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哲学研究最新章节!

    一

    1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动物生气、害怕、伤心、快乐、吃惊。但能够想象它满怀希望吗?为什么不能?

    一只狗相信它的主人就在门口。但它也能够相信它的主人后天回来吗?————它在这里无法做到的是什么 ?————那我又是怎样做得到的?————我该怎样回答这个问题呢?

    唯能讲话者才能够希望吗?只有掌握了一种语言的用法者。也就是说,希望的诸种现象是从这种复杂的生活形式中产生出来的某些样式。(如果一个概念的靶子是人的书写的特征,它就用不到不写字的生物身上。)

    2“苦恼”向我们描述着以形形色色的变形反复重现在生活画毯上的一种图样。如果在一个人那里悲喜的身体表达交替出现,比方说随着时钟的嘀嗒声交替出现,我们就既不会形成具有烦恼特征的图样,也不会形成具有喜悦特征的图样。

    3“他有一刹那感到剧痛。”————为什么“他有一刹那感到深深的悲伤”听起来别扭?只是因为这种情况很少出现吗?

    4但你此刻 不觉得苦恼吗?(“但你此刻 不是在下棋吗?”)回答也许是肯定的,但这并没有使苦恼的概念变得更像一种感觉概念。————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时间性的、个人的问题,而不是我们本来要提出的逻辑问题。

    5“你得明白:我害怕。”

    “你得明白:吓坏我了。”————

    是的,这话也可以用微笑的 口吻说出来。

    你是要告诉我他并不觉得怕吗?!除了通过感觉他还有什么别的办法知道他害怕呢?————但即使那是一条报道,他也不是从他的感觉得知的。

    6因为,你请想一想由惊吓的模样唤起的感觉:“吓坏我了”这话本身也是这样的一种模样;如果我在说出这话时听到了它感到了它,那这也属于其余那些感觉之列。那么,为什么非要把不说出的模样当作说出来的模样的根据呢?

    二

    1“当我听见这个词的时候,它对我意谓的是……”他说这话时关涉到的是一个时间点 和语词使用的一种方式 。(当然,我们不曾弄明白的是二者的连结。)

    而“我那时要说的是……”这个说法关涉到的是一个时间点 和一个行动 。

    我谈到表达式的本质关涉 ,以便把它们同我们的表达式的其他特性区别开来。对于表达具有本质性的关涉是这样一些关涉:它们使得我们把否则就会显得陌生的表达方式翻译成我们所习惯的形式。

    2如果你讲不出“与”这个词既可以是动词又可以是连词,或者你不会有时把这个词当作动词有时当作连词造句,那你就连小学生的简单练习也做不下来。但我们并不要求小学生脱离开上下文来把这个词当作动词或连词来看待 ,或者报告他一向是怎样看待这个词的。

    3如果“是”这个字的含义是“等同于”,那么“玫瑰是红色的”这话就没意义。————这是说:如果你说这句话并把其中的“是”当作等同符号来意谓,这意义对你就瓦解了?

    4我们拿出一个句子,把句子里每个词的含义向某人做了解释;他于是学会了运用这些词,因而也学会了运用这个句子。假如我们选用的不是句子而是一个无意义的词列,他就不会学会运用这个词列 。把“是”字解释为等同符号,他就学不会使用“玫瑰是红色的”这个句子。

    但“意义的瓦解”也有正确之处。例如在这个例子里:我们可能会对人说:如果你是要长叹一声“嗳,嗳!”你这时不要去想什么爱呀爱!

    5经验一个含义和经验一幅意象图画。人们要说,“在两种情况下都在经验 ,只是所经验的东西不同。向意识呈现出了不同的内容————摆在意识前的是不同的内容。”————什么是意象经验的内容?答案是一幅画或一个描述。什么是含义经验的内容?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如果那个说法有任何意义,这意义就是:意象经验和含义经验这两个概念就像“红”和“蓝”这两个概念一样相互类似;而这是错误的。

    6我们能像保持一幅意象图画那样保持对含义的理解吗?也就是说,如果我突然明白了某个词的一种含义,————它也能持留在我心里吗?

    7“整个计划一下子出现在我心里并且就这样持续了五分钟。”为什么这听起来别扭?可以认为:闪现的东西和持续的东西不会是同一个东西。

    8我叫道:“现在我有了!”————一个突然的闪念:此后我将能够摆出这个计划的各种细节了。这里保留下来的该是什么呢?也许是一幅图画。但“现在我有了”并不是说我有了这幅图画。

    9某个词的一种含义浮现出来而你没有再忘掉 它,你就能够以这种方式使用这个词。含义对你浮现,你就知道 含义,这个浮现就是知道的开始。那么这个浮现怎么和某种意象经验相似呢?

    10我说“唐人先生不是唐人”,第一个“唐人”我意谓一个专名,第二个“唐人”意谓一个通名。那么,(如果我不是“鹦鹉学舌般”地说出这个句子)说第一个“唐人”时我心里就一定要浮现出和说第二个“唐人”时不同的东西吗?————请试试把第一个“唐人”作为通名来意谓而把第二个“唐人”作为专名来意谓。————怎么才能做到呢?我 在尝试的时候,因为要在说出这两个词时竭力向自己展示正确的含义而眼睛乱眨。————但我通常使用这些词时竟这样向自己展示它们的含义吗?

    11当我用交换过的含义说出这句话时,这时句子的意义对我来说瓦解了。————好,对我 来说瓦解了,但对听我说这话的别人却没有。那又何害之有?————“但问题在于,我们通常说出这句话时所发生的,是某种确然与此不同的事情。”————但所发生的却不 是“向自己展示含义”。

    三

    1什么使我对他的意象成为对他的意象?

    并非这意象看起来像他。 注63

    对意象提出的这个问题同样可以对“他栩栩如在我目前”这话提出来。什么使这句话成为关于他的一句话?————不是这话里的任何东西,或与这话同时的(“在它后面的”)任何东西。你要知道他意谓的是谁,问他好了!

    (但一张面孔也可能浮现在我心里,甚至我可以把它画出来而不知道这是谁的面孔,以及我曾在哪里见过这面孔。)

    2但一个人也可以有所想象一面画,或用描画来代替意象,哪怕只是用手指在空中描画。(可以称之为“动力型意象”。)这时可以问他:“这是谁的意象?”这将由他的回答决定。————这完全就像他用话语做出了描述,而这些话语也一样可以取意象而代之。

    四

    1“我相信他很难过。”————我也相信 他不是机器人吗?

    在这两种上下文中都说“相信”一词相当勉强。

    (会是这样吗:我相信他很难过,但我敢肯定他不是个机器人?胡话!)

    2设想我谈到一个朋友说:“他不是机器人。”————这里传达了什么信息,这对谁会是信息?对一个在通常情形下遇到我这位朋友的人吗?怎可能对他传达了信息!(最多是说:这个人始终像一个人那样行为举止而从不像一台机器。)

    3“我相信他不是机器人”,到此为止,这话还毫无意义。

    4我对他的态度是对心灵的态度。并非我认为 他有灵魂。

    5宗教教导说身体消解了而灵魂仍能存在。我理解这教导吗?————我当然理解————在这里我可以设想好多事情。人们甚至把这些事情画了出来。这种图画为什么只是形诸话语的思想的不完美的翻版?它为什么不能和口说的学说起到同样 的作用?而这种作用才是要点。

    6如果头脑里的思想的图画可以强加于我们,那为什么灵魂中的思想的图画不能更多地强加于我们呢?

    7人的身体是人的灵魂的最好的图画。

    8然而,指着自己的心说,“你说这话我心里很明白”,————这种表达是怎么回事儿?他大概并不意谓 他的这个姿势?当然意谓。也许他意识到他只是在用一个形象说法?肯定不然。————这不是我们所选择的一个形象说法,不是一个比喻,然而确是一个形象式的表达。

    五

    1请你设想我们在观察一个点的运动(例如一个光点在荧幕上的运动)。从这个点的活动可能得出纷繁各色的重要结论。可我们有多少不同的方式来观察啊!————这个点的轨迹和它的某些量度(例如振幅和波长),或者速度和速度变化的规律,或者轨迹发生跳跃变化的次数和位置,或者在这些位置上轨迹的曲率,以及数不清的东西。————这些活动的种种特征中的每一个都可能是我们唯一关注的。例如,我们只关心在一个特定时间里划出了多少圆环,而这一运动的其他一切都无关紧要。————如果我们关注的不只是一个 这样的特征,而是好几个,那么其中每一个都可能给我们特殊的启发,与其余的启发种类相异。说到人的行为,说到我们在这种行为中所观察的各式各样的特点,情况也是这样。

    2那么心理学的对象就是行为而不是心灵啦?

    心理学家报道什么?————他观察什么?难道不是人们的行为,特别是他们的表达吗?但所表达 的并不是行为。

    3“我发现他情绪低沉。”这是报道行为还是报道心灵状态?(“天看上去不妙”:这是在说现在还是将来?)两者都有;但并非两者并列,而是一者通过 一者。

    4医生问:“他感觉怎样?”护士说:“他在呻吟。”这是关于行为的报告。但他们竟一定需要追问这呻吟到底真不真实,真的表达了某种东西吗?他们不可以得出某种结论,例如说“他要是呻吟,我们就必须再给他一些止痛药”————而这个推论并非省略了中项?他们用行为的描述来做点什么不才是最重要的吗?

    5“但他们这时暗中做了一个假定。”那么,我们就始终都是在暗中的假定之上进行语言游戏的。

    6我描述一个心理实验:各种仪器,实验者的提问,受试的反应和回答————我接着又说,这是一出戏里的一幕。————于是一切都变了样。于是有人会宣称:如果有一本心理学以同样的方式描述了这个实验,那么所描述的行为将被理解为某种心理活动的表达,恰恰因为这里已经假定 了受试没有欺骗我们,没有预先背诵好答案,等等。————那么我们是在做某种假定了?

    我们难道真会说:“我当然是假定了……?”————或者只是因为别人已经知道这一点我们才不这样说?

    7不是哪里有怀疑哪里才有假定吗?蛮可能完全没有怀疑。怀疑是有尽头的。

    8这里的关系就像:物理对象和感官印象之间的关系。我们在此有两种语言游戏,它们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你要把这种关系装进一个简单的 公式里,你就走错了路。

    六

    1设想有人说,在我们心里,我们熟悉的每一个词,例如一本书里的每一个词,都已经带着一种氛围,一个“晕环”,隐约提示着各种用法。————就像一幅画上,每个人物都由精微朦胧的景物环绕,仿佛处在另一个空间,而我们是在另一种联系之中看到这些人物的。————我们倒认真这样假设看看!————这时我们就看到这一假设不能够解释意向 。

    因为若是这样,在说话或听话的时候,一个词的各种可能用法就半明半暗地向我们浮现,————若是这样,这也只不过对我们 是这样。但我们却和别人交流,虽然并不知道他们是不是也有同样的经验。

    2某人告诉我们,理解在他 那里是一个内在的过程,我们会怎么反驳他?————他若说会下棋在他那里是一个内在的过程,我们会怎样反驳他?————我们会说,如果我们要知道的是他会不会下棋,那么,他心里都发生些什么我们不感兴趣。————如果他回答说,我们感兴趣的正是这个,————即,他会不会下棋————那我们就不得不让他注意可以证明他会下棋的诸种标准,另一方面则注意“内在状态”的诸种标准。

    即使某人只有在具有某种特定感觉时才具有某种特定能力,并且只要具有这种特定感觉就具有这种能力,这感觉仍不是这能力。

    3含义不是听或说出一个词时的经验,句子的意义不是这些经验的复合。————(“我还一直没有看见他”这句话的意义是怎么由句子里各个词的含义组成的?)句子由词组成,这就够了。

    4有人要说,虽然每个词在不同的上下文里有不同的特点,但它又始终有唯一 的特点————一张脸。这张脸看着我们。————但连一张画 出来的脸也看着我们。

    5你肯定有唯一一种对“如果”的感觉吗?不会有好几种吗?你试过在很不相同的上下文中说出这个词吗?例如有时它是句子的重音,有时它后面的那个词是句子的重音。

    6设想我们发现有个人向我们讲到他对语词的感觉:他对“如果”和“但是”的感觉是一样的 。————我们不可以相信他这话吗?我们也许觉得这很奇怪,可能会说:“他做的根本不是我们的游戏”;甚至说:“这是另一种类的人。”

    如果他像我们一样使用 “如果”和“但是”,我们难道不该认为这个人理解这两个词一如我们理解这两个词吗?

    7把对“如果”的感觉看作含义的理所当然的关联物,是对这种感觉的心理学兴趣做了错误估价;我们倒必须在另一种联系中来看这种感觉,即在这种感觉出现于其中的特殊环境之中来看待它。

    8一个人不说出“如果”这个词就从没有“如果”的感觉吗?如果只是这个原因产生这种感觉,那么这无论如何够奇特的。这一点一般地适用于一个词的“气氛”:————人们为什么理所当然地认为只有这个 词有这种气氛呢?

    9“如果”的感觉不是一种伴随“如果”一词的感觉。

    10“如果”的感觉一定可以和一节音乐给予我们的特殊“感觉”相比较。(人们有时这样描述这类感觉:“这里就像做了个结论”,或“我想说‘因此…… ’”,或“一到这儿我就想做出一个姿势————”,于是就做了个姿势。)

    11但可以把这感觉和这节音乐分开吗?但这感觉并不是这节音乐本身,因为有人可能听了这节音乐却没有这感觉。

    12这感觉就此而论像不像伴随音乐演奏的“表情”呢?

    13我们说这段音乐给了我们十分特殊的感觉。我们对自己唱这一段,同时做出某个特定的动作,也许还有某种特殊的感觉。但我们在另一种情境联系中却又根本认不出这些伴随活动————动作、感觉。只要我们不是在唱这个段落,这些伴随活动就十分空洞。

    “我带着一种十分特别的表情唱这一段。”这种表情不是某种和那个段落分得开的东西。这是另一个概念。(另一个游戏。)

    14这里所讲的经验是:如此这般 来演奏这个段落(如此这般是说,例如像我演奏它那样;一种描述只能对它做出提示 )。

    15和事情本身分不开的气氛————因此它就不是气氛。

    彼此密切联系的事物,密切联系到了 一起的事物,似乎彼此相配。但怎么就似乎相配了?“似乎相配”是怎么表现出来的?大概是这样:我们无法想象叫这个名字、生这副面孔、写这种字体的人写出的不是这些 作品而是另外某些作品(另一个伟人的作品)。

    我们无法想象吗?那我们来试一试?————

    16可能是这样:我听说有人在画一幅画,“贝多芬创作第九交响乐”;我很容易想象在这样一幅画上会看到什么。但若有人想表现歌德创作第九交响乐是什么样子,他怎么个表现法?除了难堪和可笑的东西,我想象不出什么别的东西。

    七

    1人们醒来以后讲述给我们一些事情(他们到了这里那里等等)。我们教给他们在叙述前面加上“我梦见”这种表达式。以后我有时问他们:“昨夜你做梦了吗?”他们有时答做了有时答没做,有时讲出了梦,有时没讲出。这是语言游戏。(我现在假设我自己不做梦。但我也从没有看见虚幻事物的感觉;别人有这些感觉,而我可以询问他们的经验。)

    好,我是否必须假设人们是否为其记忆所欺骗;他们睡觉的时候当真看到过这些影像,抑或这些影像只是在他们睡醒后才浮现出来的?————这个问题有什么意义?————有什么兴趣?!有人向我们讲述梦境的时候,我们可曾问过自己这种问题?如果没有,————难道是因为我们有把握他的记忆不曾欺骗他吗?(假设这是一个记性格外差的人。————)

    2这是说提出梦当真是在睡眠中发生的抑或是醒过来的人的记忆现象这个问题总毫无意义吗?这要取决于这个问题的用法。

    3“心灵似乎能给语词以含义”————这岂不像说“苯里的碳原子似乎位于一个六边形的各个角上”吗?这里不是似乎,而是一幅图画。

    4高等动物和人的进化,意识在某一特定水平上的觉醒。这幅图画大概是这样的:尽管世界中到处有以太在振动,但世界仍是黑暗的。但有一天人睁开了眼睛看,便有了光。

    这段话 注64 首先描述的是一幅图画。这幅图画会怎么样,能怎样使用,仍黯淡不明。但若要理解这段话的意思,显然必须对其用法加以探究。但这幅图画似乎为我们省却了这份工作:它已经指向某种特定的用法。我们因此上了它的当。

    八

    1“我的动觉告诉我我的肢体的动作和位置。”

    我让食指做小幅度的轻慢摆动。我几乎感觉不到甚至完全感觉不到这一动作。也许在指尖处略微感到一点紧张。(关节处则毫无感觉。)这种感觉告诉我这一动作了吗?————而我竟可以准确地描述这一动作。

    2“但你必定还是感觉到了,否则(不用眼睛看)你不会知道你的手指是怎样动的。”但“知道”只是说:能够描述。————我能够讲出声音是从哪个方向传来的,只因为这声音对一个耳朵的作用比对另一个更强;但我并没有在耳朵里感到这个;但这是起作用的:我“知道”声音从哪个方向传来;例如,我朝这个方向张望。

    3这一点对下面的想法也一样:必定是痛觉的某个特征告诉了我们身体上什么部位在痛,必定是记忆图画的某个特征告诉了我们记起的是哪一段时间。

    4一个感觉可能 告诉我们一个肢体的动作或位置。(例如有人不像正常的人那样知道他的手臂是否伸直了,他可能通过肘部的剧烈疼痛得知这一点。)————同样,某种疼痛的特征可能告诉我们伤在哪里。(一张照片发黄的程度告诉我们它有多古旧。)

    5感官印象告诉我形状和颜色,这一点的标准是什么?

    6哪种 感官印象?这一种;我通过话语或一幅图画来描述它。

    好吧:你的手指在这个位置时你感觉到什么?————“我们怎样为一种感觉下定义?它是无法定义的特殊的东西。”但必定可以教会别人使用这话语!

    7我在寻找语法上的区别。

    8我们先不谈“动觉”也罢!————我想向某人描述一种感觉,对他说“这样 做你就会有这种感觉”,同时把手臂或头放到特定的位置上。这是某种感觉的描述吗?我什么时候将说他理解了我所意谓的是哪种感觉?————他将必须在此之外对这感觉做出进一步 的描述。那必须是什么样的描述呢?

    9我说“这样 做你就会有这种感觉”,这里不可能有某种怀疑吗?如果意谓的是一种感觉,不是必会有某种疑问吗?

    10这 看起来如此这般 ;这 尝起来如此这般 ;这 触上去如此这般 。“这”和“如此这般”必须有不同的解释。

    11一种“感觉”对我们具有一种完全特定的 兴趣。这包括“感觉的程度”,它的“部位”,一种感觉会被另一种感觉淹没,等等。(一个动作可能产生剧痛,这疼痛淹没了这个部位的所有其他轻微感觉,这会使你不敢肯定你当真做了这个动作吗?这会使你非要眼睛来看才能确定你做了这个动作吗?)

    九

    1观察自己的苦恼的人是用什么感官来观察的?用一种特殊的感官;用感觉 苦恼的感官?那他观察苦恼时对这苦恼的感觉又是另一个样子 啦?他观察的是哪一个苦恼呢————是只有正被观察时才在那里的那个苦恼吗?

    “观察”不产生所观察的东西。(这是一个概念性的论断。)

    或:我并不观察只有通过观察才出现的东西。观察的对象是另一样 东西。

    2昨天触着还疼,今天触着不再疼了。

    今天只在我想到它时才觉得疼。(即:在特定的情况下。)

    我的苦恼不再是那样了;这回忆一年前还让我受不了,现在不再是那样了。

    这是某种观察的结果。

    3我们什么时候说一个人在观察?大致是:当他把自己放在一个有利于获得某些印象的位置,以便(例如)描述从这些印象得到的东西。

    4训练一个人看见红色的东西就发出一种声音,看见黄色的东西就发出另一种声音,其他颜色以此类推;他这时仍然不是在根据这些东西的颜色描述它们。尽管他可能有助于我们进行描述。描述是对某一空间中的(例如在时间的空间中的)某种配置的摹写。

    5我听由自己的眼光扫过屋子,眼光突然落到了一个具有醒目红色的东西上,我说“红!”————这时我并没提供任何描述。

    6“我害怕”这话是对心理状态的描述吗?

    7我说“我害怕”;别人问我:“那是什么?是害怕的喊叫?是你想告诉我你的心情吗?还是对你目前状态的考察?”我总能给他一个明确的答案吗?我从不能给他一个明确的答案吗?

    8这里我们可以想象出千差万别的东西,例如:“不,不!我害怕!”

    “我害怕。很遗憾我必须承认。”

    “我还是有点儿害怕,但不像从前怕得那么厉害了。”

    “其实我还是害怕,尽管我不愿对自己承认。”

    “我用各种让人害怕的念头折磨自己。”

    “我害怕,————偏偏这时候我不该害怕的!”

    这些句子每一个都带有一个特殊的语调,不同的语境。

    可以想象有一种人,他们思考起来就好像说比我们要确切得多,我们用同一个词的地方,他们用好几个不同的。

    9若问:“‘我害怕’的含义到底是什么?我说这话指的是什么?”

    我们当然找不到答案,或找不到充分的答案。

    “这话是在哪一种语境中出现的?”才是个问题。

    10“我指的是什么?”“我说这话时想的是什么?”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如果我想靠重复害怕的表情,同时把注意力集中于自己,就好像用余光观察自己的灵魂,那可得不到答案。在某种具体情况下我当然可能问:“我为什么说这个?我说这个干什么?”————我也可能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但我的回答并不是以观察说话时的伴随现象为根据的。我的回答将补充、改述我先前说的话。

    11什么是害怕?什么叫“害怕了”?如果我要用一个单一的 显示来定义,————我就会扮演 害怕的样子。

    12我也能够这样来表现希望吗?很难。那么信念呢?

    13描述我的心灵状态(害怕的心灵状态之类),这是我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下才做的事。(正如某种特定的行为只有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下才是一个实验。)

    那么我在不同的游戏中使用了同样的表达式,而有时甚至好像介乎两种游戏之间,这些都有什么奇怪呢?

    14我每开口说话都带着十分确定的目的吗?————若非如此我说的就没有意义吗?

    在葬礼演说中,“我们哀悼某某人……”这话的确是用来表达哀悼的;而不是要告诉在场的人什么事情。但在墓前的祈祷中,这话在某种意义上却可以在传达些什么。

    15但难题在这里:我们不能把叫喊称为描述,它比任何描述都来得更原始;尽管如此,它却可以起到描述内心生活的作用。

    16叫喊不是描述。但有一个过渡系列。“我害怕”这话离一声叫喊可近可远。它可以十分近似于一声叫喊,也可以和一声叫喊大 相径庭。

    17我们当然不会因为一个人说他疼就一定说他在抱怨 。因此“我疼”这话可以是抱怨,也可以是别的什么。

    18但若“我害怕”并非始终近乎抱怨,而只是有时如此,那么它为什么应该始终 是心理状态的描述呢?

    十

    1我们怎么一来就用起“我相信……”这类表达式了?是我们在某个时刻注意到了某种(相信的)现象了吗?

    是我们观察了自己和别人,因而发现了信念这东西吗?

    2可以这样表示摩尔悖论:“我相信事情如此这般”这话的用法和“事情如此这般”这一断言的用法相似;然而我相信事情如此这般这个假设 的用法却和事情如此这般这个假设的用法不相类似。

    3于是看上去 “我相信”这一断言就仿佛不是在断言“我相信”这一假设所假设的东西!

    4同样,“我相信要下雨”这命题和“要下雨”的意义相似,即用法相似,但“我当时曾相信要下雨”和“当时下了雨”的意义却不相似。

    “但‘我曾相信’就过去所说的和‘我(现在)相信’就目前所说的必定是同一回事!”————当然, 对-1所意味的,必定就是 对1所意味的!根本什么也没说。

    5“说到底,我是用‘我相信……’这话描述我自己的心理状态————但这一描述在这里间接地是对所相信的事实本身的断言。”————就像在某种情况下我描述一张照片为的是描述照片所照的东西。

    那我这时也就一定能够说这张照片照得好。于是也就有:“我相信要下雨,我的信念是可靠的,所以我可以依赖它。”————那我的信念就会是一种感官印象了。

    6一个人可以不信任自己的感官,但不能不信任他的信念。

    7假如有一个动词,含义是“虚假地相信”,它将不会有任何有意义的第一人称现在直陈式。

    8“相信”、“愿望”、“意欲”这些动词展示出“切割”、“咀嚼”、“奔跑”这些词同样具有的所有语法形式。别把这看作理所当然的,而把这看作极为奇特的事情。

    9报告的语言游戏可以倒转过来:不是让接受报告的人听到所报告的事情,而是听到报告者的情况。

    例如教师测验学生时就是这样。(可以为了检验尺子而进行度量。)

    10假设我以如下方式引进“我相信”之类的表达式:如果报告是用来提供有关报告者自己的信息的,就把“我相信”加在报告前头。(于是这一表达式无需附有任何不确定性。请记住,断言的不确定也可以不用特定的人称形式表达:“他今天该来的。”)————那么,“我相信……,但事情并非如此”就会自相矛盾。

    11“我相信……”表明我的状态。可以从这一说法中得出对我的态度的结论。所以这和情绪活动的表达,和心情的表达有某种相似 之处。

    12但若“我相信事情是这样”表明我的状态,那么“事情是这样”的断言也表明我的状态。因为符号“我相信”并不能表明我的状态,至多只能提示我的状态。

    13想象一种语言只通过“事情是这样”的某种特定声调来表达“我相信事情是这样”。那里不说“他相信”,而说“他要说……”,那里也有“假设我要说……”这类假设(虚拟式),但没有“我要说”这个表达式。

    这种语言中不会有摩尔悖论;取而代之的是有一个动词缺了一种人称形式。

    但我们不必因此惊奇。请想一下:我们能够借用意图的表达来预言自己未来的行动。

    14我说起别人“他似乎相信……”,而别人也这样说起我。为什么我从不这样说起我自己呢————即使当别人这样说起我时是说对 了?————我竟看不见听不见我自己吗?————可以这样说。

    15“人们在内心感到确信,而不是从自己的话或说话的语调中推断出这种确信。”————这一点是真的:人们不是从自己的话推断出自己的确信;或从中推断出出于这种确信的行动。

    16“‘我相信’这一断言似乎 的确不在断言假设所假定的东西。”————于是我被诱惑去在第一人称现在直陈式里寻找“相信”这个动词的另一种延续。

    17我这样想:相信是一种心理状态。它持续一段时间;而且不依赖于用句子之类来表达信念的过程而持续一段时间。所以它是怀有信念的那个人的一种心向。就他人说,他的行为、他的话向我表明这一点。他说“我相信……”或他对某事单单加以断言都一样表明这一点。————说到我自己又该怎么样呢:我自己怎么认识自己的心向?这时我必须能像另一个人那样注意我自己,倾听自己的话,从我说的话中得出结论!

    18我与我自己的话的关系全然不同于别人与我的话的关系。

    但凡我能够说“我似乎相信”,我就能找到“相信”这个动词的那种延续。

    19我要是倾听自己嘴里的话,我就可以说另一个人在从我嘴里说话。

    20“根据我说的话来判断,我相信的是这个 。”好,可以想出这话会具有意义的某些场景。

    那我们也就可以说“在下雨,但我不相信”或“我的自我看似相信这一点,但其实不然”。对这种话,人们必定得补充上一种什么行为,以便能解释说这里是两个生灵在通过我的嘴说话。

    21即使就假设 而言,线索也已经和你所想的不一样。

    你说“假设我相信……”这时你已经把“相信”一词的整个语法设为前提了,而这是你所掌握的通常用法。————你并非在假设某种事态,仿佛这种事态通过某种影像清晰地呈现在你眼前,从而你可以把不同于通常断言的某种断言拼接到这个假设上面。————假如你还不曾熟悉“相信”的用法,你就根本不会知道你在这里假设的是什么(例如:这样一种假设会引出什么)。

    22想想“我说……”这一表达式,例如“我说今天要下雨”,它简简单单就和“今天要……”这一断言是一回事。“他说今天要……”大约是说“他相信今天要……”“假设我说……”却不 是说:假设今天要……

    23不同的概念在这里彼此接触,在某一段上重合。但你不必认为这些线条都是圆圈 。

    24再考虑一下这个不通的句子:“可能在下雨;但不在下雨。”

    我们在这里应该当心,不要说:“可能在下雨”其实是说:我相信要下雨了。————为什么不该倒过来说我相信要下雨了其实是说可能在下雨呢?

    25不要把一个犹犹豫豫的断言当作一个关于犹豫的断言。

    十一

    1“看”这个词的两种用法。

    其一:“你在那儿看见什么啦?”————“我看见的是这个 ”(接着是描述、描绘、复制)。其二:“我在这两张脸上看到了某种相似之处”————听我说这话的人满可以像我自己一样清清楚楚地看着这两张脸呢。

    重要之点:看的这两种“对象”在范畴上的区别。

    2一个人可能把这两张脸准确地摹画了下来;另一个人则可能在这幅画上注意到了第一个人没看出来的相似之处。

    3我端详一张脸,忽然注意到它和另一张脸相似。我看到 它并没改样,但我看得却不一样了。我把这种经验称作“注意到某个面相”。

    4这种经验的原因 对心理学家来说饶有趣味。

    5我们感到饶有趣味的是概念,及其在经验概念中的位置。

    6可以想象在一本书里,例如在一本教科书里,多次出现下面这个图示。

    和这个图示相关的课文所涉的课题则每次都有所不同:一次是玻璃立方体,一次是敞口倒置的盒子,一次是围成这个形状的铁丝架子,又一次是直角拼接的三片板子。每一处课文都为这个图示提供解释。

    但我们也可以这次把这个图示看作 这个东西,另一次看作另一个东西。————那么,我们这样解说它,并且像我们所解说 的那样看 它。

    7有人也许要回答说:借助某种解释来描述直接经验、描述视觉经验,那是一种间接的描述。“我把这图形看作一个盒子”是说:我有某种特定的视觉经验,无论我把这图形解释为盒子或我直观一个盒子,从经验上说,这种视觉经验都会相伴而来。要真是这样,那我必定知道这一点。我必定能直接地而不只是间接地指涉这种经验。(就像我必定能谈论红色而不必把它作为血的颜色来谈。)

    8我从Jastrow 注65 那里摘来下面这个图形。我将把它叫作兔鸭头。可以把它看作兔子头或鸭子头。

    我必须对“持续地看到”某种面相和某种面相的“闪现”做出区别。

    把这幅图画拿给我看了,我可能始终只把它看作兔子而不是别的什么。

    9引进图画对象的概念在这里是有益处的。例如:这个形象就是一张“图画脸”。

    就某种联系而言,我对待它就像对待一张人脸。我可以研究它的表情,像对人脸上的表情一样对它做出反应。孩子可能对图画上的人或动物讲话,像对待玩具娃娃那样对待它们。

    10所以我也可能一上来就把这个兔鸭头简简单单看作图画兔子。即,你若问“这是什么”或“你在这儿看见了什么”,我就答:“一只图画兔子。”如果你继续问这是什么,我为了解释就指给你看各种各样的兔子图画,也许还会指出真的兔子来,谈论一番这种动物的生活习性,或模仿兔子的样子。

    11对“你在这儿看见了什么?”这个问题,我不会回答:“我现在把这看作一个图画兔子。”我会简简单单描述我的知觉;就和我刚才说的是“我在那儿看见一个红色的圆圈”没什么两样。

    但别人仍然可以这样说到我:“他把那个图形看作为图画兔子。”

    12说“我现在把这看作……”对于我没有意义,就像我看着一副刀叉说:“我现在把这看作刀叉。”人们会弄不明白我在说什么。————这样的说法也没意义:“这现在对于我是一把叉子”,或“这也可以是一把叉子”。

    13我们在饭桌上并不把知道其为餐具的东西“当作”餐具;同样,我们吃饭的时候通常并不尝试或试图让嘴有所动作。

    14你要说“这现在对我来说是一张脸”,我们就可以问你:“你暗指的是哪种变形?”

    15我看见两幅图画:一幅上面的兔鸭头被兔子围绕着,另一幅上面被鸭子围绕着。我没看出它们是一样的。由此 可以说在这两幅画上我看见 的有所不同吗?————我们有某种根据在这里使用这个表达式。

    16“我看见的完全是另一个样子了,我再也认不出来了!”这是个感叹。这样感叹也有某种道理。

    17我从来没有想到把这兔子头和这鸭子头这样叠到一起,从来没有想到这样 来比较它们。因为它们提示的是另一种比较方式。

    而且这个头这么 看和这个头那么 看一点儿都不像————虽然这两个头完全重叠。

    18给我看一幅画上的兔子,问我这是什么;我说“这是只兔子”。并非“这现在是只兔子”。我讲出的是感知。————给我看兔鸭头,问我这是什么;这时我可能 说“这是个兔鸭头”。但我对这个问题也可能做出完全不同的反应。————兔鸭头这个回答所讲的还是感知;“这现在是只兔子”却不是。假使我说“这是只兔子”,那我就没注意到这里有模棱两可之处,我报道的就是感知了。

    19面相转变。“那你肯定会说图画现在完全改变了!”

    然而是什么不一样了:我的印象吗?我所取的立场吗?————我可以这么说吗?我像描述知觉那样描述 这种改变;完全像是对象在我眼前改变了。

    20我可以说(例如指着另一幅画)“我现在看到了这个 ”。这是报道一种新知觉的形式。

    面相转变的表达式是一种新 知觉的表达式和未曾改变的知觉的表达式合在一起。

    21我一下子看到了画谜的谜底。刚才是些枝枝杈杈的地方,现在是一个人形。我的视觉印象改变了,我现在认出它不只是颜色和形状,而且也有一种完全特定的“组织”。————我的视觉印象改变了;————它刚才是怎样的;它现在是怎样的?————如果我用准确的复制来表现它————难道这不是很好的表现吗?————那就没有任何改变显现出来。

    22只请你别 说“我的视觉印象不是绘画 ;它是这个 ————是我无法给任何人看的东西”。————它当然不是绘画,但也绝不属于我随身携带之物的那个范畴。

    23“内部图画”这概念误导我们,因为这概念的范本是“外部 图画”;而这两个概念词的用法并不相似,不比“数字”和“数”(Zahlzeichen und Zahl)的用法更为相似。(是的,谁要把数称为“理想的数字”,他就会因此造成类似的混乱。)

    24谁把视觉印象的“组织”和颜色形状并列在一起,那他从一开头就把视觉印象当作某种内部对象了。由此自然把这个对象弄成了幻影;一种稀奇古怪地摇来摆去的结构。因为它和图画的相似之处现在被扰乱了。

    25如果我知道立方体示意图有不同的面相,那我为了得知另一个人看见的是什么,就可以请他在摹本之外再制作或展示一个模型;即使他这时根本不知道我干吗需要两种说明。

    但在面相转变的情形下这就行不通了。这时要表达经验到底是什么的唯一可能的办法,在上一例中我们有了摹本之后也许就显得是一种毫无用处的特别规定,或的确就是毫无用处的特别规定。

    26仅此一点就使我们不能拿“组织”和视觉印象的颜色形状相比较。

    27我把兔鸭头看作兔子,这时我看到的是:这些形状和颜色(我准确地重现这些)————而此外还有:这时我指向一些各式各样的兔子图画。————这显示出概念之间的区别。

    “看作”不属于知觉。因此它既像一种看,又不像一种看。

    28我看着一只动物;人问我:“你看见什么了?”我答:“一只兔子。”————我看一片风景;忽然跑过一只兔子。我惊呼:“一只兔子!”

    这报道和这惊呼,两者都是知觉的表达,视觉经验的表达。但这惊呼和报道是不同意义上的表达。惊呼冲口而出。————它和〔视觉〕经验的关系就像喊叫和疼痛的关系。

    29但这惊呼既然是知觉的描述,就也可以把它称作思想的表达。————你看着对象,不必在想着对象;你具有惊呼所表达的视觉经验,你就也在思想着 所看见的东西。

    30所以面相的闪现似乎一半像视觉经验一半像思想。

    31某人忽然看见一种他认不出来的现象(可以是一个熟知的对象,但处在不寻常的位置上或光线里);也许只有几秒钟他没认出来。另一个人一眼就认出了对象。说这两个人的视觉经验不一样对不对呢?

    32一种形状对你浮现出来,对你显得陌生,而我则熟悉这种形状;你这时不可能像我一样准确地 描述它吗?这不就是答案吗?————当然一般不是这样。你的描述听起来会很不一样。(例如,我会说“这只动物有长长的耳朵”————而你说“那儿有两个长长凸起的东西”,然后把它们画出来。)

    33我遇见一个多年没见的人;我看他看得清清楚楚,但没认出他来。我忽然认出他来,在他已经改变了的面孔上认出了从前的面孔。我相信我如果会画像的话现在会把他画得不同。

    34我在人群里认出一个熟人,也许我已经朝他那个方向看了好半天了,————这是一种特殊的看吗?既是看又是想?或我简直要说————看和想的融合?

    问题是:人们为什么 要说这个?

    这个表达也是对所见的报道,同一个表达在这里又是认出了什么的惊呼。

    35什么是视觉经验的标准?————什么该是这标准?

    表现出“所见”。

    36“表现出所见”这个概念像“复制”这个概念一样,极富弹性,与此相系 ,“所见”这个概念也极富弹性。这两个概念密切相联。(但这不是说它们相似。)

    37怎么发现人以立体方式来看?你看得见(那儿的)一片地方,我问你那片地方的地势。“是这样子 吗?”(我用手画给你看)————“是。”————“你怎么知道?”————“又没雾气,我看得清清楚楚的。”————你并没给出这推测的根据。对我们来说最自然的是以立体方式表现我们所看到的;而无论通过绘画还是通过话语来以平面方式表现则都要求特殊的训练。(儿童画的特别之处。)

    38你看到一个微笑,没看出它是微笑,没理解它是微笑;我理解它是微笑;我们看到的不一样吗?————例如你模仿起来是另一个样子。

    39把画着一张脸的图画倒过来拿着,这时你认不出脸上的表情来了。也许你能看到脸上在微笑,却看不到它究竟在怎样 微笑。你模仿不了这微笑,或不能更准确地描述它的特点。

    但这张倒置的图画很可能极其准确地表现着一个人的脸。

    40图一 是图二 的倒转。正如图三 是图四 的倒转。但我要说,图三图四之间的差异给我的印象不同于图一图二之间的差异给我的印象。例如,图四看上去比图三更整齐。(参见路易斯·卡罗尔的一个提示。)四容易复制,三不容易。

    41请设想兔鸭头隐藏在一团杂乱线条之中。现在我在图画里看出它来,单单看作兔子的头。后来我又看这幅图,看出了同样的线条,然而是看作鸭子,同时我还不必知道这两次是些相同的线条。再后来我看出面相在发生转换,————我能说兔鸭的两种面相现在看起来和我刚才在杂乱线条里把它们分别识认出来的时候完全不同吗?不能。

    但这种转换产生出一种惊奇,这种惊奇不是由识认产生的。

    42谁在一个图形(1)里寻找另一个图形(2),而后找到了,那他从而就是以一种新的方式看到图形(1)。不仅在于他可以用新的方式来描述这图形,而且在于注意图形(2)是一种新的视觉经验。

    43但他不一定要说:“图形(1)现在看上去完全不一样了;它甚至和从前那图形毫无相似之处,虽然这两个图形完全重合!”

    44这里有一大堆具有亲缘关系的现象,以及可能的概念。

    45那么,这形象的摹本是我视觉经验的某种不完整 的描述啦?不是。————是否需要更切近的规定,以及需要哪些,都取决于具体情况。————它可以 是不完整的描述;————如果还有疑问存留的话。

    46自然可以说:有一些东西既归在“图画兔子”的概念之下,又归入“图画鸭子”的概念之下。一幅图画、一张图纸就是这样一种东西。————但印象 却不同时是图画鸭子的印象和图画兔子的印象。

    47“我真正看见 的却一定是对象作用于我而产生的东西。”————那么,在我之中产生的东西就是某种摹本,某种还可以加以观照的东西,可以摆在眼前的东西;几乎像是某种物质化 。

    这种物质化是某种空间性的东西,一定可以完全用空间概念加以描述。例如,它可以微笑(如果是一张脸),但友好这个概念却不属于它的表述,倒对这种表述是异质的 (即使它能服务于这种表述)。

    48你问我我看见了什么,我也许会给你画张草图来表明这东西;但我多半根本记不起来我的眼光当时是怎么活动的。

    49“看”这个概念造成一种混杂的印象。是的,是混杂。————我向一片景色看去;我的目光扫过,我看见各种清楚的和模糊的事情;这个 印象挺清楚,那个 印象却十分含混。而我们看见的又可以显得多么支离破碎啊!好,现在来看看什么叫“描述所见”!————然而,这不过就是我们称作描述所见的那回事儿。这样的描述并没有唯一一个真正的 、正式的例子————其他的则还不够清楚,还有待澄清,甚至非得干脆当垃圾扫到角落里去。

    50我们在这里有一个巨大的危险:想要做出精致的区别。————当我们想要从“真正所见”来定义物体概念的时候,我们就面临这样的危险。倒不如把日常语言游戏接受 下来,识别出虚假 的表述之为虚假。教给孩子的原始语言游戏无需用什么道理来辩正;倒需要打消辩正的企图。

    51以三角形的诸面相为例来考察一下。可以把这个三角形

    看作三角形的洞、物体、几何图形;看作坐立在它的底线上或挂在它的顶角上;看作山、楔子、箭头、指向标;看作本来应该立在短边上的物体倒下来了;看作半个平行四边形;等等不一。

    52“你这时可以一会儿想到这个 一会儿想到那个 ,一会儿把它看作这个 一会儿看作那个 ,你还会一会儿这样 看一会儿那样 看。”————到底哪 样?————再没有进一步的规定了。

    53但怎么可能按照一种解说 来看到 一样东西呢?————这个问题把这当作一件稀奇的事实提出来;仿佛这里是把本来和形状不合的什么东西强塞到形状里。但这里毫无生挤硬塞。

    54如果看上去在其他形状之间没有这样一种形状的位置,那你就到另一个维度去寻找它。如果这里没有位置,那位置就在另一个维度。

    (在这个意义上,实数线上也没有虚数的位置。但这是说:虚数概念的应用和实数概念的应用比起计算 初看上去所表明的还要更少相似。必须下降到应用上,虚数概念才会找到一个位置,而这个位置如此不同,可谓始料未及。)

    55“我若可以把某种东西看作这个,那么那样东西就可以是这个的图画。”————这个解释怎么样?

    这却是说:面相转换中的诸面相就是形象在种种情况下始终 能在一幅图画中具有的那些面相。

    56一幅画当真可以表现一个立着的 三角形,另一幅画表现挂着的,第三幅表现倒下的。————我作为看画的人这时不说“这儿表现的可以是倒在那儿的什么东西”,而说“杯子倒了,碎成片儿了”。我们是这样对图画做出反应的。

    57我能说一幅画必须是什么样子才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吗?不能。例如有些绘画方法不以这种直接的方式告诉我任何东西,对别人却不然。我相信习俗和教育在这里有一席地位。

    58我在这幅画上“看到圆球在飘浮 ”;这说的是什么?

    这是否只在于这种描述对我是最近便的、不言自明的?不然;这种描述的根据可以是各式各样的。例如它可以简简单单就是传统描述。

    但怎么表达:我不仅仅是这样理解这幅画(知道它表现的应当 是这个),而且是这样来看 这幅画的呢?————这类表达是:“这圆球看起来是在飘浮”,“看见它在飘浮”,甚至以某种特殊的语调说,“它在飘浮哪!”

    所以,这里是在表达“当作那样”,但不是在使用“当作那样”。

    59我们这里不是在问自己什么是原因,什么在某种特殊情况下产生出这种印象。

    60那是 一种特殊的印象吗?————“但看到圆球飘浮和看到它只是停在那里,我看到的的确不一样 啊。”————这其实是说:这个表达式是有道理的!(因为,严格从字面说,这的确只是重复。)

    (我的印象却也不是一个实际飘浮着的圆球的印象。“立体地看”有种种变式。一张照片的立体性,以及我们通过立体视镜看到的东西的立体性。)

    61“那当真是另一种印象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要问问自己我心里是否当真有另一样东西。————但我怎么能肯定有还是没有?————我以另一种样子描述 我所看见的。

    62有些图形我们总是看作平面的,有些则有时看作立体的,甚至总看作立体的。

    于是人们要说:看为立体的图形的视觉印象是立体的;例如立方体示意图的视觉印象就是一个立方体。(因为描述印象就是描述立方体。)

    63于是就有了颇为奇怪的事情:我们对有些图形的印象是平面的而对有些图形的印象是立体的。我们自问:“哪里才是终点呢?”

    64我看到画上画着奔马,————我只是知道 这意谓着这种运动吗?难道说我在画上看到马在奔跑就是迷信吗?而我的视觉印象也就在奔跑吗?

    65你说“我现在把这看作……”你在告诉我什么?你告诉我这个会有什么后果?我能拿你的话做什么?

    66人们经常把颜色和元音联想在一起。有人若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念一个元音,就会觉得这个元音的颜色发生变化。例如他会觉得a“这会儿是蓝的————这会儿是红的”。

    对于我们,“我现在把它看作……”这话可能不比“我现在觉得a是红的”更有意义。

    (和生理学考察联系在一起看,甚至这种变化对我们也可能成为颇重要的。)

    67我在这里想起,人们在谈到艺术作品时用到这样的话:“你必须这样 看,它意谓的是这个”;“你这样 看就看到错在什么地方了”;“你必须把这几个节拍作为引子来听”;“你必须按这个调式来听”;“你必须这样 来划分音节”(这里涉及的可以是听,也可以是演奏)。

    68图形

    要代表的是一节凸形的阶梯,用来演示某种立体空间。为此,我们过两个平面的中间点划一条直线a。————好,如果某人只在一些片刻把这图形看作立体的,即使在这些片刻也一会儿把它看作凸出的一会儿把它看作凹进去的,那就很难使他明白我们的演示了。如果对他来说平面的面相和立体的面相不断变换,那我在这演示过程中对他显示的就无异于一些完全不同的东西了。

    69我看着一幅画法 几何学的图形说:“我知道这里又出现了这条线,但我看 不出它来。”————这说的是什么?这只是说我不熟悉这类图形的操作,我对它不大“认识门道”吗?————好,这种熟悉肯定是我们的标准之一。一个人的某种表现使我们确信他把这个图形看作立体的,这种表现就是某种确定的“认识门道”。例如某些姿态表情提示出对立体的反应:行为的精微层次。

    我在画上看见一个动物被箭穿透。箭从喉咙穿进去,从脖子后面穿出来。设想这幅画是幅剪影。————你看见 箭了吗?————抑或你只是知道 这两小段东西应该是表现一支箭的两个部分?

    (比较一下克勒的图形:套在一起的六角形。)

    70“可这不是看 !”————“可这就是看!”————双方在概念上一定都可以讲出道理。

    71可这就是看!在何种意义上 这是看?

    72“这现象最初让人觉得奇怪,但对此肯定会找到一种生理学解释。”————

    我们的问题不是因果问题而是概念问题。

    73假使你只给我看一眼那幅被箭穿透的动物的图画,或套在一起的六角形的图画,然后就让我加以描述,那我的描述就会是这个样子;你让我画出来,我肯定会提供一幅很不对头的摹本;但它多多少少会显示一只动物被箭穿透,或两个套在一起的六角形。即:有些错误我不会犯。

    74这幅图画上最初跳入我眼帘的是:那是两个六角形。

    我现在看着它们自问:“我真的把它们看作六角形吗?”————即,它们在我眼前的这一段时间我是始终这样看的吗?(假设这段时间里它们的面相没有改变。)————我要回答:“我并非在这整段时间里一直想着它们是六角形。”

    75一个人对我说:“我立刻把它们看作两个六角形。这就是所有我所看到的。”但我怎么理解这话呢?我想,他听到“你看见了什么”这个问题立刻就用这一描述做出回答,而他也不是把这个回答当作几种可能回答中的一种来看待的。就此而论,这回答就像我给他看这个图形

    而他回答:“一张脸。”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