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印度的智慧最新章节!

    1.《梵竺庐集》(甲、乙、丙),金克木著,江西教育出版社,南昌,1999

    2.《五十奥义书》,徐梵澄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84

    3.《薄伽梵歌》,徐梵澄译,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出版,北京,1990

    4.《罗摩衍那》,蚁垤著,季羡林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1984

    5.《五卷书》,季羡林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1959

    6.《法句经要义》,陈燕珠编述,宗教文化出版社,北京,2003

    [1]薄伽丘(1313-1375),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作家,反对贵族势力,拥护共和政权,作品有传奇、史诗短篇故事集等,人文主义的重要代表,代表作为《十日谈》。

    [2]尼赫鲁(1889-1964),印度独立后首任总理(1947-1964)、国大党主席(1927-1964),万隆会议和不结盟运动倡导人之一,著有《尼赫鲁自传》《印度的发现》等。

    [3]迦梨陀娑,四、五世纪时期的印度笈多王朝诗人、剧作家,梵文古典文学代表作家之一,传世的作品有叙事长诗《罗怙世系》《鸠摩罗出世》、剧作《沙恭达罗》。

    [4]相传为首陀罗伽所作,十幕剧,是古典戏剧中少有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以进步的观点直接反映了古代印度城市人民的生活与斗争。

    [5]《罗马人的事迹》,是十四世纪用拉丁文写的一部故事集,乔叟、莎士比亚等人的作品常取材于此书。字面意义为“Deeds of the Romans”。

    [6]摩诃衍那,佛教的一派,亦意译为大乘,主要流传于中国、朝鲜、日本等地,强调一切众生皆可成佛,一切修行应以自利、利他并重。

    [7]雅利安人(Aryans),欧洲十九世纪文献中对印欧语诸民族的统称,公元前1500年定居在印度。借助于印度和伊朗古文献的比较研究可推知:远古时期,中亚地区曾存在一个自称“雅利阿”的部落集团。公元前2000年至前1000年间,一支南下,定居于印度河上游地区;一支向西南流徙,进入伊朗;另一支迁入小亚细亚地区。

    [8]帕尼尼,活动时期公元前400年,印度语法学家,著有梵语语法(八章书),经William Jones介绍到西方(1786)后,对描写语言学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9]“梵书”(梵文Brahmana),婆罗门教重要经典,为婆罗门教奠定“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三大纲领;成书于公元前1000年至前500年间。每一“吠陀”学派均有其特定的“梵书”;现存十五部,主要附属于《梨俱吠陀》中的《爱达罗尼梵书》和《夜柔吠陀》中的《百道梵书》。

    [10]“吠陀”(梵文Veda音译),婆罗门教、印度教最古老的经典,印度最古的宗教文献和文学作品的总称。相传为古代仙人受神启而诵出,最后由广博仙人整理而成;历来被奉为“圣典”。“吠陀”一词的本有十卷,共有一千零二十八篇颂诗。讲到古老性,最早的义为“知”、“知识。”“吠陀”作为文献典籍,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系指最古老的四部“吠陀”本集,即:《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闼婆吠陀》四部本集,是印度婆罗门教最古经典。《梨俱吠陀》的主要内容为对自然神祇的赞颂,《阿闼婆吠陀》为法术、咒语的汇集,旨在祈福禳灾;《婆摩吠陀》和《夜柔吠陀》,则是附丽于《梨俱吠陀》的典籍:前者为配曲演唱的歌词汇集,后者是如何运用这些歌词进行祭祀的说明。所谓广义“吠陀”则兼指附于“诸本集”的其他上古文献。

    [11]苏摩酒(梵文Soma),一种饮料,撷取称为“苏摩”的蔓草之茎,以石压榨,加牛乳、麦粉等发酵酿成。印度古代常以此酒祭神,视为“圣饮”。天神首长因陀罗饮祭祀用的苏摩酒。

    [12]因陀罗(梵文Indra),古印度神话中备受崇敬之神,雅利安时代最受人喜爱的国神;嗜饮苏摩酒,又名“饮苏摩酒者”;手持金刚杵,又名“金刚手”。相传,他的最大业绩为杀死妖蛇弗栗多、劈山释水,故有“杀弗栗多者”和“水中获胜者”之称;他并攻陷为数众多的城堡,其中属弗栗多的便有九十九座,故又有“城堡摧毁者”之称。

    [13]普罗阇婆提(梵文Prajapati),意译为“生主”,古印度神话中创造神,宇宙的主宰。“吠陀”中系指因陀罗、婆维德丽、苏摩、金胎等;《摩奴法典》中则指梵天,有时亦指摩奴,又指梵天“心生”的十子。其数和称谓均不确定。

    [14]太阳神(梵文Hiranyagarbha)。

    [15]苍穹中神秘的河流。

    [16]雷电之神。

    [17]伐楼那(梵文Varuna),古印度神话中备受尊崇之神。据《梨俱吠陀》所述,伐楼那为宇宙的主宰、宇宙秩序和正义的维护者,并同宇宙之水紧密相关。相传,他以天宇为座,着金色衣裳,以阿耆尼为面,以苏利耶为目,以伐由为呼吸器官,以星辰为使者,常巡行天宇。他掌河川,司降雨,主祭仪,并维护道德,赏善罚恶。

    [18]阿帝提之子。伐楼那和太阳神都是阿帝亚。

    [19]太阳神。

    [20]毗首羯磨(梵文Visvakarman,意即“造一切主”),诸神创造能力的神格化形象。据《梨俱吠陀》所述,他可见一切,天、地和宇宙万物均为他造化而成。在本颂诗中,毗首羯磨被描述为万物的创造者,诸界的建筑师。

    [21]祈求神灵接受祭祖的祭司。

    [22] Rishi为常用词,意为“圣人、隐居修道者或隐士”。

    [23]旱魔。

    [24]布卢沙,人格化的神灵或人,被认为是宇宙的灵魂和最初的起源,万物生灵的人性和赋予生命的排表原则。据说有千(意指无数)首、千眼、千足,所有创造出来的生命的一体。

    [25]人的心灵、灵魂寓居其中。尽管作为宇宙的灵魂,他遍布整个宇宙;但作为个体灵魂,他则被包围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

    [26]一种存在源起。

    [27]天神。

    [28]印度第一等种姓的婆罗门祭司。

    [29]印度第二等种姓的国王。

    [30]印度第三等种姓的贾商。

    [31]印度第四等种姓的劳动者。

    [32]风神。

    [33]雅利安原始神,后来被认为是与上帝作对的魔鬼。

    [34]是“夜”的拟人化说法。

    [35]梵语Savitar:太阳,赋予生命者。

    [36]印度河或其他大河。

    [37]《奥义书》是《吠陀》经典的最后一部分,又名“吠檀多”。其中多数是晚出的宗教、哲学著作,现存总数达一百多部。但在公元前六世纪前后写成,至多只有十三部。较早的书中提出了“梵”和“我”的问题,是吠檀多学派的重要经典。

    [38]约书亚:基督教《圣经》故事人物,摩西的继承者,以色列人的军长。《约书亚记》为《圣经·旧约》中的一卷。

    [39]泰戈尔(1861-1941),印度诗人、作家、艺术家,一生创作丰富,在印度文学史上占重要地位,主要作品有诗集《吉檀迦利》和《奉献集》、长篇小说《戈拉》、剧本《邮局》等,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40]这一不可思议且相当原始的创世故事包含了印度教的许多早期思想。

    [41]“大梵”即梵天,该词有多种用法。可能造成混乱。这是因为在梵文中根据一个名词的性,可产生不同的意思。“大梵”作为无差别的神性是中性的。当大梵具有属性,在物质世界显现时,他的名字就成为阳性的了。作为阳性的具有属性的大梵,就成为创世者,或中性的最高神灵的创造性的一面,注意这一特点是非常重要的。

    [42]“业”(梵文Karma,的意译,音译“羯磨”),意为“造作”,泛指一切身心活动;一般分为三业,即身业(行动)、语业(言语)、意业(思想)。

    [43]这是乌达腊卡·阿鲁尼对其子施伟多凯也徒的教导。

    [44]本节多节选自商质里耶。

    [45]构成世界的三种元素:光、情与闷。

    [46]指的是上节提到的三德。

    [47]此可谓《奥义书》最后的教义。

    [48]导师。

    [49]婆罗门被称作再生者,他因为精神生活而接受圣线或圣徽时,他就第二次再生了。

    [50]感官之神。

    [51]征服财富者。

    [52]贝螺的名称,“神赐”。

    [53]拥有老虎的肚子,表明这位英雄的形体。

    [54]征服睡眠者。

    [55]为去世的人举行的葬礼,供奉其食粮。

    [56]道德和宗教的责任。

    [57]天是最高幸福的暂时寓所。

    [58]萨埵:善的本质;罗阇:活动和情感的品质;答摩:愚暗和懒惰的本质。

    [59]本节表明纯粹书本知识与直接的道的视界之间的区别。

    [60]贪婪之人看到一袋金子,便开始想金子的价值,对物的迷恋便在他的心中滋生;由迷恋,他有种强烈的愿望,渴望占有金子。若有人或有物妨碍了他欲望的满足,便会滋生嗔怒。由嗔怒再生出迷惑等,智力混乱,然后记忆消散,他便忘记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和责任。他要是处于这种状态,便是非不分,所作所为导致自己的毁灭。

    [61]对一般人而言,精神就像充满黑暗的夜晚;对智慧的人,精神就像充满清晰和光明的白昼;诸根在一般人大脑中大大清醒,非常活跃;在智慧人大脑中好像沉睡一般,他们通晓诸根欲望的无用。这是夜晚和白昼所代表的人类生存的两极。

    [62]有时颂扬有为,有时颂赞智慧。

    [63]宗教仪式、祭祀、崇拜等。

    [64]具有象征性的牛,它拥有非凡的品质,可以给予扔奶者渴望得到的任何东西。

    [65]伟大的王,以其智慧和没有迷恋而闻名。

    [66]由于缺乏社会、道德和精神榜样。

    [67]人的品质顺序或区分。

    [68]渴求结果。

    [69]“我”与“我所”的根。

    [70]贪欲与嗔怒二者不可分,因为嗔怒是由贪欲受阻引起。

    [71]大梵代表精神品质,如善、静等。喀沙特耶代表萨埵(善)和罗阇(情感、雄心)的结合。商贾阶层吠舍由罗阇(情感)和达摩(愚钝)代表。侍仆阶层首陀罗由答摩(愚钝、无明和懒惰)代表。简言之,这四个种姓给出了有组织的劳动分工形式,根据每个人的品质和能力把他放在合适的位置。

    [72]本节意为:真正明智的人,知道如何把身体、心识和诸根与自我区分开来。即使在物质层面上,活动在继续,他知晓真正的自我并不在活动。

    [73]控制调息(Pr·na)的一些呼吸活动;生命力。

    [74]荷叶出淤泥而不染。

    [75]他们看到处都是同样的潜在自我。

    [76]克制心神的一种形式。

    [77]通过克制心神和沉思冥想而力图达到与神的结合。

    [78]克制心神的一种形式。

    [79]神仙生活和禁欲的誓言。

    [80]举行经书上的仪式和礼仪。

    [81]或神的话。同基督教神学的逻各斯。

    [82]迷惑包括三德。

    [83]自我控制的弃绝者。

    [84]禁欲和纯洁的生活。

    [85]这两节表明由梵的昼夜所代表的宇宙能量总和的发展和衰退。

    [86]罗刹(梵文R·ksasa)古印度神话中的恶魔,最早见于《梨俱吠陀》,相传原为印度土著部族的称谓;雅利安人征服这一地区后,“罗刹”一词成为恶人的代称,并演化为“魔鬼”的称谓。

    [87]某种雅利安仪式。

    [88]祭祀。

    [89]为已故祖先供奉的物品。

    [90]吟唱、沉思冥想的神圣文本,人们以此得到纯洁。

    [91]《吠陀》的不同分支。

    [92]第17节提到的内容。

    [93]甘露,祭祀的残余物。

    [94]他们达到无上目的是多么的容易。

    [95]比七位大仙更年长。

    [96]默诵经书。

    [97]天上的乐师。

    [98]数论派(一译“僧法派”)哲学的创立者。

    [99]寻求真理的辩论。

    [100]系词性同。

    [101]二十四音节的诗节。

    [102]天上神灵的名称。

    [103]阿周那用左手就可射箭。

    [104]终止。

    [105]创造。

    [106]善、情感、愚昧。

    [107]要求嚼、吮、舔、吞或饮的四种食物。

    [108]不洁净、残忍和邪恶之人。

    [109]精神导师。

    [110]婆罗多。

    [111]瑜伽派(梵语Yoga),古代印度的哲学派别,相传为其经典《瑜伽经》作者钵颠阇利所创。所谓“瑜伽”,意即“结合”,系指“修行”而言。这一派别注重阐释调息、静坐等修行方法;就哲学体系而言,与数论派大体相同,神秘主义成分却犹有过之。该派并承认一个所谓“自在”,即大神。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