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难经校注最新章节!

    一難

    提要:提出“獨取寸口”的切脈診斷法。指出寸口動脈爲十二經脈之大要會,故切按寸口脈,可判斷五臟六腑之疾病和死生吉凶。

    一難〔1〕曰:十二經〔2〕皆有動脈,獨取寸口,以决〔3〕五藏六府死生吉凶之法〔4〕,何謂也?

    然〔5〕,寸口者,脈之大要會〔6〕,手太隂之動脈〔7〕也。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8〕。人一日一夜凡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五十度周於身〔9〕,漏水下百刻〔10〕,榮衛行陽二十五度,行隂亦二十五度,爲一周也,故五十度復會於手太隂。寸口者〔11〕,五藏六府之所終始,故法取〔12〕於寸口也。

    〔1〕 難 義同“問”。廖平曰:“難與問同,故此書初名《八十一問》。”《難經經釋補證·一難》)《太平御覽·疾病部》、《五行大義》卷三、《文選·七發》李善注等引《八十一難》并作《八十一問》。

    〔2〕 經 《集覽》本此下有“中”字。

    〔3〕 决 《佚存》本作“決”。《玉篇·冫部》“决,俗決字。”《淮南子·時則訓》:“審決獄”高誘注:“決,斷也。”

    〔4〕 吉凶之法 《脈經》卷一第四“法”作“候者”。《醫心方》卷三第一眉批無“吉凶”二字。

    〔5〕 然 應答之聲。如“是”、“對”、“唉”等。《廣雅·釋詁一》:“然,譍也。”王念孫疏:“應與譍通”。《爾雅·釋言》郝懿行疏:“今顺天人謂然爲唉。”

    〔6〕 大要會 “要”字原奪。《句解》“大”下有“要”字。虞庶注:“故經云寸口者,脈之大要會也……夫如是則知人之氣自味而化,上傳手太陰,故寸口爲要會也。”是虞庶所據本亦作“大要會”。又本書二難有“尺寸者,脈之大要會也”。“尺寸”即“寸口”。據此,作“大要會”爲是,據補。

    〔7〕 動脈 原作“脈動”。《脈經》卷一第四、《千金》卷二十八第一、《類説》卷三十七引《難經》并作“動脈”。按“脈動”二字倒。今據《脈經》等乙正,與上文“十二經皆有動脈”相合。

    〔8〕 脈行六寸 《甲乙》卷一第九“脈”作“氣”。

    〔9〕 脈行五十度周於身 《甲乙》作“氣行五十營於身”。《廣雅·釋詁五上》:“周,旋也。”引伸爲循環周流。

    〔10〕 漏水下百刻 “漏”是古代一種計時器,亦稱“銅漏”“漏壺”。銅壺中盛水,下有一小孔,漏水滴入内有刻度浮標之受水器中,按水面浮標刻度以計時,漏水一百刻为一晝夜。

    〔11〕 寸口者 《脈經》卷一第四、《千金》卷二十八第一并作“太陰者,寸口也。”

    〔12〕 法取 《集覽》本、《脈經》并作“取法”。

    按語:一、獨取寸口的切脈法導源於《内經》,首創於《難經》。寸口是手太陰經動脈搏動之處。在寸口部位切脈,可以測候全身經脈氣血的基本情況,且診察方便,簡單易行,爲後世脈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這是《難經》在診斷學方面的重大貢獻。正如滑夀所云:“此越人立問之意,所以獨取夫寸口,而後世宗之,爲不易之法。著之篇首,乃開卷第一義也。”

    二、“一日一夜一萬三千五百息”之數,亦見於《靈樞·五十營》。此數字乃根據“呼吸定息,脈行六寸”和十二經、兩蹻脈、任脈、督脈的脈度總數合一十六丈二尺,以及一日一夜五十營等推算而得(即162×10×50÷6=13 500)。此數字與正常人生理的息數不相符合。如以正常人一分鐘平均呼吸十六至十八次計算,則一日一夜約當爲二萬三千至二萬六千息之間,與本難所述相差甚大。或謂在古代常以呼吸息數代作計時之用,如診脈一息四至,閏以太息等,此數與生理息數相符。但在針刺計算留針行針的息數時,往往根據深呼吸。而正常人深呼吸平均約每分鐘九至十次。則與晝夜一萬三千五百息之數是近似的。此説可參。

    三、關於十二經皆有動脈,其部位後世各家注釋略有出入,主要有下列幾種,見附表:

    二難

    提要:本難確定寸口脈中寸、關、尺三部的位置、長度、範圍及其陰陽屬性。

    二難曰:脈有尺寸,何謂也?

    然,尺寸者,脈之大要會也。從關至尺〔1〕是尺内,隂之所治〔2〕也。從關至魚際〔3〕是寸内〔4〕,陽之所治〔2〕也。故分寸爲尺,分尺爲寸〔5〕。故隂得尺内一寸,陽得寸内九分〔6〕,尺寸終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

    十二經動脈部位表

    〔1〕 從關至尺 “關”、“尺”指診脈部位。關在掌後橈側高骨下方,動脈搏動處。滑夀云:“關者,掌後高骨之分,寸後尺前兩境之間,隂陽之界限也。”“尺”在前臂内側肘部横紋處。

    〔2〕 隂之所治,陽之所治 “治”解爲“主”。《素問·太隂陽明論》:“脾者土也,治中央。”王冰注:“治,主也。”本書十八難云:“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頭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齊以下至足之有疾也。”“上部”即關以前之寸部,上爲天,屬陽,故爲陽之所治。“下部”即關以後之尺部,下爲地,屬隂,故爲隂之所治。

    〔3〕 魚際 指部位,在手大指本節後掌側肌肉隆起赤白肉連接處。該處有俞穴,亦名魚際。

    〔4〕 寸内 《句解》、《本義》、《集覽》本、《脈經》卷一第四,“寸”下并有“口”字。

    〔5〕 分寸爲尺,分尺爲寸 前臂屈側面從腕關節横紋至肘關節横紋,以同身寸計算爲一尺一寸。從關以上至腕横紋分去一寸,則餘下的一尺爲尺部,故曰“分寸爲尺”。從關以下分去一尺,則餘下的一寸爲寸部,故曰“分尺爲寸”。

    〔6〕 隂得尺内一寸,陽得寸内九分 《集覽》本“尺内”作“尺中”。“隂”指尺部脈,“陽”指寸部脈。兩句之意爲尺部脈只取關以下一尺中之一寸,寸部脈僅取關以上一寸中之九分。兩者相加共一寸九分,是爲寸口脈。

    按語:將寸口脈分成寸關尺三部,是《難經》的首創,是對我國脈學發展的傑出貢獻,其影響至爲深遠,歷代醫家無不以此爲凖繩,直至今日仍爲臨床所習用。

    三難

    提要:本難在寸、關、尺定位的基礎上,分析脈搏跳動的實際長度。凡超過本位者爲太過,反之爲不及。更甚者爲溢脈與覆脈,乃是隂陽相乘内外關格之候,提示預後不良。

    三難曰:脈有太過,有不及,有隂陽相乘〔1〕有覆有溢〔2〕,有關有格〔3〕,何謂也?

    然,關之前者,陽之動,脈當見〔4〕九分而浮。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遂上魚〔5〕爲溢,爲外關内格,此隂乘之脈〔6〕也。關以後者,隂之動也,脈當見〔4〕一寸而沉。過者,法曰太遇;減者,法曰不及。遂〔7〕入尺爲覆,爲内關外格,此陽乘之脈〔8〕也。故曰覆溢,是其真藏之脈,人不病而死也。

    〔1〕 隂陽相乘 隂陽指脈的部位。關前爲陽,關後爲隂。《淮南子·汜論訓》“疆弱相乘”高誘注:“乘,加也”。

    〔2〕 有覆有溢 覆與溢指脈動超過本位的兩種脈象。覆,覆蓋。《詩·大雅·生民》:“鳥覆翼之。”在此形容尺脈超過一寸覆於尺部。溢,滿溢。《説文·水部》:“溢,器滿也。”在此形容寸脈超過九分,溢於魚際。滑夀云:“覆,如物之覆。由上而傾於下也。溢,如水之溢,由内而出乎外也。”

    〔3〕 有關有格 “關”爲關閉。《説文·門部》:“關,以木横持門户也。”引伸爲關閉。“格”爲格拒。《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是謂内格”王冰注:“格,拒也。”關格由於陰陽之氣阻隔不通使然。

    〔4〕 見 《句解》無。

    〔5〕 遂上魚 《脈訣指掌·手式寸尺内外圖説》引《難經》作“太過不及者病,遂上逆寸”。“遂”有延續之義。《漢書·外戚傳·衛后》:“大命不遂,禍殃乃重。”顔師古注:“遂,猶延也。”

    〔6〕 外關内格,此隂乘之脈 吕廣注:“遂上魚者,出一寸至魚際也。一名溢脈,一名外關之脈,一名内格之脈,一名隂乘之脈。”《本義》曰:“外關内格謂陽外閉而不下,隂從内出以格拒之,此隂乘陽位之脈也。”

    〔7〕 遂 《脈訣指掌·手式寸尺内外圖説》引作“太過不及者病,遂下”。

    〔8〕 内關外格,此陽乘之脈 吕廣注:“一名覆脈,一名内關,一名外格,一名陽乘之脈也。”《本義》:“内關外格謂隂内閉而不上,陽從外入以格拒之,此陽乘隂位之脈也。”

    按語:一、本難討論溢脈與覆脈時指出關前陽動太過爲外關内格,關後隂動太過爲内關外格。此處“關格”之含義與第三十七難之“關格”意義不同,參閲該難按語。

    二、“真藏之脈,人不病而死也”。真藏脈乃臨床垂危之脈象。《素問·平人氣象論》《素問·玉機真藏論》亦有“見真藏曰死”的論述。但《素問》的“真藏脈”是“不得胃氣也”。乃是由於胃氣不能致於手太隂,於是“真藏之氣獨見”。與本難所述内關外格、外關内格、隂陽相乘之真藏脈,涵義不同。

    四難

    提要:本難從兩個方面討論脈有隂陽之法。其一是根據切脈時病人的呼吸及醫者指下用力的輕重來分别五臟之正常隂陽脈象。其二是舉出浮、沉、長、短、滑、澀六種脈象,各兩兩相對,以説明脈象的隂陽屬性。同時指出各種脈象常相互兼見,提示在切脈診斷時可能出現的情況。

    四難曰:脈有陰陽之法,何謂也?

    然,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呼吸之間,脾受穀氣也,其脈在中〔1〕。

    浮者陽也,沉者陰也,故曰陰陽也。心肺俱浮,何以别之?

    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濇者,肺也。

    腎肝〔2〕俱沉,何以别之?

    然,窂〔3〕而長者,肝也;按之濡〔4〕,舉指來實〔5〕者,腎也。脾者中州,故其脈在中〔6〕。是隂陽之法也。

    脈有一隂一陽,一隂二陽,一隂三陽;有一陽一隂,一陽二隂,一陽三隂。如此之言,寸口有六脈俱動耶?

    然,此言者,非有六脈俱動也,謂〔7〕浮、沉、長、短、滑、濇也。浮者陽也,滑者陽也,長者陽也;沉者隂也,短者隂也,濇者隂也。所謂一隂一陽者,謂脈來沉而滑也;一隂二陽者,謂脈來沉滑而長也;一隂三陽者,謂脈來浮滑而長,時一沉也。所言一陽一隂者,謂脈來浮而濇也;一陽二隂者,謂脈來長而沉濇也;一陽三隂者,謂脈來沉濇而短,時一浮也。各以其經所在名病逆順也〔8〕。

    〔1〕 脾受穀氣也,其脈在中 “氣”原作“味”。吕廣注云:“脾者中州,主養四藏,故曰呼吸以受穀氣。”是吕氏所據本“味”作“氣”。按,作“氣”爲是,今從改。

    〔2〕 腎肝 《句解》、《集覽》本并作“肝腎”。

    〔3〕 窂 《句解》、《本義》、《集覽》本并作“牢”。《廣韻·豪韻》:“窂,同牢”、“堅也,固也。”

    〔4〕 按之濡 《脈經》卷一第九、《千金》卷二十八第二“濡”并作“耎”,《太平聖惠方》卷一辨隂陽脈法“濡”作“沉軟”。《集注·音釋》:“濡,乳切。”《集韻·韻》:“報、輭、軟、需、濡,柔也。或從耎,或從欠,亦作需、濡,通作耎。”是“濡”“耎”“軟”音義并同。軟爲輭之俗字。“按”當爲重按至骨之意。五難云:“按之至骨,舉指來實者,腎部也。”與本難義同。

    〔5〕 實 《太平聖惠方》作“疾”。

    〔6〕 脾者中州,故其脈在中 《千金翼》卷二十五第二“脾者”九字作“遲緩而長者脾也”。按,文中心肺肝腎四臟均言具體脈象,獨脾脈未詳。《千金翼》文可參考。

    〔7〕 謂 《句解》此下有“脈來”二字。

    〔8〕 各以其經所在名病逆順也 《千金》卷二十八第八、《太平聖惠方》卷一辨隂陽脈法“名病”并作“言病之”。“其經所在”指各經脈在寸口脈的相應部位。參閲本書十八難。

    按語:關於脈的隂陽屬性問題。有以部位分,有以脈...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