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中国近百年史最新章节!

    国际关系之剧变 咸丰十年(一八六○),《北京条约》成立,并互换《天津条约》,中国国际关系为之根本改变。其明显之例,一则使馆许设于北京。中国向无此例,君臣多所顾虑,莫不认为重大损失,坚持反对,换约启衅,多由于此,败后始肯承认。其他各国遣使来华缔订条约,中国许其享受特殊权利,犹不允其公使馆早日设于北京,殆以为数年后,洋务转机,列强已设之使馆尚可取消也。一则商埠增加,数近二十。列强多于商埠设置领事,外商贸易之机会大有进步,且可持一护照游历内地,先进国原无商埠,外人持有护照入其境者,经营商业,或游历城镇,固无区域之限定。中国囿于历史上之传说,不能一旦全国开放,然视旧日进步多矣。

    外交官署 自英、法联军入京,外交上之事务繁多,理藩院管理属地王公封爵朝贡,及与俄公文往来,礼部管理藩国朝贡,朝廷并无适当之外交机关。南京条约而后,两广总督奉旨兼钦差大臣,办理交涉事宜。外人信其奏报类多误解事实,尝使人北上,投递致军机大臣照会。清帝则称内臣不问外交,外使乃有照会皇帝者。至是,恭亲王主持和议,条约先后成立,而办理善后事宜尚无官署及负责之人员。王请创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文宗许而从之。衙门于咸丰十年冬成立,简称总理衙门,或称总署,初有大臣三人,后则增至数倍,人数不免太多,责任反不专一。外省交涉大员,朝廷初欲两江总督兼办南方交涉,曾国藩力持不可,因设通商大臣于上海,以前巡抚薛焕充任。薛焕后请辞职,改命总督兼理。北方初设三口通商大臣,后命直隶总督兼任。领事官职甚低,条约许其与道府往来,竟以行使条约上让与之权利,地位提高,有与督抚往来者。

    入觐之争执 外使驻京原为西方国际惯例,中国唯有贡使,例须叩头谒见皇帝。外使欲照外国习惯,觐见皇帝,呈递国书,对于叩首认为有碍国体,不肯考虑。总署大臣知其违反旧例,声称皇帝冲幼,太后听政,本国大臣尚不能自由对语,不允照办。后穆宗大婚,外使以为将往恭贺,而总署遣使告其于婚日不可在街上行走,外使无奈,许而居于使馆。明年,穆宗亲政,外使要求入觐,议商多日,许其免冠行五鞠躬之礼。朝臣尚有力言不可者,帝亦犹豫不决,恭亲王奕䜣奏称不敢自专,忽又奏言将致启衅,迟至数月,帝始许其入见。会日本大使亦要求觐见,久乃许而从之,仪节由总署议定,先请外使演习。觐见之日,帝御紫光阁,大使先见,外使继之,法使又递国书,礼毕而退,为时甚短。帝命于总署宴之,外使认为不满,多不肯往。

    遣使出聘 条约载明中国遣派使臣驻于外国,顾历史上未有先例,加以人才难得,自好之士,初不屑往。总署尝以遣使外国是否可行?询问督抚。言者所持之理由多不相同,实未明了公使之职务与重要。外使则欲朝臣疆吏明了外国之实况,除去双方之隔阂与误会,迭请朝廷遣使出国。总署多所顾虑,不敢奏请。同治五年(一八六六),总税务司赫德返英,说恭亲王遣同文馆学生随之游历外国,增长见闻。王许其请,并派六十三岁之斌椿同行,学生年青,斌椿懒于动作,抵欧后不愿游美,中道而返,未有若何之影响,明年,美使蒲安臣回国,总署大臣忧虑将届修约之期,外国提出要求或至干涉内政,接受赫德之建议,请派蒲安臣聘于外国,太后许之。蒲安臣亦欣然奉命,会同属员于明年出发,先至美国谒见总统,议订条约,华工自由渡美,美不干涉中国内政,俄往英国。英外相表示亲善之谊,宣布外交政策,后聘于大陆列强,蒲安臣死于俄国,属员回国,亦未改变其思想。后天津教案起,朝廷遣前三口通商大臣崇厚赴法道歉,亦无所得。

    对外思想之不变 困难之症结,则对外观念,一无更改。曾国藩、左宗棠初尚不信外国枪炮之威力。曾与李鸿章书曰:“九洑洲下关各贼垒,似非轮舟炸炮所能遽破。鄙人尝疑用兵之道,在人而不在器。忠逆之攻金陵官营,亦有炸炮,亦雇洋人在内,官军不因此而震骇。舍弟亦还以炸炮御之,彼亦不因此而动。左帅以四十余斤之炸弹,打入龙游城内,贼亦不甚慌。顷水师在金柱关抢贼船百余号,内有洋人一律乞降免死。然则洋人洋器,亦会有见惯不惊之一日也。”曾氏立论根据,多就南京一带作战之事例而言。舍弟指曾国荃,时统湘军,进驻雨花台附近,尝为李秀成所部所攻,九洑洲下关为南京沿江之要塞,金柱关则在南京上流。龙游故事,乃左宗棠炮轰浙江龙游城初不能下,函告曾氏,谓西洋大炮无用,故曾氏引之为证。朝臣顽固者更不足言,其人固不信外国亦有高深之学艺思想也。后曾、左与外人接触较多,始信船炮之利,其心则以我有船炮即足以制外人。

    改革之困难 中国思想不变,朝臣疆吏除一二人外不肯比较中外之制度,采取外人之长有所改革。赫德尝递《局外旁观论》于总署大臣,主张中国矫正虚饰,实事求是,外国有火车、轮船、工织机器、邮局、电报、银币、军火、兵法,中国宜早兴办。关于外交,宜守条约,早日解决争执。总署置之不理。会英使馆参赞著《新议论略》呈递总署,主意则中国宜变成法,遣使驻于外国,建筑铁路,敷设电报,开采矿产,操练军队等。总署始以事关重大,奏报朝廷。太后命疆吏筹议,疆吏类多对外知识幼稚,全以恶意解释,兹引江西巡抚刘坤一之言,以概其余。刘氏立论之根据曰:“通商不过耗我之物产精华,行教则是变我之人心风俗。至于轮船、火车断不能从其请,遣使出国则弃重臣于绝域,令得挟之为质。”其主张之外交,则以夷攻夷也。信如此说,则订约通商,有百害而无一利,实则全为传统思想所囿,稍有常识者皆知其非,不足一辨,而在当时则为强有力之意见。此新事业创办之困难也。

    中国倾向于闭关,而世界交通以轮船、火车、电报之发明与利用,大为便利,闭关不惟不能维持,外交问题反而增多,要而言之,可别为三:曰订约与修约,曰教案,曰商业权利,兹分言之。

    订约与修约 自北京条约成立,小国利用时机,遣使来华通好订约。中国于新败后,有所顾虑,主持交涉之大臣,未有外交上之经验,对于丧失主权或权利之条款,不知其损失之重大,亦不筹谋补救之方法。小国使臣多得大国之介绍。订约初在天津,后在北京,以大国条约为根据,遇有争执问题,大国公使出而调停。总署大臣往往让步,订成条约。其先成立者,当推普鲁斯及德意志通商税务公会,其不同于强国条约,唯使馆暂不得设于京中耳。丹麦、荷兰、西班牙、比利时、意大利、葡萄牙诸国条约相继成立,葡萄牙以强据澳门之故,朝廷不肯批准,余则不问国之大小,商业之轻重,均享受列强所得之商业权利。日本订约较迟,独不得享受最惠国待遇,日商贩运洋货、土货,均须交纳厘金。其条约成立,则在同治十年(一八七一),朝臣疆吏已知最惠国条...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