今造邪淫恶业,日后必有邪淫应得的报应;说今造妄语业,日后必有妄语应得的报应;说今造两舌业,日后必有两舌应得的报应;说今造恶口业,日后必有恶口应得的报应;说今造绮语业,日后必有绮语应得的报应;说今犯贪嫉病,日后必有贪嫉应得的报应;说今犯嗔恼病,日后必有嗔恼应得的报应;说今犯邪见病,日后必有邪见应得的报应;说今犯悭吝病,日后必有悭吝应得的报应;今毁禁犯戒,日后必有犯戒应得的报应;说今犯嗔恚病,日后必有嗔恚应得的报应;说今犯懈怠病,日后必有懈怠应得的报应;说今犯乱意病,日后必有乱意应得的报应;说今犯愚痴病,日后必有愚痴应得的报应。说什么是结戒,什么是持戒,什么是犯戒;说什么是当做,什么是不当做;说什么是修道的障碍,什么不障碍修道;说怎么样就会有罪业,怎么就能消除罪业;说什么是垢,什么是净;说什么是有漏法,什么是无漏法;说什么是正道,什么是邪道;说什么是有为法,什么是无为法;说什么是世间,什么是涅槃。因此娑婆世界的人难以教化,心猿意马,所以设立种种法门,以调伏其心,这好比凶象与烈马,桀骜不驯,只有重鞭毒打,使其有彻骨之痛,才能使其驯服。因为此间的众生如此刚强难化,所以释迦牟尼佛费尽苦心,用种种刚烈强硬之法及种种恳切的语言,使众生都能走上学佛之路。”

    那些从众香国来的菩萨听了维摩诘的这番话后,都十分赞叹地说:“这真是前所未闻也!原来释迦牟尼佛隐去自己许多自在神通力,以此间众生所能接受的法门来调教度脱众生。而此间的这些菩萨,也都任劳任怨、忍辱负重,以无量的大悲心,来度此娑婆世界,真是可敬可佩!”

    维摩诘居士说:“确实像你们所说的,此娑婆世界的菩萨,对于众生都有十分深厚坚固之大悲心,他们给众生带来的功德利益,比你们那个世界的多得多。为什么这么说呢?此娑婆世界,有十种善法,是其他净土世界所没有的。是哪十种善法呢?一是以布施济度贫穷,二是以清净戒摄化毁禁犯戒的行为,三是以忍辱心化除嗔恚之心,四是以精进修行克服懈怠,五是以禅定止息乱意,六是以智慧摄化愚痴,七是以说消除灾难的法门解除众生的八种苦难,八是以大乘法度化小乘众,九是以慈善心性救度那些缺德者,十是常以四摄法成就一切众生,这就是此娑婆世界的十种善法。”

    众香国来的菩萨说:“菩萨必须用哪些法门,在此世界修行度众生,才能做到无所遗憾,并使众生都往生净土呢?”

    维摩诘居士说:“菩萨必须用八种法门在此世界修行度众生,才能做到无所遗憾,并让众生都往生净土。是哪八种法门呢?一是饶益一切众生而不期望回报;二是能够代替一切众生承受种种苦难,所做功德都回向布施给众生;三是以平等心对待一切众生,处处表现得谦恭自在;四是视诸菩萨如佛陀;五是自己所未曾听闻的佛经,听到时不产生怀疑;六是不与声闻等小乘法相冲突;七是不嫉妒别人供养之丰盛,不炫耀自己的功德利益,不断调伏自己的心念;八是经常反省自己的过失,不老是去议论指责别人的短处,一心一意地去做各种功德善行。这就是此间菩萨当修之八种法门。”

    维摩诘居士与文殊菩萨在谈论这些佛法的过程中,与会的百千位天人都萌发了无上道心,有数以万计的菩萨获得证悟诸法不生不灭的无上智慧。

    菩萨行品第十一

    原典

    是时,佛说法于庵罗树园,其地忽然广博严事,一切众会,皆作金色。阿难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缘,有此瑞应?是处忽然广博严事,一切众会,皆作金色。”佛告阿难:“是维摩诘、文殊师利,与诸大众恭敬围绕,发意欲来,故先为此瑞应。”

    于是维摩诘语文殊师利:“可共见佛,与诸菩萨礼事供养。”文殊师利言:“善哉,行矣!今正是时。”维摩诘即以神力,持诸大众并师子座,置于右掌,往诣佛所。到已着地,稽首佛足,右绕七匝①,一心合掌,在一面立。

    其诸菩萨,即皆避座,稽首佛足,亦绕七匝,于一面立。诸大弟子、释梵四天王等,亦皆避座,稽首佛足,在一面立。于是世尊如法慰问诸菩萨已,各令复坐,即皆受教。

    众坐已定,佛语舍利弗:“汝见菩萨大士自在神力之所为乎?”

    “唯然,已见。”

    “汝意云何?”

    “世尊,我睹其为不可思议,非意所图,非度所测。”

    尔时,阿难白佛言:“世尊,今所闻香,自昔未有,是为何香?”

    佛告阿难:“是彼菩萨毛孔之香。”

    于是舍利弗语阿难言:“我等毛孔,亦出是香。”

    阿难言:“此所从来?”

    曰:“是长者维摩诘从众香国,取佛余饭,于舍食者,一切毛孔皆香若此。”

    阿难问维摩诘:“是香气住当久如?”

    维摩诘言:“至此饭消。”

    曰:“此饭久如当消?”

    曰:“此饭势力,至于七日,然后乃消。又阿难,若声闻人未入正位②,食此饭者,得入正位,然后乃消;已入正位,食此饭者,得心解脱,然后乃消;若未发大乘意,食此饭者,至发意乃消;已发意,食此饭者,得无生忍,然后乃消;已得无生忍,食此饭者,至一生补处③,然后乃消。譬如有药,名曰上味,其有服者,身诸毒灭,然后乃消。此饭如是,灭除一切诸烦恼毒,然后乃消。”

    阿难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如此香饭,能作佛事。”

    佛言:“如是,如是,阿难!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有以诸菩萨而作佛事,有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有以菩提树而作佛事,有以佛衣服、卧具而作佛事,有以饭食而作佛事,有以园林、台观而作佛事,有以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而作佛事,有以佛身而作佛事,有以虚空而作佛事,众生应以此缘得入律行。”

    “有以梦、幻、影、响、镜中像、水中月、热时焰④,如是等喻,而作佛事,有以音声、语言、文字而作佛事,或有清净佛土,寂寞无言,无说无示,无识、无作、无为而作佛事。如是阿难,诸佛威仪进止,诸所施为,无非佛事。阿难,有此四魔⑤,八万四千诸烦恼门,而诸众生为之疲劳,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是名入一切诸佛法门。菩萨入此门者,若见一切净好佛土,不以为喜,不贪不高;若见一切不净佛土,不以为忧,不碍不没,但于诸佛生清净心,欢喜恭敬,未曾有也。诸佛如来功德平等,为教化众生故,而现佛土不同。阿难,汝见诸佛国土,地有若干,而虚空无若干也。如是见诸佛色身有若干耳,其无碍慧无若干也。”

    “阿难,诸佛色身、威相、种性、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力、无所畏、不共之法、大慈、大悲、威仪所行,及其寿命、说法教化、成就众生、净佛国土,具诸佛法,悉皆同等,是故名为三藐三佛陀⑥,名为多陀阿伽度⑦,名为佛陀。”

    “阿难,若我广说此三句义,汝以劫寿,不能尽受;正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众生,皆如阿难多闻第一,得念总持,此诸人等,以劫之寿,亦不能受。如是阿难!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限量,智慧辩才,不可思议。”

    阿难白佛言:“我从今已往,不敢自谓以为多闻。”

    佛告阿难:“勿起退意!所以者何?我说汝于声闻中为最多闻,非谓菩萨。且止,阿难!其有智者,不应限度诸菩萨也。一切海渊尚可测量,菩萨禅定智慧,总持辩才,一切功德,不可量也。阿难,汝等舍置菩萨所行,是维摩诘一时所现神通之力,一切声闻辟支佛于百千劫尽力变化所不能作。”

    尔时,众香世界菩萨来者,合掌白佛言:“世尊,我等初见此土,生下劣想,今自悔责,舍离是心。所以者何?诸佛方便,不可思议;为度众生故,随其所应,现佛国异。唯然,世尊!愿赐少法,还于彼土,当念如来。”

    佛告诸菩萨:“有尽、无尽⑧解脱法门,汝等当学。何谓为尽?谓有为法;何谓无尽?谓无为法。如菩萨者,不尽有为,不住无为。何谓不尽有为?谓不离大慈,不舍大悲;深发一切智心,而不忽忘;教化众生,终不厌倦;于四摄法,常念顺行;护持正法,不惜身命;种诸善根,无有疲厌;志常安住,方便回向;求法不懈,说法无吝;勤供诸佛,故入生死,而无所畏;于诸荣辱,心无忧喜;不轻未学,敬学如佛;堕烦恼者,令发正念;于远离乐,不以为贵;不着己乐,庆于彼乐;在诸禅定,如地狱想;于生死中,如园观想⑨;见来求者,为善师想;舍诸所有,具一切智想;见毁戒人,起救护想;诸波罗蜜,为父母想;道品之法,为眷属想;发行善根,无有齐限;以诸净国,严饰之事,成己佛土;行无限施,具足相好;除一切恶,净身口意;生死无数劫,意而有勇;闻佛无量德,志而不倦;以智慧剑,破烦恼贼;出阴界入,荷负众生,永使解脱;以大精进,摧伏魔军;常求无念,实相智慧;行少欲知足,而不舍世法;不坏威仪,而能随俗;起神通慧,引导众生;得念总持,所闻不忘;善别诸根,断众生疑;以乐说辩,演法无碍;净十善道,受天人福;修四无量,开梵天道;劝请说法,随喜赞善,得佛音声;身口意善,得佛威仪;深修善法,所行转胜;以大乘教,成菩萨僧;心无放逸,不失众善;行如此法,是名菩萨不尽有为!

    “何谓菩萨不住无为?谓修学空,不以空为证;修学无相、无作,不以无相、无作为证;修学无起,不以无起为证;观于无常,而不厌善本;观世间苦,而不恶生死;观于无我,而诲人不倦;观于寂灭,而不永寂灭;观于远离,而身心修善;观无所归,而归趣善法;观于无生,而以生法荷负一切;观于无漏,而不断诸漏;观无所行,而以行法教化众生;观于空无,而不舍大悲;观正法位,而不随小乘;观诸法虚妄,无牢无人⑩,无主无相⑾,本愿未满,而不虚福德禅定智慧。修如此法,是名菩萨不住无为。

    “又,具福德故,不住无为;具智慧故,不尽有为;大慈悲故,不住无为;满本愿故,不尽有为;集法药⑿故,不住无为;随授药故,不尽有为;知众生病故,不住无为;灭众生病故,不尽有为。诸正士⒀菩萨,已修此法,不尽有为,不住无为,是名尽、无尽解脱法门,汝等当学。”

    尔时,彼诸菩萨闻说是法,皆大欢喜,以众妙华,若干种色,若干种香,散遍三千大千世界,供养于佛,及此经法,并诸菩萨已,稽首佛足,叹未曾有,言:“释迦牟尼佛,乃能于此善行方便。”言已,忽然不现,还到彼国。

    注释

    ①右绕七匝:“匝”,亦即圈,意思是从右边起环绕七圈。

    ②正位:此指小乘证入无漏境。

    ③一生补处:菩萨修行的一个阶位,菩萨到达此位后,只要再经一生之修行,就可成佛。

    ④热时焰:亦称“阳焰”,即酷热的沙漠中,阳光与风尘相交映,常出现一种类水光晃动的幻影。此指虚幻不实的东西。

    ⑤四魔:指烦恼魔、欲魔、死魔、天魔。

    ⑥三藐三佛陀:三藐三菩提,意为正遍知,佛为觉义,合称则为正遍知、正等觉。

    ⑦多陀阿伽度:意译为如来。

    ⑧有尽、无尽:“有尽”指有生有灭的现象,即有为法;“无尽”即无生无灭,指无为法。

    ⑨如园观想:意为如在园林景观中畅游一样。

    ⑩无牢无人:一切诸法皆因缘而起,并无一牢固、不变的实体,我身亦然,乃五蕴和合而生,因此不可执取人、我之相。

    ⑾无主无相:即既无主宰者(自性),又无固定的形、象。

    ⑿法药:佛法能治人身、心之病,故佛典中常以法药喻佛法。

    ⒀正士:喜闻正法、乐求大道之士。

    译文

    在维摩诘居士与文殊菩萨谈论佛法的同时,佛陀释迦牟尼在庵罗树园之精舍演说佛法,忽然间,这片树园一下子变得开阔起来,佛陀演说佛法的讲堂也变得金光闪闪,更加富丽堂皇。侍者阿难就问佛陀:“这是什么瑞兆?为什么这园林一下子变得开阔起来,整个讲堂也金光闪闪,变得更为富丽堂皇起来呢?”佛告诉阿难:“这是维摩诘居士与文殊菩萨及诸大众在向我顶礼致敬,准备到我这里来,所以有此祥瑞的征兆。”

    这时,维摩诘居士对文殊菩萨说:“我们可以去拜见佛陀了,与众菩萨一起去礼敬供养世尊。”文殊菩萨说:“好啊,走吧!现在正是时候。”维摩诘居士随即以神通力,把与会诸大众及他们的狮子座一并置于右掌上,前往佛的住处。到了佛的住处后,维摩诘便把诸大众从右掌上放了下来,接着一起顶礼佛足,从右向左绕了七圈,双手合十,一心礼佛后,就退到一边。

    此时,被维摩诘居士送至佛所的诸菩萨及众大弟子、帝释天、梵天四天王等,都从狮子座上下来,顶礼佛足,并绕佛七圈后,退到另一侧。此时世尊就按佛法的有关礼仪慰问了诸菩萨,并让他们分别就座。

    当大家坐定后,佛就对舍利弗说:“你看见了菩萨大士维摩诘之神通力了吧?”

    “是的,已经看见了。”

    “看后有何感想呢?”

    “世尊,维摩诘大士的神通力真是不可思议,简直不是我所能想象和描绘的。”

    这时候站在佛陀旁边的阿难问佛道:“世尊,这一阵子有一股清香,好像以前从来不曾闻到过的,不知道是什么香?”

    佛告诉阿难说:“这是从那些到这里来的菩萨毛孔中发出来的香味。”

    此时,舍利弗对阿难说:“我们身上也有这种香味呢。”

    阿难就问佛陀:“这香味是从哪里来的?”

    佛陀说:“维摩诘居士派化身菩萨去了众香国,取来了香积佛吃剩的香饭,带回维摩诘居室后,让大家吃。凡是吃了这香饭的,毛孔中都有这香味。”

    阿难就问维摩诘居士:“这香味能保持多久?”

    维摩诘说:“到这饭完全消化为止。”

    阿难问:“这饭多长时间能完全消化?”

    维摩诘答道:“这饭力可以保持七日,然后就消化了。还有,阿难,如果是修声闻法而尚未入初果正位者,吃了这饭,在他入于初果正位后,这饭力才会消失;已入于初果正位的声闻众,如果吃了此饭,在他证得阿罗汉果位后,这饭力才会消失;对于那些还未发大乘菩萨心者,如果吃了此饭,到他们发大乘菩萨心后,这饭力才会消失;对于那些已发大乘心者,如果吃了此饭,到他们得不生不灭的无上智慧后,这饭力才会消失;已得不生不灭无上智者,如果吃了此饭,到他们成为一生补处菩萨时,这饭力才会消失。这有如一种最上等的药,举凡服食了它的,只有等到全身一切病毒都被消除掉后,其药力才会消失一样,这香饭能够断除一切烦恼病患,所以只有等到一切烦恼病患全部消除后,其饭力才会消失。”

    阿难听了维摩诘这一番话后,颇为赞叹地说:“真是前所未闻啊,世尊!这香饭还能做佛事?”

    佛说:“是的,阿难。在十方世界中,有的佛土能以佛身上光明成就佛事,有的佛土以菩萨成就佛事,有的佛土以佛所化现出来的化身菩萨成就佛事,有的佛土以菩提树成就佛事,有的佛土以佛之衣服卧具成就佛事,有的佛土以饭食成就佛事,有的佛土以园林、台观成就佛事,有的佛土以三十二种相八十种好成就佛事,有的佛土以佛身成就佛事,有的佛土以虚空成就佛事。各个佛土中的众生应该各个随顺所缘,入于佛道。

    “还有一些佛土以梦、幻、影、响、镜中像、水中月、热时焰为譬喻使人领悟世事无常、诸法皆空的道理,从而使众生进入佛道;有些佛土以声音、语言、文字来弘传佛法;有些清净佛土则放弃一切语言文字,采用无说无示、寂默无言乃至心不存思量,身不加造作的方式成就佛事。阿难啊!正是这样,诸佛的一切威仪进止、动作施为都是在做佛事。再有,阿难,正因世间有天魔、死魔、欲魔、烦恼魔等,有八万四千种烦恼事,各类众生都被这些烦恼搞得心神交瘁,诸佛如来便因势利导,利用这些烦恼来成就佛事,这也可称之为入一切诸佛法门。菩萨修习此法门,若见美好清净的佛土,不喜不自禁,不贪着自傲;若见污垢杂染之国土,也不起忧恼厌去之念头,而只是对十方诸佛生起欢喜恭敬的清净心。因为诸佛如来功德平等,只是为了教化不同根机的众生,而方便示现净秽不同的佛土罢了。阿难,正像你所看见的,诸佛国土虽各不相同,但虚空却没有什么不同,诸佛之色身虽各不相同,但诸佛圆融无碍之平等慧却是一样的。阿难,诸佛之色身、威相、种性、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威仪及其寿命、说法教化、成就众生、清净佛土具诸佛法等等,都是相同的,所以也称之为正遍知,或叫作如来,或叫作佛陀。”

    “阿难,如果要我对佛的以上三个称号详加解说的话,即使你的寿命有一大劫那么长,恐怕也听不完;即使让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都能像你阿难那样博见多闻,具有惊人的忆念总持能力,并都有一大劫长的寿命,恐怕也听不完,接受不了。确实是这样,阿难,诸佛之无上正等正觉是无边际、无限量的,其智慧辩才是不可思议的。”

    阿难对佛说:“世尊,我从今以后,再也不敢自以为是‘多闻第一’了。”

    佛对阿难说:“也不要因此就妄自菲薄,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是说你在声闻众中‘多闻第一’,并不是说你在菩萨中也是最多闻博识的。且慢,阿难,对那些有智慧者,是不应该对菩萨的功德智慧有限量之想。大海之深度尚可测量,而菩萨的定力、辩才、智慧、功德,是不可限量的。阿难,你们只是修习声闻等小乘法,而未践习菩萨行,须知维摩诘借其神通力所示现出来的一切,是一切声闻、辟支佛于千百劫中,尽他们的最大能耐也变化不出来的。”

    其时,从众香国来的诸菩萨都双手合十,恭敬地对释迦牟尼佛说:“世尊,我等刚到这里的时候,曾经对你们的国土颇有轻贱之意,听了世尊一番话后,我们都深感疚愧,认识到产生那种念头实在太不该了。为什么这么说呢?诸佛以方便力教化众生的力量太不可思议了,为了济度众生,随应众生的不同根机而示现各种不同的佛土。对啦,世尊!能否给我们一些开示,让我们带一些佛法回众香国,我们将永远忘不了佛陀的教诲。”

    佛对众香国来的诸菩萨说:“有两种法门,你们应当修习,这就是有尽法门和无尽法门。那么,什么是有尽法门?什么是无尽法门呢?所谓有尽法门,就是有为法;所谓无尽法门,就是无为法。作为一个菩萨,既不应该全然舍弃有为法,也不能安住于无为法中。那么怎么做才是不全然舍弃有为法呢?也就是说,菩萨应该不离大慈,不舍大悲;深切追求无上道心,念念不忘求一切智;教化众生永不厌倦;对于‘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法念念在心,时常践行;护持佛教正法,不惜身命;要不断培植善根,永不懈怠;常存济生度世的宏愿,把一切功德善行都回向给众生;修习佛法永不懈怠,传扬佛法竭尽所能;供养诸佛殷勤不倦,以大悲心不入于涅槃,而投身于生死道中无所畏惧;对于各种荣辱,从不动心;不轻视那些初学者,对于学佛者敬之若佛;对于那些陷入烦恼海中众生,要尽力激发他们的正知正见;对于远离尘俗修习佛道,不要自视为难能可贵;不沉醉于自身的法乐,而能随喜于他人之乐;虽住于定境却不贪着,能作地狱观;虽出入于生死道中,却能视如游园赏景;凡遇有所求于己者,视之若良师益友;舍弃自己一切所有,唯对一切智尽心守护;对于那些毁禁犯戒之人,要生起救护之意念;要把诸波罗蜜,视如父母;要把三十七道品等,视之若眷属;要不断地增长善根,永不止息;以诸佛土庄严设施,美化自己所在的佛土;以无限量之布施,庄严自己的法相;断除一切恶念恶行,清净身口意三业;为济度众生于无数劫中出生入死,并能始终勇猛无畏;听闻诸佛的无量功德,立志追求而永无倦意;以佛之智慧剑,破众生之烦恼贼;出入于五蕴、十二入、十八界中,济度众生,使他们得到永远的解脱;不断精进修行,摧伏一切魔障;经常修习‘无念’法门,获得证悟诸法实相的智慧;既能做到少欲知足,又不放弃对世间的关怀;既能不坏菩萨威仪,而能随顺俗法,又能随缘发起各种神通及智慧,为不断引导众生,使其能正念总持一切法义而不忘失;菩萨还应具有超强的记忆力,能够过目不忘;具有出众的识别力,善于识别各类众生的智慧,善于破解众生的疑惑;应该以无碍的辩才,演说各种佛法都能圆融无碍;菩萨修习践行清净的十善道,得人天之福报;修习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打开通往梵天的道路;菩萨应经常为众生劝请诸佛如来演说佛法,并随喜赞颂,使自己也得到有如佛一样音声的果报;由于身口意三业清净,也得到如佛一样威仪的果报;因深修一切善行功德,所得的报应日益殊胜;由于修习大乘佛法,而成为利他济世的菩萨僧;因为除恶修善的意念十分强烈,所以不会放过一切行善的机会。修习、践行这种利他济世法门的,就称为‘菩萨不尽有为’。

    “什么又叫菩萨不住无为呢?就是说菩萨修习空解脱门,又不执着于空;修习无相、无作解脱门,又不以无相无作为究竟目标;修习诸法因缘而起,也不以缘起为究竟;既能了达诸法无常,又能不断积德行善;既能了达世间皆苦,又能不厌恶生死世间;虽洞观诸法无我,又能诲人不倦;虽了达涅槃寂灭,又能不住于涅槃;虽远离尘俗、烦恼,又能不断修习行善;虽洞观诸法不来不去,又能把善法作为自己的归趣;虽了达诸法不生不灭,又能在世间的生灭法中担起济度众生的重任;虽洞达出世法之清净无漏,又能不断绝与世间的烦恼惑障打交道;虽洞观诸法性空本无造作,又能以如来教法化道众生;虽了达诸法本来性空,又能对众生怀有深切的大悲心;虽能洞观依无为法而入初果正位的道理,又能不像小乘教法那样只注重自度;虽洞观诸法如同幻化、无人无我,亦无众生等相,但只要度尽众生的大悲誓愿还未实现,就不放弃修习福德禅定智慧。能够如此修习者,就叫作‘菩萨不住无为’。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