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尊经书院日课题目最新章节!

    日課之設,勗學以要其成也。工候不齊,中程固自有人,心欲求通,而誼例茫然,莫得侖弟者有之。今爲酌分門彙,期於各精一業,久會其歸,砉然理解,道業將遂茂焉。所列亦高下間出,以爲不可執堂等耳,嗜學者善自擇之。 初到院日課另立。

    易

    《易緯》補注

    補鄭氏爻辰説

    《五經彙解》各條摘要

    校勘《周易集解疏》 趙刻《湖北叢書》本。

    書

    《帝典》爲經二十七篇爲緯考

    輯《左》《國》《尚書》説 前人所輯,多係有明文者。

    彙輯二帝三王二伯舊説

    《書》例表 仿惠氏《易例》。

    《尚書大傳》補注 以别經博士説補其未備。

    《書序》駁

    《王制》義證 引《王制》以解經,又以經注《王制》。

    《五經彙解》各條摘要

    《今文尚書》與三家《詩》相通條考

    詩

    輯注《魯詩》《韓詩》

    《韓詩外傳》禮制詳注 專取禮制,以别經博士説補注之。

    考訂今古篇章次第

    《五經彙解》各條摘要

    儀禮

    取兩戴《記》文補證闕義

    輯《左》《國》儀節補證經義

    經十七篇與《詩》相通條考

    擬正續《經解》儀禮學各書提要

    編《儀禮彙解》 仿《五經彙解》例。

    《容經》類鈔 以經傳中散見之文,依類歸附於各條之下,别有《凡例》。

    戴記

    分注 各人擇占一二篇。

    擬正續《經解》禮記學各書提要

    輯《王制》義證

    《五經彙解》各條摘要

    四代禮制異同表 附考

    五等禮制異同表

    錫命考

    公羊

    補注《春秋繁露》 補淩注。

    取《繁露》精要補證何注

    擬正續《經解》公羊學各書提要

    傳文疑辭類鈔 凡無聞、蓋其、諸其與未知、或曰之類。

    穀梁

    周公攝政考 周初用殷法,兄終弟及。周公如宋宣、魯隱,實已即位。周公定傳子之法,乃讓於成王。由後讓言之,則周公爲攝;由攝乃生成王幼之説;由幼乃生襁褓之説。實則周公非攝,成王非幼。〇堯如武王,舜如周公,禹如成王。〇《金縢》周公自稱一人、余小子,稱二公,爲對天子之詞。〇文王舍伯邑考立武王,亦立弟之説。〇成王尚有四弟。〇荀子説周公由有天下而無,武王由無天下而有天下。〇《周書》周公攝政。〇《春秋》成隱公之志,《尚書》則成周公之志。《公羊》云:「吾立也乎哉?吾攝也。」

    《書》以周公爲主考 前後之文,皆關於周公者乃録之。如周用盤庚乃録之,舜代堯,如周公繼武王之類。

    七日癸酉從丁卯數抑從乙丑數問 天子七日殯,先遠日,但數問日。喪禮與吉禮計日不同,則春秋乃喪至變禮,故少二日。抑於辛未殯,間二日,乃行即位禮。崔東壁又以朝諸侯爲明年即位事。

    虞夏亦用通畿考

    費誓自稱魯人説 成王封魯,在周公反政之後。此篇當是周公於東方命魯人,非魯公之辭。

    左傳

    輯《左》《國》《尚書》説 前人所輯,多係有明文者。

    《禹貢》六府説 天生五材,民並用之。

    三事即三公説 正德司徒,利用司馬,厚生司空。

    八元八凱實證 十六人即九官,與所讓之殳、斨、伯與、朱虎、熊、羆七人也,試考其名目同異。

    逆子釗於南門之外考 太子侍疾,崩,然後出居耶?究居於何地?《左傳》每言喪次在臣下之家,是否此制?並考後世史事遵用否。

    卿士考 專指二伯,抑卿以上通稱?

    儀禮

    燕大射皆天子禮考 有稱主人者、稱公者。主人爲天子公,乃使公攝爲主人。天子不與臣下爲禮。

    鄉飲酒鄉射二鄉字皆當爲卿考 賓主皆卿,故篇中見公、大夫,無卿。字義有三,卿明文,其中官名、禮樂,多非鄉官所用,以爲卿字,則與公、士皆以官名,乃無所不通矣。

    《顧命》即玉者喪禮儀説

    名號稱謂考

    禮記

    四代禮制異同表 如載祀年之類,專録《尚書》。

    《金縢》代乃代立説 或據《文王世子》,以請代死爲詐。

    十二州同建五長考 五長,二伯、方伯、卒正、連帥、屬長。

    《月令》乃命羲傳説考 《大傳》文較簡於《月令》,分候解《尚書》之文。如迎賓、餞入,即天子東郊、西郊事。言物候,即傳鳥獸句。命事即傳東作西成等句。

    輯兩戴《記》《尚書》傳説

    釋稱 伯相、邦伯、師長、西伯、予一人、伯父爲二伯,伯兄爲州牧,仲叔、季弟爲卒正,幼子爲連帥,童孫爲屬長,官伯族姓。

    五刑三千非肉刑考

    周禮

    五瑞五長即周禮五等封考 《史記》、《漢書》皆以魯衛封方四百里。

    引《王制》以注傳

    輯博士説以補傳説佚義

    三世表

    編《公羊彙解》

    《五經彙解》《春秋經》各條摘要

    穀梁

    傳例考 以傳文爲主,取經文證之。

    筆削善惡褒貶表 每類各分細目表之。

    三《傳》禮互文見義表

    三《傳》例文異義同表

    擬經解續篇《穀梁》諸書提要

    輯《易》《書》《詩》《禮》博士説以補佚義

    輯劉子政《穀梁》佚傳師説 依經文按年分入。

    編日月時例表 日有正無變,時有正無變,月以記時,日以見疏數,月以見尊卑,日有正有變,時有正有變,日月不爲例,分爲八門。

    分國鈔

    比事鈔 《春秋比》未善。

    編穀梁彙解

    左傳

    校補《春秋名號歸一圖》

    引《王制》以注傳

    輯二伯侯牧伯子男三等典禮

    輯三等國大夫典禮

    經説不在本條鈔

    杜氏《釋例》襲用史舊文駁

    事見傳經不書例 可以爲二傳不書例之實證。

    引《儀禮》《禮記》爲注

    且字例條説 與二《傳》「或曰」、「一曰」相同,考其與上文違異。

    鈔緣經立説異經見義二例 同經者爲緣經,不同者爲異經。

    編《左傳彙解》

    杜注襲用賈服説條考

    《非左》辨正 明郝氏撰《湖北叢書》本。

    孝經

    輯《古孝子傳》 别有《凡例》。

    輯子史中《孝經》師説

    輯兩戴《記》孝經舊説

    編《孝經彙解》

    周禮

    《周禮》徵 以《五禮通考》、《讀禮通考》爲主,凡與《周禮》同文者皆録之,以爲《周禮》之證。二書畢,再以他書補之。

    《周禮》專條與經傳子籍及西漢説皆不同考

    釋車

    諸子

    補注諸子 隨性所近,聽其自占。

    輯録諸子中三《禮》三《傳》《孝經》《論語》説 仿陳左海《詩》《書》二經例。

    校勘周秦兩漢諸子 先以《讀書雜志》、《諸子平議》校訂,再求精本校之。

    輯九家佚篇佚文以復其舊目

    史學

    據《左傳》繹史補莒邾滕薛許世家 前人已有成書,不善,試更作之。

    《史記》羼附《書序》考

    輯《易》《公羊》《穀梁》《左傳》三《禮》《論語》《孝經》先師遺説考 仿陳左海《詩》《書》二經之例,各門分鈔亦可。

    三史論《左傳》《毛詩》《古文尚書》師授源流不同考

    隋 注 以前《儒林傳》詳注 經學大師不在儒林者,亦可附鈔。

    蜀中先賢傳

    《史記》校證

    兩《漢書》校證

    《繹史》古事摭奇 凡四代之事與六藝不同者,依代類鈔,《繹史》畢,再以他書補之。

    目録

    輯録晁陳馬三家所收蜀中先哲遺書 並鈔敘跋。

    輯録《四庫提要》中蜀中先哲遺書

    蜀本考

    金石

    補《金石苑》

    掌故

    職官 井田 食貨 軍制 刑罰 以上六門 注 ,專考先秦以前古制,務期詳備。

    辭章

    鈔《提要》論詩論文論詞 分門略仿詩話、文話、詞話之例。

    輯録蜀中先賢文集 隋 注 以前用嚴氏目録。

    鈔《左》《國》辭令 前人已有成書,今仿之,凡非口對者已見嚴本。

    校《全唐文》 先以《文苑英華》校之。

    注漢四家集

    鈔全唐詩人小傳 即用《全唐詩》本。

    鈔各史《文苑傳》 仿《八史經籍志》例。

    校《魏鶴山集》

    注《百三名家》 不能全注,任擇一集。

    注六朝四家

    分輯《文選》所引逸書

    注七十家賦鈔

    注《駢體文鈔》

    注《八代詩選》

    注《續古文苑》

    (上缺)崔東壁説周公不作《易》《儀禮》《爾雅》《月令》《周頌》《小雅》《周禮》書後

    (上缺)之誤。然則侯封四百里,指方伯無疑。以此推之□□二伯,伯爲卒正,子爲連帥,男爲屬長,封地專指五長□田而言,非本封也。

    肉刑五由誤襲《吕刑》考 《吕刑》乃苗民虐刑奪貨注文,非周常制。

    由十二州改九州説出劉歆考 語出劉歆,博士説當不如此。

    釋官 以《尚書》官名考合《周禮》。

    《康誥》有命康叔爲司寇説

    《金縢》周公稱余小子余一人説 武王未崩,周公已立,如堯老舜攝事。

    五典五禮名目考 五禮不用《周禮》説。附説《書》多以五立目,如五瑞、五品、五教、五刑、五流、五服。

    論孟

    《論語·堯曰》章與《孟子》四代連文皆《尚書》傳説考

    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表 以周公篇論敘三代四王之説表之,惡事附。

    伐奄非武王事考

    諸子

    輯孟荀《尚書》説

    元聖素王條證 專取古書中周孔並論者。

    經總

    周公魯公不稱謚説

    彙輯二帝三王二伯舊説

    《五經異義》書與十四博士禮制皆同考 所争者皆在古文。

    尹氏稱氏同於《詩》《春秋》説

    校勘

    《酒誥》篇考 「王曰」以下皆分條釋篇首「王若曰」節之文,抑「王曰」以下乃正文,「王若曰」爲總括大義?《周公篇》多此例,更推廣之。

    周公五誥考 用《吕氏·慎大覽》説及經文新邑、冲人,以《盤庚》爲周公之書,《左》稱《盤庚之誥》,去《酒誥》,以《盤庚》補之。

    《多方》《多士》考 二篇何以分?或以爲本一篇,乃别本異同。

    《君奭》與《召誥》相對答考 周、召相誥對,當考訂其詞,合爲一篇,又有經傳。

    《杍材》及《康誥》脱簡答辭考 「王曰」下爲脱簡,「王啓監」以下爲康叔對王之辭,分三段。

    各篇經傳考

    小學

    單曰字多訓釋條考 曰「公將不利於孺子」,即解流言意。

    孟侯解 《大傳》説可從否?

    誤詁誤入正文考 《尚書》此例最多,如甸、男及以周公解「王若曰」之類,是以爲大夫、卿士句則説矣。御事爲經,司徒、司馬、司空爲説;師氏爲經,千夫長、百夫長爲説。由此推之。

    從革當爲縱横説

    《九共》《帝告》即《禹貢》《帝謨》説 《皋陶謨》一名《帝謨》。

    釋祼 王入太室祼,即《詩》「祼將於京」。

    釋逸 逸祝册、逸誥,果人名,抑佚脱?

    孺子解 崔氏説禮稱孺子,不必年幼;又考《雒誥》孺子指伯禽,非成王,引《檀弓》《左》《國》等書爲證。

    史記

    《周本紀》《大誓》考 《大誓》《牧誓》一書二名。本無《大誓》篇,先秦所引《大誓》明文十五條,皆别文異文暨傳説,博士所得《泰誓》乃《牧》傳文,故無先秦所引十五條。《本紀》之《大誓》即史公隱括《牧誓》本文,古文家羼加《大誓》名目,以爲《大誓》。至於《牧誓》,又全引經文當之,其作僞之迹顯然。

    《逸周書》全爲《尚書》舊傳考

    《國語》《史記》逸篇魏氏據以補書得失説

    帝王伯升降説表

    輯《繹史》尚書説

    古文家以《書序》校補《史記》考

    謨脱「帝曰」「禹曰」廣例 《史記》有「帝曰」、「禹曰」是也,由此推之。

    輿地

    東迆北會於滙滙當爲漢考

    《周公篇》畿内畿外兼説考 友邦,邦君,外御事,多士,内庶邦,庶士,外越少正,御事,内外侯男衛邦伯,内百僚庶尹,惟亞惟服宗工。

    五服考 采,甸男,采綏。

    詞章

    二十八篇上應列宿賦 以題爲韻。

    王會圖賦 古體。《雒誥》「四方大和會」即此事。「百辟享」即指貢獻,要用《禹貢》九州、十二州説。

    明堂位賦 古體。即《召誥》位或之位,當用《逸周書·作雒解》明堂位生義。

    擬魯周公廟樂章

    擬堯除肉刑詔

    擬武王命周公攝立詔

    擬成王賜魯公天子禮樂制詔

    擬伯禽之命唐誥 仿《僞古文》體,不須集句。

    擬封八伯策命 各就本州立説,不可雷同,不可集句。

    取《僞古文》附注各篇議 《僞書》不能廢,附存之,當審所附篇目。《周官》乃僞周禮説,當删之。

    擬薦八元八愷書

    《尚書》制度四代無沿革論

    周公似宋太宗論 成王似德昭。

    《尚書》全以垂教無貶惡之文論 宋儒以《吕刑》「贖刑」係以垂鑒,後人多用其説,則善惡不分,何以爲經?

    《書》無《舜典》篇名論

    《帝典》九官贊 用三國名官贊體。

    《無佚》贊 每君各以一贊,不分美惡。

    擬梅氏《上僞古文孔傳表》

    擬四岳薦舜表

    擬判七道 四凶、三監,學唐人體。

    擬二公上《周公行狀》

    魏氏《書古微》跋

    陳氏《尚書先師遺説考》跋

    孫輯本《泰誓》跋

    注  隋:原作「隨」,據文意改。

    注  原稿排式如此。則此「六門」似當作「五門」。

    注  隋:原作「隨」,據文意改。

    尊經書院堂課題 甲午三月

    易

    《左》《國》筮辭不見今《易》非《連山》《歸藏》之文説

    「元亨利貞」釋例 四字全見、分見共若干,仿《春秋比》之例分鈔之,言其所以然之故。

    書

    《禹貢》八州雜見要荒地國考

    《周書》「王曰」「周公曰」「公曰」「若曰」「又曰」釋例

    二十八篇敘例跋

    詩

    東南西北釋例

    《小宛》至《大田》分配考 《節南》至《雨無正》爲西周之亡。《瞻彼洛矣》六篇與《魚藻》六篇相對,記東西京之事。《黍》《苗》以下記伯事。《小宛》似是追論周亡之故。篇次未得其説,試精心推考之。

    穀梁

    釋上下 舉上、舉下、接上下、太上之類。

    同尊周同外楚釋例

    《敘例》書後 新刊《凡例》本。

    公羊

    齋會序江黄盟楚即一匡天下晉楚乃分伯北南説

    君存焉爾釋例 傳於外諸侯不當稱君,凡稱君者,皆借用本國傳文。

    《解詁三十論》跋

    左傳

    先書緩書釋例 書外事有緩日、緩月,甚至一年乃書者,試就其事彙考之。

    晉楚分伯晉統東方楚統西方考

    經終孔子傳終哀公悼公不編年爲後人附益之

    儀禮

    經文簡略當以傳記之文相補考

    古文考 經記皆今學,所言古文果何所本?

    十七篇爲全經説 《續經解》有專書,能於其外在有發明否?

    禮記

    釋故 「故」同「詁」,累用者多古故訓,試類列而考之。

    釋凡 凡讀爲例,亦爲古書名。類鈔記中「凡」字,考其與《左傳》五十凡相似若干條。

    兩戴《記》凡例跋

    周禮

    鄭學改變經傳以合《周禮》考 《詩》箋《書》注有明文,《禮》注尤多。

    九服五等封三易六詩删 列十二證删之。

    《考工記》爲今學六工之傳未經劉歆竄改説 六工明見《曲禮》,此篇與上五篇多異同,又序文爲歆所加,直以爲《冬官》原文,並不以爲闕。

    小學

    摘録《吕氏字説》長義 彭縣吕君書雖多臆説,當有妙解,試摘取之。

    康長素以《爾雅》《説文》爲僞古文辨

    鄭樵《六書説》得失考

    釋形事意

    史

    六藝未嘗焚佚考 補康書所未備。

    《史記》録三代文在二十八篇外者皆爲傳記考 《泰誓》即《牧誓》之傳説,所謂先經起事。

    史公引用公羊説考

    漢書

    鄒夾《春秋》駁 無師無書,何以著録?有師有書,見於劉歆所引者尚多,何以不著録?

    鈔録古文家説 其用《周禮》古文説者不甚多,魏晉以下古説乃大行。

    鄭學盛於六朝古學淵源皆後儒僞撰實證

    輿地

    樂山縣沿革考 宜詳考古地志書。

    井研縣沿革考

    子

    《墨子》上下經釋例

    九家之書成於晚師多失本意考 《莊子》全本孔經,其議訕皆末流之弊。

    子多六藝傳記之文考 其書爲其所傳,抑與其書得遂以歸之,《管子》尤多此例。

    詞章

    國朝古文家宗派得失論 宜詳備,當實據其文篇目立説,不當空衍陳言。

    致康長素論《新學僞經考》書

    擬陳孔璋爲曹洪與魏文帝書

    批校楊子雲文 就李申耆選本批其文法,校其異同。

    蜀問 詞,小學,賦,刻書,受經,立學畫像。

    李太白爲蜀人考 仿柳子厚《晉問》。

    謝詩句法表

    尊經書院堂課題 甲午四月

    易

    「三易」與文王周公作《易》皆爲古文家説考

    《易》與《春秋》相通議 《易》陰陽、八卦、六十四卦與《春秋》二伯、八方伯、五十六卒正數目相同,試爲圖,並考《易》可以《春秋》六十四國國名當卦名否。

    《詩》《書》卜筮釋

    書

    周公十一篇皆豫州事與末四篇相起如《詩》之《國風》説

    《盤庚》「冲人」「新邑」説 《史記》言周用盤庚法以悦殷人,可據此説之否。

    王後封國當在王畿抑在外州議

    《康誥》、《酒誥》如《邶》、《鄘》、《衛》,《召誥》、《雒誥》如《王風》議

    詩

    《貽》《鴟鴞》兼有《無逸》《立政》二篇説 《孟子》言鴟鴞有《無逸》之意。

    《豳》與《王風》通畿説 《春秋》雍與豫通畿,《詩》則青與豫通畿,青爲留都,豫爲西都。

    左

    君氏即隱七年尹氏經本同二傳説 傳之君氏乃不見經事。

    衛侯剽書弑考 據傳稱殺子叔,《史記》以爲剽不在衛,是未弑書弑。

    《春秋》以十九國爲主説

    公羊

    公子陽生也解 「子」爲「于」誤,「生」如「諸侯不生名」之「生」,謂不名無惡非死罪,下孔子語是説稱化燕。

    三世内娶考 疑内娶謂娶於魯,如蕩伯姬來逆婦,與公孫壽來納幣。試以《左傳》考之。抑讀内爲類,如魯三娶於齊,皆稱婦,與上三世無大夫别爲一事,傳連引之,實非解所以無大夫之故。

    「州不如國」三句爲夷狄例、「人不如名」三句爲王臣例説

    穀梁

    一家一國天下與本國諸夏夷狄同異説 並考近遠爲三世例。

    「天子之内臣也」解 讀如「吾大夫之命乎天子者」,魯之臣爲天子所使而爲監者。

    仲孫華孫説 本齊仲孫,二《傳》以齊亂魯,連弑二君,惡之,以齊之仲孫同於魯之仲孫,所以惡齊華孫稱孫,仲孫可以不名。

    儀禮

    引《左傳》證聘禮覲禮相見禮食燕禮 各分一篇考之。

    記傳釋例 記先於傳。無記義者引《戴記》鈔補。《記》有大小重篇。記、傳外更有義、有問。

    禮記

    審訂《禮運》《禮器》《郊特牲》三篇經傳注 仿《王制定本》例,前作未盡,再詳考之。

    明堂分立四門非十二室考 青陽、總章、元堂皆明堂之異名,本《尚書大傳》説。

    魯封方七百里考 下言千乘,則地方三百一十六里,疑「七」爲「四」字之誤。《漢書》言齊封四百里。

    周禮

    鄭注《周禮》不用《大戴》説 《周禮》專條多同《大戴》,鄭不引以爲據,知今本《大戴》非原文,恐爲盧注誤入經文,不然則古文家所羼。

    《曲禮》六大五官六府六工即《周禮》舊目説

    史

    《十二諸侯年表》燕爲羼文考 燕,《春秋》不記卒,無大夫,乃小國。

    陳厲公利公證誤 本止厲公,利公當爲注説誤入正文,又爲後人所亂,故《陳田世家》及《年表》皆誤。

    趙武事《晉世家》合《左傳》《趙世家》本趙譜爲莊姬諱惡説

    漢書

    莽歆初用儀制與得《周禮》以後不同考

    古文學案 可否仿《烏台詩案》爲之,康書未備者補之,「五經不全」、「五經皆非孔子作」二條,尤宜闡發。

    《人表》《藝文志》公羊穀梁無名説 公羊世系、穀梁數名,皆後人臆造。

    地輿

    《春秋》見經五十六卒正國名分州考 雍州不見國,王臣舊采也。青州見一州牧、七卒正、二十一連帥、一常敘附庸,梁、冀、兖、徐、荆、揚、豫各連州牧見七國王後,二伯與夷狄、附庸不在此列,當就經義推考之。如梁州則梁、巴、庸、鄀、崇、夔,荆則隨、江、黄、沉、胡、麇、蓼是也。

    釋蜀 《春秋經》會蜀、盟蜀無間,事兩見蜀,明蜀非一地,會蜀在魯境,盟蜀地在梁州。會蜀乃約蜀之盟,非一時事。諸侯背晉、與楚畏晉,知因二蜀同名,託以在魯。如城下之盟,不得已者,連書其事,以起匱名,以言秦,知在梁州。

    小學

    釋字 矢屰,正

    ,白白自百 頁,不丕,天立,干千,土士,矢舌,來麥, 辛言,己巳。

    《左傳》《禮記》中字形訓故鈔

    形聲中形事意鈔 各分門鈔三四部以示例。

    詞章

    五經贊 《詩》《書》《禮》《春秋》《易》各爲序,駁古文家以爲不全,今考定爲全文,乃贊之。

    《春秋》十九國贊 齊大伯,宋王後,晉、楚方岳,攝伯魯、衛,陳、鄭、蔡、吴、秦爲方伯,曹、莒、邾、滕、薛、杞爲七卒正,小邾爲附庸。依經例典禮及升降國地故事贊之。

    擬重修《通志》序

    擬公孫禄劾國師劉歆奏

    擬代百二十女訟鄭君表 莽、歆不足言。

    戲作劉歆《上周禮表》

    吴公墓志銘

    批《駢體文鈔》碑記

    陸江句法表

    尊經堂課題目 甲午五月

    易

    《繫辭》本名《大傳》今名爲何人所加考 所言《繫辭》本指卦下之經文,不指傳。

    兩《戴記》易經師説考

    五經除傳記經文字數不過三萬考 惟《詩》字數較多,當有序例在内。

    書

    四岳考 《尚書》羲、和、仲、叔,費、秦、文侯、甫,《詩》齊、秦、魏、唐,《春秋》齊、秦、晉、楚。

    以九德配九錫九命説 錫命共十八級,九德一德占二級,如今正從之比。今四品以上爲九錫,四品以下爲九命。

    一公二卿説 《詩》以齊爲大伯,唐、鄭爲二卿。《春秋》以齊爲大伯,鄭、秦爲二卿。《尚書》以周公爲大伯,然則費、秦爲二卿歟?二地皆在青州,抑一居守,一從行,如秦、鄭之比,秦仍當屬雍州歟?費爲周公封地,秦爲周公屬邑,一言兵,一言用人,即《甫刑》、《文侯之命》之意,即所謂「明德慎罰」者耶?秦穆之説多可疑,舊説果可駁否?

    詩

    《書》與《詩》相通説 夏、殷、周如三《頌》,《召》《雒誥》如《王風》,《康誥》《酒誥》如《邶》《鄘》《衛》,四岳如《齋》、《秦》、《魏》、《陳》。

    周之東遷晉鄭焉依即以唐鄭舊説考

    甫申許國在豫在荆考 周西東通畿,豫亦得爲南方否?甫在《書》,申在《詩》,許在《春秋》。

    穀梁

    王後有監禮制實證 《邶》、《鄘》、《衛》三言「女子有行」,即三監否?

    殺大夫説 《禮》言侯伯專殺,經書殺大夫,乃譏其君。疑專殺但主微者言,至於命卿,則不得專。故桓盟云「無專殺大夫」。試考之。殺夫夫以稱國、稱人分有罪無罪。楚固無稱人之例,究何從見其有罪無罪。不名氏者,專爲明尊卑,抑别有意?

    諸侯遷封錫命圖 齊爲大伯,則晉、楚當爲州岳;晉、楚爲伯,則以鄭移冀州,以陳移荆州,齊代攝兖州,衛還統豫州。陳、衛、蔡、鄭初皆在豫州,鄭以伯移冀,蔡以遷移徐,衛以遷移兖,楚伯,陳代楚,則還遷統豫。

    公羊

    春秋與詩相通考

    《春秋》據魯與《儀禮》以士爲主皆爲禮制説 天子諸侯有五等之分,魯在其中。朝者天子二伯,來朝者卒正、連帥,以魯爲主,則等差嫌疑方易明白。若以天子爲主,則禮制皆下行,難於分析。《儀禮》爲學校行習之書,自當以士爲主。天子諸侯禮皆有有司存,由此推之即得。

    錫命考 舊説謂弓矢征伐,斧鉞專殺。二伯專征,方伯專殺,是九錫以弓矢爲重,然又以秬鬯爲重錫。《文侯之命》錫秬鬯,是二伯,抑方伯?《詩》言錫弓矢、秬鬯,究是何典制?

    左傳

    《鄭語》以冀州國爲西方豫州國爲南方考 《左傳》「西至於河」,亦爲避王畿,故不數雍州,以申、吕爲南方國,以畫疆言之,不在荆州。

    釋討 凡方伯言討者,多爲其屬國,二伯言討,有分别否?

    宋有役國説 以《春秋》言之,宋當屬何州?邾、薛、郳爲魯屬國,何以又爲宋役?宋於小國交涉,何以皆在魯屬國?

    儀禮

    經記以小國起數例説 如上農夫食九人,萬二千五百人爲一軍,皆五十里國之數。天子於百倍於五十里國何?可同以此推之。

    大國次國小國多指侯伯州牧卒正不指百里七十里五十里説 百里以下如今州縣,經皆略之。

    十里説 百里以下如今州縣,經皆略之。

    大國次國小國典禮不同考 即上公、侯、伯、子、男之文,實則指二伯、方伯、卒正也。

    禮記

    《王制》五十里爲小國則五六十六七十爲次國七十里爲大國七十里爲小國則八九十里爲次國百里爲大國考 以小國得大國之半推之自得。五六十、六七十名目出《論語》,可以補之,八九十可以推之。

    帶敘例説 説諸侯事帶敘天子後,説三卿二十七士帶敘通佐五大夫,以此推之,其例甚多。

    周禮

    豳雅豳頌考 出於僞撰,如笙詩之故智,抑果爲舊説,指《生民》什與《魯頌》而言?

    司馬國分三等同王制與五等封地矛盾考

    司禄闕文即孟子爵禄章説

    小學

    釋字 相、弗、必、同、乙、丙、丁、戊、己、庚、壬、癸、丑、寅、辰、未、申、酉、戌、亥。

    問兩漢金石篆文今存若干種

    讀國朝小學書跋尾 以《書目答問》爲主,每一種皆詳其體例與作書之意與其得失。

    史記

    與《左傳》異者可以合同條考 不能合者附之。史敘春秋事,其日月詳文有出《左傳》外者,是史所見詳於今本。

    漢人寫經用故訓字譯改説

    史公崇奉六藝考 駁班氏先黄老後六經之説。

    漢書

    《高祖本紀》班馬異同考 不必先看原書作就,再取檢對,大有啓悟。

    《五行志》三《傳》家法異同考 其有「一曰」屬何家説,試詳考之。

    爲揚子雲辨誣 《劇秦美新》乃劉歆作以誣揚者,類考前人不仕莽之説以明之。

    地輿

    六經九州皆同《禹貢》無沿革考 駁《爾雅》《職方》並改十二州之説。六經同貫,不能雜出四代異同,使無所遵守。今所存古書皆尊孔經者,必無同異。惟古學乃言沿革,《爾雅》《職方》皆爲其改羼。

    周州不應無梁徐補幽並説 此皆莽、歆之誤,故其議封建,數年不能成。

    駢文

    擬春秋衛蔡許遷封策 託爲王者命之,衛二,蔡一,許四。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