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佛学研究十八篇最新章节!

    《阿毗昙毗婆沙论》八十二卷(第一译,不全)北凉浮陀跋摩、道泰同译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二百卷(第二译)唐玄奘译

    一《大毗婆沙》之结集

    《毗婆沙》,译言广说,或言广释。藏中以《毗婆沙》名书者五种,除右列二种外,尚有尸陀槃尼之《鞞婆论》、法救之《五事毗婆沙论》、龙树之《十住毗婆沙论》。而此《阿毗昙毗婆沙》,则同本异译,凡佛学家泛言《婆沙》者,皆指此也。

    《大毗婆沙》所广释者何?即释迦旃延之《发智论》也(今本每卷末皆有“说一切有部发智”七字)。然此非私家著述,乃当时佛教正统派(说一切有部),以团体之公意,受时主之保护,经正式的公开研究,用极郑重之形式,泐为大典,史家名之曰“第四结集”,与迦叶、阿难之结集三藏,视为同等之大事业,故研究斯论之成立渊源,实佛教史上一重要关目也。《婆沙》结集之史料,详见于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三)迦湿弥罗国之条,其文曰:

    “健驮罗国迦腻色迦王,以如来涅槃后第四百年,应期抚运(案:此年代有误说,详下)。机务余暇,每习佛经,日请一僧入宫说法,而诸异议部执不同,王用深疑。时胁尊者曰:‘如来去世,岁月逾邈,弟子部执,师资异论,各据闻见,共为矛盾。’时王闻已,悲叹良久,谓尊者曰:‘敢忘庸鄙,绍隆法教,随其部执,具释三藏。’胁尊者曰:‘大王留情佛法,是所愿也。’王乃宣令远近,召集圣哲。于是四方辐辏,得四百九十九人。王欲于本国(案:指犍陀罗),苦其暑湿。又欲就王舍城大迦叶波结集石室,胁尊者等议曰:‘不可,彼多外道,异论纠纷,酬对不暇,何功作论?众会之心,属意此国。’(案:指迦湿弥罗)令曰:‘允谐。’其王是时,与诸罗汉,自彼而至(案:自犍陀罗至迦湿弥罗),建立伽蓝,结集三藏,欲作《毗婆沙论》。是时尊者世友,户外衲衣,诸阿罗汉谓世友曰:‘结使未除,勿居此也。’于是世友掷缕丸空中,诸天接缕丸而请,诸罗汉见是事已,谢咎推德,请为上座,凡有疑义,咸取决焉(案:世友事不可信,说详下)。是五百贤圣,先造十万颂《邬波第铄论》,释素呾缆(经)藏。次造十万颂《毗奈耶毗婆沙论》,释毗奈耶(律)藏。后造十万颂《阿毗达磨毗

    婆沙论》,释阿毗达磨(论)藏。凡三十万颂,六百六十万言,备释三藏。悬诸千古,莫不穷其枝叶,究其浅深。迦腻色迦王遂以赤铜为鍱,镂写论文,不函缄封,建窣堵波,藏于其中,不令异学持此论出,欲求习学,就中受业。”[1]

    其后,多罗那达之《印度佛教史》,叙述此事亦甚详,略同奘公所说。惟言五百罗汉外,更有五百菩萨、五百班弥达(居士)云。今案迦湿弥罗即罽宾,迦腻色迦王为月氏种,《后汉书·西域传》有月氏王阎膏珍者,则其父也。此王以西历第二世纪初,统一北、西、中三部印度,大弘佛法,媲美阿育。其雕刻遗物,今尚多存,欧洲考古者宝焉。迦湿弥罗佛教,当佛灭五六十年后,阿难弟子末田底迦始往传布,其后寖盛。初,世尊说法,多在摩竭陀国之王舍城。佛灭后,即以此地为教会中心,迦叶于此结集三藏焉。然其国本耆那教之根据地,佛在世时,外道已充斥。及阿育王殁后,异教渐倡,佛教徒动见迫害(观前文所记胁尊者之言谓“王舍城多外道”可窥见此中消息),诸大德多避地西北,于是佛教中心,渐移于迦湿弥罗,而主持之者则“说一切有部”也。迦腻色迦在位,当佛灭后第六百年之末,其时不惟“大众部[2]”早已独立,即“有部”中亦异议蜂起,裂为十余派。一面大乘运动,亦渐已开始。于是正统派诸长老,不得不谋所以“别黑白而定一尊”,此编纂《婆沙》之动机所由起也。此举虽含有教权自尊的意味,然不能遽谓之专制。盖当时实合各地著名学者,公开讨论,其间有部以外之人,当亦不少。据多罗那达《佛教史》,则当时十八部之异议,悉分别采择,认为正说,是纯取“择善而从”的态度矣!观于《婆沙》内容之丰富,条贯之详明,可知此次结集,其成绩实极优越。“有部”所以历数百年,至唐代义净游印时而犹极盛者,盖有由矣!以我国之儒学史相比附,则后汉建初四年,集诸儒于白虎观,讨论五经同异,事正相类。然以《白虎通义》比《毗婆沙》,则相去不可以道里计矣!盖儒教内容,本不逮佛典。而《婆沙》诸师之学,又与汉代章句之儒殊致也。据玄奘所记,则《毗婆沙论》不过此次结集出品三分之一,尚有释经藏之《邬波第铄》,释律藏之《毗奈耶毗婆沙》,为吾辈所未及见,其事业之伟大更可想。玄奘携归之书,有“说一切有部”经律论六十七部(见《三藏法师传》卷六),不审彼两巨制亦曾预此中焉否也?

    附:结集《婆沙》异说订讹四则

    一、《西域记》称世友为此会首座事,殆不可信。《婆沙》中征引《品类》、《界身》二足,及“尊者世友说”云云之文,不下百数十处,其为先辈甚明。且婆须蜜(即世友)事迹,见于他书者甚多,错综参证,殆必为佛灭后第四百年之人,无缘与迦腻色迦相及。今《西域记》所传,与第一结集时阿难先被摈而后加入,情节正同,殆“有部”后辈,以阿难旧事附会世友耳!

    二、《婆薮槃豆传》(真谛译)云:“佛灭后五百年中,有阿罗汉名迦旃延子,后往罽宾国,与五百罗汉及五百菩萨共撰集萨婆多部(即说一切有部)阿毗达磨,制为八伽兰他(犍度),亦称此文为《发慧论》。造竟,复欲造《毗婆沙》释之。”据此文则似迦旃延亦加入此会。然迦旃延为“有部”开宗之人(说见前篇),其出世上距《婆沙》结集时当二百余年,《槃豆传》所以有此失者,盖因《婆沙》所释为《发智论》,误会二书之述作为一事耳。《发智论》之著作,在至那仆底国,不在罽宾,此明见于《西域记》卷四也。

    三、《婆薮槃豆传》又云:“迦旃延子遣人请马鸣至罽宾,解释八结(健度)。语意若定,马鸣随即著文,经十二年,造《毗婆沙》方竟。”是又谓马鸣为《婆沙》属草之人,亦不可尽信。据多罗那达《佛教史》,则马鸣始终未尝至北印度,该传言迦旃延事,既绝对讹谬,则恐并此亦附会耳。要之,编纂《婆沙》,是历史上一大事业,故后世传说,凡有名之人皆引入以为重,印度人历史观念最薄,此不足为异也。

    四、《西域记》称此事在佛灭第四百年,此亦大误。迦腻色迦为西历纪元后百十余年之人,近欧人掘出其所铸货币及其他彩刻物,考证甚博,信而有征,其时佛灭六百余年矣。《西域记》述佛灭年代,本广存异说,此所记者或当时一说,否则或传写之讹也。

    [1] 本段引述乃大意,较原文略有删略。

    [2] 原误作“大乘部”,今改正。

    二《大毗婆沙》内容略说

    《大毗婆沙》者,质言之,则《发智论》之注疏而已。其篇帙既极浩瀚,读者罕能卒业。且因其为小乘之书,或轻蔑不屑流览,原书既无目录,千年来复无人为之科判,故其内容如何,几无人能道。夫吾固亦未毕业之一人也,安敢妄有所论列?但与《发智》互勘,先编一目录,备检阅云尔。

    以上不过列举总目,至其详细内容,若欲具察之,恐虽作十卷之科判,犹不能尽,今试举一节为例。

    本书所释之《发智论》二十卷,凡分八蕴、四十四纳息,具如前述。内杂蕴中之智纳息,在译本中不过占一卷四分之一,其文仅八叶,其内容略如下:

    (一)论一智不能知一切法(二)论前后心展转相缘

    (三)论记忆力之由来及遗失(四)论根起识之净不净

    (五)论过去之现不现(六)论名句文

    (七)论六因(八)论随眠

    内论六因之一条,所论者为万有之因果律,在《发智》原文仅占一叶半,凡五百七十一字,而《大毗婆沙》释之得六卷(自卷十六至卷二十一),约费四万字以外。试为极简略之科判如下:

    杂蕴(全书八蕴之一)

    智纳息(本蕴十纳息之一)

    论六因(本纳息所论八事之一)

    (一)引论

    (1)说六因之理由[1]

    (2)六因是否佛所说

    (二)论相应因

    (1)胪斥异说

    (2)各种心理现象与相应因之关系

    (3)相应因之定义及功用

    (三)论俱有因

    (1)胪斥异说

    (2)俱有因与相应因之异点

    (3)论随心转之诸业不与心为俱有因

    (4)俱有因之定义及功用

    (四)论同类因

    (1)胪斥异说

    (2)同类因之定义及功用

    (3)同类因与遍行因之异点

    (4)个身与他身之同类因

    (5)同类因与诸蕴

    (五)论遍行因

    (1)胪斥异说

    (2)论诸烦恼有遍行有不遍行

    (3)细论诸法孰为遍行

    (4)遍行因之定义及功用

    (六)论异熟因

    (1)胪斥异说

    (2)异熟因之定义及功用

    (3)异熟因与异熟果之关系

    (4)异熟因与众同分业

    (七)论能作因

    (1)胪斥异说

    (2)论自性不与自性为能作因

    (3)能作因之定义及功用

    (4)能作因与因缘和合说

    (八)结论

    (1)六因之相杂不相杂

    (2)六因分配三世三界等

    (3)六因分配蕴处界等

    (4)六因与五果

    (5)六因与四缘

   &nbs...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