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近思录译文最新章节!

    卷九 制度

    9·01 濂溪先生曰:古圣王制礼法,修教化,三纲正,九畴叙,百姓太和,万物咸若,乃作乐以宣八风之气,以平天下之情。故乐声淡而不伤,和而不流,入其耳,感其心,莫不淡且和焉。淡则欲心平,和则躁心释。优柔平中,德之盛也;天下化中,治之至也;是谓道配天地,古之极也。后世礼法不修,政刑苛紊,纵一欲败度,下民困苦,谓古乐不足听也,代变新声,妖一婬一愁怨,导欲增悲,不能自止。故有贼君弃父,轻生败伦,不可禁者矣。呜呼!乐者古以平心,今以助欲;古以宣化,今以长怨。不复古礼,不变今乐,而欲致治者,远哉!————周敦颐《通书·乐上》

    [译文]

    周敦颐先生说:古代圣王制订礼法,修明教化,三纲正,人伦关系各得其位,百姓无不合和,万物全都和顺,于是制作了音乐来宣导八方之气,来顺天下人之惰一性一。所以那乐声淡而不至忧伤,和而不至随物变迁,入于人耳,感化人心,人心莫不淡泊而和顺。淡泊则私欲之心就平静了,和顺则躁动之心就消释了。优容柔顺平和得中,这是盛大的德一性一了;天下化于中正,治平就到终点了;这就称作道配天地,是古代圣明的极限了。后世不修礼法,刑政苛烦而混乱,在上的放纵私欲破坏法度,使得下民困苦。他们说古乐不足一听,一代一代都更换新声,而这新声妖一婬一愁怨,触发人的私欲,增强人的哀怨,使欲盛悲浓达到不能自我节制的地步。所以就出现了残害君上抛弃生父,轻生败伦,无法禁止的情形。唉!音乐这东西古人用以平静人心,今人用来助长私欲;古人用来宣布教化,今人用来助长怨忿。不恢复古礼,不改变今乐,而想走向太平,相差太远了!

    9·02 明道先生言于朝曰:治天下以正风俗、得贤才为本。宜先礼命近侍贤儒及百执事,悉心推访,有德业充备,足为师表者,其次有笃志好学,材良行修者,延聘、敦遣,萃于京师,俾朝夕相与讲明正学。其道必本于人伦,明乎物理。其教自小学洒扫应对以往,修其孝弟忠信,周旋礼乐,其所以诱掖激厉渐摩成就之道,皆有节序,其要在于择善修身,至于化成天下,自乡人而可至于圣人之道。其学行皆中于是者为成德。取材识明达,可进于善者,使日受其业。择其学明德尊者,为太学之师,次以分教天下之学。择士入学,县升之州,州宾兴于太学,太学聚而教之,岁论其贤者能者于朝。凡选士之法,皆以一性一行端洁,居家孝悌,有廉耻礼逊,通明学业,晓达治道者。————《二程文集》卷一《请修学校尊师儒取士札子》

    [译文]

    程颢先生在朝廷上说:治理天下以正风俗、得贤才为本。怎样得贤才?应先给近侍、贤儒及执事百官以礼命,要他们尽心推访,凡有德业充分完备,足可为人师表的,其次有笃志好学、品才兼优的,朝廷要厚礼聘请,州县诚意遣送,把他们集中在京师,让他们从早到晚彼此研究发明正学。他们的学问必定是本于人伦,明于事理。他们教人从小学的“洒扫应对”开始,修明“孝悌忠信”,人事应酬中的礼乐等等,其用以诱导、激励、浸一润、砥砺后学直到成就其德业的方法,都有一个秩序,其关键在于教人择善修身,推而广之至于化成天下,如此从一个普通的人进不已可以迈上成为圣人之道。其中那些学业品行都符合以上要求的就叫做成德。挑选那些材识明达,能够达到善一性一的人,让他们每天在这里学一习一,而挑选那些学业大明、德义可尊的大儒,作为太学的师长,学问德义次于这些人的,让他们分别去教授天下的各级学校。选择好的士人入学学一习一,从县学升到州学,州学再荐举到太学,太学集中起这些人来教育,每年都在朝廷上讨论太学中谁贤谁能。凡选士,都须选取品一性一行为端正,在家教梯,有廉耻知礼让,通明学业,晓达治国之道的人。

    9·03 明道先生论十事:一曰师傅,二曰六官,三曰经界,四曰乡一党一,五曰贡士,六曰兵役,七曰民食,八曰四民,九曰山泽,十曰分数。其言曰:无古今,无治乱,如生民之理有穷,则圣王之法可改。后世能尽其道则大治,或用其偏则小康。此历代彰灼著明之效也。苟或徒知泥古而不能施之于今,姑欲徇名而遂废其实,此则陋儒之见,何足以论治道哉!然倘谓今之人情,皆已异于古,先王之迹,不可复于今,趣便目前,不务高远,则亦恐非大有为之论,而未足以济当今之极弊也。————《工程文集》卷一《论十事札子》

    [译文]

    程颢先生谈论十事:“一师傅,二六官,三经界,四乡一党一,五贡士,六兵役,七民食,八四民,九山泽,十分数。他说:无论古今,无论治世乱世,凡是治国之道在生养教育人民上行不通时,那么这圣王之法也就应变革了。后世能极尽这因时变易的圣道就可大治,或者仅能用其一偏则小安。这是被历代治国实践检验过而彰明有效的。如果有人只知道局限于古法而不能因时之宜而施行于今天,如果只追求虚名而放弃了一精一神实质,这是陋儒的见解,不足以去和他讨论治国之道。但如果说今天的人情,已经与古时不同,如果说先王的治迹,已经不可能出现于今世,只追求眼前的便利,而不追求高远的目标,那只怕也不是大有作为的论调,也不能够挽救当今之世的大弊端。

    9·04 伊川先生上疏曰:三代之时,人君必有师、傅、保之官。“师,道之教训;傅,傅之德义;保,保其身一体。”后世作事无本...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