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难经校注最新章节!

    提要:本難以尺部脈之强弱區别男女正常生理之不同脈象。並據此提出不同性别在診得相反之脈時所反映的病變性質和部位。

    十九難曰:經言脈有逆順〔1〕,男女有常〔2〕。而反者,何謂也?

    然,男子生於寅〔3〕,寅爲木,陽也;女子生於申〔3〕,申爲金,隂也。故男脈在關上,女脈在關下。是以男子尺脈恒弱〔4〕,女子尺脈恒盛〔5〕,是其常也〔6〕。反者,男得女脈,女得男脈也。

    其爲病何如?

    然,男得女脈爲不足,病在内。左得之,病則在左;右得之,病則在右,隨脈言之也。女得男脈爲太過,病在四肢。左得之,病則在左;右得之,病則在右,隨脈言之,此之謂也〔7〕。

    〔1〕 逆順 指脈象是否符合下文所示男女左右尺寸盛衰的規律。符合者爲“順”,不符合者爲“逆”。

    〔2〕 常 《本義》、《集覽》本、《闡注》本并作“恒”。《集注·音釋》:“恒,音常,久也。”是“恒”猶“常”也。《周禮·地官、賈師》:“使有恒賈”鄭注:“恒,常也”。

    〔3〕 男子生於寅 女子生於申 《説文·包部》:“元氣起於子,人所生也。男左行三十,女右行二十,俱立於巳,爲夫婦,裏妊於巳,巳爲子,十月而生。男起巳至寅,女起巳至申。故男子始寅,女子始申。”

    〔4〕 恒弱 《句解》 “恒”作“當”。《玉函經》上卷注引“恒”作“常”。

    〔5〕 恒盛 《句解》、《玉函經》注引“恒”并作“常”。

    〔6〕 是其常也 《句解》無。《玉函經》注引“常”作“恒”。

    〔7〕 此之謂也 《句解》無“此之謂”三字,“也”字連上句。

    按語:關於“男子生於寅”、“女子生於申”和“寅爲木”、“申爲金”等説,主要用以説明男女兩性之隂陽五行屬性不同而反映出脈象之差異,如男子寸盛尺弱,女子尺盛寸弱。但臨床所見,似不盡然。

    二十難

    提要:本難從診脈部位和脈象的隂陽屬性,討論隂陽相互伏匿的脈象。

    二十難曰:經言脈有伏匿〔1〕,伏匿於何藏而言伏匿耶?

    然,謂隂陽更相乘〔2〕,更相伏也。脈居隂部〔3〕,而反陽脈見者,爲陽乘隂也。雖陽脈〔4〕,時沉濇而短,此謂陽中伏隂也。脈居陽部,而反隂脈見者,爲隂乘陽也。雖隂脈〔5〕,時浮滑而長,此謂隂中伏陽也。

    重陽〔6〕者狂,重隂〔6〕者癲,脱陽〔7〕者見鬼,脱隂〔7〕者目盲。

    〔1〕 伏匿 “伏”,伺伏。《説文·人部》:“伏,司也。”段注:“司,今之伺字。”“匿”,藏匿。《廣雅·釋詁》:“匿,藏也。”言陽脈中有時見隂脈,爲陽中伏隂。隂脈中有時見陽脈,爲隂中伏陽,是爲伏匿。

    〔2〕 隂陽更相乘 “乘”加也。參閲第三難注〔1〕注〔2〕。

    〔3〕 隂部 脈的部位,下文的“陽部”亦同。寸爲陽部,尺爲隂部。又丁德用曰:“其部非獨寸爲陽,尺爲隂也。若以前後言之,即寸爲陽部,尺爲隂部。若以上下言之,曰肌肉上爲陽部,肌肉下爲隂部。”亦通。

    〔4〕 雖陽脈 原作“脈雖”,文理難通。《千金翼》卷二十五第二作“雖陽脈”文義通順。《集注》楊曰:“尺中已浮滑而長,又時沉濇而短,故曰陽中伏隂。”前句與“雖陽脈”文義一致。今據改。

    〔5〕 雖隂脈 原作“脈雖”,文理難通。《千金翼》作“雖隂脈”,據改,理同上。

    〔6〕 重陽 重隂 重(chónɡ虫),重複之意。《集韻·鍾韻》:“重,複也。”《易·乾卦》:“九三重剛而不中。”疏:“正義曰:上下俱陽,故重剛也。”尺寸隂陽部位俱見陽脈,爲重陽;俱見隂脈,爲重隂。黄竹齋注:“尺寸皆陽,謂之重陽……尺寸皆隂,謂之重隂。”

    〔7〕 脱陽 脱隂 《後漢書·隗囂傳》注:“脱,失也。”寸部脈脱失爲脱陽,尺部脈脱失爲脱隂。

    按語:末段“重陽者狂”十八字,滑夀云:“此五十九難之文,錯簡在此。”但承前文觀之,似指脈之隂陽而言。“見鬼”與“目盲”各爲獨立之症候,並非專屬於癲狂之病。

    二十一難

    提要:本難從形與脈的病或不病,説明其與診斷預後的關係。提出診脈時應同時注意病人的呼吸是否與脈搏相應。

    二十一難曰:經言人形病,脈不病,曰生;脈病,形〔1〕不病,曰死。何謂也?

    然,人形病,脈不病,非有不病者也,謂息數不應脈數也。此大法。

    〔1〕 形 《脈經》卷五第五作“人”。虞庶注曰:“脈病人不病者,必其人外多眷慕,内結思想,脈病形安,形樂志苦,以致傷,脈息反常……故曰脈病人不病也。”是虞注所據本亦作“人”。疑“形”爲“人”之。

    按語:“非有不病……此大法”十七字之答詞,文意不類,疑有脱。《本義》引謝氏曰:“按本經之答文,詞意不屬,似有脱。”張夀頤曰:“以下十七字義不可通,此必傳寫有,顯然易知。”

    二十二難

    提要:本難討論經脈病“是動”與“所生病”的基本概念,指出其主要區别爲氣與血,先與後之分。

    二十二難曰:經言脈有是動,有所生病。一脈輒〔1〕變爲二病者,何也?

    然,經言是動者,氣也;所生病者,血也。邪在氣,氣爲是動;邪在血,血爲所生病。氣主呴〔2〕之,血主濡〔3〕之。氣留而不行者,爲氣先病也;血壅〔4〕而不濡者,爲血後病也。故先爲是動,後所生病〔5〕也。

    〔1〕 輒 《句解》、《本義》本并無。

    〔2〕 呴 有温暖之意。《集韻·遇韻》:“呴,氣以温之也。”

    〔3〕 濡 有滋潤之意。《廣雅·釋詁二下》:“濡,潤,漬也”。

    〔4〕 壅 《集覽》本作“滯”。

    〔5〕 所生病 《句解》、《本義》、《集覽》本并無“病”字。

    按語:“是動”與“所生病”亦見於《靈樞·經脈》。歷代注釋認爲本難“經言”即指《靈樞經》。但兩者所述,在概念上有不盡相合之處:一、本難認爲經脈“是動”是病在氣,“所生病”是病在血。氣先病,血後病。故先爲是動,後爲所生病。《靈樞·經脈》作“是動則病”、“是主×所生病者”。其中除五臟經脈各主本臟所生病外,手少陽三焦經主氣所生病,足陽明胃經主血所生病,顯與本難不同。查“主”字有主治的含義。“是主”即是針灸該經脈腧穴所能主治或作用所及的意思。考馬王堆漢墓出土古醫書《隂陽十一脈灸經》中十一條脈的“是動則病”原文中“主”字下均有 “治”字。而本難則無“主”“主治”等詞。由此可見本難首言“經言”很難確定其爲《靈樞經》言。

    二十三難

    提要:本難討論經脈的主要功能,十二經脈、任脈、督脈和蹻脈的起止長度,十二經脈的循環流注順序,十二經脈與十五絡脈的關係,以及寸口人迎部位反映經脈朝使,可據以診察疾病,判斷預後等問題。

    二十三難曰:手足三隂三陽脈之度數〔1〕,可曉以不〔2〕?

    然,手三陽之脈,從手至頭,長五尺,五六合三丈。手三隂之脈,從手至胸中,長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三陽之脈,從足至頭,長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三隂之脈,從足至胸,長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人兩足蹻脈,從足至目,長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脈、任脈各長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脈長一十六丈二尺。此所謂經脈長短之數也〔3〕。

    〔1〕 度數 “度”量也。“度數”即度量長短之數。

    〔2〕 不(fǒu否) 同“否” 疑問助詞。《正字通·一部》:“不與可否之否通。”《左傳·哀公二十七年》“余及死乎”杜預注:“問己可得以夀死不?”

    〔3〕 此所謂經脈長短之數也 “謂”下原有“十二”二字。但上文所述經脈共計十六條,已超過十二經之數,顯然與正文不合。今據《集覽》本刪。《甲乙》、《太素》“此所”十二字并作“此氣之大經隧也”。

    經脈十二,絡脈十五〔1〕,何始何窮〔2〕也。

    然,經脈者,行血氣,通隂陽,以榮於身者也。其始從中焦,注手太隂、陽明;陽明注足陽明、太隂;太隂注手少隂、太陽;太陽注足太陽、少隂;少隂注手心主、少陽;少陽注足少陽、厥隂;厥隂復還注手太隂。别絡十五,皆因其原,如環無端,轉相溉灌〔3〕,朝於寸口、人迎〔4〕,以處〔5〕百病,而决死生也。

    經曰:明知終始,隂陽定矣,何謂也?

    然,終始者,脈之紀〔6〕也。寸口、人迎〔4〕,隂陽之氣,通於朝使〔7〕,如環無端,故曰始也。終者,三隂三陽之脈絶,絶則死,死〔8〕各有形,故曰終也。

    〔1〕 絡脈十五 《句解》本“脈”作“有”。十二經各有一絡,加陽蹻之絡,隂蹻之絡及脾之大絡,共爲十五絡。

    〔2〕 窮 终極。《説文·穴部》:“窮,極也。”

    〔3〕 溉灌 《本義》、《集覽》本并作“灌溉”。

    〔4〕 寸口人迎 《句解》本作“寸部氣口”,下同。“人迎”是足陽明胃經經穴,在俠喉兩旁動脈處,也是古代診脈部位。

    〔5〕 處 决斷。《漢書·谷永傳》:“臣愚不能處也。”注:“處,斷決也。”

    〔6〕 紀 道理,法度。《吕氏春秋·孟春》:“無變天之道,無亂人之紀。”道與紀互文。

    〔7〕 朝使 《句解》本“朝”下無“使”字。孫鼎宜曰:“使當作夕,叠韻之訛,謂如潮汐然也。”此説供參考。“朝”,聚會的意思。《禮記·五制》“耆老皆朝於庠”注:“朝,猶會也。”《素間·經脈别論》:“肺朝百脈。”“使”,支使,使出之意。《禮記·曲禮上》“使從俗”孔疏:“使謂臣爲君出聘之法。”“朝使”言經脈氣血的來聚與分出。

    〔8〕 死 《句解》本無。

    按語:一、本難所述“手三隂之脈從手至胸中”是討論經脈長度的起止點,均從手足起量,並非指經脈運行的方向。

    二、關於奇經八脈長度。本難未及衝、帶和兩維脈。廣岡蘇仙云:“八脈之中,兩維者,維絡於身而不能環流於諸經;帶脈者,周布於身而不能與於諸經;衝脈者,任督之旁支,與足少隂同行,故皆不入於度數也。任督兩蹻者,其經直行,並於諸經,故入於度數。”(《難經鐵鑑》)按:此説有理。十六丈二尺的長度,只是“經脈長短之數”,或“氣之大經隧”(見注〔6〕),則凡屬絡脈者均不計度數。考二十八難云:“陽維隂維者,維絡於身,溢畜不能環流灌溉諸經者也。故陽維起於諸陽之會也,隂維起於諸隂之交也。”明確指出陽維脈維絡諸陽經,隂維脈維絡諸隂經,均屬絡脈的性質,故不計於經脈的度數之内。“衝脈起於氣衝,並足陽明之經,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也。”是衝脈之長度已計入足陽明經中,故不再計數。至於帶脈,“起於季脇,廻身一周”,也只是維絡軀幹諸縱行之經脈,起着絡脈的作用,因而也不入度數。

    三、蹻脈左右各一,隂蹻陽蹻共有四條。但本難與《靈樞》、《甲乙》、《太素》等均只計二條,似與實際不合。對此,多數醫家認爲此處蹻脈乃指隂蹻脈。如虞庶根據兩足蹻脈從足至目長七尺五寸...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