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国学治要最新章节!

    《汉书·艺文志》,后汉,班固撰。固,安陵人,字孟坚。明帝时,典校秘书。父彪,作《史记后传》数十篇,固承其志,复采集所闻,作《汉书》百卷。此《志》乃书中十志之一,大抵根据刘向、刘歆之《七略》而成。向汉元王之四世孙,字子政;歆,向之子,字子骏,皆博学能文。成、哀间,父子受诏领校秘书,遂集周、秦以来六艺群书,条其源流,谕其利弊,为《七略》以奏之。今其书久佚,所幸班志存其六略,其《辑略》已亡,殊可痛惜。惟一说班志每略叙论之辞,即《七略》之《辑略》。故刘氏原书,实未尝残阙。所异者每略每类之书目,班氏稍有增附出入而已。今案,此说甚是。但据见存而言,则此志实为吾国历代言经籍目录学者之权舆。至其志之条列精审,议论明切,使三代、秦、汉之典籍,经传诸子之源流,粲然秩然。而传于今日者,其功尤为不小。是故清儒金榜曰:“不通汉《艺文志》,不可以读天下书。《艺文志》者,学问之眉目,著述之门户也。”可谓知言者矣。

    六艺略

    昔仲尼没而微言绝〔李奇曰:“隐微不显之言也。”师古曰:“精微要妙之言耳。”〕,七十子丧而大义乖〔师古曰:“七十子,谓弟子达者七十二人。举其成数,故言七十。”〕。故《春秋》分为五〔韦昭曰:“谓《左氏》、《公羊》、《谷梁》、《邹氏》、《夹氏》也。”〕,《诗》分为四〔韦昭曰:“谓《毛氏》、《齐》、《鲁》、《韩》。”〕,《易》有数家之传。战国从衡,真伪分争〔师古曰:“从音子容反。”〕,诸子之言纷然殽乱〔师古曰:“殽,杂也。”〕。至秦患之,乃燔灭文章,以愚黔首〔师古曰:“燔,烧也。秦谓人为黔首,言其头黑也。燔音扶元反。黔音其炎反,又音琴。”〕。

    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迄孝武世,书缺简脱,礼坏乐崩〔师古曰:“编绝散落故简脱。脱音吐活反。”〕,圣上喟然而称曰〔师古曰:“喟,叹息之貌也,音丘位反。”〕:“朕甚闵焉!”于是建藏书之策〔如淳曰:“刘歆《七略》曰‘外则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内则有延阁、广内、秘室之府’。”〕,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师古曰:“占卜之书。”〕,侍医李柱国校方技〔师古曰:“医药之书。”〕。每一书已〔师古曰:“已,毕也。”〕,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师古曰:“撮,总取也,音千括反。”〕。会向卒,哀帝复使向子侍中奉车都尉歆卒父业〔师古曰:“卒,终也。”〕。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故有《辑略》〔师古曰:“辑与集同,谓诸书之总要。”〕,有《六艺略》〔师古曰:“六艺,六经也。”〕,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今删其要,以备篇籍〔师古曰:“删去浮冗,取其指要也。其每略所条家及篇数,有与总凡不同者,传写脱误,年代久远,无以详知。”〕。

    易

    《易经》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师古曰:“上下经及十翼,故十二篇。”〕。《易传·周氏》二篇〔字王孙也〕。《服氏》二篇〔师古曰:“刘向《别录》云,服氏,齐人,号服光。”〕。《杨氏》二篇〔名何,字叔元,菑川人〕。《蔡公》二篇〔卫人,事周王孙〕。《韩氏》二篇〔名婴〕。《王氏》二篇〔名同〕。《丁氏》八篇〔名宽,字子襄,梁人也〕。《古五子》十八篇〔自甲子至壬子,说《易》阴阳〕。《淮南道训》二篇〔淮南王安聘明《易》者九人,号九师法〕。《古杂》八十篇,《杂灾异》三十五篇,《神输》五篇,图一〔师古曰:“刘向《别录》云‘神输者,王道失则灾害生,得则四海输之祥瑞’。”〕。《孟氏京房》十一篇,《灾异孟氏京房》六十六篇,五鹿充宗《略说》三篇,《京氏段嘉》十二篇〔苏林曰:“东海人,为博士。”晋灼曰:“《儒林》不见。”师古曰:“苏说是也。嘉即京房所从受《易》者也,见《儒林传》及刘向《别录》。”〕。《章句》施、孟、梁丘氏各二篇。

    凡易十三家,二百九十四篇。

    《易》曰:“宓戏氏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师古曰:“《下系》之辞也。鸟兽之文,谓其迹在地者。宓读与伏同。”〕。至于殷、周之际,纣在上位,逆天暴物,文王以诸侯顺命而行道,天人之占,可得而效,于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韦昭曰:“伏羲、文王、孔子。”师古曰:“更,经也,音工衡反。”〕。世历三古〔孟康曰:“《易·系辞》曰:‘《易》之兴,其于中古乎?’然则伏羲为上古,文王为中古,孔子为下古。”〕。及秦燔书,而《易》为筮卜之事,传者不绝。汉兴,田何传之。讫于宣、元,有施、孟、梁丘、京氏列于学官,而民间有费、高二家之说〔师古曰:“费音扶味反。”〕。刘向以中古文《易经》校施、孟、梁丘经〔师古曰:“中者,天子之书也。言中,以别于外耳。”〕,或脱去“无咎”、“悔亡”,唯费氏经与古文同。

    书

    《尚书》古文经四十六卷〔为五十七篇。师古曰:“孔安国书序云‘凡五十九篇,为四十六卷。承诏作传,引序各冠其篇首,定五十八篇。’郑玄《叙赞》云‘后又亡其一篇’,故五十七。”〕。经二十九卷〔大、小夏侯二家。《欧阳经》三十二卷。师古曰:“此二十九卷,伏生传授者。”〕。《传》四十一篇。《欧阳章句》三十一卷。《大》、《小》夏侯章句各二十九卷。《大》、《小》夏侯解故二十九篇。《欧阳说义》二篇。刘向《五行传记》十一卷。许商《五行传记》一篇。《周书》七十一篇〔周史记。师古曰:“刘向云‘周时诰誓号令也,盖孔子所论百篇之余也。’今之存者四十五篇矣。”〕。《议奏》四十二篇〔宣帝时石渠论。韦昭曰:“阁名也,于此论书。”〕。

    凡《书》九家,四百一十二篇〔入刘向《稽疑》一篇。师古曰:“此凡言入者,谓《七略》之外班氏新入之也。其云出者与此同。”〕。

    《易》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师古曰:“《上系》之辞也。”〕故《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簒焉〔孟康曰:“簒音撰。”〕,上断于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秦燔书禁学,济南伏生独壁藏之。汉兴亡失,求得二十九篇,以教齐、鲁之间。讫孝宣世,有《欧阳》、《大小夏侯氏》,立于学官。《古文尚书》者,出孔子壁中〔师古曰:“《家语》云孔腾字子襄,畏秦法峻急,藏《尚书》、《孝经》、《论语》于夫子旧堂壁中,而《汉记尹敏传》云孔鲋所藏。二说不同,未知孰是。”〕。武帝末,鲁共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共王往入其宅,闻鼓琴瑟钟磬之音,于是惧,乃止不坏。孔安国者,孔子后也,悉得其书,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师古曰:“壁中书多,以考见行世二十九篇之外,更得十六篇。”〕。安国献之。遭巫蛊事,未列于学官。刘向以中古文校欧阳、大小夏侯三家经文,《酒诰》脱简一,《召诰》脱简二〔师古曰:“召读曰邵。”〕。率简二十五字者,脱亦二十五字,简二十二字者,脱亦二十二字,文字异者七百有余,脱字数十。《书》者,古之号令,号令于众,其言不立具,则听受施行者弗晓。古文读应尔雅,故解古今语而可知也。

    诗

    《诗经》二十八卷,鲁、齐、韩三家〔应劭曰:“申公作《鲁诗》,后苍作《齐诗》,韩婴作《韩诗》。”〕。《鲁故》二十五卷〔师古曰:“故者,通其指义也。它皆类此。今流俗《毛诗》改故训传为诂字,失真耳。”〕。《鲁说》二十八卷。《齐后氏故》二十卷。《齐孙氏故》二十七卷。《齐后氏传》三十九卷。《齐孙氏传》二十八卷。《齐杂记》十八卷。《韩故》三十六卷。《韩内传》四卷。《韩外传》六卷。《韩说》四十一卷。《毛诗》二十九卷。《毛诗故训传》三十卷。

    凡《诗》六家,四百一十六卷。

    《书》曰:“诗言志,歌咏言。”〔师古曰:“《虞书》、《舜典》之辞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咏者,永也。永,长也,歌所以长言之。”〕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遭秦而全者,以其讽诵,不独在竹帛故也。汉兴,鲁申公为《诗》训故,而齐辕固、燕韩生皆为之传。或取《春秋》,采杂说,咸非其本义。与不得已,鲁最为近之。〔师古曰:“与不得已者,言皆不得也。三家皆不得其真,而鲁最近之。”〕。三家皆列于学官。又有毛公之学,自谓子夏所传,而河间献王好之,未得立。

    礼

    《礼古经》五十六卷,《经》七十篇〔后氏、戴氏。刘敞曰:此七十与后七十皆当作十七,计其篇数则然〕。《记》百三十一篇〔七十子后学者所记也〕。《明堂阴阳》三十三篇〔古明堂之遗事〕。《王史氏》二十一篇〔七十子后学者。师古曰:“刘向《别录》云:六国时人也。”〕。《曲台后仓》九篇。〔如淳曰:“行礼射于曲台,后仓为记,故名曰《曲台记》。汉官曰大射于曲台。”晋灼曰:“天子射宫也。西京无太学,于此行礼也。”宋祁曰景本曲台下有至字〕。《中庸说》二篇〔师古曰:“今《礼记》有《中庸》一篇,亦非本礼经,盖此之流。”〕。《明堂阴阳说》五篇。《周官经》六篇〔王莽时刘歆置博士。师古曰:“即今之《周官礼》也,亡其《冬官》,以《考工记》充之。”〕。《周官传》四篇。《军礼司马法》百五十五篇。《古封禅群祀》二十二篇。《封禅议对》十九篇〔武帝时也〕。《汉封禅群祀》三十六篇。《议奏》三十八篇〔石渠〕。

    凡《礼》十三家,五百五十五篇〔入《司马法》一家,百五十五篇〕。

    《易》曰:“有夫妇父子君臣上下,礼义有所错。”〔师古曰:“《序卦》之辞也。错,置也,音千故反。”〕。而帝王质文世有损益,至周曲为之防,事为之制,〔师古曰:“委曲防闲,每事为制也。”〕。故曰:“礼经三百,威仪三千。”〔韦昭曰:“《周礼》三百六十官也。三百,举成数也。”臣瓒曰:“礼经三百,谓冠、婚、吉、凶。《周礼》三百,是官名也。”师古曰:“礼经三百,韦说是也。威仪三千乃谓冠、婚、吉、凶,盖《仪礼》是也。”〕。及周之衰,诸侯将踰法度,恶其害己,皆灭去其籍。自孔子时而不具,至秦大坏。汉兴,鲁高堂生传《士礼》十七篇。讫孝宣世,后仓最明。戴德、戴圣、庆普皆其弟子,三家立于学官。《礼古经》者,出于鲁淹中。〔苏林曰:“里名也。”刘敞曰:“读当云《礼古经》者,出于鲁淹中及孔氏、孙氏则安国所得壁中书也。”〕。及孔氏,学七十篇文相似,多三十九篇〔刘敞曰:“学七十篇当作与十七篇文相似,五十六卷除十七正多三十九也。”〕。及《明堂阴阳》、《王史氏记》所见,多天子诸侯卿大夫之制,虽不能备,犹瘉仓等推《士礼》而致于天子之说〔师古曰:“瘉与愈同。愈,胜也。”〕。

    乐

    《乐记》二十三篇。《王禹记》二十四篇。《雅歌诗》四篇。《雅琴赵氏》七篇〔名定,勃海人,宣帝时丞相魏相所奏〕。《雅琴师氏》八篇〔名中,东海人,传言师旷后〕。《雅琴龙氏》九十九篇〔名德,梁人。师古曰:“刘向《别录》云亦魏相所奏也。与赵定俱召见待诏,后拜为侍郎。”〕。

    凡《乐》六家,百六十五篇〔出淮南刘向等《琴颂》七篇〕。

    《易》曰:“先王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享祖考。”〔师古曰:“《豫卦》象辞也。殷,盛也。”〕故自黄帝下至三代,乐各有名。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师古曰:“《孝经》载孔子之言。”〕二者相与并行。周衰俱坏,乐尤微眇,以音律为节〔师古曰:“眇,细也。言其道精微,节在音律,不可具于书。眇亦读曰妙。”〕,又为郑卫所乱,故无遗法。汉兴,制氏以雅乐声律,世在乐官,颇能纪其铿锵鼓舞,而不能言其义〔师古曰:“铿音初衡反。”〕。六国之君,魏文侯最为好古,孝文时得其乐人窦公〔师古曰:“《桓谭新论》云窦公年百八十岁,两目皆盲,文帝奇之,问曰:‘何因至此?’对曰:‘臣年十三失明,父母哀其不及众技,教鼓琴,臣导引,无所服饵。’”〕,献其书,乃《周官·大宗伯》之《大司乐》章也。武帝时,河间献王好儒,与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诸子言乐事者,以作《乐记》,献八佾之舞,与制氏不相远。其内史丞王定传之,以授常山王禹。禹,成帝时为谒者,数言其义〔师古曰:“数音所角反。”〕,献二十四卷记。刘向校书,得《乐记》二十三篇,与禹不同,其道寖以益微〔师古曰:“寖,渐也。”〕。

    春秋

    《春秋古经》十二篇,《经》十一卷〔公羊、榖梁二家〕。《左氏传》三十卷〔左丘明,鲁太史〕。《公羊传》十一卷〔公羊子,齐人。师古曰:“名高。”〕。《榖梁传》十一卷〔榖梁子,鲁人。师古曰:“名喜。”〕。《邹氏传》十一卷。《夹氏传》十一卷〔有录无书。师古曰:“夹音颊。”〕。《左氏微》二篇〔师古曰:“微谓释其微指。”〕。《铎氏微》三篇〔楚太傅铎椒也〕。《张氏微》十篇。《虞氏微传》二篇〔赵相虞卿〕。《公羊外传》五十篇。《榖梁外传》二十篇。《公羊章句》三十八篇。《榖梁章句》三十三篇。《公羊杂记》八十三篇。《公羊颜氏记》十一篇。《公羊董仲舒治狱》十六篇。《议奏》三十九篇〔石渠论〕。《国语》二十一篇〔左丘明著〕。《新国语》五十四篇〔刘向分《国语》〕。《世本》十五篇〔古史官记黄帝以来讫春秋时诸侯大夫〕。《战国策》三十三篇〔记春秋后〕。《奏事》二十篇〔秦时大臣奏事,及刻石名山文也〕。《楚汉春秋》九篇〔陆贾所记〕。《太史公》百三十篇〔十篇有录无书〕。冯商所续《太史公》七篇〔韦昭曰:“冯商受诏续《太史公》十余篇,在班彪《别录》。商字子高。”师古曰:“《七略》云商阳陵人,治《易》,事五鹿充宗,后事刘向,能属文,后与孟柳俱待诏,颇序列传,未卒,病死。”〕。《太古以来年纪》二篇。《汉著记》百九十卷〔师古曰:“若今之起居注。”〕。《汉大年纪》五篇。

    凡《春秋》二十三家,九百四十八篇〔省《太史公》四篇〕。

    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周室既微,载籍残缺,仲尼思存前圣之业,乃称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师古曰:“《论语》载孔子之言也。征,成也。献,贤也。孔子自谓能言夏、殷之礼,而杞、宋之君文章贤材不足以成之,故我不得成此礼也。”〕以鲁周公之国,礼文备物,史官有法,故与左丘明观其史记,据行事,仍人道〔师古曰:“仍亦因也。”〕,因兴以立功,就败以成罚,假日月以定历数,藉朝聘以正礼乐。有所褒讳贬损,不可书见,口授弟子,弟子退而异言〔师古曰:“谓人执所见,各不同也。”〕。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真,故论本事而作传,明夫子不以空言说经也。《春秋》所贬损大人当世君臣,有威权势力,其事实皆形于传,是以隐其书而不宣,所以免时难也。及末世口说流行,故有《公羊》、《榖梁》、《邹》、《夹》之《传》。四家之中,《公羊》、《榖梁》立于学官,邹氏无师,夹氏未有书。

    论语

    《论语》古二十一篇〔出孔子壁中,两《子张》。如淳曰:“分《尧曰》篇后子张问‘何如可以从政’已下为篇,名曰《从政》。”〕。《齐》二十二篇〔多《问王》、《知道》。如淳曰:“《问王》、《知道》,皆篇名也。”〕。《鲁》二十篇,《传》十九篇〔师古曰:“解释《论语》意者。”〕。《齐说》二十九篇。《鲁夏侯说》二十一篇。《鲁安昌侯说》二十一篇〔师古曰:“张禹也。”〕。《鲁王骏说》二十篇〔师古曰:“王吉子。”〕。《燕传说》三卷。《议奏》十八篇〔石渠论〕。《孔子家语》二十七卷〔师古曰:“非今所有《家语》。”〕。《孔子三朝》七篇〔师古曰:“今《大戴礼》有其一篇,盖孔子对鲁哀公语也。三朝见公,故曰三朝。”〕。《孔子徒人图法》二卷。

    凡《论语》十二家,二百二十九篇。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师古曰:“辑与集同。纂与撰同。”〕。汉兴,有齐、鲁之说。传《齐论》者,昌邑中尉王吉、少府宋畸〔师古曰:“畸音居宜反。”〕、御史大夫贡禹、尚书令五鹿充宗、胶东庸生,唯王阳名家〔师古曰:“王吉字子阳,故谓之王阳。”〕。传《鲁论语》者,常山都尉龚奋、长信少府夏侯胜、丞相韦贤、鲁扶卿、前将军萧望之、安昌侯张禹,皆名家。张氏最后而行于世。

    孝经

    《孝经古孔氏》一篇〔二十二章。师古曰:“刘向云古文字也。《庶人章》分为二也,《曾子敢问章》为三,又多一章,凡二十二章。”〕。《孝经》一篇〔十八章。长孙氏、江氏、后氏、翼氏四家〕。《长孙氏说》二篇。《江氏说》一篇。《翼氏说》一篇。《后氏说》一篇。《杂传》四篇。《安昌侯说》一篇。《五经杂议》十八篇〔石渠论〕。《尔雅》三卷二十篇〔张晏曰:“尔,近也。雅,正也。”〕。《小尔雅》一篇〔宋祁小字下邵本有尔字〕,《古今字》一卷。《弟子职》一篇〔应劭曰:“管仲所作,在《管子》书。”〕。《说》三篇。

    凡《孝经》十一家,五十九篇。

    《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汉兴,长孙氏、博士江翁、少府后仓、谏大夫翼奉、安昌侯张禹传之,各自名家。经文皆同,唯孔氏壁中古文为异。“父母生之,续莫大焉”,“故亲生之膝下”,诸家说不安处,古文字读皆异〔臣瓒曰:“《孝经》云‘续莫大焉’,而诸家之说各不安处之也。”师古曰:“桓谭《新论》云《古孝经》千八百七十二字,今异者四百余字。”〕。

    小学

    《史籀》十五篇〔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建武时亡六篇矣。师古曰:“籀音冑。”〕。《八体六技》〔韦昭曰:“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苍颉》一篇〔上七章,秦丞相李斯作;《爰历》六章,车府令赵高作;《博学》七章,太史令胡母敬作〕。《凡将》一篇〔司马相如作〕。《急就》一篇〔元帝时黄门令史游作〕。《元尚》一篇〔成帝时将作大匠李长作〕。《训纂》一篇〔扬雄作〕。《别字》十三篇。《苍颉传》一篇。《扬雄苍颉训纂》一篇。《杜林苍颉训纂》一篇。《杜林苍颉故》一篇。

    凡小学十家,四十五篇〔入扬雄、杜林二家三篇〕。

    《易》曰:“上古结绳以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师古曰:“《下系》之辞。”〕“夬,扬于王庭”〔师古曰:“《夬卦》之辞。”〕,言其宣扬于王者朝廷,其用最大也。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师古曰:“保氏,地官之属也。保,安也。”〕,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师古曰:“象形,谓画成其物,随体诘屈,日、月是也。象事,即指事也,谓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象意,即会意也,谓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象声,即形声,谓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转注,谓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谓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文字之义,总归六书,故曰立字之本也。”〕。汉兴,萧何草律〔师古曰:“草,创造之。”〕,亦著其法,曰:“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又以六体试之,课最者以为尚书御史史书令史〔韦昭曰:“若今尚书兰台令史也。”臣瓒曰:“史书,今之太史书。”刘奉世曰:“史与书令史二名,今有书令史。”〕。吏民上书,字或不正,辄举劾。”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师古曰:“古文谓孔子壁中书。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篆书谓小篆,盖秦始皇使程邈所作也。隶书亦程邈所献,主于徒隶,从简易也。缪篆谓其文屈曲缠绕,所以摹印章也。虫书谓为虫鸟之形,所以书幡信也。”〕,皆所以通知古今文字,摹印章,书幡信也。古制,书必同文,不知则阙,问诸故老,至于衰世,是非无正,人用其私〔师古曰:“各任私意而为字。”〕。故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今亡矣夫!”〔师古曰:“《论语》载孔子之言,谓文字有疑,则当阙而不说。孔子曰:“我初涉学,尚见阙文,今则皆无,任意改也。”〕盖伤其寖不正〔师古曰:“寖,渐也。”〕。《史籀》篇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与孔氏壁中古文异体。《苍颉》七章者,秦丞相李斯所作也;《爰历》六章者,车府令赵高所作也;《博学》七章者,太史令胡母敬所作也;文字多取《史籀篇》,而篆体复颇异,所谓秦篆者也。是时始造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师古曰:“趋读曰趣,谓趣向之也。易音弋豉反。”〕,施之于徒隶也。汉兴,闾里书师合《苍颉》、《爰历》、《博学》三篇,断六十字以为一章,凡五十五章,幷为《苍颉篇》〔师古曰:“并,合也,总合以为《苍颉篇》也。”〕。武帝时,司马相如作《凡将篇》,无复字〔师古曰:“复,重也,音扶目反。后皆类此。”〕。元帝时,黄门令史游作《急就篇》。成帝时,将作大匠李长作《元尚篇》,皆《苍颉》中正字也,《凡将》则颇有出矣。至元始中,征天下通小学者以百数,各令记字于庭中。扬雄取其有用者以作《训纂篇》,顺续《苍颉》,又易苍颉中重复之字,凡八十九章。臣复续扬雄作十三章〔韦昭曰:“臣,班固自谓也。作十三章,后人不别,疑在《苍颉》下篇三十四章中。”〕,凡一百三章,无复字,六艺群书所载略备矣。《苍颉》多古字,俗师失其读,宣帝时,征齐人能正读者,张敞从受之,传至外孙之子杜林,为作训故,并列焉。

    凡六艺一百三家,三千一百二十三篇〔入三家,一百五十九篇;出重十一篇〕。六艺之文:《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礼》以明体,明者著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听,知之术也;《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五者,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原。故曰“《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苏林曰:“不能见《易》意,则乾坤近于灭息也。”师古曰:“此《上系》之辞也。几,近也,音巨依反。”〕,言与天地为终始也。至于五学,世有变改,犹五行之更用事焉〔师古曰:“更,互也,音工衡反。”〕。古之学者耕且养,三年而通一艺,存其大体,玩经文而已,是故用日少而畜德多〔师古曰:“畜读曰蓄。蓄,聚也。《易·大畜卦》象辞曰:‘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三十而五经立也。后世经传既已乖离,博学者又不思多闻阙疑之义〔师古曰:“《论语》称孔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言为学之道,务在多闻,疑则阙之,慎于言语,则少过也,故志引之。”〕。而务碎义逃难,便辞巧说,破坏形体〔师古曰:“苟为僻碎之义,以避他人之攻难者,故为便辞巧说,以析破文字之形体也。”〕;说五字之文,至于二三万言〔师古曰:“言其烦妄也。桓谭《新论》云秦近君能说《尧典》,篇目两字之说至十余万言,但说‘曰若稽古’三万言。”〕。后进弥以驰逐,故幼童而守一艺,白首而后能言。安其所习,毁所不见〔师古曰:“己所常习则保安之,未尝所见者则妄毁诽。”〕,终以自蔽。此学者之大患也。序六艺为九种。

    诸子略

    儒家

    《晏子》八篇〔名婴,谥平仲,相齐景公,孔子称善与人交,有《列传》。师古曰:“有《列传》者,谓《太史公书》。”〕。《子思》二十三篇〔名伋,孔子孙,为鲁缪公师〕。《曾子》十八篇〔名参,孔子弟子〕。《漆雕子》十三篇〔孔子弟子漆雕启后〕。《宓子》十六篇〔名不齐,字子贱,孔子弟子。师古曰:“宓读与伏同。”〕。《景子》三篇〔说宓子语,似其弟子〕。《世子》二十一篇〔名硕,陈人也,七十子之弟子〕。《魏文侯》六篇。《李克》七篇〔子夏弟子,为魏文侯相〕。

    《公孙尼子》二十八篇〔七十子之弟子〕。《孟子》十一篇〔名轲,邹人,子思弟子,有《列传》。师古曰:“《圣证论》云轲字子车,而此志无字,未详其所得。”〕。《孙卿子》三十三篇〔名况,赵人,为齐稷下祭酒,有《列传》。师古曰:“本曰荀卿,避宣帝讳,故曰孙。”〕。《芈子》十八篇〔名婴,齐人,七十子之后。师古曰:“芈音弭。”〕。

    《内业》十五篇〔不知作书者〕。《周史六弢》六篇〔惠、襄之间,或曰显王时,或曰孔子问焉。师古曰:“即今之《六韬》也,盖言取天下及军旅之事。弢字与韬同也。”〕。《周政》六篇〔周时法度政教〕。《周法》九篇〔法天地,立百官〕。《河间周制》十八篇〔似河间献王所述也〕。《谰言》十篇〔不知作者,陈人君法度。如淳曰:“谰音粲烂。”师古曰:“说者引《孔子家语》云孔穿所造,非也。”〕。《功议》四篇〔不知作者,论功德事〕。《宁越》一篇〔中牟人,为周威王师〕。《王孙子》一篇〔一曰《巧心》〕。《公孙固》一篇〔十八章,齐闵王失国,问之,固因为陈古今成败也〕。《李氏春秋》二篇。《羊子》四篇〔百章。故秦博士〕。《董子》一篇〔名无心,难墨子〕。《俟子》一篇〔李奇曰:“或作侔子。”〕。《徐子》四十二篇〔宋外黄人〕。《鲁仲连子》十四篇〔有列传〕。《平原老》七篇〔朱建也。宋祁曰老一作君〕。《虞氏春秋》十五篇〔虞卿也〕。《高祖传》十三篇〔高祖与大臣述古语及诏策也〕。《陆贾》二十三篇《刘敬》三篇。《孝文传》十一篇〔文帝所称及诏策〕。《贾山》八篇。《太常蓼侯孔臧》十篇〔父聚,高祖时以功臣封,臧嗣爵〕。《贾谊》五十八篇。河间献王《对上下三雍宫》三篇。《董仲舒》百二十三篇。《儿宽》九篇。《公孙弘》十篇。《终军》八篇。《吾丘寿王》六篇。《虞丘说》一篇〔难孙卿也〕。《庄助》四篇。《臣彭》四篇。《钅句盾兄从李步昌》八篇〔宣帝时数言事。宋祁曰兄当作冗〕。《儒家言》十八篇〔不知作者〕。桓宽《盐铁论》六十篇〔师古曰:“宽字次公,汝南人也。孝昭帝时,丞相御史与诸贤良文学论盐铁事,宽撰次之。”〕。刘向所序六十七篇〔《新序》、《说苑》、《世说》、《列女传颂图》也〕。扬雄所序三十八篇〔《太玄》十九,《法言》十三,《乐》四,《箴》二〕。

    右儒五十三家,八百三十六篇〔入扬雄一家三十八篇〕。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师古曰:“祖,始也。述,修也。宪,法也。章,明也。宗,尊也。言以尧舜为本始而遵修之,以文王、武王为明法,又师尊仲尼之道。”〕,于道最为高。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师古曰:“《论语》载孔子之言也。言于人有所称誉者,辄试以事,取其实效也。誉音弋于反。”〕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已试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师古曰:“辟读曰僻。”〕,苟以哗众取宠〔师古曰:“哗,也。宠,尊也。哗音呼华反。”〕。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寖衰,此辟儒之患〔师古曰:“浸,渐也。辟读曰僻。”〕。

    道家

    《伊尹》五十一篇〔汤相〕。《太公》二百三十七篇〔吕望为周师尚父,本有道者。或有近世又以为太公术者所增加也。师古曰:“父读曰甫也。”〕。《谋》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辛甲》二十九篇〔纣臣,七十五谏而去,周封之〕。《鬻子》二十二篇〔名熊,为周师,自文王以下问焉,周封为楚祖。师古曰:“鬻音弋六反。”〕。《筦子》八十六篇〔名夷吾,相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也,有《列传》。师古曰:“筦读与管同。”〕。《老子邻氏经传》四篇〔姓李,名耳,邻氏传其学〕。《老子傅氏经说》三十七篇〔述老子学〕。《老子徐氏经说》六篇〔字少季,临淮人,传《老子》〕。刘向《说老子》四篇。《文子》九篇〔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而称周平王问,似依托者也〕。《蜎子》十三篇〔名渊,楚人,老子弟子。师古曰:“蜎,姓也。音一元反。”〕。《关尹子》九篇〔名喜,为关吏,老子过关,喜去吏而从之〕。《庄子》五十二篇〔名周,宋人〕。《列子》八篇〔名圄寇,先庄子,庄子称之〕。《老成子》十八篇。《长卢子》九篇〔楚人〕。《王狄子》一篇。《公子牟》四篇〔魏之公子也,先庄子,庄子称之〕。《田子》二十五篇〔名骈,齐人,游稷下,号天口骈。师古曰:“骈音步田反。”〕。《老莱子》十六篇〔楚人,与孔子同时〕。《黔娄子》四篇〔齐隐士,守道不诎,威王下之。师古曰:“黔音其炎反。下音胡稼反。”〕。《宫孙子》二篇〔师古曰:“宫孙,姓也,不知名。”〕。《鹖冠子》一篇〔楚人,居深山,以鹖为冠。师古曰:“以鹖鸟羽为冠。”〕。《周训》十四篇〔师古曰:“刘向《别录》云人间小书,其言俗薄。”〕。《黄帝四经》四篇。《黄帝铭》六篇。《黄帝君臣》十篇〔起六国时,与《老子》相似也〕。《杂黄帝》五十八篇〔六国时贤者所作〕。《力牧》二十二篇〔六国时所作,托之力牧。力牧,黄帝相〕。《孙子》十六篇〔六国时〕。《捷子》二篇〔齐人,武帝时说〕。《曹羽》二篇〔楚人,武帝时说于齐王〕。《郎中婴齐》十二篇〔武帝时。师古曰:“刘向云故待诏,不知其姓,数从游观,名能为文。”〕。《臣君子》二篇〔蜀人〕。《郑长者》一篇〔六国时,先韩子,韩子称之。师古曰:“《别录》云郑人,不知姓名。”〕。《楚子》三篇。《道家言》二篇〔近世,不知作者〕。

    右道三十七家,九百九十三篇。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师古曰:“《虞书尧典》称尧之德曰‘允恭克让’,言其信恭能让也,故志引之云。攘,古让字。”〕,《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师古曰:“四益,谓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也。此《谦卦》彖辞。嗛字与谦同。”〕。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师古曰:“放,荡也。”〕,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

    阴阳家

    《宋司星子韦》三篇〔景公之史〕。《公梼生终始》十四篇〔传邹奭《始终》书。师古曰:“梼音畴,其字从木。”〕。《公孙发》二十二篇〔六国时〕。《邹子》四十九篇〔名衍,齐人,为燕昭王师,居稷下,号谈天衍〕。《邹子终始》五十六篇〔师古曰:“亦邹衍所说。”〕。《乘丘》子五篇〔六国时〕。《杜文公》五篇〔六国时。师古曰:“刘向《别录》云韩人也。”〕。《黄帝泰素》二十篇〔六国时韩诸公子所作。师古曰:“刘向《别录》云或言韩诸公孙之所作也。言阴阳五行,以为黄帝之道也,故曰《泰素》。”〕。《南公》三十一篇〔六国时〕。《容成子》十四篇。《张苍》十六篇〔丞相北平侯〕。《邹奭子》十二篇〔齐人,号曰雕龙奭。师古曰:“奭音试亦反。”〕。《闾丘子》十三篇〔名快,魏人,在南公前〕。《冯促》十三篇〔郑人〕。《将钜子》五篇〔六国时,先南公,南公称之〕。《五曹官制》五篇〔汉制,似贾谊所条〕。《周伯》十一篇〔齐人,六国时〕。《卫侯官》十二篇〔近世,不知作者〕。于长《天下忠臣》九篇〔平阴人,近世。师古曰:“刘向《别录》云传天下忠臣。”〕。《公孙浑邪》十五篇〔平曲侯〕。《杂阴阳》三十八篇〔不知作者〕。

    右阴阳二十一家,三百六十九篇。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师古曰:“泥,滞也,音乃计反。”〕,舍人事而任鬼神〔师古曰:“舍,废也。”〕。

    法家

    《李子》三十二篇〔名悝,相魏文侯,富国强兵〕。《商君》二十九篇〔名鞅,姬姓,卫后也,相秦孝公,有《列传》〕。《申子》六篇。〔名不害,京人。相韩昭侯,终其身诸侯不敢侵韩。师古曰:“京,河南京县。”〕。《处子》九篇〔师古曰:“《史记》云赵有处子。”〕。《慎子》四十二篇〔名到,先申韩,申韩称之〕。《韩子》五十五篇〔名非,韩诸公子,使秦,李斯害而杀之〕。《游棣子》一篇〔师古曰:“棣音徒计反。”〕。《晁错》三十一篇。《燕十事》十篇〔不知作者〕。《法家言》二篇〔不知作者〕。

    右法十家,二百一十七篇。

    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易》曰“先王以明罚饬法”〔师古曰:“《噬嗑》之象辞也。饬,整也,读与敕同。”〕,此其所长也。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师古曰:“薄厚者,变厚为薄。”〕。

    名家

    《邓析》二篇〔郑人,与子产并时。师古曰:“《列子》及《孙卿》并云子产杀邓析。据《左传》,昭公二十年子产卒,定公九年驷歂杀邓析而用其竹刑,则非子产所杀也。”〕。《尹文子》一篇〔说齐宣王。先公孙龙。师古曰:“刘向云与宋钘俱游稷下。钘音形。”〕。《公孙龙子》十四篇〔赵人。师古曰:“即为坚白之辩者。”〕。《成公生》五篇〔与黄公等同时。师古曰:“姓成公。刘向云与李斯...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