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中藏经校注最新章节!

    賜進士及第授通奉大夫署山東布政使督糧道孫星衍校

    論腎臟虚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第三十

    提要:本篇論腎臟之病候脈證,故題曰論腎臟虚實寒熱生死逆順之法。

    全文分兩部分:首論腎之生理及脈證之概要;次述腎臟虚實寒熱生死之脈候。

    腎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外通於耳,男以閉〔1〕一作庫。精,女以包〔2〕血,與膀胱爲表裏,足少陰太陽〔3〕是其經也。腎氣絶,則不盡其天命而死也。

    王於冬。其脈沉濡曰平,反此者病。其脈彈石〔4〕,名曰太過,病在外;其去如數〔5〕者,爲不及,病在内。太過,則令人解?〔6〕,脊脈痛而少氣;本作令人體瘠而少氣不欲言。不及,則令人心懸如〔7〕飢,?中清〔8〕,脊中痛,少腸〔9〕腹滿,小便滑,本云心如懸,少腹痛,小便滑。變赤黄色也。

    又,腎脈來喘喘累累如鈎,按之而堅,曰平。又,來如引葛〔10〕,按之益堅,曰病;來如轉索,辟辟如彈石,曰死。又,腎脈但石,無胃氣亦死。

    腎有水,則腹大,臍腫,腰重痛,不得溺,陰下濕如牛鼻頭汗出,是爲逆寒。大便難,其面反瘦也。

    腎病,手足逆冷,面赤目黄,小便不禁,骨節煩〔11〕痛,小腹結痛,氣上衝心,脈當沉細而滑,今反浮大而緩,其色當黑,今其反〔12〕者,是土來克水,爲大逆,十死不治也。

    又,腎病面色黑,其氣虚弱,翕翕少氣,兩耳若聾,精自出,飲食少,小便清,膝下冷,其脈沉滑而遲,爲可治。

    又,冬脈沉濡而滑曰平,反浮澀而短,肺來乘腎,雖病易治。反弦細而長者,肝來乘腎,不治自愈。反浮大而洪,心來乘腎,不爲害。

    腎病,腹大脛腫,喘咳,身重,寢汗出,憎風。虚則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13〕,意不樂也。

    陰邪入腎則骨痛,腰〔14〕上引項脊〔15〕背疼,此皆舉重用力及遇房汗出,當風浴水,或久立則傷腎也。

    又,其脈急甚則腎痿瘕〔16〕疾,微急則沉厥,奔豚,足不收。緩甚則折脊,微緩則洞泄,食不化,入咽還出。大甚則陰痿,微大則石水起臍下至小腹。其腫埵埵然〔17〕而上至胃脘者,死不治。小甚則洞泄,微小則消癉。滑甚則癃?;微滑則骨痿,坐弗能起,目視見花。澀甚則大壅塞,微澀則不月,疾痔。

    又,其脈之至也,上堅而大,有膿〔18〕氣在陰中及腹内,名曰腎痹,得之因浴冷水而卧。脈來沉而大堅,浮而緊。苦手足骨腫,厥,陰痿不起,腰背疼,小腹腫,心下〔19〕水氣,時脹滿而洞泄,此皆浴水中,身未乾而合房得之也。

    虚則夢舟溺人,得其時,夢伏水中,若有所畏。盛實則夢腰脊離解不相屬。厥邪客於腎,則夢臨深投水中。

    腎脹,則腹痛滿引背,怏怏然〔20〕,腰痹痛。

    腎病,夜半慧〔21〕,四季〔22〕甚,下晡静。

    腎生病,則口熱舌乾,咽腫,上氣,嗌乾及心煩而痛,黄疸,腸澼,痿厥,腰脊背急痛,嗜卧,足下熱而痛,胻酸;病久不已,則腿筋痛,小便閉,而兩脇脹,支滿,目盲者死。

    腎之積,苦腰脊相引而疼,飢見飽減,此腎中寒結在臍下也。諸積大法,其脈來細軟而附骨者,是也。

    又,面黑目白,腎已内傷,八日死。又陰縮,小便不出,出而不快者,亦死。又其色青黄,連耳左右,其人年三十許,百日死。若偏在一邊,一月〔23〕死。

    實則煩悶,臍下重;熱則口舌乾焦,而小便澀黄;寒則陰中與腰脊俱疼,面黑耳乾,噦而不食,或嘔血者,是也。

    又,喉中鳴,坐而喘咳,唾血出,亦爲腎虚寒,氣欲絶也。

    寒熱虚實既明,詳細調救,即十可十全之道也。

    〔1〕閉 藏也。《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冬三月,此謂閉藏。”

    〔2〕包 藏也。《漢書·外戚傳》:“包紅顔而弗明。”注:“包,藏也”。

    〔3〕太陽 疑衍。瓚本無。

    〔4〕其脈彈石 謂其脈來時應指堅硬而圓,如彈於石。

    〔5〕其去如數 謂其脈去時甚速,有如數脈。《素問·玉機真藏論》:“其去如數者,爲不及,病在中。”《類經》五卷注十:“其去如數者,動止疾促,營之不及也。蓋數本屬熱,而此真陰虧損之脈,亦必緊數。然愈虚則愈數,原非强陽實熱之數。”

    〔6〕解?(xiè yì謝意)“?”孫本作“”,形近之誤,據趙本改。“解”通“懈”。解?,謂肢體困倦、懈惰懶言之狀。

    〔7〕如 通“而”。《荀子·儒効》:“鄉是如不臧,倍是如不亡。”注:“如,讀爲而。”

    〔8〕?中清 謂季脇下冷。?,孫本作“眇”,形近之誤,據醫統本改。?,謂季脇下髂骨上之虚軟處。《素問·刺腰痛論》:“腰痛引少腹控?,不可以仰。”王冰注:“?,謂季脇下之空軟處也。”清,同“凊”。《玉篇·?部》:“凊,冷也。”

    〔9〕腸 疑衍。

    〔10〕引葛 喻脈來堅搏,如牽引葛藤。《類經》五卷注十三:“脈如引葛,堅搏牽連也。”

    〔11〕煩 甚。《傷寒論》第一百七十四條:“身體煩疼。”山田正珍曰:“煩疼謂疼之甚。”

    〔12〕今其反 醫統本作“今反黄”。可參。

    〔13〕清厥 厥冷。《素問·五藏生成》:“腰痛足清。”王冰注:“清,亦冷也。”

    〔14〕腰 此下疑脱“痛”字。

    〔15〕脊 孫本作“瘠”,音近而誤。據醫統本、朱本改。文義亦當如此。

    〔16〕瘕 疑爲“癲”字之誤。《脈經》卷三第五、《甲乙經》卷四第二作“骨痿癲疾”。瓚本亦有批云:“一作癲”。

    〔17〕埵埵然 堅硬貌。《説文·土部》:“(埵),堅土也。”

    〔18〕膿 醫統本作“積”。義長。

    〔19〕下 寬保本此下有“有”字,疑是。

    〔20〕怏怏然 孫本作“怢怢然”,形近之誤。據醫統本改。怏怏然,苦悶不樂貌。《靈樞·脹論》:“腎脹者,腹引背怏怏(一作‘央央’)然。”張景岳注:“怏怏然,困苦貌。”

    〔21〕慧 孫本作“患”,形近之誤。據瓚本及醫統本改。

    〔22〕四季 寬保本作“日中”,疑是。

    〔23〕月 瓚本作“日”。

    按:腎爲先天之本,元氣化生之基,性命之根蒂。於内則連他臟,於外則系百骸。故本篇除專論“腎有水”、“腎痿瘕疾”、“腎脹”之外,概以“腎病”或“腎生病”而述腎臟諸證候。粗觀之,似有龐雜之嫌;細硏之,則皆有所本。其所述神情、面容、耳目、四肢、精汗、氣息、胸腹、二便以及病情之慧、甚、静者,無不根於腎之生理。至於所述腎虚、腎實之夢,以及邪客於腎之所夢,此爲經驗之積累也,如何詮釋尚有待於深研。

    論膀胱虚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第三十一

    提要:腎與膀胱相表裏,本篇論膀胱之脈候,故題曰論膀胱虚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

    全文分兩段:首論膀胱之生理;次論膀胱諸證脈候。

    膀胱者,津液之腑,與腎爲表裏,號曰水曹掾〔1〕,又名玉海〔2〕,足太陽是其經也。總通於五腑,所以五腑有疾,即應膀胱;膀胱有疾,即應胞囊〔3〕也。

    傷熱,則小便不利。熱入膀胱,則其氣急,而苦小便黄澀也。膀胱寒,則小便數而清〔4〕也。

    又,石水發,則其根在膀胱,四肢瘦小,其腹脹〔5〕大者是也。

    又,膀胱咳久不已,則傳入三焦,腸〔6〕滿而不欲飲食也。然上焦主心肺之病,人有熱則食不入胃;寒則精神不守,泄利不止,語聲不出也;實則上絶於心,氣不行也;虚則引起〔7〕氣之〔8〕於肺也。其三焦之氣和,則五臟六腑皆和,逆則皆逆。膀胱中有厥陰〔9〕氣,則夢行不快;滿脹,則小便不下,臍下重悶,或肩〔10〕痛也。

    絶則三日死,死時雞鳴也。其三焦之論,備云於後。

    〔1〕水曹掾 管水之吏。《玉篇·手部》:“掾,公府掾史也。”喻其藏津液及司溲之功也。

    〔2〕玉海 原係酒器之美稱。《事物異名錄·器用·諸飲器》:“齊東野語,史忠惠進玉海,可容酒三升。”此作膀胱之别稱。

    〔3〕胞囊 謂女子之胞宫(子宫)及男子之腎囊(陰囊)。

    〔4〕清 寬保本此下有“白”字。

    〔5〕脹 瓚本有小注云:“一作獨”。可參。

    〔6〕腸 瓚本作“腹”,義長。

    〔7〕起 疑衍。瓚本無。

    〔8〕之 周本作“乏”。義長。

    〔9〕陰 疑衍。

    〔10〕肩 瓚本有小注云:“一作腎”。可參。

    按:膀胱雖爲貯溲之器,謂藏津液,實則專司水液之代謝。蓋腎與膀胱相表裏,而腎主水,上連於肺,而肺爲水之上源;中絡脾胃,而脾爲水之隄防,胃爲水穀之海;腎上交於心,使之水火既濟。膀胱位居下部而與胞囊相連,胞爲血海,囊爲精庫,精血同源,血結則病水,水結亦病血。膀胱賴腎陽之氣化,載津液上行而外連於衛,發則爲汗,此氣化所能出之真義,本論謂“總通於五腑,所以五腑有疾,即應膀胱,膀胱有疾,即應胞囊”,誠爲至論,發前人之所未發也。

    本論引膀胱久咳不已而傳入三焦之例,以寒熱虚實分述之,則歸結爲“三焦之氣和,則五臟六腑皆和,逆則皆逆”,是爲明確總括三焦之重要功能,爲下篇之引導,故篇末特書之曰:“其三焦之論,備云於後。”

    論三焦虚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第三十二

    提要:三焦爲孤府,因而置於諸臟腑之後論之,故題曰論三焦虚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爲論臟腑諸證脈候之終篇。

    全文分三段:首論三焦之生理功能;次論上焦、中焦、下焦諸證脈候;然後歸結三焦之重要作用。

    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氣〔1〕也,號曰中清之腑,總領五臟六腑、榮衛經絡、内外左右上下之氣也。三焦通,則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於周身灌體,和内調外,榮左養右,導上宣下,莫大於此者也。

    又名玉海、水道。上則曰三管〔2〕,中則名霍亂〔3〕,下則曰走哺〔4〕。名雖三而歸一,有其名而無〔5〕形者也,亦號曰孤獨之腑。而衛出於上,榮出於中〔6〕。上者,絡脈之系也;中者,經絡之系也;下者,水道之系也,亦又屬膀胱之宗始。主通陰陽,調虚實。呼吸有病,則苦腹脹氣滿,小腹堅,溺而不得,便而窘迫也。溢則作水,留則爲脹。足太陽〔7〕是其經也。又,上焦實熱則額汗出而身無汗,能食而氣不利,舌乾口焦咽閉之類,腹脹,時時脇肋痛也。寒則不入食,吐〔8〕酸水,胸背引痛,嗌乾,津不納也。實則食已〔9〕還出,膨膨然不樂。虚則不能制下,遺便溺而頭面腫也。

    中焦實熱,則上下不通,腹脹而喘咳,下氣不上〔10〕,上氣不下,關格而不通也。寒則下痢不止,食飲〔11〕不消而中滿也。虚則腹鳴鼓脹也。

    下焦實熱,則小便不通,而大便難,苦重痛也。虚寒則大小便泄下而不止。

    三焦之氣和,則内外和;逆則内外逆。故云: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氣也,宜修養矣。

    〔1〕三元之氣 謂上焦之宗氣,中焦之榮氣,下焦之衛氣。

    〔2〕〔3〕〔4〕三管、霍亂、走哺 猶言上焦、中焦、下焦之名也,《千金要方》卷二十,“三管”作“三管反射”,指胃氣未定,汗出、食先吐、短氣不續、語聲不出等上焦病;“霍亂”,指上下隔絶、腹痛、洞泄、嘔逆等中焦病;“走哺”,指大小便不通利等下焦病。此皆以病名代三焦之名耳。

    〔5〕無 瓚本此下有“其”字。疑是。

    〔6〕中 此下疑有脱文。

    〔7〕足太陽 當作“手少陽”。

    〔8〕吐 瓚本此下有“嘔”字。

    〔9〕食已 寬保本此下有“虚虚”二字。可參。

    〔10〕上 孫本作“止”,形近之誤。據瓚本改。依下文語例亦當如此。

    〔11〕飲 瓚本有小注云:“一作物”。

    按:三焦之名稱,始見於《素問·靈蘭秘典論》;三焦之論爭,源起於《難經·二十五難》。其岐議在於三焦之名實與功能。歷代醫家各陳己見,大畧而言之則有:《難經·二十五難》之“無形”説;《難經·三十一難》之“部位”説;宋代陳言之“有形”説;明代虞摶之“腔子”説。繼之,清代則又有唐宗海之“油網”説;張果之“右腎下脂膜”説;沈金鰲之“匡廓”説;章太炎之“淋巴系統”説等等,迄今無有定論。若言三焦之功能,則初謂爲決瀆之官,中瀆之府,主司水道,强調與膀胱之關系至爲密切。繼而謂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强調化氣與行水之功能。

    本篇所論,力主無形而可分部位,此則宗《素問》、《靈樞》之原旨而又不悖《難經》之本意。由此可以認爲:中醫學定名三焦,初始之意乃包羅諸臟而分爲上、中、下三部位之大腔,因其功能瀉而不藏而歸屬於六腑,且獨立於五腑之外而名孤府;又因基於對其功能之初始認識,而名“玉海”,此即本篇原文謂之“足太陽是其經也”之由來。隨着對其功能認識之深化,知其能主持諸氣而内清臟腑,故又名之曰“中清之腑”。

    本篇論三焦之功能,謂其“總領五臟六腑榮衛經絡内外左右上下之氣”,且明確指出“三焦通,則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於周身灌體,和内調外,榮左養右,導上宣下,莫大於此”。此種認識與總結,貫古達今,補充、綜合、發展《内經》、《難經》關於三焦之藴義,使三焦之名稱與功能得以較合理而全面統一。

    本論爲“論臟腑虚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之終篇,按内容區劃,實爲第二卷終也。

    論痹第三十三

    提要:本篇爲論諸病之首,亦爲諸痹第一論,總述痹之病因、病名及其證候,故題曰論痹。

    全文分兩段:首論痹證病因及五痹病名;次述痹證之病機及其證候。

    痹者,風寒暑濕之氣中於人〔1〕臟腑之爲〔2〕也。入腑,則病淺易治;入臟,則病深難治。而有風痹,有寒痺,有濕痺,有熱痺,有氣痺,而又有筋、骨、血、肉、氣之五痺也。大凡風寒暑濕之邪入於肝,則名筋痺;入於腎,則名骨痺;入於心,則名血痺;入於脾,則名肉痺;入於肺,則名氣痺。感病則同,其治乃異。

    痺者,閉也。五臟六腑感於邪氣,亂於真氣,閉而不仁,故曰〔3〕痺。

    病或痛或癢,或淋〔4〕或急,或緩而不能收持,或拳而不能舒張,或行立艱難,或言語蹇澀,或半身不遂,或四肢拳縮,或口眼偏邪,或手足欹〔5〕側,或能行步而不能言語,或能言語而〔6〕不能行步,或左偏枯,或右壅滯,或上不通於下,或下不通於上,或大腑閉塞,一作小便秘澀。或左右手疼痛,或得疾而即死,或感邪而未亡,或喘滿而不寐,或昏冒而不醒,種種諸症,皆出於痺也。

    痺者,風寒暑濕之氣中於人,則使之然也。其於脈候形證、治療之法,亦各不同焉。

    〔1〕人 疑衍。寬保本無。

    〔2〕爲 形成。《廣雅·釋詁三》:“爲,成也。”

    〔3〕故曰 此下寬保本有“閉又痺”三字,連下讀則爲“故曰閉,又痺病”。可參。

    〔4〕淋 瓚本作“麻”,疑是。

    〔5〕欹(qī欺) 傾斜貌。《廣韻·支第五》:“?(欹),不正也。”

    〔6〕而 孫本作“或”。據醫統本、周本改。依上下語例亦當如此。

    按:古今論痺之病名、病因、病機者,代不乏人,而皆由《素問·痺論》肇始,所謂“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爲痺也。”其名則或以病機分,或以病所分。以病機分者,名曰“行痺、痛痺、着痺”;以病所分者,名曰“骨痺、筋痺、脈痺、肌痺、皮痺”。本論則有所發展,明論之者有四:

    一乃病因,謂風、寒、暑、濕;

    二乃病名,謂風痺、寒痺、暑痺、濕痺、氣痺,又謂筋痺、骨痺、血痺、肉痺、氣痺;

    三乃病機,謂風寒暑濕之氣中於人臟腑之爲也;

    四乃診治,謂感病則同,其治乃異;入腑則病淺易治,入臟則病深難治。

    論氣痹第三十四

    提要:本篇論氣痺之病因病機與證候,故題曰論氣痺。

    全文分兩段:首論氣痺之病因病機;次論氣痺之證候。

    氣痺者,愁憂思喜怒過多,則氣結於上,久而不消則傷肺,肺傷〔1〕則生氣漸衰,則邪氣愈勝。

    留於上,則胸腹痺而不能食;注於下,則腰腳重而不能行;攻於左,則左不遂;衝於右,則右不仁;貫於舌,則不能言;遺於腸中,則不能溺。壅而不散則痛,流而不聚則麻。真經既損,難以醫治。邪氣不勝,易爲痊愈。其脈,右手寸口沉而遲澀者是也。宜節憂思以養氣,慎〔2〕一作絶。喜怒以全真,此最爲良法也。

    〔1〕肺傷 寬保本作“傷氣”。可參。

    〔2〕慎 孫本作“孝宗廟諱”,今恢復本字。

    按:痺者,閉也;氣痺者,氣閉結爲病也。何由而致氣閉結?本篇謂“憂愁思喜怒過多”也。然則,七情何致氣結?《素問·舉痛論》云:“諸痛皆因於氣,百病皆生於氣,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熱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九氣不同也。”上述諸病因中,寒熱爲外邪,餘則爲七情,七情皆可影響氣之失衡,過度則致痺。《靈樞·壽夭剛柔》云:“在陽者命曰風,在陰者命曰痺。”故痺爲陰邪,氣痺亦爲陰邪,因之壅則痛,流則麻。且可留、可注、可攻、可衝,閉於何所,則有氣行與閉阻之病徵,故本論謂可致不能食、不能行、不能言、不能溺、不遂、不仁。由此可見,受精神刺激而致氣機失調所發生之痺證,皆曰氣痺,非可徒以風痺視之。

    考諸文獻,氣痺之名,始出本書。

    論血痹第三十五

    提要:本篇論血痺之病因病機與證候,故題曰論血痺。

    全文分兩段:首論血痺之病因病機;次論血痺之證候。

    血痺者,飲酒過多,懷〔1〕熱太盛,或寒折於經絡,或濕犯於榮衛,因而血摶〔2〕,遂成其咎〔3〕,故使人血不能榮於外,氣不能養於内,内外已失,漸漸消削。

    左先枯,則右不能舉;右先枯,則左不能伸;上先枯,則上不能制於下;下先枯,則下不能克於上;中先枯,則不能通疏。百證千狀,皆失血也。其脈,左手寸口脈結而不流利,或如斷絶者是也。

    〔1〕懷 藏也。

    〔2〕摶(tuán 團) 結聚。《管子·内業》:“摶氣如神,萬物備存。”注:“摶,謂結聚也。”

    〔3〕咎(jiù救) 疾病。《爾雅·釋詁》:“咎,病也。”

    按:《靈樞·本藏篇》曰:“血和則經脈流行,營復陰陽,筋骨勁强,關節清利矣。”故本論歸結血痺“百證千狀,皆失血也”。

    考諸文獻,“血痺”之名始出《靈樞·九鍼十二原》。而本篇所述之證,賅括《靈樞經》所論。若探其流,則《外臺秘要》卷十九所述之病候脈證實爲風痺,而本論亦已初具之,蓋從“失血”立論,故然。

    論肉痹第三十六

    提要:本篇論肉痺之病因病機與證候,故題曰論肉痺。

    全文分兩段:首論肉痺之病因病機;次論肉痺之證候。

    肉痺者,飲食不節,膏粱肥美之所爲也。脾者肉之本,脾氣已失則肉不榮,肉不榮則肌膚不滑澤,肌肉〔1〕不滑澤則腠理疏,則〔2〕風寒暑濕之邪易爲入,故久不治則爲肉痺也。

    肉痺之狀,其先能食而不能充〔3〕悦,四肢緩而不收持者是也。其右關脈舉按皆無力,而往來澀者是也。宜節飲食以調其臟,常起居以安其脾,然後依經補瀉,以求其愈爾。

    〔1〕肉 疑爲“膚”字之誤。

    〔2〕則 此上疑脱“腠理疏”三字。

    〔3〕充 謂濡養。《方言·十三》:“充,養也。”

    按:本篇論肉痺之病因病機,由表及裏,再由裏出表,先言傷於飲食,漸而傷脾,此爲由表及裏;脾氣傷則肉不榮,漸而肌膚不澤而腠理疏,此爲由裏出表。而立論於脾主肌肉。

    本論所述之外邪爲“風寒暑濕”,較之“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爲痺”之傳統理論多一“暑”邪,前論血痺亦有懷熱太盛之説,可見本書認爲“熱”亦可致痺。痺爲陰邪,何言熱亦可致?蓋熱可灼血熾肌,使血枯肌削,且可蒸肌膚而使腠理疏鬆,使風寒濕邪更易侵襲。由此推之,六氣皆可致痺。

    考諸文獻,肉痺即肌痺,始出《素問·痺論》。

    論筋痹第三十七

    提要:本篇論筋痺之病因病機與證候,故題曰論筋痺。

    全文分兩段:首論筋痺之病因病機,次論筋痺之治法及脈候。

    筋痺者,由怒叫無時,行步奔急,淫邪傷肝,肝失其氣,因而寒熱所客,久而不去,流入筋會〔1〕,則使人筋急而不能行步舒緩也,故曰筋痺。

    宜活血以補肝,温氣以養腎,然後服餌湯丸。治得其宜,即疾瘳〔2〕已,不然則害人矣。其脈,左關中弦急而數,浮沉有力者是也。

    〔1〕筋會 即陽陵泉穴。《難經·四十五難》:“筋會陽陵泉”。

    〔2〕瘳(chōu抽) 謂病癒。《書·説命上》:“若藥弗瞑眩,厥疾弗瘳。”蔡傳:“瘳,癒也。”

    按:考諸文獻,筋痺之名始出《素問·痺論》,但本篇論筋痺之病因病機,概從肝主筋立論,且將七情、勞傷、寒熱等,均視爲筋痺之因,而不囿於風寒濕三氣之説。

    論骨痹第三十八

    提要:本篇論骨痺之病因病機與證候,故題曰論骨痺。

    全文分兩段:首論骨痺之病因;次論其病機及其脈象。

    骨痺者,乃嗜慾不節,傷於腎也。

    腎氣内消,則不能關禁;不能關禁,則中上俱亂;中上俱亂,則三焦之氣痞而不通;三焦痞而飲食不糟粕〔1〕;飲食不糟粕,則精氣日衰;精氣日衰,則邪氣妄入;邪氣妄入,則上衝心舌;上衝心舌,則爲不語。中犯脾胃,則爲不充;下流腰膝,則爲不遂;傍攻四肢,則爲不仁。寒在中則脈遲,熱在中則脈數,風在中則脈浮,濕在中則脈濡,虚在中則脈滑。其證不一,要在詳明,治療之〔2〕法,列於後章。

    〔1〕不糟粕 猶言不别糟粕。

    〔2〕之 孫本無。據醫統本補。

    按:考諸文獻,骨痺之名始出《素問·痺論》,但本論所述其病因病機,亦不囿於風寒濕三氣之説,而從腎主骨立論,首責嗜慾不節,繼責腎氣内消,實本於“正氣存内,邪不可干”之旨。

    縱觀五痺之論,本書重在臟氣,重在情志,而以外邪致痺爲第二病因,可謂獨具隻眼。

    論治中風偏枯之法第三十九

    提要:本篇着重論述中風偏枯之治法,故題曰論治中風偏枯之法。

    全文分兩段:首論中風偏枯之治法爲吐、瀉、補、發、温、按、熨,且釋其義;次論憑脈運用上述諸法而治在求本。

    人病中風偏枯,其脈數〔1〕,而面乾黑黧,手足不遂,語言蹇澀,治之奈何?在上則吐之,在中則瀉之,在下則補之,在外則發之,在内則温之,按之,熨之也。

    吐,謂吐出其涎也;瀉,謂通其塞也;補,謂益其不足也;發,謂發其汗也;温,謂驅其濕也;按,謂散其氣也;熨,謂助其陽也。

    治之各合其宜,安可一揆〔2〕?在求其本。脈浮則發之,脈滑則吐之,脈伏而澀則瀉之,脈緊則温之,脈遲則熨之,脈閉則按之。要察其可否,故不可一揆而治者也。

    〔1〕數 瓚本作“浮數”,義長。

    〔2〕一揆(kuí葵) 謂用同一法度。《孟子·離婁下》:“先聖後聖,其揆一也。”《焦循正義》:“揆,言其度也。”

    按:本論强調治之各合其宜而不可一揆而治,則充分體現本書辨證求本、施治合宜之治療思想。

    風爲百病之長,而中於人則皮膚、經絡、五臟、六腑皆可受病,而其治療之法亦代有出新。本論以部位、脈象爲網,列述諸法,以軀體部位區分,有上、中、下、内、外;以脈象區分,有浮、滑、伏、澀、緊、遲、閉,由是可以綜合而言之曰:在上或脈滑者,吐之;在中或脈伏而澀者,瀉之;在下者(疑脱“脈虚”),補之;在外或脈浮者,發之;在内或脈緊者,温之;在内或脈遲者,熨之;在内或脈閉者,按之。可謂大法備焉。

    然,原文首言“人病中風偏枯其脈數”而其法則闕數脈之治,抑或爲脈浮數則發之,故疑有脱漏。

    論五丁〔1〕狀候第四十

    提要:本篇論白疔、赤疔、黄疔、黑疔、青疔之證候及病因,故題曰論五疔狀候。

    全文分三段:首論五疔之病因並定五疔之病名;次述五疔之證候;末論五疔與五臟之關系。

    五丁者,皆由喜怒憂思、衝寒冒熱、恣飲醇酒、多嗜甘肥毒魚醋醬、色慾過度之所爲也。畜其毒邪,浸漬臟腑,久不攄〔2〕散,始變爲丁。

    其名有五:一曰白丁;二曰赤丁;三曰黄丁;四曰黑丁;五曰青丁。

    白丁者,起於右鼻下,初起如粟米,根赤頭白。或頑麻,或痛癢,使人憎寒、頭重,狀若傷寒。不欲食,胸膈滿悶。喘促昏冒者死,未者可治。此疾不過五日,禍必至矣,宜急治之。

    赤丁在舌下,根頭俱赤。發,痛,舌本硬,不能言,多驚,煩悶,恍惚,多渴,引一作飲。水不休,小便不通。發狂者死,未者可治。此疾不過七日,禍必至也,不可治矣。大人小兒皆能患也。

    黄丁者,起於唇齒齦邊,其色黄,中有黄水。發,則令人多一作能。食而還一作復。出,手足麻木。涎出不止,腹脹而煩。多睡不寐〔3〕者死,未者可治。

    黑丁者,起於耳前,狀如瘢痕,其色黑,長減不定。使人牙關急,腰脊腳膝不仁,不然即痛。亦不出三歲〔4〕,禍必至矣,不可治也,此由腎氣漸絶故也,宜慎〔5〕慾事。

    青丁者,起於目下,始如瘤瘢,其色青,硬如石。使人目昏昏然無所見,多恐,悸惕,睡不安寧。久不已,則令人目盲或脱精。有此則不出一年,禍必至矣。

    白丁者,其根在肺;赤丁者,其根在心;黄丁者,其根在脾;黑丁者,其根在腎;青丁者,其根在肝。五丁之候,一作疾。最爲巨疾,一作病。不可不察也。治療之法,一一如左〔6〕。陸本有方八道在此後,印本無之,今附下卷之末。

    〔1〕丁 通“疔”,同音相假,下同。

    〔2〕攄(shū輸) 抒發。《廣雅·釋詁四》:“攄,抒也。”

    〔3〕寐 瓚本作“寤”,疑是。

    〔4〕歲 寬保本此下有“死”字。

    〔5〕慎 此字亦未避“孝宗廟諱”,疑誤。

    〔6〕一一如左 此下脱治五丁方。據原夾注所云,則附方爲下卷末之“治白丁憎寒喘急昏冒方、取白丁方、治赤丁方、取赤丁方、治黄丁方、取黄丁方、治黑丁方、治青丁方”八方。

    按:《素問·生氣通天論》曰:“膏粱之變,足生大丁。”由是有丁之名矣。疔者,形小、根深、質硬,因其易致“疔毒走黄”,爲歷代醫家所重視,故本書亦專論之。

    疔之所發部位無定,古文名亦多殊。但本論則依五位相合理論而命名爲白疔、赤疔、黄疔、黑疔、青疔,所述其證候、病機均與五行相合,書末附諸方亦相應。然,疔之所發所變,亦非以“五”可概全者,臨床運用當熟思明審焉。

    論癰疽瘡腫第四十一

    提要:本篇論癰疽瘡腫之病因、證候及生死順逆,故題曰論癰疽瘡腫。

    全文分兩段:首論癰疽瘡腫發病部位及與臟腑内外之關系;次論癰疽瘡腫諸候。

    夫癰疽瘡腫之所作也,皆五臟六腑畜毒不流則生本作皆有。矣,非獨因榮衛壅塞而發者也。

    其行也有...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